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争议处理概论复习资料用

《劳动争议处理概论》复习资料绪论劳动争议的处理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人集体相结合研究法;第一章劳动争议第一节劳动争议的概念与构成1、劳动争议概念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因实现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而发生的纠纷;1)体现了劳动争议与劳动立法的内在联系。
劳动争议是劳动立法的产物,后者是前者产生的条件,前者是后者的必然结果; 2)反映了劳动争议的本质内容;劳动争议的标的只能是劳动权利和义务;3)符合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客观规律;2、劳动争议的构成要素1)主体:指劳动争议当事人A、必须具有劳动权力能力;指依法享有劳动权力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能力和资格;B、必须具有劳动行为能力;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劳动权力资格;包括中国公民、外国人、用人单位。
2)、内容:劳动权力和劳动义务是劳动争议的内容要件。
3)、客体:劳动争议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指向。
具体包括行为、物和与人身相联系的非物质财富;第二节劳动争议的性质和特征1、性质:劳动争议的性质是由劳动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
我国劳动争议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2、特征:1)劳动争议的当事人是特定。
即相互存在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2)劳动争议的双方当事人存在纵横交错的法律地位,单向隶属关系;3)劳动争议的内容是限定的,只能是劳动权利和义务;4)劳动争议的影响面较大;3、劳动争议与其他争议的区别1)与民事争议、经济争议A、主体不同;B、内容不同;C、表现形式不同;2)与劳动行政争议A、主体不同;劳动行政争议的主体是劳动行政机关与法人、公民;B、内容不同;劳动行政机关因实施劳动行政管理发生的纠纷;C、客体不同;包括人身内容;D、原因不同;实现劳动管理产生;E、诉讼程序不同;F、处理依据不同;第二章劳动争议的产生和预防第一节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1、劳动关系:指人们在参加社会劳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属于经济基础范畴;1)劳动关系的当事人是特定的;2)劳动关系与集体劳动有着密切联系;3)基于职业的有偿劳动发生的;2、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为劳动法律规范所调整形成的劳动权力义务关系;属于上层建筑;3、新形势下的劳动关系1)劳动关系形式多样化;2)劳动关系的主体明确;3)建立自主化;4)运行法制化;5)状态灵活化;6)主体双方的经济利益差别更加明显;7)部分劳动关系性质发生了变化;4、劳动争议产生的社会原因:1)是一个历史范畴;只有在民主法制的社会才有可能;2)是市场经济的产物;5、劳动争议产生的直接原因1)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具体经济利益的差异性更加明显;2)部分劳动关系的性质发生变化;3)劳动关系双方对劳动关系的新变化缺乏适应性;4)人们的法制观念淡薄;5)我国劳动力供过于求;6)劳动立法滞后,且不配套;第二节劳动争议的预防1、劳动争议预防是指劳动行政机关、企业主管部门、工会组织、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及其他有关单位依照法律规定,事先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防止和制止用人单位与职工之间发生纠纷的活动;2、预防措施:1)增强劳动法律意识;加强法制建设、普及法律知识、开展法制教育、开展法学研究;2)实行劳动监督检查制度;劳动行政处罚的特点:A、只能由劳动监督机关行使;B、处罚对象较为广泛;C、以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为前提;D、强制性。
劳动法学随堂练习题库及答案(2013上半年)

劳动法学随堂练习题库及答案(2013上半年)第一篇:劳动法学随堂练习题库及答案(2013上半年)《劳动法学》随堂练习题库张凤凉第一章劳动法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劳动法律关系的核心和实质是()。
A.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B.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C.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D.劳动法律关系变化的原因【答案:C】2.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
A.用人单位 B.事业单位C.企业 D.团体【答案:A】3.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开始于()。
A.14周岁 B.15周岁C.16周岁 D.18周岁【答案:C】4.我国劳动法采()形式。
A.成文法 B.判例法C.成文法为主,判例法为辅D.判例法为辅,成文法为主【答案:A】5.我国劳动法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的未成年人。
A.14周岁 B.15周岁C.16周岁 D.18周岁【答案:C】6.下列社会关系不属于劳动法调整对象的是()A.某公司与其职工因支付加班费用问题而发生的关系B.某私营企业与职工因培训而发生的关系 C.作者与出版社之间的关系D.劳动监察大队执法人员查处某建筑公司雇佣童工的关系【答案:C】7.在我国,中华全国总工会、地方总工会、产业工会是()A.国家机关 B.社会团体法人 C.其他非法人组织 D.企业法人【答案:B】8.下列项目中,存在劳动关系的是()A.领取矿山井下津贴B.签订集体合同C.劳动争议仲裁 D.劳动检查【答案:A】9.劳动标准制度规定劳动关系当事人不能约定()劳动标准的劳动条件A.高于 B.低于C.平行于 D.两者之间没有关系【答案:B】10.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
A.一个B.一个或一个以上C.仅限两个D.以上都不对【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1.不属于劳动法适用范围的有()A.律师事务所文员 B.现役军人C.农业劳动者 D.与事业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人【答案:BC】2.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A.所有与劳动有关系的社会关系 B.劳动关系C.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D.由各种劳动关系而发生的关系【答案:BC】3.下列人员中不适用劳动法的是(A?)A.农村农业劳动者 B.家庭保姆 C.现役军人 D.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答案:BC】4.以下哪些社会关系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A.社会救济 B.集体合同争议 C.军人优抚 D.公共福利【答案:ACD】5.劳动法学中的法律关系包括()A.劳动法律关系B.劳动行政法律关系C.劳动服务法律关系D.行政法律关系【答案:ABC】6.劳动法律关系应当续延的情形有()A.劳动合同依法续订B.内部承包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期限已届满C.职工被劳动教养期间,劳动合同期限已届满D.职工在医疗期内,劳动合同期限已届满【答案:ABD】7.属于劳动法律关系暂停的是()A.停薪留职B.停产息工C.职工自费店铺D.借调职工【答案:ABD】8.引起劳动法律关系变更、终止的法律事实()A.可以是事件 B.可以是一方的违法行为 C.一般是合法的双方行为 D.可以是行为和事件同时发生【答案:BCD】9.劳动行政相对人包括()A.职业介绍机构 B.劳动者C.工会 D.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答案:ABC】10.下列劳动法律事实中,可以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终止的是()A.企业被依法撤销 B.劳动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C.用人单位辞退职工D.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裁决解除劳动合同【答案:ABCD】11.根据劳动法规定,以下可以招用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的用人单位是()A.新星歌舞团 B.河南某杂技团 C.西部边远地区某企业 D.国家体操队;【答案:ABD】12.用人单位非法招用童工的,由劳动行政部门处以()A.罚款; B.责令改正 C.吊销营业执照; D.警告【答案:AB】三、判断题1、劳动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
劳动法知识点(第一、第二章)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1、劳动法上的劳动?专指职工为谋生而从事的履行劳动法规、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所规定义务的集体劳动。
2、我国劳动法的概念?广义上指调整劳动关系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狭义上指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3、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法以劳动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同时也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
4、劳动关系的含义及特征、种类?含义: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关系是指狭义的劳动关系,指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所有者)与所在单位之间(用人单位)社会劳动关系。
特征:(1)一方是劳动者(劳动所有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劳动使用者)。
(2)劳动关系是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与劳动有直接的关系(3)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性质。
(4)具有纵向关系(隶属关系)和横向关系(平等关系)相互交错的特征。
(5)劳动关系以劳动的给付为主要内容。
种类:(1)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标准可分为:全民所有制劳动关系、集体所有制劳动关系、股份制企业劳动关系、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关系等;(2)以劳动关系确立方式为标准可分为:劳动合同关系、非劳动合同关系;(3)以劳动关系所在产业为标准可分为:工业劳动关系、商业劳动关系、农业劳动关系、服务业劳动关系等;(4)以劳动关系的特征为标准可分为:标准劳动关系、非标准劳动关系;(5)以劳动关系是否具有涉外因素为标准可分为:国内劳动关系;国际劳动关系。
5、我国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的范围?(重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的劳动关系。
2)国家机关的劳动关系。
3)事业单位的劳动关系。
4)社会团体的劳动关系。
5)依法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合伙组织和基金会与其劳动者的劳动关系。
1、为什么说劳动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它与行政法、经济法、社会保障法的区别?(1)有自己的调整对象(2)有自己特有的基本原则(3)有自己完整的独立体系(4)司法实践中早已确认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与行政法的区别:(1)调整对象不同:行政法调整国家行政机关行使国家行政职能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基础知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总复习一、职业道德1.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规范和主要内容,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行为准则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3.职业活动内在的道德准则: 忠诚、审慎、勤勉4.诚信的特征:通识性、智慧性、止损性、资质性二、基础知识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1.两个最大化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方(P2)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两个最大化:1.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的最大化 2.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3. 利润最大化是效用最大化的变形4.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通常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用以分析和预测劳动力市场:1.在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2.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决定着工资3. 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P3-P5)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 1.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2.两个特点:一是目地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二是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验证 规范研究方法:1.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2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出发点和归宿离不开价值判断3.经济运行过程中,阻碍互惠交换不能实现的主要障碍包括: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3.劳动力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的概念及其分类(P6,P8-9)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劳动力供给弹性概念: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E S ),其公式是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W W /∆)S S /∆一般将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5类:① 供给无弹性,E S =0 ② 供给有无限弹性,E S →∞ ③ 单位供给弹性,E S =1 ④ 供给富有弹性,E S >1 ⑤ 供给缺乏弹性,E S <1劳动力需求弹性概念: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E d ),计算公式是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D D /∆)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W W /∆) 一般将劳动力需求弹性分为5类:⑥ 需求无弹性,E d =0 ⑦ 需求有无限弹性,E d →∞ ⑧ 单位需求弹性,E d =1 ⑨ 需求富有弹性,E d >1 ⑩ 需求缺乏弹性,E d <1工资:1.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受三个因素影响: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2.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以及劳动的负效应3.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4.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福利:福利的支付方式有两个,实物支付(免费或折价的工作餐、折价或优惠的商品和服务)和延期支付(保险支付,退休金、失业保险)福利特征:1.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 2.法定性 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 劳动市场均衡的意义:1.劳动资源的最优配置(产出最高) 2.同工同酬 3.充分就业增加知识点:1.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边际产品2. 短期企业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3. 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A.马歇尔4. 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L.瓦尔拉4. 就业总量的决定(P18-20)就业含义:1.劳动就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能够参加某种劳动2.所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对社会有益3.所从事的劳动为有酬劳动总供给含义: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格总量 总供给= 消费+储蓄= 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劳动+资本+土地+管理) = 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 总需求= 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 均衡国民收入(Y )=总供给=总需求 =消费(C)+储蓄(S) =消费(C)+投资(I) 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均衡国民收入,或取决于总需求水平5. 失业的类型及度量(P20-22)失业类型(4点):①摩擦性失业*: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时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
劳动法2013年4月(自考重点)

劳动法串讲资料本书重点章节:第一章第一节、第四节第二章全部第六章第三节第七章第二节第八章第一节、第四节第九章第一节、第四节、第五节第一章劳动法概述P65 劳动法的概念:定义P66 劳动法的渊源:定义P68 劳动关系定义和劳动关系的特征P70 我国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包括哪些?P77 南京国民政府的劳动立法:1929年颁布的,,,和《最低工资法》等。
P79 首倡国际劳动法的思想家,主要是,,,,。
P80 瑞士是最先同意制定,,第一次有官方正式提出的,,,1890年3月国际劳动法会议在柏林召开。
1905年正式起草、、、、2个公约。
1919年6月国际劳工组织正式宣告成立。
P81(二)国际劳工组织的性质、特点、组织机构(1、2、3)P82(三)国际劳工组织与中国的关系P84劳动法基本原则(四个条件)和内容(5点)第二章劳动法律关系结合P91看P90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P90 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于联系:P91 劳动法律关系的法律特征:一二三四五P92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P93 1、劳动者的法律含义2、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概念P94 用人单位的概念P95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P96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
劳动行为,,,财物。
P97 东东法律事实的概念P98 法律事实的分类P98 就业权第三章就业促进制度P103 劳动就业的概念P107 政府就业促进的主要措施有哪些?(一、二、三)第四章劳动合同制度P116 劳动合同的概念和特征P118 劳动合同的种类P120 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P121 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P126 劳动合同的内容P130 劳动合同的效力P131 (二)劳动合同的无效1、无效劳动全同的概念2、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共4点)P133 劳务派遣和非全日制用工两个概念P135 劳动合同的履行概念P137 劳动合同的解除定义,(二)劳动合同解除的条件和程序第五章集体合同制度P144 集体协商的概念集体合同的概念P145集体合同的法律特征和定义P146 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关系和区别第六章工作时间与休假制度P168 工作时间的概念P170 工作时间立法的主要内容:(一)标准工作时间(二)非标准工作时间P173 休息时间的概念P178 延长工作时间的主要规定(一、二、三)第七章工资基准与工资集体协商制度P180 工资的概念P182 工资形式及构成定义P184 最低工资的概念P185 最低工资有以下法律特征(1、2、3)P186 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构成P186 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的参考因素P192 欠薪支付保障有(1、2、3点)第八章劳动安全卫生基准制度P198 劳动安全卫生的概念P202 四、劳动安全卫生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二)用人单位的义务与权利P204 劳动者享有的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利,可归纳五个方面(1、2、3、4、5)P205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定义P206 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制度概念P206 劳动安全卫生标准制度概念P211 劳动安全基准制度概念P214 劳动卫生基准制度概念P217 特殊劳动保护制度概念P218 女职工特殊保护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一、二、三、四、五)P220 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一、二、三)第九章社会保险法P220社会保险的概念P225社会保险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P230养老保险的概念P231 我国现行养老保险体系(一、二、三)P233 养老保险待遇的给付和条件(一、二、三)P235 医疗保险的概念P239 工伤保险的概念P241 工伤的认定概念P242 职业病认定概念P246 失业保险的概念P250 失业保险待遇的支付条件和标准的概念和定义P251 生育保险的概念P253 生育保险的待遇包括3点第十章劳动保障检查制度P255 劳动保障监察的概念P261 劳动保障监察的程序包含三种第十一章劳动法律责任P263 劳动法律责任形式定义(一、二、三)第十二章劳动争议处理制度P277 劳动争议的概念P279 劳动争议的受案范围(一、二、三、四、五、六)P281 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主要有哪些?(一、二、三、四、五)P283劳动争议处理的机构主要有哪些?P284个别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有哪些?。
《基础知识》知识点串讲

《基础知识》知识点串讲目录第一章、劳动经济学(1-16) (1)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3)第三节完全市场竞争下的工资水平和工资结构 (6)第四节就业与失业 (7)第二章劳动法(17-24) (9)第一节劳动法体系 (9)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 (11)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25-59) (12)第一节企业战略管理 (12)第二节企业计划与决策 (19)第三节市场营销(47-59) (21)第四章、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60-84) (26)第一节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 (26)第二节工作团队的心理与行为 (30)第三节领导行为及其理论 (31)第四节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测量技术 (33)第五章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 (35)第一节人力资源的基本理论 (35)第二节人力资源开发 (39)第三节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40)第一章、劳动经济学(1-16)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劳动资源稀缺性1、相对稀缺性2、资源的绝对稀缺性3、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手段的稀缺性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新分支,劳动经济学既宏观也微观,劳动力的调控,又涉及到很多企业部门的需求,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
大家注意,括号里的就是考题的类型。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第一个是劳动力资源的相对稀缺,相对稀缺不是绝对稀缺,结构性的失调,市场劳动力很丰富,但是市场的要求不一样,要求招工有本岗位工作两年以上经验者,稀缺是相对的,另外一个地区的流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需求。
第二个资源的绝对稀缺性,我们说从出生到死亡,我们按照劳动法规定的话,14周岁算童工,我们国家65岁退休,再加上一些残障,也就是说符合劳动力的保障不多。
我们的市场有一定的产业结构,为什么我们现在文科管理类的不好就业,我们国家现在所处的产业结构,技术人员,很多大专毕业生不够用,这里面有结构性的差。
这个题就是一个多选题,劳动力资源的绝对性。
劳动的关系概论

工会的目标 在企业生存和保持竞争力的同时,维持 工会的生存与安全 企业与工会都能够发展和繁荣 企业从投资中获得有利的回报,并向雇 员支付“公平”的工资和福利 企业在合同规定和政策范围内有效地使 用人力资源,并为工会成员提供工作安 全和雇佣机会 企业在合同规定和政策范围内吸引、保持和 激励雇员 通过谈判签订集体协议保护工会和雇员的权 利从管理方获得承诺,在集体协议期限内不得闭厂
中国劳动关系问题正在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和敏感社会问 题,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随着经济体制、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企业管理模 式的变化,以此为基础的劳动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我们对处理市场经济中的劳动关系经验不足,缺乏系统的研究和理论指导。 本书的特点和创新,在于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的理论、制 度、模式、价值判断以及实践模式,为我国劳动关系的调整制度、立法和制定
正统多元论学派—认为对员工公平和公正待遇的关心,同管 理方对生产效率和组织效率的关心是相互矛盾的。政府和 社会应该实现经济体系中对效率的追求与雇佣关系中对公 平、公正的追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均衡,而劳动法律制度、 工会制度、集体谈判制度是实现这一均衡的最有效的手段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认为对经济效率的追求,只是 人们追求更好生活的手段,不应该将其作为一种 终极的价值判断标准,因而它十分关注员工受到 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待遇。其最大特点是提出了 “结构不公平” 理论,将经济部门划分成“核心” 和“周边” 两个部门。对结构不公平的研究说明, 工会的存在和集体谈判的开展是非常必要的。
明显与潜在冲突的表现形式:
罢工 冲突的其他表现形式
工作松懈、低效率工作、怠工、主观缺勤等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课本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P3 两种管理思路
㈠实证研究方法
重点: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特点:①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 逻辑②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主要步骤: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定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
㈡规范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方法特点:①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 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②往往成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 具,实现互惠交换。 互惠交换障碍:①信息障碍 ②体制障碍③市场缺陷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P5
(一)劳动力和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在一定年龄内,具有劳动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 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 劳动者参与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 。 (人口参与社会
劳动程度的指标,分析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工具) 总人口劳参率 = 劳动力/总人口*100%
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1.
△D △w
需求无弹性 需求有无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性
Ed = 0 Ed -∞
2.
Ed =
D
w
3.
4. 5.
单位需求弹性
需求富有弹性 需求缺乏弹性
Ed = 1
Ed > 1 Ed < 1
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P7 ㈠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㈡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劳动法律事件
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 破产、战争、伤残等
第三章
第一节
现代企业管理
企业战略管理
第二节 企业计划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