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注射缓释微球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微球制剂的研究进展

微球制剂的研究进展陈晓慧;杨峥维【期刊名称】《临床医药实践》【年(卷),期】2012(021)007【总页数】5页(P534-538)【作者】陈晓慧;杨峥维【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机关门诊部,北京100841;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北京100048【正文语种】中文随着药物研究开发工作的大力开展,药剂研究领域中的缓释制剂、控释制剂以及靶向制剂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涌现出了大量的新剂型:纳米囊、纳米粒、脂质体、微球(MS)、凝胶、微乳等微粒分散体系,它们在药物应用中发挥出了极大的优势。
其中微球制剂因性质稳定、制作方法成熟、工艺简单,可以大批量生产,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制剂,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的研发领域。
1 微球的特点1.1 与普通制剂相比的优越性MS是指用高分子生物材料将药物包裹而成的直径为几微米到几百微米的微小球状实体。
药物制成微球制剂以后,能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提高患者用药的顺应性。
载有药物的微球还具有缓慢溶解释放和定向植入的特点,可以被动或主动地浓集于靶向器官,长时间稳定地释放药物,以维持局部药物的浓度,大大减少了用药量,延长了药物作用时间,减少给药次数,同时有效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将药物制成微球剂型,既起到靶向的作用,又达到缓释的目的。
1.2 可降解性微球制剂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剂型,它的功能发挥需要借助于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材料,因此,微球的制备中需要用到一系列的高分子材料,它们在微球中药物的释放和微球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以及代谢的整个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具有重要作用的高分子材料通常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优良的可降解能力并且无毒,称为可生物降解材料。
药物制剂研究开发中应用较多的可生物降解材料主要有:壳聚糖、明胶、珊瑚藻、聚氨基酸、酰胺类溶解性水凝胶、聚氰基丙烯酸酯、聚己内酯、聚酸酐及其共聚物以及聚(α-羟基酸)聚合物,如聚羟基乙酸(PGA)、聚乳酸(PLA)以及由他们经催化共聚而成的共聚物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
注射用缓释微球的体外释放度研究

注射用缓释微球的体外释放度研究彭芳;周凤梅;刘万卉【摘要】注射用缓释微球是非肠释药系统中的一种,主要使用生物可降解的聚合物作为载体.本文综述了注射用缓释微球质量控制的关键项目释放度的测定方法和影响因素,包括释放介质、温度、体内外相关性.对文献中常用的注射用缓释微球的释放度测定方法直接释药法、透析膜扩散法、流池法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对释放度测定的关键条件释放介质、释放温度和体内外相关性研究结果进行了归纳.【期刊名称】《药学研究》【年(卷),期】2011(030)005【总页数】5页(P285-289)【关键词】微球;体外;释放度;缓释【作者】彭芳;周凤梅;刘万卉【作者单位】烟台大学药学院,山东,烟台,264005;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山东,烟台,264003;烟台大学药学院,山东,烟台,264005;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山东,烟台,264003;烟台大学药学院,山东,烟台,264005;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山东,烟台,264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44.9由于新化合物药物研发风险大,投资大,时间长,因此进行给药系统研究是目前各大制药公司的研究热点。
注射用缓释微球是非肠释药系统(Parenteral depot system,PDS)中的一种。
微球所用的聚合物载体有合成聚合物与天然聚合物两种[1],目前常用的是合成聚合物中的生物可降解型。
药物溶解或分散在聚合物基质中,可降解性聚合物在人体内经水解或酶解可降解为无毒性可吸收的小分子。
作为缓释靶向制剂,微球对于改善老年人、精神类疾病患者的顺应性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基于微球制剂本身的特点(可能会发生突释),临床也对微球制剂的质量控制尤其是释放性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依据美国药物科学家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armaceutical Scientists,AAPS)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和美国药典委员会(U-nited States Pharmacopoeia,USP)2001年4月在华盛顿召开的“非肠道持续释放及控制释放系统质量控制及实施”专题会议的总结报告[2]以及近年来的国内外微球研究的相关文献,本文就注射用微球质量控制主要指标释放度进行了综述。
一种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的制备工艺

一种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的制备工艺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注射用缓释微球已经成为了一种越来越受欢迎的药物制剂形式。
缓释微球可以缓慢释放药物,从而延长药效时间,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在这种趋势下,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的制备工艺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介绍一种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的制备工艺。
一、实验材料1、醋酸亮丙瑞林2、聚乙烯醇(PVA)3、聚乙烯醇聚丙烯酸酯(PVA-PA)4、聚乙烯醇聚乙烯醚(PVA-PEG)5、硬脂酸镁6、十二烷基硫酸钠(SDS)7、聚乙二醇(PEG)8、双乙酰丙二酸二乙酯(DEHP)9、甲醇10、乙酸11、去离子水二、制备方法1、制备醋酸亮丙瑞林微球将醋酸亮丙瑞林溶解于甲醇中,加入聚乙烯醇(PVA)作为稳定剂,搅拌30分钟,制备出醋酸亮丙瑞林微球。
2、制备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将醋酸亮丙瑞林微球、聚乙烯醇聚丙烯酸酯(PVA-PA)、聚乙烯醇聚乙烯醚(PVA-PEG)、硬脂酸镁、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聚乙二醇(PEG)和双乙酰丙二酸二乙酯(DEHP)混合,加入乙酸调节pH值,搅拌30分钟,制备出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
三、实验结果经过制备,得到了一种粒径均匀、形态良好的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结果显示,微球呈现出光滑的表面和均匀的粒径分布。
同时,对微球的释放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能够缓慢释放药物,延长药效时间。
四、结论本文介绍了一种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的制备工艺,通过对制备过程的优化,得到了粒径均匀、形态良好的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
实验结果表明,该微球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能够缓慢释放药物,延长药效时间,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LID_PLGA缓释纳米微球的含量测定及其释放度分析方法的研究

西南国防医药 2009 年第 19卷第 2 期
# 167#
# 论著 #
LID 2 PLGA 缓释纳米微球的含量测定及其释放度分析方法的研究
赵先英 , 刘毅敏, 肖 湘, 贺 建
400038) ( 第三军医大学药学院化学教研室 , 重庆 摘要
目的 : 建立简便、 快捷的利多卡因载药微球含量的测 定方法。 方法 : 以 262 nm 为 测定波 长 , 用 紫外分 光光度 法对
- 1 - 1 - 1 - 1 - 1
# 168#
西南国防医药 2009 年第 19 卷第 2 期
图 1 PLGA 吸收曲线 表 1
利多卡因加入量 ( L g) 1250 2500 3750 实验测得量 ( L g) 1233 . 6? 7 .5 2412 . 5? 2 . 66 3592 . 5? 3 . 22
利多卡因载药微球的活性成分进行测定。 结果 : 利多卡因在 50~ 300 L g# m l- 1 范围具有良好 的线性关 系 , r = 0. 9998, 平 均回收率 ( 96. 99 ? 0 . 19)% , RSD= 0. 35 。 24 h 微球累积释药率为 30. 1% 。 结论 : 紫外分光光 度法测定 利多卡因载 药微 球含量的方法具有快捷、 简便 、 重现性好等特点。 关键词 利多卡因 ; 乙交酯丙 交酯共聚物微球 ; 含量 ; 测定 中图分类号 R 971.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2 0188( 2009) 02 2 0167 2 03 D eterm ina tion of lidoca in e conten t in L ID 2 PLGA nanospher es and study of a na lyt ica l m ethod s of its su sta in ed re lea se
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part2

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结合缓释制剂近年来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中药缓释制剂的主要分类及研究的现状。
缓释制剂主要类型有骨架分散型缓释制剂、膜控型缓释制剂、注射用缓释制剂、缓释膜剂等。
关键词:中药;缓释制剂;研究进展缓释制剂指口服后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至少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或疗效的制剂。
缓控释制剂中的药物在体内缓慢地非恒速释药常为一级吸收过程。
使人体获得稳定的有效治疗血药浓度,使疗效一剂量最佳化减少用药剂量,减少服药次数和避免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服药顺应性,避免普通制剂因频繁给药产生的血药浓度峰谷现象,从而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中药缓释制剂的发展现状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理论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近年来随着中药基础工作研究的深入,关于中药缓释制剂研究的报道愈来愈多,涉及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及中药复方等多个层次。
[1]中药缓释制剂领域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药物成分的提取与纯化工艺、成型工艺、体外释放度、药效研究药效与体外释放度相关性研究等初始层面上,其体内释药特性生物利用度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等体内生物药剂学研究则很少,见其研究的广度及深度明显滞后。
2.中药缓释制剂的类型2.1胃内滞留型漂浮缓控释制剂胃内滞留型漂浮缓控释制剂剂型以亲水凝胶为骨架,另加入一些附加剂(如:碳酸盐等发泡剂以及高级醇和蜡类物质)来增加浮力,使之漂浮于胃液表面,从而延长药物的体内滞留时间,并使吸收增加,提高生物利用度。
[2]该剂型主要适用于治疗胃部慢性病,以胃粘膜吸收为主要吸收部位的药物。
近年来国外对漂浮型控释剂已引起重视。
因它具有:(1)多剂量给药疗效重现性好;(2)药物在胃肠道表面分布面积广,局部刺激性小;(3)很少受消化道输送食物的影响等特点。
2.2骨架型缓释制剂骨架型缓控释制剂主要是骨架片。
骨架片按其使用的骨架材料分为亲水凝胶骨架片、溶饱性骨架片、不溶性骨架片三种类型。
《载药微球综述》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给药、经皮给药等。
03
载药微球的临床应用
载药微球已经在多种疾病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临床效果,如癌症、心血
管疾病、糖尿病等。这些成功案例证明了载药微球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力
和价值。
载药微球的未来发展方向
新材料与新制备方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高分子材料和制备方法将不断涌现。未来的研究将致力于探索 这些新材料和方法的潜在优势,以提高载药微球的性能和降低生产成本。
物的包封率和载药量等方面。
注射药物传递系统
注射药物传递系统是载药微球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通过将药物包裹 在微球中,可以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并实现药 物的缓释和控释。
注射用载药微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善微球的注射性能和生物相容性, 以及提高药物的包封率和载药量等方面。
注射用载药微球在肿瘤治疗、心血管疾病治疗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 景。
智能化与个性化给药
随着个性化医疗和精准医疗的发展,未来的载药微球将更加智能化,能够实现药物的个性 化给药和精准控制。这将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便捷的治疗方案。
多功能化与跨界融合
未来的载药微球将不仅仅局限于药物输送,还将与其他领域如生物医学工程、纳米技术等 相结合,实现多功能化和跨界融合。这将为载药微球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 机遇。
口服药物传递系统是载药微球最常见的 应用领域。通过将药物包裹在微球中, 可以保护药物免受胃酸和酶的破坏,提
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
载药微球在口服药物传递系统中的优势 在于能够实现药物的缓释和控释,从而
减少服药次数,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口服载药微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善微 球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以及提高药
壳聚糖/聚乙烯醇复合药物缓释微球制备工艺的研究

CS、PVA的质量
编号 CSPVA1 CSPVA2 CSPVA3 CSPVA4 CSPVA5 CS 0.9g 0.8g 0.7g 0.6g 0.5g PVA 0.1g 0.2g 0.3g 0.4g 0.5g
然后配臵10ml
3%CS醋酸固定溶液,在溶解 过程用,需要在室温下不停搅拌45分钟, 搅拌至溶解,停止搅拌,放臵一会儿,将 PVA加入到对应的10ml 3%CS醋酸溶液中, 用油浴锅在90℃下持续加热60分钟使之溶 解成透明体系,停止加热,室温冷却,在 加入0.2gLVFX搅拌三十分钟使之完全溶解, 静止去气泡,溶液成淡黄色。
壳聚糖/聚乙烯醇复合药物缓释 微球制备工艺的研究
主要内容
1、壳聚糖/聚乙烯醇复合药物缓释微球
的制备 2、CS/PVA复合微球的SEM 3、CS与PVA的质量比对微球的影响 4、交联剂用量度壳聚糖溶液的加料方式 对微球的影响
药物载体材料
药物载体是药物缓释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影响药效的主要因素。由于药物释放 系统所用的天然药物载体材料不能完全适 合应用要求,故近年来,合成的生物降解 聚合物材料愈来愈受重视。包括聚醋类(如 聚乳酸、聚8—己内醋等)、聚醋类与其它 物质的共聚物(如乳酸—经基乙酸共聚物、 聚B—己内醋和聚醚嵌段共聚物)聚原酸醋、 聚磷脂以及聚氨基酸类等。
结论
交联剂用量及壳聚糖溶液的加料方式、
壳聚糖和聚乙烯醇的复合比例等因素对 复合载药微球的性能有重要影响。在交 联剂用量0.3ml、壳聚糖与聚乙烯醇质量 比为6/4,壳聚糖溶液的加料方式为用 注射器加料时微球的分散度好,外观好。
致谢
在论文完的确定到 最终完成都离不开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 支持。 生物医药与化学工程学院对实验工作提供 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特别要感谢实验室陈老师、王老师的帮助 和指导。 感谢我的同学,在我做实验时的陪伴。 感谢各位老师对我论文的指导!
药物缓释系统应用于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397
因此,聚乙醇酸共聚体.GDNF提高了自发性青光眼模型RGC 的长期存活率,关键是早期治疗旧】。 2.2.2 视网膜色素变性 皇家外科学院大鼠(ro)瑚college of
su日昏eon rat,Rcs)为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硎Ilitis pi舯ento.
sa,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晰狮70)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上海20003l
通讯作者:莫晓芬(ElIIail:xiaofenm@鲫越.咖)
效,发现可明显抑制PvR的形成,未观察到毒性反应。贡亦清 等H1在PVR兔玻璃体注射氟尿嘧啶脂质体1次,4周后视网膜 脱离发生率比未注射的对照组低50%。
3眼植入物
3.1 结构和特点眼植入物根据植入物聚合体的不同分为不 可生物降解性和可生物降解性。不可生物降解性植入物常用 的聚合体是聚乙烯醇.乙烯醋酸乙烯酯(Polyvinyl alcohol-etllyl- e他、rinyl∞etate,PVA.EVA)。该装置是将药物包装于PVE和
EVA两层膜之间,PvE膜具可渗透性,完全包被药物,EVA膜为 不可渗透性,不完全包被药物,当液体(水)进入装置内溶解药 物后,药物透过物理渗透原理从未被EVA膜包被的区域释放 出来。通过改变聚合物的面积、厚度、药物相对分子质量、电荷 等可调控药物释放速率。该装置可长久稳定地释放药物,可长 达1年以上,但需再次手术取出。生物降解性植入物常用的聚 合体是PLA、PGA和PLGA等。植入跟组织内后可降解,同时 药物释放,不需手术取出。根据药物特性的不同可通过改变制 备方法、聚合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的比例和载药量获得 所需的药物释放过程。这2种植入物根据需要和可行性可植 人到结膜下、巩膜内、前房、玻璃体腔内、视网膜下等以达到最 佳的治疗效果¨“。 3.2应用 3.2.1 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有研究¨刮在26例艾滋病患 者中并发巨细胞性视网膜炎的39眼玻璃体腔内植入含更昔洛 韦.PVA.EVA聚合体植入物,随访发现治疗后4—6周视网膜炎 的治愈率是100%,长期随访复发率很低。由此可见,更昔洛 韦.PVA.EVA聚合体植入物缓释系统玻璃体腔内直接植入可应 用于因全身更昔洛韦或膦甲酸给药治疗失败的视网膜炎,既避 免了静脉给药的不良反应,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