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标书正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标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标书
尊敬的评审专家:
我是XXX,来自XXX学校,现就XXX项目向贵单位申请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的资助。
一、项目背景和研究意义
(此部分介绍项目所处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
和存在的问题,阐明项目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
二、项目研究内容及目标
(此部分介绍项目的研究内容、方法和计划,明确项目的主要研究目
标和预期结果,并解释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和优势。
)
三、项目研究计划和可行性分析
(此部分具体规划项目的研究计划,包括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阐述项目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确保项目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的研究
成果。
)
四、项目工作预算和经费支持
(此部分列出项目的经费支持计划,包括设备购置、实验费用、研究
人员工资等详细的经费预算,说明所申请经费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
五、项目研究团队及合作单位介绍
(此部分介绍项目的研究团队成员的背景和专业经历,说明他们的研
究能力和相关成果,同时列出合作单位及其所提供的支持和合作内容。
)
六、项目成果应用和推广
(此部分说明项目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潜力,如何将项目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相关行业或科研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七、项目申请的原因和必要性
(此部分分析项目申请的原因和必要性,说明为什么需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并阐明项目在学术和应用层面的重要性。
)
八、项目研究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方向
(此部分说明项目研究的可持续性,如何保证项目能够长期进行并不断取得进展,同时阐明项目研究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再次感谢您的评审工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标书范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标书范例尊敬的评审专家: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审查我们的申请。
以下是一份关于XXXXXXXXX (项目名称)的申请书,希望能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一、项目背景和研究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XXXXXXXXX(项目领域)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然而,目前在XXXXXXXXX领域尚存在一些未解决的核心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也限制了社会的进步。
因此,本项目旨在XXXXXXXXX(项目目标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XXXXXXXXX领域研究已有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XXXXXXXXX2.XXXXXXXXX3.XXXXXXXXX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会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基于以上的问题和目标,本项目将重点研究以下内容:1.XXXXXXXXX(研究内容1);2.XXXXXXXXX(研究内容2);3.XXXXXXXXX(研究内容3)。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本项目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XXXXXXXXX(研究方法1);2.XXXXXXXXX(研究方法2);3.XXXXXXXXX(研究方法3)。
四、预期创新点和成果通过本研究,我们预期能够达到以下创新点和成果:1.XXXXXXXXX(创新点和成果1);2.XXXXXXXXX(创新点和成果2);3.XXXXXXXXX(创新点和成果3)。
这些创新点和成果将为XXX行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重要的支持和指导。
五、工作计划和进度安排本项目的工作计划和进度安排如下:1.XXXXXXXXX(工作计划1);2.XXXXXXXXX(工作计划2);3.XXXXXXXXX(工作计划3)。
六、研究团队和资源本项目的研究团队由一批经验丰富、专业素质全面的研究人员组成,团队成员包括教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同时,我们也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以提供良好的技术平台和实验条件,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2024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 正文模板

2024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正文模板一、研究背景与意义简要介绍研究的科学背景和意义,阐述项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1.研究内容(1)详细描述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研究重点和主要研究问题。
(2)列出研究的具体假设或理论框架。
2.研究目标(1)明确研究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2)结合研究内容,阐述研究目标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研究方法(1)介绍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和技术,如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等。
(2)说明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和优势。
2.技术路线(1)详细描述实现研究目标所需的技术路线,包括实验流程、数据处理和分析流程等。
(2)对技术路线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估。
四、研究计划与时间表1.研究计划(1)详细规划研究的各个阶段,包括前期准备、实验实施、数据采集和处理等。
(2)对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和时间安排进行说明。
2.时间表(1)制作详细的时间安排表,明确每个阶段的具体完成时间。
(2)确保时间安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五、预期成果与价值1.预期成果(1)明确预期的研究成果,包括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
(2)对预期成果的创新性和科学性进行评估。
2.成果价值(1)阐述研究成果的应用前景和社会效益。
(2)对成果价值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进行评估。
六、研究基础与前期成果1.研究基础(1)介绍申请者及团队的研究背景和实力。
(2)提供相关研究经验、技能和条件的说明。
2.前期成果(1)列举申请者及团队在相关领域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2)说明前期成果与本项目的关系及对本项目的支撑作用。
国科金青年基金标书空白模板

国科金青年基金标书空白模板引言概述:国科金青年基金是一项重要的科研资助计划,对于年轻科研人员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编写一份准确的基金标书是申请成功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国科金青年基金标书的空白模板,以帮助申请人更好地准备申请材料。
正文内容:1. 项目背景和目标1.1 项目背景- 描述研究领域的现状和问题- 引用相关研究成果和文献,说明研究的重要性和创新性1.2 项目目标- 阐述项目的研究目标和预期成果- 说明项目对学术界和社会的贡献2. 研究内容和方法2.1 研究内容- 详细描述项目的研究内容和重点- 分析研究内容与项目目标的关联性2.2 研究方法- 介绍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些方法,并说明其优势和适用性2.3 研究计划- 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包括时间安排和里程碑- 解释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3. 研究团队和合作机构3.1 研究团队- 介绍项目团队成员的背景和专业能力- 强调团队成员的合作经验和研究潜力3.2 合作机构- 列举与项目相关的合作机构和合作人员- 说明合作机构的实力和专业性4. 预期成果和推广计划4.1 预期成果- 阐述项目预期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说明成果对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影响和应用价值4.2 推广计划- 制定详细的成果推广计划,包括学术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等- 解释推广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5. 预算和资金使用计划5.1 预算- 详细列出项目所需的经费预算- 解释经费的合理性和使用效益5.2 资金使用计划- 制定资金使用计划,包括经费分配和使用时间表- 说明资金使用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总结:综上所述,国科金青年基金标书的空白模板应包含项目背景和目标、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团队和合作机构、预期成果和推广计划、预算和资金使用计划等五个大点。
在每个大点下,详细阐述3-5个小点,确保内容准确、专业,并符合基金申请的要求。
编写一份准确的基金标书将提高申请成功的机会,为年轻科研人员的科研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国自然青年基金中标范文

国自然青年基金中标范文
国自然青年基金中标范文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尊敬的评审专家: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阅我的申请书。
我是XXX,来自XXX大学,是一名致力于XXX领域的青年学者。
在此,我诚挚地向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本申请书旨在探讨XXX领域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即XXX问题。
在当前的科学研究中,XXX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其对于推动XXX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深信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将对XXX领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提出了以下研究方案:首先,我将通过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深入了解XXX问题的现状和本质。
在此基础上,我将采用XXX方法进行研究,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我将遵循科学研究的规范和伦理要求,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为XXX领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同时,本项目的研究还将为我个人的学术成长提供宝贵的经验,提高我的学术水平和能力。
我相信,在您的支持和帮助下,本项目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的申请书的关注和审阅。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随时与我联系。
我将竭诚为您服务。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X
XXXX年XX月XX日。
国自然基金标书模板

国自然基金标书模板一、研究背景。
国自然基金是我国用于支持基础研究的重要渠道,旨在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本项目旨在申请国自然基金,以支持我们团队在某一特定领域的研究。
二、研究意义。
我们团队的研究将填补当前领域的空白,解决某一具体问题,对于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我们将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三、研究内容。
本项目将围绕某一具体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包括理论分析、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等内容。
通过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数据分析,我们将得出一系列重要结论,并形成相关成果。
四、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明确的,我们将通过系统的研究,解决某一具体问题,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并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我们也将培养一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才,为我国科技发展做出贡献。
五、研究方法。
本项目将采用某一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数学模型等。
我们将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研究方法,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六、研究进度安排。
我们将严格按照项目计划,按时完成各项研究任务。
通过科学的进度安排和严格的执行,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取得预期成果。
七、预期成果。
我们预期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取得某一具体问题的重要研究成果,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取得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等成果。
同时,我们也将在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八、研究团队。
我们的研究团队由一批具有丰富研究经验和扎实理论基础的专家学者组成,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我们将充分发挥团队优势,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取得预期成果。
九、经费预算。
我们对项目所需经费进行了详细的预算,确保经费的合理使用和科学管理。
我们将按照国自然基金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经费管理制度,确保经费的使用合法、合规。
十、风险与对策。
我们充分考虑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
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项目实施中的各种风险,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取得预期成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申请书正文范例(2020年)

报告正文(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4000~8000)1.1项目的立项依据水资源短缺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难题,而污水滴灌是缓解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1,2]。
在我国,应用污水灌溉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在欧洲也有将近一个世纪[3]。
这种古老方法的现实意义在于:(1)可从灌溉用水中置换出等量优质水,如果污水灌溉的规模提高到年排放量的50%,则置换出的优质水量将相当于2~3个南水北调工程;(2)利用污水进行灌溉,可充分利用土壤的降解能力减小对江、河、湖泊等有限水资源的污染;(3)对比常规水,污水中的氮、钾等元素可明显促进作物生长。
世界范围内,以色列、美国等国对污水滴灌进行了推广应用。
特别是以色列,全国80%的污水经过净化后用于农业和城市园林滴灌,预计到2010年全国将有1/3以上的农业灌溉使用污水[5]。
据报道,我国的污水灌溉占总灌溉面积的10%左右,主要集中在水资源严重缺乏的黄、淮、海和辽四大流域,大多采用原始的漫灌和浇灌方式,不符合现代节水农业的发展方向。
纵观国内外,污水滴灌的普及程度不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灌水器堵塞问题尤为突出。
在以色列、美国等滴灌应用早、研究深入的国家,有众多学者就污水滴灌中的灌水器堵塞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
Adin等(1990)利用三种灌水器进行污水滴灌试验,提出了一种“逐步堵塞”的假设,认为沉积物的聚集源自不规则形状粘土的沉淀,加上后续悬浮固体物的不断黏附,最终导致灌水器发生堵塞[6]。
Taylor等(1995)对长达两个生长季节的田间污水滴灌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砂粒在流道内部的沉积和滞留是引起灌水器堵塞的主要原因,指出灌水器的流道结构和形式成为决定其堵塞程度的最重要因素[7]。
Shatanawi等人(1996)通过试验研究,发现污水中的钙、镁等元素容易导致灌水器发生严重堵塞,过多的微生物则加速了藻类的生长[8]。
Schischa等人(1997)通过试验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控制污水滴灌中的灌水器堵塞问题[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申请书正文范例

尊敬的评审专家:我是××大学××学院的××,感谢您的关注与评审时间。
我在此申请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并将在下文中详细介绍我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预期成果,以证明我对该课题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在这些污染物中,重金属受到了广泛关注,因为它们不可降解,可以积累在环境和生物体内,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将重金属污染物从水体中高效地去除,研究人员们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
然而,目前已有的去除方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低去除效率、高成本、产生二次污染等。
因此,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和开发一种新型的重金属去除方法,来解决现有方法存在的问题,并提高重金属去除效率,减少成本和二次污染的风险。
将研究重金属去除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方法,并优化其去除性能和循环使用能力,从而为水体的净化和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二、研究目标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是设计和制备一种高效的重金属去除材料,并分析其去除机理。
具体而言,我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来实现这一目标:1.系统梳理相关文献,了解目前已有的重金属去除方法和材料,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2.开展实验室合成不同类型的重金属去除材料,并评估其去除效果;3.通过物理化学分析手段,如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材料的结构和形貌,以揭示材料的去除机理;4.结合一定的工程实践,优化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去除性能,并评估其循环使用能力;5.验证所设计的重金属去除材料在不同水样中的去除效果和适用性。
通过以上工作,我期望能够开发出一种高效、经济且环境友好的重金属去除方法和材料,并为解决重金属污染问题做出贡献。
三、研究方法为实现以上研究目标,我将采用以下几个重要的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已有的重金属去除方法和材料的研究现状,为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提供理论基础;2.材料合成:根据文献综述的结果,选取合适的合成方法,制备具有高去除效率的重金属去除材料;3.材料表征:通过XRD、SEM等表征手段,对合成的材料进行结构和形貌的分析,以探究其去除机理;4.去除性能评估:利用批处理实验和连续流动实验,评估所制备的材料对重金属的去除效果,并优化实验条件和参数以提高去除效率;5.循环使用能力评估:对优选的材料,评估其循环使用性能,并寻求提高材料寿命的策略;6.水样应用验证:通过实际水样的采集、处理和分析,验证所设计材料的去除效果和适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告正文1. 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1)项目的立项依据。
(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需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或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
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微生物遗传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是细菌如何维持和改变自身的基因组大小和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1-3]。
已知细菌有多种机制来改变自身基因组大小,如基因丢失、基因水平转移、基因复制(Duplications)等等[4, 5],因此细菌的基因组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
如Lukjancenko等人对已公布的61株大肠杆菌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6],发现仅有6%的基因存在于所有的菌株中,这些基因被称为核心基因(core genes);而某些菌株中的重要基因却在另一些菌株中出现缺失。
因此,细菌基因丢失(gene loss or genome reduction)也是细菌基因组进化中的重要过程之一,其动力和机制也是微生物遗传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常见的基因丢失机制主要有两种:同源重组[7]和随机丢失[8, 9]。
同源重组介导的片段丢失概率较高,但是必须具有一定的同源序列,如大肠杆菌RecA系统介导的同源重组要不少于25bp的同源片段[10];猪链球菌中长度为89 kb的致病岛在整合酶介导下出现剪切和转移的概率约3.2×10-4,其两侧的同源序列长度为15 bp[11]。
而随机丢失是所有生物DNA复制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的错误,由于细菌中存在多种基因组保护机制,如同源重组系统、非同源末端连接、错配修复等[12, 13],因此,随机丢失的概率是很低的,如伤寒沙门菌出现DNA丢失的概率在0.5×10-9 ~ 2.2×10-8左右[1]。
本课题组于2014年报道了一种新的细菌耐受噬菌体现象:铜绿假单胞菌可丢失大片段基因组DNA从而耐受噬菌体的感染,我们曾将这种机制称为“断臂求生”[14]。
以铜绿假单胞菌宿主菌PA1及其裂解性噬菌体PaP1为模型,分离鉴定耐受噬菌体的突变菌株PA1r,意外的是耐受菌株PA1r可以分泌红色色素(见“工作基础”图3)。
于是我们对敏感株PA1和耐受菌PA1r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PA1r基因组中丢失了一段长219.6 kb的片段。
其中hmgA基因的丢失,导致了一种红色底物尿黑酸的积累,而galU 基因的丢失则导致PA1r失去了脂多糖(LPS)。
LPS是噬菌体PaP1感染宿主菌的受体,因此噬菌体无法吸附上PA1r(见“工作基础”图3)。
而且,我们通过“彷徨试验”证实,基因组片段的丢失是出现在噬菌体感染之前的,也就是说噬菌体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发挥了选择作用,而不是诱导基因组片段的丢失。
因此,我们证实细菌可通过丢失自身基因组片段从而耐受噬菌体。
但是,铜绿假单胞菌大片段DNA丢失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1)基因组片段丢失的概率(即红色耐受菌出现的概率)非常高,达到(1.02±0.85)×10-6,显著高于正常细菌基因组片段丢失的概率(10-8~10-9);(2)丢失的片段非常大,约200~300 kb;(3)片段断裂的位点不是特异的:虽然都包括了hmgA和galU两个基因,但是不同红色耐受菌中的断裂位点是不一致的(图1)。
因此,“断臂求生”的机制不符合同源重组和随机丢失的特点,提示铜绿假单胞菌中大片段DNA的丢失可能是由一种新机制介导。
图1. PCR(A)和脉冲场电泳(B)证实4株红色耐受菌(PA1r、PA1R-37、PA1R-57、PA1R-61、)丢失的DNA片段位点具有显著差异(约200~300 kb)。
(C):4株红色耐受菌基因组片段丢失的示意图。
我们推测:大片段DNA丢失的第一步是由某种DNA酶剪切导致DNA断裂,随后两个断点之间的DNA被连接酶连接,而中间的片段则出现丢失(图2)。
因此,我们首先从铜绿假单胞菌中的DNA酶入手。
如果此DNA酶缺失,铜绿假单胞菌则不能剪切DNA,则不会出现大片段DNA的丢失,也不能产生红色耐受菌。
反过来,首先要寻找不能产生红色耐受菌的突变菌株,其缺失的基因可能就是剪切大片段DNA的酶。
同时,为了便于今后的同行交流与合作,我们选择了铜绿假单胞菌国际标准株PAO1进行后续试验。
裂解性噬菌体JG004的受体也是LPS[15],而且PAO1被裂解性噬菌体JG004感染后,也会出现大片段DNA丢失而产生红色耐受菌,DNA丢失的片段大小和概率均与PA1一致。
因此,我们从美国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Genome Center购买了铜绿假单胞菌PAO1的转座子突变文库[16]。
根据PAO1的基因组注释结果,我们筛选了所有可能参与DNA剪切的酶(同源重组系统:RecA、RecB、RecC、RecD;非同源末端修复系统(NHEJ):LigD和Ku;错配修复系统(MMR):MutS、MutL、UvrA/B/C、UvrD;其它推测的核酸酶:XthA、EndA、XseB、XseA、P A4172、P A4282;详见“工作基础”表1)。
将相应的突变菌株分别感染裂解性噬菌体JG004后,鉴定不能产生红色耐受菌的转座子突变株,那么这个突变株缺失的基因可能就是介导“断臂求生”的关键基因。
通过筛选,我们意外的发现:mutL突变后,PAO1ΔmutL没有再出现红色耐受菌(见“工作基础”),而其余筛选的转座子突变菌株均可以产生红色耐受菌,这一结果强烈提示MutL可能是导致DNA大片段丢失的关键酶!MutL是错配修复系统中的关键酶,其功能在大肠杆菌这一模式生物中被深入研究[12, 13, 17]。
在大肠杆菌中,MutS首先结合于点突变处,然后募集MutL并形成复合体,该复合体再激活核酸酶MutH,激活后的MutH可以识别未甲基化的GATC位点,并在错配位点处切割单链DNA。
然后,核酸外切酶在解旋酶及单链结合蛋白SSB蛋白的协助下,将未甲基化的GATC至错配位点之间的整段单链DNA去除。
随后,DNA聚合酶将以另一条DNA 链为模板进行DNA合成,从而消除错配位点,而且GATC位点可以与错配位点相隔1000 bp 以上。
但是,这一剪切模式仅存在于部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细菌中,在其余细菌中,MutL兼具核酸酶的作用,因而没有MutH。
铜绿假单胞菌中的MutL被证实具有错配修复功能[18, 19],而且体外实验中发现其具有单链DNA剪切功能。
然而,MutL是否具有双链DNA剪切功能还有争议。
有报道称,在Mg2+、ATP存在的情况下,枯草芽胞杆菌的MutL(BsMutL)可以剪切单链DNA;而当加入Mn2+后,则可以剪切双链DNA,导致DNA 双链断裂[20]。
但是,尚不清楚铜绿假单胞菌的MutL是否也具有双链DNA剪切功能。
由于缺少直接在细菌中检测MutL剪切双链DNA的方法,因此目前还没有在细菌内证实MutL 剪切双链DNA的报道。
因此,我们提出一种假设:铜绿假单胞菌的MutL具有双链DNA剪切活性,在修复细菌DNA的点突变时,会有一定的概率在点突变的附近剪切双链DNA。
随后,两个点突变被剪切后,两个DNA断端被连接酶重新连接起来,导致两个断端之间的DNA片段丢失。
由于点突变是随机的,因此,这种剪切-重新连接是具有随机性的,筛选的红色耐受菌中大片段DNA丢失位点的非特异性也支持这一假设。
只有当丢失的DNA片段同时包含有hmgA 和galU两个基因时,则具有了分泌红色色素和耐受噬菌体的双重特点,经过噬菌体感染可被识别筛选出来(图2)。
综上所述,本课题在发现铜绿假单胞菌可通过基因组大片段丢失从而耐受噬菌体感染的工作基础之上,筛选到MutL可能是介导染色体DNA大片段丢失的关键酶,将通过基因敲除、回补试验以及体外双链DNA剪切试验研究MutL在铜绿假单胞菌中剪切双链DNA从而导致大片段DNA丢失的分子机制。
这一研究有望揭示MutL的新功能,也有望提出一种新的MutL介导的细菌基因组片段丢失机制。
图2. 铜绿假单胞菌DNA大片段丢失的示意图:细菌DNA复制过程中出现点突变,此时MutL结合于点突变附近,有一定概率出现双链DNA剪切。
形成两个DNA双链剪切位点之后,断端两侧的DNA被连接酶连接,而中间的片段被丢失。
当丢失的片段正好包含有hmgA和galU两个基因时,则表现为红色耐受菌。
参考文献:1. Nilsson AI, et al., Bacterial genome size reduction by experimental evolution. Proc Natl AcadSci U S A. 2005;. 102(34): 12112-6.2. Koskiniemi, S., et al., Selection-Driven Gene Loss in Bacteria.Plos Genetics, 2012. 8(6).e1002787.3. Lee MC, et al., Repeated, selection-driven genome reduction of accessory genes inexperimental populations. PLoS Genet, 2012. 8(5): p. e10026514. Raeside, C., et al., Large Chromosomal Rearrangements during a Long-Term EvolutionExperiment with Escherichia coli. Mbio, 2014. 5(5).e01377-145. Ogier, J.C., et al., Attenuated Virulence and Genomic Reductive Evolution in theEntomopathogenic Bacterial Symbiont Species, Xenorhabdus poinarii. 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14. 6(6): p. 1495-1513.6. Lukjancenko, O., et al., Comparison of 61 Sequenced Escherichia coli Genomes.MicrobialEcology, 2010. 60(4): p. 708-720.7. Jasin, M. et al., Repair of Strand Breaks by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Cold SpringHarbor Perspectives in Biology, 2013. 5(11).a0127408. Li, G.M., Mechanisms and functions of DNA mismatch repair. Cell Res, 2008. 18(1): p. 85-98.9. Chantratita, N., et al.,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to ceftazidime involving loss of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 3 in 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1. 108(41): p. 17165-17170.10. Renkawitz, J., et al., DNA damage Mechanisms and principles of homology search duringrecombination.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2014. 15(6): p. 369-383.11. Li, M., et al., GI-type T4SS-mediated horizontal transfer of the 89K pathogenicity island inepidemic Streptococcus suis serotype 2. Molecular Microbiology, 2011. 79(6): p. 1670-1683. 12. Hsieh, P. et al.,, DNA mismatch repair: Molecular mechanism, cancer, and ageing.Mechanisms of Ageing and Development, 2008. 129(7-8): p. 391-407.13. Li, G.M., Mechanisms and functions of DNA mismatch repair. Cell Research, 2008. 18(1): p.85-98.14. Le, S., et al., Chromosomal DNA deletion confers phage resistance to Pseudomonasaeruginosa. Scientific Reports, 2014. (4 )4738.15. Le, S., et al., Mapping the Tail Fiber as the Receptor Binding Protein Responsible forDifferential Host Specificity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Bacteriophages PaP1 and JG004.Plos One, 2013. 8(7): p. e68562.16. Jacobs, M.A., et al., Comprehensive transposon mutant library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3. 100(24): p. 14339-44.17. Polosina, Y.Y. et al., MutL: conducting the cell's response to mismatched and misaligned DNA.Bioessays, 2010. 32(1): p. 51-59.18. Correa, E.M.E., et al., Some amino acids of the Pseudomonas aeruginosa MutLD(Q/M)HA(X)(2)E(X)(4)E conserved motif are essential for the in vivo function of the protein but not for the in vitro endonuclease activity. DNA Repair, 2011. 10(11): p. 1106-1113.19. Jacquelin, D.K., et al., Pseudomonas aeruginosa MutL protein functions in Escherichia coli.Biochemical Journal, 2005. 388: p. 879-887.20. Pillon, M.C., et al., Structure of the Endonuclease Domain of MutL: Unlicensed to Cut.Molecular Cell, 2010. 39(1): p. 145-151.(2)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