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9-10心衰患者的辨证施护

合集下载

心 衰 病的中医护理常规

心 衰 病的中医护理常规

1.4专科用药护理 (1)心气虚证 方药:A养心汤 B补心合剂 中成药:麝香保心丸3丸,日3次 口 服 稳心颗粒2袋,日3次 口服。 参麦注射液60-80ml, 日1 次 静点。
(2)心阴虚证 方药:四参复脉汤 中成药:天王补心丸1丸 日3次 口服。 参松养心胶囊4粒,日3次 口服。 生脉注射液60-80ml,日1次 静点。 (3)心脾两虚证 方药:归脾汤或炙甘草汤 中成药:人参归脾丸1丸 日3次 口服。 稳心颗粒2袋,日3次 口服。
(4)心虚胆怯证 方药:补心汤加柏子仁、煅磁石 中成药:珠珀安神丹10粒,日3次 口服 稳心颗粒1-2袋, 日3次 口服。 (5)肝肾阴虚证 方药:左归饮加磁石、柏子仁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加天王补心丹。 参松养心胶囊4粒,日3次 口服。 生脉注射液60-80ml,日1次 静点
(6)脾肾阳虚证 方药:理中汤合真武汤加减 中成药:参仙升脉颗粒1袋,日3次 口服。 心宝丸2-4粒,日3次 口服。 参附注射液20-80ml,日1 次 静点。
1.2.10风热外袭证:心悸气短,胸闷 乏力,微恶风寒,咽痛咽痒,口干 口渴、身热汗出。舌尖红,苔薄白 或微黄;脉浮数或有结代。
1.3症状护理 (1)心悸较轻者,应适当休息,避免劳累, 饮食不宜过辛辣,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 刺激。 (2)心悸严重者,应予心电监护,卧床休息, 环境安静。 (3)发作频繁者予耳穴压籽:心、小肠、交 感、神门、三焦,每日按压3~4次,按压5分 钟致耳部发热,2~3日换贴1次。
2.1症状名称:胸闷 指自觉胸中堵塞不畅、满闷不 舒,又可称胸痞、胸满。多因气机 不畅所致。 2.2临床表现 2.2.1肝气郁结型:胸闷,咽部有 异物感,嗳气泛酸,纳呆,舌苔薄 白,脉细弦。
2.2.2痰湿阻肺型:胸闷气短,咳嗽, 甚则心悸气短, 动则为甚,自汗,乏力,面色晄白,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2.2.4心血瘀阻型:胸闷而痛,痛有 定处,心悸,口唇青紫,舌质暗红, 有瘀点。

心衰中医护理常规

心衰中医护理常规

心衰中医护理常规时间:2013.02地点:护士长办公室主讲人:内容:心衰的中医护理常规心衰病心衰病是指心体受损、藏真受伤,心脉“气力衰竭”,无力运血行气所导致的常见危重急症。

以呼吸困难,心悸烦躁,尿少,下肢水肿,乏力,多汗为主症。

病位在心,慢性心力衰竭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临床表现1.心肺气虚证:胸闷气短、咳嗽喘促、心悸,动则加剧,神疲乏力、自汗、食少纳呆,面色苍白,或紫绀,舌胖嫩,边有齿痕,或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脉沉无力或涩、结代。

2.气阴两虚证:胸闷气喘、心悸,动则加重,头昏乏力、口干舌燥、少寐多梦、自汗盗汗,舌红少苔,或紫绀、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3.血脉瘀阻证:胸闷气喘、心悸、咳嗽,或心胸痹痛、胁下痞积、少尿浮肿、口唇紫绀,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结代。

4.阳虚水泛证:喘促气急、痰涎上涌、咳嗽、口唇青紫、汗出肢冷、烦躁不安、腰酸膝冷,尿少浮肿,面色苍白或青紫,舌质暗红,苔白滑,脉沉细数。

5.痰热壅肺证:咳喘痰多、或发热形寒、心悸气短,倚息不得卧,动则尤甚,尿少浮肿,或颈脉显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6.阳气虚脱证:面色苍白或晦暗、心悸气喘严重、烦躁不宁、或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尿少肢肿,舌质淡,苔白,脉微欲绝或疾数无力。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护理常规进行。

(2)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维持适当的温度与温度。

一般病人可取平卧位,对严重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应取半卧位或端坐位。

(3)控制静脉补液速度:一般每分钟1~1.5ml(20~30滴),防止心衰加重。

(4)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氧流量为2~4L/分。

观察吸氧后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深度的改变,随时评估呼吸困难改善的程度。

(5)加强口腔、会阴、皮肤的护理。

2、病情观察(1)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发绀、肺底湿啰音、颈静脉怒张、下肢浮肿、尿量等变化情况。

(2)若出现心率增加、乏力、头昏、失眠、烦躁、尿量减少等症状,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并加强观察。

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辩证秘方

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辩证秘方

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辩证秘方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

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

其中绝大多数的心力衰竭都是以左心衰竭开始的,即首先表现为肺循环淤血。

中医治疗心衰三个典型辩证特效偏方:一、心肺气虚型【临床表现】心悸,气短,乏力,活动后加重,神疲咳喘,面色苍白,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脉沉细或虚数。

【方药】养心汤加减(炙甘草10克,地龙15克,肉桂、五味子各5克,丹参、泽泻、黄芪各20克,茯苓、当归、太子参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温阳益气,活血化淤,健脾利水。

【加减】气虚自汗者,加白术15克以益气固表;兼淤血者加桃仁、赤芍各10克以活血袪淤。

二、气阴两虚型【临床表现】心悸,气短,疲乏,动则汗出,自汗或盗汗,头晕心烦,口干,面色暗红,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方药】加味生脉饮(熟地20克,人参、麦冬各15克,白术、五味子各10克,黄芪、丹参、茯苓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益气养阴,补血活血。

【加减】微信搜索行之医话公众号关注更多秘验方口干,心烦内热者,加知母15克以养阴清热;胸痹胸闷者加川芎、薤白各10克,瓜蒌20克;胁下有痞块者,加三棱、莪术各10克。

三、心肾阳虚型【临床表现】心悸,短气乏力,动则气喘,身寒肢冷,尿少浮肿,腹胀便不成型,面色灰青,舌淡胖,或有齿痕,脉沉细或迟。

【方药】真武汤加减(丹参15克,茯苓20克,白芍、白术、炙附子、五加皮、桂枝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心力衰竭中医治验一得曾章玉陈华我们从中医“虚损”、“痰饮”、“瘀血”角度纯用中药治疗20多例心力衰竭患者,大多取得完全控制症状的效果。

心力衰竭包括左右心衰竭。

中医心衰辩证歌诀

中医心衰辩证歌诀

中医心衰辩证歌诀
中医认为心衰是由气血不足、心肾两虚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根据中医理论,我们可以用辩证施治的方法治疗心衰。

以下是中医心衰辩证歌诀:
心衰诊脉必上行,白虎加减物理观。

肾虚心参吃不饱,脾虚升阳加黄丹。

痰湿贯肺浊气短,健脾祛湿加升旺。

心阴不足红舌干,阴阳失和加酸甘。

虚热湿盛舌苔厚,清热利水加栝楼。

肝郁气滞急脉数,平肝和气加香附。

血虚脉细面色暗,补血养阴加天麻。

以上正是中医心衰辩证歌诀。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相应的中药调配,以达到治疗效果。

但是,对于心衰患者来讲,治疗应综合运用中西医方法,定时进行心功能评估、药物调整等措施,以保证心功能的稳定。

心衰的中医辨证施治

心衰的中医辨证施治
发作 , 起病 缓慢 , 自下 而 上 , 兼 乏力 气 短 , 胀 纳 呆 , 多 腹
腹部冷痛 , 便溏肢玲, 腰膝酸软等瘫, 属阴水 。如《 医学 入门、 水肿 论 阳》 “ 水 先肿 上 体 , 背 手 脯 手 三 阳 :阳 肩
经, 阴水先 肿 下 肢 , 腹髀 足 三 阴 经 ” 明 代 《 学 必 腰 医
加 重 , 劳 累 后 加 重 , 当 属 怔 仲 。 怔 忡 的 发 生 原 因 或 此
失濡养 、 渐致 肾气虚 衰 , 心衰水 肿病 中常 睥肾 阳虚 并 故
见。脾 肾 阳虚 水 湿 停 聚 , 溢 肌 肤 则 为 水 肿 , 泛 于 外 上 肺, 致肺 失肃 降 , 则发 为喘 证 , 水液 上 凌于 心 , 则发 为心
悸。
13 喘证 :心 衰 ” 喘证 , 息不 得卧 , . “ 之 喘 咳吐稀 白泡 沫
痰, 甚则粉红 色 泡 l 痰 , 外感 无关 , 内伤 喘证 。首 抹 与 为 先应 考虑 为脾 肾 阳虚 水 饮 上 泛 , 致肺 失 肃 降 而致 。故
喘 息咳吐 白色 泡 沫痰 , 多 , 常伴有心悸 , 量 并 喘甚 , 气 肺 不降, 血随 气逆 , 则见 粉 红 色 泡 沫痰 。 肾 为气 之 根 , 司 气 之摄纳 , 肾虚 日久 , 于摄纳 , 气不归 元 , 气逆 而 失 使 则 喘 , 则喘 甚 动 14 积 聚 : . 常见右肋 胁下 有积块 并伴唇 甲紫暗 。 积块
胁 下有 积块 ; 泛 于 肺 则 喘不 得 卧 , 吐 白色 泡 沫 痰 , 上 咳
外邪侵 袭 肺失 宣降 所 致 , 肿突 发 , 势 自上而 下 , 水 肿 多
兼外感 诸症 阴水 与脾 肾有关 , 肿势 自下而上 , 常反 复

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慢性稳定期1.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咯白痰,面色苍白,或有紫绀。

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气喘,心悸,动则加重,乏力自汗,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

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3.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胸闷气喘、心悸、咳嗽、咯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

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4.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心悸,动辄气短,时尿少浮肿。

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不温,步履无力,或口干咽燥。

舌淡红质胖,苔少,或舌红胖,苔薄白乏津,脉沉细无力或数,或结代。

(二)急性加重期1.阳虚水泛证:喘促气急,痰涎上涌,咳嗽,吐粉红色泡沫样痰,口唇青紫,汗出肢冷,烦躁不安,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促。

2.阳虚喘脱证:面色晦暗,喘悸不休,烦躁不安,或额汗如油,四肢厥冷,尿少肢肿,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微细欲绝或疾数无力。

3.痰浊壅肺证:咳喘痰多,或发热形寒,倚息不得平卧;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尤甚,尿少肢肿,或颈脉显露。

舌淡或略青,苔白腻,脉沉或弦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喘促1.观察患者面色、血压、心率、心律、脉象及心电示波变化,慎防喘脱危象。

(张口抬肩、稍动则咳喘欲绝,烦躁不安,面色灰白或面青唇紫,汗出肢冷,咳吐粉红色泡沫样痰)。

2.遵医嘱控制输液速度及总量。

3.遵医嘱准确使用解痉平喘药物。

使用强心药物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现纳差、恶心、呕吐、头痛、乏力、黄视、绿视及各型心律失常等洋地黄中毒的症状。

4.穴位按摩风门、肺俞、合谷等以助宣肺定喘。

5.喘脱的护理(1)立即通知医师,配合抢救,安慰患者,稳定患者恐惧情绪。

(2)给予端坐位或双下肢下垂坐位,遵医嘱予20%~30%乙醇湿化、中高流量面罩吸氧。

心衰中医诊断标准

心衰中医诊断标准

心衰中医诊断标准心衰,又称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功能受损,心脏无法正常泵血,导致血液循环不畅的疾病。

对于心衰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医学界提出了一系列的中医诊断标准。

本文将对心衰中医诊断标准进行详细解读。

一、中医四诊1.望:观察患者的眼神、面色、口唇、舌苔等表现。

心衰患者常有气短、气急、皮肤苍白、唇廓发绀、舌暗苔厚等现象。

2.闻:听取患者的呼吸声音、心律以及胸部杂音等,心衰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急促、鼻翼扇动等症状。

3.问:询问患者的心脏病情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其它不适等情况,对于心衰患者来说,胸闷、心悸、打鼾、夜间喘息等症状会经常出现。

4.切:通过脉象判断患者的病情,慢脉、虚脉、涩脉等都是心衰患者的常见脉象。

二、中医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传统疗法的核心,也是治疗心衰的重要手段。

1. 证候:中医认为心衰是气阴两虚所致,因此患者会出现心悸、气短、乏力、脾虚等证候。

2. 寒凉消渴法:治疗心衰的重要方剂之一。

常用的药方有六味地黄丸、当归四逆汤等。

3. 健脾祛湿法:治疗心衰也需要通过调节体内的湿气和脾气来促进治疗。

常用药物有苦参、冬瓜仁、山楂等。

4. 行气化痰法:治疗心衰也需要通过调节体内的气血来促进治疗。

常用药物有枳实、茯苓等。

三、中医针灸在心衰的治疗中,中医针灸也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1. 刺血法:通过在患者身体的穴位进行刺血,来刺激心脏的运作,缓解心衰症状。

2. 电针灸法:通过电子束的刺激来活化心脏神经,提高患者心血管功能,缓解心衰症状。

3. 穴位按摩:针灸穴位按摩也有助于心衰治疗,特别是在穴位周围肌肉组织相对萎缩时的治疗效果更显著。

总之,中医诊断标准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可制定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手段也能在治疗心衰的过程中加速康复。

心衰护理诊断及措施

心衰护理诊断及措施

心衰护理诊断及措施1. 引言心衰是指心脏在不能有效泵血的情况下,导致全身器官灌注不足的一种疾病。

心衰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心衰护理诊断及措施是指在护理过程中,通过对心衰患者的护理诊断,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功能。

2. 心衰护理诊断心衰护理诊断是根据患者的主诉、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确定护理诊断的过程。

以下是常见的心衰护理诊断:2.1 体液潴留特点包括:水肿、体重增加、颈静脉充盈等。

护理目标是减轻体液潴留,改善患者的症状。

护理措施包括:•限制液体摄入量•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规律监测患者体重变化•适当使用利尿剂2.2 心功能减退特点包括:活动耐量降低、呼吸困难、乏力等。

护理目标是改善心脏功能,增加患者的活动能力。

护理措施包括:•规律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和心电图等生命体征•严密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提供充足的氧气供应•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2.3 心律失常特点包括:心悸、心动过速或过缓等。

护理目标是维持正常的心律,保持血流畅通。

护理措施包括:•规律监测患者心律•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采取措施控制患者心律失常的诱因•在必要时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2.4 氧供应不足特点包括:发绀、呼吸困难等。

护理目标是改善氧供应,减轻患者的症状。

护理措施包括:•规律监测患者的氧饱和度•提供适当的氧气供应•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规律监测患者呼吸状况3. 心衰护理措施心衰护理措施是根据患者的护理诊断,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功能。

以下是常见的心衰护理措施:3.1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医生会开具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案。

常见的药物包括利尿剂、血管扩张剂、ACE抑制剂等。

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正确使用药物,规律监测患者的病情和副作用。

3.2 饮食护理心衰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的饮食方案,限制液体摄入,减少心脏负担。

护理人员应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帮助患者选择适合的食物,并规律监测患者的体重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健康指导 1、保持情绪稳定乐观。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3、坚持定期复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来院就诊。 4、鼓励适量运动,以不出现心悸,气短为宜。 5、根据气候变化增添衣服,防止感冒。 三、护理评价分析 通过对心衰病患者辨证施护总结以下几点: 1、加强患者情志护理,耐心讲解情志变化在疾病治疗 过程中所起的重要性,根据个体差异采取一些有效心 理健康指导,使患者保持乐观稳定情绪面对疾病。使 病情较快稳定,明显缩短住院天数,获得较好的效果 。
二、专科护理 (一)一般护理 1、按内科一般护理护理常规护理。 2、床边监测,配合必要抢救设备和用物。 3、取坐位,双腿下垂,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4、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记录24h出入量 。 2、密切观察呼吸状况,血氧及血气分析变化。 3、观察患者皮肤颜色,温度。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温服
(四)饮食护理 1、少量多餐宜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清淡 易消化易咀嚼饮食,限制总热量摄入,避免过 饱。 2、戒烟、酒。 3、限制过度饮水。 (五)情志护理 避免情绪紧张及不良刺激,指导患者掌握自我 排解不良刺激情绪的方法。护理人员操作要熟 练,使病人产生信任感,安慰感,以减少紧张 恐惧心理。
2、加强专科基础护理,协助患者生活起居,勤翻身, 保持床单位干净,平整,整洁,每日用温开水清洗受 压部位,动作要轻柔,擦干,撒滑石粉。帮助患者逐 渐恢复自理能力。对于严重水肿者,采用气垫床,得 到良好的效果,在我院救治心衰病未发生1例褥疮。 3、对于虚寒病症,安排床位时一律安排在阳面,较温 和病房,室温应保持在20%-22%左右为宜,输液体加 药前先将液体略加温,以防因液体温度低加重虚寒证 ,服中药宜温服。每晚中药热水泡脚,受到较好临床 护理效果,得到患者及家属的好评。 4、加大健康宣教,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不断向患者宣传 关于本病的一些医学知识,使他们懂得一些医学护理 知识,懂得应怎样预防,如何保健,发生意外应该怎 样处理。护士为提高公民健康保健知识做出了较好的 榜样。
3.给药护理,汤药易温服。 4.饮食易补肺益气的食物,,给予低盐饮食控制进水 量,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4、痰饮阻肺 症状:心悸、气短、咳嗽、喘促不能平卧,咳痰色白 或泡沫样痰,尿少浮肿,腹胀纳差,口淡不渴,舌质 淡,苔白腻,脉弦滑。 施护:患者全身浮肿而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退, 皮肤易破损,故要特别加以保护,经常用温水清洗, 切忌动作粗暴,用力硬擦。对皮肤皱褶处要细心擦净 、擦干、撒滑石粉,防止褥疮的发生。根据病情进行 室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体力。 3)定时测体重或腹围,记录24h尿量,宜绝对卧床休 息。
心衰患者的辨证施衰病的辩证分型及辩证施护: 辨证分型:心脾阳虚、心肾阳虚、气虚血瘀、 痰饮阻肺 辩证施护: 1、心脾阳虚 症状:心悸、气短懒言、失眠多梦、体倦乏力 ,腹胀纳差,下肢浮肿,四肢困重,舌质淡, 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 施护:患者属虚寒证,常畏寒,需多加保暖, 病室宜向阳,室温偏高,平时多加衣被,免受 风寒。 2、心肾阳虚 症状:心悸、气喘、肢冷、身寒、面色无华, 精神不振,浮肿尿少、步履振颤,舌淡苔白, 脉沉细。
施护:1.病室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干燥通风,卧 床休息。 2.密切观察病情,记录24小时出入量。 3.饮食易消化,下肢浮肿者,床单位保持干燥 ,清洁,防止压疮发生。 3、气虚血瘀 症状:心悸、气短自汗,动则加剧,神疲乏力、 胸闷胸疼、痛有定处,舌质紫暗、苔薄白、脉细数或 结代。 施护:1.下肢水肿者,皮肤抵抗力差,易破损。床 褥保持平整,干燥,清洁,防压疮发生。 2.有浮肿者,做好出入量记录,了解水肿消退情 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