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学习体会
博弈论心得体会

博弈论心得体会第一篇:博弈论心得体会博弈论心得体会最初选择博弈论,是因为看了《美丽心灵》电影后,因而对John Forbes Nash Jr和博弈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看到选修课新开了博弈论,简直激动的不能自已,迫不及待就报名参加了。
而在我的进一步对《博弈论》的学习下,我懂得了这门课程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博弈论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目的。
博弈论思想古已有之,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等著作就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而且算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论著作。
博弈论最初主要研究象棋、桥牌、赌博中的胜负问题,人们对博弈局势的把握只停留在经验上,没有向理论化发展。
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
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和较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只有直面这些问题,个人才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
在所有的对抗和较量中,其胜负成败常常取决于3个基本的因素:机会或者说运气、体能和智能。
通过抛硬币来赌输赢是纯粹依赖于个人运气的游戏;百米赛跑的胜负基本上取决于个人的全身技能;而篮球赛、战争等对抗,虽然也会受到运气的影响,体能也很重要,但决定胜负的更重要的因素是头脑技能的较量。
头脑技能是一种策略技巧,或者说是在谋略方面的造诣。
既然世间大多数对抗都与头脑技能有关,因此人们试图获得成功,就有必要研究在对抗局势中如何策略性地选择自己的行动。
而今,博弈论就是一门专门研究互动局势下人们的策略行为的学问。
事实上,每个人每天都在与他人打交道,或竞争或合作。
身处这样高度互动的环境之中,无论一个人是否知道博弈论,实际上他都不断地在与他人进行博弈,无论是他的父母、亲人、兄弟、老师还是商场对手、政治敌人……一个人可能不知道博弈论为何物,但是他的确常常在与他人进行着对抗和较量,在进行着一场又一场博弈;而生存本能,也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不少技巧。
难怪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这样说着:“要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学习博弈论心得体会

学习博弈论的心得体会范文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
以下是整理学习博弈论的心得体会范文,欢送阅读参考!学习博弈论的心得体会(1)技术分析理论一直被广泛运用于股市分析中,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短周期市场中,人们似乎更加热衷于技术分析。
以道氏理论、波浪理论、形态分析理论等为代表的传统技术分析理论,从道琼斯和艾略特以来根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虽然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但根本上是在同一层次上变换形式,并没有什么质的突破。
我觉得,归根到底,不是技术分析本身的问题,而是技术分析的对象——股票市场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具体说,传统的技术分析理论都隐含了一个有问题的理论前提,它们的研究思路本质上都是在把股市看做是一个不受参与者自身行为影响的客观系统,而没有考虑到人的操作对股市的影响。
作为一种近似,这样处理可以给研究带来方便,也可以产生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这种不准确的近似不利于对市场进行深入研究。
在学习了博弈论之后,我似乎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事实上,市场由千千万万投资人构成,他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密切关联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些参与市场的人本生就是在互相的心理博弈,每个人的操作都必然的影响着股市的运动,特别是当资金量比拟大的时候对市场的影响更大,这些大户之间的博弈直接关系到技术分析的正确性。
参与市场的人有自己的思考,有时候甚至是非理性的。
而在中国,我们会看到另外一种力量在挑战着技术分析的权威性,那就是政府的力量。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是对技术分析信任与否的一个博弈,在信奉技术分析的人看来,技术分析之所以正确,其实归根到底就是很多人就是照着技术分析的结论做的,以至于这些结论就真的成真了。
下列图是我们常见的压力线理论,我们就以此构建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
博弈的双方是大多数散户和机构大户,我们的博弈过程是这样的:假设在B点,股价正好走到了切线理论压力线上面。
2024年博弈论心得体会(二篇)

2024年博弈论心得体会最初选择博弈论这一学科,是源于观看电影《美丽心灵》后,对John Forbes Nash Jr.及其所研究的博弈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得知选修课程中新增了博弈论,我激动不已,立即报名参与。
随着对《博弈论》的深入学习,我逐渐认识到这门课程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与重要性。
博弈论,作为研究在平等对局中,双方如何利用对方策略变换自身策略以取胜的学科,其思想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的《____兵法》等著作,不仅是军事战略的瑰宝,更可视为早期博弈论的经典之作。
博弈论最初聚焦于象棋、桥牌及____等游戏中的胜负问题,当时人们对博弈局势的把握多依赖于经验,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
博弈论深入探讨了游戏中个体的预测行为与实际行为,致力于优化策略的研究。
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是不可避免的话题,直面这些挑战,个人方能把握更多成功的机会。
在这些竞争与合作中,胜负往往取决于三个核心要素:机会(或运气)、体能与智能。
例如,抛硬币决定胜负纯粹依赖运气;百米赛跑则主要考验体能;而篮球赛、战争等复杂对抗,虽受运气与体能影响,但更关键的是智能与策略的较量。
智能,即头脑技能,是策略与谋略的集中体现。
鉴于大多数社会竞争均涉及智能的较量,因此,研究如何在博弈局势中策略性地选择行动显得尤为重要。
博弈论正是这样一门专注于互动局势下策略行为的学问。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每天都在与他人进行着博弈,这些对手可能是家人、朋友、师长,也可能是商业竞争对手或政治对手。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言:“要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必须对博弈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学习博弈论并非易事。
因为博弈论往往以数学语言为表达工具,而数学恐惧症在人群中颇为普遍。
尽管数学之美对少数人而言具有吸引力,但多数人视博弈论学习为艰巨任务。
尽管如此,掌握博弈论知识对于我们的学习与工作大有裨益。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虽仅对博弈论有了初步了解,但已学会以博弈的视角思考问题、分析判断并寻求解决方案。
博弈论课程心得体会1000字

博弈论课程心得体会1000字博弈论课程心得体会1000字一、在学习博弈论之后,结合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出现的博弈现象的思考进行如下报告:博弈论是研究博弈行为中斗争各方是否存在着最合理的行为方案,及如何找到这个合理的行为方案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现代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一个组织内部的效率取决于全体员工的努力水平。
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成为管理的核心,这其中自然包含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博弈。
如何有效激励教师管理学家詹姆斯提出:没有激励,人的能力发挥不过20%~30%;若施以激励,则可达到80%~90%。
管理中激励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保障,是提高组织效率的重要手段。
学校与教师之间的激励选择是让自己最满意的策略这样一个博弈过程,双方博弈的最终目的都是要使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学校作为博弈方之一,要以对教师最少的激励获得最大的效益;而教师作为博弈的另一方,要以对学校最少的付出和工作获得最多的回报。
二、通过对日常管理工作中激励的思考和效果的观察发现,虽然学校制定一系列激励措施,但效果不显著,表现在科研成果和教学效果不突出,新进教师离职率较高等。
1.原因分析。
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发现,对于教师这类知识型员工的特殊需求分析不足,激励针对性欠缺。
激励理论认为,任何组织出现问题都是由于对组织或个人激励不当所导致的。
Nahn认为,虽然知识型员工的创新能力较强,能够为企业创造新产品、新知识,但这些创新是要通过激发知识型员工的创新动机来实现的。
知识型员工与传统员工的不同在于,他们掌握了大量的隐性知识,而且他们的劳动成果通常都有较高的潜在价值,但这种隐性知识和潜在价值组织是难以量化的。
教师作为知识型员工,具有工具有高学历、高自主性、高独立性、高自我价值感的特点。
教师更加注重学习研究和自我实现,通过自身学习、自我提高,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得到自我发展,同时为学校创造价值。
教师更加注重组织的心理归属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博弈论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博弈论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
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博弈论读后感范文,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博弈论读后感1博弈论是一门深奥的学科,对于哲学家来说它是哲学,对于军事家来说它是一本兵书,对于文学家来说它是另一个《浮士德》,这就是博弈论。
我喜欢博弈论,因为我喜欢思考,喜欢斗争,不喜欢平静,我渴望从博弈论中找到我想要的东西,我渴望博弈论给我迷茫的心指引一条光明之路。
我读博弈论,虽然懂得准确来说不是很多,但大致的意思我还是明白的。
博弈论准确来说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了我们如何去思考的工具,它是一种工具,让我们在解决任何事的时候都讲究策略,讲求科学,而不是凭感觉和直觉,博弈论让我们在一条路上走的更远,更久。
博弈论同样可以让人成长,让人在面对任何事的时候,都变得理智科学,做任何事都有了理论依据。
它让我们在做决定时有了方向,不再迷茫。
博弈论没有出奇制胜的法宝,没有石破天惊的策略;它是平凡无奇的,又是那么让人着迷,因为它会让任何一个读它的人有所收获,不会徒劳而归。
他就像一位无私的人民教师,对待她的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
每一个读博弈论的人都应该怀着一颗庄重的心,因为它在教诲着我们。
真的希望更多的人能发现博弈论的美,让博弈论引领更多的人走向希望,走向成功。
博弈论读后感2《博弈论》是我很久之前买的书,翻了一下就丢在一边,最近几天因和同学互相洗刷不赢,我决定认真读一下这本书,一读才知道,生活中充满了博弈,我也渐渐地被它所吸引。
书的封面写着:学习博弈论的目的,不是为了享受博弈分析的过程,而在于赢得更好的结局。
我的目的也是它,让我在生活中获得更好的结局,至少让我有副好口才。
博弈论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如何达到均衡的科学。
简单来说就是,每个博弈者在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时,不但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目的行事,还必须考虑他的决策行为可能对其他人造成的影响,以及其他人的反应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通过选择最佳行动计划,来寻求收益或效用的最大化。
博弈论学习心得体会.doc

博弈论学习心得体会篇一:学习博弈论心得体会学习博弈论心得体会-----参加2011年医院经营管理研讨会有感金秋九月,丰收时节,我院与市妇幼保健院联合举办了《2011年医院经营管理研讨会》,邀请到北京大学与北京朝阳医院两位专家,就博弈论与非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两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生动的演讲,使我受益匪浅。
现在就学习后的心得体会进行汇报一下。
博弈论本来就是科学的理论和行为的艺术。
它不应该是沉闷的,而应该是生动的;它不应该只是乏味公式,而应该拥有丰富的情感;它不应该只局限于竞争,更应着眼于通过竞争展开合作。
博弈论不应该被理解为阴谋诡计,不应该被理解为小聪明,不应该被理解为厚黑学,不应该被理解为你死我活的权谋术。
博弈论应该是展开有效竞争与合作的理论,应该是大智慧,应该是个人理性融入社会的艺术。
对于那些试图探求真实世界现象之因缘的人们来说,博弈论也是理解高度互动的人类社会的一种思想方法和分析工具。
如果只想着把博弈论用于人际斗争,那只是博弈之术;只有理性地融入社会,才是博弈之道。
“术”的博弈只是嵌入在“道”的博弈中的一个小博弈,关注于“术”而忘却于“道”,无异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可一时得利,却可能对个人的长期利益和更大的成功产生至为糟糕的影响。
正如两位作者在本书中屡屡提到:人生中总是存在更大的博弈,因此个人的决策不应该只着眼于一个小博弈的胜负。
能够看到多大、多远的博弈,取决于个人的胸襟和眼光。
从某种意义而言,他们所谓的小博弈与更大的博弈之分,正是博弈的“术”与“道”之分。
在因为博弈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当中,就论述风格而言,1994年获奖的约翰·纳什(JohnforbesNash,Jr.)和2005年获奖的托马斯·谢林(Thomasc.Schelling),可以说是这个绚丽光谱的两个端点。
纳什“惜墨如金”,他的论述全部见于匿名审稿论文,数量不多,每篇的篇幅都很短,完全是数学形式的讨论。
博弈论心得体会

博弈论心得体会博弈论心得体会一我学过一段时间博弈论,一些思维过程中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使用一些博弈论思想,有两点比较突出的体会。
第一,制订政策或游戏规则,要保证所有人有参与积极性。
这来源于纳什均衡概念,说起来当然简单。
但我自己觉得,以前所知道的这条道理制订游戏规则要保证所有人有参与积极性是简单接受,没有逻辑,或者,在直觉层次觉得这是对的,但没有认识到它为什么对。
有本书上说,以后的经济学家必须知道一个纳什均衡概念,否则不算经济学家,或者说,玩明白了纳什均衡,就像玩明白了价格一样,是经济学家的基本功。
我赞同。
协议必须是能够自动执行的。
第二,千万不能把别人当傻瓜。
这来自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合理的行为序列必然在每一步上都合理,即使存在一点缺陷,也要从颤抖手均衡的思路来考虑问题,使自己不要随意使用触发策略,保证你好我好。
如果把别人当傻瓜,吃亏的是自己,就像那个卖猫的故事。
把博弈论这种技术体系当作世界观,似乎有些危险,但其中的道理我必须重视。
博弈论心得体会二学习博弈论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赢得更好的结局,也在于享受博弈分析的过程。
先给大家猜一个脑筋急转弯,问:在什么情况下零大于二,二大于五,五又大于零。
答案是:在玩石头.剪刀.布游戏的时候。
博弈,就是用这种游戏思维来突破看似无法改变的局面,解决现实的严肃问题的策略。
在博弈中,每个参与者都在特定条件下争取其最大利益,强者未必胜券在握,弱者也未必永无出头之日。
因为在博弈中,特别是多个参与者的博弈中,结果不仅取决于参与者的实力与策略,而且还取决于其他参与者的制约和策略。
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屌丝若要逆袭,学习并掌握必要的博弈论的知识是很有帮助和必要的。
事实上,博弈过程本来就不过是一种日常现象。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先分析他人的意愿从而做出合理的行为选择,而所谓博弈就是行为者在一定环境条件和规则下,选择一定的行为或策略,实施并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
比如你身为博士,当面临老板任务的压力和可爱妹纸的召唤的选择时,必要的博弈论知识的应用,也许会助你平安过关。
2024年《博弈论》学习体会范文

2024年《博弈论》学习体会范文2024年,我在大学的学习生涯中选择了一门非常有趣的课程——《博弈论》。
这门课程让我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决策与竞争产生了全新的认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博弈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博弈论的思维方式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接下来,我将分享我的学习体会。
博弈论是一门研究人与人之间决策和竞争的科学。
通过博弈论,我们可以分析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并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博弈模型和解决方法,如零和博弈、非零和博弈、纳什均衡等。
这些概念和方法的学习使我对博弈论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学习中,我们运用博弈论的观点和工具解析了许多经典案例。
例如,囚徒困境是一个经典的博弈模型。
在这个案例中,两名囚犯面临合作与背叛的选择,他们的决策将决定各自的判罪情况。
通过分析囚徒困境的博弈模型,我们发现在没有合作的情况下,他们都将获得更坏的结果。
这个案例向我展示了在决策过程中优化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平衡是多么重要。
除了囚徒困境,我们还通过博弈论的方法来解析一些经济问题。
例如,卖方与买方之间的定价博弈。
通过运用博弈论中的非零和博弈模型,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最优的定价策略,使双方都能获得较高的利润。
这个案例让我明白了在现实生活中,经济主体之间的谈判与竞争是如何通过博弈论的思维方式来求解的。
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还进行了一些实践性的练习。
例如,我们分组进行了一个模拟博弈的实验。
在实验中,我们模拟了两个团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通过不断的博弈过程,我们发现当团队之间的合作度越高时,整个团队的绩效也越好。
这个实验让我意识到在博弈中,合作与竞争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合理的合作可以实现双赢。
通过学习《博弈论》,我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决策和竞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着博弈的情况,我们的决策和行为会影响他人的利益。
因此,我们需要运用博弈论的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的博弈论
——学习《博弈论》课程的收获
高中毕业那个暑假我阅读了一本书名为《非是非非:世界经典趣味悖论》
的书,里面主要讲述了一些有趣的悖论和哲学以及逻辑的思维,同时该书也讲述
了经典的囚徒困境的博弈,但是书是以趣味故事来讲述了,我也不知道那就是囚
徒困境。本科上了微观经济学课程才恍然大悟,我原来早就对这个经典博弈有了
一定程度上的感性认识。电影《美丽心灵》也让我认识到了纳什传奇的一生。本
科的学习中一直对博弈论很好奇,但是也没有自己去学习。在学习之前我认为是
一门有很强的实用性而且很有趣的课程,但是实际上的博弈论与我的想象又说区
别,数学知识的要求较高,而且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博弈论课程让我全
面系统的了解了博弈论这么学科外,也让我认识到博弈论的深奥,需要自己去领
悟。通过不断努力学习和思考,博弈论也给我带来了许多的收获和启发。
了解了四种博弈论和四种均衡
博弈论本是数学的分支,博弈论也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工具,它不仅仅运用于经济
学也运用于军事、政治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中国古代的许多经典故事也是博
弈论的模型,例如田忌赛马。当博弈论被引入经济学研究,为经济学研究方法开
启了一扇崭新的大门,改变了经济学的轮廓。在分析经济学的各种问题时都有所
运用,特别是产业组织理论方面,在研究市场结构时学者运用了各种博弈模型分
析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和策略。
根据博弈的行动顺序和信息的完全与否将博弈分为四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
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对应的四种均衡:
纳什均衡;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贝叶斯均衡;精炼贝叶斯均衡。在课程的学习
中我们了解了多种经典的博弈模型:智猪博弈,市场进入阻挠,蜈蚣博弈等等。
不同的博弈模型都用其简单的表述,描述了复杂的经济学问题,从中要仔细体会
才能得到答案。
在本科的学校中囚徒困境是无法解决的,但是在现在看来,如果将囚徒困境放到
无限次的重复博弈中,结果就会不一样了,即如果囚徒困境不再是完全信息静态
博弈,而变成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均衡结果会不一样,囚徒困境得以解决。“冷酷
策略”是无限次囚徒博弈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在每一阶段,囚徒都会选择(抵
赖、抵赖),囚徒走出了一次性博弈的困境。冷酷策略也有人称之为“以牙还牙”
策略是指一旦对方选择坦白,自己也将选择坦白,并且一直坦白下去。
掌握这些基本的博弈论概念我们才刚刚进入博弈论这门课程的大门,而那些经典
的博弈之所以是经典也是普通人很难构建出来的博弈模型。
生活中处处存在博弈
其实博弈现象不只现身于经济领域,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处处可见的,所以博
弈论的思想不仅仅能够用来分析经济从而获得最大的盈利,我们也可以尝试将博
弈论的观点与日常生活联系,将博弈论的思想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从而获得最优
的策略。
夫妻吵架也是一场博弈。夫妻双方都有两种策略,强硬或软弱。博弈的可能结果
有四种组合:夫强硬妻强硬、夫强硬妻软弱、夫软弱妻强硬、夫软弱妻软弱。 根
据生活的实际观察,夫软弱妻软弱是婚姻最稳定的一种,因为互相都不愿让对方
受到伤害或感到难过,常常情愿自己让步。夫强硬妻强硬是婚姻最不稳定的一种,
大多数结局是负气离婚。夫强硬妻软弱和妻强硬夫软弱是最常见的一种,许多夫
妻吵架都是这样,最后终归是一方让步,不是丈夫撤退到阳台里点根烟,就是妻
子避让到卧室里号啕大哭。
而我自己认为从博弈论中获得的最大收获是博弈中的思维逻辑和分析问题的方
式。
逆向归纳法与重复剔除
在求解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时,我们通常采用的是逆向归纳法,从每一个结果开
始反向推测,在每一个子博弈中策略都在该博弈上构成纳什均衡。同时运用重复
剔除的方法,剔除不可置信威胁,即剔除劣的战略,从而得到最优战略。我们在
生活和学校中往往习惯了顺向的思维,而有时候逆向思维是更容易得出最优的策
略。
而不可置信威胁更是到处存在,其实小朋友就很懂得利用这一点,在小朋友们为
了达到目的在哭的时候,爸妈往往会放狠话,例如说再哭把你丢出去,或者不要
你了之类的,但是很多小朋友并不受威胁,因为他们知道父母的话是不可信的,
所以为了达到目前他们会选择继续哭泣。又例如在动物身上也可以看见,俗话说
“会叫的狗不咬人”,也是这样,狗遇见同类会吠叫是一种威胁,但是这种威胁
是不可置信的,真正凶猛的狗在下口之前是不会吠叫的。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也
会这样,例如跟好朋友相约见面,确定了时间,并且说明迟到了就不会等,但是
实际情况是即使她迟到了身为好朋友还是会等下去。
信息传递
《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就是一个完全信息的假设了,
但是有时候我们并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也不能正确的认识别人。自信时往往会
高估自己而不可一世,自卑时则相反会高估困难不敢前行。信息的传递成为一门
学问,正如课本中的经典模型,如何发出信号将自己去他人区分开来是十分重要
的。信息的不完全是现实的常态,口头上的说明并不一定能够取得人们的信任,
行动才是最好的方法,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在不完全信息博弈中,一个基本的假设就是行为主体都是类型依赖的,特别是不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中,参与者只知道一个先验概率,根据先行动中的行为来修正
概率,得到后验概率,之后进行决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都是生活中不完全信息中,我们不知道这个人“是敌是
友”,我们只能根据他的行为来判断,但是“坏人”还是可能做好事的,信息的
不完全使得我们要断进行判断,不断修正他是好人还是坏人的概率。我们根据他
人的行为来自己的行为,往往是你对我好我也会对你好,同样也会“以牙还牙”,
能够“以德报怨”的人实在是不多见得。同样在生活中,一个朋友是酒肉朋友还
是值得两肋插刀的知己,我们一下子并不能区分,但是我们会通过他的行为来判
断他们的类型,在动态博弈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判断。
策略的选择
博弈论也可以说是在其他人做出选择的情况下,自己根据他人的选择,做出最优
的选择。人与人之间是相互的,博弈达到的均衡也是参与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怎么做出最优选择呢是在理性的情况下,利己的情况下的选择。但是在实践情况
下,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不一定能够选择到最优,甚至是选择了劣策略。这时人往
往会后悔,懊恼。有时利己的选择却会给他人带来损失,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相
冲突,这时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呢
得与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面对的博弈,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
么利益必须争取,什么利益敬而远之,这些都需要我们深思熟虑后做出正确的选
择。就如同我放弃工作选择了读研,而另外一些人放弃读研的机会选择工作也是
一样的,读研让我得到了许多,同时我付出了巨大的机会成本:三年的时间与经
验、可能取得的工资收入、付出的学费等等。正如“舍得”这个词,从来都是有
舍去才有所得的。
人在面对很多事情时是感性的,无法做到博弈论中的理性决策,很多人说恋爱中
的人是低智商的,其实只是那时大家都过于感性而已,有时喜欢不喜欢真的是说
不出道理的,自己都无法知道自己怎么想,又谈何理性分析。但是其实,不以得
喜,不以失悲,坦然地面对得失才是处世的最高境界,得之吾幸失之我命。唯物
辩证法也告诉我们事物的得失都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如果
有时尽力了也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你可能会深感上天的不公,但反过来想想,
其实你更应该坦然地面对,因为尽力去做的你已经无怨无悔,得不到不是因为你
没有去珍惜和努力,而是因为对方本不属于你,所以在人生中我们有时更要学会
放弃,学会忘记。
博弈论这门课程很有难度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让我在思
考问题的逻辑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上都有很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