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简述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简述抗菌药物作用机制抗菌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
它们通过作用于细菌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来产生抗菌效果。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以根据对细菌的不同作用方式进行分为以下几类:1.抗菌药物的细胞壁阻断机制:细菌细胞壁是细菌的外部保护层,它可以维持细菌的形态和稳定性,并起到阻止外界物质进入细菌内部的作用。
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物质。
抗菌药物如β-内酰胺类和青霉素类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酶的活性,阻断了肽聚糖的合成,导致细菌细胞壁的构建受到阻碍,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2.抗菌药物的DNA/RNA阻断机制:DNA和RNA是细菌的遗传物质,它们在细菌生长和繁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抗菌药物如喹诺酮类和利福霉素通过与细菌DNA或RNA发生特异性结合,阻碍了核酸的复制和转录过程,从而阻止细菌生长和繁殖,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3.抗菌药物的蛋白质合成抑制机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过程中需要合成大量的蛋白质,包括酶、结构蛋白等。
抗菌药物如氨基酸类和氨基甘露醇通过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阻止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
4.抗菌药物的细胞膜破坏机制:细菌细胞膜是细菌内外环境的隔离屏障,它具有保护细菌的作用。
一些抗菌药物如胺碘酮等可以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菌内外物质交换的紊乱,细胞内外环境失衡,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需要注意的是,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并非只有一种,很多抗菌药物可能同时具有多种作用机制。
此外,在临床应用中,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要根据具体的细菌类型以及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整。
不同的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最合适的抗菌药物来治疗感染。
值得一提的是,在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需要谨慎使用,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
滥用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容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加重了治疗难度和风险。
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促进研发和应用新型抗菌药物也是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
简述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简述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或预防细菌感染的药物。
它们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来抑制或杀死细菌,从而帮助治疗感染疾病。
一种常见的抗菌药物作用机制是靶向细菌的细胞壁合成。
细菌细胞壁对于其生存和繁殖至关重要,而这类药物可以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过程,导致细菌细胞壁的破裂和死亡。
例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通过抑制一种叫做转肽酶的酶来阻断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另一种常见的作用机制是靶向细菌的蛋白质合成。
细菌需要合成新的蛋白质来维持其生理功能,而抗菌药物可以通过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来杀死细菌。
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和链霉素可以结合到细菌的核糖体上,阻止细菌合成蛋白质。
还有一些抗菌药物通过破坏细菌的DNA和RNA来发挥作用。
这些药物可以与细菌的DNA和RNA结合,干扰其复制和转录过程,从而阻止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例如,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如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可以抑制细菌DNA酶的活性,从而阻止细菌DNA复制。
除了以上几种作用机制,还有一些抗菌药物通过抑制细菌代谢,干扰细菌的能量产生和代谢途径来抑制细菌生长。
例如,磺胺类抗生素如
磺胺甲噁唑和联苯苄胺可以竞争性地抑制细菌对于二氢叶酸的合成。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越来越普遍。
这是由于细菌的基因突变和水平基因转移等机制导致的。
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遵守医生的建议以及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和控制非常重要。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试题及答案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试题及答案试题一:1. 请简要解释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答案:抗菌药物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真菌、病毒或寄生虫等微生物的药物。
其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破坏细菌细胞膜、干扰细菌核酸合成、阻断蛋白质合成和抑制酶活性等。
2. 请列举三种常见的抗菌药物,并简要介绍其临床应用。
答案:常见的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和氟喹诺酮类药物。
青霉素广谱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泌尿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头孢菌素可用于治疗中耳炎、骨关节感染等感染性疾病;氟喹诺酮类药物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在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3. 简述抗菌药物滥用的危害,并提出应对措施。
答案:抗菌药物滥用会导致多种危害,如细菌耐药性增加、不良反应加重、医疗费用增加等。
应对措施包括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宣传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用药合理性和减少滥用情况,完善监管制度,推广感染控制措施,加强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等。
试题二:1. 请简要概述多重耐药菌的定义及其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答案:多重耐药菌是指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细菌。
它们对公共卫生造成严重影响,因为常规药物难以治疗并产生交叉感染的风险增加,导致疾病的传播更加困难,并增加了治疗难度和费用。
2. 请列举两种常见的多重耐药菌,并简要介绍其抗药机制。
答案:两种常见的多重耐药菌包括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MRSA)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ESBL-EC)。
MRSA通过产生皮肤粘附因子和外毒素等逃避免疫系统攻击,并通过装载外源性基因获得耐药基因;ESBL-EC则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来分解抗菌药物,使其失去有效杀菌作用。
3. 针对多重耐药菌的控制措施有哪些?答案:控制多重耐药菌的措施包括:加强医疗机构感染控制措施,如手卫生、环境卫生管理等;推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开展耐药性监测与研究;鼓励研发新型抗菌药物;加强医务人员和公众对多重耐药菌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等。
简述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简述抗菌药物作用机制抗菌药物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化学药物。
它们通过干扰细菌的生长、代谢以及其它关键的细胞过程来发挥作用。
下面将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它们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细菌细胞壁是维持细菌形态的关键结构,这类药物可以抑制细菌所必需的细胞壁合成酶,导致细菌细胞壁的密度和强度降低,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新霉素等。
它们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这类药物可以结合到细菌的核糖体组分上,阻止核糖体上的转化过程,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细菌无法正常合成所需的蛋白质,无法进行正常的生理功能,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3.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
这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影响细菌的DNA复制和RNA合成。
它们可以结合到细菌DNA或RNA的特定区域,阻断其正常的复制和合成过程,从而阻碍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4.抗代谢药物:如磺胺类抗生素、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等。
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影响细菌的代谢过程。
磺胺类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的二氢叶酸合成酶,阻断细菌对二氢叶酸的合成过程,从而干扰细菌的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则是通过抑制细菌DNA潮解酶,影响细菌DNA的超拧和解,干扰细菌DNA的合成和修复。
总结来说,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影响细菌的DNA复制和RNA合成以及干扰细菌的代谢过程。
不同的抗菌药物针对不同的作用靶点,发挥抑菌或杀菌的作用,最终达到治疗感染疾病的目的。
但应注意的是,随着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加,抗菌药物的有效性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前提下,还应加强预防控制措施,以减少细菌的耐药性发展。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与强度(PPT X页)

二、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
拮抗作用
(2)、速效抑菌剂与繁殖期杀菌剂可产生拮抗作用。
速效抑菌剂: 抑制细菌核酸合成 繁殖期杀菌剂:抑制(新生)细菌细胞壁合成和抑 制(新生)细菌核酸合成
使用速效抑菌剂是细菌细胞无法进行繁殖, 保持细菌的静止状态,再使用繁殖期杀菌剂会导 致无“用武之地”。
三、抗菌药物的给药频次
细胞膜渗透性
咪康唑 酮康唑
细菌蛋白质合成 核酸合成 叶酸合
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类 氨基糖苷类
利福霉素类 灰黄霉素 喹诺酮类 硝基咪唑类
磺胺药 甲氧苄啶
LOGO
二、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
(1)、繁殖期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喹诺酮类等;
(2)、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甙类、多粘菌素类 等;
(3)、速效抑菌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 内脂类、林可霉素类等;
细菌为原核细胞,哺乳动物是真核细胞,因而它们 的生理、生化与功能不同,抗菌药物对细菌的核蛋白 体有高度的选择性毒性,而不影响哺乳动物的核蛋白 体和蛋白质合成。抗菌药物(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 类、氨基糖苷类等)抑制的作用是多环节的。影响蛋 白质合成的全过程,因而具有抑制细菌繁殖作用。
一、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 杨勇使用的DDD比值是:3+28=31
四、抗菌药物强度(DDD)
李明杰每天头孢哌酮舒巴坦针4 g,用10天;加替沙 星针每天0.4 g,用6天。住院10天。
李明杰使用的头孢哌酮舒巴坦针共消耗40 g,标准 头孢哌酮舒巴坦针的DDD值是4g,实际消耗的40 g与标准4g的比值是10。
李明杰使用的加替沙星针共消耗2.4g,标准加替沙 星针的DDD值是0.4g,实际消耗的2.4 g与标准 0.4g的比值是6。
抗菌药物的概念及分类

氯霉素
氯霉素口服易吸收,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杆菌,特别是伤 寒,副伤寒杆菌,百日咳杆菌和流感杆菌作用强,对立克 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都有效。目前主要治疗细菌 性脑膜炎。
不良反应:抑制骨髓,还可引起灰婴综合症,治疗性休克, 二重感染等
。
磺胺类为抗菌药,对多种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 ,放线菌,衣原体和某些原虫有效,但对病毒, 支原体和螺旋体无效。
不良反应:泌尿道损害,急性溶血性贫血,造血系 统毒性,过敏反应。
氨基糖甙类抗菌谱广,对需氧革兰阴型杆菌,革兰 阳性菌有杀菌作用。
氨基糖甙类的抗生素有庆大霉素,链霉素,阿米卡 星,妥布霉素,大观霉素,奈替米星等
主要不良反应:耳毒性,肾毒性,神经,过敏反应 。
多粘菌素类主要用于对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甙类抗生 素耐药而又难以控制的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严重 感染有效,但注射肾毒性强烈,故现仅局部应用 。
抗菌后效应(PAE):细菌短暂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 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 制作用任然持续一定时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如B-内酰胺类,万古霉素类 影响细胞膜功能如多粘菌素。两性霉素B 抑制或干扰细菌蛋白的合成如氨基糖甙类,四环素类,红霉
素类,氯霉素类 抑制核酸代谢如利福平,喹诺酮类 影响叶酸代谢如磺胺类,甲氧苄啶类 三,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指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
失。 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1,产生灭活酶 2,改变靶部位 3,增加代谢拮抗物 4,改变通透性 5,增加主动流出系统
抗菌药物的分类
一.繁殖期或速效杀菌剂如B内酰胺类 二.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甙类,多粘菌素类 三.速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林可霉素类,氯霉素类及大环内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1. 引言抗菌药物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通过干扰细菌的生长、繁殖和代谢过程来发挥治疗作用。
本文将介绍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抗菌药物与细菌的相互作用、抗菌药物的分类以及常见的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2. 抗菌药物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当抗菌药物与细菌相互作用时,可以发生多种作用方式,包括:•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某些抗菌药物可以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不能正常地生长和繁殖。
典型的例子是青霉素类药物,它们能够抑制细菌的横纹肌动蛋白合成,从而导致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受阻。
•干扰细菌蛋白合成:抗菌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例如,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能够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阻断蛋白质合成进程。
•干扰细菌DNA复制和转录:某些抗菌药物可以与细菌的DNA结合,阻断DNA复制和转录过程,进而阻止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喹诺酮类药物是常用的代表,它们能够与细菌DNA酶结合,阻止DNA链的合成和复制。
•干扰细菌代谢过程:部分抗菌药物可以干扰细菌的代谢过程,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例如,磺胺类药物可以阻断细菌产生二氢叶酸的代谢途径,从而影响细菌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
3. 常见的抗菌药物分类根据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抗菌谱,抗菌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喹诺酮类抗生素:包括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通过阻断细菌的DNA复制和转录来发挥抗菌作用。
•磺胺类抗生素:如甲氧苄啶、磺胺嘧啶等,通过干扰细菌的代谢途径来发挥抗菌作用。
4.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随着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于抗菌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研究者通过分析抗菌药物与细菌的相互作用,揭示了更多的作用机制和新的靶点,为抗菌药物的设计和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应用原则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或预防细菌感染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细菌生长和杀灭细菌。
在应用抗菌药物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应用原则,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一、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1. 抑制细菌生长:抗菌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抑制细菌的生长。
其中,静菌抑制是常见的机制,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RNA或蛋白质合成等途径,阻止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2. 杀灭细菌:有些抗菌药物可以直接杀灭细菌。
这些抗菌药物通过破坏细菌核酸或细胞膜结构,引起细菌死亡。
常见的杀菌药物包括庆大霉素、氨基糖苷类等。
二、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1. 按病原体敏感性选择药物: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不同的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进行选择。
临床上常利用药敏试验来评估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选择敏感的药物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
2. 确定适当的剂量和疗程: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疗程应根据感染类型、患者特点以及细菌药物敏感性等因素来确定。
过低的剂量可能导致治疗失败,而过高的剂量则可能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3. 严格控制使用指征: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严格控制使用指征。
不合理的使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一般来说,抗菌药物主要用于细菌感染,而对病毒感染无效。
4. 注意交叉耐药问题:交叉耐药是指某些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为了避免交叉耐药问题,应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避免药物滥用。
5. 关注不良反应与安全性: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转换药物。
此外,孕妇、老年人和儿童对抗菌药物的安全性需特别注意。
6. 合理的联合用药:有时,联合用药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或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但联合用药也需要慎重选择,并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7. 加强用药监测与管理:为了有效应用抗菌药物,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监测与管理。
建立抗菌药物应用评价体系,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耐药性(亦称抗药性)的种类:
分为天然耐药性(亦称固有耐药性)与获得耐药性两种。
天然耐药性:是指基于药物作用机制的一种内在的耐药性。 耐药基因存在于细菌染色质,通过细菌的繁殖传给下一代。 如链球菌对氨基糖苷类天然耐药。
获得耐药性: 后天获得的耐药性(DNA的改变); 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
执业药师考试要求
1、常用术语:抗菌谱、抗菌活性、化疗指数 和抗菌后效应的概念。
2、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3、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分类及产生机制。
4、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Antimicrobial Agents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简称化疗:指对细菌和其 他微生物、寄生虫及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
氨基苷类 → 影响蛋白质合成全过程 四环素类 → 通过与 30S 核糖体亚基结合 氯霉素类
林可霉素类 通过与 50S 核糖体亚基结合 大环内酯类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机制
细菌耐药性(Resistence) 细菌对药物敏感性↓或消失导致该药的疗效↓ 或无效。 如金葡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高达90%。 耐药性的逐渐增加是影响疗效的严重问题!
化疗指数=LD50 /ED50 ,或LD5/ED95
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数。 理想的化疗药物:抗菌作用强大,对人毒性低微。 一般规律:化疗指数越大,疗效越高、毒性越低。
例外:青霉素对人几无毒性,但极个别人可发生 过敏性休克(1/6万)。
常用术语
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 PAE):将细菌暴露 于浓度高于MIC的某种抗菌药后,再去除抗菌药,去 除抗菌药后的一段时间内,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
抗菌药物概论
General discussion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教学要求
1、掌握化学治疗及有关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 抗菌药的4种主要作用机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机制。 2、熟悉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 物联用后的可能效果与原因。 3、了解药物、宿主和致病病原体三者的相互关 系;抗菌药的发展简史。
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e effect) :抗菌药物在初次接 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 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 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氨 基苷类抗生素有明显的首次接触效应。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所有细菌(除支原体外)均具有细胞壁,而哺乳动物 则无
甲氧苄啶
3、抑制核酸的复制与修复 抑制RNA合成
利福平 抑制依赖DNA的RNA多聚酶→转录受阻 →mRNA↓
抑制DNA合成 喹诺酮类 抑制DNA螺旋酶(G-)和拓扑异构酶Ⅳ(G+)→ DNA复
制受阻 → D细胞,核蛋白体沉降系数为70s,由30s 和50s的亚基组成 哺乳动物为真核细胞,核蛋白体沉降系数为80s,由 40s和60s的亚基组成
氨基苷类抗菌药 → 通过离子吸附作用 多肽类抗菌药 → 与G- 菌胞浆膜磷脂结合 多烯类抗真菌药 → 与真菌胞浆膜固醇类物质结合 咪唑类抗真菌药 → 抑制真菌胞浆膜麦角固醇合成
3、抑制核酸的复制与修复
影响叶酸代谢 PABA
磺胺类
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叶酸
四氢叶酸
二氢叶酸还原酶
核苷酸合成 细菌生长繁殖
抗菌药物
抗病原微生物药 抗真菌药
化疗药物
抗寄生虫药
抗病毒药
抗肿瘤药
病原微生物:四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三菌(细菌、真菌、放线菌) 一毒(病毒)
Antimicrobial Agents
化学治疗学:是研究药物、病原体和宿主之间相互作用、 作用机制和作用规律的学科。
Antimicrobial Agents
细胞壁主要由胞壁粘肽(G+)、磷脂(G-)所组成
G+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胞壁粘肽(肽聚糖),保护 细菌不被菌体内的高渗透压破坏
抑制胞壁粘肽合成,主要作用于G+菌,对G-菌作用 较弱,是繁殖期杀菌药
2、增加胞膜的通透性
细胞膜通透性↑ 胞内成分外漏—盐类离子、核苷酸、
氨基酸、磷脂等,细菌死亡。 如:多粘菌素,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
常用术语
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 activity):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 力。
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药物 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能 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药物最低浓度
抗菌谱(antimicrobial spectrum):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 物的范围。 窄谱抗菌药:指某些抗菌药物仅作用于单一菌种或局限于一属 细菌,如异烟肼作用于分枝杆菌。 广谱抗菌药:指抗菌范围广泛的药物,如四环素、第三代头孢 菌素等对G-、G+、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和某些原虫有 广泛的抗菌作用。
消失。耐药基因存在于细菌染色质外的质粒。如金葡菌对青 霉素耐药。
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 : 既能抑制细菌生长,且又有杀灭作 用的药物,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等。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 : 仅能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但不 能将之杀灭的药物,如磺胺类和四环素类等。
常用术语
化疗指数 (chemotherapeutic index): 一般用动物实验 的LD50/ED50或LD5/ED95的比值表示。
Antimicrobial Agents
常用术语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细菌的耐药性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常用术语
抗菌药(antimicrobial agents):具有抑制或杀灭病原菌能力的 化学物质。
抗生素(antibiotics):是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属)的 代谢产物,低浓度时能杀灭或抑制其他病原微生物,而对感染 细菌的真核细胞无明显的毒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