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合集下载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毛泽东思想
以邓小平为 什么是社会主 核心的党的 义;怎样建设社 邓小平理论 第二代领导 会主义 集体 进一步回答了什 以江泽民为 么是社会主义, 核心的党的 怎样建设社会主 “三个代表” 第三代领导 义;创造性地回 答了建设什么样 集体 的党、怎样建党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4、科学地回答中国革命道路问题和中国社
“两个凡是” 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 题的讨论,进一步解放了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 思想路线 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 论及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提出:
基本形成:
成熟并形成体系: 写入党章:
十二大会通过了《关于十一届中央委员会报告 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关于党章的决议
1.背景
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提出了许 多严峻的挑战和崭新的课题。 ①国际: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②国内: A.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和分配方式 日益多样化; B.新党员大量增加,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 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 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 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 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酝酿: 开端:
“两个凡是” 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 题的讨论,进一步解放了思想。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
课标要求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学习延伸:长期以来,我们一 直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 的本质特征之一,实行的是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甚至排斥 商品经济和市场的作用。因而把整 个经济搞死了,束缚了生产力的发 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
正如邓小平所说:“计划和市场 都是经济手段。”掌握三个有 利于标准,对于消除一些人在 姓“资”姓“社”问题上的困 惑,进一步解放思想,排除 “左”的干扰,推进改革开放, 具有重要意义。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学思之窗:后一种说法更符合 中国的实际情况。 二、本课测评:(1)主要过程:
1982年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7 年十三大规定了党在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 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1992年邓小平 发表南方谈话,进一步完善了邓小平 理论。 1997 年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为 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2)意义: 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 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 了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人民进行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 大旗帜。

高中历史《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3、学法:学生通过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参与体验历史,启发思考,通过回归课本,掌握
基础知识解决探究问题,在开放的活动空间中,展示学生个性,学生充分自主性学习和
合作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与竞争,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内容。
2.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3.概括“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
提示:结合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所解决的问题,分析“南方谈
话”所揭示的问题
4: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1)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
(2)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
(3)祖国统一问题上
阅读归纳:
1.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
(1)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建设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全面把握20世
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七、教学评价设计(学生学习评价表)
项目
权重
观察纪录内容
评价
自主
15
在学习的时间、内容、方式等方面自主性的体现,自我评价的机会等。






合作
15
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态度,合作学习的行为表现,
(包括倾听别人的发言,参与讨论,共同完成探究和实验等)
学习方

探究
15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课题: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科目:历史
教学对象:高二年级学生
课时:1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历史必修III第六单元第三课,本课主要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建设方面的探索,包括两部分内容: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案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8课教学案主备人审核人时间编号时训练的”。

这一判断()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B.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C.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D.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4、确立党的指导思想有四次特别重大的会议,它们是()A.中共一大、七大、十五大、十六大B.中共一大、七大、十四大、十六大C.中共二大、七大、十五大、十六大D.中共二大、八大、十三大、十六大5、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③实现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④“一国两制”的构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6、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是()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B.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的重要任务D.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7、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新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也面临着新的问题。

其突出表现是A.中国革命的前途将向何处去的问题B.改革开放问题C.中国共产党如何加强自身建设的问题 D.党的农村工作问题8、2000年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视察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下列关于‘三个代表’内容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B.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C.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9、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思想理论成果,它们回答的共同问题是()A.社会主义革命问题B.社会主义建设问题C.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问题D.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问题10.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 ) A.体制改革B.拨乱反正C.经济建设D.对外开放11.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开始形成,主要是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三个有利于”的标准④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12.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庆典上,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声音响彻天空。

历史新课标必修三五年高考真题演练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历史新课标必修三五年高考真题演练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五年高考新课标真题演练1.(2007·广东单科)邓小平l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C.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2.(2009山东基本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以及-------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将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科学发展观③邓小平理论按照形成的先后顺序填入空格,正确的是A ①②③B ①③②C ②①③D ③①②3.(2009广东文基)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

”这次会议是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4.(2010·上海单科)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的A.体制改革 B.拨乱反正C.经济建设 D.对外开放参考答案:(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2分)。

短期内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一五计划超额完成(3分)。

(2)“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

忽视经济规律;超越国情(2分)。

(3)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4分)。

【全国百强校】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必修三历史第18课学案

【全国百强校】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必修三历史第18课学案

高二历史新授课同步学案(选修)姓名班级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预学案】学习目标: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指导意义【教学案】1.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在A.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二大C.中共七大D.中国十三大2.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从理论上解决的根本问题是A.市场和计划的关系问题B.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C.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D.社会主义发展模式问题重点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 解决了文革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发展这一关键问题。

______________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系统概括,表明邓小平理论基本形成。

南方谈话围绕_____________ 这个根本问题,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十四大,明确改革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

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是在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是中国进入21世纪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

典例精研(提高题):1.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

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A.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民族振兴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C.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崛起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民族崛起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沦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相比较,其相同点是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③实践经验的总结④立足于中国国情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3.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①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飞跃的重大理论成果③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旗帜④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④4.中共十五大进一步丰富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主要表现在A.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B.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C.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D.提出了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5.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本质特征是A.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B.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C.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D.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6.歌曲《走进新时代》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引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课件7:第1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课件7:第1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内涵
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和 怎样建设党” 问题
主要 内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 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 向,代表中国最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民的根本利益。
重要 地位
2002年中共十六大被确立为全党指导 思想,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历史 意义
材料2: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 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此时期徘徊的原因是什么?其带 来什么影响?
两个凡是; “文革”错误得不到彻底纠正;出现“徘徊”局面。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上刊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江泽民
江泽民是如何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要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知识归纳: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时代 背景 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
思想 创造性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20
【追忆邓小平】
年 旅 法 勤 工 1997年邓俭 学小平逝世时的中国 邓小1平9982次年登邓上小美平国南《巡时讲代话周刊》杂志(与封刘面伯承共事13年)
新时期理论探索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材料1:某歌曲歌词

高二历史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高二历史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材料二: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 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 “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 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材料中反映了邓小平同志怎样 的思想主张?这一思想主张有 何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 1978年底
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 (2)主要内容:
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 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来。
改革开放揭开了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 (3)意义: 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建国 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第18课
你从歌曲《春天的故事》 中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春天”是指什么?“故事”是 指什么?“1979年”和“1992 年”分别发生了什么事?“有 一位老人”指谁?为什么要歌 颂他?
新 时 邓小平理论 期 的 理 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探 索
邓 小 平 理 论
背景 形成 内容 历史 地位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背景
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上:
1、指导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建设道路: 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社会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5、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 6、判断工作是非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 7、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成 熟 确立
1978年11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他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 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一个党,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 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 国。……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 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III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班级:组别:姓名:等级: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2013年江苏高考考点要求】
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考点梳理】
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一) 形成背景:
1. 必要性:结束后,中国将向何处发展,引人关注。

2. 可能性: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二)形成过程:
(1)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成为开创建
设新理论的宣言书。

(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理论”。

(4)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5)1992年春,邓小平的“”,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6)1992年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成为较为完整的科学体系。

(7)1997年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把它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三)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1、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上:
①、指导思想:
②、建设道路:走建设道路
③、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
④、基本路线:、两个基本点
⑤、社会主义的本质:,共同富裕
⑥、判断工作是非的标准:
⑦、经济体制:体制
2、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3、在祖国统一问题上:的伟大构想
4、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四)指导意义:
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继承和发展了,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重难点突破】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

(2)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与时俱进,理论创新。

①孙中山总结革命失败的教训,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三大政策,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

②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建立新中国。

通过三大改造,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③邓小平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学以致用】
1.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向前推进。

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
C.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 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2. 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

这一判断()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3.下列叙述与邓小平“南方谈话”无关的是( )
A.形成了新中国成立后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
B.核心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D.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4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有三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共同特征表现为()
①科学地认识中国国情,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
②都科学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③三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④共同的宗旨都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