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论

合集下载

大学毕业论文中的理论框架与概念定义

大学毕业论文中的理论框架与概念定义

大学毕业论文中的理论框架与概念定义在大学毕业论文中,理论框架和概念定义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理论框架提供了研究的基础和指导,而概念定义则明确了研究中所使用的术语和概念的含义。

本文将对大学毕业论文中的理论框架和概念定义进行详细介绍。

一、理论框架理论框架是指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所依据的理论体系或理论模型。

在大学毕业论文中,理论框架通常用于解释研究问题的本质、探索研究现象的原因和影响,并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逻辑结构。

理论框架可以包括多个理论概念、假设和关系,通过对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解释,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研究问题。

在构建理论框架时,研究者需要选择适用的理论或模型,并合理地将其应用于研究问题。

这需要研究者对相关领域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

在选择理论框架时,研究者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相关性:选择的理论框架应与研究问题密切相关,能够提供对研究问题的解释和预测能力。

2. 可行性:选择的理论框架应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能够为研究提供指导和支持,并且能够通过实证研究进行验证。

3. 原创性:研究者可以在已有的理论框架基础上进行扩展和改进,以适应具体的研究问题和目标。

4. 逻辑性:理论框架应具备一定的逻辑结构,能够合理地解释和说明研究现象,使研究结构和思维过程更加清晰和连贯。

而在论述理论框架时,研究者需要提供相关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假设,并明确这些概念和假设与研究问题的联系和意义。

此外,还应对理论框架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进行评估和讨论,以保证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概念定义概念定义是指在研究过程中对相关术语和概念的定义和解释。

在大学毕业论文中,概念定义起到明确研究内容和范围,统一研究语言和思维方式的作用,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概念定义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考虑:1. 定义的准确性:概念定义应具备准确、明确、具体的特点,以避免概念理解的模糊性和误解。

研究者可以参考相关文献和学术资料,查阅词典和专业词汇表,从中获取和拓展概念定义的信息。

理论框架梳理

理论框架梳理

理论框架梳理在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过程中,理论框架的梳理起着重要作用。

理论框架作为研究的基础,能够为研究者提供理论支持,并在研究中起到指导和解释的作用。

本文将从梳理理论框架的定义和意义入手,介绍常见的理论框架类型,并通过具体案例加以说明。

一、理论框架的定义和意义理论框架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对研究问题的理论依据和解释框架的构建。

理论框架不仅包括理论的选择和构建,还包括研究问题的提出和解释。

理论框架可以帮助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理清思路,明确研究目标,提供合理的解释和预测。

在学术研究中,理论框架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对于研究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至关重要。

二、常见的理论框架类型1. 理论描述框架:这种框架通常用于描述某个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假设等内容。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理论进行描述和解释,进而探究研究问题的根源和机理。

例如,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描述框架被广泛运用,可以以其核心概念和原理为基础,分析社会现象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

2. 理论模型框架:理论模型框架通常用于建立某种理论模型,以理论模型为基础进行理论推导和预测。

研究者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可以定量地分析研究对象的变量关系和相互作用。

例如,在经济学领域,供需模型和消费者行为模型等理论模型框架被广泛用于定量分析市场供需关系和消费者行为。

3. 理论分类框架:理论分类框架通常用于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理论进行分类和归纳。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不同理论的比较和分析,理清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该学科的发展和演变。

例如,在心理学领域,可以根据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心理学等理论分类框架,对不同理论进行整理和划分。

三、案例分析以社会心理学为例,来具体说明理论框架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学科。

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可以采用自我概念理论框架进行梳理。

自我概念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评价是其行为和情绪的重要驱动力。

自我概念理论框架可以通过对个体自我认同和自我评价的概念、测量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梳理。

论欧文戈夫曼的框架思想

论欧文戈夫曼的框架思想

论欧文戈夫曼的框架思想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框架思想,这一思想在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戈夫曼的框架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如何在社会互动中构建和解读自我形象,以及如何通过“框架”这一认知工具来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

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戈夫曼的生平背景及其学术贡献,然后重点阐述框架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框架的定义、形成过程、功能以及影响因素等。

通过对戈夫曼框架思想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应用价值,同时也将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启示意义。

二、戈夫曼框架思想的核心内容欧文·戈夫曼的框架思想,源自于他对社会互动和日常生活的深刻理解。

戈夫曼提出的“框架”概念,实际上是指个体或群体如何组织、解读和传达信息,以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行动。

他的框架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得到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

戈夫曼强调,人们在社会互动中总是在不断地构建和重塑自我形象,这个过程就是“框架”的运作。

他提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解读和判断,形成一定的框架。

这个框架不仅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看法,还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

戈夫曼进一步指出,框架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的背景、经验、价值观等,也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制度规范等。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个体或群体的框架。

在戈夫曼看来,框架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他指出,人们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的,灵活地调整框架,以实现自我呈现和社会互动的目标。

戈夫曼的框架思想强调了个体或群体在社会互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揭示了框架在塑造自我形象和社会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他的这一思想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三、戈夫曼框架思想的评价戈夫曼的框架思想为我们理解社会互动和个体行为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分析工具。

论文中的理论框架构建

论文中的理论框架构建

论文中的理论框架构建在论文撰写中,理论框架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一个良好的理论框架可以为研究提供结构和指导,使得研究问题的探讨更加系统和有条理。

本文将讨论论文中的理论框架构建,并提供一些有用的方法和技巧。

一、理论框架的定义和作用理论框架是指论文中用来解释和分析研究问题的理论基础和观点。

它为研究提供了一个概念性的结构,用来指导研究的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

理论框架还能够帮助读者理解研究的背景和目的,并将研究与相关研究相联系。

二、构建理论框架的步骤1. 审视研究问题:首先,需要审视研究问题并明确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这将有助于确定研究的范围和目标。

2. 文献回顾:在构建理论框架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文献回顾。

这将帮助你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为构建理论框架提供依据。

3. 选择合适理论:基于文献回顾的结果,选择适合的理论来解释和分析研究问题。

选择理论时要考虑其与研究问题的关联性和适用性。

4. 确定关键概念和变量:在理论框架中,需要明确关键概念和变量,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这有助于构建理论框架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5. 确定研究假设:基于理论框架和研究问题,确定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是理论框架的具体表达,用来指导研究的设计和数据分析。

三、理论框架的展示方式在论文中展示理论框架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例如概念图、模型图、表格等。

具体的展示方式根据研究的需求和自己的判断进行选择。

1. 概念图:概念图是用来表示关键概念和变量之间关系的可视化工具。

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理论框架的结构。

概念图可以使用流程图、思维导图等方式进行呈现。

2. 模型图:模型图是对理论框架进行具体的数学或统计表示,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定量分析。

模型图通常使用方程、箭头和相关系数等符号来表示理论框架的结构和关系。

3. 表格:表格是对理论框架进行文字化的呈现方式。

表格可以清晰地列出关键概念、变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简洁、直观的方法来展示理论框架。

新闻编辑的框架理论

新闻编辑的框架理论

第1讲新闻编辑的框架理论壹、新闻编辑工作的核心一、最近一年我一直在探索新闻编辑工作的核心要点探索不同时代、不同媒体、不同报社都适用的编辑理论探索媒体定位、新闻企划、版面规划、标题写作、原稿整理共通的分析架构。

最近我觉得自己似乎找到了这个核心的、理论的分析架构新闻编辑工作涉及主题、素材、语言等三个层次而其核心在於选择和重组。

二、臧国仁199932-44在阐述框架理论内涵时也将新闻讯息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

高层次macrostructure是对某一事件主题的界定即「这是什麼事」经常以标题、导言等形式出现中层次则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包括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历史、结果〃影响、归因、评估等低层次则是指语言符号包括由字、词等组合而成的修辞与风格。

三、本文的主题、素材、语言三层次接近臧国仁的高中低三层次但将适用范围从一组新闻题文扩及媒体企划、新闻企划、版面规划、标题写作、原稿整理等面向。

因此本文指的主题一个媒体、一个事件、一个版面、一篇文章、一个标题的核心要旨本文指的素材包括新闻事实的各面向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历史、结果〃影响、归因、评估等也包括媒材文字、照片、漫画、插图、资讯图表等、人才美编、核稿、校对、摄影等、科技组版软体、印刷设备等本文指的语言包括文字语言也包括图像语言、版面语言。

贰、新闻编辑工作的情境一、情境既是资源也是限制新闻编辑在进行主题、材料、语言的选择重组时必须了解情境、优游情境、突破框限、创新情势。

主题厘清、锁定语言修饰、雕琢材料选择、重组知识1.政治、经谩⑸缁帷⑿睦怼⑽幕 死嘌?2.台湾现代史、中国现代史、国际现势 3.新闻学、传播理论、新闻法规4.专版专线知识5.语意学、修辞学、认知心理学、美学… 行动1.媒体定位2.新闻企划3.版面规划4.标题写作 5.原稿整理二、社会情境选定在政经情势中、社会文化中、媒体生态中的最佳定位并选定特定读者、组织特定内容来吸引他们阅读。

三、组织情境在编辑政策下折冲、在组织分工下集结资源、截长补短并且善用科技资源进行新闻建构。

报告中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

报告中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

报告中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
一、引言
二、理论框架的选择与重要性
1. 理论框架的定义与作用
2. 如何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
3. 理论框架的重要性
三、分析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1. 分析模型的定义与构建方法
2. 分析模型在报告中的应用领域
3. 分析模型的局限性与改进方法
四、实证研究中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
1. 实证研究的概述
2. 实证研究中常用的理论框架
3. 实证研究中常用的分析模型
五、案例分析: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在市场研究中的应用
1. 案例介绍
2. 理论框架在市场研究中的应用
3. 分析模型在市场研究中的应用
六、结论
一、引言
在报告撰写过程中,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充当着引导与工具的角色。

选择合适
的理论框架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更深入的思考方向和分析依据;构建有效的分析模型能够帮助我们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信息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本文将对报告中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进行详细论述,并通过案例分析来具体说明其应用方法与效果。

二、理论框架的选择与重要性
1. 理论框架的定义与作用
理论框架是指在研究过程中,用于解释研究现象、提出研究问题、构建研究内
容和分析研究结果的概念、理论和模型的组合。

理论框架能够帮助我们理清问题与现象之间的关系,提供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2. 如何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
在选择理论框架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 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目的:不同的研究问题需要不同的理论框架来解释和研究,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能够提高研究的可操作性和效果。

新闻学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新闻学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新闻学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新闻学是一门研究新闻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本文将介绍新闻学的理论框架以及常用的研究方法。

一、新闻学的理论框架1.马斯洛金字塔理论马斯洛金字塔理论是新闻学中应用最广泛的理论之一。

它认为新闻的价值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新闻媒体通过满足人们的这些需求,提供了各种形式的信息和服务。

2.媒介效应理论媒介效应理论旨在研究新闻媒体对受众的影响。

其中包括媒体对观众态度、价值观、信念和行为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该理论通过观察人们对新闻报道的反应,揭示了媒体在公众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3.门控理论门控理论认为,新闻媒体是信息流动的门控者,决定了哪些信息能够进入公众视野。

该理论强调了新闻编辑、报纸、杂志和电视台等传媒机构在选择和呈现新闻内容时的主动性和影响力。

二、新闻学的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新闻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收集受访者的意见、看法和对新闻报道的评价。

通过统计和数据分析,可以了解观众对不同新闻内容和报道方式的接受程度和态度。

2.实地调研法实地调研法是新闻学研究中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

研究者通过实地观察和深入访谈的方式,了解新闻现场的背景、新闻报道的过程和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状态。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丰富的细节和个案,对于深入理解新闻产业和新闻报道有着重要的作用。

3.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定量研究方法,常用于分析新闻报道的文本和图片。

研究者可以通过制定研究规范,对新闻报道中的信息量、主题、观点进行统计和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揭示新闻报道的趋势和偏向,了解新闻内容的多样性和呈现方式。

4.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在新闻学研究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研究者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控制变量,观察不同因素对公众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这种方法可以准确地分析和验证新闻媒体对受众的潜在影响。

总结:新闻学的理论框架包括马斯洛金字塔理论、媒介效应理论和门控理论等。

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

在传播学界,许多学者认为“框架”并不是一个发育完全的理论范式(Scheufele,1997),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相当模糊的、充满矛盾的概念,在新世纪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框架理论起源于两方面的研究:首先是社会学方面,Heider的归因理论和Goffman的框架分析认为,世界纷繁复杂,个体为了洞悉事物的因果关系,往往采用“主体框架”来认知世界。

用Goffman(1974)的话来说,框架作为一种认知的结构,帮助个体去“定位、感知、确定和命名”周遭的环境和信息。

另一个方面是认知心理学,Sherif的参照框架理论和Kahneman、Tversky的预期理论认为,个体的判断和认知是在一个参考框架下进行的,而框架则是一套控制感性认识、逻辑评价或社会行为的标准、信仰或预期。

这两种起源的区别在于,后者认为框架是“心灵的内在结构”,而前者则认为框架是“建构话语所使用的策略”(Pan & Kosicki,1993)。

框架理论与传播学结合起来,强调框架就是选择事实的某些方面,使被选择的部分在传播文本(电视节目、新闻报道等)中更为显著(Entman,1993)。

也就是说,框架按照某种特定的规范和惯例,简化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实,有选择地迅速将其整合到新闻报道中,这个框架隐含在采写、编辑、组织等过程——当然,这是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来说,实际上,框架理论所涉及的领域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就是刚才提到的新闻生产角度,研究媒体框架如何被建构;其次是从媒体内容的角度来考察媒体框架是什么;最后是从效果研究的角度来分析受众如何接受和处理信息,即受众框架(陈阳,2007)。

如何和框架理论的两个起源联系起来,我们不难看出,前两个角度(新闻生产角度和媒体内容角度)是与社会学联系起来的,该方面研究往往站在一个批判的立场,比较典型的就是讨论新闻生产与权力的关系、媒体内容与社会偏见的关系;而效果研究的角度则与心理学结合,则往往处于相对保守的立场,关注的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框架理论阐释多义词“意思”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一种新的语言研究方法,它以非客观现实主义为哲学基础,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言。

框架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两大语义学之一,本文将从框架理论角度,对汉语中的多义词“意思”在不同句子中语义的选择的认知过程进行阐释。

关键词:框架理论,认知,意思
引言
在汉语词汇中,“意思”一词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并衍生出许多不同的涵义,体现了人类思维和心理的发展过程。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框架理论的提出为观察词语意义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

Fillmore 和Atkins(1992)曾经提出过,多义词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词汇具有多重框架模式的现象,或者说,一个框架就是一种意义。

从框架理论的角度来看,词汇意义是被界定在某一框架内的,而意义的获得就是理解的过程,是根据语言使用的环境,从人类大脑储存的知识体系中选择恰当的框架(邓静,2010)。

因此用框架理论分析多义词“意思”的语义具有重要意义。

一、框架理论简述
框架(frame),也成为认知框架,是储存在人脑中的经验和知识的认知结构,或“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沈家煊,1999)。

一个认知框架代表一个概念系统,而“系统中各概念相互关联的方式是:要理解其中任何一个概念,就必须理解与它相适的概念结构;结构中任何一个成分若被引入一个语篇或一次对话,其他所有成分均可自动呈现”(Fillmore,1982)。

Ungerer & Schmid(2001)认为,框架是一种认知模型,是具体的、经常出现的情景所特有的知识和信念的表征,每一个框架中都包括一些框架元素,而每一个元素的出现都会激活此框架中的其他框架元素,唤起大致相同的情境。

认知框架由空位(slot)组成。

被激活的框架意味着框架内各个空位被概念或实际情景中的实体所填充。

这些被概念或实体填充的空位有时又被称为默认值(default values),默认值是在没有提供明确的语篇信息的情况下的空位值(slot values)(Lakoff,1987)。

当认知主体接收到言语信息的刺激后,必然会激活与之对应的概念结构。

框架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等级网络,构成了联想关系的
基础。

认知主体由这一激活节点联想到与节点相连的其他值或属性,并通过参照框架来积极地构建语义。

Fillmore用框架理论分析语义的经典例子是“商业事件”框架。

其中涉及了卖方(seller)、买方(buyer)、商品(goods)、货币(money)等要素。

框架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描写词项意义的新方法。

下面我们就结合框架理论对“意思”的语义理解进行分析。

二、“意思”的框架语义分析
“意思”一词在中文交际中应用非常广泛,《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对“意思”一词的解释有六种,但在实际生活中,其涵义远不止于此。

通过对相关语料的搜集,将“意思”的主要涵义总结为八组,其中作为名词的语义是①语言文字等的意义②意见、愿望、想法③礼品所代表的心意④趋势或苗头⑤(在文言文中)思想、想法;作为动词的语义为“表示心意”;作为形容词的语义为①趣味的,情趣的②慷慨的,讲义气的。

下面将分别用框架理论分析“意思”在不同语境下的语义。

1、古文中的“汝”是“你”的意思。

这句话中的“…是…”激活了其所在的解释框架,该框架中提取得“含义”这一框架元素与意思语义框架中的与解释相关的值相呼应,因此词汇的语义就被限定在此解释框架中,且“意思”在句中是名词成分,所表达的语义只能是“语言文字的意义”。

同时,该语义在意思的语义框架中是原型的地位,是最基本的含义。

2、我的意思是明天去爬山。

“意思”在句中用作名词,并且句子提供的语境中“明天”是将来的时间,因此“去爬山”是将要做的事情,激活了“将来框架”中的“计划、打算”等框架元素,故而激活了意思语义框架下的“意见、愿望、想法”这一语义。

3、年尚少壮,意思不专。

认知语言学是基于经验的哲学,因此通过提取大脑中的所学的知识的理解,此句为文言文,而非通常使用的白话文,因此激活了相关的文言文语义的框架,“意思”在古文中所表达的语义为“思想、心思”。

4、这是我的一点意思,非常感谢您的帮忙,请您收下。

“意思”在此处用作名词,激活意思语义框架中的“含义,意见,
心意,趋势”等的要素,但是句子中的其他成分“感谢、帮忙和收下”框架中可提取的“回报、谢意、礼物”等框架要素只与“心意”关联,因此在此语境中“意思”的语义为“礼品代表的心意”。

5、大家都很累了,得买些东西意思一下。

在此句中“意思”作为动词成分,并且句中的语境激活答谢框架,该框架下提取出的“感谢”、“酬谢”激活了意思语义框架中的作为动词的“表示心意”这一框架要素。

6、这天气有点要下雨的意思。

“意思”在此语境中作为名词出现,但根据认知经验可知“要”激活了所在的将来框架,表示目前还没有发生而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因此激活了“意思”语义框架中作为名词时有“趋势或苗头”的语义。

7、那个游戏没意思,我不想玩了。

“意思”在这一语境中作为形容词出现,表示游戏的某种属性或特点。

根据句中“玩、游戏”的成分提取其所在娱乐框架中的“解闷、挑战、趣味性”等框架要素,其中“趣味性”激活了“意思”语义框架中作为形容词的语义“情趣的,趣味的”。

8、昨天他帮我搬了一整天的家,真够意思!
该语境下“意思”承担形容词的作用,是对“他”这一成分的属性的描写。

语境中“帮”激活了帮助框架中的“困难、好心人、慷慨解囊”等相关框架元素,其中“好心人、慷慨解囊”这些值与意思语义框架中的“慷慨的,讲义气”这一值相关联,由此推出在该语境下的“意思”表示“慷慨的、讲义气的”。

这是中华文化语境里“意思”的一种特殊用法,与“面子”问题紧密相关,多用于朋友之间,“意思”的水平层次一定程度上象征着朋友间的友谊深度。

三、结语
一词多义的理解过程其实质就是同一词汇的不同框架被激活的过程,正是由于语境作用的结果,从而达到对词义的限制,使多个框架中的一个最恰当的框架被激活,从而达到对具体词义的凸显,完成对句子的正确理解。

从理论上讲,不管什么语言形式,我们都可以寻求理据并加以解释。

因为任何一种语言现象,其背后总是存在着人们的认知规律(汪立荣,2004)。

但是由于部分汉语的词性
没有固定的划分标准界限,增加了分析过程的难度。

其次,汉语文化博大精深,不断地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新的语义不断衍生出来,这就使得此文章还有更大的拓展空间,需要继续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Fillmore, C.J.1982. Frame Semantics[C]. 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Korea 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 Seoul: Hanshin Publishing Company.
[2] Lakoff, G.1987.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 Ungerer & Schmid.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 邓静.翻译研究的框架语义学视角评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1).
[5] 沈家煊.转喻和转指[J].当代语言学,1999,(1).
[6] 汪立荣.语法理论与英语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