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吟诵特征

合集下载

浅析古曲《关雎》韵味及情感处理

浅析古曲《关雎》韵味及情感处理

浅析古曲《关雎》韵味及情感处理古曲《关雎》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中的一支珍品,其韵味深远,情感深沉,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典范之一。

在古代文学中,此曲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深情的情感展现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将从韵味和情感的角度来简要分析古曲《关雎》的内涵。

首先来谈谈古曲《关雎》的韵味。

古曲《关雎》的曲调优美,旋律清晰流畅,起伏跌宕,极富变化。

曲中运用了很多传统民族乐器,如琵琶、筝、笛子等,这些乐器的声音悠扬深沉,使得整个曲子显得更加传神。

古曲《关雎》的音乐结构富有变化,曲调起伏跌宕,旋律丰富多彩,这样的韵味展现出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独特魅力,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灵。

古曲《关雎》在情感处理方面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关雎》是一首表达对故土思念的曲子,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怀念之情。

曲中描述了关雎鸟不再鸣叫,芳草不再青翠,使得人们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整个曲子旋律悠扬,音韵清丽,极富抒情色彩,使得这种思乡之情通过音乐得到了最完美的表达。

古曲《关雎》还表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家乡的深沉眷恋之情,使得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这种思乡之情,也能够体会到古代人们对家乡的深切眷恋。

《关雎》是一首富有古代韵味和情感的古曲,通过其优美的音乐旋律和深情的情感处理表示了古代人们对家乡的深深怀念之情,展现出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

古曲《关雎》是中国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作,她的独特魅力在于她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怀念之情。

这种对故土的眷恋和对家乡的思念通过音乐得到了最完美的表达,使得这首曲子成为中国音乐中的珍贵文化遗产。

古曲《关雎》的韵味和情感处理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她凭借其优美的音乐旋律和深情的情感处理表达了古代人们对故土的深切眷恋之情。

在今天的中国,古曲《关雎》依然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古典音乐作品,她的传承与发展使得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得以被更多人所了解,她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谈古诗词歌曲《关雎》的艺术审美观

谈古诗词歌曲《关雎》的艺术审美观

谈古诗词歌曲《关雎》的艺术审美观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关雎》文本美学观《关雎》乃《诗经》的开篇之作,从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来看,可谓是中国古代爱情诗篇的一个国粹典范,是孔子儒家推崇的诗教主张。

先秦时期的情歌《关雎》,处在高扬主体理性的人治历史时期,构建了以宗法血源观念为核心的一整套伦理道德体系,因此美学观念也相应地被侵染了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

如儒家学说以“和”为美,把主体的道德作为终极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人的自然性。

这种观念体现在爱情审美价值上,就是《关雎》闪耀的那种“和”美与人性美的特点,在肯定了人的自然性的同时,又以社会伦理作为自觉要求,强调了伦理道德观念,体现了作为社会人的理想爱情观的审美价值取向,即“不偏不倚,勿过不及”的审美观。

和谐的美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人与自我内心的和谐。

和谐的爱情,是幸福、美好的最高境界,当然这种和谐既是两情相悦、互相爱慕的双向自由选择,又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伦理道德要求。

《关雎》所反映的爱情之美正是自我克制、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是和谐爱情的典范。

诗中的“君子”谦和有礼,文质彬彬,才思敏捷,温润如玉。

据王国维讲:“金奏之乐,天子诸侯用钟鼓;士大夫鼓而已”。

“君子”追求“淑女”的方式比较特别,没有海誓山盟,没有粗俗的行为,举止高雅,以“琴瑟、钟鼓”来陶醉对方的心灵、以音乐的形式来倾诉高尚的爱情。

由此看来,“君子”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才子,温文尔雅、知书达理、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可谓“乐而不淫”,而“淑女”也算得上佳人,“君子”和“淑女”的爱情可以说是中国爱情文学史上“才子佳人”的模式源头,代表了传统中国式的爱情理想。

其次,“君子”充满激情而又理智,爱得深入而又有节制。

诗中没有泼墨重彩地描述“君子”对“淑女”的热烈追求过程,而是把笔墨重点放在“君子”追求不到“淑女”后的两个典型行为上:一是想念,想念的程度很深“寤寐思服”,即日思夜想;想念的时间长,“悠哉悠哉”;二是痛苦,“君子”因饱受思念痛苦的折磨,“辗转反侧”,即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睡。

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的演唱研究

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的演唱研究

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的演唱研究演唱《关雎》要注重对歌词的理解和品味。

《关雎》的歌词出自《诗经》中的《周南·关雎》篇,描绘了两个相爱的人之间的离别之痛。

演唱者要通过良好的阅读理解、文化底蕴和情感理解,准确把握歌词的内涵,理解其中的哀愁和眷恋之情。

只有在深入理解歌词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演绎歌曲的情感,让听众感受到其中的美。

演唱《关雎》需要注意音乐的表现。

《关雎》的曲调婉转悠扬,带有一种哀怨的情感,表现了离别之痛和深深的相思之意。

演唱者要通过流畅的音调、清晰的发音和准确的节奏,表达出曲调中的情感变化,让听众感受到其中的惆怅和凄美。

演唱者还可以通过音乐表现技巧的运用,如借助音乐装饰音、颤音等,增强表演的感染力和诗意。

演唱《关雎》要注重和声的处理。

和声是音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丰富歌曲的层次和情感表达。

在演唱《关雎》时,可以适当添加和声部分,增加音乐的韵味和美感。

通过和声的运用,可以使歌曲更加丰满,增强听众的音乐享受。

在一些高潮部分可以适量加入合唱或者和音,让歌曲更加庄重和壮丽。

演唱《关雎》要注意情感的把握和细腻表达。

《关雎》描写了一个深爱而又别离的情感,演唱者要通过语调的变化、力度的控制和吐字的准确,寄托出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纠结和思念之情。

要注重情感的过渡和表现,使每一个音符和每一个音节都能传达出最真挚的感受,让听众心生共鸣。

演唱《关雎》是一项需要专业技巧和艺术理解的任务。

演唱者要注重对歌词的理解和品味,通过感悟其中的情感和意境,准确把握歌曲的内涵。

要注重音乐的表现和和声的处理,通过流畅的音调、清晰的发音和准确的节奏,以及适当的和声,表达出曲调中的情感变化。

演唱者要注意情感的把握和细腻表达,通过语调的变化、力度的控制和吐字的准确,将心中的情感传达给听众。

只有通过精心的演唱和细腻的表达,才能更好地展现《关雎》的艺术魅力,赢得观众的赞赏和喜爱。

浅析古曲《关雎》韵味及情感处理

浅析古曲《关雎》韵味及情感处理

浅析古曲《关雎》韵味及情感处理1. 引言1.1 古曲《关雎》的背景介绍古曲《关雎》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自《诗经》中的《关雎》篇。

据《诗经》记载,《关雎》是一首描述美好爱情故事的歌谣,歌颂了关东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古曲《关雎》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大约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分封制国家时期,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爱情、家庭、社会等方面的追求和思考也日益增加。

古曲《关雎》在历史长河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在传承历史上,古曲《关雎》经历了多次改编和演绎,不仅在古代得到广泛传唱,也在后世广为流传。

其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使得古曲《关雎》成为中国古典音乐中的珍贵遗产,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人们。

通过对古曲《关雎》的背景介绍,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首古代经典音乐作品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感受其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意义。

【字数:243】1.2 古曲《关雎》的传承历史古曲《关雎》的传承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据史书记载,关雎是乐府音乐中的一首代表作品,流传于汉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历史上,《关雎》曾多次被改编传唱,成为古代音乐文化的珍贵遗产。

在唐宋两代,《关雎》曾被收入《乐府诗集》等古代文献中,为后人了解古代音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雎》的传承并没有中断,每每有新的音乐家重新演绎,《关雎》都能焕发出新的生机。

传说中,关雎是一种鸟的名字,古人因听到关雎鸣声而有所感悟,创作了这首歌曲。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动人,情感真挚动人,代表了古代音乐的高峰之作。

其意境深远,感情真挚,深受人们喜爱。

至今,《关雎》仍然被广泛传唱,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瑰宝。

2. 正文2.1 古曲《关雎》的音乐特点分析古曲《关雎》是一首具有独特韵味的古典乐曲,其音乐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古曲《关雎》的曲调优美动人,旋律优美动人,充满古代韵味。

曲调变化丰富多样,既有婉转悠扬的部分,也有激昂激越的部分,音乐表现力极强。

《关雎》赏析

《关雎》赏析

《关雎》赏析
《关雎》是《诗经》的开篇诗,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

以下是其大致的赏析:
1.诗歌的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和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联想美。

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里,“关关”
形容雎鸠的相和鸣叫,“窈窕”形容女子心灵美,“淑女”是指善良的女子,“好逑”是好对象的意思,这些词语都增添了诗歌的韵律和意象之美。

2.诗歌的艺术手法巧妙,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以雎鸟相向和鸣,让君
子兴起了陪伴淑女的联想,又以采集荇菜兴起了主人公对淑女思念和追求。

这种手法不仅引出了主角,还形象地描绘了君子追求淑女的过程。

3.诗歌的情感真挚,写了君子对淑女的思念和追求,淑女的心灵美和形态美
让君子辗转反侧。

诗歌没有过多的粉饰和矫揉,情感表达真挚而细腻,如“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这里,“求之不得”表达了君子的苦恼,“寤寐思服”则展现了他对淑女的痴情和思念之苦,而“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则形象地描绘了君子夜不能寐、思念殷切的状态。

总的来说,《关雎》以其优美的语言、巧妙的手法和真挚的情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颂。

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的演唱研究

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的演唱研究

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的演唱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关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引言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经典的诗词融入到歌曲中,通过音乐的表达形式传达出对诗意的诠释。

《关雎》作为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宋玉的作品,被众多音乐人及歌手演绎为艺术歌曲,深受人们喜爱。

针对这一诗文音乐结合的形式,有必要对《关雎》古诗词艺术歌曲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历史渊源、曲调特点、演唱技巧、表现形式以及影响力,从而进一步挖掘其艺术魅力,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关雎》古诗词艺术歌曲进行探讨,为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提供研究参考。

1.2 研究意义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通过对《关雎》这首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可以进一步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提升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绎水平和艺术表现力。

研究《关雎》的演唱技巧和表现形式,有助于拓展现代音乐表演的创新路径,丰富中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通过对《关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力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音乐创作的文化脉络和审美趣味,拓展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知和理解。

对《关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艺术价值,对于推动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 正文2.1 《关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历史背景《关雎》是中国古代的一首著名诗歌,被誉为中国古代五绝之首。

该诗的作者是中国先秦诗人宋玉,他生活在约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63年左右。

宋玉是楚国的人,楚国位于今天湖北省一带。

他在当时被誉为楚国第一诗人,是楚辞的代表人物之一。

《关雎》是宋玉创作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当时楚国一位美丽少女的悲哀遭遇。

据传说,这位少女是楚国国君的庶女,被国君所宠爱,却因为国事纷乱而被迫远嫁他国,最终离别情郎,心碎而亡。

《关雎》通过描绘这位少女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动乱和人命悲剧的忧虑和感叹,具有深刻的思想含义。

艺术歌曲《关雎》的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关雎》的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关雎》的演唱分析艺术歌曲《关雎》是一首古代诗词改编的现代音乐作品,其歌词选自《诗经·关雎》,曲调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是一首历史与现代相融合的艺术作品。

在《关雎》的演唱中,歌手需要准确把握音乐节奏和情感表达,将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完美结合,从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分析《关雎》的演唱特点、情感表达和表现手法,探讨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我们来分析《关雎》的演唱特点。

这首歌的曲调是以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为基础,同时融入了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使整体音乐风格既古典又现代。

在演唱过程中,歌手需要准确把握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将歌词与音乐完美结合,使歌曲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独特的音乐韵味。

歌手还需要注意语言发音和情感表达,使歌曲在演唱中更具魅力和感染力。

让我们来分析《关雎》的情感表达。

这首歌选自《诗经·关雎》,歌词中蕴含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情感,表现了古代诗人对爱情的思念和感怀。

在演唱中,歌手需要通过发声技巧和情感表达,准确传达歌词所蕴含的情感,使听众能够深刻感受到歌曲中的爱情和思念之情。

歌手还需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歌曲中,使演唱更具个性和魅力,从而赢得听众的共鸣和喜爱。

让我们来分析《关雎》的表现手法。

在演唱过程中,歌手应该根据歌词的情感变化,灵活运用发声技巧和表现手法,使歌曲的情感层次丰富多变。

在歌曲中旋律的高低起伏和音乐的节奏变化,可以通过歌手的音色和情感表达来准确传达出来。

歌手还可以通过歌曲中的细节表现和情感渲染,使整体演唱更具有张力和表现力,从而带动听众情感,并产生共鸣。

《关雎》是一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现代音乐元素的艺术歌曲,其演唱需要歌手具备较高的音乐修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对曲调、情感和表现手法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关雎》这首艺术歌曲的演唱要求和特点,从而更好地欣赏和体验这首美妙的音乐作品。

艺术歌曲《关雎》的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关雎》的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关雎》的演唱分析
《关雎》是一首中国古代的艺术歌曲,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受到许多音乐家和歌手的喜爱和演唱。

这首歌曲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表达了对逝去的爱情的思念和追忆之情。

歌曲的旋律充满了古代音乐的韵味。

它采用了传统的五声音阶,曲调悠扬而婉转,充满了古典美。

整个曲调流畅优美,旋律起伏有致,让人们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浓厚的古代氛围。

歌曲中还运用了许多传统乐器的演奏,如古箏、琵琶等,为整个歌曲增添了独特的音乐色彩。

歌曲的演唱方式极具技巧和表现力。

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声音和情感,以此来表达歌曲中的情感。

他们通过运用适当的颤音、滑音和呼吸技巧,质朴而真挚地演唱出了歌曲中的忧愁和思念之情。

他们通过音色的变换和调音的把握,创造出了歌曲的独特韵味,并将歌曲中的诗意情感完美地传达给听众。

歌曲的歌词也是其演唱的重要一环。

《关雎》的歌词描述了一个对逝去的爱情的忠诚和怀念之情。

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通过准确的发音和感情的投入,将词意清晰地传达给听众,使人们在聆听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

歌词中使用了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词句,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些词句使整个歌曲充满了诗意和艺术性。

艺术歌曲《关雎》的演唱通过旋律、表现和歌词等方面的运用,将歌曲中独特的情感和韵味完美地传达给听众。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独特魅力,也让人们在欣赏中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首歌曲一直以来都备受音乐家和歌手的推崇和演唱,成为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经典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吟诵特征
“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特殊音乐题材,在我国专业声乐教育及演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古诗词中所蕴含的音乐美主要是通过其语言本身的音调、节奏抑扬顿挫和押韵来实现的。

本文挑选了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作为分析对象。

以古诗词的吟诵特征为立足点,结合字词的平仄韵律与声乐演唱技巧,探索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吟诵特征对其演唱方式和意境表达的影响。

一、诗词背景
《国风?周南?关雎》又名《诗经?周南?关雎》、《周南?关雎》,创作于周代。

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诗经》中“国风”的第一篇。

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位置。

《论语》多次提及《诗经》,但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可见其特殊地位。

《关雎》是一首歌颂爱情的抒情歌,久传民间;显示了当时年轻人表达爱意的方式。

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属于“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的“兴”。

诗词采用双声叠韵连绵字,如叠韵(窈窕)、双声(参差)、既叠韵又双声(辗转)等形容词的运用和不入韵的“之”――虚字脚,而以虚字脚前一字为韵,韵脚参差变化;配合对后世七律、七绝影响最
大的首句韵式,使得本篇堪称中国古代韵律诗的开山之作。

全诗朗朗上口,音韵和谐。

诗词形象十分生动活泼,颇有画面感。

二、《关雎》的音乐风格
《关雎》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先生谱曲所作。

赵季平,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陕西省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西安音乐学院院长。

赵季平的音乐创作以弘扬民族风格创作最为突出。

他以深厚的民族文化功底和创作才华,被称为“最具有东方色彩和中国民族特色的作曲家”。

赵季平在《关雎》这首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上很好地展现了他的音乐理念和风格取向――将中国音乐的民族特色
体现得淋漓尽致。

歌曲既古典也现代、既热烈又婉约,是现代歌曲创作技法和古典诗词的完美结合。

《关雎》曲调婉转、清丽优美、情意绵绵、似诉似吟;运用的是典型的羽调式风格,以再现的三部曲式与诗词章句相契合。

诗词各章之间流畅衔接,情感表达恰到好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歌曲《关雎》中诗词吟诵特征的体现
艺术歌曲《关雎》在音乐创作上多离不开诗词本体,离不开诗词吟诵的习惯。

全曲的旋律,几乎是一字一音,旋律古朴自然、感情真挚;从第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始,旋律与语音声调就结合得十分密切。

歌曲中段,诗词的韵脚,如“流”、“友”、“?d”、“乐”虽参差变化,但都为双音、时值为一拍,旋律走向由低往高,较为着重地突出了韵脚。

旋律创作的方式与诗词用韵十分吻合,可谓自然流畅,古韵流转。

在诗词情境上,情感在各章之间流转变化,旋律随诗词情境或悲或喜、高低起伏;钢琴伴奏在不同情感下的创作也有所不同。

第一乐部娓娓道来,略有所思;不急不缓,静谧而优美,第二乐部求而不得,心怀惆怅;旋律刻画了纷乱如麻的思绪,第三乐部求而得之,欣喜若狂;伴奏速度比之第一乐部要快一倍,不停推动着旋律的流动,很好地渲染了情感,烘托了诗词情境。

全曲音乐缠绵悱恻、情感丰富、一唱三叹。

四、吟诵特征在《关雎》演唱中的具体运用
《关雎》的音乐风格与诗词的吟诵特点联系密切;因而,在演唱时,也要注意诗词的吟诵特点。

以诗词的吟诵风格为立足点,细致体会诗词音韵格律和情感意境,严格地以字行腔,似吟似唱地演唱作品。

演唱作品用的气息要求很宽,似吟诵诗词一般“一唱三叹”,气息要很讲究。

第二点是语言,咬字有一些部分有吟唱的感觉,吟唱就是对吐字、行腔处理要十分规范和细腻,需要很强的功底。

1.初步确定节奏点的字,在吟诵时要略拖长时值,在演唱时也须注意诗词的节奏点。

如歌曲首句“关关雎鸠,在河
之洲”,均为八分音符,在考虑诗词的吟诵性和古典韵味,在演唱时,在节奏点的平声字上可以做适当拖长的变化。

(适当,是只符合诗词吟诵习惯的节奏和时值)
2.诗词吟唱时,依字行腔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影响巨大。

古典诗词语言精炼优美,要求字正腔?A、吐字清晰,这是完整表达诗词意境的基础和前提,万不可马虎处理。

《关雎》又是结合语音声调创作的古诗词艺术作品,在吐字行腔上就要更加注重字音的音高走向。

不同音高的字组合成一段高低起伏的旋律,即吟诵的腔调。

要演唱好作品,就要严格把握好诗词吟诵的腔调。

在演唱作品时,如“窕”、“逑”、“流”、“得”按字音走向,在演唱时加短促的前倚音(类比于第二声调“56”)做润腔处理,能使诗词字义更清晰明确,且富有古典诗词吟诵的韵味。

3.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

而且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

不仅极大地增强了诗词的节奏性,作品的音乐旋律也与之契合,在韵脚处多以拉长了旋律音值。

因而,在演唱作品时,如“采”、“友”、“?d”、“乐”这些字本就属于情绪激动且饱满的第二乐部,在情感推动下,更要注意突出韵脚,注意放宽韵母声线,做渐强处理,这样才能使歌曲旋律跌宕起伏,饱含情意。

诗词中虚字脚“之”字是《诗经》区别于其他诗词体裁的重要特点之一,“之”字演唱处理也理应有所不同。

需要融入戏曲的韵味以及戏曲的行腔艺术。

五、结语
演唱这首作品,不能单纯局限于技术上的处理,甚至也不能单纯只看到音乐风格处理和情感表达。

演唱时要结合诗词最为突出的吟诵特征,对诗词音韵和情感进行具象化处理。

正如赵季平先生所说:“并不是一两件民族乐器就是民族风格,民族风格最根本的是用民族素材来表现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风貌”。

他曾提出在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时,将传统戏曲行腔归韵融入进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

古诗词艺术歌曲有别于其他歌曲形式,它融合了各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如语言、文学、音乐、戏曲等等。

演唱者们在演唱《关雎》这首作品时,要能将美声、戏曲和民族的唱法糅在一起,把诗经古老的内涵和新时期的创作融为一体,带给人们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一种全新体验。

作者简介:彭芳,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在读,师从贺吉军教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