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人文情怀——贝多芬第四、第五交响曲乐章结构布局分析

合集下载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赏析(3)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赏析(3)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赏析(3)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赏析1804年,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同时,他的耳聋已经完全失去了治愈的希望,这对他来说根本就是一个致命的打击,那时,他已经写好了“海利根遗书”1,命运似乎非要和贝多芬开玩笑,在他身上,似乎1 1802年10月6日写给他亲爱的兄弟卡尔和约翰·贝多芬体现着一种没有最大的打击,只有更大的打击的悲剧,就在那年,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塔·齐亚蒂伯爵小姐也因为门第原因离他而去,成了加伦堡伯爵夫人。

这一连串的精神打击将贝多芬推向了死亡的边缘。

但是,贝多芬没有选择死亡,他在一封信里写到:“假使我什么都没有创作就离开这世界,这是不可想象的。

”1804年,是贝多芬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这段时期里,他完成了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开始了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的创作。

在1807年《命运》完成后出版前,他完成了活泼浪漫的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并在1806年上演,同场演出的还有还有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和为钢琴、合唱与乐队写的幻想曲。

二、作品结构C小调第五交响曲又名《命运交响曲》,作品第67号。

和贝多芬本人一样,这是一曲集中表现活力、斗争和胜利的音乐,是一部热望未来的作品。

它主要表达的意思为扼住命运的咽喉。

第一乐章:热情的快板,c小调、2/4 拍子、奏鸣曲式。

乐章的开始由单簧管与弦乐齐奏出著名的四个音动机,并发展为第一主题,即命运主题,极富男性粗壮的气息(片段1)。

通过圆号对第一主题的号角式变奏,引出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题(片段2)。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降A大调、3/8 拍子,双主题自由变奏曲式。

第一主题抒情、安祥、沉思,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片段3)。

与之对应的第二主题先由木管奏出,后由铜管乐器奏出豪迈的英雄凯旋进行曲,表现了战士们的信心和勇气(片段4)。

第三乐章:快板、 C 小调, 3/4 拍子,诙谐曲形式。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指挥艺术分析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指挥艺术分析

当代音乐2019年第3期MODERNMUSIC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指挥艺术分析努尔巴纳 依明[摘㊀要]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思想与艺术高度融合的经典作品ꎬ人们将其称之为 命运交响曲 ꎬ这部交响乐鲜明地表明了人们的理想㊁蕴含的意志力与力量ꎮ文章主要分析了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指挥艺术ꎬ希望可以为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演奏提供有价值的方法ꎬ仅供参考ꎮ[关键词]贝多芬ꎻ«第五交响曲»ꎻ指挥艺术[中图分类号]J615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3-0073-02[收稿日期]2018-12-12[作者简介]努尔巴纳 依明(1986 ㊀)ꎬ女ꎬ新疆艺术剧院民族乐团(新疆民乐团)三级指挥ꎮ(乌鲁木齐㊀841000)㊀㊀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具有跨时代的价值与意义ꎬ在这部乐曲中贝多芬的思想已经远远高于乐曲的性能ꎮ而随着演奏技术的飞速发展ꎬ在科技化㊁专业化的音乐厅中指挥贝多芬«第五交响曲»ꎬ无疑是巨大的挑战ꎮ音乐指挥就是统领㊁驾驭乐器或者合唱队排练或者演出的主要负责人ꎬ是音乐演奏中较为重要的艺术决策ꎬ直接关系到音乐演出的效果ꎮ在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中指挥也尤为重要ꎮ一㊁乐队指挥的艺术价值音乐指挥在音乐表演㊁演奏中占较为重要的艺术地位ꎮ音乐指挥具有组织㊁协调乐队的作用ꎬ通过音乐指挥会充分地彰显音乐内在的价值与魅力ꎮ音乐指挥具有重要的艺术作用ꎬ在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中ꎬ指挥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与作用ꎬ其主要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层面:1 充分地诠释音乐作品音乐指挥可以充分地诠释音乐作品ꎬ不同的作曲家在演奏相同的作品中ꎬ也会有不同的诠释与理解ꎮ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在不同的演奏中就有着不同的理解ꎮ例如ꎬ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指挥就是将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诠释为一种亢奋㊁激昂的情感ꎻ而费城交响乐团的指挥则诠释的就是一种深沉以及悲壮的感觉ꎮ2 发挥乐队的张力音乐指挥在表演人员排练过程中ꎬ发挥指导㊁纠正演奏员的作用ꎮ音乐指挥就是基于音乐作品的内容以及风格ꎬ通过手势㊁身体动作以及面部表情等方式指挥节拍㊁节奏以及速度㊁力度与情感之间的各种变化ꎬ引导全体演奏㊁演唱ꎬ基于乐曲的意图表示出来ꎮ音乐指挥具有重要的艺术作用ꎬ是一种全方位㊁深层次的艺术手段ꎮ二㊁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指挥艺术处理1 合理编制乐队与配器乐队的编制与构成会直接影响指挥与演奏的效果ꎮ作曲家会综合乐队的基础特征开展ꎬ而不同年代乐队特征㊁乐器结构等都是影响创作的重要因素ꎮ贝多芬时期的乐队具有典型的古典主义乐队编制特征ꎬ在乐曲中存在当时常规的双管编制ꎬ也增加了短笛以及长号等乐器ꎮ在贝多芬时期的乐队编制继承了传统的匀称感ꎬ也具有一定的冲击力ꎬ可以说贝多芬的思维已经超过了当时乐队的能力ꎮ例如ꎬ在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第4乐章的配器以及演奏中ꎬ在不同的乐队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音响差异ꎮ在乐曲的505小节中ꎬ对于第一小提琴高音区要求严格ꎬ而对于第二小提琴㊁中提琴在演奏中的三连音要求严格ꎮ不同的指挥有着不同的演绎方式ꎬ一些乐团在指挥的引导之下可以做到这种层次ꎮ在第四章中 整体上具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 [1]ꎬ这一乐章主要采用的是C大调ꎬ结构为奏鸣曲式ꎮ但是ꎬ普通的乐团在演奏的时候ꎬ大多数无法听到内声部音形ꎮ对此ꎬ在指挥过程中ꎬ乐队的第一小提琴声部分要在指挥的要求之下ꎬ分奏两个声部ꎬ同时在演奏中保障低音声部与第二小提琴音型同度重叠ꎬ这样就可以达到强化三连音中的音形的效果ꎬ而这种指挥也会增强乐队织体的整体清晰度ꎬ使得表演更为有力度ꎮ2 精准选择速度在一些演出中会出现速度问题ꎬ每个指挥家均会在基本速度上存在一定偏移ꎬ这样就会偏离速度ꎬ继而再逐渐回归到基本的速度之上ꎮ节拍器上的数字主要就是参照作用ꎬ在指挥开始的时候速度会一致ꎬ而随着乐曲的进行ꎬ指挥家就会逐渐展现自己的风格特征ꎬ出现速度的变化ꎮ而不同的指挥家对作品会有不同的处理模式ꎮ现代的多数指挥家的速度相对较快ꎬ这与现代的社会环境等因素也有着一定的关系ꎮ例如ꎬ在第二乐章的时候ꎬ使人感受到祥和的氛围 [2]ꎬ贝多芬在乐谱中的速度标记就是每分钟92一拍ꎬ370而富特文格纳则应用了72一拍的速度ꎬ其主要强调的就是音乐自身的哲理性ꎬ速度相对较为从容ꎮ3 确定句法结构在指挥过程中ꎬ句法划分是一种直接㊁有效的方式ꎮ不同的指挥家会基于相同乐段基础之上ꎬ再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ꎬ重点诠释的就是乐句以及乐句内部之间ꎬ在各个音符之间的关系ꎻ了解在音量㊁速度中存在的一些细微性的变化ꎮ在常规状况之下ꎬ在处理之处ꎬ延长记号是原有延长时值量的一倍左右ꎬ在演奏中通过一小节打一拍的方式进行处理ꎬ在这个时候其延长记号为两拍子ꎬ在其第二个延长记号中ꎬ会比第一个延长记号要长ꎮ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中主题的分句以及节拍之间的组合有着独特的魅力ꎬ不同的指挥家对其处理也是具有独特的个性ꎮ在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中ꎬ始终融合了贝多芬自己的感情ꎬ在572小节中存在一些临时的乐句结构的变化形式ꎬ将乐句结构缩减形成了3个小节为一个类型的节拍单位ꎬ在586小节中这种临时变化就会消失了ꎬ将其与后续的乐章融合过渡了ꎮ4 重视反复段落在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中要进行反复处理ꎬ呈示结构具有精练的结构特征ꎬ把具有明亮特征的E大调逐渐恢复到初始阶段中C小调主体上ꎬ呈现出阴郁的状态ꎬ具有鲜明的反差性ꎮ在演奏中ꎬ可以直接进行展开部处理ꎬ主要就是因为显示部㊁展开部㊁再现部为这几个曲式部位之间的结构长度一致ꎬ相对较为均衡ꎮ而反复的主要作用ꎬ就是凸显乐曲的主题ꎬ巩固整体的含义特征ꎬ对此ꎬ在指挥中可以把尾部作为一种延长再现部的结构ꎬ对此在演奏过程中可以通过均衡的方式展示ꎮ在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手稿中ꎬ在第三种中有反复记号ꎬ而在现代的演绎版本中则忽略了ꎬ直接利用双纵线的方式表示ꎬ直接演奏则呈现连续性ꎬ通过谐谑曲的方式再现ꎬ对此其属于ABA 的3部结构ꎮ在贝多芬时期ꎬ在第三章的乐章中经常重复应用ABABA ꎬ而对于此种问题ꎬ相关学者也有着不同的争议ꎬ有的人认为要保留原始的记号ꎬ也有的学者认为要强调贝多芬原始的意图ꎮ反复的应用会凸显第三章的主体ꎬ结合也更为完整ꎬ在会后的变化过程中具有强烈的紧张性以及意外性ꎬ是一种在传统结构基础之上的有效扩张以及延伸ꎬ可以加深听众对音乐的记忆ꎮ而随着乐队的不断成长ꎬ乐器制造也在如火如荼的发展ꎬ一些乐器在不断的改良与发展ꎬ传统乐器中的声音与贝多芬的音乐思维更为接近ꎬ现代化的乐器演奏方式与传统乐器大相径庭ꎮ而在现代的交响乐团演奏中要想彰显古乐器的音色以及演奏方式ꎬ就要调整乐队的音响以及乐器ꎬ根据要表达的想法合理配置ꎬ可以通过轻快明丽㊁典雅的声音替代厚重㊁浓郁的音色ꎬ强调旋律自身的清晰性以及层次性ꎮ5 合理应用揉弦弦乐的揉弦也是近代乐器演奏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ꎮ揉弦属于装饰性的演奏手法ꎬ通过与颤音相同的㊁自然的波动形式表现乐曲情感ꎬ在演奏中其整体的幅度相对较小ꎬ具有柔和性的特征ꎮ在现代的揉弦中ꎬ幅度相对较大ꎬ甚至是两个级进音程之间产生的波动ꎮ随着听众审美的转变ꎬ相关学者也对揉弦进行了探讨ꎬ研究ꎬ认为过度的揉弦是否是迎合现代的听觉趣味ꎮ对此ꎬ在现代的演奏中ꎬ对于特定作品以及片段中要应用纯声ꎬ不进行揉弦ꎬ这样就可以给人一种静态㊁客观的美感ꎮ在演奏中ꎬ要分析音乐的主观性乐句㊁了解各个段落之间的规律特征ꎬ通过合理的揉弦ꎬ确定揉弦幅度ꎬ揉弦的强度以及揉弦的密度ꎮ例如ꎬ在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第一章抒情的副部主题中ꎬ则可以少量的应用ꎬ充分彰显弦乐的温暖ꎻ 三短一长的主题材料仍贯穿其中发展 [3]ꎬ而在第二章的42小节中其具有梦幻性的特征ꎬ就不进行揉弦ꎬ通过平稳的运弓以及换音就可以ꎬ在47小节中则要进行强烈的揉弦ꎬ进而彰显快速渐强的效果ꎮ6 凸显乐队音响以及力度的平衡性在不同的乐器中音响的比例存在一定的差异ꎬ其力度伸缩也存在变化ꎬ而一件乐器的不同音区中产生的力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ꎮ对此ꎬ在处理纵向力度结构特征的时候ꎬ必须要对声部进行区分ꎬ分析力度范围ꎬ了解力度界别ꎬ理清层次清晰度ꎮ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中的力度标记是统一的ꎬ在乐曲的不同声部中通过弱奏㊁强奏标记表示ꎮ在演奏中对于简单的音乐要素㊁集中的音乐形象可以根据标记处理ꎻ对于较多的要素ꎬ复杂的表现力度ꎬ则要突破纵向的之间的统一性ꎬ避免层次混乱ꎮ在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的展开部中ꎬ通过乐器声部进入到音头之中ꎬ就会限制长音声部的音量ꎬ清晰地展示音乐的层次感ꎻ而在阅读第2乐章114小节中ꎬ在演奏中ꎬ如果乐队通过大提琴㊁贝斯演奏为基础ꎬ通过其他相关声部之间演奏同音ꎬ利用反复持续音表达ꎬ收效甚微ꎬ主要就是声部没有凸显出来ꎬ对此ꎬ作为指挥者就要要求其他的声部均要减低力度层次ꎬ保持力度ꎬ这样就会彰显要表达的低音线条的感觉ꎮ结㊀语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不同版本之间因为编辑的手法不同ꎬ对于艺术处理与见解的不同ꎬ指挥家有着不同的指挥方式ꎬ而分析不同指挥家的不同方式ꎬ总结实用的方式ꎬ可以为音乐实践提供指导ꎮ注释:[1]张㊀翼.贝多芬«G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中长号声部的运用[J].北方音乐ꎬ2018(15):12.[2]丁㊀玲.论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音乐美[J].艺术教育ꎬ2016(10):97.[3]韩铭轩.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音乐分析[J].北方音乐ꎬ2017(06):122.(责任编辑:郝爱君)470当代音乐 2019年第3期。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讲解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讲解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讲解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也被称为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晚期创作的一首重要作品。

本文将从乐章结构、音乐特点和深层含义等角度来对这部交响曲进行解析。

首先,让我们从乐章结构入手。

这部交响曲共由四个乐章组成,分别为:快板(Allegro con brio)、抒情慢板(Andante con moto)、壮丽的華尔茲般的小步舞曲(Scherzo: Allegro)和大师作曲第三乐章情绪压抑之最后绝望与光明(adagio)。

每个乐章在形式和速度上都有所不同,展现了贝多芬丰富的创作技巧。

在音乐特点方面,首先要提到的是命运动机。

这个著名的“咚、咚、咚、咚”的四个音符,出现在曲子的开头,并贯穿于整个交响曲中。

它充满力量和张力,象征着命运的威力和不可逆转的力量。

另外,这部交响曲中也融入了大量的对比和冲突元素,如悲壮与威武、温柔与激昂等。

这些对比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样,让人思绪万千。

除了音乐特点,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还承载着一定的深层含义。

作曲家贝多芬创作这部交响曲的时候正处于聋疾的困扰之中,他痛苦的心情和对命运的反抗通过音乐得以表达。

交响曲中表现出的不屈和挣扎,是贝多芬个人经历的投影。

随着乐章的发展,音乐逐渐从黑暗中浮现出光明,这代表着希望和胜利的到来。

因此,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被视为一首具有启示性和希望的作品。

在这部交响曲中,贝多芬巧妙地运用了对位、和声、节奏等音乐元素,通过不同的乐章和音乐形式展示了他的创作才华。

他通过音乐,表达了自己对于命运的思考和情感的宣泄。

无论是在古典音乐还是在现代音乐领域,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音乐家和听众。

总结起来,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一部具有深度和力量的作品。

通过对乐章结构、音乐特点和深层含义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交响曲。

它不仅体现了贝多芬作为作曲家的才华,也折射出了人类对于命运的思索和对希望的追求。

无论是音乐爱好者还是普通听众,都会被这首交响曲所打动,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力量和情感。

第五交响曲赏析

第五交响曲赏析

第五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是一首充满激情、力量和独立精神的乐曲,被认为是贝多芬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这首交响曲不仅展示了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也反映了他在面临耳聋和人生困境时坚韧不拔的精神。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创作于1804年至1808年期间,是他在创作成熟期的杰出代表。

这首交响曲以它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音乐语言,展现了贝多芬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才华。

在《第五交响曲》中,贝多芬通过运用不同的音乐元素,如旋律、和声、节奏和音色等,将听众带入一个充满激情和力量的音乐世界。

他巧妙地运用了古典音乐的传统元素,如奏鸣曲式和动机发展,同时又通过独特的音乐语言和创新的手法,使这首交响曲成为浪漫主义的先驱。

《第五交响曲》共分为四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第一乐章是
整部交响曲的核心,以一个强烈的动机开始,这个动机被贝多芬称为“命运的敲门声”。

这个动机在乐曲中反复出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乐章是柔板,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沉思。

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明快而有力。

第四乐章是整部交响曲的高潮,以壮丽的胜利结束。

在《第五交响曲》中,贝多芬通过音乐表达了他对命运的看法。

他认为命运是无法逃避的,但人类可以通过勇敢地面对命运来获得自由和胜利。

这种对命运的抗争精神是贝多芬自身经历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的体现。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是一部充满力量和激情的作品,通过音乐展现了贝多芬独特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这首交响曲不仅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贝多芬第四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第四交响曲赏析

镜面抛光标准
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是他创作的九部交响曲中的一部,作于1806年至1807年间。

这部交响曲共有四个乐章,每个乐章都展现了贝多芬丰富的音乐才华和创作技巧。

第一乐章以其雄壮的开头和强烈的节奏感而闻名。

贝多芬在这个乐章中展现了他对音乐结构和发展的深刻理解,通过不断变化的旋律和和声来展现音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第二乐章是一个优美的慢板,展现了贝多芬对旋律和和声的精湛掌握。

这个乐章充满了温暖和柔和的音色,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第三乐章是一个欢快的舞曲,展现了贝多芬对节奏和动感的敏锐感知。

这个乐章充满了活力和活泼的节奏,让人不禁想起欢快的舞蹈场景。

最后一个乐章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终曲,展现了贝多芬对音乐表达力和情感的深刻理解。

这个乐章以其强烈的节奏和激昂的旋律而闻名,给人一种振奋和激动的感觉。

总的来说,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展现了他对音乐结构、旋律、和声和节奏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巧,是一部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杰作。

悲观绝望后的信念《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和艺术特色分析

悲观绝望后的信念《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和艺术特色分析

他身上的苦难与坎坷实在太多了,太沉了———没 有阳光的童年、生活的困苦、父亲的愚昧、母亲的 早逝、耳聋的打击,婚恋的破灭等等。然而,他信 仰“ 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思想,希望充满人性 化的理想社会能早日实现,他所说的“ 命运”,其 实是指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第一乐章仍然由典型的奏鸣曲式,有活力的 快板写成。呈示部图式分析如下:
以上就是对贝多芬《 第五交响乐》第一乐章 的完整诠释。通过对作品曲式结构里的图式、陈 述结构形式、作曲手法、调性、配器等因素的分析 以及该作品艺术特色的评价,明了了作品所表现 的内容和作曲家的创作思维,清楚地看出它的曲 式结构和音乐发展脉络,同时也点明了它的美学 意义和艺术特色。这些素质在分析音乐作品时是 我们必须具备的,同时还得有独创精神,敢于定义 新的陈述结构形式和评述新的音乐现象。也只有 彻底地解析音乐,才能理解音乐作品,做到传承和 发扬,这对于一个音乐理论工作者或作曲者来说, 是至关重要的。
主部主题以震撼人心的“ 命运”动机直截了当地 展示出来,这种由乐汇发展而成的作品是贝多芬 有些作品的显著特征:
直接由主题动机的上行模进展开,通过非严格模 进和倒影、倒影逆行、变形、缩减等手法发展而成, 最后转至其关系大小调的重属调导七和声,并解 决到属和声上:
…… 接着并置了一个类似乐段性质的非严格乐汇
[ 责任编辑:马争朝]
— l07 —
悲观绝望后的信念——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
曲式结构和艺术特色分析
作者:
任力志, REN Li-zhi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刊名: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GANSU LIANHE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气质 人文情怀——贝多芬第四、第五交响曲乐章结构布局分析

气质 人文情怀——贝多芬第四、第五交响曲乐章结构布局分析

个 人 与 命运 坚 强抗 争 的 精神 特 质
对 于 贝 多 芬 个 人 情 感 和 思 想 观 点 艺术 风格 的 集 中体现 第四 第
结 尾 中小 提琴 和 大管 的 独奏 与第
乐 章 的 序 奏 形 成 首 尾 呼 应 浪 漫 的
音 乐显 得 完 满 谐和 。
题 以及 它 们 的变 奏 构成
治 的地 位 变 奏 曲式 在 第二 乐 章的 使 用 则是 第 五交 响 曲 有别 干之 前 交响 曲 的 重 要因 素之 抒 情 的第 二 乐章 由 弦 乐 和管 乐
沉 思 的 第 主 题 和 刚 毅 英 勇 的 第 二 主
委 婉 第 四乐 章充 满 欢乐 和 青春 的 力 量
伦 斯 维克 恋爱 中 的愉快 明朗心 情 促 使 贝多 芬放 下理 性 的
冲 突 转 而 创 作 了 感 情 相 对 欢 快 幽 默 的 第 四 交 响 曲 反 映 出他 对 生活 对爱 情 的 向往 。正 如 罗曼 罗 兰所 说 : 贝
人 惊讶 的渐 强 是所 有音 乐作 品 中最 精心 设计 的 段 除 了 c小调 { 第五 ) 交响 曲 中著 名的 谐谑 曲末尾 你很 难 找到
争 英 雄 主 题 在 这 斗 争 中历 练 和 发
展 转 化 为 具 有 无 限 力 量 和 英 雄 气 概 但 命运 音 型 依 然 占 据 统 的 音乐
持 续十 多 年的 拿破 仑 战争 贝 多芬世
界观 艺 术观 的 形成 及 音 乐 创 作 的
成 熟 同 该 时 期 的 社 会 动 荡 和 社 会 思 潮 有 着 密 切 的 联 系 因 此 才 会 产 生 了 第 五 交 响 曲 中 时 代 的 英 雄 主 题 以 厦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音乐赏析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音乐赏析

图1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1—11小节)主导动机(谱例1)(1—2小节)以三个音高图2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副部主题 (63—70小节)bE大调的副部主题(谱例2)由一个无伴奏的小号奏出主导动机的变化形式(短—短—短—长—长—长),小号召唤的主题经过戏剧性的发展,引出一个新的优美连贯的旋律。

这个旋律由小提琴演奏、低音弦乐伴奏主导动机,它平静的气氛与之前激烈的音乐形成对比。

即便是较抒情的主题,主导动机仍挥之不去,不间断以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作为背景低声出现。

收稿日期:2020-06-02作者简介:李翠萍(1983—),女,四川南充人,内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音乐理论。

图3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三乐章主题1(1—8小节)主题1(谱例3)以一个安静而神秘的分解和弦开始,由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在低音域奏出,由a+b 两个较长的乐句组成。

由于乐句内各自重复,且重复后又有所变化发展,因此,其细部结构近似二段结构。

但从宏观上看,主题1是一个延伸陈述的两乐句乐段,上句8小节终止在c小调的属和弦上,下句变化重复,并有所扩充,经s-K46-DD56-D终止于属和弦。

谱例4的乐谱如图4所示。

图4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三乐章主题2(19—28小节)主题2(谱例4)与主题1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法国号突然响亮地奏出重复音主题,这个“三短一长”的节奏型与整个交响曲的基本音调相联系,具有相互照应的特点,好像是前面主题的继续向前发展。

第一乐句在c小调上开始,终止于属和弦;第二乐句用调性的并置,转到be小调。

值得注意的是,贝多芬在很多不同的作品中都运用这种调性并置的手法,不仅具有很强的戏剧性,而且创作手法极具个性化和统一性。

结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历史上,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之间不断扩大交流,这既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又有助于不同文化互相学习借鉴。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61:76.
[2】张方.贝多芬音乐作品赏析 [M】.东方出版社,1
997:1 86.
[3】JOHNl・N・BURK.贝多芬的 命运和创作:卷下[M】.梁友梅.编译. 天同出版社印行.中华民国6 8年:
/’

41.
[4】邵义强.编译.贝多芬[M】.天 同出版社印行.中华民国75年:1 38.
作者简介: 赵亮.星海音乐学院基础部讲 师,主要从事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视唱练耳教学与研究
早期
l 792 lB02
中期
1803 一1816
笨3-8史响曲;费德里臭;第4和第 5蜘协:四重彝作品59.14、95;饲
摹毒鸣曲【到作品90)
18I

最后5首捆筝奏鸣曲:庄严肄撒:年 九之响曲:四重鼻作品127.j30—l”.
1 35
沉思和内墙.耀耐和崇高。
晚期
一1927
重复了一遍,最后还添加了一个结尾:第五交响曲末乐章 长大的尾奏构成扩大的奏鸣曲式,这些都共同体现出贝多
本文链接:/Periodical_hhzs201112006.aspx
时期 时间
两部交响曲都是四个乐章,贝多芬为了情感表达的需 要.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由更为抒情的慢板替代了传统的 行板.体现出浪漫的意图。但这慢板原是行板的延伸.两 部交响乐整体乐章布局基本相同,外部结构都大体遵循古 典主义交响曲传统的结构原则,所不同的是贝多芬将谐谑 曲取代了小步舞曲成为第三乐章.第四交响曲第三乐章遵 从保守的形式采用小步舞曲.但与第五交响曲一样具有谐 谑曲的性质:这一乐章速度欢快;主题的两个部分有着完 全不同的性格,集中体现了第一第二乐章激动和优美的对 比情绪:弦乐和管乐的交替形成了音色和节奏的对比:第 二乐段管乐单纯朴素的主题常被小提琴从弱到强的激烈滑
(广州量海音乐学院音乐基础部)
万方数据
蕾河之声YELJ_OW
I穹JVER OF
11幢SONG.201 1卑12期

气质人文情怀——贝多芬第四、第五交响曲乐章结构布局分 析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赵亮 星海音乐学院基础部 黄河之声 HUANG HE ZHI SHENG 2011(12)
曲的第一、二乐章是接着第三交响曲写于第四交响曲之前 的。由于耳疾的打击.也由于当时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第 五交响曲可以说是他与命运搏斗的决心:”我要扼住命运 的咽喉,它决不会完全摧毁我。”之后贝多芬和德来莎・伯 伦斯维克恋爱中的愉快明朗心情,促使贝多芬放下理性的 冲突,转而创作了感情相对欢快幽默的第四交响曲,反映 出他对生活、对爱情的向往。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贝 多芬的第四交响曲保存了这些在他一生中最明朗的日子的 香味。,,【¨虽然两首交响曲情绪差别很大,但相同地反映出 贝多芬对生命的热爱和执著。第四,第五交响曲乐章结构 布局如下:
题由一个全部弦乐器奏出的“命运” 四音动机构成,这个动机的手法简洁 有力.在全曲中以不同面貌反复出 现,这是该作品高于贝多芬其他作品 的最重要的整点。这一主题与小提琴 抒情风格的第二英雄主题持续展开斗 争.英雄主题在这斗争中历练和发 展.转化为具有无限力量和英雄气概 的音乐.但”命运”音型依然占据统 治的地位;变奏曲式在第二乐章的使 用则是第五交响曲有别于之前交响曲 的重要因素之一,抒情的第二乐章由 沉思的第一主题和刚毅英勇的第二主 题以及它们的变奏构成,弦乐和管乐 以及两个主题形成对比,变奏的创作 技巧将两个主题的多种因素经过逻辑 性的发展挖掘出各自的潜力。在尾声 里第一主题作了一个简单的开展,并 构成这部交响乐中心思想的重要转折 点.给最后的胜利作了铺垫。 与之前不同的是,第三乐章里厄 运似的“命运”音型转为人有目的有 意识的斗争。这乐章进一步体现了贝 多芬对谐谑曲的创造和贡献:整个乐 章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情绪冲突.第 一主题蕴含向前动力的上行前句与迟 疑不前的后句形成对比的双重性格。 第二主题是第一乐章命运主题的贯 穿.同音反复的张力以及之前乐章附 带而来的紧张性,与第一主题形成的 更鲜明对比构成矛盾的冲突。中段主 题不断地作对位模仿和层叠扩大.大 量切分造成的动力性形成戏剧性的效 果。这些都将表现为外在形象幽默滑 稽的谐谑曲,提高到了表现内在矛盾 冲突的戏剧性,这种升华从第三交响 曲已经开始。第四乐章的尾声是用第 一主题第二部分英雄主义的颂歌式变 体作为基础的.热情地歌颂了辉煌的 胜利。各乐章紧密的联系使贝多芬交 响曲作为一个严密的整体已经达到了 逻辑上的完美与统一。 通过音乐本体的分析.可见贝多 芬音乐对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的继承 和扩展,同时也可看到贝多芬作品中 所特有的精神内涵。贝多芬是社会剧 变的产儿.而他成熟时期的作品是1 8
立睡冒 日睫尉 研
觏:
气质人文情怀
——贝多芬第四,第五交响曲乐章结构布局分析
文\赵亮
贝多芬的交响曲创作总是呈现成对的英雄性与抒情性 的交替.他的第四和第五交响曲几乎在同一时间创作.两 首交响曲音乐性格迥然不同.却正好是他这一时期情感世 界这两个不同侧面的反映,因而形成显著的可比基础。通 过比较.可以对贝多芬最重要的音乐体裁交响曲以及他这 一时期的音乐特点进行窥探,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贝多芬音 乐所表现的个人及法国大革命那一历史时代的精神面貌, 探讨贝多芬音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贝多芬的一生,正好处于欧洲1 8世纪末至1 9世纪初 社会政治文化变革时期.史学上一般把他的创作分为三个 时期:
田黄暑可之声YELLow 万方数据
RIVER
OF”正SONG 2011年12冀11
黄泻签中国最具魅力的音乐艺术杂志
调:第一乐章序奏中的弱音演奏和小 调和弦的运用造成充满梦幻想象的气 氛.充满青春气息的呈示部第一主题 和纯朴牧歌风味的副部主题洋溢着生 命的欢乐;第二乐章第一主题的四度 音程和跳动的节奏贯穿整个乐章.弦 乐和管乐、副部主题旋律和伴奏的浓 淡明暗对比,以及富于表情的乐器演 奏,为整个乐章染上一层绚丽的浪漫 色彩;第三乐章使用了介于小步舞曲 和谐谑曲之间的特性乐章,音乐温和 委婉;第四乐章充满欢乐和青春的力 量.结尾中小提琴和大管的独奏与第 一乐章的序奏形成首尾呼应,浪漫的 色彩重温再现.音乐显得完满谐和。 这首交响曲被称为“浪漫交响曲”.通 过对现实生活美好事物的歌颂.解释 了他理想中的世界和积极进步的人生 观世界观。舒曼曾比喻它为“夹在两 个北国巨人间的希腊美女”。【4r两个北 国巨人”指的是第三和第五交响曲, 而第四交响曲夹在其中.更突显贝多 芬作品中少有的温柔浪漫特质的矜 贵,从中看出这时期贝多芬开始对自 我表现的浪漫主义观念的强调。 第五交响曲把时代的英雄主题, 个人与命运的抗争和奋斗凝聚其中. 表现了为争取幸福无畏的精神和英雄 气概,以及胜利信心和取得胜利后的 欢乐:为了体现这伟大的思想.贝多 芬以传统交响曲写作形式所没有的新 观点和原则来做安排:第五交响曲中 交响乐庞大的结构服从于一个核心思 想的有序发展,这个核心形成的动机 贯穿全曲,个别乐章中的对比和发展 部分严格地服从于内在思想发展的要 求,体现思想的丰富和深化的过程; 贝多芬还对展开段进行了扩充.更多 采用变奏和对位的手法,加强了戏剧 性和张力性.而各个乐章之间存在内 在的联系,使整个交响曲体现为统一 的整体.赋予了交响乐浑然一体的雄 伟气魄。 这些创新在第五交响曲中具体表 现为动机的贯穿、第二乐章变奏曲形 式的写法以及第三乐章谐谑曲所表现 出更深刻的戏剧性:第一乐章第一主
第一乐章:Adagio;AIlegro vivace(活泼的快板),奏鸣曲式
f第二乐章:Adagio(慢板),奏鸣曲式
_第三乐章:Menuetto:Allegro
“I (谐谑曲性质:复三部曲式)
第四乐章:Allegro,ma
nor
vivace(活泼的快板).小步舞曲
troppo(不过分的快板).奏呜曲式
笛I第二乐章:Andante ”●Fra bibliotekCOR
moto.(稍快的行板).双主题变奏曲
第四交响曲全曲极为均衡,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 ”幽静而可爱的第四交响曲其形体较其余的都要完全”.㈨被 德国人称为“协和之声”的b B大调,使管弦乐器能够自 在地演奏出柔和丰富的音色.音响的谐和营构了浪漫的基

第三乐章:Allegro(快板).谐谑曲:复三部曲式(直接进入 L-第四乐章J 第四乐章:Allegro(快板).扩张的奏呜曲式
t妻作品 6首弦乐嚼重鼻:前10首铜摹鼻
鸣曲:幂1和第2盔响曲
风格特点 以海顿、莫扎特为代袁的维也蚺古典主叉为继承并扩 展. 耳章和与世隔绝研影扩赶:作品的长虚增扫:个性和 反叛坩加;强调自我表现的茌晨主卫观念.
音打断.这些都突出了谐谑曲的戏剧性效果.显得幽默而 诙谐。 此外,这两部作品在篇幅上都比传统的交响曲有所扩 张: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序奏长达3 8小节,缓慢的速 度无形中又加长了音乐的篇幅:第三乐章差不多从头到尾
第四和第五交响曲于1
806“1
808年间写成,第五交响
芬对交响曲结构的又一创新.并使引子和尾声的地位得到 提高。这种独创性在第二交响曲已经出现。 7再者,两部作品各乐章多次出现力度层次大幅度起 伏,最突出的表现在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序奏、尾声遥相 呼应的两次渐强和第五交响曲第三乐章再现部末尾的渐 强。柏辽兹对第四交响曲尾声的渐强这样描述:“这一令 人惊讶的渐强是所有音乐作品中最精心设计的一段.除了 C小调(第五)交响曲中著名的谐谑曲末尾.你很难找到 同它媲美的例子。,,f 2】而节奏上频繁的变幻以及切分和休止 所造成的动力性,都构成了贝多芬音乐之前所未有的强烈 感染力量及戏剧性的因素。在配器方面贝多芬受大型器乐 曲的影响.空前地重视铜管,以及木管乐器的作用。这种 特质在第一交响曲中也已备之。 第四第五交响曲虽然有很多相同特点,但这两首交响 曲更让人注目的是两者存在的风格差异,正好反映出贝多 芬中期风格特征的成熟:第四交响乐堪称贝多芬九部交响 乐中最保守的一首,但它散发的浪漫气息也是九首交响曲 中最为浓重的一首;第五交响曲拥有现实理性的音乐性 格,也有着更多更重要的贝多芬第二时期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