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对日常用语变化影响的态度分析及其发展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转第63页)

摘要:网络语言是网民们为了提高网上交流的速度、张扬个性、追求特定的审美情趣,在现行汉语基础上和不断的实践中通过调动人脑的所有知识储备与想象力而摸索创造出的一种输入相对快捷的符号体系。随着网络世界的不断发展,网络语言已经开始渐渐地影响到日常用语。针对这一现象,通过调查,本文分析了人们对网络语言的了解程度和对网络语言存在和发展的态度,展望了网络语言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网络语言态度发展趋势一、网络语言介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网络语言已开始逐渐影响我们的生活。那究竟什么是网络语言呢?本文所说的网络语言主要指的是狭义的网络语言,主要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 上常用的词语和符号,如“美眉”和符号“∶-D ”。

网络语言是网民这一特定社团的社会方言,是受网络和网民影响的一种语言变异。网络语言大致分为数字型、翻译型、字母型和符号型。与日常用语相比,网络语言具有其独特的特点,用词简单、语言生动活泼、语法结构特殊,而且在淘汰中不断地发展。

由于其独有的特点,网络语言的形式违背了规范化的日常用语。网络语言的“去留”成为一个热议的问题。人们对网络语言存在怎么样的态度,网络语言又将走向何方是本文将要分析的问题。

二、对网络语言态度的分析

人们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各有不同。有人持肯定态度,认为“网络语言的出现是一种进步”;有人持否定态度,认为“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的纯洁”。针对人们不同的声音,笔者就人们对网络语言的认识及态度进行了调查。笔者采用随机问卷调查的形式,在街头、学校向130名民众发放问卷,在问卷发放期间尽量顾及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本次调查收回102份有效问卷。另外,与个别人进行了更深入的交谈,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对网络语言的认识及态度,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网络语言未来可能走势。

被调查者年龄在20岁以下占4.90%,21—30岁占57.8%,31—50岁占30.3%,50岁以上有6.86%,由此看出21—30岁、31—50岁是网络语言主要的使用人群。20岁以下的人群所占比例虽然不多,但他们是网络语言使用的潜在人群,他们由于大部分都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较多,因此花在网络上的时间有限。50岁以上的人群接触网络的机会较少,而且他们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慢,网络语言作为新生事物很难被这个群体所接受。

表一显示了人们接触网络语言的途径,网络语言产生的场所,以及网络语言存在的主要场所。报刊、杂志这样的大众传媒接受新生事物比较快,在网络语言产生后也成为其主战场。从表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像电视、孩子的作文等较为规范的媒介也出现了网络语言,可见网络语言已经逐渐深入到了人们的生活,甚至出现在了孩子的作文中。

表一见过或听说过网络语言的媒介

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并且理解或部分理解网络语言的人群占多数,表二中的数据便可说明这一点。这也恰恰说明了网络语言影响范围之广。

表二对网络语言的了解程度

下面所列的三个表格中显示了人们对网络语言的态度。网络语言的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仅个别网络语言应用于网上或网下的交流。33.3%的人表示使用个别网络语言仅限网上交流,另外还有49.0%的人无论在网上还是网下都使用个别的网络语言。从这一点来看,个别的网络语言的应用也有一定的广泛性。有39.2%的人认为网络语言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也有31.3%的认为它会产生消极的影响。网络语言在日常用语使用方面,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都有,这两个相近的比例也说明人们对网络语言褒贬不一。

表三对使用网络语言的态度

表四对网络语言影响的态度

表五对网络语言在日常中应用的态度

调查过程中除了以上表格中所列的数据,笔者还发现不同职业的人对网络语言对日常用语变化影响的态度也大不相同。

三、网络语言的发展趋势

2005年2月,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与华中师范大学共建“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网络媒网络语言对日常用语变化影响的态度分析及其发展趋势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辽宁大连

116029)

周文静

40

(上接第40页)体分中心”。该中心将网页语言材料进行自动分类储存,建立超大规模的网络媒体动态语料库。因此基于语料库的网络语言研究将成为可能,这将使网络语言的研究方法更加科学化,使研究成果更具客观性和精确性。

对待网络语言我们应当持一种开放性和建设性的态度,一方面要承认它们存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要进行必要的干预,采取一定的规划措施。网络语言需要语言学者的正确引导与进一步规范。新词的诞生更多的是靠约定俗成,大家共同认可,它就有生命力,《现代汉语词典》要收录的也就是这一部分新词。网络语言的发展将来也会有这样的一个趋势:一部分自生自灭;另外一部分将从网上走下来,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

参考文献:

[1]杜韦华,王辉.略论我国网络语言研究现状及趋势[J]. 2006,(12).

[2]秦秀白.网语和网话[J].外语电化教学,2003,(6):1.

[3]王德玫.试论从流行语言的变化看社会文化的变迁[J].三峡大学学报,2007,(5).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81.

(作者系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07级硕士研究生)

实地进行语感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才会大大增强,思考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通过语感的训练,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犹如年轻人谈恋爱所惯有的那种“感觉”,“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

2.通过对语感的培养,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语感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和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抽象概括的特征。它在长期的实践中潜移默化,从而积淀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熏陶的内容和性质。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再如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名句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也传达出作者被排挤出朝廷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审美体验。所以,通过语感的培养可以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是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特征所在,也是优势所在。

基础教育不断地改革,教育观念不断地更新,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应该主要进行下列三个方面的工作:(1).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淀。如欣赏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闺的妇人怀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情思,这种意味哪是字典上能查到的?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出现的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词典上的解释能与词作者表现的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划上等号吗主体性原先积累与储存的经验、知识跟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相互撞击,才会迸发出耀眼的直觉思维的火花。西蒙说,直觉是“利用了已有的知识认识了当前的情景”。布洛赫也指出:“我认为直觉和经验二者是密切相关的,所谓直觉,是把那些你已经了解得很充分的事物的认识拼起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认识。”没有主体原有的经验、知识作前提,直觉思维只能是飘忽不定的镜中花水中月。一般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

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的和首要的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的教学。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所以古人要求“必讽诵之深且久,使我之心与古人诉合于无间,然后能得契自然之妙,而终极其能事。”(张裕钊《与吴函父书》)新编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部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提到,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到400万字以上,可见阅读的重要。总之,语感像一股流水,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增大它的流量;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使它流向既定目标。

(3).理性分析,加强言语实践。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也得益于后天的理性成分。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语感技能,否则人们便无法进行言语交际了。但是,后天接受语文教育的差异,会造成人们语感素质和技能的差异。具体到每一个人,语感的素质有高下之分,即其深度、广度、美度、敏度无不因人而异,其语感技能自然就有强、弱之别。一般地说,文化程度和语文素质越高,接受和发出言语符号的范围和深度就更为广阔和深入,精神、心理活动更易趋向细致和深刻,语感素质就更高,语感技能就更强。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文盲的语感水平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强调语感作用,决不意味着排斥或轻视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知识可以提高语感的质量,因为“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毛泽东语)。语感主体只有经常地、有目的地进行对言语对象的认知、感受和理解,才能提高语感素质的水平,使之由初级的、浅层次的语感水平向高级的、深层的语感水平推进。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语文教育的教学目标。言语实践亦即语感实践,让学生自己接触和使用语文材料。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习获得语言的实际能力,或者说以感性为主,而感性又总是直接与实践联系着。“学生的语感由学生自己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成,是学生‘感’的结晶,而非教师‘讲’的产品,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读、写、听、说实践”。所以,学生学习的能动参与积极性发挥得怎样,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感受。

因此,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在学生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才能将有意识的语言知识规则等变成无意识的感觉。近年来,语文教学界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诵、演讲、作文等,各种实践活动既有对内容的美的追求,又有对文学语言的美的追求,二者在美感修养上是息息相通的,都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感训练。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