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听后感
第五交响曲听后感-作文

《第五交响曲》听后感贝多芬,作为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被人们冠以乐圣的头衔,并不为过。
人们敬仰贝多芬,这不单单是因为他短暂的生命为人类留下了极为丰厚的音乐财富,更多的是他那坚忍不拔,敢于同命运相抗衡的非凡品格所给予我们的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
贝多芬的命运极其坎坷,甚至可以说一开始,人生对于他就只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战争。
当他还是孩童时,就被父亲剥夺了原本可以尽享欢娱的童年时光,在严酷体罚的压迫下,苦学提琴。
然而,痛苦似乎无时无刻不在叩门。
在他岁时耳聋又无情地对他施以酷刑,这对贝多芬内心深处无疑是一个惊天霹雳,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也带来了一个沉重的打击,绝望之际,他几乎好几次寻求自杀。
于是,他从内心深处发出惨痛的哀号:我躲避一切交际,我不能对别人说?我是聋子?!倘若我干别的职业尚可,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
但与此同时,他又发出另一个坚定有力的声音: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让我完全屈服!这斩钉截铁的不屈誓言,怎能不令人惊服、振作、讴歌呢?究竟是什么力量拯救了这颗趋于毁灭的心?还是让贝多芬自己来回答吧: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还是道德!可见,贝多芬强忍着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摧残,完全是出于对自己神圣使命的执着追求。
他把对音乐的追求,对人类的奉献视为比生命更可贵的灵魂。
这是一种力量,一种抗拒生命的不竭动力,永不干涸的生命之泉!贝多芬的耳疾和他创作的大量音乐作品恐怕在许多人眼中仍是一个谜。
最难以置信的是,一个聋子是如何创作出如此气势磅礴的《英雄交响乐》?又何以能谱写出豪放宏伟的《命运交响曲》?更是怎样去神话般地弹奏柔和明澈的《月光曲》的?翻阅他大量音乐作品,更令我惊奇的是,他的大部分音乐巨作都是在耳疾之后以靠咬着木杆来感觉音符所完成的。
贝多芬从何而来如此非同凡响的灵感,如此丰富的情感和激昂的性格?这一连串的问题在我脑海久久翻腾,无不让人感奋不已,并使我油然想起奥里森·马登的一句名言:纵观人类历史上的伟大、杰出人物,他们当中一大部分人曾经有过艰辛的童年,甚至备受命运的虐待,但强者总是善于找到生命的支点,及时调整心态,并承受艰难困苦,用恒久的努力去打破重重围困,铸就卓越与伟大。
《命运》交响曲感悟

《命运》交响曲感悟1.《命运交响曲》能够说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
但那时的记忆已是很模糊了。
可是当论文布置下来是,首先想到的就是《命运交响曲》。
于是下载下命运,边听边写下了这赏析。
以下是我从个人的角度,也是业余的角度来赏析的:听第一章节,开头就是那激昂的音乐喷薄而出,让人心灵为之一颤,就像那滚滚的历史巨轮的滚动,就像生命力被死神扼住喉咙一般!就像那十二级的风暴袭来!难怪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
就算我是听过几次的,可是每一听到,还是经不住为止震动!第二乐章,音乐有舒缓的地方。
让人在振颤中舒缓下来。
在那激昂的音乐中缓了一口气。
仿佛是生命已到最终,人的气息仅有那么一口似的。
那是小提琴悲哀的鸣叫。
那是一颗伟岸的大树枯萎的只剩下残枝一般。
那是痛苦的哀伤!第三,四乐章,生命的顽强体现出来!我不能向命运低头!我不能屈服于命运!我要战斗,战胜命运!我要战斗,我不是命运的奴隶!我就是我!我能忍受挫折,我能抵抗疾病,我能站立,我能与你抗争,我就是我!就如同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到了那里命运已被贝多芬战胜了!《命运交响曲》,即《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作于1805至1808年。
《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
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明白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
”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感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
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第一章节里,开头感觉像命运的大钟在敲锣“噔噔噔,噔——,噔噔噔,噔——”。
选修课音乐鉴赏课程论文第五交响曲听后感

《第五交响曲》听后感在音乐鉴赏课上听了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也就是《命运交响曲》,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短短的时间里,描述了个人的孤独感和人类世界的冲突。
听过这首交响曲的人都知道,这首交响曲从开始的明显要挟开始,以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结束,这是贝多芬英雄主义时期的代表作,也是他对困扰他的恶劣形势的征服。
在他的交响曲中,人的胜利是同命运的暴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得来的。
他的《第五交响曲》揭露了人在生活中碰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满布荆棘的,可是对社会负有的高尚责任感,令人们分外不屈不挠去建建功勋。
英雄扯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
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这就是《第五交响曲》的戏剧性冲突的整个发展历程。
因此,这部作品实际上最深刻地阐释了贝多芬“通过斗争从黑暗走向光明,获告捷利”的思想。
表达了作者象一头雄狮永不向命运垂头,而是向命运奋力抗争。
这个主题旋律就象一枝小树芽,在音乐的发展进程中,它萌生成千万万万叶子,这些叶子虽大小不同,但密切相关。
作者就用这些小树芽——发展成了一棵蔚为壮观的大树。
这部乐曲记载了:“人类从痛苦走向智慧,从智慧走向勇气,从勇气走向希望,从希望走向永恒生命的漫长历程”。
欣赏这部交响乐,可以说是境界上的一次升华,给人以勇气、信心和力量!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结构精炼、简练, 一气呵成, 是十分完整的统一体。
“命运”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 快板; 第二乐章为歌同谣式曲体, 慢板; 第三乐章为舞曲或诙谐曲,快板; 第四乐章为回旋曲体, 快板。
第一乐章开头的“命运在敲门”的四个音。
FF之强度震撼人心!不难想象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已经完全耳聋的贝多芬徘徊在命运与希望、现实与理想的斗争中,我想,这组成了第一乐章情感展开的主线,就正如他心中呐喊的声音——“扼住命运的咽喉!”。
第二乐章同第一乐章的悲剧感觉全然不同,这恍如是一首抒情诗。
赏析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

赏析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摘要: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1770-1827)出生在德国的波恩,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其一生的重要代表作有:9部交响曲,32部钢琴奏鸣曲,5部钢琴协奏曲,2部弥撒曲等等。
关键词:赏析;音乐;第五交响曲中图分类号:j6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088-01作为一名真诚而又独创性的艺术家,他亦把自己所谓宫廷艺术家的传统社会地位改变为自由艺术家的身份,从而确立了适应新时代艺术的新立场。
他尊重人类精神的高贵,深刻,温暖,柔和,美丽和伟大,试图将这些在音乐创造中表现出来,所以他也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人文主义者,是音乐文化中的“普罗米修斯”。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创作于1804—1807年,并于1808年12月22日由他亲自指挥首演于维也纳皇家剧院。
一提到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人们就会想到一个声音,这就是著名的“命运的叩门”。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生活中的苦难,障碍,矛盾,可以作为命运的象征,但是一个人应该是使命运顺从他自己的意志,他应该成为生活和命运的主人,也可以认为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人们通过斗争争取自由,希望摆脱苦难掌握自身命运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共分4个乐章,四个乐章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它们被那个“著名的命运主题”贯穿为一体。
不朽的命运主题——一个由4个音构成的简短有力的音调在全曲一开始便轰然而鸣,这是全曲的核心动机。
第一乐章: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快板,第一主题开门见山地推出主题—命运的叩门,命运动机支配着整个乐章的发展,声音冷峻威严,顽强甚至凶险,它环绕在四周不时降临,强调悲剧性因素,鲜明的力度对比,紧张的和声,活跃的进行造成一种惊慌不安的情绪,扣人心弦。
第二主题一支歌唱性的抒情旋律温和舒缓的出来,命运动机在低音部顽强出现,它不断的重复,调性不断的转换,力度不断增长,形成一种巨大的张力,与第一主题展开激烈抗争,它的乐段全奏的方式,减少和弦的和声,音响力度最强音和“命运动机”的反复,形成了这一乐段的高潮,但是命运的黑暗势力相当大,英雄要取得斗争胜利的道路很漫长而艰巨,必须要有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
命运交响曲听后感(精选20篇)

命运交响曲听后感(精选20篇)命运交响曲听后感篇11808年贝多芬发表了他的《第五交响曲命运》,在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里,“命运”是活生生的。
它会“敲门”,它会蹒跚,它会欢呼。
短短的30分钟里,描述了个人的孤独感和人类世界的冲突。
在非典肆虐的日子里,这首名曲更广为流传。
第一乐章开头是由三短一长的四个音符构成的短句,即命运的敲门声,这个动机十分简洁,但它包含了极大的气势,并且悬念极强。
整个乐章带着动荡感向前发展,是音乐史上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第二乐章乐曲带有宗教色彩,悲凉而坚强。
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温柔、起伏宽广而平顺的第一主题,仿佛是参加葬礼的人们护送灵柩走向墓地的情景,又好像人的心灵在天国翱翔。
赞美诗式的比较主题在管乐声中辉煌地响起,将人们的心灵照亮。
第三乐章和第一乐章是比较的。
如果说前面的“命运”是一个历史和现实的遭遇,严峻、真切,具有压迫感的话,那么那里的“命运”就是鬼鬼祟祟,影影绰绰,颇具幻想性了。
紧之后,在这虚幻的,几乎无声的“命运”之中,骤然爆发了第四乐章的胜利欢呼,将人们的卑微和怯懦一扫而光。
四个乐章听下来,该抚平的都抚平了,该牵挂的,依旧是人类精神的永久牵挂。
命运交响曲听后感篇2听着《命运交响曲》,感受着它那澎勃的气势,深深的被这气势给震撼了,他震动着我每一根心弦。
闭上眼,用心感受《命运交响曲》,用心感受贝多芬的音乐,感受贝多芬的内心感受。
从他的音乐中,我感受到了,贝多芬心中如大海一般蓬勃的气势,如海浪一般有高有低。
贝多芬是个伟大的音乐作曲家,可是残酷的命运之神却把厄运的枷锁拷在了贝多芬的手上,将他锁入了“耳聋”的囚牢。
可是,贝多芬却没有屈服于命运,虽然不能摆脱“耳聋”的枷锁,逃出“失聪”的监狱,可是他却用自己的行动来与命运做斗争,虽然他永远听不到任何声音,可是却写出了许多美丽动听的乐曲;虽然他永远听不到他写的音乐,可是他心中的音乐却能让他感到满足;虽然他承受着残酷的命运,虽然病痛时常折磨着他,可是他却丝毫没有退缩,而是以坚强的意志力不断的与命运做斗争,并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听后感」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听后感从形式上说,它比《第三交响曲》更集中、更紧凑,也更统一。
四个乐章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乐章与乐章之间的联系,不仅在于戏剧性发展的进程,而且还在于一个特定的“主导动机”——作为整部交响曲的“核心”的动机。
这个动机,贝多芬曾经说过:“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
他的这个说法,不妨这样理解:生活中的矛盾、障碍和苦难,可以作为命运的象征,但是一个人应该使命运顺从他自己的意志,他应该成为生活和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天由命。
他曾在书信上明确写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的《第五交响曲》同样反映他的这个主导思想。
这个“命运的动机”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在各个乐章中反复出现,它的音响有时阴暗凶险,有时欢愉和神气,有时倔强而紧张,有时则悲戚和低沉,有如模糊的回忆一般。
在第一乐章中,这动机是第一主题的骨架,又是第二主题低音部的伴奏,同时还是结尾段的基础。
一句话,它的节奏型贯串着整个乐章,支配着整个乐章神速的发展。
总谱上显示的乐队编制是:2支长笛、2支双簧管、2支降B大调单簧管、2支大管、2支降E大调圆号、2支C大调小号、定音鼓C.G、第一小提琴组、第二小提琴组、中提琴组、大提琴组、低音提琴组,末乐章加入3支长号、一支短笛、一支低音大管速度为二分音符=108第一乐章C小调,有活力的快板,开始是著名的“命运敲门”的5小节简单的动机,由弦乐器组奏出,具有严重的威胁感,以后这一动机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持续出现在第一乐章中,并贯穿于整部交响曲,更增强了它的威胁感,随着暴怒的乐队全奏破浪前进,引入了抒情的第二主题,开头由圆号奏出,呈现随后乐思的轮廓,这种静谧安祥的气氛并没有持续多久,命运的动机并没有消失,它还在低音部蠢蠢欲动。
当音乐的紧张度达到极限的时刻,突然出现新的转折,出现了一个英雄性形象,斗志昂扬地在大调的明朗、坚定地结束了呈示部。
经过短暂的休止,音乐重新回到了命运的主导动机,重复了前五个小节,形势更加凶险,经过一次渐强,又走出了原来的抒情主题,可是被圆号奏出威胁性主题无情打断,然后它无休止地反复,调性不安定地转换,力度明显地增涨,第二主题还时有出现,战斗性的段落也时而占据上风,原来十分活跃的那些八分音符的节奏进行,逐渐地给一系列二分音符的和弦刹住;音响从最强(ff)变成最轻(pp),这时候调性和音区的频繁变换,音调的低抑和不稳定,反映出动摇、怀疑和焦急等待的心情,好像命运的黑暗势力衰退了,陷于一种麻木的状态之中。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听后感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听后感第一篇: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听后感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听后感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是古典音乐中最受欢迎、最著名、也是最常被演奏的交响曲之一。
该作品也被称为“命运交响曲”,自首演之日起,就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极好的口碑。
第一乐章开头是由三短一长的四个音符构成的短句,即命运的敲门声,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第二乐章乐曲带有宗教色彩,略带悲凉而坚强。
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温柔、起伏宽广而平顺的第一主题,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仿佛赞美诗式的对比主题在管乐声中辉煌地响起,将人们的心灵照亮。
第三乐章快板、诙谐曲,是决战前夕各种力量的对比。
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发出了跃跃欲试的音调,小提琴却是无可奈何的叹息。
命运主题依然凶险逼人,决战的第一阶段仍由命运取胜。
但是,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伴随着低音弦乐奏出的舞蹈主题,引出了振奋人心的乐段,它象征着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
第四乐章快板、奏鸣曲式。
开始是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先是由乐队全奏辉煌的第一主题,后是由弦乐拉出欢乐第二主题,表现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
到发展部高潮时,狂欢突然中断,远远地又响起了命运的威吓声,但已是是苟延残喘了。
于是,辉煌、明亮的第一主题再次响起,以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的欢乐。
这场与命运的决战,终于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中我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启发,我们不应该向命运屈服。
只要我们勇敢的和命运作斗争,就一定会像贝多芬在《命运交响曲》中第四乐章那样获得胜利的无比的欢乐,我们与命运的决战一定会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命运交响曲听后感

命运交响曲听后感命运交响曲听后感15篇命运交响曲听后感(一):1808年贝多芬发表了他的《第五交响曲命运》,在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里,命运是活生生的。
它会敲门,它会蹒跚,它会欢呼。
短短的30分钟里,描述了个人的孤独感和人类世界的冲突。
在非典肆虐的日子里,这首名曲更广为流传。
第一乐章开头是由三短一长的四个音符构成的短句,即命运的敲门声,这个动机十分简洁,但它包含了极大的气势,并且悬念极强。
整个乐章带着动荡感向前发展,是音乐史上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第二乐章乐曲带有宗教色彩,悲凉而坚强。
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温柔、起伏宽广而平顺的第一主题,仿佛是参加葬礼的人们护送灵柩走向墓地的情景,又好像人的心灵在天国翱翔。
赞美诗式的比较主题在管乐声中辉煌地响起,将人们的心灵照亮。
第三乐章和第一乐章是比较的。
如果说前面的命运是一个历史和现实的遭遇,严峻、真切,具有压迫感的话,那么那里的命运就是鬼鬼祟祟,影影绰绰,颇具幻想性了。
紧之后,在这虚幻的,几乎无声的命运之中,骤然爆发了第四乐章的胜利欢呼,将人们的卑微和怯懦一扫而光。
四个乐章听下来,该抚平的都抚平了,该牵挂的,依旧是人类精神的永久牵挂。
命运交响曲听后感(二):听着《命运交响曲》,感受着它那澎勃的气势,深深的被这气势给震撼了,他震动着我每一根心弦。
闭上眼,用心感受《命运交响曲》,用心感受贝多芬的音乐,感受贝多芬的内心感受。
从他的音乐中,我感受到了,贝多芬心中如大海一般蓬勃的气势,如海浪一般有高有低。
贝多芬是个伟大的音乐作曲家,可是残酷的命运之神却把厄运的枷锁拷在了贝多芬的手上,将他锁入了耳聋的囚牢。
可是,贝多芬却没有屈服于命运,虽然不能摆脱耳聋的枷锁,逃出失聪的监狱,可是他却用自我的行动来与命运做斗争,虽然他永远听不到任何声音,可是却写出了许多美丽动听的乐曲;虽然他永远听不到他写的音乐,可是他心中的音乐却能让他感到满足;虽然他承受着残酷的命运,虽然病痛时常折磨着他,可是他却丝毫没有退缩,而是以坚强的意志力不断的与命运做斗争,并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听后感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是古典音乐中最受欢迎、最著名、也是最常被演奏的交响曲之一。
该作品也被称为“命运交响曲”,自首演之日起,就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极好的口碑。
第一乐章开头是由三短一长的四个音符构成的短句,即命运的敲门声,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
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第二乐章乐曲带有宗教色彩,略带悲凉而坚强。
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温柔、起伏宽广而平顺的第一主题,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仿佛赞美诗式的对比主题在管乐声中辉煌地响起,将人们的心灵照亮。
第三乐章快板、诙谐曲,是决战前夕各种力量的对比。
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发出了跃跃欲试的音调,小提琴却是无可奈何的叹息。
命运主题依然凶险逼人,决战的第一阶段仍由命运取胜。
但是,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伴随着低音弦乐奏出的舞蹈主题,引出了振奋人心的乐段,它象征着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
第四乐章快板、奏鸣曲式。
开始是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先是由乐队全奏辉煌的第一主题,后是由弦乐拉出欢乐第二主题,表现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
到发展部高潮时,狂欢突然中断,远远地又响起了命运的威吓声,但已是是苟延残喘了。
于是,辉煌、明亮的第一主题再次响起,以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的欢乐。
这场与命运的决战,终于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中我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启发,我们不应该向命运屈服。
只要我们勇敢的和命运作斗争,就一定会像贝多芬在《命运交响曲》中第四乐章那样获得胜利的无比的欢乐,我们与命运的决战一定会以光明的彻底胜利
而告终。
而贝多芬自己便是对这部作品最好的诠释,二十六岁时听力日渐衰弱,这对于一个拥有伟大的音乐梦想的创作者来说是多么大的痛苦。
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什么比听觉更重要?听不见世间一切悦耳的音韵,甚至包括自己的作品。
但令人无法理解的是,在贝多芬众多的作品中,绝大部分作品是在他患上耳疾之后写出来的!也就是说贝多芬是在失聪的情况下,创作出如此美妙的音韵。
或许是贝多芬对音乐无限的热爱,使他能够在失聪的恶劣环境下,成就如此的辉煌。
他从未向命运低头,而是紧紧扼住了命运的喉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