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黄杨几种常见病虫害
大叶黄杨病虫害及防治和治疗

炭疽病防治
农业防治
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 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间隔7-10天喷施1次,连喷3-4次。
根腐病防治
农业防治
加强肥水管理,避免积水。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浇灌病株根部。
防治策略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加强栽培管 理、定期喷洒药剂、生物防治等。
防治意义
有效控制大叶黄杨病虫害的发生和蔓 延,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观赏价值。
02
常见病害防治方法
叶斑病防治
农业防治
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 液,或25%丙环唑乳油500倍液,间隔7-10天喷施1次,连喷3-4次。
定期修剪,保持树体通风透光
要点一
定期修剪
要点二
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对大叶黄杨进行定期修剪,去除病枝、弱枝,保持树体通 风透光。
通过修剪,改善树体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概率。
05
药物治疗与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药物,避免药物残留问题
选择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
01
在选择农药时,应优先选择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以减
03
推动智能化监测与预警 系统建设,提高防治效 率
04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共同应对全球性病虫害 挑战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6
总结与展望:未来大叶黄杨病 虫害防治方向与挑战
总结
当前大叶黄杨病虫害 防治取得显著成果
大叶黄杨病虫害及防治

大叶黄杨病虫害及防治日期:目录•大叶黄杨常见病虫害识别•病虫害对大叶黄杨的影响•大叶黄杨病虫害防治方法•大叶黄杨病虫害预防措施•大叶黄杨病虫害防治案例分析•大叶黄杨病虫害防治展望与建议大叶黄杨常见病虫害识别叶面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紫红色,中央灰白色,严重时导致叶片枯萎。
叶斑病炭疽病根腐病叶片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病斑,中央淡褐色或灰白色,边缘深褐色,造成叶片枯死。
植株根部受害,出现黄褐色斑点,逐渐扩大腐烂,导致植株死亡。
030201吸取植株嫩枝、叶片汁液,造成植株生长不良,严重时叶片畸形、卷曲。
蚜虫以口器刺入叶片内吸食汁液,使叶片出现黄白色小点,严重时叶片枯黄脱落。
红蜘蛛固定在植株枝条、叶片上,吸取植物汁液,导致植株生长缓慢,枝叶萎缩。
介壳虫病虫害对大叶黄杨的影响病虫害会导致大叶黄杨的生长速度减缓,甚至停止生长。
对生长的影响生长缓慢病虫害会影响大叶黄杨的正常发育,导致形态和结构异常。
发育不良病虫害使得大叶黄杨的茎干和枝条变得脆弱,易受风折。
易受风折枝叶残缺病虫害会导致大叶黄杨的枝叶残缺不全,影响其外观美感。
叶色异常病虫害会导致大叶黄杨的叶色发生变化,如变黄、变红或出现斑点等。
枝条弯曲病虫害会导致大叶黄杨的枝条弯曲变形,影响其形态。
对外观的影响产量下降病虫害会直接影响大叶黄杨的产量,导致产量下降。
品质下降病虫害会导致大叶黄杨的产品质量下降,如色泽、大小等方面不符合要求。
对产量的影响大叶黄杨病虫害防治方法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增强大叶黄杨的抗病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种植管理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防止病虫害的传播。
植物检疫及时清除大叶黄杨周围的杂草和枯枝落叶,减少病源的滋生。
清洁田园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生物农药使用生物农药,如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等,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农业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将农业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综合治理病虫害。
天敌引入引入病虫害的天敌,如寄生性昆虫、捕食性昆虫等,以控制病虫害的数量。
大叶黄杨病虫害防治和日常养护管理要点

大叶黄杨主要病虫害防治和日常养护管理要点一、生活习性:大叶黄杨属无患子目黄杨科植物。
灌木或小乔木,花期3-4月,果期6-7月。
喜光,稍耐阴,有一定耐寒力,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微酸、微碱土壤中均能生长,在肥沃和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长迅速,分枝也多。
常见品种有金边大叶黄杨,银边大叶黄杨、北海道黄杨、金心大叶黄杨等。
二、主要病虫害有:叶斑病、炭疽病、白粉病、煤污病、立枯病、蛾类、红蜘蛛、蚧壳虫、天牛、绢野螟等。
1、大叶黄杨叶斑病,也称大叶黄杨褐斑病。
症状:为害大叶黄杨的嫩叶、老叶,发病初期,叶上有黄色小斑点,渐渐地变为黄褐色斑,扩大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灰白色,有浅褐色同心轮纹,边缘深褐色稍隆起,病斑内密生细小黑色霉点。
病斑透过背面,只是背面颜色比正面稍浅。
病斑干枯后与健部裂开,直至形成穿孔。
严重时病斑连成一片,叶片枯黄脱落。
一般6月份开始侵染,7~8月份为侵染盛期,在8月中旬出现症状,8月中下旬至9月份发病严重,病斑扩大,出现落叶。
发病的轻重与气温及降雨的多少有直接关系,一般高温多雨霉湿的年份发病严重。
防治措施:用光合素+扫斑800倍喷雾,连续2次,间隔7天。
避免栽植过密,透气,可以减少发病几率。
2、大叶黄杨枯萎病大叶黄杨枯萎病是近年来大叶黄杨的常见毁灭性病害,其特点是发病猛,传染速度快,对绿化效果影响大。
症状:患病的大叶黄场最初只是个别枝条的上部叶片青干失水,继而整个枝条和全株叶片枝条呈青枯失水状。
发病后期,叶片呈黄白色,染病严重的会导致植株死亡。
病原为存在于土壤中的镰刀菌。
病菌多从根部伤口侵入,也可直接侵入植株。
一般5月中旬开始发病,七八两月为发病高峰期,有的植株从发病到死亡不超过一周。
防治措施:用地彩1500倍灌根,再用光合素+四霉素1000倍喷雾。
3、大叶黄杨茎腐病:是大叶黄杨易感染的一种主要病害,严重时可造成全株枯死。
一二年生枝条受害最严重,初期茎部变为褐色,叶片失绿,嫩梢下垂,叶片不脱落,后期茎部受害部位变黑,皮层皱缩,内皮组织腐烂,生有许多细小的黑色小菌核,随着气温的升高,受害部位迅速发展,病菌侵入木质部,导致全株死亡。
大叶黄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大叶黄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大叶黄杨是一种常用的观叶植物,具有观赏价值和荫蔽功能。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大叶黄杨栽培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病虫害威胁。
本文将介绍大叶黄杨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其防治技术。
一、病害防治1、黄杨叶斑病黄杨叶斑病是一种常见的黄杨病害,主要病发于春季和秋季。
症状表现为叶片出现淡黄色的小斑点,并且逐渐扩散,最终导致黄叶脱落。
其主要原因是长时间湿润造成的,因此,正确控制树冠湿度是预防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预防方法:(1)综合治理:及时清除落叶和病叶;加强植株养护。
(2)叶面喷洒药剂:宜使用无毒、无嗅、易降解的湿润剂或杀菌剂等。
(3)冬季抹树:在植株冬季休眠阶段进行抹树处理,可大幅降低病害发生率。
2、黄杨霜霉病黄杨霜霉病是由霜霉菌引起的常见病害,主要发生在夏季和秋季。
病发时黄杨叶面会覆盖一层白灰色霉层,导致叶片萎缩、干枯。
预防方法:(1)清理落叶落枝,避免垃圾、杂草等在叶片上停留,保持树冠空气流通。
(2)提高排水能力:发现有积水情况,应及时排水。
(3)可使用雷维菌等专业霜霉病杀菌剂来处理叶片。
3、黄杨根腐病黄杨根腐病是由土壤中的真菌引起的常见病害,主要症状为根部腐烂,导致植株死亡。
该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土壤湿度过大,土壤缺氧、流动性差等因素。
预防方法:(1)提供良好的排水条件,保持土壤通风性,避免水分积聚。
(2)选择适宜的土壤:避免在酸性或盐分过高的土壤中种植黄杨。
(3)及时发现病情,进行治疗。
二、虫害防治1、红蜘蛛红蜘蛛是发生在黄杨上比较常见的虫害,这是一种细小的蜘蛛,主要会吸血树内的营养汁,从而导致黄杨的叶片出现黄斑、干枯等症状。
预防方法:(1)树冠喷洒杀虫剂:选用有效成分的杀虫剂进行喷洒,在黄杨病虫害高发期进行喷洒处理。
(2)加强植株营养:黄杨缺乏营养容易遭受获得虫害,在肥料管理时要注意增加氮肥的投入,提供良好的养分供给。
2、黄杨鱼蚊黄杨鱼蚊是一种常见的蚊虫,主要会寄生在黄杨的根部,吸取根部汁液,从而导致黄杨枯萎。
大叶黄杨常见病害

大叶黄杨常见病害
褐斑病:叶片失绿变黄再转为褐色,中部呈灰白色,边缘呈浅褐色环纹状;白粉病:靠风力传播,新叶感染后会出现萎蔫、干枯的现象;煤污病:主要危害大叶黄杨的叶片,抑制树叶进行光合作用,降低观赏价值;立枯病:病势凶猛、病态严重,可使植株患病到死亡的时间不超过一周。
1、褐斑病
大叶黄杨的褐斑病在每年5月下旬病发,一般先侵染老叶,再逐渐感染新叶,侵染后叶片会生出褐绿色小斑,然后逐渐变黄再转为褐色斑点,病斑叶片中部呈灰白色,边缘呈浅褐色环纹生有黑色小斑点。
建议在6~7月份每隔10~15天喷施一次50%多菌灵500倍液,连喷3次可有效缓解。
2、白粉病
白粉病菌一般秋冬季潜伏在大叶黄杨的枝干上,等到4月份气温逐渐暖、空气湿度较大、大叶黄杨发嫩芽时,枝干上的病菌迅速靠风传播到嫩叶上,然后侵入组织。
新叶感染后,会出现萎蔫、干枯的现象。
3、煤污病
煤污病又称煤烟病,主要危害大叶黄杨的叶片,抑制树叶进行光合作用,降低观赏价值。
发病初期会在叶片上形成黑色霉斑,然后快速扩大成片,使整个叶面布满黑霉。
种植大叶黄杨时要保证生长环境
通风采光,切忌高温高湿。
4、立枯病
患立枯病的大叶黄杨初期部分枝条叶片干燥失水,进而整个枝条呈现青枯、失水症状,最终叶片失去绿色变成黄白色造成植株死亡。
立枯病病菌大多数从根部伤口处入侵,一般5月中旬开始发病,7~8月为发病高峰期,病势凶猛、病态严重,可使植株患病到死亡的时间不超过一周。
大叶黄杨的病虫害防治方案及主要养护措施

大叶黄杨的病虫害防治方案及主要养护措施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1)大叶黄杨尺蠖大叶黄杨尺蠖,又名丝棉木金星尺蛾、卫矛尺蛾,属鳞翅目,尺蛾科。
危害方式:大叶黄杨尺蠖以幼虫食叶为害,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季节为害最为严重。
幼虫群集叶片取食,将叶吃光后则啃食嫩枝皮层,导致整株死亡。
1-3龄幼虫食叶肉使其呈网状,4-6龄幼虫食量大增,初从叶缘开始取食,叶片成大小不等的缺刻状,严重时整个叶片被吃光,幼虫吐丝下垂,迁移其他枝条继续为害,以蛹越冬,成虫飞翔水平不强,具较强的趋光性,被尺蠖为害过的大叶黄杨树势极差,严重时成片枯死,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
形态特征:雌成虫体长14mm左右,翅展37-43mm。
体、翅底银白色,淡灰色斑纹,大小不等,排列不规则。
触角丝状。
雄成虫触角羽毛状。
前翅近三角形,外缘有一行连续的淡灰纹。
外横线成一行淡灰斑,上端有一大斑,中有一圈形斑,翅基有一深黄褐色大花斑,后翅斑纹较少,中横线为一淡灰色的宽斑,外横线由一行淡灰色圆点构成斑纹。
前翅反面斑纹同正面,但无黄褐色斑,翅斑在个体间略有差异。
头部及颜面黑褐色,下唇须极短,基部黄褐色,尖端黑褐色,胸背淡黄色,杂有褐色毛。
前足基节前侧有两个褐色斑,后足胫节最长大,有内距和端距各一对;腹部金黄色,有黑斑点9列。
雄成虫体长10-13mm,翅展33-43mm;腹部金黄色,有黑斑点7列,其他特征与雌成虫相同。
卵:长圆形,上端较大,有点刻组成的格纹。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2mm在右,全体黑色,刚毛黄褐色。
头部冠缝及傍额缝淡黄色,前胸背板黄色,有5个近方形的黑斑。
背线、亚背线、气门线上线、亚腹线为蓝白色,气门线及主腹线黄色,较宽,臀板黑色。
胸部及腹部第6节以后各节上有淡黄色环;腹足黑色,外侧面黄色斑,端部淡黄色。
蛹:棕褐色,体长13T5mm。
防治方法。
①利用成虫趋光性,在成虫期实行灯光诱杀。
②幼虫危害期喷施4.5%高效氯氰菊酯20倍液。
③于产卵期铲除卵块。
冬季翻根部土壤,杀死越冬虫蛹。
大叶黄杨病虫害

大叶黄杨病虫害大叶黄杨病虫害前言病害1. 黄杨叶片凋落病病因:黄杨叶片凋落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是由于叶片上的病菌感染导致叶片发生凋落。
症状:叶片开始从叶尖逐渐出现黄化、枯萎,然后整片叶片逐渐凋落。
防治措施:采取合理的修剪措施,及时清除感染的枯叶和凋落的叶片,保持树冠的通风透光良好,避免叶片湿度过高。
2. 黄杨叶斑病病因:叶斑病由真菌引起,常在潮湿环境下发生。
症状:叶片出现不规则的斑点,初期为黄色,逐渐扩大变为褐色,严重时叶片会提前凋落。
斑点表面会有黑色霉菌形成。
防治措施:在植株生长期及时进行施肥,保持植株的正常生长顺序。
保持植株周围的卫生环境,定期清除落叶和病斑叶片。
虫害1. 大叶黄杨盾蚧特征:盾蚧幼虫体色淡黄,成虫体色为灰绿色,躯干呈盾状。
症状:幼虫寄生在大叶黄杨叶片的背面,摄取叶片的汁液,造成叶片黄化,甚至萎缩。
成虫则寄生在树干上,群体繁殖,粪便会覆盖树干。
防治措施:可使用对盾蚧有较好防治效果的杀虫剂进行喷洒。
应注意使用时遵循标签说明,保证安全使用。
2. 大叶黄杨叶蝉特征:成虫体型较小,呈椭圆形,体色为绿色,触角较长。
症状:叶蝉的幼虫以叶片为食,造成叶片上出现斑状或线状的损伤。
成虫则以吸取植物的汁液为生,导致叶片黄化、干枯。
防治措施:可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如释放捕食性昆虫。
也可使用针对叶蝉成虫的杀虫剂进行喷洒。
预防措施1. 选用健康的大叶黄杨苗木种植,保证初始健康;2. 定期喷洒杀虫剂、杀菌剂等,控制病虫害的发生;3. 经常清理栽培区周围的落叶、病斑叶和虫卵等;4. 注意植株的养分供应、水分管理,保持植株的健康状态。
以上是大叶黄杨常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的简要介绍。
在种植大叶黄杨的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植株的健康状况,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保证植株的健康生长。
大叶黄杨几种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大叶黄杨几种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大叶黄杨是常见的园林景观树种之一,广泛应用于公园、广场、路边绿化等场所。
然而,在生长过程中,它也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困扰,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美观度。
本文将介绍大叶黄杨几种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一、病害1. 叶枯病叶枯病是一种感染大叶黄杨叶片的真菌病害。
感染后,叶端开始枯黄并向下蔓延,最终全株叶片萎蔫死亡。
引起此病害的真菌为吸叶革菌和其它无性菌。
防治方法:① 移植健康的大叶黄杨苗木。
② 保持环境卫生,清除叶片、枯枝等杂物。
③ 药物防治:在发病初期,可以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福美双德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
2. 煤斑病煤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病因为真菌,主要以叶片为害。
病害初期,形成不规则黑褐色病斑,随后逐渐扩大,严重时病斑互相连接,形成大面积黑斑,严重影响木本植物的美观度。
防治方法:① 及时清除落叶,避免叶片叠加覆盖。
② 保持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增加植物的光照和空气流通,以减缓病害的发生。
③ 在发病初期,可以使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40%乙硫菌灵水分散粒剂用于喷雾防治。
二、虫害1. 咀嚼叶缘的蛀虫蛀虫是大叶黄杨的主要害虫之一,它们以成虫和幼虫的形式出现。
成虫咬叶子空心,而幼虫则嚼食叶缘,造成大面积叶子食损。
防治方法:① 手动捕捉和清除成虫和幼虫。
② 悬挂黄色粘贴纸,利用光吸引和附着杀死虫子。
③ 在发现虫害早期,可以使用50%氯虫硫磷乳油或40%磷有机乳剂进行喷雾防治。
2. 银叶蚜银叶蚜是一种吸食大叶黄杨植物汁液的小型昆虫,它们通常生长在植物的叶片上,导致叶片变黄、弯曲、卷缩和伸长。
多个银叶蚜聚集在一起,容易诱发病毒传播和蜜露漏滴。
防治方法:① 手动清除银叶蚜。
② 使用辅酶A和斑驳双杀等残杀类药剂,用于喷洒此类害虫区域。
综上所述,大叶黄杨病虫害带来很大的危害。
在日常管理中,要注意预防病虫害,清理环境、加强肥料、保持植物健康,以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繁殖。
发生病虫害时,要及时选用有效的药剂进行防治,充分掌握常见病虫害的特点、喷药技能和生态环保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叶黄杨几种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
漯河市园林管理处病虫害防治站徐翠花
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大叶黄杨是一种很普遍,绿化效果也很好的园林植物,由于它的利用率高,绿化面积大,因此,其病虫害的防治也尤为重要。
下面介绍其几种常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一、大叶黄杨叶斑病
危害严重时,造成黄杨提前落叶,形成秃枝,影响观赏,甚至造成死亡。
病害发生在新叶上,产生黄色小斑点后扩展成不规则的大斑,病斑边缘隆起,褐色边缘较宽。
隆起的边缘外有延伸的黄色晕圈,中心黄褐色或灰褐色,上面密布黑色小点。
防治方法:(1)于6月上旬至7月,喷施50%多菌灵500倍液或75%的百菌清500倍液进行预防,降低发病率,每10至15天喷一次,连喷3次。
(3)冬季将落叶清除集中烧毁。
二、大叶黄杨白粉病
危害大叶黄杨叶片,被害植株叶片表现皱缩畸形,影响生长。
白粉病多分布于大叶黄杨的叶正面,少有生长在叶背面的,单个病斑圆形,白色病斑扩大相互愈合之后不规则。
防治方法:(1)适当修剪,增强通透性。
(2)高发期早春三月份喷洒5波美度石硫合剂2-3次,每次间隔7天,施药后,15天之内不能喷洒其
他药物。
交替喷施25%的粉锈宁13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700倍液,飞歌80%,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三、大叶黄杨尺蠖
幼虫群集叶片取食,将叶吃光后则啃食嫩枝皮层,导致整株死亡。
以蛹越冬,成虫飞翔能力不强,具较强的趋光性。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翅底银白色,具淡灰色纹,大小不等,排列不规则。
前翅外缘有连续的淡灰色纹,中线不成行,在中室端部有一大斑,翅基有一深黄、褐、灰色花斑,腹部金黄色,由黑斑点组成条纹9行。
雄蛾腹部条纹7行。
幼虫全体黑色,前胸背板黄色,有5个近方形黑斑,气门线及腹线较宽,为黄色。
防治方法:(1)利用成虫趋光性,可在成虫期进行灯光诱杀。
(2)幼虫危害期喷施40%氧化乐果+4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脂2000倍液。
(3)于产卵期铲除卵块。
冬季翻根部土壤,杀死越冬虫蛹。
四、龟蜡介
形态特征:雌成虫,腊壳灰白或略呈肉红色,椭圆形。
雄成虫,体深褐色或棕色,头和胸部背板较深。
若虫,蜡壳卵圆至椭圆,背部微隆起。
防治方法:(1)加强园林养护管理:通过养护管理,创造不适于介壳虫生存的环境条件。
实行轮栽,及时清园,将落叶、杂草、病虫枝等集中烧毁,减少越冬害虫虫口基数,合理施肥,增强植物抗性。
合理修剪,使其通风透光,改变介类生存环境,削弱其繁殖力,减少危害。
(3)药剂防治:虫口密度不
高时,可用软刷蘸少量敌敌畏加水(1:50至100倍液)抹杀。
若虫盛发期,喷施洗衣粉柴油乳剂; 2000至2500倍大力杀,或用40%杀扑磷1500倍液+氧化乐果,每隔10天左右喷药一次,连喷3次。
五、大叶黄杨绢叶螟
幼虫吐丝连结周围叶片、嫩枝作临时巢穴,然后在其中取食,严重时将叶片吃光,造成苗木死亡。
形态特征:成虫体翅灰白色,前翅前缘、外缘、后缘有紫褐色宽带,前缘紫褐色带上有两个白斑,鳞毛有光泽,紫红色闪光。
幼虫头部黑色,胴部黄绿色,背线、亚背线及气门上线深绿至墨绿色,气门线橙黄色。
防治方法:(1)人工捕杀:在成虫产卵期,结合苗木修剪,摘除卵块、虫苞,集中烧毁。
(2)幼虫危害严重时,可喷施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或用40%氧化乐果+40%辛硫磷乳液1000倍液。
六、叶螨
叶螨是一种极小的刺吸性害虫,生活在叶被面不易发现,刺吸植物叶片汁液,严重时整株植物叶片发黄、脱落影响植物生长,美观度削弱长势。
防治方法:(1)虫口密度少时可用清水冲洗叶片2-3次;(2)虫口密度大时,可用金螨阻2000倍液喷雾;或用10%吡螨胺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喷雾;或用白红螨净2000倍液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