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生物:心脏病的开关?
心梗与肠道健康和消化功能的关系

心梗与肠道健康和消化功能的关系心梗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虽然心梗通常与心血管系统有关,但最近的研究表明,肠道健康和消化功能也与心梗的发展和预防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心梗与肠道健康以及消化功能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一些建议来改善肠道健康和消化功能,以降低心梗的风险。
1. 肠道健康、微生物群与心梗肠道是我们体内最大的微生物库,其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被称为肠道微生物群。
这些微生物在维持肠道健康、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最近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与心梗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的紊乱与心脏病的风险增加相关。
一些有益的菌类,如双歧杆菌和乳酸菌,可以降低胆固醇水平、减少炎症反应,并有助于维持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
而肠道微生物群的紊乱可能导致有害菌增加,从而产生有害的代谢产物,进一步加剧心脏病的风险。
2. 肠道健康与心梗的预防为了预防心梗,我们应该重视肠道健康的维护。
以下是一些建议可以改善肠道健康,从而降低心梗的风险。
2.1 饮食调整饮食是维护肠道健康的重要因素。
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豆类,有助于增加肠道内益生菌的数量和多样性。
此外,限制摄入高脂食物和高糖食物也是降低心梗风险的重要措施。
2.2 补充益生菌相较于摄入含有益生菌的食物,饮食补充剂是另一种增加益生菌数量的方法。
一些研究表明,持续服用含有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的益生菌制剂可以改善肠道微生物群的平衡,从而降低心脏病的风险。
2.3 控制体重肥胖是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通过保持健康的体重,我们可以降低心梗的风险。
肠道微生物群可以影响能量代谢和脂肪沉积等方面,因此保持良好的肠道健康也有助于控制体重。
3. 消化功能与心梗的关系消化功能是肠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化不良和胃肠道问题可能增加心梗的发生风险。
3.1 慎用抗酸药物长期使用抗酸药物可能破坏胃中的益生菌群,影响肠道健康和消化功能。
因此,在使用抗酸药物时要谨慎,遵循医生的建议,并采取其他方法来缓解胃酸问题。
心脏病可能与口腔中的细菌有关

心脏病可能与口腔中的细菌有关作者:来源:《科学家》2017年第22期心脏疾病与动脉血管中的脂肪栓塞有密切关系。
但一项新研究显示,脂肪分子不仅来自食物,还可能来自口腔中的某种细菌。
在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病灶样品进行化学分析后,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特殊的脂类。
这种脂类分子与普通哺乳动物体内脂类的化学组成明显不同。
研究人员认为它们属于一种特定的细菌家族。
一般情况下,这种细菌只在口腔和胃肠道中保持活跃。
在合适环境中它们可能会引发牙周疾病,但不会侵蚀血管。
不过,它们所产生的脂质却能轻易穿过细胞壁进入血液中。
尼科尔斯认为,这种细菌脂质和人体原生脂质的化学差异也许是导致心脏疾病的原因。
平时免疫细胞依附在血管壁上,当免疫细胞把这种细菌脂质当成入侵物时就会作出反应并发出警示信号。
当组成血管壁的平滑肌细胞发生变化时,血管壁就会发炎和增厚,造成肿胀和分裂,形成斑块、栓塞和疣状增生,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下一步,研究人员计划通过分析动脉粥样瘤切片来确定这种细菌脂类聚集的部位。
如果他们能证实这种细菌脂类是在动脉粥样瘤内而不是在普通的血管壁上聚集,就可以得到它们与动脉粥样瘤相关的有力证据。
来源:新华网吃胎盘不仅无益反有健康风险近来欧美一些女性名人在社交媒体上宣传产后吃胎盘,引起许多女性效仿,一些商家趁势推出各种加工处理方案。
奥地利和美国研究人员就此警告,食用胎盘不仅无益,反而可能会给母亲和哺乳婴儿带来健康风险。
两国研究人员近日在《美国妇产科学杂志》上报告说,对那些生孩子后食用胎盘的女性进行的临床研究和分析显示,所谓胎盘能增加母乳分泌、防止产后抑郁和促进产后恢复的说法没有根据。
参与研究的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的亚历克斯法尔说,有些人声称胎盘中富含铁、硒和锌等微量元素,但研究显示这些元素在胎盘中的含量并不高,胎盘的医用效果无从证实。
相反,可以证实的是,怀孕过程中重金属会在胎盘中聚集。
如果吃胎盘摄入这些重金属,可能带来健康危害。
此外,一些商家宣传的将胎盘做成药丸或胶囊的方法,也可能会带来病毒或细菌感染的风险。
肠道微生物的功能和与疾病的关系

肠道微生物的功能和与疾病的关系一、肠道微生物的功能肠道被誉为“第二大脑”,其中微生物起着重要作用。
肠道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它们与我们的身体相互作用,发挥着多种功能。
1. 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肠道微生物能分解食品中的纤维素、淀粉等难消化物质,并转化为营养素供人体吸收,如短链脂肪酸等。
2. 合成维生素:某些细菌在肠内能合成多种维生素,比如维生素K和部分B族维生素,这些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3. 维持免疫系统平衡:正常的肠道菌群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应答,帮助抵御外来致病菌的入侵。
它们还促进白血球的产生和抗体的生成,增强机体免疫力。
4. 阻止致病菌滋长:有益菌通过占据黏膜表面、分泌有抑制作用的物质等方式,抑制有害菌生长,维持肠道健康。
5. 调节情绪和认知能力:肠道微生物通过多种途径与中枢神经系统相互作用,例如产生神经递质和荷尔蒙等影响情绪和认知能力的物质。
二、肠道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1. 肠胃疾病:失衡的肠道菌群与多种肠胃疾病密切相关,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易患腹泻或便秘等。
结肠癌也与某些致病菌过度生长相关。
2. 肥胖和代谢性疾病:一些研究发现,肥胖者的肠道微生物群与正常人存在差异。
高脂饮食导致微生物组成改变,进而影响能量代谢和脂质吸收。
3. 免疫系统相关疾病:失调的肠道菌群可能引发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4. 心血管疾病:某些肠道细菌能产生血清素,影响血压调节和心脏功能,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发生相关。
5. 精神心理疾病:肠胃不适会引起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而肠道微生物被发现与其关系密切。
微生物释放的代谢产物还可以影响血脑屏障,进一步影响大脑神经传导。
6. 其他系统性疾病:失调的肠道菌群也与一些其他系统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骨质疏松等有关。
三、调整肠道微生物平衡的方法1. 合理饮食:多摄入膳食纤维,如水果、蔬菜和全谷类食品,这些都是益于有益菌生长的营养源。
微生物与健康试题答案

微生物与健康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微生物的定义是什么?A. 只指细菌B. 只包括病毒C. 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D. 包括所有生物答案:C2. 下列哪种微生物是有益健康的?A. 沙门氏菌B. 大肠杆菌C. 乳酸菌D. 金黄色葡萄球菌答案:C3. 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是什么?A. 心脏B. 肝脏C. 脾脏D. 肠道答案:D4. 肠道微生物群的主要功能不包括以下哪项?A. 帮助消化B. 合成维生素C. 促进伤口愈合D. 产生抗生素答案:D5. 下列哪种疾病与微生物失衡有关?A. 糖尿病B. 心血管疾病C. 肥胖症D. 所有以上答案:D二、填空题1. 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细菌、病毒、真菌2. 正常的肠道微生物群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它们不仅参与______,还能通过______影响人体健康。
答案:物质代谢、免疫系统调节3. 微生物失衡可能导致多种健康问题,如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消化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皮肤问题三、简答题1. 请简述微生物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答:微生物与人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一方面,有益微生物如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等可以帮助消化、合成维生素、增强免疫力,对人体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有害微生物如某些细菌和病毒可能引起感染和疾病,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因此,维持微生物群的平衡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2. 为什么说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答:肠道被称为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因为肠道黏膜下含有大量的免疫细胞,这些免疫细胞的数量超过了全身其他免疫器官的总和。
肠道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防御病原体的入侵,同时保持对食物和无害微生物的耐受。
此外,肠道微生物群通过与肠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能够影响全身的免疫反应和炎症状态。
3. 微生物失衡可能导致哪些健康问题?答:微生物失衡,特别是肠道微生物失衡,可能导致多种健康问题。
微生物与人类生理疾病的联系

微生物与人类生理疾病的联系微生物和人类密切相关,它们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接触到一些常见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但是这些微生物对于人类生理健康的影响,很多人却不太了解。
事实上,微生物是导致许多人类疾病发生的根源之一。
首先,微生物对人类肠道健康的影响非常重要。
肠道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与人体健康紧密相连。
人类肠道中存在着丰富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对于人类消化和腹泻疾病的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肠道里的双歧杆菌、乳酸菌和酪酸菌能够产生有益的代谢产物,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提高人体免疫力,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而一些有害微生物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则会在肠道内生长并繁殖,导致肠道感染和腹泻等疾病。
其次,微生物还与其他一些生理疾病密不可分。
比如,一些病毒会导致人类出现呼吸道感染。
其中最常见的是流感病毒,它会引起咳嗽、喉咙痛、鼻塞和头痛等症状。
另外,人类还会感染由多种病毒和细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主要症状是腹泻、腹痛和恶心等。
此外,霉菌等真菌感染也是常见的疾病之一,如白色念珠菌感染、隐球菌感染等。
除此之外,微生物还与许多神经和免疫系统疾病密切相关。
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可能与肠道菌群的失衡有关。
一些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中的有益菌能够分泌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神经递质,通过神经网络与大脑相互作用,减轻人类的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障碍。
而免疫系统疾病如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与肠道菌群的失调有关,严重的话会导致人体产生免疫反应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总之,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对人体的影响是微妙而深刻的。
了解微生物的生态学和基因组学,对于预防和治疗微生物相关的疾病非常重要。
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洁卫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使用抗生素,以及加强我们的免疫系统,从而保护我们的健康。
陈德昌教授:肠道微生态失衡对重症患者病理生理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陈德昌教授:肠道微生态失衡对重症患者病理生理过程具有重要影响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肠道微生态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肠道菌群被称为人体内发现的“新器官”,在机体免疫反应、新陈代谢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等生理、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肠道微生态失衡与多种临床疾病相关,生理稳态情况下,肠道微生物群和肠道互利共存,表现为共生模式,促进机体健康。
而重症患者肠道微生态遭到破坏,益生菌群减少,有害菌群增多。
肠道微生物通过感知肠道应激时产生的各种不良信号,改变其表型和毒力,由共生模式向致病模式转变,造成机体损伤。
为进一步明确重症患者肠道微生态破坏的机制以及维护肠道微生态对于重症患者的意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德昌教授与我们分享肠道微生态在重症患者诊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问正常成人肠道拥有庞大的微生态系统,根据现有的研究数据,肠道菌群的功能主要有哪些?陈德昌教授:人出生后不断地接触自然界的细菌,有些细菌逐渐被人体选择后定居下来。
正常成人肠道拥有庞大的微生态系统,其中绝大部分为细菌,亦有小部分真菌、病毒和原虫。
总的来讲,肠道里面的细菌分3个层面:(1)第一个层面叫膜菌群,其中大部分都是厌氧菌。
(2)第二个层面叫腔菌群,有肠杆菌科的细菌、肠球菌、厌氧菌。
(3)第三个层面叫过路菌,不能在肠道里面长时间定植下来,很快被肠道清除掉。
人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最后形成复杂的肠道微生态。
临床研究发现,胃肠道细菌的种类繁多、数目巨大,健康成人肠道内的微生物总量大约1.5 kg,有1000多种,而且编码基因数目超过人体自身基因数目的100倍,是控制人类健康的“第二基因组”。
肠道微生态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1)对肠道内外源性条件致病菌去定植。
自然界包括微生物都遵循“丛林法则”,优势菌群会掠夺数量少的细菌导致其很快被清除,这种由肠道正常菌群提供的对致病菌和潜在致病菌在肠道中的定植和增殖的抵抗性被称为定植抗力。
肠道微生态与健康的关系

肠道微生态与健康的关系肠道微生态是指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它们在肠道中起到重要的生态平衡和功能调控作用。
肠道微生态与健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下面就来详细讨论一下肠道微生态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第一,肠道微生态与消化系统健康密切相关。
肠道微生物可以分解食物中的纤维素、蛋白质、脂肪等,帮助人体吸收和消化食物。
同时,肠道微生物还能产生维生素K、B族维生素等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的物质。
如果肠道微生态失衡,会导致消化系统问题,如便秘、腹泻等。
因此,保持良好的肠道微生态对维持消化系统健康非常重要。
第二,肠道微生态与免疫系统健康密切相关。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约70%的免疫细胞都分布在肠道。
肠道微生物可以帮助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维持免疫平衡。
它们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增加有益菌的数量,同时还能促进免疫细胞的活性。
如果肠道微生态失衡,免疫系统的功能将受到影响,容易导致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第三,肠道微生态与心脑血管健康密切相关。
最近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肠道微生物可以影响胆固醇代谢、血压调节等,进而影响心脑血管健康。
通过调整肠道微生态,如增加益生菌的摄入,可以降低血脂、调节血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作用。
第四,肠道微生态与精神健康密切相关。
肠道被称为“第二大脑”,肠道微生物与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导致精神健康问题,如抑郁、焦虑等。
一些研究表明,通过调整肠道微生态可以改善人的情绪状态,提高精神健康水平。
总之,肠道微生态与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保持良好的肠道微生态对于维护消化系统健康、免疫系统健康、心脑血管健康和精神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深入探讨肠道微生态与健康之间的机制,以期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好的方法和策略。
(本文字数:508字)。
肠道微生物群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肠道微生物群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肠道微生物群是指存在于人类肠道中的微生物种群,其数量约为10至100万亿个细胞,包括多种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群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对于维持肠道的健康和促进人类健康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时下热门研究的主题之一。
一、肠道微生物群的构成肠道微生物群是由多种不同物种的微生物组成的,其中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细菌,约占全部微生物群的90%以上。
根据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肠道微生物群的种类和数量会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大约有1000个不同的细菌物种存在于人类的肠道中,其中包括常见的双歧杆菌、乳酸菌、产酸杆菌等等。
二、肠道微生物群的作用1.帮助消化肠道微生物群中的细菌和真菌可以帮助消化食物,尤其是那些难以消化的成分,如多糖类物质等等。
2.调节免疫系统肠道微生物群也与人类的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减少感染、过敏等疾病的发生。
3.维持肠道健康肠道微生物群可以保持肠道内的平衡状态,减少有害细菌的生长,维持肠道的健康状态。
4.影响心理健康肠道微生物群也可以影响人类的心理健康,有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的不平衡与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密切相关。
三、肠道微生物群与健康的关系由于肠道微生物群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极大,因此,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与这个领域。
这些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与人类健康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从肠道健康到人类疾病的治疗,肠道微生物群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1.肠道健康肠道微生物群是维持肠道健康的重要因素,如果肠道微生物群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就会导致肠道疾病的发生,如肠炎、胃炎等等。
2.肥胖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与人类肥胖的发生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肥胖者的肠道微生物群通常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这些微生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体重。
3.炎症性疾病另外,肠道微生物群还可以影响人类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和治疗。
一些炎症性肠病和肝病的治疗,已经利用了肠道微生物群调节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道微生物:心脏病的开关?
来源:中国科学报2016-01-15 13:51
人类的疾病对于科学家来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研究领域,因为不断有新的研究发现推进人类对自身的认知。
近日,刊登在《细胞》上的一篇文章发现,心脏病不仅是人们之前认识的与内分泌或者生活习惯相关,而且与肠道内的微生物也关系密切。
这项由克利夫兰医学研究中心展开的研究,首次采用干扰肠道菌代谢活性的药物,提出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治疗心脏病的新策略。
菌群和心脏
心脏与肠道微生物,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为什么两个看起来毫无关系的脏器会相互作用?其实,在这项实验之前,克利夫兰医学研究中心的另一项研究已经发现,普通食物中的卵磷脂在肠道微生物作用下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这项发表在去年1月份《自然》上的研究证实,食品中的卵磷脂的三种代谢产物:胆碱(B族维生素的成员)、氧化三甲胺和甜菜碱(胆碱代谢物)在血液中的水平对心血管病有很强的预示作用。
这意味着,这几种代谢物水平越高,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越高。
在此基础上,克利夫兰医学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得出新的结论,如果能够对肠道内微生物进行干预,或可预防动脉硬化。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给小鼠长期服用左旋肉碱,令其体内肠道微生物成分发生改变,导致血液中三甲胺N-氧化物(trimethylamine—N—oxide,以下缩写为TMAO)升高,并发生动脉硬化。
然后,研究人员筛选出抑制TMAO的化合物3,3-二甲基丁醇(3,3-dimethyl—1—butanol,以下缩写为DMB),并给小鼠提供这样的食物,最终发现DMB可以显著降低小鼠体内TMAO的水平,抑制动脉斑块形成,并且没有毒副作用。
进一步研究还表明,DMB确实能够通过抑制三甲胺的形成来起作用。
而且DMB不杀死肠道细菌,只是降低与高水平三甲胺、TMAO和动脉硬化有关的特定细菌在肠道菌中所占的比例。
而在地中海式饮食中常见的鱼类、豆类、蔬菜、水果、坚果、橄榄油等,都含有DMB。
研究人员因此认为,地中海式饮食通过改变肠道菌的活性来发挥健康效应。
通过膳食补充一种在红酒和橄榄油中含量丰富的DMB,可防止小鼠肠道菌将不健康食品转化为堵塞动脉的代谢副产品。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电磁与激光生物学研究室主任,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成岗从事肠道细菌研究多年,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正是因为红肉中左旋肉碱的成分造成肠道菌群被改变,进而导致了心脏疾病的发生。
“肠道是人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而且体内的微生物被称为第二基因组。
它与全身的健康甚至心理都关系匪浅。
”张成岗说。
神奇的微生物
虽然关于人体内微生物的研究早有记载,但一直以来,科学家们只是隐约知道肠道微生物影响人体健康,但对于究竟有什么影响、如何发挥作用却知之甚少。
2004年,美国科学院院士、华盛顿大学教授杰弗瑞·戈登和他的同事们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他们先在无菌的环境中培养了一种无菌的小鼠,然后发现这些无菌小鼠非常“苗条”。
之后他们把其他小鼠的菌群接种回小鼠的肠道,让它们成为正常小鼠,它们的饭量变小了,体重却恢复到正常水平。
2006年,戈登又重复了这一实验,又有了新的发现,就是无菌小鼠即使吃高脂饲料且代谢率比普通小鼠低,也不会发胖。
于是,戈登提出肠道菌群还与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都有关系。
然而,戈登的研究并非终结之作,他只是打开了通往未知世界的一扇门。
“早在1700多年前,我国中医就曾经提及人类对于微生物的应用。
在《肘后备急方》中就曾经记载过使用儿童的粪便治病。
在现代社会很多动物体内的微生物也成为中药。
比如龙诞香,就是抹香鲸肠内分泌物的呕吐或排泄物。
而著名的猫屎咖啡也是咖啡经过麝香猫体内的特殊菌群发酵后得出的美味。
”张成岗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不仅如此,生活中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微生物,酱油、醋、酒都是发酵而成,蒸馒头使用的酵母也是微生物。
红茶和酸奶等发酵食品都可以理解为给肠道补充好的菌群。
”
更多未知或与微生物有关
尽管目前医学上更多的焦点集中在人类基因研究,但是张成岗认为可能基因并不能为人类一些疾病带来答案。
2015年,在另一篇发表在《细胞》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表明,肠道中的特殊细菌或对于机体外周血清素的产生非常重要。
血清素被认为是一种大脑神经递质,大约90%的机体血清素都是在消化道中产生的,医学研究表明改变这种外周血清素的水平或许和很多疾病的发生有关,比如肠易激综合征、心血管疾病及骨质疏松症等。
在小鼠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肠道菌群的异常会引起血清素水平的改变。
而在201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迈克尔·格尔森在《科学美国人》发表文章称,控制人类以及某些哺乳动物情感的五羟色胺、多巴胺以及多种让人情绪愉快的激素,95%是在肠道里
面合成的。
研究人员表示,情绪的很大一部分受肠道神经系统影响,例如“忐忑不安”就是肠道对生理压力或紧张的提示信号,甚至,人类幸福感的体验依赖于从肠道这个“第二大脑”向上传至大脑的信息。
“其实,每种动物都有相对应的共生微生物种群,它与该物种的基因一起被称为两套基因组。
我认为,现在研究让两套基因组如何和谐对话是重点,而这样的研究可能将揭开慢性病真正的原因。
”张成岗总结道。
(生物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