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麦杂种优势研究方法的探讨

合集下载

论小麦高产育种与杂种优势

论小麦高产育种与杂种优势

论小麦高产育种与杂种优势小麦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高产育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

在传统育种方法的基础上,杂种优势技术为小麦高产育种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成为了当前小麦育种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可以通过选用不同品种之间的优异特质,实现产量和品质的双重提高。

杂种优势是指两个亲本的杂交后,子代性状表现超过了两亲者。

其主要原因在于,杂交后第一代可利用的遗传变异较多,姓氏基因间互相作用,表现出的性状比亲本更为优异。

在小麦育种中,最广泛应用的杂交方式是自交系杂交法和亲本簇杂交法。

自交系杂交法是指选用自交系作为母本,另一亲本是对其有较高杂种优势的外部材料进行杂交,获得具有高产、抗病性和品质优异等性状的优良杂交种。

这种方法保存下来的是基因固定的自交系,适合大面积种植。

亲本簇杂交是指将同一簇亲本进行杂交,以获得对不同簇外种生产环境具有较好适应性的杂交种。

这种方法可获得一系列具有差异性状的杂交种,具有多样性。

杂交育种技术在小麦高产育种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增加遗传变异性:通过杂交,子代可以获得父母亲本中优良基因的组合,发生了多样性和新的基因组合,使得产量和品质等性状更为优异。

同时,杂交后也增加了遗传进化速度,加快了育种进程。

二、提高麦子抗性:杂交也可以增加小麦的抗病、耐旱等适应性,提高抗灾能力,保障高产。

三、缩短育种周期:杂交一代通常比较容易产生变异性状,可以通过筛选,快速选出具有优异特质的种质,缩短了育种周期。

四、增加产量和品质:杂交育种可以获得比单纯的表型表现更良好的产量和品质,更能适应不同的生产要求。

总之,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看,杂交育种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为小麦高产育种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然而,要充分发挥杂交育种的优势,需要系统的调查分析亲本的生物、生理和遗传特征,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育种方法和技术方案。

只有在这些前提下,杂交育种技术才能够真正为小麦高产育种注入更多的活力和能量。

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研究背景: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其产量和品质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长穗性和抗病性等。

由此,开展小麦育种研究,提高小麦品质和产量,对于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
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技术是一种新兴的育种方法,该技术针对小麦的长穗性和抗病性等问题进行探究和改善。

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合适的基因型。

根据育种目标,结合小麦基因库的资源,从中筛选出适宜的品种并进行杂交,以获得更为优良的特征。

2. 选育杂交种。

在杂交后代中,筛选出具有发育良好、穗型饱满、抗病能力强等优良特性的小麦杂交种,并进行配对选育。

3. 研究杂交育种的遗传规律。

通过对发育过程中不同基因型的小麦进行遗传学实验,深入探究长穗性和抗病性等特性的遗传规律,为后续的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4. 确定合适的种植技术。

针对新选育的杂交种,制定适合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实现高产、优质的小麦生产。

应用价值:
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技术体系的研究和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小麦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小麦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我国粮食的安全生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实际应用中,该技术对于解决小麦品种单一、栽培对象窄等问题,大有可为。

小麦杂交开题报告

小麦杂交开题报告

小麦杂交开题报告小麦杂交开题报告引言: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小麦产量的稳定性和质量面临巨大挑战。

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抗逆性,杂交育种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小麦杂交育种的意义、方法和挑战,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一、小麦杂交育种的意义小麦杂交育种是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亲本进行授粉结合,产生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

相比传统的自交育种,杂交育种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提高产量:杂交小麦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通过杂交可以将两个亲本的优势性状进行组合,从而提高产量。

2. 提高抗逆性:杂交可以增加小麦的抗病虫害、抗逆性,提高作物的生存能力。

3. 优化品质:通过杂交可以优化小麦的品质,提高蛋白质含量、面筋质量等,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

二、小麦杂交育种的方法小麦杂交育种主要包括亲本选择、杂交组合、杂交制种和杂交后代的筛选等步骤。

1. 亲本选择:选择亲本是杂交育种的关键一步。

优良的亲本应具有高产、抗病虫害、适应性强等性状,同时亲本之间的遗传差异要足够大,以确保后代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

2. 杂交组合:通过人工授粉将两个不同的亲本进行杂交,产生杂交种子。

在选择杂交组合时,需要考虑亲本之间的亲缘关系、互补性以及杂种优势等因素。

3. 杂交制种:将杂交种子进行繁殖,培育出足够数量的杂交种。

这一步需要注意保持种子的纯度和品质。

4. 杂交后代筛选:通过对杂交后代的遗传性状进行评估和筛选,选择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作为下一代的亲本,实现逐代选择和改良。

三、小麦杂交育种的挑战小麦杂交育种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亲本选择的困难:由于小麦的基因组复杂,亲本选择变得困难。

如何选择具有高产、高抗性状的亲本对于杂交育种的成功至关重要。

2. 杂交制种的成本高:杂交制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投入,成本较高。

如何降低制种成本,提高制种效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小麦穗部性状遗传和杂种优势分析

小麦穗部性状遗传和杂种优势分析

小麦穗部性状遗传和杂种优势分析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

小麦的穗部性状是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小麦穗部性状的遗传和杂种
优势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小麦的穗部性状主要包括穗型、穗长、穗粒数、穗重、穗粒形状和穗粒色泽等。

这些
性状的表现具有数量性状的特点,即受多个基因的控制,并受环境的影响。

对这些性状进
行遗传和杂种优势分析,可以为选育优良小麦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小麦的穗型是影响其产量和抗倒伏能力的重要因素。

穗型的遗传分析表明,穗长和穗
粒数是决定穗型的两个主要性状。

穗长的遗传效应较大,受主效基因和互补效应的共同作用。

穗粒数的遗传较为复杂,受多个基因的控制。

杂种优势分析表明,杂种小麦的穗型表
现出较强的优势效应,如穗长增加、穗粒数增多等。

小麦穗部性状的遗传和杂种优势分析对于选育优良小麦品种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过对小麦穗部性状的遗传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选育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杂种优势分析,可以进一步挖掘小麦杂种优势,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小麦高产高效育种技术及新品种培育手段探讨

小麦高产高效育种技术及新品种培育手段探讨

Z a i p e i j i s h u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小麦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作物,在农业经济体系中始终占据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我国幅员辽阔,物产资源丰富,但是人均种植面积长期处于世界标准线以下。

现阶段,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利用各类时下最先进的技术研制出产能相对较高的小麦品种是目前农业研发的主要目的。

本文简要概述小麦高产高效的育种技术,重点分析其新品种的培育。

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小麦是人们餐桌上最为常见的粮食,其在全国的地位始终稳居前列。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人口基数在不断增多,国民对小麦等作物的需求量在进一步增大。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因为重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农田逐渐被征用,农田面积在进一步减少,由此可见,推广小麦作物高产高效的育种技术,加强新品种的培育力度势在必行。

一、小麦高产高效育种技术1、育种目标在小麦新品种的培育过程中,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还要从不同角度满足人们的日常所需,进而要求新品种的小麦必须具备一定特点。

提升年产值、增强作物果实质量、提高抗病抗旱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是培育全新的小麦种子的几大目的。

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小麦育种的目的也会发生改变。

尽管如此,在特定的周期内,目标还是一成不变的。

现阶段,随着人们的生活日渐富足,经济条件也在逐渐变好,渐渐对高品质的生活趋之若鹜。

因此,质量高、香气四溢的小麦种类更符合大众的需求。

在农业市场上,拥有多种多样的小麦品种。

有的虽然可以实现高产,但是质量相对较差。

有的品质优越,但是无法实现高产。

尽管种类多种多样,但是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满足全社会的要求。

正因如此,科研工作者需要加倍努力,研制出效率更高、品质更优越的高产小麦种类,从根本上提升作物的产值和质量。

培育出品质较高的小麦种子是现阶段小麦研发工作的重心所在,该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从根本上优化小麦现有的特点,全面提升果实质量和产能,大力开展试验物种的种植工作,确保小麦的产量能够稳步增长。

小麦杂交后代种植及选择方法探讨

小麦杂交后代种植及选择方法探讨

小麦杂交后代种植及选择方法探讨各位老师好!我是鹤壁农科院程玉红,我代表“一麦众承”17号(麦丰天下)组值日,我们组组长刘加平老师,成员有刘海霞老师、马海平老师、朱伟老师、孙克方老师;感谢陈红敏老师为“一麦众承”这个大家庭所做的贡献。

听各位老师们的报告已经40多天了,感受很多,虽说不在群里讨论我也在一直关注咱群里的信息,王世杰老师、欧老师、王世刚老师等等这些育种前辈们,虽说不常见面,在群里看到你们倍感亲切,更是受益菲浅,感谢你们在群里每天辛勤的付出。

这些天我也一直在反思自己,回想自己做小麦育种十多年的过程历历在目,2010年成立鹤壁农科院,各位老师也可能听说过鹤壁农科院我们的老院长程相文以玉米育种名气在外,小麦育种从零起步备感压力山大,对小麦育种方向目标茫然,有畏难情绪;突然有一天在网上发现了“小麦种质资源民间交流协会”。

碰到了麦S学说,他们对小麦痴爱的深深影响着我,原来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活法,他们是一群追梦人,也是他们点燃了我的梦想。

得知宋老师来河南我追到金囤种业、地神种业、又到新乡;河北曲周、连老师的试验地等等;在此期间又结识了许多协会的老师特别是韦老师、马老师、陈老师、贠老师、牛老师等等,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你们都是我小麦育种的引路人,是你们让我坚定信心,走在小麦育种的道路上,在此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和敬意。

这十几年来走在小麦育种的道路上有欢笑、也有眼泪,痛并快乐着;这一切也是让自己的心沉淀的过程。

一开始F2、F3、F4按组合条播种植,F2、F3代混合选择法选穗,F4代选单株F5代按组合一株3行进行种植,也挺好,就是到品系鉴定时出现杂株较多不纯现象,把品系掐穗返回穗行,在穗行提纯过程中发现了几个不错的品系,分别在2019、2020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委员会审定,命名为鹤麦1310、鹤麦601。

2022年鹤麦1707已通过初审,正在进行公示。

其中还有9个品系正在参加河南省品比、区域及生产试验等等。

小麦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小麦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小麦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全文共四篇示例,供您参考第一篇示例: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小麦研究在推动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麦研究中,应用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小麦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小麦研究方法1. 田间试验田间试验是小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布设试验田、种植不同品种、施用不同肥料、控制不同病虫害等方式,对小麦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进行观测和研究,以获得相关数据和结论。

2. 实验室分析实验室分析是小麦研究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实验室仪器设备,对小麦种子、叶片、茎秆等进行化学成分分析、营养元素测定、基因检测等技术研究,为小麦品种选育和育种改良提供数据支持。

3. 现代遗传学方法现代遗传学方法在小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工程技术、基因组学等。

通过对小麦基因组进行分析,揭示其遗传特性和相关基因功能,从而指导小麦的选育和育种改良。

二、小麦研究技术路线1. 小麦品种选育技术路线小麦品种选育是小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技术路线包括通过遗传育种、杂交育种和分子育种等方法,获得优良的小麦品种。

在品种选育的过程中,利用现代遗传学方法对小麦种质资源进行评价和利用,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筛选抗逆性状、抗病性状和优质性状等,最终培育出适应不同生态环境和需求的小麦品种。

2. 小麦栽培管理技术路线小麦栽培管理技术路线主要包括耕作管理、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栽培管理技术,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农民收益。

3. 小麦品质分析技术路线小麦品质分析技术路线主要包括小麦品质检测方法、品质性状评价标准和品质改良技术等方面。

通过对小麦面粉品质、食用价值、加工特性等进行分析和评价,为小麦面粉加工和产品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小麦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是多样化的,涉及田间试验、实验室分析、现代遗传学方法等多个方面。

论小麦高产育种与杂种优势

论小麦高产育种与杂种优势

论小麦高产育种与杂种优势1. 引言1.1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广泛种植于中国的各个地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和依赖。

作为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小麦是我国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也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

我国的粮食生产主要依靠小麦、稻谷和玉米,而小麦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地位。

我国的粮食生产任务繁重,需要不断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粮食的需求。

小麦的育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育种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提高,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为我国的粮食生产做出重要贡献。

小麦是我国粮食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壮大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和资源条件下,小麦仍然是我国农业的支柱之一,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1.2 小麦高产育种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手段小麦高产育种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手段。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粮食需求的增加,农业生产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提升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育种改良,可以培育出适应不同环境条件、抗病虫害能力强、产量稳定且高的小麦品种,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小麦高产育种不仅可以增加小麦的产量,还可以提高小麦的品质和耐逆性,使其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的种植环境。

通过选育高产、抗逆和优质的小麦品种,可以提高农田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小麦高产育种被认为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不断的科研实践和技术创新,小麦高产育种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完善,相信小麦高产育种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为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小麦育种的历史与现状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次育种改良和更新换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小麦杂种优势研究方法的探讨
小麦的杂种优势现象是比较普遍的。

利用杂种优势是提高小麦单产的重要途径之一。

比较常见的途径包括三系法、化学杀雄法、两系法、核系统及两系法与化学杀雄法相结合生产杂种小麦。

本文通过这几种途径分析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方法,有望实现杂交小麦高产优质。

标签:小麦杂种优势方法
在农业生产中常常见到农民种植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

近年来科学工作者对我国杂种小麦不断探索研究,1951年Kihara获得世界上第一个小麦雄性不育材料,1962年Wilson和Ross育成了T型不育系(具提莫菲维细胞质),并实现三系配套,从此便开始了三系法利用小麦杂种优势的研究。

我国于1965年从匈牙利引进T型三系材料,开始三系法杂种小麦的研究。

80年代以来,以美国、法国、中国等国为主的一些国家开展了化学杀雄利用小麦杂种优势的研究。

同时,通过远缘杂交培育核质杂种,以及利用小麦核雄性不育基因生产杂种小麦的工作也悄然兴起。

1990年何觉民等育成光温敏感型小麦核雄性不育系,开始了两系法利用小麦杂种优势的研究。

多年来,几条途径都取得了不少进展,有的早已开始推广应用。

但目前杂种小麦的种植面积还很小。

1 三系法
迄今已育成包括70多种异源胞质的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这些胞质主要是各种山羊草、提莫菲维小麦、野生燕麦、簇毛麦、普通小麦等。

除T型不育系外,研究得较多的是K型(具粘果山羊草细胞质)、V型(具偏凸山羊草或易变山羊单细胞质)、Q型(具野生燕麦细胞质)、A型(具普通小麦细胞质)等不育系。

T型不育系的不育性及其稳定性均很好,也转育出了一些农艺性状、产量性状、综合抗性均优良的T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

但T型不育系恢复源窄,且存在种子皱瘪、发芽率低等细胞质副效应。

尽管如此,在不育系选育及组合选配方面仍取得了一些进展。

Q型不育系是贵州农学院张庆勤等(198)利用光稃野生燕麦细胞质育成的小麦雄性不育系。

该型不育系的优点是不育性较稳定,对白粉病、锈病等小麦主要病害抗性较好,缺点是恢复源较窄,且不育系种子皱缩。

通过回交转育,育成了QAll04、QA004、QA006等改良型Q型不育系,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不育系种子皱缩问题,并且扩大了恢复源。

经广泛测恢发现,野生二粒小麦、硬粒小麦、spelta等小麦近缘种属是Q型不育系的主要恢复源。

A型不育系85EA是中国农科院原子能所利用电子束处理普通小麦品系“原冬2110”干种子,在M3代出现雄性不育株系,后经回交转育而成的普通小麦胞质不育系。

该不育系恢复源广泛(50%左右的普通小麦品种能恢复其育性),但
其综合性状不理想,杂种优势不明显。

三系法限于不育系本身的缺陷(恢复源较窄、强优势组合选出率低,细胞质负效应,单一胞质容易引起病害大流行等),另外在不育系种子繁殖过程中,不育系和保持系很难在开花前区分开(不育系不包颈),不育系种子纯度无法保证,这些是限制三系杂种小麦突破应用关的主要技术因素。

2 化学杀雄法
化学杀雄法利用小麦杂种优势,最大的优点是配组自由,强优组合选出率高;没有细胞质负效应;种子生产程序简单;即使杂种纯度不很高,对产量影响也不太大;可以利用F2代等。

但化杀法对杀雄剂的要求严格:能诱导完全或近于完全的雄性不育,而不影响雌花的育性;具有较为灵活的用药剂量和时期;与基因型和环境的互作效应小;无药害无残毒;使用完全;价格低廉等。

因此化杀法利用小麦杂种优势的关键是理想杀雄剂的研制。

目前推广应用的杂种小麦主要通过化学杀雄法配制。

美国孟山都公司下属的Hybrid Tech SeedInternational先后推广了10多个组合,年杂种小麦种植面积占小麦播种面积的1%左右,杂种增产幅度为15%~20%。

他们还准备研究应用化杀杂种F2代,因为有的化杀组合F2代表现较为整齐一致,且有一定的杂种优势。

河北师范大学累计制种面积达600多hm2。

化杀杂种大面积应用于生产,还有待于更为理想的杀雄剂的问世。

3 两系法
3.1 光温敏核雄性不育小麦的发现及其利用
育成小麦低温敏核不育系C49S和C86S,其育性转换临界温度分别为15~18℃和14~16℃,育性转换敏感时期为小抱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

赵凤梧等(1993)在冀麦21/津麦1号F。

代种子经C。

60辐射处理后代中选育成光温敏不育小麦91—1。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两系法杂种小麦突破生产关尚需时日,关键问题是育性与制种的矛盾。

现有不育系在湖南制种不育性稳定,但制种产量低,杂种种子质量差(由于赤霉病的为害,种子发芽率低);如果在北方制种,则不育性不稳定,杂种纯度低。

目前我们正致力于选育能在河南省南部安全制种的不育系,近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

3.2 光温敏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的发现
细胞质(或核质互作)光温敏不育小麦的发现,为两系法利用小麦杂种优势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其最大的优点是簡化了不育系的繁殖程序,并能保证不育系的种子纯度。

但由于胞质不育系本身仍然存在缺陷(如前述),因而其应用受到限制。

4 核系统
Driscoll设计出XYZ体系,以利用位于4AS上的隐性雄性不育基因生产杂种小麦。

这一系统的三要素为:Z系是正常二倍体核雄性不育系,一般情况下普通小麦都可恢复其育性;X系是特殊的二体附加系,除了具有全套Z系染色体及不育基因外,还附加了一对带有显性恢复基因及其连锁的毛穗轴基因的染色体,X系自交后代仍是X系;Y系是特殊单体附加系,它是X系和Z系的杂交后代。

Y系的自交后代中有约75%的Z系和25%的具毛穗轴的Y系,根据毛穗轴特征拔除Y系,即可获得大量一致的核不育系(Z系)。

Z系可分别用于制种和生产Y系。

在此基础上,黄寿松等(1991)将小堰麦的胚乳蓝粒基因导入不育材料,选育出蓝标型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它们的染色体组成类似于XYZ体系,即白粒种子植株(Zn=42)是具有隐性不育基因的核不育系;浅蓝粒种子植株(2n=42+l)是在白粒种子植株全套染色体基础上附加了1条外源染色体;深蓝粒种子植株(2n=42+2)则是附加了1对外源染色体。

这个(对)外源染色体来自蓝粒小麦附加系的具有蓝色胚乳基因和育性恢复基因的4E染色体。

周宽基等(1996)也报道了4E一ms小麦雄性核不育一保持体系的建立。

5 两系法与化学杀雄法相结合生产杂种小麦
综上所述,几种利用小麦杂种优势的途径都取得了一定进展,其中化学杀雄法配制的杂种小麦已有一定的推广面积,但目前使用的化杀剂不易操作且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大面积应用。

光温敏核不育系辅助化杀是突破杂种小麦生产应用关的有效途径,光温敏核不育小麦ES—10、ES—8在遂平早播(9月中下旬)时表现为部分可育,自交结实率为10%~20%。

用0.l~0.3kg/hm2(相当于常规用药量的1/4~1/3)的SC2053处理同期播种的ES—10、ES—8,不育株率均为100%,不育度可达98%以上,母本异交特性也得到改善,且无药害。

可见两系法与化杀相结合既可以实现理想的不育效果、保证杂种纯度,又可以防止或减少药害,提高制种产量,而且可以降低用药量,从而降低杂种生产成本。

因此,两系法与化杀相结合是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新的有效途径。

专家认为,如果中国杂交小麦应用面积达到杂交水稻的应用水平。

那么将创造一个巨大而崭新的高技术种业市场。

我们满怀信心,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