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丙肝抗体假阳性的临床分析 杜文静
两种酶联免疫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结果分析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J Hepafit,2001。8:87-95.
[3]Penin
Kato
F,et a1.Structural biology of hepatitis C vires.Hepatol,
2004,39:5-19. N.Molecular virology of hepatitis C virus.Acta Med
表1
Tab.1
51份间接法抗-HCV阳性标本几种试剂检测比较
The results of several reagents in 5 1 indirect anti-HCV methods detected positive samples
万方数据
・306・
空堡塞壁塑堕壅煎耋堂盘查垫!!至!旦箜!!鲞箜兰塑垦!i!!竺!墨翌兰!垫!i型!查!鲤墼垫!!:!垫!!:型垒兰
万方数据
主堡塞墼塑堑鏖瘟垂堂壅查!!!!至!旦箜!!鲞蔓!塑曼!i!!塑!曼!£璺!垫!i型!丛鲤坚垫!!!!些!!!盟堡兰 2012015801;美国强生公司的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 断试剂盒(酶联免疫法),注册证号:¥20090095,批 号:EXEl95,EXEl99,EXE208。双抗原夹心法抗一 HCV检测试剂采用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 司的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酶联免疫法), 批号:CS20120301。全部免疫检测均严格按照厂家 说明书进行操作。 1.3确证实验试剂 国强生公司的Chiron 免疫印迹法检测试剂采用美
in
Tab.2
the positive samples
表4万泰夹心法试剂检测BB[盘灵敏度
Tab.4 The sensitivity of Wantai sandwich assay
酶标免疫实验的假阴阳性原因研究

酶标免疫实验的假阴阳性原因研究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对于各项疾病的诊断方法均不断地增多。
酶标免疫实验即是临床上运用十分广泛的一项诊断方法,该项实验通过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对组织及细胞中的抗原或半抗原进行检测,进而了解患者相关的疾病信息[1]。
但酶标免疫实验操作步骤繁琐,细节性强,在实验过程中,稍不注意则可能使得结果出现假阴阳性现象,影响操作者的判断,对于受检者也将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现,必须分析假阴阳性产生的原因,进而对相关因素进行规避,以提高检验的准确性。
标签:酶标免疫实验;假阴性;假阳性;原因;改善措施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现代检测技术在医学实验中获得了十分广泛的运用。
酶标免疫实验是十分常用的一类实验检测技术。
但在检测过程中,任何一方面的差错均可对实验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1]。
因此在行酶标免疫实验时,需严格按照相关步骤进行操作,避免出现不准确的检测结果。
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及相关文献报道,重点分析了酶标免疫实验出现假阴阳性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以消除上述影响。
详情如下。
1 手术标本固定不充分在手术过程中获得相应的组织标本后,需立即将标本中肿瘤部位剖开,以利于固定液充分渗入组织。
临床上固定液种类较多,但在通常情况下,主要以中性福尔马林作为标本固定液,其可在极大程度上保证组织中抗原不被丢失。
但若组织固定不好,组织切开抗原含量丢失严重,使得检查结果出现假阴性。
因此需十分重视标本固定,预防出现不良结果。
2 组织修复不恰当抗原修复液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只用使用充分的抗原修复才可将抗原表位打开,进而使得抗原与抗体充分结合。
通常情况下,细胞质着色的抗体选择以柠檬酸进行修复;细胞核及细胞膜着色的抗体选择以EDTA修复。
此外,微波炉修复在临床上也十分常用,一方面可以节约试剂,另一方面操作十分简单。
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通过微波炉修复可导致修复液外崩,出现掉片、组织背景非特异性着色等问题。
丙型肝炎患者不同检验方法的临床分析

丙型肝炎患者不同检验方法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对丙型肝炎不同检验方法的检验结果进行调查。
方法:采取予荧光定量PCR、酶联免疫吸附法以及化学发光免疫法对50例丙型肝炎患者进行检验,对检验结果进行统计。
结果:荧光定量PCR检验阳性率为95.0%,明显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化学发光免疫法,统计有差异(P<0.05)。
结论:荧光定量PCR法在丙型肝炎患者中的检验阳性率最高。
关键词:丙型肝炎;荧光定量PCR;化学发光免疫法;酶联免疫吸附法丙型肝炎是临床中常见的病毒性肝炎类型,本病致病病毒为丙肝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在进入机体后具有较长的潜伏期,且本病进展缓慢,患者病程发展时间较长。
但一旦病情进入后期则会显著增加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甚至会引发多系统功能障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
现阶段临床中针对本病尚无有效治疗方式,尽早干预能够延缓疾病恶化几率,因此要尽早诊断、尽早治疗。
现阶段临床中针对本病的检验方式较多,本次研究将针对不同检验方式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50例丙型肝炎患者为调查样本。
本次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2020年1月。
丙型肝炎患者符合相关诊断;患者无其他类型肝炎;患者无肝肾功能衰减表现;患者知情且同意参与调查。
男性患者23例,女性27例,患者年龄平均(45.6±13.2)岁。
1.2一般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抽取患者肘正中静脉血5ml,将其分为2份保管,1份用来测试丙肝病毒RNA,另一份放置于零下20摄氏度中保存,用来测试丙肝病毒抗体以及核心抗原。
荧光定量PCR采用ABI7500荧光定量检测仪进行检测;化学发光免疫法采用美国雅培Architect I2000分析仪进行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采用普朗新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生产的DNM-9602G型酶标仪进行检测。
将患者血液放入离心机中以3000r/min速度离心处理,时间为10min,取上清液为检测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酶联免疫吸附法以及化学发光免疫法检验,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乙肝五项(ELISA)手工操作法的假阳性与假阴性的分析及对策乙肝五项手工法

《乙肝五项(ELISA)手工操作法的假阳性与假阴性的分析及对策|乙肝五项手工法》摘要:乙肝检测中经常会出现假阳或假阴性的结果,这种情况是我们检验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也是科室与患者纠纷最多的问题,Ⅳ洗板要彻底,如不彻低,未去除实验中没参与反应的酶类物质,可造成假阳性和假阴性,抗病毒药物可清除血液中病毒,故有时检测表现为阴性乙肝检测中经常会出现假阳或假阴性的结果,这种情况是我们检验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也是科室与患者纠纷最多的问题。
患都不明白什么是假阳性和假阴性,只知在这家医院做出了阳性结果,就到其他医院或上级医院再做,如果出现结果不一样就找院领导和检验室索赔。
上述的问题是我们工作中问题还是患者自身的问题,难道不能避免吗?因此,在工作中我们用酶联免疫法(ELISA)一步法,结合病人所反应的情况,我们对1800份血样标本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外源性因素 1.1 标本因素①标本应防止溶血,脂血,细茵污染,血样标本和脂血严重都会造成结果错误,被污染的标本因菌体中可能含有辣根过氧化物酶,在测定中会导致非特异显色。
②标本最好采集后就做,不要放置冰箱内保存过久,因为血清中IgG 可聚合成多聚体,可造成假阳性。
此外标本在冰箱内放置过久抗原和抗体的免疫活性减弱,也可造成假阳性。
③采集后必须使其充分凝固后再分离,以保证血清中不含有纤维蛋白原,以防造成假阳性结果。
④另外反复冻融也可造成假阳性。
1.2 操作因素①操作者要高度的责任精神,操中作中要精力集中,标本不要张冠李戴,要做好操作前的校对工作。
②试剂准备。
从冰箱取出试剂后要与室温平衡后才能使用,一般为半小时平衡,所用去离子水应保证质量。
③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和操作注意事项。
Ⅰ加样枪在加样过程中不可太快,以免吸入气体引起空泡,另外,建议用一次性的吸头,加样器要经常清洗,定期校对。
Ⅱ加入试剂前要充分混匀,,弃去两滴,要注意加入的角度,速度,以免多加或少加,和加入两孔之间,这样在孔内的非包被区出现非特异吸附,从而引起非特异性显色。
丙肝抗体假阳性检测中ELISA法应用分析

即E 是临床常用的酶免疫 L I S A 法, 酶联免疫 吸 附 法 , 现被广泛应用于各 种 抗 原 和 抗 体 的 检 测 中 , 经过 测定方法 , 临床证实 , 此方法 能 确 定 绝 大 部 分 的 抗 原 抗 体 阳 性 或 阴 性 结果 , 但是 , 也会出现不少的 假 阳 性 或 者 假 阴 性 。 这 样 的 情
3. 1 标本内物质干扰 标本中含有的 物 质 , 对酶联免疫法的检测结果可能起 到相应的影响 。 标 本 中 含 有 类 风 湿 性 因 子 , 尤其是在患有 其类风湿 类风湿性疾病和 患 有 自 身 免 疫 性 疾 病 的 患 者 中 , , , 在进行丙肝抗体检测时 也 可 能与酶联 因子多为I G G I G G [ 2] 免疫吸附时的固相I 酶标I 进而增加了 G G、 G G 发生结合 , 丙肝检测的阳性情况 , 产生弱阳性 。 高免疫球蛋白 血 症 的 患 者 , 由于血清中存在浓度相对 [ 3] , 可能会导致其与检测时的固相表 较高 的 非 特 异 性 I G G 面相吸附 , 随后再加入 酶 标 抗 人 I 再 与 之 结 合, 产生 G G 时, 阳性结果 。 标本中如果存在过多的 S 也可能会干扰检测结果 , O D, 使结果呈现阳 性 。 有 研 究 表 明 , E L I S A 法在检测丙肝抗体 / 标本 S 容易出现 阳性的标本时 , C O 值在 1. 0 3 3 0 之间 , ~3. [ 4] 。 假阳性 标本在分离时 , 不能充分分 离 , 或者在采集运送储存过 程中 , 被细菌污 染 , 产 生 标 本 溶 血 或 者 标 本 凝 固 不 全, 都可 。 能产生阳性结果 3. 2 检验过程操作因素 标本在进行检验时 , 如果加 样 时 间 过 长 , 就可能使加样 , 后在恒温箱的等待时间相对过长 使得检测结果为阳性 。 洗板是酶联免 疫 吸 附 法 中 的 重 要 部 分 , 在自动洗板仪 5] , 如 果 洗 板 针 被 堵 塞, 抽 吸 不 充 分[ 或者洗板 进行洗板时 , 机内洗液量不足 , 也会引起 假 阳 性 。 如 果 使 用 手 工 的 洗 板 , 洗板次数若太少 , 就可能造成残留 , 使得出现阳性结果 。 快速检验虽然能避免结果 的 假 阳 性 , 但 是, 如果检验速 度过快 , 也可能导 致 假 阳 性 结 果 , 这 主 要 是 因 为, 血液在未 如进行强行的离心 , 可能导致血清中仍有纤维 完全凝固时 ,
酶联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分析

酶联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分析【摘要】目的了解采纳间接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的阳性情形。
方式 ELISA法进行抗HCV测定,挑选出阳性血清141份按S/CO和年龄分组,别离进行比较。
结果 1≤S/CO<的例数占总阳性率的%,S/CO≥的例数占总阳性率的%;20~49岁与50~80岁的例数别离占总阳性率的31%和69%,两组存在明显不同(P<。
结论采纳间接ELISA法检测抗HCV有必然的干扰因素,可致使阳性率偏高。
临床诊断时它只能作为一个筛查实验,抗HCV 阳性不能完全证明体内存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要做相关检查慎重诊断,有条件时进行确认实验才能确诊。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间接酶联免疫法目前丙型肝炎感染的免疫测定应用最普遍的是间接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阻碍ELISA测定抗体的因素是包被抗原的纯度、机体内较高的IgG类抗体浓度和标本中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这些都易引发假阳性反映,现将我院临床标本阳性情形报导如下。
1 对象与方式观看对象在我院通过常规筛检实验为抗HCV阳性标本共141例,其中男80例,女61例, 年龄20~80岁。
仪器与试剂半自动酶标仪,洗板机,试剂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
统计方式采纳SPSS软件行χ2查验。
2 结果将141例抗HCV阳性样本按S/CO值分组,1≤S/CO<者39例,占%;S/CO≥者102例,占%。
来自美国的研究说明间接ELISA法检测抗HCV,S/CO≥时才高度预示抗HCV呈阳性状态,并建议对S/CO ≥的标本做确认实验。
将抗HCV阳性样本按年龄分组,年龄50~80岁组的抗HCV 阳性患者98例,占总阳性百分率的%,而20~49岁以下年龄组的抗HCV阳性患者43例,仅占总阳性率的%,两组比较不同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抗HCV是目前临床诊断丙型肝炎感染的经常使用指标,要紧用于检测急、慢性或既往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测定献血员存在感染的可能性。
酶联免疫法和PCR在丙型肝炎诊断中的应用对比

酶联免疫法和PCR在丙型肝炎诊断中的应用对比王春雨【摘要】探讨酶联免疫法和PCR检测在丙型肝炎诊断中的应用.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80例疑似丙型肝炎患者,对其血清标本进行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抗-HCV,并对所有标本进行荧光定量PCR法(FQ-PCR)检测HCV-RNA.ELISA检测抗-HCV的阳性率为49.4%,PCR法检测HCV-RNA的阳性率为46.7%,HCV-RNA阳性患者中抗-HCV阳性率和HCV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R检测HCV-RNA在丙型肝炎诊断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ELISA法检测抗-HCV可作为丙型肝炎诊断的确证实验,结合酶联免疫法能有效提高丙型肝炎患者的检出率,具有积极临床意义.【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6(027)022【总页数】2页(P4291-4292)【关键词】酶联免疫法;PCR检测;丙型肝炎【作者】王春雨【作者单位】山西省人民医院检验科,山西太原0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3丙型肝炎(HCV)是由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体,一般经患者血液传播,病程迁徙,自然转阴率很低。
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差,超过50%的丙型肝炎患者有可能会发展成慢性乙肝,如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则病情会进一步恶化,使得肝硬化以及肝癌的发病风险大大提高[1]。
因此,在患者患病早期进行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临床上针对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依靠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以及荧光定量PCR法(FQ-PCR)检测,均被临床证实有较好的参考诊断价值[2]。
为进一步探究酶联免疫法和PCR在丙型肝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根据我院收治的180例疑似丙型肝炎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
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疑似丙型肝炎病毒检查的患者180例。
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丙肝抗体假阳性的结果探讨

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丙肝抗体假阳性的结果探讨摘要:目的:分析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丙肝抗体(HCV-Ab)出现假阳性结果的原因,并探讨预防方法,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方法:选取来院检查的80例HCV感染高危者,分别对其行逆转录PCR法(RT-PCR)检测和ELISA法检测,以RT-PCR检测结果为对照,对ELISA法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影响ELISA法检测HCV-Ab假阳性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结果:RT-PCR检测80例HCV感染高危者有70例为HCV-Ab阳性,10例阴性,经ELISA法检测70例HCV-Ab阳性者中有68例阳性,2例阴性,10例HCV-Ab阴性受试者有4例为阳性,6例为阴性,ELISA法对丙肝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约登指数、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1%、60.0%、92.5%、57.1%、94.4%、75.0%。
结论:ELISA对丙肝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但在实际检测HCV-Ab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可能会出现假阳性的结果,因此操作人员要严格执行操作流程,尽量减少人为失误,并结合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复查,以提高检测准确率。
关键词:酶联免疫吸附法;血清丙肝抗体;假阳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是目前全国各血站系统及医院进行血液检测感染性疾病抗体/抗原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具有简单、方便、快速的特点。
但是在检测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可导致不同实验室的同一批次或同一实验室的不同批次检测结果不一致,出现假阳性结果,影响病情的筛查[1]。
血清丙肝抗体(HCV-Ab)在使用ELISA法检测时常出现假阳性,导致其检测结果的不准确,本次的研究中将对使用ELISA检测HCV-Ab导致假阳性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提高对HCV-Ab的检测准确性,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从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HCV感染高危者80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使用进行RT-PCR、ELISA法对80例HCV感染高危者进行HCV-Ab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丙肝抗体假阳性的临床分析杜文静发表时间:2017-05-23T14:47:43.59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4期作者:杜文静赵欣(通讯作者)[导读] 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丙肝抗体仍存在标本假阳性问题,标本内物质干扰、操作不当等多种因素可造成其出现假阳性。
(重庆沙坪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沙坪坝 400038)【摘要】目的:探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丙肝抗体(HCV-Ab)假阳性的状况、原因。
方法:选择沙坪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的68例应用ELISA检测血清HCV-Ab阳性的血清标本,再以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行确证实验,明确ELISA假阳性率,分析影响ELISA检测方法产生假阳性的因素。
结果:用ELISA检测血清HCV-Ab阳性的68份血清标本中通过RIBA实验法进行检测发现阳性48例,不确定6例,阴性14例,以RIBA检测作为金标准,ELISA检测真阳性率是70.59%(48/68),假阳性率为20.59%(14/68)。
结论: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丙肝抗体仍存在标本假阳性问题,标本内物质干扰、操作不当等多种因素可造成其出现假阳性,检验人员需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做好质控,避免不利因素,以降低假阳性率,同时在条件允许下应对可疑假阳性标本进行RIBA实验确证。
【关键词】酶联免疫法;丙肝抗体;假阳性【中图分类号】R44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4-0032-02Clinical analysis of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for detection of serum HCV antibody false positive【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detection of serum HCV antibody (HCV-Ab) false positive status. Methods Of Shapingba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received detection of serum HCV-Ab in 68 cases with ELISA positive serum samples by recombinant immunoblot assay (RIBA) for confirmatory test, clear ELISA false the positive rate of ELISA detection method of influence analysis of factors of false positive results 68 serum samples were detected by HCV-Ab ELISA positive by RIBA test detected 4 positive In 8 cases, 6 cases of uncertain, negative in 14 cases, detected by RIBA as the gold standard, ELISA detection of the true positive rate is 70.59% (48/68), false positive rate was 20.59% (14/68). Conclusion The detection of serum HCV antibody by ELISA has false positive specimens, interference within the specimen, improper operation etc. many factors can cause the appearance of false positives, inspection personnel need to do a good job of quality control in strict accordance with the norms of operation, to avoid unfavorable factors, to reduce the rate of false positives, while under conditions allowing to deal with suspicious false positive samples were RIBA experimental confirmation.【keywords】 ELISA; Hepatitis C antibody; False positive丙型肝炎为一种因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导致的传染性疾病,在HCV慢性感染后还可造成肝脏出现慢性炎症坏死与纤维化,严重者甚至可进展为肝硬化与肝癌,危及其生命安全[1]。
酶联免疫法(ELISA)为当前临床测定血清丙肝抗体(HCV-Ab)的重要方法,其检测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成为鉴别诊断丙肝的一种重要实验室依据。
但研究指出,实验室于检测HCV-Ab时,存在多种因素影响ELISA测定,可能会造成假阳性结果[2]。
本研究选择68例应用ELISA检测血清HCV-Ab阳性的血清标本,再以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行确证实验,以观察ELISA检测血清HCV-Ab假阳性的状况、原因,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8月沙坪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8例应用ELISA检测血清HCV-Ab阳性的血清标本,标本均来自于沙坪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的医院送检样本。
1.2 方法1.2.1仪器与试剂仪器:ELISA采用郑州安图仪器公司生产的酶联免疫检测仪与配套洗板机等;RIBA实验应用丙肝抗体确证试剂盒(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2.2检测方法采集所有患者3ml空腹静脉血,离心获得血清,以ELISA测定血清HCV-Ab,严格依照实验室标准操作;再对ELISA检测血清HCV-Ab阳性的血清标本,应用RIBA实验法进行确证,方法为:以RIBA原理于硝酸纤维膜条之上对HCV合成抗原、重组抗原NS3以及对照线蛋白进行预包被;并将硝酸纤维膜条浸泡于稀释血清或者血浆样品中进行反应,再加入酶标记抗人IgG抗体温育,若样品中存在HCV特异性抗体,会合成“包被抗原-抗体-酶标二抗”复合物,置入底物液显色,依据出现不同条带状况进行结果判断。
每条实验结果,对照线-1与对照线-2必须出现,若均未出现或者均出现1条则词条检测结果无效,同时条带强度判定标准为:在对照线-1强度之上为“++”;与对照线-1强度相同为“+”;在对照线-1强度以下为“+/-”;空白为“-”;并依据各条带显色的强度对样品结果进行判定,标准为:出现HCV 抗体的特异性条带至少2种(NS3、NS4、NS5、Core)强度在“+”及以上则判定HCV抗体阳性;出现HCV抗体的特异性条带1种强度在“+”及以上则判定HCV抗体不确定;未出现HCV抗体的特异性条带强度在“+”及以上则判定HCV抗体阴性[3]。
1.3 观察指标观察ELISA检测假阳性率。
2.结果用ELISA检测血清HCV-Ab阳性的68份血清标本中通过RIBA实验法进行检测发现阳性48例,不确定6例,阴性14例,以RIBA检测作为金标准,ELISA检测真阳性率是70.59%(48/68),假阳性率为20.59%(14/68)。
3.讨论HCV为常见血源性传播疾病病原体之一,感染者容易转变为慢性丙型肝炎与慢性HCV的携带者,且丙型肝炎自然转阴率较低,预后较差,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及社会公共卫生。
当前,临床应用较广泛的HCV感染诊断方法分为两大类:测定患者血清HCV-RNA与血清HCV-Ab。
其中检测血清HCV-RNA是临床诊断HCV感染的常用方法之一,诊断准确率较高,但其检测技术较复杂,需要特殊设备、检测成本高,在基层医院难以推广。
HCV-Ab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胶体金试纸法与ELISA,胶体金试纸法虽操作简单、反应迅速,但敏感性较低、重复性较差,一般仅在做初步筛查时应用;ELISA具有敏感度较高、特异性强、能早期检出抗体、可进行半定量与定量检测等优点,已成为诊断HCV感染的主要实验室依据。
ELISA检测应用包被抗原为基因工程抗原与合成多肽抗原,通过将血清置入已包被抗原反应孔内进行孵育,如果血清标本中存在抗-HCV抗体,该抗体则会和微孔内抗原合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置入酶结合物之后酶结合物可与抗体抗原复合物连接,在3,3,5,5-四甲基联苯胺底物参与反应情况下可出现显色反应。
当测定血清标本吸光度值在cottoff值5倍以上则判定为阳性;处于cottoff值3.8~5倍时,化学发光试验显示阳性则判定为阳性;小于cottoff值时则判定为阴性[4]。
王燕等[5]研究指出,其可应用基因工程酶放大技术以提高其敏感性与特异性,操作简单、成本较低,同时能应用自动化操作,检测结果客观准确,检测HCV抗体的真阳性率为91.9%,对诊断鉴别HCV感染具有较高价值。
但应用该方法检测仍存在一定假阳性问题,本研究结果中,以RIBA检测作为金标准,ELISA检测真阳性率是70.59%(48/68),假阳性率为20.59%(14/68)。
可见如何避免ELISA检测血清HCV-Ab假阳性出现,是在血清HCV-Ab检测中需加以重视的问题。
影响其检测HCV假阳性因素较多,主要包括:(1)标本内物质干扰:干扰物质主要有非特异免疫球蛋白、类风湿因子、补体、异嗜性抗体等,在抗-HCV间接法测定中最终步骤为加入酶标抗人IgG,而血清中高浓度非特异IgG可吸附在固相表面,与之后加入酶标抗人IgG相结合,导致假阳性;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与部分患有免疫性疾病等患者体内存在大量的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多属于IgG,可与变性IgG产生非特异性结合,所以在抗-HCV的测定中,若血清标本中含有类风湿因子,则其可与固相上及酶标的IgG向结合,产生假阳性反应等。
(2)检验过程中的操作因素,标本凝固不全、细菌污染、标本溶血、洗板机中洗液量不足、洗板针被堵塞与标本加样时间、显色反应时间、孵育温度控制等多种因素,均有可能造成血清HCV-Ab假阳性的出现。
因此为降低ELISA检测血清HCV-Ab假阳率,需做好质控工作,严格按照实验室标准进行检验操作,避免上述不利因素出现,同时在条件允许下应对可疑假阳性标本进行RIBA实验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