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合集下载

2024年乙型慢性肝炎防治全方位指南

2024年乙型慢性肝炎防治全方位指南

2024年乙型慢性肝炎防治全方位指南乙型慢性肝炎(CHB)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有超过2.5亿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BV)。

在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中国有约1亿人口感染了HBV。

本指南旨在提供一份全面、实用的乙型慢性肝炎防治指导,包括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

1.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血液传播:如共用针具、输血、手术等;- 母婴传播:如分娩过程中、母乳喂养等;- 性传播:与HBV感染者发生无保护性行为。

2. 乙型慢性肝炎的诊断乙型慢性肝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标准:- 血清HBsAg阳性持续超过6个月;- 血清HBV DNA水平高于检测限;- 肝功能异常或肝脏组织学检查显示慢性肝炎病变。

3. 乙型慢性肝炎的治疗乙型慢性肝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3.1 药物治疗乙型慢性肝炎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和抗纤维化治疗等。

3.1.1 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乙型慢性肝炎治疗的关键,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核苷酸类似物(如拉米夫定、恩替卡韦等)和干扰素(如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干扰素等)。

3.1.2 免疫调节治疗免疫调节治疗主要用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对HBV的免疫力,常用的药物有免疫球蛋白和胸腺肽等。

3.1.3 抗纤维化治疗抗纤维化治疗主要用于防止肝脏纤维化的进展,常用的药物有肝素和肝纤维化抑制药等。

3.2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治疗乙型慢性肝炎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如肝硬化、肝癌等。

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有肝移植和肝脏切除等。

4. 乙型慢性肝炎的预防乙型慢性肝炎的预防主要包括疫苗接种、血液制品筛选、安全性行为等。

4.1 疫苗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主要用于新生儿和儿童接种。

乙肝

乙肝

3.2慢性乙肝
•3.2.7 疑似慢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 断: •3.2.7.1 符合 3.2.1 和 3.2.3。 •3.2.7.2 符合 3.2.2 和 3.2.3。 •3.2.7.3 符合 3.2.2 和 3.2.4。 •3.2.8 确诊慢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 断: •3.2.8.1 同时符合 3.2.1、3.2.4 和 3.2.6。 •3.2.8.2 同时符合 3.2.1、3.2.5 和 3.2.6。 •3.2.8.3 同时符合 3.2.2、3.2.4 和 3.2.6。 •3.2.8.4 同时符合 3.2.2、3.2.5 和 3.2.6。
诊断正确率为19.41%,误报率62.02%,错报率18.46%。
结论
临床大夫和传染病管理人员不太熟悉乙肝诊断标准 和报告要求。 漏诊严格管理,而误诊未进行有效管理。
由于各地卫生监督机构对传染病漏报采用的严厉处 罚措施,如经济处罚等措施的实施,使的医疗机构一味 杜绝漏报的同时忽视了疾病诊断的准确性,致使将许多 将实验检测结果中仅HBsAg阳性,甚至将仅肝功能异常或 未进行相关检测患者直接作为乙肝患者上报等现象的发 生,致使误报、错报率增高,造成实际发病率虚高的假 象。
我省近几年乙肝疫苗接种情况
GAVI项目及常规免疫80万名儿童接种乙肝疫苗。 肝炎防治基金会项目50万名小学生。 肝炎防治基金会3.6万名大学生。 重大公共卫生项目15岁以下人群共26万。 共计:近160万名儿童免费接种了乙肝疫苗,在全国 率先完成了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的接种,对我省加 快预防控制乙肝高流行态势,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产生 了积极作用。
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病 理及影像学结果等指标才能确诊为乙 肝病例。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报告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9页
(二)各型肝炎临床诊疗依据
• 3. 重型肝炎:
• (1)急性重型肝炎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 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显著,快速出现Ⅱ度 以上(按Ⅳ度划分)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 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 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还未出现 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
(注射部位瘀斑等)、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电解 质紊乱或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 活动度≤20%。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12页
• 4. 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 但自觉症状常较轻,皮肤瘙痒,大便灰白,
常有显著肝脏肿大,肝功效检验血清胆红
素显著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凝血酶 原活动度>60%或应用维生素K肌注后一周 可升至60%以上,血清胆汁酸、γ谷氨酰转 肽酶,碱性磷酸酶、胆固醇水平可显著升
肝内管道走行欠清楚或轻度狭窄、扭曲;门静脉
和脾静脉内径增宽;脾脏肿大;胆囊有时可见 “双层征”。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8页
• 慢性肝炎试验室检验异常程度参考指标
项目
轻度
中度
重度
ALT和/或AST(IU/L) 胆红素(μmol/L) 白蛋白(A)(g/L)
≤正常3倍 ≤正常2倍 ≥35
>正常3倍
>正常3倍
• (1)轻度 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肝功效指标 仅1或2项轻度异常;
• (2)中度 症状、体征、试验室检验居于轻度和重度 之间;
• (3)重度 有显著或连续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 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 痣、脾大并排除其它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征者。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肝炎诊断标准

肝炎诊断标准

肝炎诊断标准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诊断标准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肝炎主要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多种类型。

本文将介绍肝炎的诊断标准,希望能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

一、病史和临床表现。

诊断肝炎的第一步是通过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病史中包括患病时间、症状持续时间、曾经的暴露史等。

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黄疸、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

此外,一些患者还可能出现肝区疼痛、肝肿大等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诊断肝炎的重要手段。

包括肝功能检查、病毒学检测、免疫学检测等。

肝功能检查主要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指标。

病毒学检测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等。

免疫学检测包括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等。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肝炎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肝脏的形态结构、大小、密度等,对肝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帮助。

四、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是最终确诊肝炎的金标准。

通过肝脏活检,可以观察肝脏组织的病变情况,包括肝细胞坏死、炎症细胞浸润、纤维化程度等,从而明确诊断肝炎的类型和病程。

五、其他检查。

除了上述常规检查外,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其他特殊检查,如肝脏功能测定、肝脏超声造影、肝脏磁共振弹性成像等,以全面了解肝脏的功能和形态。

综上所述,肝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多种手段,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针对不同类型的肝炎,诊断标准也有所不同,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希望本文能对肝炎的诊断有所帮助,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

病毒性肝炎分型及肝衰竭诊断书写格式

病毒性肝炎分型及肝衰竭诊断书写格式

规范病毒性肝炎和肝衰竭诊断名称的通知为进一步规范我院病毒性肝炎和肝衰竭诊断名称,根据国家卫生部《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中华医学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和《肝衰竭诊疗指南》(2006版),经医院病案管理委员会审定通过,现就病毒性肝炎和肝衰竭诊断名称规范如下。

一、病毒性肝炎诊断名称规范(一)急性肝炎急性×型病毒性肝炎黄疸型/无黄疸型如: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黄疸型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无黄疸型(二)慢性肝炎慢性×型病毒性肝炎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eAg阴性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根据生物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上述慢性肝炎也可进一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eAg阳性轻度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重度(三)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四)肝炎肝硬化×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失代偿期如: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亦可将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再分为活动性或静止性如: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活动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静止性(五)混合感染急性×型、×型病毒性肝炎混合感染黄疸型/无黄疸型如:急性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混合感染黄疸型(六)重叠感染×型、×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如:乙型、甲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急性甲型黄疸型慢性HBV携带者(七)病原不明对诊断病毒性肝炎而病毒学标志均阴性者:如: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未定(限入院诊断)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未明(限出院诊断)二、肝衰竭的规范诊断肝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临床诊断,而是一种功能判断。

因此,原则上肝衰竭不能独立存在,而应首先列出病因诊断,将肝衰竭作为一种补充诊断。

病因待查或未明时,肝衰竭可作为独立诊断,此时应注明原因待查或原因未明。

(一)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常伴发于急性病毒性肝炎,书写格式为“急性×型病毒性肝炎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如: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急性肝衰竭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亚急性肝衰竭(二)慢加急性肝衰竭常伴发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或肝炎肝硬化,书写格式为“慢性×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或“×型肝炎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丙型肝炎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三)慢性肝衰竭常伴发于肝炎肝硬化,书写格式为“×型肝炎肝硬化慢性肝衰竭”如: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肝衰竭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肝衰竭(四)肝衰竭作为独立诊断如:急性肝衰竭原因待查(作为入院诊断,后面应列出至少2个可疑诊断)亚急性肝衰竭原因未明(仅可作为出院诊断)。

肝炎分型诊断标准

肝炎分型诊断标准

肝炎分型诊断标准肝炎是指肝脏发生炎症的一种疾病,主要有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两种类型。

肝炎分型诊断标准是根据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肝炎病程长短、病情轻重等特征进行分类和诊断的标准。

下面将详细介绍肝炎分型诊断标准及其相关内容。

一、急性肝炎的分型诊断标准急性肝炎是指肝脏在短时间内发生炎症反应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肝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的症状。

急性肝炎的分型诊断标准主要根据病原体、临床表现、血清学标志物等进行划分。

1. 病原体分型急性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等不同类型。

其中,甲型肝炎主要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乙型肝炎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丙型肝炎主要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丁型肝炎由丁型肝炎病毒(HDV)与HBV共同感染引起。

2. 临床表现分型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黄疸、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可以将急性肝炎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

轻型急性肝炎病程较短,症状轻微,肝功能损害程度较轻,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以完全康复。

中型急性肝炎病程中等,症状较明显,肝功能损害程度适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黄疸。

重型急性肝炎病程较长,症状严重,肝功能损害程度较重,可能出现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3. 血清学标志物分型急性肝炎的诊断还需要通过检测血清学标志物来确定。

常用的血清学标志物包括肝功能指标(ALT、AST、总胆红素等)、病毒标志物(HBsAg、HBeAg、Anti-HCV等)以及免疫学指标(抗-HAV IgM、抗-HBc IgM等)。

根据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可以确定急性肝炎的类型和病情。

二、慢性肝炎的分型诊断标准慢性肝炎是指肝脏长期受到炎症刺激而发生的慢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慢性肝炎的分型诊断标准主要根据病原体、病变程度、病情进展等进行划分。

1. 病原体分型慢性病毒性肝炎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分别称为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

乙肝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乙肝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乙肝的诊断标准是什么临床上常见乙型病毒性肝炎包括急性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型肝炎以及重型肝炎四个阶段,乙肝是肝病中常见的一种,那么大家如何根据临床表现来自己仔细辨别病情呢?一、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2.体征:(1).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2)皮肤,巩膜黄染.3.症状表现: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4.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二、慢性活动乙型病毒性肝炎1.体征: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痔,脾肿大或黄疸(排除其他原因).2.肝脏病理组织学特征:临床上慢活肝轻型与慢迁肝很难区别,确诊须借助病理组织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慢活肝的病理改变以碎屑状坏死为主要特征,小叶内点状或灶状坏死,甚至灶性融合性坏死以及变性和炎症反应.并依据坏死程度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慢活肝.3.肝功能检查:ALT反复或持续升高,血浆蛋白降低,A/G蛋白比例失常,r-球蛋白升高和或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异常.三、慢性迁延型乙型病毒性肝炎1.肝脏病理组织检查可出现三类情况:慢性小叶性肝炎主要是肝小叶内的炎症和肝细胞的变性及坏死;慢性间隔性肝炎主要是汇管区有纤维细胞向小叶内伸展形成间隔;慢性门脉性肝炎门脉区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致使门脉区增大.2.肝功能检查ALT持续或间歇异常.3.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如无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史,乙型病毒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未痊愈者;病情较轻不足以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者.4.HBV标记物检查:符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指标,抗HBc IgM滴度低于1:32或阴性,血清HBsAg或HBV-DNA任何一项阳性,病程持续半年以上。

四、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1.肝功能异常:特别是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2.体征:肝浊音界迅速缩小等.3.HBV检测:符合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指标,但HBsAg可阴性而早期出现抗HBs阳性和抗HBe阳性.专家提醒患者:一旦确认感染上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大家一定要从心里接受这一现实,千万不可盲目恐慌,或者对病情不管不问,都是对自己的健康不负责的表现。

乙肝上报制度

乙肝上报制度

郑州友谊医院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报告为进一步加强乙型病毒性肝炎(后简称“乙肝")防控工作,提高乙肝报告质量,现将《河南省卫生厅关于加强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报告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乙肝病例诊断原则和分类(一)诊断原则乙肝的诊断原则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依据血清乙肝病毒(HBV)标志和乙肝病毒(HBV)DNA检测结果。

(二)诊断分类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诊断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

其中诊断为乙肝肝硬化,乙肝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不进行传染病报告。

(三)诊断标准具体参见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

二、乙肝病例报告具体要求:(一)医疗机构在接诊时要仔细询问乙肝流行病学史和既往诊疗史,特别是近六个月的情况。

(二)医疗机构对乙肝病例进行诊断和网络直报时必须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等综合判断、分类报告。

(三)在填写和报告乙肝病例报告卡时必须在病例分类中明确“急性”或“慢性"病例,以便于区分新发和既往病例。

新发病例是指以前从未换过乙肝、首次发病的现症病例;“急性肝炎”是指半年内有过感染史的新发病例,其它所有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包括慢性肝炎的急性发作)均作为“慢性肝炎”报告。

(四)乙肝病例网络直报中,只能选择“疑似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不允许出现“临床诊断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的病例分类。

(五)医疗机构诊断为“乙肝病原携带”的病例不得进行网络直报,但需在门诊日志上注明。

(六)在进行健康体检、采血检测等非诊疗活动中发现的乙肝检测结果阳性者,不用进行病例报告,但需在登记本上注明。

(七)医院门诊或住院手术前等常规检测发现的HBsAg阳性者,如果没有进一步临床检查或肝功等实验室检测结果支持,不需进行报告,但需在登记本上注明为“术前检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乙肝病毒 hepatitis B virus,HBV 属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科,其核酸南不完全双链DNA组成,约3 200个核苷酸,能引起人类乙型

病毒性肝炎。 2.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 HRV外膜蛋白的主要成分,是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之一。 2.3 乙肝病毒e抗原 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 是HBV前C区和C区基因编码的分泌型蛋白,分子量约15kD。是HBV DNA复制的标志之一。 2.4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antibody to hepatitis B core antigen(ffBcAg),抗-HBc 是HBV感染后核心抗原(HBcAg)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提示HBV的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其中抗-HBc IgM P6性表明患者为急性HBV感染,抗-HBc IgG阳性,但抗-HBc IgM阴性或低水平表示慢性或既往感染。

2.5 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 DNA 是HBV的基因组,含有HBV的全部遗传信息。是反映病毒复制的指标。 2.6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 主要存在于各种组织的细胞中,以肝细胞中含量最高,当肝细胞炎症、坏死或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ALT可释放人血,使血中该酶的活性显著升高,故此酶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血清生化指标。

3 诊断原则 乙肝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标志和HBV DNTA检测结果。

4 诊断分类 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等。

5 诊断 5.1 急性乙肝 5.1.1 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5.1.2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和AST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5.1.3 HBsAg 阳性 5.1.4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阴性。 5.1.5 抗-HBc IgM pg性l:l 000以上。 5.1.6 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5.1.7 恢复期血清HBsAg阴转,抗HBs 阳转。 5.1.8 疑似急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5.1.8.1 同时符合5.1.1和5.1.3。 5.1.8.2 同时符合5.1.2和5.1.3。 5.1.9 确诊急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5.9.1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5.l.4。 5.1.9.2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5.1.5。 5.1.9.3 疑似病例例时符合5.1.6。 5.1.9.4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5.l.7。 5.2 慢性乙肝 5. 2.1 急性HBV感染超过6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 阳性超过6个月(参见附录A)。 5.2.2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 5.2.3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姝痣和肝、脾肿大等(参见附录B)。 5.2.4 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右的血浆白蛋白降低(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等(参见附录B)。

5.2.5 肝脏病理学有曼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参姓附录B) 5.2.6 血清HBe Ag附陛或可检出HBV DNA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见附录C)。 5.2.7 疑似慢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川诊断: 5.2.7.1 符合5.2.1和5.2.3。 5.2.7.2 符合5.2.2和5.2.3。 5.2.7.3 符合5.2.2利5.2.4 5.2.8 确诊慢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5.2.8.1 同时符合5.2.1、5.2.1和5.2.6。 5.2.8.2 同时符合5.2.1、5.2.5和5.2.6。 5.2.8.3 同时符合5.2.2、5.2.4和5.2.6。 5.2.8.4 同时符合5.2.2、5.2.5和5.2.6。 5.3 乙肝肝硬化 5. 3.1血清HBsAg 阳性,或有明确的慢性乙肝病史。 5.3.2 血清白蛋白降低,或血清ALT或AST升高,或血清胆红素升高,伴有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和(或)白细胞减少),或明确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肝性脑病或腹水(参见咐录B)。

5.3.3 腹部B型超声、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有肝硬化的典型表现(参见附录B)。 5.3.4 肝组织学表现为弥漫性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 5.3.5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5.3.5.1 符合5.3.1和5.3.2。 5.3.5.2 符合5.3.l和5.3.3。 5.3.5.3 符合5.3.1和5.3.4。 5.4 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 5.4.1 血清HBsAg阳性,或有慢性乙肝病史(见附录A)。 5.4.2 一种影像学技术(B超、CT、MRI或血管造影)发现>2cm的动脉性多血管性结节病灶,同时AFP≥400μg/L,并能排除妊娠、生殖系胚胎源性肿瘤及转移性肝癌(见附录B)。

5.4.3 两种影像学技术(B超、CT、MRI或血管造影)均发现>2cm的动脉性多血管性结节病灶。 5.4.4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肝细胞癌 5.4.5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5.4.5.1 符合5.4.1和5.4.2。 5.4.5.2 符合5.4.1和5.4.3。 5.4.5.3 符合5.4.1和5.4.4。 6 鉴别诊断 6.1 慢性HBV携带者 6.1.1 血清HBsAg 阳性史6个月以上。 6.1.2 1年内连续随访3次或以上,血清ALT和AST均在P正范围,且无慢性肝炎的体征如肝掌、蜘蛛痣,脾大等。

6.1.3 HBeAg阳性。血清HBV DNA可检出。 6.1.4 肝组织学检查无明显炎症、坏死和纤维化。 6.1.5 疑似病例:符合6.1.1,6.1.2和6.1.3。 6.1.6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同时符合6.1.4。 6.2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 6.2.1 血清HBs Ag阳性6个月以上。 6.2.2 一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血清ALT和AST均在正常范围。 6.2.3 血清HBeAg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血清HBV DNA气检测不到。 6.2.4 肝脏组织学检查无明显炎症或炎症轻微。 6.2.5 疑似病例:符合6.2.1,6.2.2和6.2.3。 6.2.6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同时符合6.2.4。 6.3 其他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非嗜肝病毒引起的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以及其他病因所致肝炎。

6.4 乙肝和上述其他肝炎也可合并发生。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检测方法、HBV感染的标记物判定标准、急性HBV感染标记物 诊断标准和慢性HBV感染标记物诊断标准

A.1 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检测方法 本标准要求以ELISA法检测HBV标志物.要求使用符合质控标准的试剂盒。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A.1.1 检测HBsAg ELISA双抗体夹心法操作步骤: a)配液:将30mL浓缩洗涤液(20×)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稀释至600mL备用。 b)编号:将样品对应微孔按序编号,每板应设阴、阳性对照各2孔和空白对照1孔、、(空白对照孔不加样品及酶标试剂,其余各步相同)。

c)加样:分别在相应孔中加入待测样品或阴、阳性对照50μL。 d)温育:用封板膜封板后置37℃温育60min。 e)洗涤:吸去板内液体,用洗涤液注满各孔,静置1min后吸干,重复洗涤5次,拍干。 f)加酶:每孔加入酶标试剂l滴(50μL),轻轻振荡混匀。 g)温育:用封板膜封板后置37℃温育60min。 h)洗涤:将孔内液体吸干,用洗涤液充分洗涤5次,拍干。 i)显色:每孔加入显色剂A、B液各l滴(50μL),轻轻振荡混匀,37℃避光显色15rnin。 j)测定:每孔加入终止液l滴( 50μL),轻轻振荡混匀,设定酶标仪波长于400nm处(建议用双波长450/630nm检测)信用空白孔调零点后测定各孔OD值。 结果判断: a)临界值(CUTOFF)计算:临界值=阴性对照孔00均值×2.1。(阴性对照7LOD值低于0.05者按0.05计算)

b)阳性判定:样品0D值≥临界值(CUTOFF)者判阳性。 c)阴性判定:样品OD值A.1.2检测抗-HBs ELISA双抗原夹心法操作步骤: a)配液:将30mL浓缩洗涤液(20×)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稀释至600mL备用。 b)编号:将样品对应微孔按序编号,每板应设阴、阳性对照各2孔和空白对照l孔不加样品及酶标试剂,其余各步相同)。

c)加样:分别在相应孔中加入待测样品或阴、阳性对照50μL。 d)温育:用封板膜封板后置37℃温育60min。 e)洗涤:吸去板内液体,用洗涤液注满各孔,静置1min后吸干,重复洗涤5次,拍干。 f)加酶:每孔加入酶标试剂1滴(50μL),轻轻振荡混匀。 g)温育:用封板膜封板后置37℃温育60min。 h)洗涤:将孔内液体吸干,用洗涤液充分洗涤5次,拍干。 i)显色:每孔加入显色剂A、B液各l滴(50μL),轻轻振荡混匀,37℃避光显色l5rnin。 j)测定:每孔加入终止液l滴(50μL),轻轻振荡混匀。设定酶标仪波长于450nm处(建议用双波长450/630 nm检测),用空白孔凋零点后测定各孔OD值。

结果判断: a)临界值(CUTOFF)计算:临界值=阴性对照孔OD均值×2.1。(阴性对照孔OD值低于0.05者按0.05计算)

b)阳性判定:样品OD值≥临界值(CUTOFF)者判阳性。 c)阴性判定:样品OD值A.1.3检测HBeAg EL_ISA双抗体夹心法操作步骤: a)配液:将30mL浓缩洗涤液(20×)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稀释至600mL备用。 b)编号:将样品对应微孔按序编号。每板应没阴、阳性对照各2孔和空白对照l孔(空白对照孔不加样品及酶标试剂,其余各步相同)。

c)加样:分别在相应孔中加入待测样品或阴、阳性对照50μL。 d)温育:用封板膜封板后置37℃温育60min。 e)洗涤:吸去板内液体,用洗涤液注满各孔,静置1min后吸干,重复洗涤5次,拍干。 f)加酶:每孑」加入酶标试剂l滴(50μL):轻轻振荡混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