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中国书法的一些认识

合集下载

《中国书法》课文读后感

《中国书法》课文读后感

《中国书法》课文读后感《《中国书法》课文读后感篇一》读了《中国书法》这篇课文,真的是让我感慨万千啊。

中国书法,那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化的长河里闪闪发光。

我以前对书法的理解,可能就停留在那些写得工工整整的字上,觉得只要字写得好看就是书法了。

嘿,读了这课文才知道,自己那想法简直就是“小儿科”。

书法可不只是把字写好看这么简单的事儿,它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呢。

就像一座冰山,我们看到的那些漂亮的字只是冰山一角,水下还藏着太多太多的东西。

课文里讲到书法的演变,从甲骨文开始,那时候的字就像是一个个神秘的小符号,像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密码。

我就想啊,那些古人是怎么想到把自己的想法用这些歪歪扭扭的符号记录下来的呢?也许是某个聪明的古人,在一个灵感乍现的瞬间,在兽骨上刻下了第一笔,从此就开启了书法的大门。

然后是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每一种字体就像是一个独特的生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魅力。

楷书就像是一个端庄的君子,规规矩矩地站在那里,一笔一划都透着严谨。

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练字,写楷书的时候,那可是费了好大的劲儿。

握笔的姿势不对,被老师敲手;字写得歪了,被要求重写。

当时觉得可委屈了,就像被关进了一个小笼子里,不能随心所欲。

但是现在想想,正是那时候的严格要求,才让我对楷书有了一些了解。

行书呢,就像是一个灵动的舞者,在纸上翩翩起舞。

它既有楷书的规整,又有草书的潇洒,那笔画之间的连贯,就像是舞者的舞步,轻盈而流畅。

我还特别佩服那些大书法家。

像王羲之,他的字简直就是神来之笔。

课文里描述他的书法,我感觉就像是在描述一个绝世高手。

我就琢磨着,他在写《兰亭集序》的时候,是不是就像武林高手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了,只有他和他的笔、纸。

也许当时微风轻轻拂过,他的衣袖随风飘动,他蘸墨、落笔,一气呵成,那字就像是从他的心底流淌出来的一样。

我呢,写个字有时候还扭扭捏捏的,和人家比起来,那真是天壤之别啊。

简要介绍中国书法

简要介绍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一、概述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被誉为”东方艺术之源”。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

中国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经过演变与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中国书法包括了楷书、行书、草书和隶书等几种不同的字体风格,每一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韵。

二、中国书法的特点1. 笔画的变化和间架的运用中国书法强调线条的变化和笔画的间架运用。

通过不同的笔画粗细、长短和力度,书法家能够表现出文字的韵律和美感。

同时,在书写过程中,书法家会运用不同的间架,使得字体的结构更加稳定和谐。

2. 墨的使用中国书法使用的主要工具是毛笔和墨。

墨的使用在书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书法中的”墨意”强调墨的浓淡变化和墨的质感。

通过墨的渗透、延展和凝聚,书法家能够创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

3. 心境的表达中国书法强调书法家的内在修养和心境的表达。

书法家在书写过程中会倾注自己的情感和理解,通过墨的流动和笔的舞动,将内心的感悟与字体相融合,使得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

4. 空白的处理中国书法中的空白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书法家在书写过程中会合理地利用空白,通过笔画和结构的安排,营造出一种自然而富有韵律感的美。

空白的处理也代表了书法家对审美和哲学的追求。

三、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1. 甲骨文和金文时期中国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和金文时期。

甲骨文是远古时期用于卜辞和祭祀的文字,其特点是古朴、简练。

金文是商周时期的文字,其形态较为丰满,有较强的装饰性。

2. 隶书的兴起西汉时期,隶书成为公文书写的主要字体。

隶书以其规整的结构、工整的笔画和优雅的形态而受到赞赏。

代表作品有《颜勤礼仪碑》等。

3. 隶、楷、行结合隋唐时期,隶、楷、行等不同字体的书法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风格丰富、变化多样的书法形态。

代表作品有《颜真卿多宝塔碑》等。

4. 草书的崛起晚唐时期,草书逐渐崛起。

草书以其挥洒自如、狂放不羁的特点而备受瞩目。

对行书的认识和感悟

对行书的认识和感悟

对行书的认识和感悟行书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形式,它与楷书、隶书、草书并称为中国四大书体。

行书起源于东汉末年,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逐渐成为唐代书法的主流形式。

行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味,深受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与楷书相比,行书更加飘逸自由,线条流动,富有动感。

它注重线条的延伸和变化,笔画的起伏和流畅。

行书的笔画虽然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但却不拘泥于刻板的规则,给人一种即兴而自由的感觉。

行书的字形平直而宽阔,字的结构紧凑,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

行书的韵律十分重要,它强调笔画之间的连续性和呼吸感。

通过合理运用顿挫、点画和间架等手法,行书在纸上展现出一种动静结合的美感。

行书的韵律感使人在观看时产生一种旋律感,让人感到愉悦和舒畅。

学习行书需要掌握一定的基本功,如正确的握笔姿势、稳定的手腕和独特的用笔力度等。

但是,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感悟,将内心的情感与笔墨相结合。

行书要求书法爱好者在书写时能够放松自己,沉浸于书法之中,用心感受每一笔的变化和力度的转换。

对我个人而言,学习行书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追求,更是一种心灵的修炼。

在练习行书的过程中,我能够静下心来,专注于每一个笔画的形成,感受到笔尖与纸张之间的交流。

这种专注和沉浸让我在书写时忘却烦恼和压力,获得一种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此外,行书也教会了我坚韧和毅力。

学习行书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和不断的修正,不能心急求成。

每一次的失败或者不满意都是一次反思和进步的机会,通过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我逐渐掌握了行书的技巧和风格,并从中感受到了成长的喜悦。

总之,行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它既需要技巧和功底,更需要内心的静谧和专注。

通过学习和感悟行书,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书法水平,更获得了一份宁静和平和。

行书不仅是一种书写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

中国传统书法的艺术价值分析

中国传统书法的艺术价值分析

中国传统书法的艺术价值分析中国传统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

传统书法是以毛笔、水墨为媒介,以文字为载体,通过笔画和组合,表达出文字的形、神、意。

其历史悠久,不仅在华夏之地有着广泛影响,也在整个东亚地区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传统书法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艺术价值,下面就来具体分析。

一、文化意义中国传统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文化意义。

首先,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字和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的文字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而对古代文字的继承和发扬成了书法的独特形式。

书法作为中国古代文献的承载方式,可以直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其次,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一方面表现出中国人重视文化、崇尚文化的精神特质;另一方面,书法也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哲学、伦理、艺术等方面的价值和思想。

二、艺术价值中国传统书法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书法作为一种书写艺术,强调的是“意境高远、气韵生动”的书写境界。

其笔画的力度、速度、轻重、深浅等方面的变化形成了笔墨之韵,能够通过字、词、句或文章的结构来传递情感。

其次,书法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其笔画线条的优美、造型的美感、布局的整饬与节奏的和谐是书法艺术的特色之一,能够直接传递出美感。

再次,书法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让人们能够更深刻地领悟中国文化中的审美标准和方法,丰富人们的艺术生活。

三、鉴赏价值中国传统书法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还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首先,在鉴赏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注重材料的质地、墨色的浓淡以及作品本身的存留条件等方面来了解作品的年代、风格和作者的特点,从而为了解古代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遗产提供了一个窗口。

其次,在鉴赏过程中,除了欣赏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外,我们还可以从笔画线条、文字造型、整体结构等方面去剖析作品的美学形式和艺术手法,加深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书法作为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艺术和鉴赏等方面具有着深厚的价值。

中国书法观后感500字以上

中国书法观后感500字以上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字书写艺术,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

在观看中国书法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深邃的内涵。

中国书法的美感让我印象深刻。

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和神韵,或挺拔如山,或蜿蜒如水,或刚劲有力,或柔美温婉。

字与字之间的布局和呼应也充满了艺术感。

黑白之间,挥洒自如,显得如此和谐而有力。

这种美感让我对书法产生了强烈的热爱和敬仰。

中国书法的文化内涵也让我深感震撼。

每个字都有其历史背景和故事,每个笔画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象征。

这种文化内涵的丰富性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我也意识到,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文字书写方式,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

此外,中国书法还蕴含着深厚的人生哲理。

在书写过程中,需要用心去感受每个字、每个笔画的内在含义和力量。

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含义和力量,才能把字写得更好。

这种体验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心正则笔正”的道理,也让我更加珍视和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生智慧。

总的来说,观看中国书法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深邃的内涵。

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书写艺术,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

通过学习书法,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也更加珍视和尊重这种文化和精
神。

我相信,这种体验和感受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习书法的心得体会(5篇)

学习书法的心得体会(5篇)

学习书法的心得体会(5篇)学习书法的心得体会精选篇1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教师,3月25日至26日,我有幸被派遣参加了由山东省小学教研室在滨州市滨城区第一小学举办的首届小学书法教研培训学习。

此次培训旨在促进“书法进课堂”,来自全省六百多名小学的老师,聆听了省教研室小学部副主任李家栋做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解读和滨城区第一小学刘国辉校长关于《小学书法教育经验的汇报》及名师讲座,他们就书法与写字教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进行了精辟的讲解与指导。

两天的培训时光,对于书法学习者来说犹如白驹过隙般短暂,但我却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此次培训不仅使我对书法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了解和新的认识,而且也认识到教育工作者对书法传承的重要性所在。

在培训中,各位老师都耐心的讲解。

尤其是临沂市兰山小学王效宗老师“皿”字底的教学让我记忆犹新。

课堂上他通过“皿”字底的书写,反复让学生细致观察“皿”字底在不同字的下面的形状写法和作用。

从而让学生对字的结构布局书写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多媒体展示欧阳询和颜真卿的碑帖,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书法课的兴趣。

我过去一直认为,书法就是写字,字写得好,就是书法学得好。

我对于书法的爱好,仅仅停留在兴趣和爱好层面。

而现在才知道那是狭隘的认识,是单一片面的认识。

滨州第二实验小学陈晓昀老师在指导学生写字时,用象形法娓娓动听的讲到了“燕”字的由来。

上为头,左右为翅,下为尾。

通过多媒体演示展现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

他引用了印度前总理对中国汉字的赞颂:“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他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书法是中国的瑰宝,课堂上老师要教育学生写端端正正的中国字。

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书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不懈,需要花费大量的心思和精力。

这是参加此次培训的老师普遍所达成的共识。

所以,作为教师,特别是小学爱好书法的教师,平时要坚持练字,掌握这一专业技能,不仅仅是一次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传递着一种责任,那就是传承祖国书法传统文化的责任。

关于书法的心得体会(通用15篇)

关于书法的心得体会(通用15篇)

书法的心得体会关于书法的心得体会(通用15篇)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

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书法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书法的心得体会篇1在中国书法艺术里,点是一个最基本的元素。

早期的中国文字并没有点,象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小篆里,都找不到点,只有等隶书的出现,点才问世。

点的出现,大大丰富了汉字的结构变化,也给书法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书法中的点的形态各异,变化多端。

有园点、三角点、多角点、水点、垂点、侧点、撇点、挑点、藏锋点、露锋点,还有各种两点组合、三点组合、四点组合等等。

不同的点给人以不同的美感,如园点、藏锋点给人以浑厚、稳健感,水点、露锋点给人以流动、飘逸感,三角点给人以险感,多角点给人以力感等等。

点大的似面,小的若有若无,轻若蝉翼,重若崩云。

点的书写千万随便不得。

唐人孙过庭在《书谱》中说:“一点成一字之规”。

点的写法千变万化,但总的看来应该出笔中锋,藏头护尾,起迄分明,形体自然,宜厚重,忌轻薄。

有人写点左右两笔写成(即挑和剔相对而成),所谓有阴阳开合之意。

也有人写点如高山坠石。

就一个字、一幅作品而言,点应当形态各异,大小不同,润枯有变,顾盼生姿。

要点点有精神,点点有意态。

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说:“形质成而性情见,所谓画变起伏,点殊扭挫,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也。

”只有充分认识点在书法中的作用,才能更好的驾御它。

可以说,点是一切造形艺术的灵魂。

点的停顿连贯起节奏作用,点的大小形态起装饰作用,点的离合位置起协调布局作用,精彩的一点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此外,练书法要多看,包括看书展,读字帖。

多练,包括用钢笔练。

随时都可以练的,其实硬笔与毛笔是相通的,一般来讲,用钢笔也可以写出毛笔的效果。

自学时实在走不通了,也不要气馁,可以适当放一放,做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比如:瑜珈、舞蹈、垂钓,有句话说得很对:要想练好字,功夫在字外。

浅谈中国古代书法字体的分类和鉴赏

浅谈中国古代书法字体的分类和鉴赏

摘要: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中国书法字体有篆书体、楷书体、隶书体、行书体、草书体。

中国书法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浓厚的历史底蕴,最初的甲骨文是历史上最早的文字,其中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了自古以来伟大的人民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

关键字:书法、字体、历史、代表人物、特征。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换句话可以说是人类历史发展最好的诠释,自古以来通过对汉字的研究也给我国考古学带来了巨大的科考价值,是研究人类历史不可或缺的工具。

不同的书法字体给人带来了不一样的历史顿悟,一些书法字体慷慨有力,一些字体婉转优雅,不同的字体给人带来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也给人带来不一样的艺术遐想。

从中也可可以看出伟大书法家的一些性格特征。

其中蕴含的信息是很多的。

所以说书法不仅仅给我们传达的是表面的文字信息,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对历史的感悟和复现带来了很大的价值。

古代书法往往是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

它具在很大的实用价值,它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简练的线条造型可以表达复杂的思想情趣。

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能够吸引成千上万的观赏者,能够使观赏者象欣赏优秀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诗歌等一样,联想起美好的生活,得到各种美的的享受。

这也是中国汉字和其他语言的不同表现形式,其中蕴含的文学价值也是其他语言所不能比拟和替代的。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国的传统字体有哪些和他们的特点。

篆书体,中国先秦伏羲氏时期,就产生了文字。

考古学家论证是在龟甲、兽骨上刻画的甲骨文。

因其是用以占卜、预测吉凶祸福,故称"卜辞"。

但其已具备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用笔、结构、章法等。

殷周时期,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即金文又称钟鼎文"广泛流行。

秦始皇大统后,统称为"小篆",也称"秦篆",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

据文献记载。

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

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中国书法的一些认识
一、概述
书法,法即方式、方法,书法亦即书写的方法、艺术。中国书法源远流长,
纵观全世界的文字,可以将书写提高到艺术层次的也只有中国的汉字了,而在中
国,书法艺术的地位也非比寻常,正如国画大师傅抱石所说:“中国的艺术最基
本的源泉是书法,对书法若没有相当的认识与领悟,那末和中国一切的艺术,可
以说绝了因缘。”
书法是一门中国传统的视觉艺术。欣赏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时,无疑会得到
美的享受,艺术的陶醉,但是,欣赏书法艺术的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书法艺术
与其他艺术如文学艺术、音乐艺术、绘画艺术相比显得更为抽象,更难捉摸。一
幅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审美结果大相径庭是常有的。俗话说:“会看看
门道、不会看看热闹”,对书法艺术了解程度不同,审美的结论也会不尽相同,“观
千器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这与审美者自身的修养是分不开的。
二、书法历史
中国的文字可考历史是从甲骨文开始,但此时书法尚未产生(虽然有书法家
借鉴甲骨文,从甲骨文中吸取营养)。书法的历史从西周的散氏盘开始,萌芽于
金文,成型于猎碣(石鼓文,将描写帝王打猎的诗刻于大石上),勃发于两汉,
升华于二王,成熟于大楷。文字的产生为书法提供了艺术的空间,自金文开始书
法有了美学自觉,猎碣的出现标志书法具备了所有的要素,两汉时期书法完成基
本体例,二王则确立了书法的巅峰地位,大楷的出现表示书法建立了完整的法度。
从书法形式来说,进化历史是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雏形-行书-楷
书。
三、书法的美学鉴赏
汉字其独有的结构提供了书法的载体,是书法之真。书写时的笔墨流动是书
法的过程,是书法之善。艺术的组合方式是书法的效果,是书法之美。书法脱雅
于俗,出发自欣赏,亦归结于鉴赏。所谓:鉴者别也,赏者欣也。根据艺术标准,
客观、冷静地分析作品的功力鉴别需专业知识的支撑,而对不同风格作品的喜恶
则完全取于个人爱好。
书法美学的鉴赏总体来说在于形意之间,即分形、意之别。
㈠、书法“形”之美
1、貌——单字结体之美
字有间架结构之分,有的是左右结构,有的是上下结构,有的是半包围,有
的是全包围,对间距、角度的处理则有要求,一个字整体看起来要显得“衡”,
衡分均衡、平衡、制衡,均衡要求字显得四平八稳,平衡要求字在动态中的稳定,
均衡要求字看似摇摇欲坠实则十分稳定。做到“衡”之后,字体、字貌、字态就
与平常的字有区别了。
2、质——点划肌理之美
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由线条来完成的,所谓点划肌理,则是要求线条富
于变化,笔墨浓度视情况而有变化。书法使用的书写工具是毛笔,书写的轻重、
疾快、强弱在纸上会留下浓淡、干湿、刚柔等各种变化的线条 。笔力、墨色的
处理能体现书写者体量、力量,字的容量能反映书写者的容量,字如其人,毛主
席的字豪放跌宕,恰好反映其人的胸怀广阔,高瞻远瞩。点划形质,刚柔贯气,
动态融情。
3、势——通篇结构之美
一篇作品不是每个字都写好作品就好,整体的布局,字的分布、关联十分重
要。整体布局的好可以与字的好互相映衬,也可互补瑕疵。“通”是整体布局的
要求,字与字之间的起承转合要求整体上有呼应避就的效果,通观全篇,质量分
布要平均,不可一侧过浓,一侧过淡;计白当黑,虚白之处并非空洞无物,“虚
实相生,皆成妙境”的空间达到最好的视觉效果。
㈡、书法“意”之美
1、理——经典理法之美
书法自产生以来,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一套经典理法,要求书法作品传承有序,
是为“正”。在体例上,体式有固定要求,隶书有隶书的写法,草书有草书的写
法;但也要例变,即要有个人风格。字法、笔法、墨法、章法融成一体,和谐动
人。
2、情——个性情趣之美
每个书法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圆融成风、个性为格,“新”是其核心要素,独
创自立的书法风格才能更好的达到情理相谐。形质相映,个性独具的才能更好的
打动观者之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正是因为他将自己个
人风格与情感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做到了情理相谐。
3、境——风度气质之美
境即意境,书法家真正决高下不在字的美丑,不在篇幅布局的异同,而在意
境。意境是品格的升华,本性映射气质,品格体现境界,认识深邃的人与浅薄之
人的书法相比,自有深厚之感,意境高远的人与低俗之人的书法相比,自生高雅
之气。书法家的“字外功”愈深、立意愈高,他所追求的作品也愈真、愈美、愈雅、
愈隽永、愈耐人寻味。心灵意境的感受是因人而异的,只有不断加强“字外功”
的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意境是书法家思想感
情和修养的流露。王羲之书写《兰亭集序》时,完全陶醉在大自然之中。从书法
的内容、线条、结构、章法、体势等体现了他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他
对人生短暂、欢乐有尽的感慨。
书法的极致在于气韵生动:气息来自创作,功力以成气——气载息出(从意
到形);韵味来自鉴赏,共鸣以成韵——韵长味生(从形到意)。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
是缺少吸收和发展”。如清澈曲折的小溪,多姿多彩的花卉,葱郁有趣的山林等,
都有自身的个性美,同时也有相互间的共性美,那就是自然生动的天趣美。书法
亦是如此,点画线条、字体结构、章法布局中程度不同地比拟吸收,也能在意趣
神采、自然韵律,风姿格调上心须意合,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用崭新的眼光去
看那些真正的作品,必定每次都会有新的发现。作品跟活生生的人一样高深莫测、
富有内涵。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动人心弦的世界,它有自己的独特法则和精神,任
何人都很难说自己已经了解了它的一切,因为谁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欣赏书法
作品要有对待人的那种心态,这样才能捕捉作品的细节与内涵,洞见作品的妙处,
才能做到真正的艺术欣赏。
书法历史悠久,写书法或是欣赏都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至于境界高低则在
于对书法艺术的审美创作规律的理解深浅。书法艺术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谈”,
书法家用心去写,融情于内,欣赏者透过心去看,以期理解书法家当时的心境变
化,书法才能活起来,书法艺术才能保证永恒,才有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博大
宏深和价值所在。
四、书法的传承
书法在中国几乎尽人皆知,但是能将字写到书法层次的却不多。时至今日,
毛笔已退出日用范围,书法也成为阳春白雪。书法长期以来不能普及的原因是什
么呢?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点:①中国文化体系的特点是混沌包容,对艺术但求悟
禅一般的境界,不求细解。②在古代,想在官场上爬,书法是很大的一种优势,
所以自己对书法的一点心得是不会随便外传的。③新中国成立后,艺术体系是照
搬苏联的,而苏联的艺术体系中是没有书法的,所以中国也忽视了书法这一重要
的艺术的发展。
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艺术,书法贵在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
跌宕起伏、笔墨如歌的文脉传承史。今天,在电脑盛行的时代并不提倡简单地回
归于笔墨文化的年代,书法传承贵在精神。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便于使用的器
具的力量,是决非劝谕,讥刺,痛骂之类的空言所能制止的。”电脑时代的到来
并不意味着书法艺术发展的终止。相反,照相、传真、复印、电脑仿真等还有益
于书法的学习研究、普及传播。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空间依然存在,中国书法艺
术的传承仍然必要。书法的传承应从中小学生抓起,只要安排得当,中小学的书
法课不仅不会成为一种负担,反而能激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书法艺
术的求索,成功地化为文明传承之动力、智慧追求之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