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分权理论综述(一)

合集下载

财政分权理论:国内外比较

财政分权理论:国内外比较
2
在承认居民偏好差异的同时,也就产生了地方政府辖区与居民偏好不一致的可能。在 这种情况下,某一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就有了溢出(spillover)效应,即它所提供 的某种地方性公共物品,不仅使本辖区居民受益,而且使其它地区具有相同偏好的居民也 从中受益。从而导致该地方政府不愿足量提供该地方性公共物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 央政府就必须向该政府提供相应的与提供该类公共物品数量相关的补贴,以保证地方政府 有足够的激励来提供公共物品。 这样一个框架,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能划分奠定了基础:地方政府负责地方性 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央政府负责全国性公共物品的提供;此外,中央政府还要向地方政府 提供足量的补贴,来确保溢出效应不会减少地方政府的公共产品供应。与此相关的一些重 要结论还包括:由于地方经济的全国开放性和地方政府欠缺使用货币政策的手段,宏观经 济稳定和收入再分配的职责应由中央政府承担;地方政府不能把具有高度流动性的生产要 素作为自有税收收入的税基,以免引起此类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配置扭曲。 总的说来,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的重要理论贡献在于指出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中的 两个核心问题:偏好的地区间差异性和地方财政活动的地区间溢出效应。这在后来的第二
去国有化 所有权角度 合资企业 变现私有化组角度组织重组 内部竞争
外包 投资标准 运营角度 业绩回报 定价原则
图2
私有化的三个角度
2
2008
公共经济评论
2010 年第 7、 8期
Mulder(2004)则也持类似的观点,他借助图 3 表明,衡量一国私有化进程的指标应 当包括三个维度,即所有权是否从公有变为私有,垄断企业主导的市场是否变为竞争性的 市场,以及受到管制的市场是否解除了管制。
1
联邦制程度的度量建立在地方政府具有的财政、政治和行政责任之上。它包括六个方面: (1)法定的政 体结构是联邦制还是单一制; (2)区域(regional)行政机构是否选举产生; (3)地方(local)行政机构 是否选举产生; (4)中央政府搁置或推翻较低层次政府决策的能力; (5)较低层次政府的自主收入权力是 不存在的、有限的还是完全的; (6)是否存在收入分享。 3

财政分权——精选推荐

财政分权——精选推荐

财政分权、晋升激励和政府卫生供给2007级政治经济学江涛摘要:西方主流的财政分权理论认为,财政分权通过“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机制可以提高辖区内居民的教育、卫生等社会福利水平。

本文分析了我国财政分权在不受“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机制约束的条件下,从晋升激励机制的角度,探讨了财政分权和晋升激励制度安排,对于我国的以医院病床数等为代表的政府卫生供给。

本文显示:财政分权本身并未对刻画政府卫生供给的卫生病床数起负的影响,反而显示财政分权促进了卫生供给;而通过方程组进行间接描述的以GDP增长率为考核目标的激励约束,则让我们获得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卫生供给不足的代价,并且在以GDP增长率为考核目标的约束下,政府扩大卫生供给并不符合地方政府官员的理性选择。

另外,本文还发现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和在分税制改革中存在不利于增加卫生供给的因素以及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

关键词:卫生病床数晋升激励财政分权分税制改革一、问题的提出和文献的回顾自分权式改革以来,一方面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另一方面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比如在卫生方面,现在社会上由于有越来越多的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而医疗卫生领域方面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逐渐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围绕医疗行业或领域存在问题的文献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从医疗行业或领域存在的具体问题和具体特性展开。

这方面的文献有:胡颖廉(2007)、宋言东(2006)、许敏兰(2006)、王俊(2007)、马为胜(2006) 、邹至庄(2006)、周其仁(2007)和姜燕燕、尹洁(2007)等等。

比如从医院的绩效考评机制(胡颖廉,2007),医院的内部人控制、医患关系得契约的不完全性、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等等(宋言东,2006;许敏兰,2006;马为胜,2006)来探讨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问题。

这具备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他们分析的原因在改革以前就已经存在并且存在于改革的过程中也存在于其他的国家,那为什么医疗卫生中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近段时间中凸现呢?显然从医疗领域来解释现阶段的医疗行业中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缺乏解释力;另外邹至庄(2006)得出了中国医疗注意维持原有水平而没有增加供给;周其仁(2007)通过1978—2005年间的数据说明了个人医疗费用的上涨。

财政分权理论之述评

财政分权理论之述评

经济 民主化 是世 界 民主化 浪潮 的 一支 重要 的推 动 力 量。 财政分权就是这一力量的表现之一。发达国家大多已 形成 了较成 熟的财政分权 体制 。 而财政 分权 理论 是伴 随着 我 国市 场化改革的过程 逐步 被介绍 到 中国 , 并逐 步被 各界
认识 、 重视与 实践 的。 目前 , 在人 口超 过五 百万 的 7 5个转
维普资讯
山东 电大 学报
20 0 6年 第 1期
财 政 分 权 理 论 之 述 评
徐 福 生 ,赵 宝
(、 1 山东广播 电视大 学, 山东 济南 20 1 2 山东大 学, 5 04;、 山东 济南 2 00 ) 5 10

要: 对财政 分权理论进行述评 的基础 上 , 出财政 分权 的本质含 义及 其关键 性特征 : 提 财政收 支相对独 立
性、 能性 、 职 最优化与效 率性 、 民主性与公平性 、 范性与 法律性 、 规 激励相容性等。 关键 词 : 财政 分权 ; 分权 理论 ; 分权化 改革; 公共 品层 次性
中图分类号 :S O F l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8-34 2 0 ) 1 0 2 0 10 30(0 6 0 - O O一 4
( ) 政分 权 的常见 理解 : 1 给 予地 方政 府一 定 的 一 财 ()
税 收权利和支出责任范 围 , 并允许 地方 政府 自主决定 其预 算 支出规模和结 构 , 以此使公 众满意政府提供 的社会 服务 , 使 最基 层的公众 自由的选择他们所需要 的政 府类 型并积极 参 与社 会管理。 ( ) 2 财政分 权是 中央政 府与地 方政 府及地 方 政府问财政分工的方 式 , 并认 为财政 分权 是释 放财 政压 力的体制变革, 财政分工( 或分权) 方式可以分为立宪性一 致 同意型财政分 工 方式 和行 政 性一 致 同意 型 财政 分 工方 式 。前 者的基本 特 征是 : 民主 体 制下 的效 率 性 , 现 经济 体 性、 地方政府优先 性 、 民主性 , 即老百 姓说 了算 。后者 的基 本 特征是 : 财政行为 的策 略性 、 活动 的非 规 范性 、 分工 的行 政性 , 中国的分权属 于后 者 。( ) 政联邦 主 义 , 认为 3财 即分 权 的财政体制 , 特指地 方政 府有相 对独 立的 立法 权与 司法 权, 如税收立法权等 。按地方 政府 权力的大小 , 类型有 分权 三种类 型 : 不伴随权力下放 的行政代理 、 权力 分散化 的联邦 制、 完全的分权化 , 为我国的分权类型复杂 , 并认 属于“ 市场 维 持的联邦主义” 。 ( ) 二 财政分 权的含义 。以上观点各有优缺 , 笔者认为 , 财政分权是建立在政府 职能或 事权 基础 上 、 符合 经济 效率 与公平 、 民主精神采取 民主方式并有法律 保障 、 体现 各级政

政府经济学-14章政府间财政关系

政府经济学-14章政府间财政关系
➢ 一是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接近自己的民众, 更了解它所管辖的区内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选择偏好及 效用;
➢ 二是一国国内不同的人们有权利对不同种类与不同数 量的公共服务进行投票表决,与之相适应,不同种类 与不同数量的服务要求由不同级次、不同区域的政府 来提供。
▪ 斯蒂格勒的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地方政府存在的 必要性的两条基本原则,进而说明由地方政府来进 行资源配置比中央政府更有效率, 这就说明了地方 政府的存在是为了更有效地配置资源,进而实现社 会福利的最大化。
➢ 每个社区是一个特定的公共品-税收组合,有足够多可供选 择的不同社区;
➢ 有相似偏好的居民居住在同一社区,共同享受地方公共产品
➢ 社区间不存在外部性,财政信息是充分的;
➢ 每个社区有一个公共机构,试图让社区达到规模经济优势下 的最优人口规模,使得提供公共商品的平均成本最低。
▪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消费者是具有理性的,他们将会选 择居住在最能满足其偏好的地方,其具体结果是:
(一)偏好误识论
▪ 结论:
➢ 中央政府无法实现公共商品的最佳供给 ➢ 地方政府提供当地公共商品会更有效率 ➢ 地方自治更有效率 ➢ 地方政府的存在是合理的
(一)偏好误识论
▪ 乔治·斯蒂格勒(信息经济学创始人Stider,198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地方政府功能的有理 范围》最优分权模式,认为可以从两条原则出发 阐明地方政府存在的必要性:
(四)俱乐部理论
▪ 布坎南(Buchanar:198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 俱乐部——为分享某种利益而联合起来的人们
的一个自愿协会。 ▪ 把社区比作俱乐部,地方政府如同一个俱乐部
公共品消费提供者 ▪ 假定:
➢ 俱乐部成员偏好相同、收入相同 ➢ 公共品由成员平均分享并分摊成本 ➢ 公共品拥挤系数大于零

关于两代财政分权理论的评述

关于两代财政分权理论的评述

关于两代财政分权理论的评述作者:暂无来源:《理财·经论版》 2016年第2期徐鹏庆当前世界范围内,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体系都包括各个不同的政府级别,并且在财政制度上大多实施一定程度的财政分权,这种制度在对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影响的结果上却各不相同,但是依然为各国的政府行为、政府职能、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理论上一般认为财政分权主要包括了两个发展阶段。

对财政分权的研究主要起始于Tiebout发表的一篇代表性文章——《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之后Stigler、Musgrave 和Oates 等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作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扩展,从而形成了以Tiebout、 Stigler、Musgrave和Oates 等为代表的财政分权理论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即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

Montinola、Qian 和Weingast 依据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国情和中国发展的具体经验,并基于“维护市场的财政联邦主义”研究了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财政分权理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

一、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和评述(一)关于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的假设条件经济理论认为,社会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对于一个国家各级政府的管理方面来说,基层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的公共服务需求和公民偏好的掌握比中央政府更具有信息优势,所以在进行社会管理和向辖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效率更高,这是财政分权理论提出的最基本观点,也是其在西方民主国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所在。

Tiebout 在1956 年发表的《地方支出的纯理论》文章中分析了关于地方政府向本地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一个理想的理论模型。

文章首先对模型的建立提出一系列较为苛刻的假设条件,主要包括:国家存在各个不同的地区供居民选择生活;居民在不同地区之间能够自由流动,并且移居带来的成本有限,迁徙的费用为零;居民在各个地区可以享受公平的就业机会;居民对不同地区的福利和税收政策具有完全的信息;地区政府的管理者能够根据辖区居民的偏好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辖区公共部门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不会产生外部性问题;存在一个最优的辖区规模,使得地方管理者可以在平均生产成本水平处给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为了降低服务的平均成本,辖区管理者通过有利条件可以不断地吸引居民加入,直到达到最优人口规模水平。

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

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

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的内容沿袭了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的指导原则,但在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上有所拓展,引入了“公共选择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等研究框架,承认对政府本身有激励机制。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选民、政治家、利益集团和政府官员们的行为,假设他们都是出于私利而采取行动的行为主体,以此研究他们在民主体制或其它类似的社会体制下进行的互动。

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

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代理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代理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

而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普遍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

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

机制设计理论是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教授利奥·赫尔维茨(Leonid Hurwicz)开创,并由新泽西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埃瑞克·马斯金(Eric S. Maskin)和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格·迈尔森(Roger B. Myerson)所发展的(为表彰三人对机制设计理论的贡献共同获得了200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它所讨论的一般问题是,对于任意给定的一个经济或社会目标,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信息不完全等分散化决策条件下,能否设计以及怎样设计出一个经济机制,使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个人利益和设计者既定的目标一致。

从研究路径和方法来看,与传统经济学在研究方法把市场机制作为已知,研究它能导致什么样的配置有所不同,机制设计理论把社会目标作为已知,试图寻找实现既定社会目标的经济机制。

即通过设计博弈的具体形式,在满足参与者各自条件约束的情况下,使参与者在自利行为下选择的策略的相互作用能够让配置结果与预期目标相一致。

财政分权环境质量:一个文献综述

财政分权环境质量:一个文献综述

财政分权与环境质量:一个文献综述摘要:从国外的文献来看,较早的财政分权理论认为,财政分权的程度越高,环境污染越低。

近些年来,国外关于财政分权对环境质量影响的研究,结论不一。

有的认为,财政分权使得环境质量提高,而有些学者认为,财政分权使得环境质量降低。

国外文献基本是针对财政联邦制下,地方政府具有独立的税率决定权的财政分权行为进行研究的,而我国地方政府并不具备独立的税率决定权。

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财政分权,中国的财政分权伴随着政治集权,晋升激励使得地方政府官员有非常强的(政治)动力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从国内文献的研究来看,基本上还是认为,财政分权加大了地方环境污染。

但是,研究越来越细致。

如把环境污染的种类再细分,发现财政分权对不同污染物的影响是不同的。

又如,采用不同的财政分权度量标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此外,针对我国各省区的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学者提出了中国环境污染倒u型曲线的新假说。

关键词:财政分权地方财政环境质量一、从国外的文献来看,较早的财政分权理论认为,财政分权的程度越高,环境污染越低。

tiebout(1956)利用“用脚投票”理论解释了较高的财政分权体制可以激励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来满足居民的需求从而吸引更多的居民来该辖区居住,其中就包括提供较低的环境污染程度。

近些年来,国外关于财政分权对环境质量影响的研究,结论不一。

有学者认为,财政分权使得环境质量提高,而有些学者认为,财政分权使得环境质量降低。

从理论研究角度,kunce and shogren (2007)认为,分权监管环境会产生“竞次”现象,为了吸引新的商业和创造就业机会,地方政府可能会通过放松环境监管来降低所引进的商业企业的社会成本,促使地方政府放松环境监管标准,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fredriksson et al(2003)认为,地方政府降低环境标准或以其他地区为标杆制定标准是为了吸引投资,增加就业机会或税收等,而环境作为具有显著外部性的公共物品,地方政府很少有动力去关注他们的不作为给周边区域强加的污染成本问题从实证研究角度看, potoski(2001)考察了美国《清洁空气法案》颁布前后大气污染状况。

财政学-第15章

财政学-第15章

第三节
政府间财权的划分
一、政府间财权的划分原则
二、政府间财权的具体划分
一、政府间财权的划分原则
马斯格雷夫提出的分税原则 1、属于中央政府征收的税种:
① ② ③ ④ ⑤ 具有显著再分配功能的税种 具有显著稳定功能的税种 在辖区分布不均匀的税种 税基流动性大的税种 易转嫁的税收
一、政府间财权的划分原则
第十六章 财政管理体制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财政管理体制概述 政府间职能的划分 政府间财权的划分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概述
一、定义及内容 二、财政分权的主要理论
一、定义及内容
1、定义
财政管理体制,也称预算管理体制, 指国家在中央和地 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 理职责与权限的管理制度。 2、内容
二、财政分权理论
1. 地方自治理论 公理一:地方政府能更好地了解本地居民对 公共产品的偏好,比中央政府更具信息 优势 公理二:地方居民有权对公共产品进行投票 表决,而地方政府能比中央政府更有效 地尊重居民的决定权。
二、财政分权理论
2. 地方供应有效理论
① 地方政府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要比中央政府提 供更有效率。
地 方 税 收
e d a b DB DA c
T
O
QA
QC
QB
地方性公共产品
二、财政分权理论
② 中央政府提供全国性公共产品要比地方政府提 供更有效率。
税 收 S g f
h
D
DA
O GA G 公共产品
二、财政分权理论
3. 蒂博特的“用脚投票”理论 假设:
a) 地方辖区足够多且提供公共产品的 方式不同 b) 人口可根据自己的偏好自由迁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分权理论综述(一)
关键词:财政分权;财政联邦主义;维持市场化
几乎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体系都是分为若干级别,通过权力的分配达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目标,因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
课题,国内外有关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财政分权问题作出了研究。所谓财政分权是
指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力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其自主决定预算支出规模与结构,
使处于基层的地方政府能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政策类型,并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其结果便是
使地方政府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有关财政分权的理论不仅在发达国家得到普遍的重视,
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将财政分权视为打破中央计划束缚,走上自我持续增长道路的重要手段。
一、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基本框架
如果按新古典经济学的原理,中央政府能够完全根据居民的偏好、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总量
以及资源禀赋供给公共品,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一个国家就不可能出现多级政府,也
就没有必要讨论财政分权。但是,现实是地方政府不仅实实在在的存在,而且作用很大,基
于此西方财政分权理论逐渐产生,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以蒂布特(Tiebout)1956年发表的
《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为标志,然后马斯格雷夫(Musgrave)、奥茨(Oates)等经济学家对
此作出补充和发展。
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对财政分权的合理性、必要性给出了一定的解释和说明,其研究的一个基
本问题是如何将各项财政职能及相应的财政工具在各级政府之间进行适当的分配,核心观点
认为:如果将资源配置的权力更多地向地方政府倾斜,那么通过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能够使
地方政府更好地反映纳税人的偏好,从而加强对政府行为的预算约束,相当程度上改变中央
政府在财政政策中存在的不倾听地方公民意见的状态。
(一)蒂布特(Tiebout)“以足投票”理论
蒂布特(1956)首先从公共品入手,假定居民可以自由流动,具有相同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居
民会自动聚集到某一地方政府周围,居民的流动性会带来政府间的竞争,一旦政府不能满足
其要求,那么居民可以“用脚投票”迁移到自己满意的地区,结果地方政府要吸引选民,就必
须按选民的要求供给公共品,从而可以达到帕累托效率,奥茨及布鲁克纳(Brueckner)等
人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理性的居民的确要比较享受居住地公共服务的收益与履行纳税义
务的成本,在居民的约束下,地方政府有最有效提供公共品的动力。
(二)马斯格雷夫(Musgrave)的分权思想
马斯格雷夫(1959)从考察财政的三大职能出发,分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和必
要性,他认为:宏观经济稳定与收入再分配职能应由中央负责,因为地方政府对宏观经济稳
定实施控制缺乏充足的财力,另外经济主体的流动性也严重束缚了地方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
的尝试;而资源配置政策则应根据各地居民的偏好不同而有所差别,在这方面地方政府比中
央政府更适合,更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改进。他还指出在公共品供给效
率和分配的公正性实现方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必要的分权是可行的,这种分权可以通
过税种在各级政府间的分配固定下来,从而赋予地方政府相对独立的权力。
(三)奥茨(Oates)的分权定理
奥茨在《财政联邦主义》(1972)一书中,通过一系列假定提出了分散化提供公共品的比较
优势,即奥茨“分权定理”:对某种公共品来说,如果对其消费涉及全部地域的所有人口的子
集,并且关于该公共品的单位供给成本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相同,那么让地方政府将一
个帕累托有效的产出量提供给他们各自的选民则总是要比中央政府向全体选民提供的任何
特定的且一致的产出量有效率得多。因为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接近自己的公众,更
了解其所管辖区选民的效用与需求。也就是说,如果下级政府能够和上级政府提供同样的公
共品,那么由下级政府提供则效率会更高。
由于奥茨分权定理的证明是建立在偏好差异和中央政府等份供给公共品的假定上,这些限制
性条件似乎有点强加于人,很难使人信服,后续的研究对此作出了进一步的说明。Oates(1999)
指出在完全信息条件下,中央政府就很可能根据各地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产出,以使社会
福利最大化,此时也就无财政分权存在的必要性,但现实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
地方政府对其辖区内居民的偏好、公共品提供的成本比中央政府了解的多,更具有信息优势;
迫于一些政治压力也限制了中央政府对某地提供相对于其他地方来说更高的公共品和服务,
这些因素使得中央政府等份提供公共品的假定可以成立。另外,分权与地方政府之间对公共
品的需求差异以及供给成本的差异有关,即使政府供给公共品的成本相同,只要需求不同,
中央政府统一供给带来的福利损失将随着公共品需求价格弹性的下降而增加,而大量实证研
究表明,地方政府公共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恰恰很低。
有关传统财政分权理论的解释,除此之外,还有斯蒂格勒的“菜单”理论、特里西的偏好误差
理论以及布坎南的分权俱乐部理论。
二、新一代财政分权理论
新一代财政分权理论,在分权框架上引入了激励相容与机制设计学说,是当代微观经济学的
最新进展在财政学中的运用,这种新的分权理论是以钱颖一和罗兰(QianandRoland)、温格
斯特(B.Weingast,)与怀尔德森(D.E.Wildasin)近年来所发表的论文为代表,他们在财政分
权问题上更关注的是如何设计出一套机制以实现对公共政策制定者的激励。
钱颖一等人(1997)借助新厂商理论打开了政府这个“黑箱”,从而构建了第二代财政分权理
论。他们认为传统分权理论只从地方政府的信息优势说明了分权的好处,但没有充分说明分
权的机制,特别是对政府官员忠于职守的假设存在问题。事实上,政府和政府官员都有自己
的物质利益,和企业经理人相类似,政府官员只要缺乏约束就会有寻租行为,所以一个有效
的政府结构应该实现官员和地方居民福利之间的激励相容。
在市场化问题上,政府应该用某种承诺来提供“正的”和“负的”激励,前者用来防止政府的掠
夺性行为,后者用来惩罚预算软约束。在分权状态下,放弃事后的信息使用权,减少底层决
策者与高层领导者过渡的信息传递,以及对上层权威的限制,将对地方政府产生正的激励,
另一方面,权力的分散也有助于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的硬化。在“保持市场化的联邦主义”
下,银行控制着信贷,地方政府却无权干预,因此政府不能通过无限度地借钱来保护落后企
业,从而带来预算约束的硬化。另外,政府间的竞争还对地方政府随意干预市场构成约束,
区域政府间的竞争限制了官员的掠夺性行为,因为要素(特别是外资)是可以用流动的方式
来躲避地方政府的过渡管辖,要素的流动还增大了地方政府补助落后企业的成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