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D大调钢琴奏鸣曲op.37》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合集下载

古典与浪漫的碰撞——海顿的钢琴奏鸣曲简评

古典与浪漫的碰撞——海顿的钢琴奏鸣曲简评

古典与浪漫的碰撞——海顿的钢琴奏鸣曲简评作者:郝遇平, HAO Yu-ping作者单位: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吉林,松原,138000刊名:吉林艺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LIN COLLEGE OF THE ARTS年,卷(期):2007,78(3)引用次数:0次参考文献(3条)1.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王启璋西方音乐史 19962.哈里·歌德施密特德国音乐 19593.周薇西方钢琴音乐史 2003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池薇.CHI Wei钢琴三重奏体裁如何在莫扎特、海顿的作品中走向成熟-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3) 钢琴三重奏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本文在简要介绍这种音乐体裁的早期发展的基础上,选取了早期钢琴三重奏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位作曲家海顿、莫扎特,就其创作特点以及由这些特点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了解,希望对指导演奏活动有所裨益.2.期刊论文李萌海顿和他的钢琴奏呜曲-钢琴艺术2009,""(5)奥地利作曲家弗兰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生于奥地利东部的小镇罗劳,逝于1809年5月31日,享年77岁.3.学位论文万维佳解析海顿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2007在钢琴演奏教学中,奏鸣曲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一体裁从初级基础学习阶段一直贯穿至高级学习阶段。

但是海顿的钢琴奏鸣曲出人意料地受到忽视、误解。

文章以海顿晚期五首钢琴奏呜曲作为研究对象,从奏鸣曲与奏鸣曲式的发展脉络、钢琴的发展过程、海顿经历的音乐风格变化、海顿当时的创作环境入手,结合当时思想文化领域“启蒙运动”和“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多角度分析海顿晚期钢琴奏鸣曲的音乐特点,从钢琴演绎的角度进一步研究如何恰当地表现作品的精神内涵,对海顿晚期音乐中的旋律、节奏、装饰音、和声特征等等一系列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与归纳。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比较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比较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比较作者:杨云来源:《广西教育·C版》2017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作曲家的钢琴奏鸣曲为对象进行分析比较,分别从快板乐章的主副部主题、对奏鸣曲典型结构的突破、调性和声特点比较等方面分析他们在风格上的个人特点,并对奏鸣曲和奏鸣曲式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从而更加客观地看待作品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风格主题结构调性和声【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172-03在不同历史时期,“奏鸣曲”的内涵和外延是不同的。

“奏鸣曲(sonata)源自意大利语suonare(意即发响)。

13世纪始见于音乐用语中,16世纪初泛指各种器乐曲,以于声乐曲的泛称康塔塔相对。

”17世纪的奏鸣曲主要指室内奏鸣曲和教堂奏鸣曲。

室内奏鸣曲由几首风格化了的舞曲组成,后演变成今天的组曲;教堂奏鸣曲在乐谱上表现为三行谱的室内乐形式,因而称其为三重奏鸣曲,后来发展为两个分支分别为近代奏鸣曲和大协奏曲。

奏鸣交响套曲的形式结构在海顿的音乐创作中得到确立,后经过贝多芬达到成熟。

奏鸣曲在1840年以后虽然有一些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仍然遵守其规则模式进行创作,但其意义已同古典奏鸣曲有着较大的区别。

“奏鸣曲式”的含义不等同于奏鸣曲。

现代音乐理论对奏鸣曲式有着明确的结构意义上的界定,认为奏鸣曲式最重要的两个原则是:双主题原则和换调再现原则。

作为奏鸣曲式的判断,则需要满足上述两个原则。

双主题原则指的是作品必须包含两个性格、材料、调性不同的主题,通常称其为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对于这一称谓,有教材称其为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二者只是表述方式的不同,其指向意义则完全相同)。

换调再现原则指的是副部主题经过展开部的发展之后,再现部中的副部主题必须回到原调,和主部主题的调性达到一致。

也有称这一原则为副部主题调性服从原则。

这是现在对古典奏鸣曲式作为曲式结构的基本界定。

《莱蒙钢琴练习曲OP.37》的训练类型及弹奏要领

《莱蒙钢琴练习曲OP.37》的训练类型及弹奏要领

《莱蒙钢琴练习曲OP.37》的训练类型及弹奏要领《莱蒙钢琴练习曲OP.37》的训练类型及弹奏要领莱蒙(1786―1849年)生活在音乐发展史上浪漫派的黄金时期,是法国优秀的钢琴教师、作曲家,著名的音乐出版商。

他创作的《钢琴练习曲OP.37》从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出发,技术练习不枯燥,在反复训练的同时,着重体现作品的音乐性和趣味性。

这本教材在技术难度上属于初中级程度,比较适合衔接《车尔尼练习曲OP.599》和《车尔尼练习曲OP.849》使用。

《莱蒙钢琴练习曲OP.37》共50首,每一首的篇幅并不大,曲式结构也较简单。

下面将这本教材的50首练习曲进行分类,并简要说明其弹奏要领。

一、手指灵活跑动型练习(一)音阶式跑动练习音阶跑动的清晰、均匀是检验手指灵活性的重要标准。

NO.1和NO.2分别是左右手在C大调上一个八度内的练习,看似很简单,但在速度、清晰度以及完整性上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在弹奏时还应强调音阶的走向和音乐的内在推动力。

NO.24是左右手的音阶练习,因与双音的连、跳奏相结合使本曲更富有戏剧性的色彩变化。

NO.33的B段是左右手的跑动练习,应注意指法的运用。

NO.37的A段是左手的两个八度上行音阶连奏,B段是右手下行音阶跳奏,除强调音阶走向的方向感外,还应重点练习右手跳奏的段落,跳奏时声音饱满且轻盈,转指时衔接自然、无痕迹。

(二)四音列跑动练习NO.4是右手的四音列跑动练习,技术难点在于同音换指时4指和1指的衔接,弹奏时应注意每个手指用力均匀,保证乐句的流畅完整。

NO.5是左手的四音列跑动练习,每个乐句四音组的第一个音连接起来是一个分解和弦,应考虑和声性,左手4指弹奏时应主动、肯定。

NO.20也是左右手上下行四音列的练习,为保证弹奏均匀可进行变节奏练习。

(三)流畅型综合练习NO.6的前两段是右手的五指原位跑动练习,应注意方向感,做出灵巧明亮的音色。

NO.12 、NO.15和NO.31是四音列与音阶的变化结合练习,要求快速流畅,衔接自然准确。

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海顿八级教学

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海顿八级教学

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海顿八级教学
海顿的D大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是一首引人入胜的作品。

这首演奏曲目被广泛应用于海顿的音乐教学中,并且适合八级水平的学生学习。

在这首曲子中,海顿展示了他独特的作曲风格和技巧。

这首D大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以一个优美而悠扬的主题开始。

它由强有力的和弦引导着,随后逐渐过渡到一个轻快的旋律。

这个旋律在整个乐章中反复出现,给人一种愉悦而轻松的感觉。

海顿在这首乐曲中巧妙地运用了对位法和变奏技巧。

旋律与伴随音之间的对话让整个乐章充满了活力和动感。

同时,他通过变化的节奏和音量来增加曲目的表现力,使得它更具魅力和复杂性。

对于八级的学生来说,演奏这首曲子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掌握力。

他们需要将手指灵活地穿梭在琴键上,并注意准确的定音和音准。

此外,他们还需要理解乐曲的结构,逻辑和情感,以便能够准确地传达海顿想表达的音乐信息。

总的来说,海顿的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是一首充满活力和魅力的作品。

无论是作为演奏曲目还是音乐教学中的教材,它都是一种非常适合八级学生学习和演奏的音乐作品。

浅析海顿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

浅析海顿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

体育艺术新教师教学一、概述海顿的一生跨越了古典主义从形成到发展的几十年。

海顿的一生以旺盛的创作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探索了大小调体系的全部可能性。

他一生作品的数量让人瞠目结舌。

他的作品从奏鸣曲、三重奏、四重奏、协奏曲,特别是在交响乐,通过对交响乐的改革,开创了音乐思想和音响的新天地。

但在海顿奏鸣曲上往往更能表现出海顿风格变化的某些方面,而在其他类型的作品中就不那么容易发现。

海顿还编写了大量的键盘奏鸣曲,对后来的贝多芬、莫扎特器乐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海顿的钢琴奏鸣曲的特点在整个音乐学术界有着很深的影响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以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刻的哲理性及完整匀称的艺术形式,在人类音乐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然而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者——海顿,创作了一大批杰出、迷人的作品,但是他的作品竟然被演奏者们故意置之不理,而且经常被误解,这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现实。

长期以来,他没有得到客观公正的对待和应有的尊敬。

在欧洲音乐史上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海顿的艺术遗产一度受到怀疑,甚至抨击。

在近些年来,海顿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不断的探索研究中,人们发现海顿不仅对当时维也纳乃至整个欧洲社会生活产生了影响,即使在今天仍具有不可估量的美学价值。

二、海顿钢琴奏鸣曲的特点18世纪,正值洛克克风格和情感风格兴盛时,海顿开始了自己的音乐创作,作为一位贵族赞助而进行创作的音乐家,他努力将自己通俗易懂的音乐创意和贵族传统音乐相结合。

他将“嬉戏游”作为自己的课堂,不断进行实验。

他采用华丽风格的模进音型和重复音型的结合。

他的音乐之所以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这是他用生动的音乐形象描绘事物的结果。

在中期,海顿逐步放弃了“嬉戏游”的音乐形式,摆脱华丽风格的影响,进行大胆的创新,寻求富于变化的音乐语言与新的音乐风格。

18世纪下半叶,法国大革命和“狂飙运动”的影响,提倡个性自由和创作自由,早期那种轻快、幽默的风格已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反映时代精神的,广大人民可接受的音乐最终代替它。

尼古拉·卡普斯汀《D大调第一钢琴奏鸣曲Op.39》音乐风格与演奏技巧分析

尼古拉·卡普斯汀《D大调第一钢琴奏鸣曲Op.39》音乐风格与演奏技巧分析

9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24不过在当时政治大环境的影响下,卡普斯汀进一步意识到如果只是单一地进行即兴演奏钢琴,无法充分体现出古典音乐的形式美,这样就与他的想法相违背,所以此时他决定离开兰兹特拉姆乐团,自此以后调整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对此他曾明确地表示,当时流行的即兴创作模式并没有深深地吸引他,因此他后续提出自己独特风格的即兴创作模式,即用五线谱谱曲,并且如实地将即兴创作的过程记录下来。

在产生了这种想法之后,他在日后的创作中开始向人们展现作品中更多的旋律性与技术性,在对古典钢琴作品完美的曲式结构进行传承的同时,再辅之以大量爵士乐元素,虽然提高了作品的演奏难度,但是也给人带来了更好的听觉享受[4]。

他的妻子曾说他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创作,即使是在他风烛残年之时,仍然在自己的别墅中坚持创作。

(二)《D 大调第一钢琴奏鸣曲》作品简介1、创作背景卡普斯汀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音乐创作风格,在这方面是其他创作者无法比拟的。

他通过音乐作品表达绵延不绝的情感[5],本文所要分析的这首第一钢琴奏鸣曲也是如此。

虽然有些部分的节奏有些舒缓,但大部分章节的节奏是轻快而活泼的[6]。

在对和声部分进行处理时,卡普斯汀用爵士和声创造了整个小节,而其他的作曲家通常只是把古典音乐与爵士乐相融合。

但卡普斯汀却没有这样做,直接运用爵士乐作和声,但始终没有脱离古典音乐的背景。

与此同时,他还选择了一种飘忽不定的和声。

因此在奏鸣曲中的许多小节都会将人们带到一种虚无缥缈之境,从而感受到别样的情感。

2、创作特色(1)爵士元素自20世纪至今,社会发展不断提速,改变了人们的审美倾向与标准,音乐家们在钢琴创作与演奏中不得不寻找新的音乐表达方式,再加上他们形成了强烈的自我意识,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感悟来表现音乐。

在音乐创作之中,卡普斯汀把爵士乐当成起点[7],这是当时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而传统古典音乐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能给人带来含蓄、稳重、理性之美。

浅析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

浅析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

浅析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摘要】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音乐风格独具特色。

海顿的音乐风格以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和音乐思想的深度而著称。

早期钢琴奏鸣曲的结构常常简洁明了,具有清晰的主题和发展部分。

旋律方面,海顿的乐曲具有优美的旋律线条和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

在节奏方面,早期钢琴奏鸣曲常常具有明快活泼的节奏感,给人以轻快愉悦的感觉。

而在动态方面,海顿的作品常常具有丰富的动态变化,通过不同的强度来表现不同的情绪和情感。

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特点包括简洁明了的结构、优美富有表现力的旋律、活泼明快的节奏和丰富多变的动态变化,展现出海顿独特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思想。

【关键词】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结构特点、旋律特点、节奏特点、动态特点、总结1. 引言1.1 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重要性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古典音乐时期的代表性作曲家之一,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对于钢琴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海顿的钢琴奏鸣曲作品数量众多,风格多样,结构严谨,旋律优美,节奏活泼,动态变化丰富。

通过对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的研究和演奏,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古典音乐时期的音乐特点和演奏技巧,还可以感受到海顿作为音乐大师的无限创意和才华。

海顿的早期钢琴奏鸣曲不仅具有音乐美感,还蕴含着丰富的音乐内涵和情感表达,是钢琴学习者和音乐爱好者不可或缺的重要曲目之一。

深入研究和理解海顿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音乐特点和风格,对于提升钢琴演奏水平和音乐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海顿的音乐风格特点海顿的音乐风格特点包括了许多独特的特征,使其作品在当时备受赞赏并影响了后来的音乐发展。

海顿在早期钢琴奏鸣曲中展现出了清晰的主题发展和对比,这种展示方式体现了他的严谨和逻辑性。

海顿的音乐风格充满了幽默和轻松感,常常在音乐中夹杂着欢快的旋律和奇思妙想的音乐构思,给人以愉悦的听觉感受。

海顿的音乐作品中充满了对情感的表达,他善于运用音乐语言来表现各种情感,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生动和深刻。

海顿《D大调钢琴协奏曲》艺术风格初探

海顿《D大调钢琴协奏曲》艺术风格初探

海顿《D大调钢琴协奏曲》艺术风格初探奥地利作曲家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被世人称为“交响曲之父”,他的创作将交响曲等题材高度发展为古典主义风格范式,标志着古典主义风格的形成。

在海顿一生创作的十几首钢琴协奏曲中,《D大调钢琴协奏曲》是其钢琴协奏曲音乐风格的典型代表,具有永久的魅力和不朽的艺术价值,至今被广泛流传,并成为音乐会常用曲目。

其节奏轻快幽默,旋律流畅自如,充满了古典主义独特的美感。

一《D大调钢琴协奏曲》创作的文化成因“音乐创作是一种受审美经验支配的创造性劳动,是一种表达时代的精神和思想的社会实践。

而作曲家的创作情绪的由来和灵感的激发都是基于对生活的感受”,即音乐创作不但受到作曲家创作想象力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其审美标准及社会审美标准的制约,由此形成作曲家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

海顿于1732年出生在奥地利东部边境的罗劳小镇,从小就在音乐方面表现出才能。

从他的音乐中,可以明显地看到风格上的演变过程,即晚期巴洛克风格音乐风格向古典主义音乐的过渡。

海顿是古典主义时期的重要代表,他的音乐艺术风格的形成有其历史渊源和社会渊源。

18世纪,维也纳作为奥地利国的首都,云集了各方面的音乐家和民间艺人。

他们给维也纳带来了多种文化传统及民间音乐,让这个城市像一个大熔炉,在吸收不同音乐文化的同时,也孕育了古典主义的诞生及发展。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音乐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审美观念要求音乐具备通俗易懂的民间风格,且要取悦于听众;把旋律的作用放在首位,以一条旋律线为主,讲究精美典雅、流畅明快。

《D大调钢琴协奏曲》创作的依据是克罗地亚起源的舞会音调,其节奏轻盈诙谐、旋律自然流畅、格调清新淡雅,充分体现了古典主义的审美。

新的美学原则和大众审美标准对海顿的创作思维影响深刻,从海顿的这部《D大调钢琴协奏曲》中,我们看到很多民间音乐的因素,感受到雅俗共赏的大众化音乐风格,它体现了海顿鲜明的音乐个性、非凡的音乐创作能力,是海顿性格力量与远见卓识的具体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顿《D大调钢琴奏鸣曲op.37》第一乐章音乐分析作者:***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9年第05期摘要:海顿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中强有力地保持着古典乐派的典型特征。

《D大调钢琴奏呜曲op.37》为海顿作品中所熟知的一首经典作品,该文章主要以曲式结构、调性和声、材料运用等方面进行浅要分析。

关键词:海顿;奏呜曲;和声;古典乐派中图分类号:J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5-5312(2019)14-0054-03一、前言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1809年),奥地利作曲家,与莫扎特、贝多芬被誉为“古典主义三杰”。

海顿的创作对交响乐、弦乐四重奏的套曲结构模式的突出贡献,常常又被人们誉为“交响乐之父”。

《D大调钢琴奏鸣曲op.37》为献给奥恩布鲁格而创作于1780年,共三个乐章。

该作品为奏鸣曲式结构,由典型的三个大的部分组成,即呈示部、展开部以及再现部。

主调为D大调,节拍为4/4拍,乐曲表情速度为“有生气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

二、呈示部(1-40)包含了奏鸣曲式呈示部中典型的四个部分,即主部、连接部、副部以及结束部。

调性安排上也在近关系转调范围,即副部开始处转位属调,在整个呈示部中,由主调(D大调)与属调(A大调)两个调性所呈现。

(一)主部(1-8)主部为一个平行乐段,由两个平行、方整的乐句a,a1构成(4+4)。

首先主题动机在第一个小节所呈现(如图2所示),即强调调式主音-D,均对主音做一些装饰作用,使之显现出幽默、俏皮等主题形象。

如第一拍处,由装饰小字3组的d音力度为强(f)并往下进行八度大跳,然后在第三拍处加入倚音,其主要特征还是以强调主音为目的;其次在后面两个小节中我们所看到,依然延续了第一个小节主题动机的特性,同样强调主音,并在旋律上加以简单的展衍发展(如图3所示),第二个小节为第一个小节的反复,作为动机的强调反复作用,第三小节则在内声部保持主音节奏时,并有意将其节奏化,以形成内部的切分节奏效果,而在高声部旋律则形成波浪旋律音型,逐递上行。

此时的内声部其旋律切分节奏化与高声部的递进关系之间的关系则为保持主音为目的,较整个第一个乐句而言,于此时的声部相比较前后小节则增加了一个内声部,以形成一个乐句的小高潮,最后第四个小节处在和声上以属六和弦形成一个半终止。

第二个乐句与第一个乐句的旋律相比,形成同头异尾关系,两个乐句只有在最后一个小节是不一样,其他部分完全相同,并在最后一个小节在主调上以和声116-V-I结束在第三拍上,形成终止,构成一个收拢性乐段。

两个乐句在和声上整体保持着典型的呈示型特征,如除了两个乐句末端处的属主呼应,其他部分均采用调式I级和弦作为和声持续,其在调性和声上一方面呈现出了该乐曲的主要性格特征作为表现之一。

主部中的两个乐句虽然在和声以及旋律上有着很大的相同点,但织体上则作为简单化的对比,其中分别在两个乐句的前面两个小节中作为体现(如图4、图5所示),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前面伴奏织体是作为旋律性的伴奏织体,而后面则采用阿尔贝蒂低音的伴奏音型,相比第一个乐句,音的密度加强,情绪动力也随之增加;两个乐句如果说在对比上,于此的伴奏音型则是重要表现特征之一。

(二)连接鄙(8-16)连接部由8个小节组成,微观上了划分2+2+2+2这几个小的部分,连接部调性在主调D 大调上陈述。

连接部中,高音旋律声部除了最后一个小节以外均为十六分音符,而在这密集的十六分音符中,夹杂着一个隐伏声部、一个保持音声部以及一个固定低音三个层次(如图6所示)。

一定意义上讲,除了中间声部保持音外,旋律声部与低音声部则进行旋律化,这样的特征在连接部前面六个小节中尤其突出。

其中第11-12小节为第9-10小节的高八度重复,第11-12小节为乐句的内部扩充,第15-16小节则为一个音阶旋律及和弦琶音后,以属和弦结束在第16小节,为接下来的副部作好铺垫。

(三)副部(17-35)副部结构可简单的分为两个大的部分I+II(9+10),第一个部分的材料来自于主部主题(如图7,图8所示),在图7的主部材料和图8的副部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副部主题将其主部的伴奏旋律紧缩化、倒影化,并进行移位,这样的主题陈述在副部的前面五个小节中反复出现而得以强调,而伴奏则采用简单的和弦双音以八分音符有规律的呈现,平稳的伴奏织体没有喧宾夺主,而是给出了一定空间于旋律部分,由此可看出海顿的有意为之。

其次,在第22小节和第24小节以及后面都出现了一个旋律下行八度大跳的旋律进行(如图9所示),相比较主部主题而言,则运用了裁截手法将其变化发展。

由此我们看到图7中的主部主题,则相继由副部主题1与副部主题2将其裁截而运用。

整个副部第一个部分的材料来源于主部材料,调性则在开始处转位属调(A大调),和声进行没有进行离调变化,主要在主、属、下属组和声上来回运动,最后以16和弦结束于第25小节处,并结束了副部中的第一个部分。

副部的第二个部分(26-35)与第一个部分相比较而言,即相同点则在第26-29小节中在小节的强拍和次强拍上勉强保留了主部主题的旋律下行大跳的旋律线,以及伴奏中的装饰音型。

不同的是在旋律的重要位置保持着调性的下属音,即D音,中间加入辅助音c或者升c;除此以外,加入了一个结束句(30-35),结束句的旋律由和弦的琶音分解构成,和声进行则为典型的降I—16(拿波里和弦)一重属导7-K46-V7-I。

宏观来看,从旋律及和声综合来看,副部的第二个部分有着一定意义的变格终止暗示,最后以完满终止结束在第35小节处,结束了整个副部。

(四)结束部(36-40)结束部共5个小节组成,结束部中我们以第37小节(如图11所示)、第39小节为例,我们看到,结束部中在前后和声进行为116-V7-I的中间间隙插入副部主題和连接部材料;如37小节处的结束部材料来源于副部(如图12所示),仅仅做了一个装饰变化;而在39小节处的主题则来源于连接部分层的旋律特征。

从结束部中的和声进行上看到,主要以A大调116-V7-I进行,反复的把终止式作为重复强调,这样的方式在奏鸣曲式的结束部中是较为常见的手法之一。

最后在第40小节处形成终止,结束了整个奏鸣曲的呈示部。

三、展开部(41-60)展开部共20小节,由引入部分、中心部分以及属准备(6+12+2)三个部分组成。

(一)引入部分(41-46)引入部分可分为三个小部分(2+2+2),每个部分形成一个微变化模进关系,调性为A大调;我们看到第一个部分中(图13),低声部保持着主题动机中的八度下行跳进,且作装饰变化保持调性的主音;其次在旋律声部则保持了副部主题中的三度上行、阶梯式的旋律线特征;而后面的两个小部分则以第一个部分作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两次模进变化,而由此构成了展开部中的引入部分。

(二)中心部分(47-58)进入中心部分开始处,调性转位D大调,便由此产生了一个调性模进关系,前面四个调性则形成一个有规律的下行三度转调,即D大b,小-G大-e小-b小。

在织体上,前面五个小节中,高声部旋律放缓,以四份音符以及八分音符相互构成倚音,并逐递下行发展;而伴奏则采用十六分音符在低声部中形成波浪式旋律音型发展,两个声部一静一动做为对比,在展开部的中心部分制造出了矛盾、戏剧性的情绪特征。

从52小节开始,我们所观察到,其材料来源于副部主题(图14),以和弦琶音的方式进行旋律发展,最后以K46-V7的和声进行结束在第57小节处。

(三)属准备(59-60)属准备只有短小的两个小节,而从和声上我们可以分析为D大调的VT/II-1134-V,从和声的功能进行上可以看出,根音作连续的四度上行进行,以到达属和弦为目的,以此形成一个短小的属准备,以迎接再现部分的到来,为其做好铺垫。

在第60小节此时便结束了整个展开部。

四、再现部(61-103)再现部由主部、连接部、副部以及结束部这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再现部的中的各个部分均有变化,如主部有扩充、连接部有缩减等。

在调性上则完全回归主调D大调,每个部分的织体、主题都相对清晰的保持了呈示部中所原有的状态。

(一)主部(61-73)主部再现并非完全再现,而是在第二个乐句中进行了扩充(4+9),扩充的材料来源同样是主题动机中所分裂出来,第68小节一第70小节的扩充材料便来自于主题动机的后面两拍,运用裁截手法将其植入在第68-70小节中;此外,主题动机中前面的两拍材料则运用在第71-73小节中,同样是运用裁截的方法,然后再将其倒影化植入其中。

扩充的材料便由此而来,并构成了再现部的主部部分。

(二)连接部(74-79)连接部再现由六个小节构成,有缩减,缩减的部分为主部中连接部的前面两个小节,除此之外并作有简单的加花变化,由此形成再现部分的连接部。

(三)副部(80-98)从整个再现部来看,相比较之下,副部的再现没有做出除调性之外的變化,只是偶尔在和声配置上稍作改变,整体上保持了呈示部中所呈现出的材料。

(四)结束部(99-103)结束部在材料结构上没有做出改变,依然沿袭了前面副部再现的特点,除了在调性回归之外,其他均保持了呈示部中原有的状态并在第103小节处结束在主调I级和弦上,并由此结束了整个第一个乐章。

五、结语从以上分析中发现,海顿作为古典乐派三杰的代表之一,在他的作品中强有力地保持着古典乐派的特征,在该乐曲中不乏发现均衡、规整等特性,如在呈示部中的主部结构,即有意保持着平行方整的特点(4+4),在其连接部以及后面的副部中,则也能清晰的看到句读,即便在展开部中也能清晰的划分小的组成部分。

在调性安排上,保持了我们所熟知的奏鸣曲式的调性安排,如在呈示部中,副部开始转为属调(A大调);而展开部中,引入部分调性依然延续了前面的A大调,而在中心部分为了突出矛盾戏剧化则经过了D大b小-G大-e,小-b小这几个调性的转换属准备则转为D大调;后面的再现部分则实现调性回归,完全在主调D大调上所呈现。

调性除了在展开部的中心部分复杂化以外,其他部分则保持了主一属两调关系。

海顿作为古典乐派代表作曲家,而又作为确立奏鸣套曲的结构范式的代表作曲家,在此作品中无不体现出均衡、方整性特征,这一特征更是启发了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创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