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江小学校史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润蕙滋兰薪火相传

-----通化市东昌区佟江小学校史

前言

五十年风雨历程,育得桃李满天下;五十载教书育人,绘就彩卷述辉煌。五十年杏坛风雨,我们不能忘记,各级领导的深切关怀;我们不能忘记,学生家长的殷切期望;我们不能忘记,全体教师的无私奉献;我们不能忘记,莘莘学子的勤奋努力。铭记这一切,面对未来,我们自然就充满了“百尺竿头,更上层楼”的信心。“和谐精致”引领我们风雨兼程,一路走来;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鼓舞着我们豪情满怀,慨然前行。无论是昨天、今天、明天,不变的始终是我们追求卓越、永争一流的开拓进取精神。

一、自然情况简介

佟江小学是经东昌区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一所全日制重点小学。学校地处通化市中心,转盘街附近,毗邻佟佳江,是一所花园式学校。

佟江小学是东昌区重点小学之一。校园占地面积887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756平方米。学校教学设备齐全,有标准化的实验室,图书阅览室,有具有现代化教学设施的语音室,电教室,微机室,乐器室,舞蹈室,有标准化的体音美教学器材。

学校现有教师70 人,在校学生1200余人,教学班24个。二、学校沿革

佟江小学于1950年建校,是新中国成立不久,从东昌完小中分出的一所小学,校址建在通化市东宝一条街(现五中校址)。1976年7月,佟江小学与当时的通化市第五中学换址,将初中部的学生留下,小学部的1000余名学生搬到现址。搬到新址后,学校只有12个教室,生多教室少,全校学生分低年部和高年部在上下午轮流上课,即“二部制”,一直执行到1986年。

1985年,学校兴建新教学楼,1986年,四层的教学楼全面竣工,结束了佟江小学“二部制”的历史。

1998年,学校又建起了第二幢教学楼,解决了学校校舍严重缺乏的现状。

历任学校领导(见表1)

三、办学规模及师资状况

1950年,建校初期,共有12个教学班,34名教师,600余名学生。

1973年,佟江小学改制为戴帽中学,设八个年部,30多个教学班,学校有86名教师。共1800余名学生。

1976年7月,佟江小学后换址,将初中部的学生留下,小学部的1000余名学生搬到现址。

八十年代以后,学生生源剧增,学生最多达1800余人,设29个教学班,教职工80余人。

由于校舍缺乏,学生分“二部制”上下午分别上课。

2002年以后,生源逐渐稳定,学校有24个教学班,教师68人,学生1200人。

如今,我校有教职员工共67人,其中,省级骨干教师3名,市级骨干教师5名,区级骨干教师14名。教师平均年龄在36岁左右,教师队伍年轻而富有朝气。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东昌区“名师工程”的开展,佟江小学涌现出了3名区级名教师,她们分垮于语文、数学、美术学科,在学校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四、教学课程: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语文数学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家乡校本。

五、教学方法:

建校初期,受苏联教育理论的影响,学校教育主要奉行讲演和练习的方法。

80年代后,90年代初期,我校自主创建了“语文阅读教学三步结构式教学法”在全区普遍推广。

92年,我校承担了“小学生能力培养和发展”实验课题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课题,以科研带教研,学校推行“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教学方法。

2007年,我校成为“EEPO有效教育”实验校,全校重点推行“要素组合”和“平台互动”方式的教学模式。

六、教学改革:

第七次教学改革始于1992年,到1998年结束。基础教育课程经过多次改革,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初步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素质教育日益得到重视并逐步走进课堂,课程管理模式打破了过于集中的格局。我校引进了北京教材“小学生能力培养与发展”和黑龙江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材,实现了教材多样化。这两项实验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第八次教学改革始于1999年。1999年,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它给全国的教育界带来了一片生机。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本次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几年的改革,教师转变了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旧观念,教师更加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懂得赞赏每一位学生的重要性。在互相的尊重当中,师生关系更为融洽,一种“平等、和谐”新型师生关系正在逐步建立。在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也在发生变化,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

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

另外,教师的成长也成为了教师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反思成为教师成长的首选方法。教师反思意识的增强使得教学经验更加理论化。教师在教学的同时逐渐向“专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转变。

其次,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了一种享受,成为了一种学生内在发展的需要。

2007年,我区引进了“EEPO有效教育”,三年来,有效教育在全区的全面铺开,佟江小学作为实验校,锐意进取,积极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随着实验的深入发展,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学习成为学生最常用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在组内有组织,有分工,有合作,学习效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佟江小学将办好校本课程作为实施新课改的突破点,先后开办了“国画”“剪纸”“走进国粹—京剧”“保护环境”等多项校本课程,成为佟江小学教学的一个亮点。

七、培养目标:

建国初期(1949)培养目标是: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1951年以后的培养目标: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教育必须为工农服务,必须为国家的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教育工作的发展应是普及与提高的结合,即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在当时和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必须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普及上面,并将这种教育与国家建设的需要(目前的需要和长远的需要)密切地联系起来,使教育有计划地配合生产建设,培养各种建设人才。

1985 的培养目标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90年的培养目标是:继续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