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床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固定床反应器工作原理

固定床反应器工作原理
固定床反应器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装置,其工作原理基于固定床的设计和反应物质在固定床中通过反应产生化学变化。
在固定床反应器中,反应物质流经固定在反应器内的催化剂床层。
催化剂床层通常是由均匀分散的催化剂颗粒组成。
当反应物质通过床层时,催化剂与反应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触发化学反应。
固定床反应器的特点在于,反应物的流动与催化剂床层的固定形成了一个逐渐被消耗的反应物质流动带。
反应物质从反应器的进料口进入固定床,并流经床层中的催化剂,同时发生化学反应。
在流动过程中,反应物质的浓度逐渐降低,而生成物的浓度逐渐增加。
由于固定床反应器内的催化剂床层是固定的,反应物质通过床层时,催化剂的活性成分将不断参与化学反应,而不会被带走。
这种催化剂的固定状态在反应器运行期间始终保持稳定,并且能够持续地促进化学反应。
此外,固定床反应器还具备良好的热负荷分布和传热特性。
固定床内的催化剂床层由于较大的表面积,能够提供充足的接触面积来促进热的传导和传热。
这有助于保持反应器内的恒定温度,并提高化学反应的效率。
总的来说,固定床反应器通过将反应物质与催化剂在固定的床层中接触和反应,实现了连续、高效的化学反应过程。
这种反
应器在化工领域中广泛应用于各种反应,如催化裂化、加氢、氧化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气固流化床光催化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第 l 卷 第3 3 期 20 0 6年 6月
J OURNAL OFD0NGGUAN UNI VERS TY OF T CHNOLOGY I E
东 莞 理 工 学 院 学 报
V13 O o. . 1N 3
J n. 2 u 006
氧气 。其在环保 中的应用则 始于 1 7 年 加拿大 科学家J h . C t y 首次将T O光催化应用 于剧 96 on H a e 等 i2
毒 多氯联 苯降解 的研 究 。气 固相 光催化氧化技 术至今未能 工业化 的一个 最主 要原因是 高效光反应器 的缺乏 。 目前 ,开发 结构简单 、反应效率 高的新型光反应 器 已成为气 固相光 催化技术 的一个重 要研
器分为固定床和流化床,主要介绍了国外近年来流化床光催化反应 器应用于废气处理中的研究进展情况,
阐明 了新型 流化 床 光催化 反应 器的研 究与设 计是光 催化 氧化 法 工业化 过程 中需 要解 决 的 关键 问题 之 一 ,分
析 了其存在的问题 ,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 了展望.
关键 词 :多相光催 化 氧化 :反 应 器;流化床 :废 气处理 中图分类号 :T 5 Q0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0 —0 1 (0 6 3 09 —0 0 9 3 2 2 0 )0 — 0 1 4
的研 究热潮 。本文 总 结 了国外近 年来废 气治理 中气 固流化床 光催化 反应器 的研 制及应 用情况 ,并 对其发展趋势进行 了展望 。
第九章 固定床反应器

在非球颗粒充填的床层中,同一截面上的ε值, 除壁效应影响所及的范围外,都是均匀的。 但球形或圆柱形颗粒充填的床层,在同一横截面 上的 ε 值,除壁效应影响所及的范围外,还在一 平均值上下波动。 由于壁效应的影响,床层直径与颗粒直径之比越 大,床层空隙率的分布越均匀。 通常所说的床层空隙率指的是平均空隙率。
• 9.3固定床反应器内的传质与传热
• 9.4 固定床反应器的计算方法
5
9.1固定床反应器的特点及结构
• 定义*:凡是流体通过不动的固体物料所 形成的床层而进行反应的装臵都称作固定
床反应器。
• 其中尤以用气态的反应物料通过由固体催
化剂所构成的床层进行反应的气-固相催
化反应器占最主要的地位。
6
9.1.1固定床反应器的特点及工业应用
• 自热式反应器示意图
21
• 优、缺点:
• 逆流:优点是原料气进入床层后能较快地升温而接 近最佳温度,缺点是反应后期易于过冷。
• 无论逆流还是并流,反应前期放热速率都最大。 • 有些并流式催化反应器中设臵一绝热床,经预热后 的原料气先进入绝热床中反应,使反应气体迅速升 温,然后再进入与原料气进行换热的催化剂管中反 应,这样做既保留并流式后期降温速度慢的优点, 又克服了原料气进入床层后升温速度慢的缺点。
32
图9-6消除初始动能的方法示意图
33
图9-7附加导流装臵示意图
34
9.2.3固定床反应器的床层压力降
• 流过床层的流体,其径向流速分布是不均匀的。
• 径向流速分布:从床层中心处算起,随着径向位臵的增大, 流速增加,在离器壁的距离等于1~2倍颗粒直径处,流速最 大,然后随径向位臵的增大而降低,至壁面处为零。床层直 径与颗粒直径之比越小,径向流速分布越不均匀。
固定床反应器的详细介绍

固定床反应器的详细介绍又称填充床反应器,内部装填有固体催化剂或固体反应物,以实现多相反应。
固体物通常呈颗粒状,堆积成一定高度(或厚度)的床层,床层静止不动,流体通过床层进行反应。
固定床反应器主要用于实现气固相催化反应,如氨合成塔、二氧化硫接触氧化器、烃类蒸汽转化炉等。
用于气固相或液固相非催化反应时,床层则填装固体反应物。
涓流床反应器也可归属于固定床反应器,气、液相并流向下通过床层,呈气液固相接触。
优点:(1)催化剂机械磨损小。
(2)床层内流体的流动接近于平推流,与返混式的反应器相比,可用较少量的催化剂和较小的反应器容积来获得较大的生产能力。
(3)由于停留时间可以严格控制,温度分布可以适当调节,因此特别有利于达到高的选择性和转化率。
(4)可在高温高压下操作。
缺点:(1)固定床中的传热较差。
(2)催化剂的再生、更换均不方便,催化剂的更换必须停产进行。
(3)不能使用细粒催化剂,但固定床反应器中的催化剂不限于颗粒状,网状催化剂早已应用于工业上。
目前,蜂窝状、纤维状催化剂也已被广泛使用。
固定床反应器的分类(一)按传热方式分类1、绝热式反应器绝热式固定床催化反应器在反应过程中,床层不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
其最外层为隔热材料层(耐火砖、矿渣棉、玻璃纤维等),常称作保温层,作用是防止热量的传出或传入,减少能量损失,维持一定的操作条件并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
绝热式反应器可分为单段绝热式反应器和多段绝热式反应器。
(1)单段绝热式反应器一般为高径比不大的圆筒体,结构简单,生产能力大,但反应过程中温度变化较大。
适合的反应:①反应热效应较小的反应。
②温度对目的产物收率影响不大的反应。
③虽然反应热效应大,但单程转化率较低的反应或者有大量惰性物料存在,使反应过程中温升小的反应。
(2)多段绝热式反应器催化剂床层的温度波动较小,但结构比较复杂,催化剂装卸困难。
多段绝热反应器按段间换热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三类:①间接换热式②原料气冷激式③非原料气冷激式2、换热式反应器当反应热效应较大时,为了维持适宜的温度条件,必须利用换热介质来移走或供给热量。
固定床反应器的设计—固定床反应器特点与结构

间接换热式催化剂床层绝热操作方程
A-B 反应 x↑
B-C 换热 x不变
C-D 反应 x↑
D-E 换热 x不变
E-F 反应 x↑
F-G 换热 x不变
绝热操作线方程式: 表达温度与转化率的 关系。
反应热效应、绝热温 升、热熔、密度一定 时,反应段斜率相同
1.绝热式固定床反应器
(3)多段式催化床层温度的分布:间接换热式催化剂床层温度分布 和冷激(直接换热)式催化剂床层温度分布
1.绝热式固定床反应器
(2)多段式:有多段催化剂床层,反应和冷却间隔进行。 适应场合:反应热效应较大,反应速率慢的反应。 中间间接换热式:床层间加换热器(),调节温度。如:水煤气转换、二氧化硫的
氧化反应
1.绝热式固定床反应器
(2)多段式:有多段催化剂床层,反应和冷却间隔进行。 适应场合:反应热效应较大,反应速率慢的反应。
中间间接换热式:床层间加换热器(换热盘管),调节温度。如:环己醇脱氢制环己酮 及丁二醇脱水制丁二烯 。
换热盘管
1.绝热式固定床反应器
(2)多段式:有多段催化剂床层,反应和冷却间隔进行。适应反应 热效应较大,反应速率慢的反应。
冷激式:用冷流体直接与上一段出口气体混合来实现降温。多适应于工业上高压力操
•以高温烟道气为载体, 将反应所需热量在反应 管外通过管壁传给催化 剂层
生产实例:乙苯催化脱 氢制备苯乙烯。
2、换热式固定床反应器
(1)外换热式:以各种载热体为换热介质的对外换热式反应器多为 列管式结构。 载热体选择:
低于240℃----加压热水 250—300 ℃ -----导热油 300 ℃ -----熔盐(KNO353%,NaNO27%、NaNO340%) 600—700℃左右----烟道气
固定床生物反应器

反应物系沿床层 轴向位置而变化。
反应体系多为 液-固两相体系, 液体通过床层空 隙而流动,床层 压力较大。
床层内可能存在
填充床反应器 PBR
反应物系的扩散
对反应速率的限
制作用。
床层轴向常会存在 宏观混合,即返混。
根据液相物料的 流向方向,填充 床反应器又可分 为上行方式和下 行方式。
填充床生物反应器
1 2 3
葡萄糖异构 化。
青霉素选择 性水解反应。
氨基酸消旋 混合物的选 择性反应分 离。
固定床反应器的应用
以固定化细胞 为催化剂的
固定化酵 母生产乙 醇。
废水的生 物处理。
利用滴流床反应器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
目前制备生物柴油一般 采用间歇式搅拌釜,该工艺 存在原料消耗大、反应耗能 大及反应效率低等问题。张 冠杰等人首次采用自制的滴 流床反应器进行醇解反应制 备生物柴油,实现了改善反 应物接触状况、降低能耗及 连续生产等目的。
床内没有换热装置
特点:反应器结
构简单,生产能 力大。
适合热效应不大、 反应对温度的要求 较宽的反应。
缺点:反应过程
中温度变化较大。
绝热式固定床反应器
多段绝热式固定床反应器
根据段间反应 气体的冷却或加热
特点:催化剂床层
方式,多段绝热床
又分为中间间接换 热式和冷激式。
的温度波动小。
缺点:结构较复杂,催
影响滴流床反应器 操作特性的主要因 素有:
1、固定化颗粒床层 所具有的表面积。 2、床层被下降液体 所湿润的程度。 3、气、液的流动模 式。
滴流床反应器
按床层与外界的传热方式分类,可有以下几类:
绝热式固定床反应器
固定床 反应器
固定床催化剂床层空隙率 海川

固定床催化剂床层空隙率近年来,固定床催化剂技术在化工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床层空隙率是固定床催化剂运行中一个很重要的参数。
海川等人在相关研究中发现,床层空隙率对固定床催化剂系统的气-液-固传质和传热过程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固定床催化剂床层空隙率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并进行深入分析。
一、固定床催化剂床层空隙率的定义1.1 固定床催化剂固定床催化剂是指在反应器中固定催化剂填充层进行催化反应的方法。
固定床催化剂系统通常由固定床反应器、催化剂和床层组成。
通过床层空隙率的调整可以改变催化剂填充层的密度和孔隙结构,从而影响催化反应的进行。
1.2 床层空隙率床层空隙率是指固定床反应器中填充层中固体和流体之间的空隙比例。
它通常用来描述催化剂床层中固相和液相之间的接触情况。
床层空隙率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床层内的质量传递和热传递过程,对反应器的传质和传热效率有着重要影响。
二、固定床催化剂床层空隙率的研究方法2.1 实验方法实验方法是研究固定床催化剂床层空隙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改变固定床反应器的填充层结构和流体流动条件,可以测定不同床层空隙率下的传质和传热效果,从而分析床层空隙率对催化剂系统运行的影响。
2.2 数值模拟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可以通过建立固定床催化剂系统的数学模型,对床层空隙率进行模拟和计算。
通过数值模拟可以获得不同床层空隙率下的流体流动和催化剂传质传热特性,为优化催化剂系统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三、固定床催化剂床层空隙率的影响因素3.1 催化剂粒径和形状催化剂粒径和形状对床层空隙率有着重要影响。
粗大的催化剂颗粒会导致填充层的空隙率增大,而细小的催化剂颗粒则会增加填充层的密实性,影响床层内气-液-固传质和传热过程。
3.2 流体流动速度流体流动速度对床层空隙率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当流体流动速度较大时,催化剂填充层中的空隙率通常较小,反之则会增加床层空隙率。
流体流动速度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到催化剂床层的质量传递和热传递效果。
固定床反应器结构及原理

固定床反应器结构及原理又称填充床反应器,装填有固体催化剂或固体反应物用以实现多相反应过程的一种反应器。
固体物通常呈颗粒状,粒径2~15mm左右,堆积成一定高度(或厚度)的床层。
床层静止不动,流体通过床层进行反应。
它与流化床反应器及移动床反应器的区别在于固体颗粒处于静止状态。
固定床反应器主要用于实现气固相催化反应,如氨合成塔、二氧化硫接触氧化器、烃类蒸汽转化炉等。
用于气固相或液固相非催化反应时,床层则填装固体反应物。
涓流床反应器也可归属于固定床反应器,气、液相并流向下通过床层,呈气液固相接触。
1、轴向绝热式固定床反应器流体沿轴向自上而下流经床层,床层同外界无热交换。
下图是绝热式固定床反应器的示意图。
它的结构简单,催化剂均匀堆置于床内,床内没有换热装置,预热到一定温度的反应物料流过床层进行反应就可以了。
(1)径向绝热式固定床反应器流体沿径向流过床层,可采用离心流动或向心流动,床层同外界无热交换。
径向反应器与轴向反应器相比,流体流动的距离较短,流道截面积较大,流体的压力降较小。
但径向反应器的结构较轴向反应器复杂。
以上两种形式都属绝热反应器,适用于反应热效应不大,或反应系统能承受绝热条件下由反应热效应引起的温度变化的场合。
由多根反应管并联构成。
管内或管间置催化剂,载热体流经管间或管内进行加热或冷却,管径通常在25~50mm之间,管数可多达上万根。
列管式固定床反应器适用于反应热效应较大的反应。
此外,尚有由上述基本形式串联组合而成的反应器,称为多级固定床反应器。
例如:当反应热效应大或需分段控制温度时,可将多个绝热反应器串联成多级绝热式固定床反应器,反应器之间设换热器或补充物料以调节温度,以便在接近于最佳温度条件下操作。
(3)对外换热式固定床反应器对外换热式反应器以列管式为多。
通常是在管内放催化剂,管间走热载体(在用高压水或用高压蒸汽作热载体时,则把催化剂放在管间,而使管内走高压流体)。
(4)多段绝热式固定床反应器3、自身换热式反应器(自热式反应器)反应前后的物料在床层中自己进行换热称作自热式反应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定床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6 a# H4 k7 @) c! '4 A, }+ k! E4 A
摘要: 本文介绍了固定床反应器控制的研究概况,从动力学 方面的实验研究,动力学的模拟计算,和测试技术等方面对
固定床反应器是化学工业中广泛应用的反应设备目 前,大部分的催化过程是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的,如合成 氨、三氧化硫合成、甲醇合成、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邻二 甲苯氧化制苯醉等 . 与返混式的反应器 (如流化床 )相比,固定 床反应器内流体的流动接近于平推流,因此可用少量的催化 剂和较小的反应器容积来获取较大的生产能力 ;而且催化剂 不易磨损,可长期使用 (除非失活 ).然而,反应器操作过程中 所关心的质量指标如选择性等却对床层的温度分布存在高 度的非线性依赖关系,因此温控问题就成为固定床反应器的 关键和难点所在 .固定床反应器的另一个弱点是催化剂的更 换必须停产进行 .随着催化剂的失活, 将对过程的定态和动态 特性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操作条件也必须随之作适当调整 . 如何动态地确定操作条件,使反应器始终在最优条件下操作
固定床反应器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7 B: G+ y- k3 u% u
关键词: 8 @! j0 Z4 t3 g" x' ?, F! '! U
固定床反应器 动力学模拟 导热系数 扩散
反应 8 A! {$ z* ]. y! H 即进行优化控制同样是固定床反应器控制研究的重要课题。 6 o7 Y+ I- ?1 Q- F 因此,根据固定床反应器的控制指标,反应器的控制 基本可以
分为两大类 :用于抑制过程扰动的常规控制和用于 最大化某一经济函数或泛函的优化控制这里必须指出的是, 在常规控制中,不仅要考虑反应器操作安全性、维持高产率 或高选择性等,同时还必须把环境保护作为控制的一部分, 而这一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z) 。由于固定床反应器不
同的构造型式和操作方式,及其不同的动态特性,造成固定 床反应器的控制方案很多,其难易程度也各不相同闭 t; \1 w+ C3 [ ; l) H, @6 O! f* h- a
固定床反应器是过程控制领域的一大难题。首先,固
定床反应器是分布参数系统,状态变量温度和浓度不仅是时 间同时也是空间位置的函数 .因而,反应器内有无穷多的变 量,选择哪些状态作为控制变量并不显然 .同时, 反应器内只 有有限的测量可供控制利用;并且,一些直接作为控制指标 的有关产品质量如选择性等所需要的浓度测量往往由于技 术和经济的原因,滞后较大甚至不能在线进行而不能直接用 于控制 .因此设计者必须考虑测量和状态估计问题 .其次,固 定床反应器是个高度非线性的系统 .由于反应速率与温度的 Arrhenius 关系以及部分催化氧化反应的非线性动力学表达 式,所选择的控制作用对产率有很复杂的影响。另外,反应 器内物理一化学复杂性以及在过程建模中采用的一些假定, 如平推流、 拟均相和定常参数, 更增强了反应器控制的困难 模型不能在足够大的操作范围内精确地描述过程的定态和 动态
% ?. x$ h+ I3 特性 .而大多数高级控制方案则往往用于模型比较精确 的领域,比如航空航天工业因此,一方面,从严格的观点来 看,将非线性分布参数系统模型集中为线性集中参数系统进 行控制系统设计,以及模型的失配可能使精确设计的反应器 控制系统面临不可操作的困境; 另一方面, 从工业角度考虑, 易于实施也是控制系统设计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可以认为, 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设计一个对于非线性分布参数系统的严 格意义而言的相对 “次优 ”、相对简单的控制系统,使控制 器取得高的抑制扰动性能和强的鲁棒性是固定床反应器控 制系统设计的目的 .在设计中, 通常必须综合考虑以下几个问 题: (1)反应器的定态和动态行为及其模型 ;(2)系统辨识 ;(3) 测量与状态估计问题 ;(4) 常规控制设计 ;(5) 优化控制设计。 + O- w5 H) O5 x; n+ ?' T$ [1 ? 目前,在工业固定床反应器的控制中仍大量应用单输 人单输出
的古典方法, 有时甚至采用手控的方式 .虽然这些方 法对工业应用来说比较方便,但它们的数学基础不够严谨。 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越来越高的产品质量要求和 环境保护要求, 目前工业上对过程控制愈加重视 .同时, 近二 十年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过程的高级控制提供了 条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固定床反应器的控制研究得到了 广泛的重视,国内外学者在实验室反应器和仿真反应器上做 了很多的工作,并发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然而固定床反应 器控制的文献综述却只有 Ray 和 Jorgenson 两篇,另外在 Padmanabhan 和 McGreavy( 等的有关反应器控制综述中亦 有一些论述。 7 G# |0 k, k9 P; Z: u+ K9 h/ G: D# S 一、动力学方面的实验研究
最早用于表征反应过程特性的动力学基本有两种:本 征动力学和表观动力学 .本征动力学是在催化剂颗粒破碎后 得到的纯粹化学反应动力学 .显然本征动力学是与催化剂颗 粒的形状和大小无关的 .然而在固定床反应器中催化剂是有 一定大小的, 内部传质阻力足以影响反应进程 .为便于应用起 见,引进了内部效率因子叮。必须指出,叮的使用范围是很 有限的, 仅能用于颗粒是简单几何形状的情况 (如球形、 圆柱 形或平板 ). 形状过于复杂时,因不能对催化剂颗粒进行物料 和能量衡算而无法采用效率因子的概念 .为解决这一问题, 采 用了直接取原粒度催化剂进行动力学研究的方法 .这时反应 速率中包含了内扩散的影响,因此得到的动力学称为颗粒表 观动力学。表观反应活化能在反应速率受到内扩散严重控制 切<0.2 ,或(P>5)时是一常数,为本征活化能的一半, 即E/2. 但处在内扩散控制与动力学控制之间的过渡区时,表观活化 能为一变量,即 E/2 - E. 在工业过程中,特别是中间产物存 在时,为提高内部效率因子和减少副反应,催化剂不能受到 内扩散的严重控制, 这时反应一般是处在过渡区的 .例如在合 成氨工业中催化剂内部效率因子 r}=0.6 一 0.8 由于在过渡区 表观活化能是一变量,不同的内表面利用率将造成不
同的表 观活化能,因此在固定床反应器中实际上存在着随空间位置 改变的表观动力学 . 但从 Berty 反应器中得到的动力学却不能 满足反应器模型对表观动力学的要求,因为从 Berty 反应器 得到的只是某一实验温度范围内的平均活化能,而并非 “ 直 正” 的特定温度下的表观活化能 .因此可以认为目前的动力 学测定方法造成了固定床反应器中动力学参数的不确定性 . 除此之外, 传热参数的不确定性 [P] 以及反应器模型的难以描 述都是固定床反应器的数学模型化中所遇到的难题,本文试 图采用床层动力学的方法来克服这一困难。 床层集总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 _; w+ Q) |1 P, d 虽然床层中存在的不均匀分布会对反应器行为有重
要影响,但目前还无法就此作出精确 描述,所进行的理论和实验研究都是针对球形颗粒进行的,
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精确的反应器模型是不现实的,对速度分布的认识还只限于等温 - n7 |6 v) A: p2 s0 ~ S5 c '1 J8 @ z 结论: ;E" al L Z) X# b, ]) i) F# I
应当考虑新的动力学研究方法。借鉴颗粒表观动力学的研究 方法,可以把床层中装填的全部催化剂当作一个整体,如同
是一 个巨大的圆柱型颗粒,而不必考虑床层内部的具体结构特点 由于床层被简化为结构均匀的连续介质,因此可采用平推流 模型进行描述.在平推流假定下经参数估计将得到床层空间 内均一的动力学参数,影响反应速率的各种因素将被包含于 其中.由于这种动力学是以整个床层为单位的, 在空间尺度上 大大咼于颗粒表观动力学,可称为床层集总动力学。 0 C3 f5# J!
N3 X( F (s0 u/ g; K, H
本征动力学和颗粒表观动力学的研究通常是在等温
微分、积分或内循环无梯度反应器中进行的,而床层动力学 则要求在与工业操作条件相同的单管反应器中进行。为了能 从实验上说明床层集总动力学是否可通过单管实验获得,建 立了一套可在轴向和径向两维空间进行温度和浓度测量的 壁冷却式固定床反应器•反应器内径38 mm,总高为1200 mm,设置5个断层,每层不同径向位置有 9个测温热电偶 和5个气体
取样管.乙醇的催化氧化作为研究体系, 催化剂为 负载在y-AI户3上的Cu0催化剂,平均直径 5 mm。
3 f6 O) _- '6 j8 T# 床层集总动力学是在把反应器中装填的所有催化剂 当作一粒巨大的催化剂,按照连续均匀介质处理后得到的, 因此床层中具有处处相同的动力学参数和传热参数。总结本 文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床层集总动力学是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根据平推流简化 模型通过曲
线拟合得到的, 不具有外推性 .床层动力学是针对 造成非均匀分布的各种因素所采取的集总简化处理方法,由 于不同的 d,/d ,将造成对连续均匀平推流模型不同程度的偏 离,因此床层动力学与设备的直径有关,在某一直径的设备 中得到的数据不能用于其它直径的反应器 .当然,在达到某一 临界直径时,如 d 拟 P>20 ,可以认为设备内部达到了连续 均匀的平推流,床层动力学将与管径无关,但这时它也失去 了本身的含义,蜕化为与床层结构无关的颗粒表观动力学。 % o$ r) D' K5 _8 g: H: i X) g- i (2) 床层集总动力学是在工业条件下根据单管实验得到的, 参 数中已经
包含了各种难以预计的因素,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 X6 h9 | p/ I7 w+ F: W (3) 理论分析和统计结果表明, 床层动力学是可以同时与传热 参数一起
根据真实反应条件下的温度和浓度测定数据得到。 # G# |8 |2 a) U% '1 M
(4) 反应本征动力学、颗粒表观动力学和床层表观动力学是
种空间尺度不同的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