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福州港
略论鸦片战争后福建的外销茶贸易

m il e p r me c .A es m m , a a at d l eeo s rd a ya dmot a s ho g im nt o esa .I i te m s any x o st A r a t h a et e T i nt ea od v l a u l n s yp s ru h X a e vres t s h ot t o i t i w e r a s pg l l t o
维普资讯
2 o6 N0. 0 2
DE E CC J I T TI UI RE RE E CH 1 S AR
S m 1 h u 8t
略论鸦 片战争后 福建的外销茶贸易
O ua e r eae Fr pu r nFjnTa a fr it i Wa i T d t sO m
4 4
维普资讯
20 06年第 2期
饮食 文化 研究
国际茶 文化 专号
总 第 1 8期
可是 , 福州港在开放后并没有出现英 国人所预期的繁荣 , 相反在最初近十年里却显得相当沉寂 , 以
致英 国多 次想放 弃 福州 , 以福 州换取 清朝 开放 其他 口岸 。造成 这 种状况 的原 因主要 是 :、 l广州 的对外 贸
福建茶叶一向在海外享有盛誉 , 武夷茶在早期几乎成了中国茶 的代名词。福建茶叶最初主要出 口
到欧 洲大 陆 国家 , 兰 、 典 、 麦 、 国 、 国 、 荷 瑞 丹 英 法 奥地利 等竞 相来 中 国购买茶 叶 。 由于英 国对茶 叶科 以重 税, 导致英 国成 为欧洲 大 陆 国家 走私 茶叶 的对象 。18 后 , 国通 过 减低 茶 叶税 , 击 了欧 洲 大陆 国 74年 英 打 家 的茶 叶走 私 活动 , 此 在 中西 茶 叶 贸易 中 占 了主导 地 位 。虽 然 , 口到英 国 的茶 叶来 自中 国许 多 地 从 出 区 , 福建 茶 叶“ 但 尤为该 夷 ( 国 ) 醉 心 ” … 因此 , 英 所 。 福建 武 夷 茶在 英 国进 I的 中国 茶 叶 中 占了大 部 分 , = I
福州港 2

经济腹地
• 福州港的直接腹地范围包括福州市和南平地区全部,三明 市 ( 除南部的永安、大田、清流、宁化四市县 ) 和宁德地 区 ( 除东北部的福鼎、柘荣、霞浦、寿宁四县 ) 的绝大部 分。 • 间接腹地包括江西省东部和湖南省东部以及省内三明市雨 部地区和莆田市北部地区。
• 腹地工业有造船、冶金、机械、化工、建树、电子、工艺 品等。农业除粮油作物外,水产、水果产量甚丰。矿产资 源主要有叶腊石、高岭土、花岗石料、石英砂等。
自然条件
• 气温:河口港多年平均气温 19.3 度,一般 7 月最高,月 平均 28.2 度, 1 月最低,平均 10.5 度。罗源湾多年平均 气温 19 度,历年极端最高气温 39 . 5 度,历年极端最 低气温 -3.9 度,全年日最高气温≥ 35 度的平均天数 9.6 天。福清湾、兴化湾多年平均气温 19.5 度,历年极端最 高气温 37.4 度,历年极端最低气温 0.9 度,全年日最高 气温≥ 35 度的平均天数 1 天。
未来发展
• 福州新闻网讯: 福州港将形成“一港九区”的 总体发展布局,即全港有闽江口内、江阴、松下、 罗源湾、平潭、三都澳、白马、三沙、沙埕9个港 区组成。
福州港将以集装箱、能源、原材料运输为主,客货兼营, 内外贸并重,具有工业港特色,逐步发展成为设施先进、 功能完善、管理高效、效益显著、文明环保的现代化、多 功能、综合性港口。
•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八闽大地,福州作为全国沿海14个 对外开放城市之一,港口建设和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 发展阶段。一方面,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和马尾港建 设的加强,使马尾成为福州经济重要增长点,出现了以港 口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另一方面,福州经济的迅速发 展,又大大促进了港口建设。
• 2000 年福州港完成吞吐量 2425 万吨 , 列沿海港口 12 位,进入了沿海集装箱运 输十强港口行列。 2000 年对台直航 450 艘次,完成集装箱进出量 13.018 万标箱。 2001 年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 2958.14 万 吨,集装箱进出口量完成 41.77 万标箱。 对台直航艘次,完成集装箱进出量 16.28 万标箱。 2002 年 12 月 18 日 ,福清江 阴港区 l 号泊位开港投产, 2003 年 10 月 7 日 ,顺利开通往西非的远洋航线,结束 了福州港没有深水海港区和远洋航线的历 史。
地域文化3

一、单选1、福建年画产地主要集中在泉州、漳州、福安、福鼎等地,其中以()年画最为有名,它既有北方年画之粗犷,又兼有江苏年画之秀丽。
泉州漳州福安福鼎2、( ),福建经济高度发展,人口急剧增长,山区被大规模开发,农业上实行精耕细作,经济作物如葛麻、甘庶、茶、荔枝等都得以大规模种植;手工业中,以造船业、制瓷业为最。
唐末五代宋代元代明代3、在长达700多年的福建刻书史上,( )被视为福建刻书代表。
汀州四堡福州莆田建阳书坊4、在表现志向的谚语中,以敢冒风险为荣,以敢打敢拼为乐的谚语“输赢笑笑”出自( )。
石狮连城闽清平潭5、福州在给长辈祝寿时,于正寿前一天必须先做(),即寿诞前一天,把小辈们送来的寿烛在祖先灵前全部点燃,三碗寿面分别插三朵纸花,族内小辈对过寿者叩拜,然后落座喝酒赏乐。
“禳寿”“拜斗”“夹罐”“寿启”6、有一些舞蹈在早期雏形,就由福建传入台湾,在台湾得以发展成熟,形成一种舞种后,又传回福建,在福建又得到进一步完善和丰富。
如现流传有南安县诗山镇的( ),就是由台湾传入。
车鼓弄打七响竹马灯凤坡跳鼓7、福建古代对外贸易钱货交易的形式代,始于( )。
唐宋元明清8、刘念兹在《南戏新证》中指出,()剧本之多,“全国以至全世界,还没有别的剧种可以与之相比。
它是迄今收藏世界戏剧艺术作品最丰富的一个图书馆和博物馆。
”莆仙戏闽剧芗剧梨园戏9、明代统治者厉行海禁二百年之久,但位于( )的月港依然帆樯如栉,海外客商汇聚,成为全国最大的走私港。
晋江龙海厦门东山10、北宋末与南宋初,是闽学()。
创始阶段成熟发展阶段进一步发展创造性发展11、台湾的跳加官舞蹈,为文戏的戏曲舞蹈,与长期流行在福建( )等地的跳加官是同一舞种。
将乐诏安华安德化12、清末洋务派在福州办起了(),直接聘请洋教习,使用洋课本,按洋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法教学。
宗学番学外文书塾福建船政学堂13、闽西最大的圆形土楼是永定的( ),由于建筑规模宏大,故有“姑嫂夸楼”的故事:某村一次婚宴上,两个年青女子在同桌吃饭时,都极力夸耀自己的楼屋如何之大,等到双方问清自己所夸之楼时,才知道都住在同一楼,且为姑嫂。
航拍中国第2季-第6集福建解说词

航拍中国解说词——福建整理版(转载)令狐采学《航拍中国》(第二季)展现了家乡福建的年夜好河山,在记录该片提到的景点基础上,我增加了一些重要的情信息,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
(以下地址按片中的呈现顺序排列)1.武夷山——江西、福建界山,散布着世界同纬度带现存十分完整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
朱熹在此创建书院“武夷精舍”。
2.桐木村——位于武夷山市,这里生产的“正山小种”,据考证是世界红茶的起源。
取名“正山”,是本地人认为,只有在桐木关近600平方公里规模内,茶山生长的小种茶才算正宗。
3.下梅古村——武夷山市。
200年前,是闽北最年夜的茶叶交易市场。
当溪,为茶叶运输而修建的运河:茶叶北运,远达俄罗斯。
4.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三明市泰宁县。
【据人民政府“省情概略”记载:“福建现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世界自然遗产与世界地质公园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宁德白水洋、太姥山、白云山。
”】了解省情,首先要了解福建有哪些处所,地名是什么——5.建宁莲海梯田——三明市建宁县。
建宁莲子曾为皇家贡品,《红楼梦》中的“建莲红枣汤”是贾宝玉每天必喝的饮品。
6.土楼——龙岩市永定区:土楼之乡。
南靖土楼。
7.客家祖地——石壁(三明市宁化县)8.埭美村——闽南红砖古厝,漳州市龙海市。
厝,闽南语中“厝”指代屋子。
埭美村的开基人,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门生陈淳。
9.霍童古镇——宁德市。
霍童线狮:,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0.太姥山11.霞浦滩涂——宁德市霞浦县【福建陆地海岸线长达3752千米,位居全国第二;海岸线曲折率1∶7.01,居全国第一位。
来源:同上】。
中国年夜约五分之一的海带和紫菜出自此处。
12.海坛岛——也称平潭岛,与台湾新竹港遥遥相对,是中国年夜陆去台湾最近的处所。
【 4月21日,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
它由福州片区、平潭片区、厦门片区组成。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年夜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峡公铁两用年夜桥。
东南地区有哪些重要的港口?

东南地区有哪些重要的港口?一、上海港口上海港口是中国最大的港口之一,也是东南地区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位于黄浦江口,依托长江和杨浦江,地理位置优越。
上海港口拥有深水航道和现代化的码头设施,是全球最繁忙和最具竞争力的港口之一。
上海港口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全国首位。
1.上海港口的历史渊源上海港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的松江县渡口。
经过千余年的发展,上海港口逐渐崭露头角,先后成为清朝指定的对外贸易口岸和1876年设立的商埠。
20世纪初,上海港口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2.上海港口的现状上海港口拥有多个港区,包括洋山深水港、吴淞口港区和杨浦港区等。
洋山深水港是上海港口的核心,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深水港口,能够接纳大型集装箱船舶。
吴淞口港区则负责江海联运和内河航运。
上海港口通过铁路、公路和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与内陆和海上贸易网络紧密相连。
3.上海港口的影响力上海港口是中国国际贸易的重要枢纽,也对国内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上海港口通过优化服务、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推动了上海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时,上海港口也是全球物流业的重要中转站,对全球贸易和供应链形成了积极影响。
二、深圳港口深圳港口是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的重要港口之一,也是东南亚地区的枢纽港口。
深圳港口位于珠江口东岸,靠近香港,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深圳港口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中国第三大港口和全球最繁忙的集装箱港口之一。
1.深圳港口的发展历程深圳港口的发展始于1980年代初期,当时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深圳成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动,深圳港口逐步壮大,成为中国南方沿海地区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目前,深圳港口拥有多个港区,包括蛇口港、盐田港和大鹏港等。
2.深圳港口的现状深圳港口拥有现代化的设施和综合服务能力。
蛇口港是深圳港口的核心区域,也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国际航运中心之一。
盐田港则负责大型集装箱船舶的进出口业务。
福州开埠后茶叶外贸的兴衰

福州开埠后茶叶外贸的兴衰
谢彪
【期刊名称】《经济社会史评论》
【年(卷),期】2024()2
【摘要】鸦片战争前,中国茶已经占据世界茶市六成以上的份额,福建即是中国出口茶的主要产地。
西方对福建茶叶的巨大需求,促使福州成为《南京条约》后开埠通商的口岸之一。
1853年福州港解除茶禁,武夷茶从闽江运抵福州的航路开通,这条便捷的运输线使茶叶从福州港直接出口,带动了茶叶市场及产业,至1880年代福州港茶叶外贸达到鼎盛。
与此同时,印度、锡兰、日本等地的茶叶生产与贸易迅速崛起,在制茶工艺、市场营销等多方面占据竞争优势,中国茶很快在国际市场上败落。
失去茶叶外贸支撑,福州没有可供出口的大宗商品,加之思想观念及地理因素等,致使最早对外开放的福州到民国初年重归沉寂。
福州港短暂的兴盛与迅速衰败可谓中国近代经济的缩影。
【总页数】12页(P116-126)
【作者】谢彪
【作者单位】福建教育学院文科研修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福州开埠后茶叶贸易的兴起与衰落
2.初探近代闽江茶叶贸易对福州港兴衰的影响
3.五口通商后福州港对外茶叶贸易的兴衰
4.谈鸦片战争后闽江茶叶贸易对福州港兴衰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福州港口发展与城市形态演变研究

发展与城 市形 态演变的规律 , 进而文章探询 了福 州未来港城形 态的发展趋 势, 以期能对今后城 市发展提 出有益建议 。 【 关键词 】 城市形 态; 演变 ; 口; 州 港 福
Ab t c :B s d o n lzn e u b n mo p oo i a v l t n ta k o u h u h e a t l t d e e r lt n hp b t e o t e e o - s r t a e n a a y i g t r a r h l gc le ou i rc fF z o ,t r ce su ist ea o s i ewe n p r d v lp a h o i h i me ta d u b r h lgc le ou in,t e o s d e no s mma iig t e e ou in r g lrt . u te mo e i ds u s s F z o  ̄u n r a mo p oo ia v l t n n o h n i g e e p i t u t r n v lt e u a i F rh r r ,t i c s e u h u 卜 z h o y
维普资讯
■建 筑设 计与 规划
福建建设科技 20. o1 07 N .
3 1
福州港 口发展 与城市形态演变研究
刘 晓芳 ( 西南 交通 大学 建筑学 院
[ 提
研究 生
6 03 ) 10 1
要] 文章在分析福 州城 市形 态演变轨迹 的基础 上, 究了港 口发展 与城 市形 态演 变的 内在 关 系, 研 并总结 了福 州港 口
构 。由此可见 , I的发 展及 区位 的变迁对古 代福 州城市形 港 = 1 态发展的影响之大 。
五口通商至清末时期福州港茶叶贸易变迁与启示

五口通商至清末时期福州港茶叶贸易变迁与启示海关史五口通商至清末时期福州港茶叶贸易变迁与启示刘少明*摘要:福建茶业不仅在茶马古道、万里茶道、海上丝绸之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又将迎来自贸区和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的两大机遇。
文章以福州港茶叶贸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福州港五口通商至清末时期茶叶贸易变迁历史的回顾和梳理,分析了该时期影响茶叶贸易的主要因素,并结合福州当前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城市、自贸区所在地等地理优势,展望重塑福州港茶叶贸易辉煌的美好未来。
关键词:福州港;茶叶贸易;五口通商;海上丝绸之路五口通商至清末时期,福州茶叶出口量占在全国茶叶出口三分之一以上,是福州港的优势和品牌,由此引发中西文化、经济强烈碰撞,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
1853年福州港茶叶贸易迅速发展,经历火红的19世纪60年代,各国都在福州抢购、抢运茶叶,福州港成为举世瞩目世界的茶港。
茶叶贸易的发展,吸引外国资本,中外茶商,买办、茶农之间的竞争,随着税负增加、茶叶品质下降,在印度、锡兰等国家茶叶竞争下,福州沦为“商品茶叶”的基地,1880年茶叶出口数量达到巅峰,此后以年均10%的速度下降,中外商人焦虑地盼望着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如降低对茶叶贸易内地税和出口税,引导茶农创新、改良,精心选叶制茶,建立国外市场需求反馈机制,挽救衰败的茶叶市场,但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基金项目:福建省科协科技思想库研究重大专项:新常态背景下的福建省茶产业发展战略思路(FJKX-ZD)。
*作者简介:刘少明,福州海关所属马尾海关、福建农林大学,国家二级评茶师。
根本无法顾及茶叶贸易的发展。
福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城市,自贸区所在地,本文通过探讨五口通商至清末福州港茶叶贸易变迁历史,试图为福州港重塑茶叶贸易辉煌提出新的思路,将福州茶叶打造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张历史与现实的名片。
一、五口通商前福州对外贸易概述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是福建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篇近代福州港第三章福州港的半殖民地化(1840~1894年)第一节港口开放与主权沦陷因福州港口优良,商业繁华,地位适中,有利于西方侵略者扩大侵华经济利益,并可要挟清朝政府。
因此西方侵略者对福州港觊觎甚久。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随着《南京条约》、《虎门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福州作为中国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于1844年正式开埠,外国领事馆相继设立。
此至1861年闽海关(洋关)设立前,各国领事不断插手船舶、关税事宜,以致一切港口管理方面的措施都必须通过外国领事向外国侨民发布通告才能实行。
港口相当一部分主权的丧失,使福州港的近代史从一开始就被打上半殖民地社会的烙印,成为西方国家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前哨阵地。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设立的闽海关,原是福州口岸贸易主管部门。
福州港被迫开放后,西方侵略者为进一步控制福州港口事务,于1861年7月14日设立闽海关新关(洋关),其税务司位于南台岛仓前泛船浦。
此后,原来的闽海关南台口改称“常关”。
自此,福州港洋关、常关并立,分庭抗礼。
但洋关的职能不断扩大,常关的职能萎缩到仅能管理民船贸易和内地贸易,并征收各种木帆船及航行于内河轮船的关税。
之后,外国殖民者为更直接控制福州港,于同治四年(1865年)在闽海关(洋关)设立福州口理船厅,直接包揽了福州港一切港务事宜,使福州港走上了洋人管海关,海关管港口这一半殖民地化的畸形发展道路。
此后,闽海关(洋关)制定的各项港口规章,都是为了维护外国侵略者在福州口的各种利益,为其经济侵略服务。
而这些章程的制定,却在客观上统一了港口的各项管理,使港口由以往的无章可循逐步走向正规化、近代化。
引航是港口航运主权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福州港开埠,洋船可自雇引航员,到后来海关税务司、理船厅对引航直接控制,这项主权也逐步旁落西方侵略者之手,港口海防、江防等险要机密也为外国人掌握。
开埠后,进出福州港的船型复杂化,由于港口助航设施的不完善,这一时期福州港海损事故不断发生。
闽海关着手勘探闽江水道,设置、迁移、改造浮标、标桩、灯塔等助航设备,对船舶进出福州港航行安全起了重大作用。
第二节港口航运结构变化1844年福州开埠后,外国航运实力大举入侵,轮船运输在福州大量涌现,使福州的航运格局由以木帆船为主转为轮船为主,各国航运力量激烈竞争。
近代福州港轮船取代帆船的过程,始于19世纪60年代,70年代速度加快,此后直到90年代初期才完成这一过程。
轮船取代帆船,提升了单船运力,是运输工具进步的必然结果,客观上促进了福州港近代航运业发展。
但这一过程,排挤了以木帆船为主的福州港沿海民船运输,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外国航运势力的入侵。
其时,驻福州港的船舶有中国、英国、美国、德国、法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挪威、瑞典、俄国、暹罗、日本等十几个国家,航运力量对比时常变化,经历了多国纷争到英国船舶占据统治地位的过程。
其间,随着1872年国营招商局及其福州分局的创办,中国民族航运力量逐渐增强,但外国航运势力宰港口航运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局面始终没有改变。
港口的航运命脉仍操于外人之手。
第三节船政学堂创立与造船工业基地形成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使清政府意识到海防的重要,而巩固海防必须建立海军,建立海军首先要制造新式轮船。
1866年,左宗棠的在福建建厂造船的奏议获准,船政机构开始筹设。
1867年,沈葆桢到任,秉承左宗棠意图,开始设局、建厂、造船,并创设了船政学堂。
福州船政局、厂设于马尾三岐山下,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近代化造船基地。
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左宗棠聘洋员主持造船管理,并雇洋员任技师、教师、匠首、监工等,教导船政局内中国学生掌握造船及管理技术。
同时招募熟悉造船技术的工人,提升他们的操作技能。
福州船政局共建造大小兵、商轮船44艘,其中商轮8艘,兵轮34艘,练船、拖船各1艘。
为适应轮船检修需要,福州船政局在罗星塔山东麓建造了罗星塔船坞。
该船坞除接受本省业务,还检修外地外国船舶。
同治六年(1867年),船政学堂设立,次年迁至马尾。
学堂分别学科,设前学堂(制造班)、后学堂(驾驶班)、艺圃(技工)、绘事院(制图班),由洋员任教。
学堂还先后组织了4批共88名学生、艺徒出国留学。
通过西式方法教学,福州船政局学堂培养和早就了一批造船工业技术人才和航海人才,促进福州船政事业乃至中国近代造船业与航海业的发展。
福州船政局由此成为中国近代造船工业基地,福州港也因此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
直至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爆发,福建海师被法军击垮,福州船政局受到炮击,严重损毁。
第四节港口进出口贸易勃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致力于对华贸易,随着港口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福州港日渐沦为资本主义国家倾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的口岸。
表现在港口贸易上,便是福州开埠后,鸦片、棉纺织品等进口增多以及以茶业为主的土货大量出口。
福州港开埠后,港口的进出口贸易经历了低谷到勃兴的过程。
初期,福州地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有主导地位,民众无力购买洋货,洋货受到抵制,福州港贸易情况很差。
直至19世纪五十年代,福州茶叶开禁,加上太平天国运动使得福州成为和各产茶区交通的唯一口岸,福州的地位迅速提升,茶叶出口量大增,带动港口其他各项进出口贸易发展。
进入六十年代,福州港的进出口贸易开始全面发展。
这一时期,福州港进出的大宗货物比较稳定,出口大于进口,有相对稳定的国外市场及贸易港口,同时外国洋行纷纷设立,控制着福州港的进出贸易。
出口方面,这一时期福州得出口土货品种由茶叶、木材、各种等级的纸张、竹笋、中药、干果、鲜果等。
其中茶叶出口一枝独秀,占出口货值比重相当大,1866年至80年代中期,福州港茶叶输出年年上升,超过广州、上海,一度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叶出口地。
直到80年代后期,海外市场日渐丧失,福州港茶叶出口量走向下降。
进口方面,主要分洋货和国内土货。
洋货主要指鸦片、棉布、棉纱、毛织品、金属及其制品、煤油、火柴、藤条、海产品、西药、玻璃等。
其中鸦片量不是最大,但单价高,贸易额大。
棉布及毛织品则是仅次于鸦片的主要进口洋货。
国内进口土货主要有豆饼、大豆及青扁豆、生棉花、土布、丝绸类、白米、麦、茶席、麻类、药材、机制烟丝、糖、木耳、红花、草编扇、瓜子、毡帽、铜扣、朱砂、漆、白蜡、蓝靛及海产品等。
其中粮食的进出口量随着年生成量的不同而变化。
其他土货都呈下降趋势。
第四章近代福州港的进一步发展(1895~1936年)第一节港口管理机构这一时期,福州港新关兼并常关,进一步控制福州港主权。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冬,福州洋关接收“五内常关”的管理,将控制扩大到洋关周围50华里以内范围。
次年,海关税务司的船钞部改称海政局,其下设巡工司,辖各口理船厅。
理船厅(后改称港务课)的主要职责为管理引航、指泊,调查海船事故,管理港内助航设施。
为加强泊船管理,1899年,闽海关制定了《闽海关特定凡船由马尾至南台引驶章程》,始管理停泊于万寿桥至泛船浦之间江面的商船。
1900年,闽海关制定了《闽海关理船章程》,1906年进一步修改,重新制定《闽海关理船指泊章程》,该章程是管理罗星塔泊界内船舶较为完善的一部法规。
这一系列管理体制,客观上推动了福州港的现代化进程。
洋关管理的同时,福建省地方政府也开设航务管理机构,管理航运和港口。
民国20年(1931年),福建省政府建设厅开始举办验船事务。
4年后,省政府委员会船舶管理所接手建设厅验船处事项,福建省船舶管理趋于统一,船商捐税负担减轻,缴纳便捷。
同一时期,民国政府交通部在各省筹设航政局,加强对沿海各对外通商口岸有关航政、港务等事项管理,福州海政办事处成立后,即向闽海关理船厅收回港务及航政管理权。
自此,民国政府交通部和福建地方交通部门初步划分福州航政管理职权。
招商局福州办事处隶属交通部,专司进出口客货运输等事宜。
航务部门有关规章法令的执行,需水上警察的协助。
1910年,福州始有水警队伍。
水警队伍分驻沿江沿海各地,直接管理监督河海船舶,贯彻有关航务规章法令,维持码头秩序,以及处理航运纠纷案件。
总之,当时福州港由交通部航政办事处、省建设厅、水上警察3个主要部门共同管理,互相配合,形成了较完善的港口管理体系。
福州港口卫生检疫始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民国35年(1946年)移交民国政府卫生部福州海港检疫所。
第二节航道管理与港口设施闽江下游(福州万寿桥以下)航道久未整治,泥沙淤积,所有外海传播的航行都以罗星塔为终点,运输与航道的矛盾突出。
民国5年(1916年)福州市政府和闽海关决定修浚闽江,民国8年(1919年),“修浚闽江工程总局”成立。
历经15年(1919年~1934年)的整治,闽江下游(台江至马尾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沿海吃水4米左右的大轮课乘潮直达台江,台江可停泊300尺长、吃水17尺的轮船2艘,吃水13~15米的轮船3艘,在最低潮也无搁浅之虞。
为福建航运业的发展创造了极为良好的条件。
近代福州港的码头建设始于30年代。
台江港区,民国20年(1931年),万寿桥改造后,台江一带用砂石填塞,新建码头16处。
其中,第五、第七、第十、第十二码头建有冶船,其余设有浮船的码头用疍船载运。
民国23年~25年(1934年~1936年),轮船码头开始兴建,台江(今江滨路),引鳌峰洲新填陆地,建筑了6座相联的埕岸码头,即今第一至第六码头。
民国25年(1936年),福州万寿桥上段北岸恒昌埕地方建造了一座简易码头。
马尾港区建设较少,民国24年(1935年),罗星塔右前沿开始兴建浮船码头,次年竣工,供海船靠泊。
上述码头的建成,大大改进了福州港口条件,船舶可靠岸作业,改变了过去江中盘转的落后状态。
助航设施方面,马尾至川石(闽江口)航道设有18处浮标、7处标桩。
川石岛至罗星塔段航道,设有通海港湾助航标至13个。
闽江内港航道在民国后设置了导航标志44处及警灯22盏,但设备不完善,事故仍时有发生。
第三节造船业与航运业民国初期,福州民间造船业开始复苏,有记载的厂商有59家。
民间船舶修造技艺与机器修造业也不断发展。
这一时期,福建省官办的造船厂计有厦门造船所及马尾造船所2家,规模较大,修造能力强。
其间,福州港内出现轮船业、造船业、机器业等同业公会,这些航业保护组织的成立,加强同业合作,维护运输市场秩序,为民族航运业发展提供有力后盾。
这一时期,福州港内河航运得到发展。
帆船航运始终稳定发展,而民营轮船业发展始于清末,兴于辛亥革命以后,盛于抗日战争前,进展维艰。
同时,海运业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渐发展。
其时,福州港海运共有外海航线3条,内海航线5条。
一度形成了以福州港为中心,南方由英国公司控制的福州-香港专有航线,北方由日本公司控制的福州-大连专有航线,福州轮船多在福州-上海川行的局面。
运输工具分民船(帆船)与轮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