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注射缓释微球的进展及展望.
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内容摘要缓释制剂(sustained release preparation,SRP) 系指口服药物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与其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顺应性的制剂[1]. 本文主要对缓释制剂的载体材料、缓释制剂的剂型、缓释制剂临床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进行了综述.关键词缓释制剂;载体材料;剂型;发展前景引言早在上世纪30年代,国外就开始了缓释制剂的研究开发,至今已有40余年的历史.缓释制剂作为第三代药物制剂它克服了频繁给药的弊端,有利于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体内药物有效浓度,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从而可大大提高患者服药的顺应性,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随着现代药学的发展,缓释制剂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 缓释制剂的载体常用的载体材料一般分天然高分子材料、半合成高分子材料、全合成高分子材料3种.1.1 天然高分子该类材料具有囊材要求的多种基本特性,稳定、无毒、成膜性好,廉价易得,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类囊材,如明胶、阿拉伯胶、蜡、海藻酸钠、蛋白类、松脂、淀粉、丝素等. 但天然材料由于来源不同,同一材料的分子量、物理性质等可能也会有一定的差异,这将对药物释放性能造成不稳定[2 - 5 ].1.2 半合成高分子这类材料以纤维素衍生物为主,一般毒性小、粘度大、成膜性能良好,但可能水解、不耐高温,稳定性差,有些需现用现配常用的有羧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羟丙基一甲基纤维素及纤维素醋酸酯等[2-5].1.3 全合成高分子可分为生物降解和非生物降解两类。
该类材料的优点是化学稳定性好,成膜性能优良。
如聚乳酸、聚乳酸乙醇酯共聚物、聚氰基丙烯酸烷酯、聚丙烯酸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及聚酰胺类等. 缺点是合成过程中,某些残留物质可能不易去除,造成一定毒性[2-5].2. 缓释制剂的剂型缓释制剂按剂型可分为片剂、胶囊剂、膜制剂、眼用制剂、微球、微丸、注射植入剂等. 2.1 片剂片剂(tablets) 是指药物与辅料均匀混合后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 片剂以其服用方便,制备工艺相对简单,质量易于控制等优点成为缓释制剂研究开发应用最广、技术最成熟的一个剂型.在1996〜2000年间,国内经批准上市的缓释、控释制剂品种约30种,其中片剂就占了18 种,如单硝酸异山梨醇缓释片,硝苯地平控释片等[6], 粱桂嫒等[7] 用替加氟为主药,以甲壳胺为辅料,采用湿颗粒法制备了替加氟缓释片•以0. 1mo1. L盐酸溶液作为溶解介质,采用转篮法测定了替加氟缓释片的释药情况,其在酸性溶液中释药可持续达12h以上.与市场上所售的替加氟片相比,具有显著的缓释效果,其处方为:替加氟50. 0g,甲壳胺100. 0g,乳糖50. 0g,硬脂酸镁2. Og,共制成2 000片.施文等[8]用乙酰氨基粉、淀粉、微晶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硬脂酸镁等制成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 通过测定颗粒的可压性和片剂释放度来评价并确定制备工艺,实验证明,分层制粒为较理想的制备工艺。
海藻酸盐凝胶微球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海藻酸盐凝胶微球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
态
海藻酸盐凝胶微球是一种新型的材料,其在药物传递、细胞培养、水凝胶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以下是海藻酸盐凝胶微球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的概述: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海藻酸盐凝胶微球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展开多年,尤其是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国内对于海藻酸盐凝胶微球的研究刚开始起步,但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传递领域。
海藻酸盐凝胶微球可以用于缓释和定向释放药物。
应用于抗癌和神经药物的实验研究已经展开。
(2)水凝胶领域。
由于海藻酸盐凝胶微球的高度保水能力,可应用于水凝胶的制作,比如制作高吸湿性清洁用品、水凝胶花卉等。
(3)细胞培养领域。
海藻酸盐凝胶微球可以作为三维培养细胞的载体,为细胞生长营造有利条件。
2. 发展动态
随着人们对于新型材料需求的增加,海藻酸盐凝胶微球的应用前景将越来越广阔。
当前,海藻酸盐凝胶微球的应用方向主要包括:药物传递、环境治理和清洁用品等领域。
另外,一些新型的海藻酸盐凝胶微球,如交联海藻酸盐凝胶微球、磁性海藻酸盐凝胶微球等也被发现,并且在相关领域中得到应用,比如在肝癌治疗中,磁性海藻酸盐凝胶微球可用于精准靶向肝癌细胞。
总之,海藻酸盐凝胶微球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材料。
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索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同时也需要解决一些实际生产问题,比如高成本和生产工艺等。
药物制剂的缓释技术研究

药物制剂的缓释技术研究药物制剂的缓释技术是一种通过控制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度来实现持续的药效作用的技术。
它在医药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并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本文将介绍药物制剂的缓释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一、缓释技术的概念和原理缓释技术是指通过改变药物制剂的结构和性质,使药物在体内以一定的速率缓慢释放,从而达到控制药物治疗浓度和持续时间的目的。
其原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的内外控制释放:内控释放是指通过改变药物分子的结构,使其在体内发生代谢和降解的过程中自然释放出来。
外控释放是通过控制药物制剂中的载体和缓释材料,使药物在体内按照设定的速率释放。
2. 缓释技术的基本原理:缓释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药物分子在制剂中的扩散、溶解、降解等过程来调节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率。
通过控制这些过程的速率和程度,可以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
3. 缓释药物制剂的分类:根据缓释的机制和载体的不同,缓释药物制剂可以分为多晶缓释制剂、微球型缓释制剂、水凝胶缓释制剂等。
每种制剂都有其特定的释放速率和机理。
二、药物制剂的缓释技术的研究进展1. 多晶缓释制剂的研究:多晶缓释制剂是一种将药物分子嵌入到多晶的载体中,在体内通过扩散来释放药物的技术。
该技术在肿瘤治疗、慢性疼痛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微球型缓释制剂的研究:微球型缓释制剂是将药物包裹在微小的球形载体中,通过控制微球的溶解或降解速度来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
该技术在心脑血管领域、抗生素治疗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3. 水凝胶缓释制剂的研究:水凝胶缓释制剂是一种将药物包裹在水凝胶载体中,通过控制水凝胶的溶胀性质来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
该技术在眼科、皮肤病治疗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药物制剂的缓释技术的应用前景药物制剂的缓释技术在广泛的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并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物制剂的缓释技术也将不断创新和完善。
可注射缓释微球的进展及展望

张月红( 1986 ~ ) ,女,河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新型药物制剂 陈彤( 1987 ~ ) ,女,河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新型药物制剂 梁园园( 1989 ~ ) ,女,河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新型药物制剂 焦俊超( 1984 ~ ) ,男,河北威远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引言 缓释微球是随着生物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及药物学的发 展逐渐兴起的一种医药制剂,它是指药物分散或被吸附在高 分子聚合物基质中形成的 1μm ~ 300μm 的固体颗粒分散体 系。微球注射剂的本质特征是作为药物的承载者进入生物 体内,使药物 释 放 的 部 位、速 度、方 式 等 具 有 靶 向 性 和 可 控 性。缓释微球作为一种新型给药技术,其优点主要有: 一是 通过调节和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实现长效的目的。二是微 球与某些细胞组织有特殊的亲和性,能被组织器官的网状内 皮系统所内吞,实 现 靶 向 性。 三 是 改 善 首 过 效 应,生 物 利 用 度高,降低给药剂量。四是提高病人依从性,便于疗效。 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已批准的 8 种微球产 品中,在我国目前还没有自主开发的微球注射剂申请新药注 册,只有仿制的亮丙瑞林微球注射液获准生产。本文主要从 多肽、蛋白质类、疫 苗 类、抗 癌 药、局 麻 药 等 几 个 方 面 对 缓 释 微球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二、可注射缓释微球国内外研究进展 ( 一) 蛋白质多肽类缓释微球国内外研究进展。采用生 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如聚乳酸( PLA) 、聚( 乳酸 - 羟基乙酸) 共 聚物( PLGA) 为骨架材料,包裹多肽、蛋白质类药物制成微球 使在体内达到缓释目的,是近十几年来各国学者集中研究的 热点。在 众 多 多 肽 缓 释 微 球 中,黄 体 生 成 素 释 放 激 素 ( LHRH) 及其类似物是研究最为成功的品种。LHRH 为 10 个氨基酸组 成 的 小 分 子 多 肽,它 是 由 下 丘 脑 分 泌 的 十 肽 激 素,能促进垂体合成并释放黄体生成素 ( LH) 和卵泡刺激素 ( FSH) ,激发青春期发育和调节生殖、生育及性激素产生。曲 普瑞林是 LHRH 激动剂类似物,其缓释 1 个月的 PLGA 微球 由法国 Ipsen 公司开发,是第一个多肽微球产品,采用 w / o / w 溶剂挥发法制备。醋酸亮丙瑞林是一种强效促性腺激素释 放激动剂,1989 年每月注射一次的微球制剂在美国、日本等 国上市,1995 年 3 个月注射一次的微球制剂在美国批准用于
中药缓释微球_丸_的研究进展_宋金华

临床主要剂型有注射剂、普通片剂与胶囊剂。苦参 碱消除半衰期较短( t1/2 为 3. 9 h) ,制成缓释微丸后, 每天给药 2 次。宋磊等[10]采用溶液上药法制备苦 参碱载药微 丸 后,分 别 选 用 乙 基 纤 维 素、丙 烯 酸 树 脂水分散体及两者同时应用作为包衣材料,制备六 种包衣微丸。6 种苦参碱包衣微丸制备及释药特性 结果见表 1。
5. 汉防己甲素( TET) 肺靶向缓释微囊: 喷雾干 燥为药物微囊化常用方法,特别适用于对热敏感的 药物。李凤前等[7]以水溶性牛血清白蛋白为囊材, 将难溶性 TET 喷雾干燥制成粉末状微囊。由于白 蛋白囊材原有水溶性未变,因此将粉末状微囊加热 变性以达到缓释目的,即以喷雾干燥—热变性微囊 化新工艺来制备汉防己甲素肺靶向缓释微囊。微 囊外观呈圆球形,t1/2 由原药的 0. 34 h 延迟至微囊的 2. 67 h,释药规律符合 Higuchi 方程。
6. 茶多酚—聚乳酸缓释微囊: 茶多酚稳定性较 差,对茶多酚进行微囊化处理可较好地解决这个问 题。乳液溶剂挥发技术是 80 年代发展起来的微囊 制备新技术。此技术多应用于制备西药缓释微囊。 李药兰等[8]运用此技术制备中药茶多酚( TP) - 聚 乳酸( PLA) 缓释微囊。以生物可降解材料 PLA 为 囊材,将 PLA 溶于 1 份二氯甲烷,加入 TP 粉末,超 声波振荡,得悬浮液为内相,25 份 0. 5% 的明胶水溶 液为外相。高速搅拌下将内相加入外相中,室温下 继续搅拌至 微 囊 形 成,制 得 的 微 囊 为 茶 色 颗 粒,最 大包封率为 49% 。曾以乙基纤维素为囊材制备茶 多酚微囊[9],但是 HPLC 分析结果表明,该微囊中茶 多酚的主要生理活性成分儿茶素的相对含量降低, 可能是因为实验所采用的囊材乙基纤维素结构中 含有很多酚羟基,这些酚羟基易与儿茶素中的酚羟 基结合,使之难以从微囊中溶出。这可从茶多酚中 的有效成分儿茶素较难从该微囊中释放出来而得 到证实。
注射缓释微球研究进展

注射缓释微球研究进展作者:余辅松邓华林艳株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9年第09期【摘要】:本文综述可注射缓释微球质量控制,处方工艺相关理论及技术,并对该剂型的进一步研发进行展望。
【关键词】:可注射微球、质量控制、处方工艺【中图分类号】R9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9-03--01药物制剂技术从传统剂型(丸、丹、膏、散)发展到常规剂型(颗粒、片剂、胶囊等),进一步发展到缓控释、靶向剂型、时间脉冲剂型和随症调控式剂型。
新剂型,带来了新技术的运用,其中缓控释迟制剂中,生物物理靶向技术-微球技术,近年来研究可谓是水深火热。
本文将从分析国内外产品研究及上市现状、质量控制指标与评价方法、处方工艺研究方法等方面给予总结。
1.1 概述微球:指药物分散或被吸附在高分子、聚合物基质中而形成的微粒分散体系。
[1]粒径范围(1-500um):微米级、纳米级(粒径小于500nm也称纳米球、纳米粒),其研究范围小到几纳米,大到800um, [2]可注射微球粒径:1-300μm。
[1]研发可注射微球具有的优点很多,表现在减少给药次数、增加病人的顺应性、降低系统毒性、降低治疗费用、提高治疗效果、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目前可注射微球应用的药物分子及症状主要在生物类产品、多肽和蛋白质、疫苗、小分子等,慢性疾病、精神障碍的靶向和局部治疗4]:国外可注射微球产品:Lurpon Depot®、Nutropin Depot®、Zoladex®、PlenaxisTM、Sandotatin LAR®、Decapeptyl®、Depo-Provera、Viadur、Suprefact Depot、Risperdal Consta、Vivitrol、Bydureon [2]。
国内微球缓释研究单位:北京博恩、上海丽珠、山东绿叶等。
国产的产品醋酸亮丙瑞林已经上市,在研的产品有艾塞那肽缓释微球、伊哌立酮缓释微球、阿立哌唑缓释微球、胸腺五肽缓释微球、干扰素缓释微球、胰岛素缓释微球等。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近年来,随着药用高分子材料的广泛应用及给药系统研究的深入,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日益增多。
该制剂具有的给药次数少、峰谷血药浓度波动小、胃肠道刺激轻、疗效长、安全等特点使其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因此近年来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技术研究进展十分迅速,广大药学工作者结合临床研究了多种缓释、控释制剂。
笔者就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1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作用特点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是一种长效制剂,是通过药剂学设计来获得减慢药物释放速率的药理屏障,药物依靠自由扩散、基本骨架的生物降解或溶蚀以及渗透压的作用突破屏障缓慢释药,使药物在体内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控制在8~24h[1]。
1.1 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的顺从性[2]:使用缓释、控释型口服药或注射药,则每天或几天甚至上月仅需服药1~2次,可防止漏服或忘记服药。
1.2 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保持平稳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提高了药物的安全性,缓释、控释药物制剂能在吸收位点提供恒定的药物浓度,吸收后血药浓度维持在允许的治疗范围内。
1.3 释放缓慢,减少人体对药物的对抗作用,增强药物的有效性:药物在口服之后缓释出有效成分,吸收也较恒定,使血药浓度保持在一定的水平[3],临床有效药力能维持较长时间。
1.4 降低药物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普通制剂由于口服后在胃肠道中迅速崩解溶出,可对胃肠产生较大的刺激作用,若制成缓释、控释药物制剂,即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2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技术类型缓释、控释制剂技术有3种释药类型:定速、定位、定时释药[3]。
2.1 定速释放技术:是指制剂以一定速率在体内释放药物,基本符合零级释放动力学规律,口服后在一定时间内能使药物释放和吸收速率与体内代谢速率相关。
定速释放可减少血药浓度波动情况,增加患者服药的顺从性。
可借助于改变片剂的几何形状来控制药物的释放,如迭层扩散骨架片、双凹形带孔包衣片、环形骨架片等。
微球制剂的研究进展及前景分析

微球制剂的研究进展及前景分析王玉静;孙秀芝;徐丽;洪燕龙【摘要】本文对微球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对微球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等进行阐述。
结果表明,微球制剂需要根据药物性质进行制备,其具有缓释、控释和靶向的特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其质量控制有待进一步提升。
【期刊名称】《生物化工》【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4页(P80-83)【关键词】微球制剂;PLGA;制备方法;质量指标【作者】王玉静;孙秀芝;徐丽;洪燕龙【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上海中医药大学;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上海中医药大学;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上海中医药大学;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44近年来,药物研究深入开展,有相当一部分的新剂型涌现在了药剂领域,譬如控释制剂、缓释制剂、靶向制剂等,这些新剂型在研究领域、治疗领域发挥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如微球、脂质体、纳米粒等微粒分散体系[1]。
其中有一种新型的制备工艺技术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即微球技术。
其能调节、控制药品中有效成分的释放度,从而起到缓释或控释等达到长期有效的作用,而且还能保护诸如多肽类、蛋白质等药物不受破坏或减少破坏,大大减少病人的给药次数,减少药物的刺激作用。
现在关于微球技术应用的报道越来越多,有很多微球产品目前已经上市,如美国Alkermes Inc生产的注射用利培酮微球、日本武田公司生产的亮丙瑞林微球、Novartis Pharm生产的注射用醋酸奥曲肽微球等。
1.1 概述微球(Microrspheres)是一种粒径在几微米到几百微米用高分子生物材料包载了一种或多种药物的微小球状聚合物。
药物分子分散或者吸附在高分子聚合物载体中。
常用的高分子材料主要分为天然的、半合成的、合成的几类。
合成的高分子材料目前主要使用的包括有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聚乳酸(PLA)、聚氰基丙烯酸烷酯等聚酯类高分子材料[2,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第10卷第13期
可注射缓释微球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郑
婷
张月红
陈
彤
梁圆圆
焦俊超
【摘
要】可注射缓释微球给药系统因可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减少注射次数、改善患者的顺应性而成为当前药剂研究的一
大热点。
本文从微球的制备方法、体内外释药、临床应用等方面介绍了可注射缓释微球在蛋白质多肽类、疫苗类、抗
评价了该类制剂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癌药及其它小分子化学药物上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关键词】缓释微球;PLGA;蛋白质多肽;疫苗【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文号:C201120811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郑婷(1985~),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型药物制剂
张月红(1986~),女,河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型药物制剂陈彤(1987~),女,河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型药物制剂女,河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型药物制剂梁园园(1989~),焦俊超(1984~),男,河北威远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引言
缓释微球是随着生物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及药物学的发
展逐渐兴起的一种医药制剂,它是指药物分散或被吸附在高分子聚合物基质中形成的1μm~300μm的固体颗粒分散体系。
微球注射剂的本质特征是作为药物的承载者进入生物体内,使药物释放的部位、速度、方式等具有靶向性和可控性。
缓释微球作为一种新型给药技术,其优点主要有:一是通过调节和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实现长效的目的。
二是微球与某些细胞组织有特殊的亲和性,能被组织器官的网状内皮系统所内吞,实现靶向性。
三是改善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高,降低给药剂量。
四是提高病人依从性,便于疗效。
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已批准的8种微球产品中,在我国目前还没有自主开发的微球注射剂申请新药注册,只有仿制的亮丙瑞林微球注射液获准生产。
本文主要从多肽、蛋白
质类、疫苗类、抗癌药、局麻药等几个方面对缓释微球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二、可注射缓释微球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蛋白质多肽类缓释微球国内外研究进展。
采用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如聚乳酸(PLA)、聚(乳酸-羟基乙酸)共包裹多肽、蛋白质类药物制成微球聚物(PLGA)为骨架材料,使在体内达到缓释目的,是近十几年来各国学者集中研究的热点。
在众多多肽缓释微球中,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及其类似物是研究最为成功的品种。
LHRH为10个氨基酸组成的小分子多肽,它是由下丘脑分泌的十肽激
能促进垂体合成并释放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素,
(FSH),激发青春期发育和调节生殖、生育及性激素产生。
曲普瑞林是LHRH 激动剂类似物,其缓释1个月的PLGA微球由法国Ipsen公司开发,是第一个多肽微球产品,采用w/o/w溶剂挥发法制备。
醋酸亮丙瑞林是一种强效促性腺激素释1989年每月注射一次的微球制剂在美国、放激动剂,日本等1995年3个月注射一次的微球制剂在美国批准用于国上市,
临床。
由于动物及人体皮下或肌肉注射可恒速释药1个月
或3个月,提高了病人依从性。
随后布舍瑞林、奥曲肽、兰瑞肽和米诺环素微球产品陆续上市。
在国内,多肽、蛋白质类微球主要是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负责的可缓释1个月的丙氨瑞林(LHRH-A)/PLGA微球,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动物实验证明其缓释效果良好。
另外,由北京博恩特药业有限公司“醋酸亮和上海丽珠制药有限公司引进国外技术仿制成功的丙瑞林缓释微球”获得了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的生产批,“长效多肽微球注射剂项目”“九五”准。
在我国被列为国家攻关课题,到目前为止,我国这一技术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随着重组蛋白生产技术的提高,作为下游技术的大分子多肽、蛋白类药物如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重组人生长激素等,由于半衰期短、易失去生物活性,其微球注射剂也在积极研究之中。
(二)疫苗类缓释微球国内外研究进展。
缓释微球包裹技术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直到1979年Pveis和Langer 才首次将这项技术应用于免疫学研究。
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Toxoid,TT)疫苗微球注射剂是第一个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批准的一次性注射疫苗,它采用两种PLGA,利用w/o/w复乳溶剂挥发法来制备。
一种为50∶50的PLAG,该微球容易被巨噬细胞吞噬;后者采用75∶25的PLGA制成直径10μm~60μm的微球,动物实验表明这种微球注射剂释药模式与用水溶性TT免疫相比,可使小鼠获得更高的类毒素抗体水平。
文献报道采用PELA微球包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通过对小鼠的皮下单次注射免疫和2次口服免疫。
结果表明其产生的抗体水平均高于传统铝佐剂3次免疫的效果,说明PELA微球可大大提高细胞
免疫的效果。
随着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和医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出现了DNA微球疫苗。
用聚乳酸-羟基乙
MPT-64和MPT-83酸共聚物(PLGA)包裹编码为Ag85B、
的DNA制成微球。
小鼠体内单剂量注射DNA微球产生IFN
Industrial&ScienceTribune2011.(10).13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