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本费用粘性_文献回顾与展望

合集下载

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

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

案例三:某企业的战略成本控制策略
背景介绍
某企业是一家高科技公司,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该企业注重战 略成本控制,以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总结词
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绿色生产和多元化发展等战略措施,有效控制了成本粘性 ,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案例三:某企业的战略成本控制策略
需要承担额外的成本压力。
利率与货币政策
利率和货币政策对企业成本粘性产 生影响。高利率会导致企业借贷成 本增加,进而提高运营成本,增加 成本粘性。
市场竞争
市场竞争激烈时,企业难以通过提 高价格来转嫁成本压力,导致成本 粘性增加。
行业因素
行业周期
处于衰退期的行业,企业成本粘 性相对较强,因为行业需求减少 导致产能过剩,企业需要承担较
成本粘性的分类
• 根据成本粘性的产生原因,可以将其分为三类:作业基础成本粘性、资源基础成本粘性和需求基础成本粘性。作业基础成 本粘性主要源于企业生产过程中作业量增加导致成本增加的情形;资源基础成本粘性主要源于企业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资 源分配不合理等资源浪费现象;需求基础成本粘性则主要源于企业产品市场需求波动以及企业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不足等 因素。
加强内部审计
企业应设立内部审计机构 ,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 营情况进行独立审计,及 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提高员工素质
企业应加强员工培训和教 育,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 和道德水平,增强企业整 体的风险意识。
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
完善成本预算
企业应建立科学的成本预算体系,明确各项费用的预算和支出, 严格控制成本的规模和结构。
企业治理结构不合理会导致管理层与股东利益不一致,降低管理层 调整成本结构的积极性,增加成本粘性。

我国成本费用粘性研究进一步梳理与展望

我国成本费用粘性研究进一步梳理与展望

我国成本费用粘性研究进一步梳理与展望张咏梅;于英【摘要】自Anderson,Banker和Janakiraman (2003)提出费用粘性以来,我国研究学者也于2004年开始对费用粘性进行研究.因此,回顾十多年以来我国对费用粘性的研究成果,以推动该领域进一步的探索尤其重要.本文对费用粘性研究内容从成本费用粘性存在性、成本费用粘性的内外部影响因素、成本费用粘性的经济后果及成本费用粘性的学科交叉四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并对未来研究方向及研究方法的完善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成本费用粘性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帮助.【期刊名称】《财会研究》【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3页(P31-33)【关键词】成本费用粘性;影响因素;经济后果;学科交叉【作者】张咏梅;于英【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302013年11月财政部提出“管理会计师中国会计改革发展的重点方向”,又于2014年8月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引发了会计界对管理会计研究的新热潮,企业成本费用问题一直是管理会计改革的研究重点问题。

自Anderson,Banker和Janakiraman(2003)通过研究发现美国上市公司的费用具有非对称性(即费用粘性)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成本费用粘性的研究便相继展开。

国内学者孙铮(2004)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也存在费用粘性。

本文以费用粘性为主题词检索,截止到2015年9月,检索到CSSCI期刊的文献共32篇,与财政部力推管理会计改革相适应,近三年我国对成本费用粘性的研究成果明显增多(如表1所示)。

因此,进一步厘清目前我国对成本费用粘性的研究现状,以寻求新的研究视角,对推动管理会计改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成本费用粘性的存在性研究对于成本费用粘性的问题,现有文献主要从企业类型和成本费用类型两个视角进行验证:1.不同企业类型成本费用粘性的存在性。

《盈余目标,管理层激励和成本粘性》范文

《盈余目标,管理层激励和成本粘性》范文

《盈余目标,管理层激励和成本粘性》篇一盈余目标、管理层激励与成本粘性一、引言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的盈余目标、管理层激励以及成本粘性是三个相互关联且互相影响的重要概念。

本文将探讨这三个概念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策略和措施来优化企业的运营和财务表现。

二、盈余目标的重要性盈余目标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设定的财务目标,是企业经营成果的直接体现。

设定合理的盈余目标,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盈余目标能够为企业提供明确的经营方向,引导管理层和员工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其次,盈余目标是评估企业绩效的重要依据,有助于企业进行战略规划和资源分配。

最后,盈余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声誉和投资者信心,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管理层激励的影响管理层是企业实现盈余目标的关键力量,因此,建立有效的管理层激励机制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薪酬、晋升、股权等激励措施,可以激发管理层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使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首先,薪酬激励是最直接的激励方式,通过设定与业绩挂钩的薪酬体系,可以激励管理层努力实现企业目标。

其次,晋升机会和职业发展路径的设定,可以让管理层看到在企业中的长期发展前景,从而更加积极地为企业服务。

最后,股权激励机制可以将管理层的利益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紧密绑定,促使管理层更加关注企业的长远利益。

四、成本粘性的挑战与应对成本粘性是指成本在业务量变化时的不对称性,即成本在业务量增加时的变化率大于在业务量减少时的变化率。

这种成本特性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挑战。

为了应对成本粘性带来的问题,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加强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建立健全的成本核算体系,准确反映成本的构成和变化。

其次,要推行精细化成本管理,对成本进行分项、分类管理,找出成本控制的重点和难点。

此外,还要通过技术创新、流程优化等手段,降低成本的粘性特征,提高成本的弹性。

五、盈余目标、管理层激励与成本粘性的关系盈余目标、管理层激励和成本粘性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企业成本控制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4500字》

《企业成本控制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4500字》

企业成本控制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目录企业成本控制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国外研究现状 (1)1.2国内研究现状 (2)1.3研究述评 (3)2成本控制相关理论 (4)2.1成本相关概念 (4)2.2成本控制相关理论 (4)2.3标准作业成本法的主要内容 (5)2.4标准作业成本法的具体核算方法 (6)1 国内外研究现状1.1国外研究现状(1)成本控制研究成本控制于19世纪近代工业经济发展的萌芽时期被提出,随着时间推移逐渐确定了在企业管理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Ursula Kuehn从项目成本的角度来看,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方法被认为是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1]。

Edward Blocher阐明了成本控制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成本优势可以显著提高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力,战略成本控制是现代管理会计领域帮助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重要手段[2]。

Daniel提出了成本控制对于现代制造企业来说,成本控制掌握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命脉,成本优势将会让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3]。

Baayen鉴于他们在成本管理过程中面对的困难,他强调,要想更好地控制成本,应严格控制整个过程的成本[4]。

Pelagagge提出成本控制是企业战略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致产品成本失控的主要因素是管理者缺乏成本控制意识[5]。

William lanen曾说,企业想要提升利润需要利用真实可靠的成本信息,以供管理者做出科学的决策,这也进一步提升了成本控制在企业决策中的存在价值[6]。

(2)标准作业成本法研究Robert V okurka和Rhonda Lummus进行了大量分析,发现相较于传统成本法下,作业成本法计算得出的产品成本更接近实际成本。

尤其在制造费用所占比例较高的产品中,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出的成本误差更小[7]。

Basuki使用作业成本法对酒店和客房进行核算,可以提高酒店容量成本率的准确性,提高市场定价的灵活性[8]。

费用粘性特征研究综述

费用粘性特征研究综述

费用粘性特征研究综述【摘要】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对费用粘性特征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述评,包括费用粘性的不同构成、业务量不同变动幅度下的费用粘性、不同时间跨度下的费用粘性、费用粘性的周期性及费用粘性的公司特征等微观特征,费用粘性的行业特征、地区差异和实际控制人差异等中观特征和费用粘性的国别差异的宏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费用粘性未来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费用粘性;特征;综述一、费用粘性的微观特征总体来说,费用粘性的微观特征可从以下五方面进行概括:不同费用构成的粘性;业务量不同变动幅度下的费用粘性;不同时间跨度的费用粘性;费用粘性的周期性;费用粘性的公司特征。

(一)不同费用构成的粘性部分学者延续ABJ的做法,继续研究了SG&A成本的粘性,也有学者采用ABJ的研究方法研究了其他种类成本的粘性特征。

Subramaniam and Weidenmier (2003)研究了COGS成本、SG&A成本及两种成本之和的费用粘性,发现,COGS成本和SG&A成本无论是单独还是合计,都具有粘性特征。

Kajiwara and Yasukata (2011)以日本上市公司的数据也证明了COGS成本费用粘性的存在。

Banker et al. (2006 and 2011)研究了包括SG&A 成本、广告成本、研发成本和COGS成本在内的总成本的费用粘性。

Banker andChen (2006)和Calleja et al. (2006)实证了不同国家间公司的总运营成本(包括SG&A成本和COGS成本)的费用粘性。

此外,还有学者对一些具体的成本项目的粘性特征进行了研究。

Dierynck and Renders(2009)实证了工资成本的粘性。

Anderson et al.(2005)分析了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不同类型成本的粘性表现,发现该公司营业成本粘性明显,而工资成本粘性不明显。

企业费用粘性研究

企业费用粘性研究

Qiye Keji Yu Fazhan0引言费用粘性这一概念来自管理会计中的成本性态分析,是指增加业务量时费用增加的数额大于等额减少业务量时费用减少的数额。

传统观点认为,费用变化的幅度与业务量变化的方向无关。

增加一单位的业务量会导致费用增加a 个单位,减少一单位的业务量会导致费用减少a 个单位。

1993年,Banker 等人[1]研究发现:虽然费用会随收入同方向变动,但是费用变化数额与收入变化数额并不构成比例。

2003年,Anderson ,Banker 和Janakiraman [2]第一次提出了费用粘性的概念。

他们对美国上市挂牌公司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量化了费用变动与业务量变动之间的非对称性。

研究结果表明:营业收入增加1%,费用增加0.55%;营业收入减少1%,费用只减少0.35%。

如果企业存在费用粘性,那么就会形成资源浪费,降低经营管理水平,从而减少企业的价值。

费用与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如影随形,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加以控制。

企业作为盈利性组织,持续经营的条件是增加利润,而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是等同的概念。

因此,为了加强成本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那么费用粘性的关注度将大幅增加。

1企业费用粘性的影响因素企业费用粘性影响因素的研究是大多数学者研究的主流,如今已经硕果累累,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这些影响因素涉及企业内外方方面面。

尽管影响企业费用粘性的因素众多,但是某些因素的影响甚微。

因此,基于显著性优先的角度,本文主要论述宏观经济环境、公司治理因素和外部治理机制3个方面。

1.1宏观经济环境企业费用粘性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其中市场化进程和国企混改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两者与费用粘性均存在负向变动关系,即推进市场化进程和加快国企混改能够降低企业费用粘性。

刘嫦等人(2017)[3]认为企业在经济下滑时期会承担较多冗员,费用粘性水平较高。

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逐渐深入,政府对企业的指挥程度越来越低,拥有更多自由裁量权的企业能够很好地吸纳冗员,从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降低费用粘性水平。

《盈余目标,管理层激励和成本粘性》范文

《盈余目标,管理层激励和成本粘性》范文

《盈余目标,管理层激励和成本粘性》篇一盈余目标、管理层激励与成本粘性一、引言在当今商业环境中,企业的盈余目标、管理层激励以及成本粘性等问题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议题。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业绩和竞争力。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及其对企业的潜在影响,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盈余目标盈余目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追求的利润目标。

这通常是企业战略规划和财务管理的重要一环。

设定合理的盈余目标有助于企业明确发展方向,激发管理层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然而,过高的盈余目标可能导致管理层采取激进的经营策略,甚至牺牲企业的长期利益来追求短期收益。

三、管理层激励管理层激励是提高企业业绩和实现盈余目标的关键手段。

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管理层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其更加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

常见的激励机制包括薪酬激励、股权激励、晋升机会等。

这些激励措施有助于管理层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工作,但也可能引发管理层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采取不恰当的经营策略。

四、成本粘性成本粘性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成本随业务量变化的不对称性。

具体表现为业务量增加时,成本的增加幅度大于业务量减少时成本的减少幅度。

这种成本粘性现象在许多企业中普遍存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

成本粘性的产生原因包括固定成本的存在、管理层的决策行为等。

五、管理层激励与成本粘性的关系管理层激励与成本粘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一方面,过度的管理层激励可能导致管理层在追求短期业绩和盈余目标时采取不合理的成本控制策略,从而加剧成本粘性现象。

另一方面,有效的管理层激励机制可以引导管理层更加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采取合理的成本控制措施,降低成本粘性对企业的不利影响。

六、降低成本粘性的策略为了降低企业的成本粘性,企业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优化固定成本结构: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固定成本,降低固定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的比重。

2. 实施全面成本管理:建立全面的成本控制体系,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

成本粘性文献综述

成本粘性文献综述

成本粘性文献综述作者:郭玲来源:《商情》2017年第01期如ABC作业成本法这样的成本体系中,都是假设成本与经济业务活动呈现对称性变化,但Noreen,Soderstrom(1997)发现,实际经济业务活动中企业成本在业务量下降时减少的幅度小于业务量上升时增加的幅度,其呈现出不对称的成本关系。

Anderson et al.(2003)表明,当公司收入每增加1%,其公司的销售管理费用(SG&A)就会增加0.55%;当收入每下降1%,其公司的销售管理费用(SG&A)就会下降0.35%,进一步否定传统的成本性态理论,认为成本费用的变化与公司的业务量之间是存在非对称性关系,因此,其借鉴“价格粘性”概念将该现象称之为“成本粘性”。

Banker等学者把成本粘性存在性原因解释概括为资源调整成本、管理者预期决策及代理问题等三个方面。

一、资源调整成本无论是增加资源还是减少资源,企业都会发生调整成本,并且向下调整资源的成本比向上调整资源的成本高,表现为成本粘性增强。

由于调整成本不可直接观察得到,因此学者采用实物资产与劳务资本来衡量。

Banker(2013)将OECD的19个国家劳动力保护法作为衡量劳动力调整成本的一个视角,研究表明劳动力保护法越严格的国家,其成本粘性越强;龚启辉(2010)从地区要素市场发育程度研究成本粘性,公司所在地地区要素市场发育水平越高,公司的成本粘性越小。

二、管理者预期决策管理者预期决策影响管理者对未来所需要资源的预期水平。

管理者对未来预期收入持乐观态度,当期收入上升,其更有愿意增加资源;即使当期收入下降,管理层也不会削减持有资源,这样会增加成本粘性或者降低成本反粘性。

若持有悲观态度,当期收入下降,管理层会选择大幅度削减资源;收入上升时,其仅增加业务量所需资源,因此则会降低成本粘性或增加反粘性。

现有学者从以下角度来度量管理层预期,包括宏观经济形式(GDP增长率);前两期销售收入水平,前期销售收入变化主要反映调整成本的最优化决策结构与管理者对未来销售收入预测的影响两方面;现有学者还从管理者的个性特质进行分析,个人特质差异会影响管理者预期决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成本费用粘性:文献回顾与展望*

江伟胡玉明(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系510632)【摘要】对成本(费用)粘性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企业的成本管理行为这一“黑箱”,而且为管理会计与财务

会计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建立起了一座桥梁。本文首先回顾了企业成本费用粘性产生的成因及其经济后果、以及对其存在性质疑的相关研究,然后对现有研究进行了简要述评,最后在结合我国制度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未来可供研究的方向。【关键词】成本粘性成本管理经济后果

一、引言作为成本与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概念和内容,成本习性(CostBehavior)是指企业成本总额的变动与其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在成本习性的传统模型中,成本被分成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其中变动成本随着企业当期业务量的变化而呈正比例的变化,而与企业过去或者未来业务量的变化无关,而且成本随着企业业务量上升和下降的变动幅度是相同的,即对称的(Noreen,1991)。成本习性的这一传统模型意味着企业成本只是机械地随着当期业务量例如销售量的变化而同时发生变化,管理者的决策在其中不发挥明显的作用,管理者也不会对成本进行积极的管理。然而Cooper和Kaplan(1998)以及Noreen和Soderstrom(1997)对这一传统模型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这一传统模型与现实中管理者进行成本管理的实践不相符合,而且由于管理者的成本管理行为,会使得成本的变化不仅取决于业务量变化的幅度,而且取决于业务量变化的方向,成本在企业业务量上升时增加的幅度要大于业务量下降时减少的幅度,即成本随着企业业务量上升和下降的变动幅度是不对称的。Anderson,Banker和Janakiraman(2003)(以下简称为ABJ)借用经济学中价格粘

性的概念(Hamermesh和Pfann,1996),将成本在企业业务量上升时增加的幅度大于业务量下降时减少的幅度这一现象称为成本(费用)粘性(coststickiness)。在此基础上,ABJ(2003)以美国公

众公司的销售和管理费用(SG&A)为研究对象,以销售额近似代替销售量,首次通过大样本的实证检验证实了美国公众公司存在着成本粘性问题,并且从未来不确定性和调整成本两方面对成本粘性进行了经济学解释,他们发现,当销售额增长1%时,SG&A平均上升0.55%,而当销售额下降1%时,SG&A只减少0.35%。由于成本与管理会计研究在数据获取的可得性和便利性方面要难于财务会计和公司财务研究(Zimmerman,2001),因此,成本与管理会计的相

关经验研究要远远少于财务会计和公司财务的相关研究,而ABJ(2003)的研究为学者们进行成本与管理会计的相关经验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

47*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032006)和面上项目(71072125)、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1YJC630076)、暨南大学创新基金项目(11JYB2002)以及暨南大学管理学院“211工程”育题基金项目的资助。向。与此同时,由于成本粘性的存在可能表明了管理者的成本管理行为,因此,ABJ(2003)对成本粘性的研究不仅为学者们揭示企业的成本管理行为这一“黑箱”提供了一条线索(Anderson和Lanen,2007),而且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建立起了一座桥梁,从而为从成本习性的角度了解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以及企业价值的决定因素等方面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Weiss,2010)。上述两方面的原因使得ABJ(2003)的研究受到大量学者的关注和追随,由此出现了大量的与成本(费用)粘性相关的经验研究。本文首先回顾了企业成本费用粘性产生的成因及其经济后果、以及对其存在性质疑的相关研究,然后对现有研究进行了简要述评,最后在结合我国制度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未来可供研究的方向。二、成本费用粘性的成因Bankeretal.(2010a)对成本(费用)粘性的相关经验研究做了一个总结,他们把企业成本粘性的成因主要归纳为调整成本(AdjustmentCosts)、管理者乐观预期(Optimism)以及代理问题三个方面。(一)调整成本与成本粘性成本粘性的调整成本观点认为,企业成本和费用的产生是管理者对各种资源投入承诺(Commit-ment)的结果,管理者在做这些决策时会深思熟虑,因为当管理者需要增加或者减少这些承诺资源时,企业会产生调整成本。例如当企业要减少人力资源时,企业必须给被解雇的员工支付遣散费,同时可能降低剩余员工的工作士气,从而降低他们的劳动生产率;而当企业必须增加人力资源时,企业要承担招聘和培训新员工的费用。同样地,对于企业的物质资源比如机器设备而言,企业在减少机器设备时要承担相应的处置成本,在增加机器设备时要承担相应的运输和安装成本。调整成本的存在使得企业成本费用的变化不仅取决于企业当期业务量的变化,而且取决于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等)以及预期未来业务量的变化。由于企业向下调整(即减少)承诺资源的成本要高于企业向上调整(即增加)承诺资源的成本(Jara-milloetal.1993;Pfann和Palm,1993,1997),因此,当企业的业务量下降时,企业成本(费用)的下降幅度要低于业务量上升时成本费用的增加幅度,由此形成了成本(费用)随企业业务量上升和下降变动幅度的非对称性,即所谓的成本粘性。ABJ(2003)、Subramaniam和Weidenmier(2003)、Banker和Chen(2006a)等学者分别从

资源类型、业务量变动幅度以及劳动力市场特征等方面支持了调整成本观点。ABJ(2003)以美国公众公司的SG&A为研究对象,首次通过大样本的实

证检验证实了美国公众公司存在着成本粘性问题,与此同时,他们的研究结果也发现,与那些依赖购买原材料和劳务的企业相比,依赖实物资产和人力资本的企业其减少实物资产和人力资本的调整成本要更高(Stickney和Brown,1999),因此,依赖实物资产和人力资本的企业其SG&A的粘性要更强。Subramaniam和Weidenmier(2003)认为,对于销

售额的小幅变动,企业的调整成本比较低,这时企业可能不会出现成本粘性,而对于销售额的大幅变动,企业可能需要改变现有的成本结构,企业的调整成本比较高,这时企业会出现成本粘性。Subra-maniam和Weidenmier随后以SG&A和销售成本

(CGS)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结果支持了他们的观点。然而Balakrishnanetal.(2004)基于美国医疗所样本的研究结果却不支持Subramaniam和Weidenmier(2003)的观点,但是Balakrishnanetal.的研究却

发现,当医疗所面临着资源短缺问题时,如果医疗所的需求下降,调整成本的存在会使得医疗所较少地减少各种资源,从而缓解现有资源所面临的压力,由此导致医疗所的成本粘性。Banker和Chen(2006a)以经合组织(OCED)成员国为研究对

象,考察了不同国家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对于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Banker和Chen发现,在企业工会谈判力越强和员工法律保护越强的国家,企业调整人力资源的成本越高,此时企业的成本粘性越强;而在员工失业保险福利越好的国家,以及在雇佣关系方面采用高度集权和集体协商体制的国家,企业调整人力资源的成本越低,此时企业的成本粘性越弱。Balakrishnan和Gruca(2008)以及Balakrish-nan和Soderstrom(2008)分别以加拿大和美国的

医院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核心资源对于医院成本粘性的影响,他们认为,与一般的服务成本相比,病人护理(patientcare)服务能够体现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相对稀缺的资源,因此,对病人护理服务的调整成本比一般服务要更高,由此会使得与57病人护理服务相关的成本其粘性要高于一般服务成本的粘性,他们随后的实证结果支持了他们的观点,但是Balakrishnan和Soderstrom没有发现对于不同所有权性质的医院,与病人护理服务相关的成本其粘性存在差异。(二)管理者乐观预期与成本粘性成本粘性的管理者乐观预期观点认为,平均来看,企业业务量例如销售量的长期趋势是逐渐增长的,因此,管理者对于企业未来销售量增长的预期更可能出现乐观地而不是悲观地估计,这使得他们预期企业未来的销售量要高于当前的销售量。如果当前的销售量出现了下降,管理者更不愿意减少各种承诺资源,原因在于减少这些承诺资源会导致更高的调整成本,一方面,减少这些承诺资源会产生相应的成本,另一方面,当未来企业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恢复时,企业又需要重新增加这些资源。而如果当前的销售量出现了上升,管理者更愿意增加各种承诺资源,因为企业未来更需要这些资源。管理者对企业未来销售量的乐观预期也导致了成本(费用)随业务量上升和下降变动幅度的非对称性,从而产生了成本粘性。ABJ(2003)、Banker和Chen(2006)、Bank-eretal.(2010b)等学者的研究结果支持了管理者乐观预期观点。ABJ(2003)的研究发现,当企业连续两年出现销售额的下降时,管理者对企业未来销售额的乐观预期会有所减弱,由此弱化了企业的成本粘性;而在宏观经济增长期间,管理者对未来的乐观预期会有所增强,由此强化了企业的成本粘性。Banker和Chen(2006)以及Kama和Weiss(2010)等也都发现上述与ABJ(2003)相一致的结果。Bankeretal.(2010b)则直接考察了管理者的乐观预期和悲观预期对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他们认为,当管理者不能确定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未来需求时,调整成本的存在使得管理者在销售量下降时会保留部分多余的生产能力,在销售量上升时会控制生产能力的增加,但是乐观的管理者在销售量上升时更愿意增加生产能力,由此会强化企业的成本粘性;而悲观的管理者在销售量下降时更愿意减少生产能力,由此会弱化企业的成本粘性。Bankeretal.的研究结果支持了他们的观点,他们发现,当管理者比较乐观时,企业的成本粘性会有所增强,而当管理者比较悲观时,企业不再存在成本粘性。(三)代理问题与成本粘性

成本粘性的代理问题观点认为,由于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管理者在进行各种承诺资源的调整决策时也会存在自利行为,这些自利行为使得成本习性与企业的最优资源配置并不一致,并产生成本粘性问题,但是代理问题既可能强化也可能

弱化企业的成本粘性,取决于具体的情形(Kama和Weiss,2010)。在管理者存在建造公司帝国动机的情形下,管理者为了最大化他们能够控制的企业资源,当企业的销售量上升时,他们会增加过多的资源,而当企业的销售量下降时,他们却减少过少的资源,由此增强了企业的成本粘性。由于管理者的薪酬通常与企业的业绩联系在一起,在管理者要达到企业预定短期业绩目标的情形下(Bushman和Indjejikian,1993),当企业的销售量下降时,他们会过度地减少各种资源,而当企业的销售量上升时,他们会限制企业资源的增加,由此又会弱化企业的成本粘性。Callejaetal.(2006)、Chenetal.(2008)、Dierynck和Renders(2009)等学者分别从公司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