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审美习惯看古诗文的结尾艺术
诗词如何收尾

诗词如何收尾⼀部好的作品或⼀篇⽂章是⼀个完美的整体,不仅要有“凤头”、“猪肚”,⽽且要有“豹尾”。
杨载在《诗法家数》云:“作诗结句尤难,⽆好结句,可见其⼈终⽆成也。
”结尾在全诗中的地位⾮常重要。
它能起到关合全篇,或⾸尾呼应,或卒章点题的作⽤。
好的结尾,不但能将全诗整体形象画⼀个完满的句号,⽽且使读者如嚼橄榄,清⾹盈颊,余味不绝。
如闻钟声,清⾳绕梁,经久不衰。
谢榛《四溟诗话》云:“律诗⽆好结句,谓之虎头⿏尾。
⼤凡诗词结语,须风流蕴藉,蕴藉则俱弦外之⾳,味外之味。
”诗的结尾⽅法,多姿多彩,不能⼀⼀概括穷尽。
为了⽅便记忆掌握,著名诗⼈钱明锵将它归纳为“四类”、“⼋法”、“⼋式”,现分别举例如下:⼀、四类这是从词与意的关系来分的。
宋姜夔在《诗说》中说:“⼀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
词意俱尽,故临⽔送将归是已;意尽词不尽,如抟扶摇是已;词尽意不尽,剡溪归棹是已;词意俱不尽,温伯雪⼦是已。
所谓词意俱尽者,急流中截后语,⾮谓词穷理尽者也。
所谓意尽词不尽者,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词可以不尽矣,⾮以长语益之者也。
⾄如词尽意不尽者,⾮遗意也,辞中已仿佛可见矣。
词意俱不尽者,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
”这话说得⽐较复杂,我们且把它分作四个类型来举例说明。
1、词意俱尽类这就是“急流中截后语”。
如李⽩《独坐敬亭⼭》众鸟⾼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
结尾“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
”全篇收住,词意两尽。
2、意尽词不尽如杜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阵图。
江流⽯不转,遗恨失吞吴。
下联出句⼀语双关。
既说古迹犹存,⼜称英名不灭;对句暗寓刘备攻打东吴失策的遗憾。
这样的结句戛然⽽⽌,即姜夔所说的“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词可以不尽,⾮以长语益之者也”。
3、词尽意不尽这类结句是指全篇结束后犹存余意,所谓意在⾔外,味⽽可知者也。
如杜甫《九⽇诗》⽼去悲秋强⾃宽,兴来今⽇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为整冠。
兰⽔远从千涧落,⽟⼭⾼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诗歌结尾艺术赏析

诗歌结尾艺术赏析作者:曹春华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2017年第10期古人作诗强调结句,追求意蕴丰富,余韵不绝,正如姜夔所说:“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
”诗歌结句赏析历来受人重视,也是当今高考重要的考点之一。
下面,我们就和大家一起赏析、品味诗歌的结尾艺术。
一、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结尾艺术1.以描写作结。
(1)景物描写作结卜算子·五月八日夜凤凰亭纳凉宋·叶梦得新月挂林梢,暗水鸣枯沼。
时见疏星落画檐,几点流萤小。
归意已无多,故作连环绕。
欲寄新声问采菱,水阔烟波渺。
以景作结,是古人用得最多的诗歌结尾方式。
诗人将所要表达的情感寄托在景物描写之中,借景抒情,往往能收到含蓄蕴藉、余味无穷的效果。
这首词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欲寄新声问采菱,水阔烟波渺”,“新声”指作者所寫的这首新词,诗人想邀请采菱女来吟唱自己的思乡之曲,却未明确说明找到与否,而以景作结。
明写水面宽阔,暗写歌女难觅,归意无从抒发;明写水面烟波浩淼,实则抒发诗人因故乡渺远,歌女难觅,归意无从抒发而产生的迷离怅惘之情。
(2)动作描写作结寻诗两绝句宋·陈与义一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二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这两首诗的结句,都以人物动作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亭角寻诗满袖风”,喝酒喝到大醉三日,站在亭角临风寻诗。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烦恼时喝酒大睡,醒来推窗赏看月色寻诗。
两处结尾,通过描绘陈居士醉中寻诗、夜晚寻诗的动作,写出了陈居士洒脱的性格,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3)心理描写作结内宴奉诏作宋·曹翰①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绝句结尾技巧十六法

绝句结尾技巧十六法【一】以景结情,浑含不尽诗的灵魂,一在情一在景。
情由景生,景与情合,情景交汇,景情相融,诗意方生。
所以古人说“诗咏情性”、“诗惟情景”。
清人袁枚《随园诗话》谓“诗家两题,不过'写景、言情’四字”。
写景、言情要在绝句区区四句中充分展开,似无可能。
倘一意为之,又难免堆垛和平舖之嫌。
因之,或寓情于景,或景融于情,或景现而情隐,或情浓而景淡,通常便成为绝句较多採用的表现手法。
我们知此,通读唐人绝句时,便可明白为何大多绝句圴以写景为主。
诗人的写景,其实也蕴含言情在内。
但要构思得巧妙,方称佳作。
以景结情,更是历代诗评家称誉最高的结尾技巧。
以景结情,妙在情未说出却以景断之,是为含蓄。
试看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二】移情入景,深注感概与以景結情稍为不同的另一种结尾手法是移情入景。
虽然二者均以自然景色为收結,但写作手法完全不同。
前者是写情正浓、势如奔马,忽勒马回首,转以风景入眼,思绪万千。
后者则是既写景又写情,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惜景生,景依情现,诗人融情于景后延长而去。
且看韦庄的《台城》诗: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三】案而不断,玩味无穷绝句虽然限于体裁和容量,难以表现纷纭复杂的世事,难以刻画丰富多彩的人生,它只能在空间上截取某一个角落,在时间上摄取某一个片断。
就象一幅国画,一张照片,定格的只是局部而非整体,更难得有过程。
但也不是说绝句在叙述人生世事方面就捉襟见肘无能为力,关键看你有没有浓缩事态捕捉特定情景的能力。
善于写作绝句的高手常在短短的四句之内,既能写尽纷繁曲折的重大事端或历史变迁,同时也能赋予深厚的个人情感。
在这种擅长叙事而言情的绝句中,诗人往往会在叙述方面出现时空变幻的大跳跃,而结尾由于缺乏足够的空间通常又会用一种似方开头即已结束的技巧,好比法官升堂只待原告被告说完即宣布退堂,没有裁决,没有结果,这叫案而不断。
古诗词欣赏方法--结语的欣赏

古诗词欣赏方法--结语的欣赏最近阅读唐诗和宋词,有些新的感受。
评价一首诗词是否优秀,有很多的标准,可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但我要说的是作者对结语的处理,凡是以情景结合的结尾,寓情于景的结尾足可成为好的诗词,这样的结尾给人以画面之感,同时又是可以产生无尽的想象,有回想的余地,譬如兰花,著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又恰是一壶好茶,清香在于喝过之后口中留有的余味。
例一、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例二、王维: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例三、李白: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例四、岑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些结语寄予了作者对所送之人深深的情谊,那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之情,借景色描绘而使之愈加到位、愈加真切。
例五、苏轼:料得年年断肠处,明夜月,短松冈。
例六、杜甫: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
例七、欧阳修: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例八、欧阳修: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例九、王诜: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例十、贺铸:一川烟草,满城花絮,梅子黄时雨。
以上这些结语,词绝而意不绝,意尽而情不绝,是诗词意义表达的延伸;不但未绝,而且有图画感,有层次感的,如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样的结尾,怎一个绝字了得。
例九的结语简直就是一副悲凉的图画,凄凉的氛围,在寂静的庭院中,夕阳残照,海棠花落,双燕低飞。
例十的结句则更叫绝,一句话写出了三个场景,景景都是闲愁的具体化,从多个侧面延伸了作者的和读者的感官感受。
结语的用词,场景的塑造,均是为主题服务的。
读者的感觉是分许多种的,人体的五官眼、耳、鼻、舌,心对应着人的五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感觉。
场景的描写、塑造如能调动人的各中感官,则效果将会更好。
场景中有颜色,特别是点题的颜色效果要好,如雪上空留马行处,梅子黄时雨,乱红飞过秋千去等,这颜色是观感,是眼睛扑捉到的信息。
辛弃疾,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赵彦端,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不但有色,而且有声,似更胜一筹。
此时无疑胜有疑--试说古诗问句结尾的艺术美感

•••••••••••••••••此时无疑胜有疑--试说古诗问句结尾的艺术美感此时无疑胜有疑--试说古诗问句结尾的艺术美感湖北董云オ俗话说:“会说莫过于会问。
”在一定的语境中,问得巧,问得活,问得妙,常能获得常规语句不同的艺术效果。
古典诗歌中,或反问,或设问,以问句的形式结尾,同样可创造出不同的意境,让读者体味到多种艺术美感。
一、激发丰富的想象问句的形式有多种,其中反问是用疑问的语气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思,语气强悍、有力、畅快;设问则不是真正有疑而问,而是虚晃一枪,蓄意创造一种情景,自己来回答问题,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这正符合古典诗歌“终不许一语道破”与“字唯其少,意唯其多”的艺术表现要求。
古诗经常在诗情抒写到将尽未尽的时候,突然用问句收住,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品味,去思考,去领悟,从而获得多种艺术美感。
孟浩然的《春晓》小诗,初读时似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其艺术魅力不在华丽的辞藻,而在于它以问句结尾的艺术手法。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诗作者抓住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情感片断来启笔,却又不铺展开去。
在从听觉的角度状写春色后,即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问句,把读者的思维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漫春光。
在反复的诵读中,会不自觉的感到:那繁盛的春意仿佛就展现在眼前,萦回在耳畔。
古诗中,这种问句结尾是很多的。
如“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二、增强诵读韵味在诗歌结尾,问而不答,由读者自己去领悟,就很容易产生余音绕梁之妙。
明谢榛《四溟诗话》论诗曾说:“凡起句应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钟所以有不绝于耳的余音,是因为它不是实体,有足以使撞击声产生共鸣的空间。
诗亦是如此,写得太实,就无余味可言。
问句不直说实话而有读者思考问题的空间。
这样,结尾运用问句就会产生韵味深长的艺术效果,如唐代陈玉兰的《寄夫》一诗:夫戌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唐诗的结尾艺术

唐诗的结尾艺术作者:李鹏飞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8年第10期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云:“姜白石《诗说》谓:一篇之妙,全在结句。
如截奔马,辞意俱尽。
如临水送将归,辞尽意不尽。
又有意尽辞不尽,剡溪归棹是也。
辞意俱不尽,温伯雪子是也。
”中国古代诗歌的结尾方式众多,但比较高明的当属上述“辞尽意不尽”和“辞意俱不尽”两种。
这两种方式都强调诗歌结尾要用有限的语言表达无尽的意蕴,但后一种情况比前者更注重语象本身的精美,具备无尽的形象美,而不仅仅是意蕴的“无尽”。
不过上引姜夔的分类法终究不够严谨,难以涵括诗歌艺术的复杂情况。
笔者在此也无法提出更完善的分类法,只能依据个人体会就三种较为重要的结尾类型加以探讨。
诗意的“无尽”有时也意味着詩意的不确定,所谓“其旨渊放,归趣难求”(钟嵘《诗品》评阮籍诗语)。
这类诗歌一般以意象或情境结尾,其意义没有被明确交代,而且也难以确指;或者具备丰富而悠长的意蕴,让人难以言传而又味之无极。
比如岑参的《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从题目和内容来看都是一首送别诗,但这首诗的结尾两句非常高妙,跟通常的送别诗写法很不一样(可以跟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高适《别董大》类比)。
一般这类诗结尾总要表达明确的惜别或者劝勉之意,但此诗则不然。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这两句所表达的意蕴并不十分明确。
诗人说当朋友到了出使的汾水一带,将会看到那天空的白云仍然像汉代秋天的白云。
似乎是汉朝秋天的白云一直在汾水的上空飘荡,或者说汉朝秋天的白云穿过时空一直飘到现在,就是说汾水、白云和秋天都没有变化,都跟汉朝时一样。
其言外之意则是物是人非,只有时世在变迁。
但作为一首送别诗,为什么要说这些呢?如果我们考虑到这两句跟前代诗歌的联系,从用典的角度来分析,那么我们至少应该联想到汉武帝的《秋风辞》中“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这几句。
古代诗词结构技巧有哪些

古代诗词结构技巧有哪些
古代诗词的结构技巧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起承转合:这是古典诗词创作中的一种常见结构模式。
“起”即开头,引入主题;“承”承接上文,深化主题;“转”转折变化,拓宽意境或转换视角;“合”结尾收束,点明题旨或抒发情感。
2. 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3. 对仗工整:特别是律诗和绝句中非常注重对仗。
如五言、七言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要求上下句字数相同且词性相对,平仄相合,形成严谨而和谐的美感。
4. 反复咏唱:通过反复使用相同的字、词或句,来表达诗人强烈的情感或强调某个主题。
5. 意象叠加:通过描绘多个具体的意象来营造出一种氛围或情感,使读者在多个感官层面产生共鸣。
6. 倒叙、插叙:通过改变事件发生的顺序来引导读者的阅读节奏,增加阅读的层次感。
7. 以景生情、以景作结:以景色的描绘来表达情感或作为结尾,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8. 字音、字义双关:利用汉字的音节和多义性,创造出双关的效果,使诗词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9. 叠词、拟声词运用:通过模仿自然的声音或反复使用某个词,来达到特定的表达效果。
10. 留白:有意在诗词中留下一些空白,使读者能够自由地填补和解读,增加作品的艺术张力和感染力。
以上都是一些常见的古代诗词结构技巧,它们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表达手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魅力。
古典诗句的结句技巧之一--以景结情

古典诗句的结句技巧之一--以景结情名词阐释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概念举隅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诗人叙事时只写淫乐不写败亡,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再如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来表现“不尽”呢?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许浑《谢亭送别》中“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末两句,上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结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
这种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链接高考在上海高考卷中,近年两次考题涉及到这一表达技巧。
2004年要求阅读明朝诗人杜庠《赤壁》诗:“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完成下题: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一个角度(如景与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
此题是鉴赏题,要注意寻找切入点,不过题干已作了提示:景与情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传统审美习惯看古诗文的结尾艺术 第3卷 2007年7月第7期 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ResearchMagazineOfChineseBasicEducation ,ro1.3 No.72OO7 从传统审美习惯看古诗文的结尾艺术 朱笑雄 上海金融学院附属东辉外国语高级中学上海200000 很多人都还记得在电影《庐山恋》中,男女主人 公大喊"祖国,我爱你"然后拥抱的镜头,认为这样 让人啼笑皆非的表达感情的方式是那个特殊的年代产 物,其实这里不仅折射时代的烙印,还有中国传统审 美习惯和抒情方式的体现. 中国文化向来讲究含蓄内敛,"发乎情,而止乎礼" 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反映在文学上讲究温柔敦厚,典 雅深沉,所以文学欣赏就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如何能寄旨深远,突破纸张与笔墨的局限,诗人们可 谓各显神通.在平时的古诗文教学中,我发现古代诗 文较少有直抒胸臆的,更多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而这种功力尤其集中在诗文曲折委婉的结尾艺术上. 1.借典故说话.用典是古诗文常见的表达技巧, 一 则为了言简意赅的需要,再则又可以将自己的感情推 远一步,造成一种艺术之距离,三则更可以增加诗歌形 象或意境的内涵和深度,有时还适宜于表达难言之隐. 辛弃疾最善于用典,他的名作《永遇乐?京口北 固亭怀古》更是典范之作.我们知道古"诗,多 半是借历史事实抒发自己的怀抱,辛弃疾就用以表达 抗金北伐,统一祖国大业的愿望以及悲叹朝廷无能, 不胜身世之慨.词的结尾尤其力透纸背,"凭谁问,廉 颇老矣,尚能饭否?"借廉颇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老而 弥坚,抗敌之志不衰的报国之情和老大无成,壮志难 酬的愤慨.爱国之情,忠义之气,溢于言表!难怪杨 慎《词品》谓:"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 为第一."再如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巧用李广的典故,借古讽今,委婉 地指责唐统治者用人不当,慨叹缺乏良将,抒发爱国 之情.李白向来恃才傲物,他的诗虽直抒胸臆较多,但 也不乏以用典来结尾造成言约义丰,深沉委婉之作,如 《行路难》其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 治抱负,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 时候.全诗情感迭变: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 执着追求,这个结尾表明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 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 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 的理想抱负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2.借"虚自"说话.宗白华认为沈复所说的"大 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 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 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虚白"正是中国诗词重要的 美学特质之一.虚白不是无,不是空白,而是强调空 白中的包容与内涵,故而"虚白"二字,充满灵动, 内涵丰富.诗词要表达无限的,含而不张的作者情感, 历来诗词作者都注重在表达中留有"虚白",使诗词具 有多样的审美感受,借"虚白"说话包括两方面的做法: 着意营造"虚白"情境.这样的诗,在语言之外, 留下了可以任凭读者驰骋艺术想象的一大片空白.如 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 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 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 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 无情恼."笑声是无意的,姑娘们消遣够了,就走了, 留给"墙外行人"的只剩下懊恼和惆怅.读者在"艺 术再创造"的心灵反应中去扩大诗的审美效应,这墙 外的行人,不分明是诗人自己吗?诗人自作多情,因 为墙里佳人是无意的,这多情无疑是多余的,无益的. 从这一小小的"误解"中,又使我们触摸到了诗人的 深深的幽怨!诗人的九曲回肠,就是在这清丽,婉约 的词句中表达出来的;诗的意境,就是在这平妥之中 开拓至深的.香草美人,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借以比 喻君臣之遇合,已经司空见惯.屈原就有"惟草木之 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悲叹,张九龄《感遇》的 立意也是如此.在"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豁达背后, 我们不是又隐隐地感到了诗人的失意和不平吗? 化实为虚,扩大了诗词的内涵和寄寓.情感的最 重要表达方式是交流,这应该是个互动双向的过程. 书信可以在一来一往中思想内涵得到完备,但诗词不 同,每首诗都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世界.比如陶渊明 《饮酒》组诗二十首,可以互为补充却并不彼此依附. 所以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其实只是倾诉,本来呈现单向 平面的不足,但诗人在结尾处的妙笔生花却能使情感倾 诉更有张力.柳永的《八声甘州》下阕"不忍登高临远, 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 佳人妆楼颐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 处,正恁凝愁."结尾寥寥数语却异峰突起,"想佳人妆 楼颓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明明自己登高思归, 偏说佳人也正在登楼遥望,甚至还有细节"误几回,天 际识归舟".如此情感倾诉就突破了单向性,实现虚拟 的互动,增加了情感的内涵和厚度.而"争知我,倚阑 干处,正恁凝愁."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 这样的愁思深重.更使双方情感有了交叉,在时空和内 涵上拓展了无限空间,呈现立体多维状,诗人的感情表 ?55?
第3卷 2007年7月第7期 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ResearchMagazineOfChineseBasicEducation ,r0l-3 No.720cr7 达得蕴藉含蓄,跌宕起伏.再如我们都熟悉王维的Oh 月九日亿山东兄弟》的结尾"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 萸少一人."同样也是在虚拟中使感情表达实现交流, 使全诗在有限与无限,确定与虚无的统一中得到升华. 3.借问句说话.以问来结尾,无论设问,反问, 疑问,都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产生想象和联想,也 增强诗的吸引力. 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最后两句"郴江幸 自绕郴山,为谁留下潇湘去?"把其衷情托寄于得不 到答案的疑阿句中,实为画龙点睛之警句,使此阕词 余韵不绝.郴江之水源出于湖南省郴县的黄岑山,出 山以后,北流而入耒水,又北经耒阳县,至衡阳而东 入于潇湘之水,这本是自然界的山川地理形势,作者 却对自然景物提出找不出答案的询问,其实是反思自 己命运的喃喃自语:究竟是为什么?要结束从前的生 活,独自一个人,离开妻儿亲友,沦落天涯,尝遍离 情思愁之苦,到底是为什么?但他闭口不诉自己的幽 愤,借一句看似无理的发问,注满腔情思入无情的郴 江之水,其悠悠的流动似乎也显得无奈,让人不禁联 想,人生有多少际遇,也是如此身不由己,无法选择, 以致堕入哀怨之境.词句念至此,读者也不禁被感染, 而生身世无奈之感,无怪乎苏轼对此二旬词如此珍爱, 而书之于扇,因为他自己也是屡遭迁谪,与秦观同是 身不由己的天涯沦落人,故而能对这样的词句心有戚 戚焉.其实不仅是苏轼,后世定也有许多读者,因此 二旬一问,而引发许多哀伤的联想.李商隐《夜雨寄 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王安石《泊 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 长?"还是李白韵《春思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在作者用心一问中,或跨越了时空,或沟通了物我, 无不在审美空间上做了拓展,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于是在情感内涵上也就增加了无限的意蕴. 4.借静景说话.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的结 尾就很有意思,"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前三句均就乐 声抒情,感情在第三句时已被琵琶撩拨得纷乱复杂难 以言说,到了结尾诗人突然轻轻宕开一笔,"高高秋月 照长城",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明月 无语,长城静默,但它们分明又在诉说着千百年来戍 边将士的一腔热血无限悲凉,这些感情若直接抒发难 免沉重而压抑,由壮阔景象代为说来却悲而不伤,只觉 眼前顿时开阔,情绪从内心腾越出来与秋月长城对接, 情感指向无边空间,秋月长城一出场,听不尽的边愁就 有了交代,充满广漠时空,而情感因为有了的空间更显 丰盈.像这样以景结尾的例子很多,正如王国维所说"一 切景语皆情语",由静景说来往往既空灵又蕴藉. 同样,《项脊轩志》的结尾也历来为人称道,文章 写到最后,那种物在人亡,世事沧桑的痛如大石头堵 在心口不知如何消解,作者轻轻一句"庭有琵琶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戛然而止. 我想,归有光的哀思也必像那颗树一样层层叠叠了吧, 但他只让琵琶树说了一下生命,琵琶树枝繁叶茂生机 勃勃,而种树的有情人早就香消玉殒,物本无情,无 情物说有情人啊,读者的感情终于找到一个宣泄口奔 涌而出,这就是四两拨千斤了. 古诗文的表达技巧有很多,用在不同的位置产生 迥然不同的效果.结尾本是作者最着力处,是曲终人 散还是余音绕梁那就真的要看匠心了,以上所说的几 种方法无疑都使诗文"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欧晓凤 贵州省贵阳二十六中贵阳550005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形象的说 明了传授知识不如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习惯 和能力,可让学生终生受益.而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 的基础.且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发展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