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戏曲的美学观照论文.

合集下载

探究美学观下的戏曲音乐进课堂

探究美学观下的戏曲音乐进课堂

探究美学观下的戏曲音乐进课堂
在美学观下,戏曲音乐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教育中将戏曲音乐引入课堂,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音乐感受和审美体验,还能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文将从美学观的角度出发,探究将戏曲音乐引入课堂的意义和方法。

戏曲音乐作为传统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引入戏曲音乐课堂,能够让学生接触到这样一种优秀的艺术形式,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戏曲音乐还表达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思考,凝聚了历代艺术家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欣赏和演唱戏曲音乐,学生可以深入感受其中的美学价值,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将戏曲音乐引入课堂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在戏曲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音乐元素、曲调结构和表演技巧等方面分析和理解戏曲音乐的美学特点。

通过欣赏和演唱经典的戏曲音乐,学生可以深入感受其中的内涵和表现方式。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唱和合奏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音乐表演能力。

学生还可以自主选择和创造一些与戏曲音乐相关的作品,通过表演和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全面地了解和感受戏曲音乐的美学价值,并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现代美学视野下的戏曲程式表演

现代美学视野下的戏曲程式表演
一、多元与跨文化的现代美学视野
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类戏剧进入后现代戏剧的 发展阶段,跨界、兼容、解构、建构、间离、戏仿、 消费、多时空并置、影像合成等等,千姿百态。戏剧 的外延日渐拓展,戏剧的疆界日渐模糊,“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一戏一格。 纵观当代戏曲舞台演出,布景、灯光、多媒体等
元素,或多或少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 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使戏曲舞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
(一)留白给了观众一种创造性的接受心理 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是开放的,只有靠本文故 意留出的空白,才能激发读者的想象。而欣赏者则需 要发挥想象力去补充作品中的空白,使作品中的召唤 结构凸显出来。无疑。戏曲留白的表现方法直接作用 于“意象”,而不再是凭依着实物的逼真。从这个意 义上说,观众对于戏曲中虚拟动作的接受往往更为独 特。 对此,梅兰芳曾举了一老太太看川剧《秋江》的 例子。老太太说,她看了《秋江》之后感觉到头晕。 这说明《秋江》在空空的舞台上,能表现出河行舟以 及骇浪急流的川江险滩。固然。这和演员的虚拟表演 分不开,但又绝离不开观众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心理参
二、戏曲程式表演中的审美接受
美国学者罗伯特·霍拉勃指出: “从马克思主义 者到传统批评家,从古典学者、中世纪学者到现代专家, 每一种方法论,每一个文学领域,无不响应了接受理 论提出的挑战。叫31正如上一节所论述, “现代美学” 的观照点并不仅仅局限于理论上的抽象研究,它也应 该关照到具体的艺术实践及其相关的审美内容。因此, 这一节里我们将重点基于接受美学的范畴和观点,对 戏曲程式表演作一些深入性的详细探索。
。多元盛宴”和“跨文化表达”。无论中国民间舞蹈、 现代舞、曲艺、杂技、武术、哑剧、魔术、交响乐、 时装秀、电子、高科技等都可以为艺术家的创作所用, 使其成为一个高度兼容、跨界、融合的多元化产物。

戏曲赏析课论文

戏曲赏析课论文

我的戏曲,我的中国红袖一甩,环佩叮当,饶是那花旦登台,巧笑嫣然间,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玉指勾花,红唇轻诉,时而羞怯如情人耳语,如泣的胡琴余音袅袅;时而犀利却指天骂地,震天的锣鼓回肠荡气。

——题记我虽然是一个艺术专业的学生,但是同很多与我同龄的年轻人一样,对于这门博大精深的国粹艺术—戏曲,了解的还不是很深,所以先自我忏悔。

这篇论文我主要想就我自己比较浅薄的学识和看法,来探讨一下中国戏曲的前景,作为自古流传下来的国粹,它是应该保持着原本的古香古色样板套路,被供起来远观而不可亵玩,还是让它逐渐脱掉那层神圣不可接近的外衣,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呢?用文邹邹的话来说,中国戏曲的滥觞应于汉代,千年之后发展到清朝前期时,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从阶级地位来讲,不再是一种官宦富贵人家才会欣赏的艺术了。

小至市井茶馆,大至天子明堂,都有各式各样的戏曲上演,民俗性和地方性也更加的明显,中国的戏曲也进入了一个盛大辉煌的时代。

但好景不长,随着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逐渐被瓦解,时代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不到几个个世纪的时间,现代的生活已经在这个古老了几千年的民族里迅速开始,而中国的戏曲在过了那段最辉煌的岁月后逐渐走向了低谷,商品化的生活充斥在我们的周围,有心情去欣赏戏曲的,除了专业的人士外,也只有老一辈的爷爷奶奶们了。

这种一句话要说三分钟拐好几个调的艺术,我们已经无法去消化了,纵然尝试去接近,方圆十里却也没有一个戏场子,接触稍多的也就是CCTV十一套了。

提到中国戏曲,大家的反应都是摆手,“这种高深的艺术,咱理解不了的。

”在清朝都是大街小巷相传,脍炙人口的词儿调儿,为什么到现在大家会觉得接受不了?在我看来,是它的形式太古。

古在哪里,古在它张口闭口都是陈年旧事,无论是《西厢记》《黄梅戏》还是风靡一时的《霸王别姬》,剧情自然不用说了,大家已经看电影看小说,都了解的十有八九了,那我们看戏看什么,看它的美,对,它作为一个艺术,融合了舞蹈音乐朗诵诗歌,呈现给大家的就是一个美,大家看了,都说美,可是美在哪里呢?人美?曲美?词儿美?有个成语说的很是恰当,叫“曲高和寡”,中国戏曲的美,太过专业,太过高深,大家看不出来,自然也就欣赏不了。

戏曲鉴赏论文

戏曲鉴赏论文

我的戏曲我的中国——浅谈戏曲发展与社会文化发展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是艺术家通过自身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思考,经过艺术手法加工与润色,以语言、歌曲、绘画、舞蹈、文字等多种形式展现在世人眼前,在娱乐世人、展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引发人们对社会的思考,启迪世人的智慧,为世人提供多角度,多方面的看待问题的方法与态度,给社会提供多元化的视角,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从而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进步。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社会文化生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本质上说,戏曲就是以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冲突为基础,以歌唱、舞蹈等为手段,通过进行艺术夸张的演员表演故事,来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纯理想化的表达形式。

此外,戏曲还有其不同于其他艺术的优越性。

相对于绘画、文字对欣赏着自身水平有着极高要求不同,戏曲采用的是舞台表演,通过夸张的戏曲服装,精益求精的唱腔以及不断推陈出新的表演曲目,给了人们视觉、听觉上的多感官冲击,是让人更容易接受的艺术手法;另外,古代戏曲艺术表演者大都来自人民大众,是当时所谓的“游民阶层”,大多处于社会底层,与基层老百姓密不可分,他们所想即百姓所想,他们的反映即百姓的心声,更容易让人民大众产生共鸣。

他们以自己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或是赞扬,或借古讽今,或直言不讳,为我们献上一部又一部流传千古的绝唱。

忠烈如杨门女将,不计前嫌,为救宋邦,仍然效命疆场,它激励着世代有志之士精忠报国的决心;孝廉如花木兰,替父从军,奋战沙场十二载,成为千古佳话,成世代为人们心目中的巾帼英雄;曲剧《小姑闲》,小姑为了保护嫂嫂劝说母亲,特别是“同是一碗面”的唱段脍炙人口,以此教育人们怎样处理好家庭伦理关系; 还有豫剧《鞭打芦花》子骞催马随父外出与友会文,因天寒手颤马鞭落地,其父怒以打之,却不料衣服里飞出了芦花,再看子骞弟弟的棉衣里竟是上等的棉絮。

其父知道是继母所为,怒写休书,而这个时候子骞跪求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一句话感动了继母,从此全家和好。

戏曲鉴赏论文

戏曲鉴赏论文

论京剧《智取威虎山》和昆曲《牡丹亭》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不同点京剧《智取威虎山》是一部历经千锤百炼的戏剧经典作品,是至今久演不衰的当家剧目。

其中光彩照人的孤胆英雄杨子荣历经几代人传颂,鲜活的英雄形象久驻人们心底。

伴随着一连串铿锵有力的“长锤”,引出了气势如虹地前奏。

乐曲明快清晰,时而轻重有序,时而缓急有致,裹挟着一段悠扬雄浑的号声,奏出该剧的主旋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变奏曲。

随后惟妙惟肖的马蹄声由远而近,伴奏乐如波斓起伏,层层推进,为英雄出场作足铺垫。

“二黄导板”“穿林海”一出口犹如异峰凸起,先声夺人。

“跨雪原”尽显含蓄深沉,“气冲”二字不失委婉细腻。

此时观众在聆听演唱时或通过荧屏的展现,或通过镜头的摇曳欣赏到茫茫雪原、密密的林海那壮观的北国风光,衬托出英雄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霄汉”则唱得响遏行云,始终在高八度音域里延展,以京剧中特有的“擞音”演唱得干净利落而不拖泥带水,展现杨子荣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的英雄情结。

每每唱到此处,演员淋漓尽致地发挥必定得到观众的“满堂彩”和雷鸣般的掌声。

“给我智慧给我胆,千难万险只等闲,围剿匪先把土匪扮,似尖刀插进威虎山。

誓把坐山雕,埋葬在山涧,壮志撼山岳,雄心震深渊。

待等到与战友会师百鸡宴,捣匪巢定教它”,这速度极快的68个字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声声清脆入耳,字字铿锵有力,传递着英雄人物内心激荡的情绪,听来动人心弦。

“地覆天翻!”则唱散,节拍自由地拖长,起伏跌宕一气呵成而达到高潮,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英雄的壮志情怀。

这段从童祥苓那慷慨激昂、高低自如的首唱到几十年后流派纷呈、名家荟萃的今天,各名家对这段经典唱段都赋予不同的神韵。

我品味过当红杨派老生于魁智的宽厚酣畅、隽永质朴;领略着余派名家耿其昌的委婉细腻、激越悠扬;也欣赏过“海派”著名老生关栋天那清朗高亢、潇洒飘逸。

各自的韵味,不同的神采都使我如醉如痴,百听不厌,从而领略京剧那博大精深的深刻内涵与无穷魅力。

不仅丰富和陶冶了我的文化生活,也增强了弘扬民族艺术,让国粹薪火相传的信心。

毕业设计戏曲系列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戏曲系列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戏曲系列毕业论文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戏曲系列毕业论文中,我选择了这个主题,旨在深入探讨戏曲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

首先,我将从戏曲的历史渊源入手,探讨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地位。

戏曲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

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戏曲,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国的价值观、审美观和人生哲学,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自信。

接下来,我将探讨戏曲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戏曲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

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少,电影、电视剧等现代娱乐形式的兴起也使得戏曲的观众群体逐渐减少。

同时,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碎片化的生活方式也给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困难。

然而,尽管面临着挑战,戏曲仍然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首先,戏曲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和表演形式,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

其次,戏曲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和精神追求。

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戏曲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使得它更贴近现代观众的需求。

为了推动戏曲的发展,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戏曲的扶持力度,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为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保障。

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对戏曲的教育,培养更多的戏曲人才,提高戏曲的艺术水平和表演质量。

同时,媒体也应该加大对戏曲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戏曲。

此外,我们也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通过与国际戏曲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戏曲的国际化发展。

戏曲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具有超越国界的价值,可以为世界各国的观众带来独特的文化体验。

总结起来,戏曲系列毕业论文是一个有深度和长度的研究课题。

戏曲论文2000字

戏曲论文2000字

一直以来,对戏剧之中的昆曲情有独钟。

昆曲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发源于江苏昆山一带,目前但凡稍有名气的京剧大师,没有不会昆曲的,该剧也被誉为“百戏之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

昆曲表演的最大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昆曲的念白也很有特点,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

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

跟随着演员的一动一停,一颦一笑,感觉那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在这如此纷杂的城市中,心似乎有了一点点宁静。

记得看过这样一段话,历史像一堆灰烬,但灰烬的深处很可能还有余温。

我们的任务不是翻扒已经冷却的灰烬,而是将我们的手伸进灰烬去触摸那个余温。

欣赏国学,要有闲又心静的时候慢慢品味...游园惊梦是牡丹亭最有名的一段,以前只看过剧本,辞藻缱绻华美,令人流连。

这次看的是视频,才发现昆曲的美,不仅仅美在辞藻,更美在唱腔表演。

醉扶归和皂罗袍,杜丽娘和春香好像照镜子的表演很有意思,摆手移步轻轻缓缓,却惟妙惟肖。

在好姐姐那一阕,贴白旦唱,又恰是春色关不住,又恰是年少寂寥心。

昆曲的唱腔,一开始只觉得咿咿呀呀没有曲调,多听一会儿才知道宛转绵长。

就好像梅花三弄里面,有同样的曲谱往复三次,或幽远沉静,或轻快明亮。

小女生顾影自怜,说,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不过相爱总要一波三折的,人生也是一样。

又不过无论再凄凉的人生,也总会有喜剧收场,这便是中国人,也总算给微小的你我加点勇气。

春天到了,看到姹紫嫣红了吗?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

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看完牡丹亭游园惊梦这段昆曲,我便被它深深地吸引了。

牡丹亭中的丽娘一举手一抬足的优美婉转...说不出的细腻动人..那柔雅的唱腔中的藏不住的寂寞哀伤...真的很吸引人...昆曲有种庄生梦蝶的灵幻之美。

探究美学观下的戏曲音乐进课堂

探究美学观下的戏曲音乐进课堂

探究美学观下的戏曲音乐进课堂【摘要】这篇文章探讨了美学观在戏曲音乐中的作用,以及戏曲音乐在课堂中的运用方式。

通过分析戏曲音乐如何促进学生审美教育的发展,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讨论了戏曲音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引入戏曲音乐进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学习体验,丰富他们的文化视野。

戏曲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教育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审美情趣和综合能力。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可以发现戏曲音乐在课堂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将戏曲音乐引入课堂,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审美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美学观、戏曲音乐、课堂、学生、审美教育、实际案例、学习兴趣1. 引言1.1 引言戏曲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将戏曲音乐引入课堂教学,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探究美学观下的戏曲音乐进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美的力量,还可以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美学观在戏曲音乐中的作用、戏曲音乐在课堂中的运用方式、戏曲音乐如何促进学生审美教育的发展、戏曲音乐进课堂的实际案例分析以及探讨戏曲音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对戏曲音乐进课堂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可以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进一步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正文2.1 美学观在戏曲音乐中的作用美学是研究美的规律和本质的学科,而美学观则是针对美学领域的一种看法或理念。

在戏曲音乐中,美学观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美学观帮助我们审美戏曲音乐的特点和价值。

通过美学观的引导,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戏曲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从而更好地欣赏和品味其美学之美。

美学观还可以引导我们创造和表达戏曲音乐。

在创作戏曲音乐的过程中,美学观可以指导我们选取和运用音乐素材,塑造音乐形式和结构,以及表达音乐情感和意义,从而创作出更具美学价值和感染力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戏曲的美学观照论文2019-12-09戏曲艺术是中华国粹,当代戏曲的命运令人关注。

本文从戏曲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当代戏曲的生存发展:当代戏曲是既不会消亡也难以辉煌的边缘化艺术,其存在状态是通过精品创造营造边缘风景。

创造精品的根本美学精神,是以古典美学为魂魄,实现古典神韵与现代风采的完美融合,古典神韵是创新的根基。

精品创造的基本美学方式,是以接受美学为引领,达到文本创作与舞台创造的整体美,文本创作是整体美的核心。

历经千年的中国戏曲,是风华绝代的艺术奇葩,是人类戏剧的一个奇迹,是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传承戏曲文脉,营造当代梨园,是文化建设的崇高使命。

本文从戏曲美学的角度,对当代戏曲的几个关键问题作以下辩证思考。

一、主流艺术与边缘艺术经过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短暂复兴,戏曲艺术很快跌入低谷。

于是出现了关于戏曲命运的大讨论。

一种是悲观的“夕阳论”,认为戏曲艺术已夕阳西下风光不再,只能成为博物馆艺术。

另一种是较为乐观的“涅��论”,认为戏曲艺术可以经过文化重构,嬗变为风姿绰约的现代戏曲。

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检验,戏曲艺术虽然谱写出了一些崭新的篇章,出现了一些引人瞩目的优秀作品,但总体上没有扭转被主流文化边缘化的趋势。

实践证明,戏曲艺术的当代命运,只能是边缘化生存与发展。

这是艺术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

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的主流艺术。

以中国古代文艺为例,在文学方面:先秦《诗经》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在戏剧方面:宋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清末地方戏。

戏曲是中国封建农耕文明和市井文化的产物。

其思想意蕴和美学风貌都是封建时代文化基因的体现。

当代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后工业文明时代。

在这个世界一体化的地球村时代,以大众文化为背景,以文化产业为依托,以文化市场为取向,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影像艺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主流艺术。

网络与荧屏成为文化艺术传播的主要平台;传统纸质图书与期刊,以及舞台和银幕乃至收音机等文化传播媒介黯然失色。

更重要的是,传统审美观念正在被扬弃甚至被颠覆,现代性审美观念伴随时尚艺术风生水起。

戏曲在当今文化转型期的生存状态,犹如小脚老太太走进新时代,一方面,她不可能像时尚美女们那么抢眼,不管她对自己的三寸金莲如何自恋;另一方面,她在当代文化立交桥上的行走必然步履蹒跚。

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辩证发展的。

当代戏曲边缘化不等于衰败与消亡,边缘地带也可以营造出亮丽的风景,沙漠边缘有坚韧的胡杨和红柳,有人类创造的一道道绿洲。

作为本质上属于个体精神劳动的艺术创作,过度工业化、商品化,会使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走向异化。

而坚守艺术的个体性、手工性,却会使艺术更充分地拥有自己的审美本质。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是我们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当代艺术世界时,必须保有的辩证的美学智慧。

当代戏曲可以像当代书法、国画、旧体诗词以及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在边缘地带营造自家风景。

当居于主流的影像文化过于喧嚣,令人产生审美疲劳时,这一道独特的自家风景,会吸引红男绿女们踏青的脚步。

况且,戏曲艺术毕竟博大精深,当代戏曲毕竟出身名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经霜的松柏更挺拔。

戏曲艺术的美是影像艺术无法替代的,她的美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消失。

当代梨园重在建设,把树一棵棵栽绿,把花一朵朵浇红,不断创造精品力作,营造独家满园春色。

二、古典神韵与现代风采当代戏曲的存亡兴衰,关键在于拿出精品力作;拿出精品力作的关键,是以古典美学为魂魄,以当代戏曲观众学为引领,切实解决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实现古典神韵与现代风采的完美融合。

追根溯源,戏曲艺术是古典艺术,戏曲之美是古典美。

当代戏曲要生存发展,首先要继承古典戏曲的优美神韵。

古典的内涵是什么?如何看待古典的价值?这是攸关当代戏曲命运的重大美学问题。

傅雷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古典’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是在一定文化圈内或在世界规模内从古至今的历史中继续保持着恒久的生命力,古典意义的最高境界是在其价值观念方面追求经典意义,也就是追求历史地位上的独特性及现代意义上的魅力经久性。

”①关于当代戏曲,这些年来人云亦云谈创新的文章比比皆是,但从古典的重大价值意义上,独立思考谈继承的文章比较少见。

我们认为,讲继承谈创新,根本在实践和观众。

离开实践和观众,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永远搞不清楚。

脱离实践,脱离观众,就会割裂继承与创新对立统一的具体关系,陷入于事无补的形而上学。

于实践和观众有益的,继承古典就是创新,于实践和观众无益的,创新还不如守望古典。

戏曲改革的根本经验,是“旧瓶装新酒”,是“移步不换形”。

这是以实践和观众为准绳,对继承与创新关系的生动总结。

我们还认为,在美学意义上,艺术的根本问题,首先不是新旧,而是真假,进而是美丑,最终是功力。

离开真善美,不讲艺术功力,单强调新与旧,是舍本逐末。

对待经典性的古典艺术,包括古典戏曲,尤其如此。

要创造当代戏曲精品,要先坐下来好好学习,用心领略古典戏曲的独特美感,以及她那美感的构成方式与表现方式。

没有刻骨铭心地领略古典戏曲的美,不精通古典戏曲的审美方式,不懂得观众是戏曲创造的积极参与者和最后完成者,你就没有创新的资格,更没有创新的资本。

古典戏曲的神韵,主要是意象美和意境美,是由活人演活人的诗情画意,是动态造型的传神写照。

构成这种美的美学精神是重在传神与抒情的写意精神,表现方式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意方式,主要美学手段是写意性的“四功五法”,基本艺术风格是简约空灵的写意风格。

这些是当代戏曲必须创造性地予以继承的戏曲魂魄,离开这个魂魄的所谓创新不足挂齿。

在虚心学习古典,善于继承古典的基础上,当代戏曲要领异标新。

“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无论是古代作品还是现代作品,都要求以新的内涵来提升、新的形式来表现、新的手段来传播。

”②当代戏曲创新,涉及方方面面,但关键是三个字――现代性。

所谓现代性,包括意蕴和形式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

意蕴的现代性,就是以自由、心灵、个体、理性为核心的现代人本主义,是在世俗现代性历史背景下深切的人文关怀,是后工业文明时代对人类生命的终极关怀。

这是当代戏曲区别于古典戏曲的根本特征,它标志着当代戏曲内在的现代风采。

形式的现代性,意味着当代戏曲的形式革命。

它包括叙事方式和抒情方式的艺术变革;对四功五法尤其是唱腔音乐和表演程式的发展变化;对舞台美术的高度重视与创新;对各种姊妹艺术在更高层次上的高度融合;对世界文化和时尚文化元素的恰当借鉴;对相关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适度运用。

三、文本创作与舞台创造当代戏曲要创造精品力作,必须以现代信息论、系统论为引领,以袁雪芬创新越剧的“整体美”美学观念,以及京剧现代戏的“综合美”美学观念为宝贵经验,整体提升综合艺术的艺术水准和审美品位。

既要摒弃重视文学性轻视舞台性的案头剧本,也要反对演员中心制和导演中心制,更要反对缺乏观众意识孤芳自赏的戏曲作品。

要秉持现代接受美学的审美理念,以舞台演出的整体审美境界和观众喜闻乐见为尺度,将文本的思想性、文学性,与舞台性观赏性完美地统一起来。

剧本是一剧之本。

在富有舞台性的'前提下,当代戏曲必须把文本置于至高无上的至尊地位,将剧作家视为戏曲创造的灵魂人物。

为什么必须如此呢?一方面,这是古典戏曲的历史经验。

古典戏曲的历史地位,首先是剧作家奠定的。

没有“关王马白”就没有元杂剧,没有汤显祖和“南洪北孔”就没有明清传奇。

另一方面,这也是近代戏曲的历史教训。

京剧和其他地方戏一度是演员中心制,剧本缺乏文学性和思想性,严重影响了戏曲的艺术品位。

更重要的是,这是现代戏曲的时代要求。

当代戏曲要经过文化重构实现凤凰涅��,首先要靠剧作家的文本来完成,比如川剧《潘金莲》,京剧《曹操与杨修》等等。

当代戏曲的文本创作,总原则是古典神韵与现代风采的完美融合,要在重视观赏性的前提下,突出文学性,强化思想性,追求超越性。

为此,一要反对题材决定论,二要反对主题先行论。

这是两种极左文艺后遗症。

当代戏曲在题材问题上,一是盲目地去写所谓重大题材,不管熟悉不熟悉;二是一盲目地追求地域题材,也是不管熟悉不熟悉。

这样对待题材是错误的。

题材固然重要,但关键不是写什么,而是怎样写。

至于主题先行这个危害艺术的幽灵,在当代戏曲创作中依然不时作祟。

有些人为了迎合某些官方奖项,刻意设计一个能与这个奖项挂上钩的主题思想。

这样的戏曲作品,其艺术性可想而知。

当代戏曲的舞台创造,总原则与文本创作是一致的。

即古典神韵与现代风采的完美融合。

具体来看要解决好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一是要重视导演,但不搞导演中心制。

要坚守优秀文本的基础地位,让导演的职责回归本位,即准确把握并创造性呈现优秀剧本。

对时下流行的导演大制作,也要具体剧目具体对待,不可倡导也不可取消,总原则应该是为内容服务,观众是否喜欢。

二是要高度重视舞台美术。

当代戏曲舞台要充分利用相关现代科技,让舞台富有诗情画意。

三是要积极培养具有艺术感召力的名角儿。

戏曲一向是角儿的艺术,这是由戏曲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特点决定的,是不可违背的戏曲观众学。

戏曲现在不景气,一个重要原因是名角儿太少,舞台上的唱做念舞一般化,很少出现令人拍案叫绝的演唱和表演,绝活更是十分罕见。

与此同时,与名角儿相伴而生的流派也日趋衰落。

当代戏曲要吸引观众,不仅要强化作品的古典神韵与现代风采,而且要在舞台上以富有感召力和知名度的名角为支撑。

没有响当当的名角儿,没有硬朗朗的台柱子,当代戏曲势必难以为继。

以上是对当代戏曲几个关键问题的美学观照。

我们相信,只要在认识和实践上把这几个关键问题解决好了,虽然不能使当代戏曲红得发紫,至少可以为当代梨园添几抹新绿,招一些蜂蝶,增几分春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