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神道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论道教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以日本道教遗迹为线索

论道教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以日本道教遗迹为线索梁桂熟;杨乔君
【期刊名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16)004
【摘要】历史上,道教不仅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高地位,还对邻国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曾有日本学者以"日本列岛上无道教相关建筑"为理由,否定道教的传入,并认为道教对日本并未产生影响.随着日本道教相关研究以及文史资料与考古文物研究地不断深入,以日本的道教遗迹为线索,可以从长生思想、方术咒语、神仙信仰、星斗信仰等方面可以看出道教在日本的传播及其影响,在现代的日本社会也能看到道教的身影.相关遗迹出土的"人形"及"木简"还有日本各地的"关帝庙""妈祖庙"等庙观,更是为道教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提供了有力证据.这些与道教相关的遗迹不仅描绘出了道教在日本传播的大致轮廓,还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了道教对日本文化各方面产生的影响.
【总页数】8页(P13-20)
【作者】梁桂熟;杨乔君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222;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2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313
【相关文献】
1.论道家道教思想在日本近世的传播和影响 [J], 张谷
2.中国道教与日本神道教"神人关系"比较 [J], 任婷婷
3.中国道教对日本神道教的影响初探 [J], 徐谧
4.论日本神道教对道教的借鉴与吸收——以吉田神道为例 [J], 孙亦平
5.以古代日本天皇制为视角研究道教对\r日本文化的影响 [J], 梁桂熟;胡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孙亦平:“日本的道教”抑或“道教在日本” 百年来有关道教在日本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孙亦平:“日本的道教”抑或“道教在日本”——百年来有关道教在日本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转载自“南京大学哲学系”公众号文章载于《世界宗教研究》2016年第6期魏晋时,中国道教随着移民的脚步开始向日本传播,在唐宋时达到了高潮。
但与儒学、佛教在日本的传播相比,道教在日本历史上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一方面道教因曾被日本朝廷明确禁止,故在史籍文献中很难找到有组织的教团道教进入古代日本的记录,也找不到可确证的道士和道观; 但另一方面,日本历史和社会文化中却留存有许多道教因素,成为日本在道教存在的鲜活证据。
本文通过回顾近百年来日本学者有关道教在日本的研究成果,反思他们有关“日本的道教”的争议,并提出用“道教在日本”来概括道教在日本的传播现象。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与当时中国学者对道教大多持有批评和不屑的态度相比,一些日本学者出于种种原因,在了解佛教史、神道史、民族文化史和中国思想文化的过程中,站在日本文化立场上开始接触并研究道教,所取的相关成果为东亚道教研究开拓了一个学术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20 世纪20 年代,即有日本学者提出“日本的道教”或“日本道教”来概括中国道教传入日本后,对包括宗教在内的日本文化的影响及其表现形式,但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教团组织的道教是否传入日本? 历史上是否存在“日本的道教”? 今天日本社会中是否还有道教活动? 学术界其实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笔者认为,回顾近百年来日本学者有关道教在日本的研究成果,反思他们有关“日本的道教”的争议,期望将之作为今天我们有关“道教在日本”的研究先导,以更好地研究道教在东亚的跨文化传播现象,以求教于方家。
(横滨关帝庙)壹从保留到今天的零星史料和考古发现中可见,中国的神仙思想虽然早在秦皇、汉武进行海上求仙活动时,就开始走出中国大门,漂洋过海,对东亚地区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产生着持续影响,但直到魏晋时,中国道教才随着移民的脚步开始向日本传播,在唐宋时达到了高潮。
[最新]论神道教对日本文明的影响
![[最新]论神道教对日本文明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8d4dbce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98.png)
论神道教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摘要:神道教是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是日本的“本土文化”。
在古代的几乎全封闭的日本,神道教的产生和自我发展几乎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完全能够反映当时的日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思想。
并且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神道教;日本社会;天皇;武士道;民族神道起初没有正式的名称,一直到公元5世纪至8世纪,汉传佛教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渐渐被日本人接受,为了与“佛法”一词分庭抗礼,创造了“神道”一词来区分日本固有的神道与外国传入的佛法。
是以在《日本书纪》〈用明天皇纪〉中的“天皇信佛法,尊神道。
”句中,首次出现了“神道”这个称呼。
佛教初传入日本时,神道信徒甚为反对。
由中国渡来的有力氏族,例如苏我氏,支持佛教。
日本本土的氏族,物部氏和中臣氏拥护神道,反对佛教。
佛教僧侣具有中国先进的知识,天皇因此支持佛教。
一时神道失势,然至8世纪末,佛教僧兵的权力亢进,天皇欲制佛教的势力,因而神道再度得势,两种宗教逐渐互相混合。
至明治时期,百姓等信仰两宗教。
于是佛教寺院和神道的神社,两者浑然。
例外的是伊势神宫,供奉天皇的祖先,属于古神社。
至江户时代末期,国粹的神道理论家宣称,两者不能相混。
明治初年,兴“废佛毁释运动”。
神道成为国家的宗教。
虽明治政府承认信教的自由,但崇拜神道成为日本国民的义务,成为统治国民的手段。
当时在日语中称为“国家神道”。
在日本国内约有1亿600万人信仰此教,占日本人口比例近85%。
日本人一般在出生30至100天内,都会被父母带领参拜神社,在3、5、7岁的11月15日所谓三五七节要参拜神社,升学、结婚要到神社祈求神佑。
但平时求签,祈求交通安全等到佛寺,葬礼也要佛教和尚主持。
每个神社门前有一个叫做“鸟居”的日本牌坊,正殿门楣上挂一铃铛,悬一粗绳,参拜者先要拉动粗绳,再大声鼓掌以惊动神灵,然后双手合一默默祈祷。
一般不用下跪,但进入殿内须脱鞋。
因日本大学升学竞争相当激烈,每年高考时,都有大批学生到神社祈祷。
日本与神道教

第二,忠孝合一,忠在孝前。这与儒家不一样,因为儒家是忠孝两分,孝在忠先。
但这种修正非常微妙,是儒家的一个修正主义,但却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即把神道教作为一种为日本民族国家服务的工具。
其一,它确立了天皇统治的合法性。原来天皇也是世袭,但经常没有实权。这样做就以神圣合法性作为基础,即天皇和神、上帝是一回事。
另外一本书是高桥哲哉的《靖国问题》,这本书也是非常好的,这本两书可以互相参照看。我受了这两本书非常大的启发,才有此番的议论。
首先讲讲我对制度的非常简化的一种理解。制度就是制度结构,它不是平面的。一个制度结构可以由很多制度安排来组成。但是我们可以有一个特别简单的划分,制度结构是由有形制度和无形制度组成的。有形制度就是能看得见的,可以用文字精确描述的,而且可以实施奖惩、以促使人遵循制度的这样一种制度,这种制度一般是政府、市场和企业等等。还有一类是无形制度,像宗教、文化、习俗和家庭等等,它是没有严密的文字描述和通过奖惩手段来执行的。它没有什么奖惩手段,它只告诉你应该这样做,但你不这样做也无法惩罚你。所以我觉得一个社会的制度结构,主要是由这两大类组成。关键在于,一般来讲,我们的研究者一般比较忽略无形制度的功效,是因为无形制度一般来讲不是那么显然,不是那么能够了解和描述。所以它一般容易被忽略,但是它很重要。
比如历史上的犹太教的“摩西十诫”是不是法律?我认为最初不是法律,只是一套行为规范和规则。摩西十诫是摩西在西奈山见了上帝,上帝告诉了他,并让他回来如此说的一套宗教原则,但后来却成为了犹太社会乃至西方社会的一套基本原则。现在看来这些戒律好像是废话,其实这是人类社会初期的根本原则。
中国历史3000多年延续到现在,很多基础性的原则产生于上古时期。《尚书》里周公的一些话,其实就是宪政原则,还有《论语》,也是基础性的原则。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是因为已经发展出一些基础性原则,而这构成了后来中国社会的宪政基础。梁漱溟说过,《四书五经》就是中国的宪法。
古代日本文化与历史的演变

古代日本文化与历史的演变古代日本是一个充满神秘和独特的国家,它的文化和历史发展相互交织,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特色。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古代日本文化和历史的演变。
一、古代日本的起源与形成古代日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2000年前的弥生时代,这个时期的日本是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人们开始定居并种植谷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形成了一个等级制度,同时外来文化也开始渗透进来,最显著的是中国文化的影响。
这一时期,日本的政府体系开始形成,秦汉时期的中国对日本的政治、建筑、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日本古代文化的基础。
二、古代日本的宗教与信仰古代日本的宗教与信仰既包括原始宗教,也有像佛教、道教等外来宗教的影响。
最重要的原始宗教是神道教,这个宗教相信万物都有灵魂,神灵存在于自然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神道教在古代日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日本独特文化的核心。
此外,佛教和道教也在6世纪后传入日本,对日本的文化、艺术和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古代日本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古代日本的政治和社会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
最初的统治者是各个部落的首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他们建立起来的国家开始形成,并逐渐形成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最有名的统一者是第一位出现的天皇,他成为了日本政治和社会的核心。
然而,天皇并没有实际的权力,大权掌握在贵族和武士的手中。
他们的系统被称为“律令制度”,这是一个以官僚机构为基础的政府体系,为日本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古代日本的艺术和文学古代日本的艺术和文学也经历了繁荣的时期。
在艺术方面,日本的传统艺术形式包括绘画、陶瓷、雕刻和园林设计等。
其中,许多艺术形式受到了中国的影响,但日本艺术家也创造了许多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文学方面,古代日本的文学作品以和歌和诗歌为主,这些作品大多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类情感的诗意描写。
著名的文学作家如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和诗人松尾芭蕉等,为日本古代文学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日本的宗教及道文化介绍

(4)其他宗教
所谓其他宗教,是指除了前述神道、佛教、基督教以外 的宗教。这些宗教有些已经有比较长的历史,但更多的是 近代以后特别是二战以后创立的,因而也有人将它们称作 “新宗教”。1951年10月17日,这些宗教团体联合成立了 新宗教” 1951年10月17日,这些宗教团体联合成立了 全国性组织——新日本宗教团体联合会,并于1953 全国性组织——新日本宗教团体联合会,并于1953 年3月 9日被政府批准为财团法人。这个联合会(简称“新宗 日被政府批准为财团法人。这个联合会(简称“ 联”)代表“新宗教”与神社本厅、教派神道联合会、全 )代表“新宗教” 日本佛教会、日本基督教联合会一起组成了日本宗教界的 代表性组织——日本宗教联盟。“新宗联”的宗旨是“ 代表性组织——日本宗教联盟。“新宗联”的宗旨是“信 教自由、宗教合作、政教分离、国民皆信仰” 教自由、宗教合作、政教分离、国民皆信仰”。目前,新 宗联共有66个团体会员,在全国各大区设有11个 宗联共有66个团体会员,在全国各大区设有11个“总支 部”,在各个都道府县和地区设有55个协议会。 ,在各个都道府县和地区设有55个协议会。
神社神道与神社本厅 神社神道是日本的神道的主体。所谓“ 神社神道是日本的神道的主体。所谓“神社神 道”,是指以神社为中心的神道。换言之,是指 没有宗教理论或宗教教派基础的、以族缘或地缘 为基础、以神社为中心的崇敬祖先神、氏神、地 域神的信仰。日本几乎每个人口聚集地都至少有 一个神社。至今全国仍 有8万2千余家神社。这些 神社有的祭祀祖先(氏神),有的祭祀地域神, 有的祭祀专门保佑人们某一方面利益的神祗,如 农业丰收的稻荷神、保佑身体健康、生子繁衍后 代的神等。日本自古有“八百万神” 代的神等。日本自古有“八百万神”的说法 .
至2000年12月31日,日本共有佛教信徒9409万人, 2000年12月31日,日本共有佛教信徒9409万人, 其中天台宗系统348万人;真言宗系统1270万人; 其中天台宗系统348万人;真言宗系统1270万人; 净土宗系统1950万人;禅宗系统335万人;日莲宗 净土宗系统1950万人;禅宗系统335万人;日莲宗 系统1700万人;奈良佛教系统76万人;未加入横 系统1700万人;奈良佛教系统76万人;未加入横 向联合组织的所谓“单立宗教法人” 向联合组织的所谓“单立宗教法人”中的佛教信 徒(如创价学会等)3730万人。共有寺院等设施 徒(如创价学会等)3730万人。共有寺院等设施 85745处,神职人员204380人 85745处,神职人员204380人。 全日本佛教会是日本佛教界惟一的联合体组织, 下属团体达100余个。日本佛教在全国共有约8 下属团体达100余个。日本佛教在全国共有约8万 个寺院或布教所,分别属于各个宗派,其中 有 90%以上属于全日本佛教会及其下属的宗派、团体。 90%以上属于全日本佛教会及其下属的宗派、团体。
日本古代宗教信仰与神道教

日本古代宗教信仰与神道教日本历史悠久,其古代宗教信仰与神道教是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本古代,人们对于神灵的崇拜和信仰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这种信仰体系被称为神道教。
神道教起源于日本古代的原始宗教信仰,它强调与自然界的和谐与尊重。
日本人民相信,每一个自然物体都有灵魂,每一个山川、河流、树木、动物都是神灵的化身。
这种信仰体系使得日本人民对于自然界充满敬畏之情,他们相信通过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可以获得神灵的庇佑和保护。
在古代的日本,神道教的信仰与生活息息相关。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例如,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时,人们会举行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仪式,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此外,每个家庭也会在自己的家中设立神龛,供奉神灵,以保护家庭的安宁和幸福。
神道教的信仰也在日本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的日本,天皇被视为神灵的后裔,是神道教信仰的象征。
天皇作为国家的精神领袖,承载着神灵的意志和祝福。
因此,神道教成为了日本政治体系的一部分,与政治权力紧密相连。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社会逐渐受到其他宗教的影响,如佛教和儒教。
佛教的传入使得日本人民开始接受和崇拜佛陀的教义,而儒教的传入则使得日本社会开始注重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
这些宗教的影响渗透到了日本的文化和价值体系中,与神道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融合。
在现代的日本,神道教仍然是日本人民的主要宗教信仰之一。
虽然佛教和基督教等宗教也在日本广泛传播,但神道教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
许多日本人民仍然会参加神道教的仪式和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敬意。
总之,日本古代的宗教信仰与神道教是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和对神灵的崇拜,日本人民传承了古代的宗教信仰,并将其融入到现代的日本社会中。
神道教的信仰不仅是一种宗教,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它体现了日本人民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和对于和谐共处的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自古以来,中国与日本一直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和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在日本本土上进行了改良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涉及诸多领域,包括宗教、哲学、语言、文学、艺术和礼仪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
中国传统宗教对日本的影响是深远的。
中国传入的佛教、道教和儒家三教以及其它各具特色的宗教教义,对日本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日本在借鉴中国的佛教、道教和儒教的也融合了本土的神道教,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
日本的神道教受到了儒教的道德观念和佛教的敬畏自然的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信仰体系。
佛教艺术和建筑艺术也对日本的艺术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日本的寺庙和佛教雕塑等都能够看到明显的中国风格。
中国传统文学对日本文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论语》等,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万叶集》是日本古代最早的诗歌选集,其中就有大量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
日本的古典文学作品如《源氏物语》、《枕草子》等也在形式和内容上受到了中国文学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戏剧、小说等文学形式也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忠臣藏》、《义经》等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国传统艺术对日本艺术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古代的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对日本的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日本的书法、绘画、园林、茶道等都能够看到明显的中国艺术风格。
尤其是中国的水墨画艺术对日本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日本的山水画、花鸟画等都能够看到中国水墨画的影子。
中国传统礼仪对日本社会生活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对日本的礼仪习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日本在汉代和唐代学习中国礼仪,形成了独特的礼仪文化。
日本的古代宫廷文化、武士道精神等都受到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日本社会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神道教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摘要:神道教是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是日本的“本土文化”。
在古代的几乎全封闭的日本,神道教的产生和自我发展几乎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完全能够反映当时的日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思想。
并且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神道教;日本社会;天皇;武士道;民族
神道起初没有正式的名称,一直到公元5世纪至8世纪,汉传佛教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渐渐被日本人接受,为了与“佛法”一词分庭抗礼,创造了“神道”一词来区分日本固有的神道与外国传入的佛法。
是以在《日本书纪》〈用明天皇纪〉中的“天皇信佛法,尊神道。
”句中,首次出现了“神道”这个称呼。
佛教初传入日本时,神道信徒甚为反对。
由中国渡来的有力氏族,例如苏我氏,支持佛教。
日本本土的氏族,物部氏和中臣氏拥护神道,反对佛教。
佛教僧侣具有中国先进的知识,天皇因此支持佛教。
一时神道失势,然至8世纪末,佛教僧兵的权力亢进,天皇欲制佛教的势力,因而神道再度得势,两种宗教逐渐互相混合。
至明治时期,百姓等信仰两宗教。
于是佛教寺院和神道的神社,两者浑然。
例外的是伊势神宫,供奉天皇的祖先,属于古神社。
至江户时代末期,国粹的神道理论家宣称,两者不能相混。
明治初年,兴“废佛毁释运动”。
神道成为国家的宗教。
虽明治政府承认信教的自由,但崇拜神道成为日本国民的义务,成为统治国民的手段。
当时在日语中称为“国家神道”。
在日本国内约有1亿600万人信仰此教,占日本人口比例近85%。
日本人一般在出生30至100天内,都会被父母带领参拜神社,在3、5、7岁的11月15日所谓三五七节要参拜神社,升学、结婚要到神社祈求神佑。
但平时求签,祈求交通安全等到佛寺,葬礼也要佛教和尚主持。
每个神社门前有一个叫做“鸟居”的日本牌坊,正殿门楣上挂一铃铛,悬一粗绳,参拜者先要拉动粗绳,再大声鼓掌以惊动神灵,然后双手合一默默祈祷。
一般不用下跪,但进入殿内须脱鞋。
因日本大学升学竞争相当激烈,每年高考时,都有大批学生到神社祈
祷。
与世界上别的宗教均不同,神道教的设立和发展始终具有三个特点:其一,神道教的崇拜对象主要是日本天皇的祖先,即太阳女神及其家族;其二,天皇是神道教的教主或者叫头号祭司,天皇垄断了最高层次的献祭权;其三,神道教主要是宣扬日本本土崇拜,是日本人创立的为日本国体服务的政治性宗教。
如果说大和魂的精神基础是神道教,那么,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日本人就是神道。
日本学者深见东州指出:日本常被描绘成"融合古老和现代为一体的迷人国度"。
实际上这种融合正是日本闻名遐迩的基本因素和力量的主要源泉。
日本天皇延续的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纯正的皇室血统。
我们的制造业拥有最新锐、最先进的电子和制造技术。
虽然这些事实众所周知,但其真正含义却依然没有被完全理解。
换句话说,不理解神道教,就不了解大和魂,不了解大和魂,就不了解日本人,也就无法理解日本人的民族凝聚力的来源和价值观的出处。
神道教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同时又不失自我个性,因为它信仰的是多神,只要发现力量,信徒们立即为其起上名字敬为神灵,并谦虚虔诚地向其学习。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日本才神话般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明治维新和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便是很好的例证。
在近代与外国的交流中,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兴力量认识到,没有军事力量就永远不能平等地与西方进行交涉,这个认识成为明治时代的一个动力。
为了增强军事力量,必须在经济上强大起来。
因此,日本整个国家狂热地呐喊这样一个口号:“富国强兵”。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向欧洲学习,于是派遣了岩仓使节团出访西方。
欧洲之行的见闻震动了他们。
他们折服于欧洲令人眩目的机械化文明。
不久,日本的普通百姓开始崇拜“伟大的欧洲之神”。
他们的赞美歌这样唱道:“伟大的欧洲之神,请保佑我们。
给我们汽油灯、鹅卵石、蒸汽发动机以及发自帕台农神殿令人折服的力量吧!”于是,在短短的几年内,明治维新便取得了巨大成效,日本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与此相反,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境地。
以曾国潘为首的“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开办新式学堂和各种工厂,掀起了轰动全国的“洋务运动”。
但以
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却认为接受外来思想和科技就意味着背叛祖国文化,对此百般阻挠,加之广大民众思想未开化,认为西方文明不过是雕虫小技,根本不值得去学习,因而固步自封、盲目排外,导致“洋务运动”彻底失败,中国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由此可见,神道教所宣扬的“崇拜一切力量,向一切力量学习,不管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问题”的观念已深深融入日本人的思想生活中,不管是社会上层还是普通庶民,都形成了一种“兼容并包”“取长补短”的意识。
正是因为这种共识,才使得日本一次又一次地从困境中迅速崛起,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
可以说,日本的国教神道教中也孕育着军国主义。
神道教的教义如是说:世界至尊之神为天照大御神(太阳女神)她要实现“八紘一宇”(四海一家),统治全世界。
万世一系的天皇是“现人神”,既是神道的最高祭司,又是日军的大元帅,按神的意志征服“劣等民族”。
正因为如此,日本人才打着“神的旨意”堂而皇之地入侵大陆,给被侵略国家带来无尽的灾难,也导致自己的一场灭顶之灾。
"国民皆兵"是根据明治天皇的圣旨提出的。
遵照这个圣旨,日本国内的所有问题一下子全部解决了,既没有军人、官吏、臣民的区别,也没了外地人这样的说法。
根据"国民皆兵"的圣旨,日本人无论孩子、妇女、青年和老人,从呱呱坠地之瞬间起到躺进棺材为止,都是士兵。
这样一来,当然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士兵:行使武力的士兵、扛铁锹的士兵、握笔的士兵、捏手术刀的士兵等等。
在神道教和大和魂的激励下,让战争进行下去是上至天皇、下至妇孺的共同意志。
根据日本政府规定的神道教义,日本天皇是神道的"现世神",是活着的神。
这种政教合一的体制,使得天皇具有难以想象的感召力。
而日本军部则可以假借天皇的旨意恣意驱使日本国民。
其战时动员体制就是这样一个在神权笼罩下的特殊体制。
神道教在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已经深深地融入日本人的思想、生活中。
无论是兼容并包、善于接受新事物,还是黩武凶残、冥顽不灵。
正是因为神道思想的影响,才使得这些几乎相互对立的性格特征完美地在日本人身上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日本独具特色的社会民族文化。
因此,可以说,神道教是日本社会文化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