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形成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

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

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3篇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1九成受访者会使用网络流行语语言美不美要看是否具有独特的表达功能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了年轻人表达情感的主要语言方式之一。

有人认为这样的表达更直接、更准确,也有人觉得网络词汇让语言变得简单粗暴。

对此你怎么看?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xx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3.4%的受访者平时会使用网络流行语。

67.4%的受访者认为过多使用网络流行语会使代际沟通更加困难。

93.4%受访者会使用网络流行语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专业的丁歆经常使用网络用语。

“我一般在跟网友聊天时,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表状态时会使用,因为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语境,大家都在这种流行语境下,你会自然融入进去。

但是在其他地方用网络用语,别人可能就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调查显示,34.3%的受访者经常使用网络流行语,59.1%的受访者偶尔使用,仅6.5%的受访者完全不用。

“我在看直播或者发弹幕时会用网络用语,平时面对面交流一般不用。

”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学生梁杰认为,流行词是一种创造,“本来要说很长一段话的,用几个字就可以表达了。

另外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某些流行词就代表一个特定的意思,这样说会更加明确。

”“使用流行语就是为了好玩,大家对于一些词语会心照不宣地笑一下。

”丁歆觉得,网络语言会让语言异化,“我们会把一些传统词语进行解构,重新放到现在的聊天环境下,本质上来说是污染了汉语原本的语义的,但这可能也是流行文化的意义。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申小龙认为,网络语言既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情感和心理。

网络交际平台为交际者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便于自由创造的语域。

试论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试论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0 引言窗体底端
所谓社会语言学,“它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顾名思义,就是研究语言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①从一门语言诞生之日起,它就不再是孤立着的,而是同社会密切相关的,并随着社会的前进而不断变化发展。而我国是一个拥有4.2亿网民的国家,由网络所构成的虚拟社会日渐庞大,在这个网络社会使用的网络流行语也自然而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仅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总结出其不同于现实语言的一些区别特征以及这亿网民,而在年龄构成上,“历次调查结果都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最多,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网民而占据绝对优势。”⑤“年轻人思想活跃,喜欢新鲜事物,更喜欢追求个性,展示自我,崇尚创新,追逐时尚,往往不愿意接受现实生活中诸如一些语言规范的约束。开放自由的网络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创造发挥的空间,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必然和可能。”⑥也就是说,网络流行语总是标新立异的。
试论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论文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 特征
论文摘要 网络流行语是网络社会这个虚拟的世界中最流行的用语,它不同于现实中的语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本文主要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网络流行语,讨论其不同于现实语言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从语言地域变体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直接受方言的影响。所谓地域变体,简单说就是指不同地区的方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流是通过有声语言,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方言中可能读音不同,但书面文字还是相同的,例如“鞋子”在有的方言中读成“孩子”,但书面语写出来都是“鞋子”这两个字。而在网络交际中,语言没有声音,全部由文字所代替。但网民来自全国各地,出于自身习惯,他们常常会根据自己方言的读音来书写词汇,这就创造出了若干个没有任何关联的语素拼凑起来的新词。例如有的人把“非常”写成“灰常”,这说明这个地区的人h和f不分;有的人把“感觉”写成“赶脚”,这出自湖南一带的方言。久而久之,这些词就成了网络流行语,不说这些方言的网民也开始使用这些词。可见,在现实中,方言往往被普通话所同化,而在网络中,普通话却往往要被方言“异化”。

中学生网络语言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对作文教学的影响

中学生网络语言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对作文教学的影响
来就 倍 受 年 轻 一 族 的 追 捧 , 是 出 于 他 们 娱 乐 性 、 戏 正 游
性 的 需要 , 正是 他 们 年 轻 一 代 喜 欢 猎 奇 、 显 个 性 , 也 张 选 择 自己语 言 的 个性 的表 达 方 式 的 需要 。 2网 络 语 言 的 时效 性 。 由于 打字 速 度 跟 不 上 思 维 的 . 原 因 , 以 为 了 更 快 速 地 表 达 自 己 的思 想 , 谈 话 快 速 所 使 有 序 地 进 行 , 以很 多 语 言 都 运 用 了它 的谐 音 , 略 式 , 所 缩 数 字 等 等 , 样 不 仅 新 奇 , 思也 表 达 得恰 如 其 分 , 如 这 意 比
情 的宣 泄 。 比如 , q tak y u, c 白痴 , b 拜 拜 = 3 = h n o b = b=
叫“ 不要 ”叫“ ”, 喜 欢 ” 叫“ 欢 ”叫“ 饭 ”,这 样 产 生 了 。 当然 这 其 中不 妨 有 一 些 粗 话 , 人 的 话 作 为 感 , 表 “ 不 喜 , 稀 “ 骂
0学 网 瞎官哟国 膨感原回
及对作文教学 的影 响
江 苏 省 苏 州 新 区一 中( 州 大 学 0 苏 7届 教 育 硕 士 ) 2 50 荆 立 辉 10 1 【 要 】 网络 语 言 以其 新 颖 性 、 乐 性 及 表 达 的 时效 性 摘 娱 和 隐 晦性 受 到 中学 生 的追 捧 和 青 睐 , 这 种 语 言 的表 达 但 并 不 规 范 也 并 不 高雅 , 这 种 语 言 的 大 量 使 用 , 而 阻 对 反 碍 了 学 生 正确 运用 祖 国语 言 的能 力 ,教 师 在 教 学 中 , 要 正 确 引导 学 生 , 不要 沉迷 于 网 络语 言 , 多 读 名 篇 名 著 , 要 下甚 至胜 于 口 头语 言的 表 达 。 所 以 , 网络 语 言 一 开 始 出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符号;表达渠道;从众心理【中图分类号】g640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网络逐步成为人际沟通的重要方式。

网络空间出现了一些词语、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其使用的频率比较高,使用范围比较广,我们将其称为网络流行语。

笔者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与形成原因。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一)网络流行语呈现出口语化和符号化的特征网络流行语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语言用语,它更加随意,其中部分流行语是网民为了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进行拼装的结果,因而呈现出口语化和符号化的特征。

比如”我倒”、”我勒个去”、”给力”、”打酱油”等语句,其中很多都是地方方言,有些是日常表达的另类运用,他们都呈现出网络流行语言的口语化特征。

(二)网络流行语集中反映社会热点事件语言作为人际沟通最为重要的工具,它敏锐地反映出社会的发展变化,网络流行语更是如此。

它大多源自对现实世界的关注,是一种观点和立场,也是一种另类的民意表达。

尤其是那些来自于新闻热点事件的网络流行语,凭着自身的超级传播力和巨大影响力,逐渐将公众事件变成了代表某种社会现象的抽象符号,并在一定时期形成热点舆论。

比如”我爸是李刚”反映出网民对公权力的不信任,”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油他去”等网络流行语表达出当前我国民生领域的物价上涨问题。

(三)网络流行语体现出跨媒体传播的特性一方面,有很多语言是先在传统媒体中出现,之后在广大网友的引用和改造之下在网络上走红的。

比如”此处省略xx字”的流行语便来源于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小品《同桌的你》的台词,”甄嬛体”“若能......想必是极好的”、”倒也不负恩泽”来源于电视连续剧《后宫甄嬛传》。

另一方面,一些流行语本来是某一网络空间的特定用法,但传统媒体借用使其流行开来。

比如”淘宝体”“亲,......”最早见于淘宝网卖家对买家的亲切称呼,平面媒体的借用使得”亲”成为网络流行语,并成为网民广泛使用的”淘宝体”。

2024春期国开电大本科《现代汉语专题》在线形考(任务1至6)试题及答案.pptx

2024春期国开电大本科《现代汉语专题》在线形考(任务1至6)试题及答案.pptx
3.如何认识共同语与方言的关系?
答:第一,要认识到的是方言不是单只北方的方言,还要包括南方方言;其次,共同语就是普通话,是一种通用 语,它跟地方方言的关系就像是英语跟其他国家语言的关系一样。英语只是促进交流,减少民族隔阂的工具,普通话也 是;
第二,虽然说都是中华民族的语言,但是普通话跟方言之间没有什么十分必然的联系(除了北方方言外)。普 通话的历史很短连500年都不到,形成于清朝,是满族语碰撞汉语的结果,中国的方言少则1000年多则可以追溯到 上古时代,所以不能说普通话是中华民族语言的标准、典范,也不能说中国方言演变自普通话。
答:我对第六个专题最感兴趣。因为这个专题讲的是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一种新兴的语言,我们比较陌生但 又必须了解,才能在网络上进行交流。比如:"沙发"、"杯具"、"我爸是李刚"、"反正我是信了"……而此专题详细的 介绍了网络语言及其形成的原因,网络语言的特点和网络语言的发展和规范。学习后,总觉得受益匪浅。对第二个 专题最不感兴趣。因为这个专题讲的是通用语言一普通话,当中涉及到的一些实用性的知识很难在短期内掌握,我觉 得有点"复杂”。
B.北京话 C北方话 D∙普通话 [答案]D .下列各种说法只有(D)是正确的。 A.根据我国语言文字法的规定,方言一概不能使用 B根据我国语言文字法的规定,繁体字一概不能使用 C.根据我国语言文字法的规定,任何场所都要使用普通话 我国语言文字法的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范围不是针对个人行为 [答案]D 33."红花”在下列句子(八)中是词不是短语。 B.红花比较鲜艳,可以强化装点气氛 C.山上各种各样的花都开了,有红花、黄花、紫花 D.我喜欢红花艳丽夺目的色彩
2024春期国开电大本科《现代汉语专题》 在线形考(任务1至6)试题及答案

网络语言存在的理论基础及社会原因

网络语言存在的理论基础及社会原因

网络语言存在的理论基础及社会原因[摘要] 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兴起出现的一种交际语,因其鲜明的特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语言变体和语言社区两方面探讨了网络语言存在的理论基础;同时分析了网络语言形成的社会原因。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变体,在互联网构建的虚拟语言社区内,其受欢迎程度及其流行度具有复杂的社会成因。

[关键词] 社会语言学;网络语言;语言变体;语言社区“网络语言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其独特的形式流行于网络世界,并被网民们广为接受”。

[1]网络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及语言使用,所以很多学者在不遗余力地寻找着它的魅力根源。

郑远汉指出网络语言的其中一种是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上网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例如“鼠标、硬件、虚拟空间、主页、网民、帖子”等。

另一种性质的网络语言是指网友们上网聊天时临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或特别用法,例如使用汉语拼音的谐音、英文字母的缩略、数字、符号等组成的语言。

[2]本文集中探讨第二种性质。

一、网络语言是一种语言变体语言的特性之一是其社会属性,人们运用的语言都是语言变体的表现形式,因此语言变体成了社会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

赫德森(Richard Hudson)把语言变体定义为“具有相同的社会分布的一组语言项目”,意指是由于具备相同社会特征的人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普遍使用的某种语言表现形式。

[3]从语言变体的这一定义来分析,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言表现形式,被具有基本相同特征的网民们广泛使用,即,他们使用网络平台传递信息;使用的语言也具有普遍的、明显不同于传统书面语和口头语的特征,如简洁明快,调侃诙谐,灵活生动,充分体现了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追求时尚、挑战传统、彰显个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语音、构词法、句法三个方面。

第一,语音上的表现形式,如使用“= =”(两个等号)表示“等一等”;“嘎嘎”表示干脆的或者调皮的笑声;用数字谐音“246437”代表“爱是如此神奇”;用汉字合音“表”指代“不要”等。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语言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语言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语言
一、新兴的语言体系
网络语言不仅仅包括了传统语言中的词汇、语法等方面,还有更多的词语组合、缩略语、表情符号等等。

这些新兴的语言形式构成了网络语言的主要体系。

网络语言的这种新生态,不仅反映了语言的演变和创新,也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满足了人们在网络交流中的需求。

二、社会语言的多样性
网络语言虽然起源于网络交流,但在日常社交生活中也广泛使用。

这种社会语言的多样性包括了不同文化、不同年龄的人群对网络语言形式和使用的习惯不同。

这种多样性不仅构成了网络语言的丰富性,也推动了网络语言的不断创新。

三、信息交流的高效性
四、社会文化的内涵
网络语言除了具有高效性,还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这些内涵包括网络社交的习惯、网络文化的传播、个人观点和态度的表达等等。

网络语言的使用者在使用网络语言时,也蕴含着自己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这种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网络语言成为了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

网络流行语的构成特征及流行原因探析

网络流行语的构成特征及流行原因探析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7网络流行语的构成特征及流行原因探析向 珍【摘 要】网络流行语产生于互联网,是一种新型的语言形式。

本文首先基于网络流行语的构成,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并结合其特征分析了网络流行语能够流行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构成特征 流行 原因近年来,随着微信、微博、论坛等网络社交的发展,人们已经打破了传统的交流模式,网络上出现了一系列新词新语,我们把这类语言统称为网络语言。

这些词语和句子中,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获得了较大范围的传播的,就被视为网络流行语。

一、网络流行语的来源(1)词语的扩展和类推:人们常把语言中既有的构词元素,根据表意的需要自由选择一些词或元素加入此模式中构成流行语,如:学霸、麦霸、路霸、菜霸、星爷、加嫂、浓眉哥、宅男等。

用组合重组或拆词等手法产生更多的词语,产生的新词语更有生命力,更形象更具体,用词缀构成的流行语反映了新时期不断涌现出的新事物和新文化。

(2)新创:网络语言大部分是最新最时髦的用语,只要有新生事件就会产生许多的网络流行用语,同时,求新、求异也是网络用语的一大亮点。

二、网络流行语的构成特征(一)网络流行语具有结构多样化的特征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结构多样,常常打破了汉语语法规则,且自身也没有一个固定的语法和规范,谁都可以创造和发明,只要得到大多数网民的认可和使用就行;在这个言语社团里,没有绝对的权威,谁都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创造新的用法。

中英文混搭、方言与普通话混搭等等结构形式,都是网民认可并推崇的,只要有创意有内涵,就可能成为网络流行语。

(二)网络流行语具有语言碎片化的特征网络语言想要成为流行语,往往必须要词汇简短、表现力很强,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快被人记住,并口口相传,成为网络流行语。

许多网络流行语都是单音节动词,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看似简单,但是由于内涵丰富、好用好记,反而流行的时间更长,运用更加广泛。

[1](三)网络流行语具有吐槽普遍化的特征网络流行语往往依托于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而产生,非常幽默、委婉地表达了讽刺和吐槽的内涵,抒发了人们不满的情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形成原因分析摘要本文从网络语言产生的时代背景、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形成原因等方面对网络语言进行分析,通过对各种网络语言现象的梳理和语言学分析,提出笔者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

关键词网络语言构成及形成原因态度一、网络语言产生的时代背景计算机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的任何一种发明,它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当中。

同时,网络还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

而正是由于网络特殊的载体和它的现实虚拟性,使得网络语言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一般语言所少有的特殊性和多元性。

人们在这个虚拟世界中,除了使用那些规范的词语以外,还创造了许多只有经常上网的人才能理解的词语。

许多人第一次进聊天室时,对网上流行的一些词语和对话,似懂非懂,搞不清楚什么意思。

网络语言正在“异化”中国语言文字,对现行语文教学和研究都提出了挑战。

二、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其形成的原因网络语言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在网络交际领域中使用的语言形式。

它与一般日常生活的交际活动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从网络语言的构成方式看似乎与“物竞天择”相对应,网络语言也有“语竞网择,适者生存”之道,存在便是合理。

“网络语言”的产生,自有它的合理背景。

它的构成方式更是多样化。

从不太严格的意义上划分,现在流行的“网语”(Net-Speak)广义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鼠标、硬件、软件、病毒、宽带、登陆、在线、聊天室、局域网、防火墙、浏览器等。

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触网、黑客、基准网民、电子商务、虚拟空间、信息高速公路等。

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早年的如恐龙、菜鸟、公鸡、东东、酱紫、瘟都死等,近年的如:潜水、踩地盘、躲猫猫、打酱油、叉腰肌、雷、人肉搜索、FB、HC、GJM等。

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尽管这类词语和符号在整个网络语言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争议较大,其中有的是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由英文字母组成,例如:IC(我明白了。

全文是Igsee);IDK(我不知道。

全文是I?don’t?know.);TKS(谢谢。

Thanks),再例如BT意“变态”、GG意“哥哥”、KL意“恐龙”、NB意“牛逼”即奉承你在网上很酷、RMB意“人民币”、PFPF意“佩服佩服”、PMP意“拍马屁”、诸如GG/MM/DD/JJ这样利用汉语拼音头字母的简写来表示哥哥、妹妹、弟弟、姐姐这些亲昵的称谓;有的是谐音词语,如“美眉”,只是将原有词语“妹妹”的读音稍加改变而已;有的是数字的组合,例如:886是拜拜了、7456是气死我了、9494即就是就是、246是饿死了、520是我爱你等;有的是外来词语,如“调制解调器”俗称“猫”,而“猫”又是英文Modem 的音译。

简约、随意、现代,缩略的语言,这也是网络的“专利”;还有的是出于对视觉感官的刺激而制作出来的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所形成的符号词语,如用键盘上的不同键可以组合出许多表情符号;心情不好时,可选出横眉竖目的脸谱发过去;心情好时,又可选择哈哈大笑的卡通形象。

例如:“(-_-)”表示神秘笑容;“:?-?”表示平淡无味的笑;“^_^”表示咪着眼睛笑;“I-P,’表示捧腹大笑;“:?-?”表示咧着咀笑;“:?)?-?-”表示大笑;“:?-”(”表示扁脸,不高兴了;“:?-?(*)”表示恶心,想吐;“:?-?P”表示吐舌头:“;?-?)”表示使眼色,抛媚眼;“.o”表示哇塞,惊呆了;“*”表示醉了;“Zzzzz……”指睡觉的样子。

从这种意义上说,符号词语是把有声语言中的体态语创造性地运用到了网络语言中,属于副语言的范畴。

不难看出。

狭义的网络语言具有生动风趣、简洁省事、人情味浓、个性化色彩强等特点。

笔者认为,网络语言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造成。

首先,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普及使网络语言作为一种领域用语日益受到关注并影响到社会语言应用。

人机对话主要是通过键盘输入来实现的,而键盘输入影响了信息输入速度。

在初期人们往往由于找键位而耽误时间。

这样对于一个初期上网聊天的人来说就需要找到一种快捷的替代方式。

而数字、缩略词等无疑成为一种优先选择。

经过长时间多数人的使用后,也就变成了一种网络惯用语而沿袭下来了。

另外,输入法方面,无论是五笔输入法还是利用拼音输入,输入法系统都会自觉地将常用字放在前面,在敲击键盘的连续动作中很自然的会顺势将常用字或词组输入屏幕,如果再回去改就要浪费一定的时间,这样有些常用的字或词组就代替了其它的同音异义字或词组。

其次,是为了节约时间和上网费用。

在网络的论坛(BBS)和聊天室时。

为了提高文字输入速度,节约上网时间,主要是为了节约上网费用(网络初在中国流行时,一小时的费用是八元甚至是十几元,这样高的费用使得网虫们已不在意自己的错别字而注重速度了)。

所以在寸秒寸金的网络上,网民就没有耐性保证打字的准确而大量使用同音字词代替,直到形成公认的新词汇。

例如“版主”没有,就用程序生成的“斑竹”代替,“主页”没有就用“竹叶”代替,“你才”先出来就代替要选字的“你猜”;“点心局”先出来就代替电信局。

再次,这也与使用网络语言频繁的这一群体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密切相关。

据调查,经常上网聊天的人年龄一般在20—25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人刚刚脱离繁重的学习压力,尚未感受到谋生、婚姻、育子的生活压力,他们的空闲时间相对较多,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于是开始审视以往自己受到的教育,并抛弃中规中矩的语言。

奇异的数字、字母组合,同音异义词组、大量形象化的帮助表情达意的特殊符号等无不反映了这个群体张扬个性、背离传统、标新立异的心理特征。

第四,随着网聊、bbs等的普及,网络语言与社会生活联系日益密切,公共事件或者社会矛盾变成某种意味深长的语言符号开始流行,例如,汶川大地震后,“范跑跑”这个名字就是网友起的。

这个名字将“跑”字以叠音的方式嵌入人名之中,一下就点明了这一新闻人物的特性。

随后的“郭跳跳”也沿用了相似的命名法。

2009年,“周至尊”、“躲猫猫”又以极快速度被网友捧为网络流行语。

由此可见,网络语言体现了网民的对社会生活的参与性。

三、学界对网络语言的不同态度及笔者的一些看法大家对网罗语言的褒贬不一,在学术界也有争议,归纳起来,不外乎是赞同与反对两种声音的对峙,听之任之与引导规范两种处理方式并存。

不能不承认的是,网上交流已渐渐成为人们现代生活的一部分了;更不能否认的是,网络语言已经实实在在地影响到人们在网上的交流活动。

更为甚者,有的网络语言还跑下“网”来,成为日常口语与文学作品的一部份。

把发邮件叫“发个妹儿”,大街上称美女为“美眉”已经不是什么新奇的事了。

网络语言成了传统语言的“颠覆者”。

网络语言的造句语法不规范,不讲究词性搭配,不注重结构完整,完全扰乱了传统语言的秩序。

不久前,厦门大学教授、语言学家李如龙先生就对网络语言发难,称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

有一些语言学家则把网络语言定位为网络“黑话”,或将其视为洪水猛兽、异端,认为它的使用冲击了语言文字规范,并表示要坚决捍卫传统语言的地位与权威。

上海社科院法学研究所陈克鸟提出,有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的管理规定,以正确引导、转变网语的不规范使用。

量变会引起质变,习惯会成为自然,一旦年轻人有了长期使用网语的习惯,其正规语言的运用能力就会下降,这对语言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再进一步,对年纪更小的孩子来说,在未掌握语言规范之前就过多地被不规范语言所熏染,这对其今后的成长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例如:据报道,近年高考语文作文答题中,出现了用数字、字母、标点符号表示的网络语言,这些网络语言夹杂在作文段落中,让阅卷老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对这种流行在学生当中的新新语言,许多家长、老师也表示担忧。

人民大学中文系的一位教授认为,现在孩子正处于打语言基础的时候,如果不对网络语言,尤其是一些品位低下、乱造的词语加以控制,很可能会对传统正规语言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语言的纯洁和健康。

于是教育工作者呼吁要对网络语言加以控制,避免对传统语言的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而也有不少人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很生动、诙谐、幽默并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其中旅美学者薛涌先生就提出:对网络语言不能采取鸵鸟态度(即无视现实)。

他认为,网络语言这一经验的载体,早晚要大规模侵入我们常规的汉语,并增加汉语的表现力。

复旦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授申小龙则认为:网络语言本身并不是一种“坏”语言,它只是现代人掌握的无数种语言表达方式之一,这只是语言的运用问题,好比文言文和白话文、书面语和口头语甚至普通话和方言等,只是运用时的环境不同而已。

当然,对于不少学生而言,网络语言更是他们的新宠,这就使得网络语言能在这一特定的人群中得以迅速传播并流行开来。

笔者曾在一则报道中看到有不少小网民明确表示:“这些新新语言可能网下人觉得难以理解,但我们觉得非常有趣,而且在网上不用那么‘一本正经’地交流,是我们在紧张学习生活中自我解压、尽情宣泄的一种方式。

”“我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棒的语言。

那些啰嗦乏味的文字我最讨厌,明明一个单词或者一副图片就能说明白的干吗要拐弯抹角来表达呢。

”就此问题,笔者认为,存在,必有其合理的一面。

一棍子打死网络语言是不可能的事。

因为毕竟语言本身就是变化的,发展的。

网络语言与其他时尚事件一样,其存在与流行仍根基于这个崇尚个性化的时代。

网络只不过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场所,仅此而已。

说到底,网络语言终归是网络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网络语言代替不了中文。

它只不过是网民们方便的交流工具,出了聊天室,就要用众人听得懂的语言。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社会上不上网的人多得是,你说出来的语言大家听不懂,就失去了语言的意义。

同样,是否规范网络语言,并不是很重要,关键是看它是否具有生命力。

语言是活的、变化的,一直处于发展中,近些年,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

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应当接受,“伊妹儿”一词,大家不是已经接受了吗?因此,我们应当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网络语言、以宽广的心胸去包容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的产生与其说是为了迎合新一代的需要,倒不如说是语言发展史的必然。

网络语言是去是留,还是交给时间去证明吧。

参考文献[l]黄进,网络语言符号略说[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4)[2]吴昊雯,网络语言浅析[J]、语言研究,2002[3]周洪波,网络语言的位置[J]’光明日报(文化周刊),2001(332)[4]陈朝晖,上网聊天技巧[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5]毛力群,网络语言,一种全新的语言模式[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