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文化的代表-陕北民歌

合集下载

陕北民歌的故事

陕北民歌的故事

陕北民歌的故事陕北民歌是中国陕西省北部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民间音乐形式。

它起源于陕北地区的农民和牧民之间的生活和劳动,代表了陕北地区的文化和历史传统。

陕北民歌以其深情、质朴和朴实的词曲表达方式而闻名,是中国民间音乐的珍贵遗产之一。

陕北民歌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当时的陕北地区的农民和牧民们用民歌来表达他们的情感、纪念祖先和赞美自然。

这些民歌以简单的曲调和朗朗上口的歌词为特点,通常由一人或一群人合唱。

歌词内容涉及到农村生活、家庭、爱情、友谊等各个方面,能够直观地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

陕北地区的农村生活艰苦,人们经常用歌曲来排解疲劳和愁苦。

陕北民歌通常用简单明快的节奏和朗朗上口的歌词,能够鼓舞人们的士气,使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保持乐观和坚韧的态度。

这些歌曲也成为了人们交流的媒介,通过歌曲,人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陕北民歌也是陕西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不同的节日和庆典活动中,陕北民歌常常作为表演的一部分出现。

这些歌曲传递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带给观众们深深的感动和共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陕北民歌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

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和流行音乐的涌入,使得陕北民歌逐渐失去了它的传统地位。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陕西省政府和一些民间艺术团体开始采取措施,如举办音乐比赛和传统文化培训班,来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唱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的故事是一个不断传承和演变的故事。

它承载着陕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深情厚意,也是中国民间音乐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通过保护和传承陕北民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陕北地区的独特文化和历史,同时也能够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递给后代。

信天游

信天游
信天游的起兴是非常有特色的,但是因为某些原因,比如流传的时间很长,产生的时候的语境和当代语境之 间存在巨大差别,所以,起兴和内容之间的显得不那么直截了当,因此就需要进行分析。
地区争议
信天游因其流传区域在行政区划上被分在不同的省和自治区,许多歌曲而常被打上山西民歌或陕北民歌,内 蒙古民歌的标记,许多流传在省界附近的歌曲还常常被人们争抢其“原籍”。
“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陕北民歌曲调的一类,一般是两句一段,长的每首可达数十段, 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
流行于陕西北半部及宁夏、山西、内蒙古与陕西接壤的部分地区。以往,由于交通不方便,这里的生产、经 贸全靠驴、骡驮运,当地把从事此种劳动的人称作“脚户”“脚夫”“赶脚的”。“脚户”长期行走在寂寞的山 川沟壑间,便顺乎自然地以唱歌自娱。
信天游起兴也包孕了语用预设的道理。比如:“割一把糜子弯一回腰,喝一口凉水娘家的好。”起兴“割一 把糜子弯一回腰”和“喝一口凉水娘家的好”好像毫不相干。如无预设前提,根本就无法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而这个前提是歌词没有给出的:收割是十分辛苦的强体力劳动。其中的话语暗示是:“我非常的劳累。但是婆家 人并没有因此而疼惜我,”所以下句是:“就是喝凉水也是娘家的好喝。”话外之意是,“婆家人不好。我很想 念自己的娘家,想回自己的家。”还有一首《妹妹心思我知道》:“井子里绞水桶桶里倒,妹妹的心事我知道。” 这首信天游不是自言自语式的,而是有倾诉对象的,对象是“妹妹”,而歌曲成立的前提的是:妹妹有心思,实 际上是两个人之间的交流。起兴中:““水”是从井里绞上来的,是井“心里”的水,把水倒进桶里,而我把妹 妹的心事也放进自己的心里了。”又比如:“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坐下还想你。”这里起兴的预设前提是: 墙头很高,如果是真的低就不会说“还”嫌低。这里的前提是从言语中的标志“还”总结出来的。起与兴之间的 相类是逻辑的:面对面坐下应该不想了,就像墙头上跑马该够高了,但是“都已经在高墙上跑马了,可我还觉得 不够高”,这样下句“面对面坐下还想你”,和起句就结合得天衣无缝,而把自己对对方的爱恋表现得淋漓尽致。

浅谈陕北民歌《兰花花》的课堂教学

浅谈陕北民歌《兰花花》的课堂教学

浅谈陕北民歌《兰花花》的课堂教学陕北民歌是中国民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喜爱。

作为陕北民歌中的代表作之一,《兰花花》以其优美的曲调和真挚的情感获得了人们的高度评价,成为陕北民歌中的经典之作。

同时,《兰花花》也是课堂中常用的教材之一,在教材中学习和欣赏《兰花花》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还能够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的提高。

本文将从课堂教学角度浅谈陕北民歌《兰花花》的课堂教学。

一、歌曲的背景和特点陕北民歌《兰花花》是一首陕北民间传唱的歌曲,在陕北地区广泛流传。

这首歌曲主要讲述了兰花花的故事,也是一首苦情爱情歌曲。

歌曲的曲调优美,充满着浓郁的陕北民歌特色。

歌词情感真挚,唱出了农村妇女渴望爱情和幸福的内心世界,让人们感受到了凄婉和深情。

二、歌曲的教学分析1.歌曲的情感体验歌曲中充满了丰富的情感,如爱情、苦难、希望等。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歌曲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对歌曲中的情感和情感的变化进行深入的感悟和体验,进而通过自己的情感表达来理解和理解歌曲的情感背景和特点。

2.歌曲的艺术表现歌曲的曲调和唱法是歌曲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陕北民歌的代表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唱法、节奏、音调、音乐旋律等方面来深入探讨歌曲的艺术表现特点,从而对陕北民歌的文化内涵和音乐特色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3.歌曲的文化内涵陕北民歌是中国民歌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陕北民俗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歌曲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如农村生活、风景、民俗等,来了解和体验陕北民俗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三、课堂教学设计1.导入环节通过教师对歌曲背景和歌词的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对歌曲产生认知和了解。

2.感悟情感环节通过合唱、独唱等形式,让学生深入感受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情感变化,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来理解和掌握歌曲的情感特点。

3.体验唱法环节通过听歌、模仿、指导的方式来让学生感受到歌曲的唱法和艺术表现特点,在弹奏和唱歌的过程中,让学生对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调等进行深入的体验和感悟。

谈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演唱风格

谈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演唱风格

SONG OF YELLOW RIVER2022/ 16诉相结合的叙述方法,例如“三哥哥今年一十九,四妹子今年一十六”的自诉部分,“有心拉上两句知心话,又怕人笑话”的倾诉部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歌曲更有角色分化感,故事情节更加生动。

2、方言的运用在歌曲歌词的语言表达中最为明显的则是方言的运用。

方言是一个地域历史文化长久演变的成果,它承载着这片土地的人文变迁,是文化的“活化石”。

这点也体现在陕北民歌之中,方言与陕北民歌好比是碗与筷,天生不分家,自然融合,相得益彰。

《三十里铺》中,方言的运用使歌曲整体更加流畅押韵,情感表达更加深刻。

陕北的方言中大多都偏强调后鼻音,例如:在歌词发音中,将“我”发音成“nge”,“人”发音为“rng”,“村”发音成“cong”,在演唱中需要将这样的发音和归韵表现出来,表现出陕北人民憨厚、朴实的形象。

除了发音,方言还体现在词语上。

《三十里铺》中“你把妹妹闪在半路口”这里的“闪”是“抛弃”的意思,在这里不仅表达出了“被丢下”的意思,同时还活灵活现的体现出了事发突然,让凤英无法思考无法接受,也表现出了凤英内心的委屈与娇嗔,一个年轻可爱的小姑娘的形象,用简简单单一个词语就描绘出来了;“三哥哥当兵坡坡里下(hà),四妹子硷畔上灰不塌塌”这里的“坡坡里”、“硷畔”就是陕北人民日常生活的地理场景,分别是“坡”与“院子的边缘”,陕北地区人民住在高处的窑洞上,下面便是“坡”,这里描绘出了四妹子坐在院子门口,望着远方下面坡上的四哥哥思念的场景;“灰不塌塌”一词首先体现了失去了三哥哥的四妹子生活好像毫无色彩,沉闷无趣,其次体现了四妹子的郁闷消沉的心情,就像是三哥哥的离开带走了生活中的所有颜色,四周只剩下无力的灰色,使人心生厌烦;此外还有“不要害急”意为“不要着急”,“神神”意为“神仙”,“拉话”意为“聊天”等等,以及语气助词“嗨呀!”“哩”等。

这些方言语调和词组在歌曲中表现了极强的情感化色彩,充满乡韵与温情,或欢欣、或酸楚、或苦涩,都为陕北民歌增添了地道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色彩。

陕北民歌《小桃红》的音乐分析与演唱探微

陕北民歌《小桃红》的音乐分析与演唱探微

陕北民歌《小桃红》的音乐分析与演唱探微摘要:陕北民歌被誉为“中华民歌活化石”,日久岁深,流传千年,可追溯至周代祭祀乐舞活动,在诗歌总集《诗经》中亦多有采录。

陕北民歌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唱词质朴、曲调动听,具体反映人民在每一阶段中生产生活的现实状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相对而言,陕北民歌至今仍具有一定局限性。

国内有意识振兴的陕北民俗实则某种层面缺乏传统精神内涵与文化底蕴支持。

从当前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上看,陕北民歌在当代的发展与传播严重受限,歌者锐减和听众流失等因素皆是陕北民歌传承与发展中的不良障碍,情势不容乐观。

本文以当代新创版本陕北民歌《小桃红》的创作为例,立足社会现实,结合笔者自身的学习经历与舞台经验,着重探讨,如何认识陕北民歌、如何改良陕北民歌、如何发展陕北民歌。

站在笔者研究角度,力求找到最真实有效的途径,从而促进陕北民歌在当今时代的传播与发展,普及民众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

关键词:陕北民歌;传播与发展;民族声乐;《小桃红》一、陕北民歌背景及选曲略述泱泱华夏,幅员辽阔,散布着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其代表性经典音乐作品。

陕西地处我国西北部,黄土高原腹地,涵盖延安、榆林两市,辐射甘肃、宁夏、内蒙等地。

天然的地缘环境和历史人文等因素,产生了我国形成时间最早,传播范围最广,最能展现人民生活风貌的代表性民歌——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最早起源于周代,能够发展至今足以证明其群众基础广大和自身强大的生命力。

但历史发展的脚步从未停下,时代的洪流滚滚而来。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新中国,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传统思想文化的节奏、内容无法精准表达如今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显得桎梏、拘束,发展与传播面临巨大阻碍。

笔者以民族音乐学田野考察方法为指导,先对再创版本民歌《小桃红》词曲作者孟宗伋老师进行深入采访交流,后以实地调研等一手材料作为基础,从研究者视角通过例证分析法探寻陕北民歌《小桃红》的灵感来源,创作素材与创作手法,延伸至对于当代传统民歌的发展与传播等问题的进一步探究,从而力求真实的体会陕北地区风土人情和陕北民歌独特人文艺术之美。

陕北民歌的文章

陕北民歌的文章

陕北民歌的文章
陕北民歌是中国陕西北部地区的民歌,流传于革命时期和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这些歌曲以真实生活为题材,表达人民的心声和愿望,追求平等、正义和自由。

陕北民歌独特的朗朗乐曲和深情动人的歌词,使其成为当时农民和劳动人民的集体回忆和精神寄托。

陕北民歌的创作、演唱和传承,都体现了陕北地区的艰苦和历史背景。

歌曲中常出现的题材包括农民的耕作、劳动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在革命时期,陕北农民以这些歌曲表达了对解放与革命的期盼,对党的领导的信任和支持。

同时,这些歌曲也表达了对土地改革、社会主义建设和农业发展的热爱和期望。

民歌中的歌词饱含着对集体主义、劳动英雄和农民工作精神的歌颂。

陕北民歌的曲调多样,有欢快的节奏,也有悲伤的音调。

这些曲调和歌词通过百姓的口头传唱和集体演唱的形式传承下来,成为陕北地区重要的文化符号和传统。

如今,陕北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仍然在陕北地区流传,并且在一些音乐节目、表演和演出中被重新演绎。

这些歌曲以其深入人心的旋律和朴实的歌词,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陕北民歌不仅展示了陕北地区的独特风情,也传递了人民心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社会发展的期望。

陕北民歌代表了陕北地区的文化和历史,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歌曲记录了陕北人民的艰辛和奋斗,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斗志。

通过传唱和传承,陕北民歌将继续为人们提供情感交流和精神慰藉的途径,成为陕北地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民歌赏析(赶牲灵)

陕北民歌赏析(赶牲灵)

赶牲灵陕北民歌《赶牲灵》讲的是一群赶牲口搞运输的人,在路上发生了一个爱情故事。

歌曲曲调简单,感情直白,将事物描写加入其中,有一种曲了情未了的感受。

要了解这首歌曲,先要从陕北的自然及文化环境说起。

陕北地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黄土层非常厚,而且地质比较软。

由于长年的雨水冲涮形成了“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山形地貌。

这里土地贫瘠、干旱,主要农作物是谷子,几乎没有小麦与大米。

多少年来主食一直是小米。

交通不发达的过去,要从外地运输货物进去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只有靠牲口来驮运其他发达地区的一些货物进去。

面粉、大米这些奢侈品是从遥远的关中平原或者宁夏、内蒙河套地区贩运过来。

而且这两个地方到榆林的距离差不多,都有600多公里的路程。

这时候,牲口由于其力气大及走路快的特点,成为运输物资的最好选择。

一种特殊的感情让陕北人将牲口有了另一个更加亲切的称呼:牲灵。

歌曲中有一句是这样的:白脖子的哈巴哟,朝南的那个咬,赶牲灵我的哥哥哟,过呀来了......。

说明这群跑运输的赶牲灵汉子是向北走,到关中平原拉运货物,满载而归。

而这首歌曲就是这群人在漫长的步行过程中,面对一座又一座被征服的群山时,自编自唱的歌曲。

赶牲灵者都是一群人,赶着几十头牲口。

这些牲口中,由于骡子力气大,没有生育能力,拉货物多而最为赶牲灵的人儿青睐(注:骡子,一般指公马和母驴交配,生下的,个大,具有驴的负重能力和抵抗能力,有马的灵活性和奔跑能力,是非常好的役畜,但不能生育)。

歌曲第一句便是:走头头(那个)骡子哟,三盏盏的(那个)灯,哎呀带上的(那个)铃子哟,噢哇哇得的(那个)声。

讲的是带头的那个头骡子装扮得比较讲究,在笼套顶部两耳之间用铜丝竖扎三簇红缨缨,下端镶着三面圆镜,阳光一照闪闪发光,如同三盏明灯。

头骡子颈部一般会挂一串响铃,前胸下垂两束红缨缨,中间也坠一串响铃,走动时,颈部和胸前的铜铃一步一响,发出清脆的声音,形容为“哇哇声”。

如此装扮会让后面的牲灵群更容易地跟着这个头骡子赶路。

试论陕北民歌《翻身道情》的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

试论陕北民歌《翻身道情》的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

试论陕北民歌《翻身道情》的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陕北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陕北的民歌也是中国民歌的代表之一。

陕北的民歌歌词通俗易懂,充满着丰富的生活情感和深厚的思想内涵。

其中一首《翻身道情》就是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陕北民歌。

本文将探讨该歌曲的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

一、创作背景《翻身道情》是一首反映陕北古老习俗和民间信仰的民歌。

在陕北农村,历来有农民喜欢带着神像,负责葬礼、娶亲等节日庆典活动。

其中,“翻身”是陕北文化中一个比较神秘的习俗,也是一种祈求幸福的民间信仰。

相传,为了祈求好兆头,陕北农民在秋收和春耕季节,有时要“翻身”(即在土地上翻一圈),这个仪式往往需要一些神像帮忙,从而得到神灵的庇佑和帮助。

歌曲中的“翻身”就是这样的民间信仰和古老习俗,歌曲讴歌了农民们通过“翻身”祈求幸福的奋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范。

这首歌曲在创作时,充分把握了当时社会发展、经济生产发展和文化涵养的特殊情况,通过瞪眼、骂人等形象生动的描写,把陕北民间信仰和精神文化传统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艺术特色1. 歌词质朴自然《翻身道情》的歌词质朴自然,朴实无华,在表达情感和意境时非常直接,真实感人。

歌曲以一些粗俗、直接、贴近生活的口号为主,把农民们生活的现实和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计划经济时期的物质匮乏和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从他们的歌中可以得出。

歌曲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执着、顽强、乐观的特质,正是因为歌曲如此真实自然,才深得人们的青睐。

2. 曲调优美动听《翻身道情》的曲调优美动听,歌曲的情感血脉清晰,富于表现力,是陕北民歌的代表之一。

该曲主调为中调二度音,富于变化,旋律高亢奔放,热情奔放,旋律起伏大,给人带来极大的音乐愉悦感和精神乐趣。

歌曲以韵律为基调,通过节奏和音乐形式来表现出陕北人民淳朴的情感和生活状态,让人们感受到了陕北风土人情的气息。

3. 反映民间信仰和精神文化传统综上所述,陕北民歌《翻身道情》是一首充满生活情感和精神内涵的优秀民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化的瑰宝-陕北民歌李涛李刚陕北民歌是陕北人创作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是世界三大民歌之一,经久不息而代代相传。

陕北民歌种类繁多,主要有信天游、榆林小调、酒歌、小曲等,其中信天游作为陕北民歌的精华,响彻在广漠无垠、千沟万壑的黄色高原上,它是陕北人在严苛的自然环境中坚强生存的见证,是浓厚的黄土情最深刻的积淀。

一曲高歌,响遏行云,全扫靡靡之音;一声入耳,荡气回肠,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作为陕北特色的地域文化的表现,陕北民歌以其独特的历史轨迹发展,从直接抒发内心悲苦与哀怨的传统信天游,到大众化的新民歌,再到流行乐坛的“西北风”,在历史上经历了两次高峰期,一次是在上世纪30 年代中期到50 年代,陕北民歌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激励着一代人的精神与斗志;另一次则是在80年代的大众商业化音乐兴起时期,“西北风”作为一种来自本土的新民谣风靡全国,成为一种独特的音乐文化现象。

第一阶段,传统民歌黄土高原上严酷的生存环境,强化了陕北人的生存意识而表现出了人的生命力的坚韧, 这种坚韧就是重本安土, 就是随遇而安,这里的深山大沟,黄土深厚,则赋予了陕北人一种凝重,一种胸怀,又因为历史上的多灾多难, 使得陕北人情感起伏波动大, 易于动情生感, 陕北的传统民歌正是基于此,再加上这里地处边疆,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汇处, 因而陕北人既有着大汉族文化熏陶浸染下的大度厚直, 又表现出异域民族特有的顽强不挠。

这种品质这些情愫体现在众多的陕北民歌中,“东山上的糜子西山上的谷,咋们黄土里笑来黄土里哭”,“背靠着黄河哟面对着天, 陕北的山来山套着山”,“忙不完的黄土地, 喝不干的苦井水,男人为你累弯了腰, 女人为你锁愁眉”,再如《揽工调》、《船夫曲》等,透露出黄土地上生活的悲凉凄苦。

这种艰难又通过爱情,把情爱的渴望、悲恨与人生的苦难相交织来表现,如《女儿歌》:“六月里黄河冰不化, 扭着我成亲是我大。

五谷里数不过豌豆圆, 人里头数不过女儿可怜”,《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 妹妹我实难留。

双手拉住哥哥的手, 送你送到大门口”,美好的爱情与人生的艰苦从这里充分的体现出来。

第二阶段,圣地文化在30年代,红军长征后,陕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陕北民歌由此经过改造衍化成为新民歌,并且演唱方式由原来的个体性向群体性过渡,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当时的陕北民歌不论在内容还是词曲上都有了新突破,涌现了大量的革命曲目,《东方红》、《黄河大合唱》、《当红军的哥哥人人夸》、《刘志丹》、《横山下来些游击队》等,在刘志丹将军的公葬典礼上演奏的《哀乐》就是在陕北民乐《凤凤令》《珍珠倒卷帘》等曲牌的基础上改变而成的。

第三阶段,“西北风”80年代中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化时期,西方哲学与人文科学大量涌入封闭了多年的中国,刚接触到外来文化的中国人,顿时处于迷茫而困惑的状态,既有对过去历史的回顾与反思,也有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与尝试,一方面努力寻找本真自我的回归,另一方面又贪婪地学习西方的现代文化,这也成为“西北风”出现的社会文化基础。

传统的信天游在这个时候结合新时代元素进而得以发展,程琳在1987 年春节晚会上一曲《信天游》带来了“西北风”的流行,一些以北方民歌为素材所创作的歌曲,如《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等,风靡一时。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文化大融合,人们的审美观念多元化,《山丹丹》大胆引入西方交响乐因素,由著名作曲家张千一先生操刀,把西方交响乐与传统信天游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了交响乐化的信天游,而歌舞剧《山丹丹》也被中宣部和文化部列为庆祝建国60周年献礼剧目,该剧承载了信天游数千年发展史上不曾有过的荣耀,更被业内专家誉为“代表了信天游发展的最高艺术成就,是信天游发展史上里程牌事件”。

陕北是民歌荟萃的地方,这里歌舞相伴、酒歌交递、男女互答,这里酒宴狂歌、狂欢达旦,朴实的陕北老百姓用歌喉展示着自己豪放粗犷而又婉约善感的真性情,用歌声诉说着陕北人对爱情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

史上,陕北地处胡匈、西夏、金辽与大汉的结合部,是统治者穷兵黩武、徙民实边之地,也是多民族交融杂居之处。

在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多次撞击、渗透与融合中,陕北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名扬华夏的十大文化瑰宝,即:陕北秧歌、陕北民歌、陕北剪纸、陕北道情、陕北锣鼓、陕北唢呐、陕北说书、陕北面花、陕北皮影、陕北石雕。

这十大文化瑰宝,堪称黄河流域与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陕北秧歌:当为十大瑰宝之首。

每年正月农闲或重大节日活动时,在陕北的城市村镇,都会有各路秧歌队的表演,少则几十人,多则成百上千人。

在那不见首尾的长蛇阵中,男女老幼身着艳丽的服装尽情地扭、唱。

要说秧歌最大的看点,要算伞头,即领头者,多是一对长相出众,技压群芳的年轻男女,他(她)们手撑专用的花伞,既要扭出上乘的舞步,又要指挥并带领整个秧歌队伍的表演,可谓出尽了风头,显尽了风光。

陕北秧歌的繁荣与成熟期,是毛主席在延安的时期。

人们为了表达对毛主席及中央红军的敬爱之情,扭秧歌便成了乡亲们发自内心的一种表达形式。

每年,枣园的父老乡亲,都要给毛主席及中央机关送秧歌。

毛主席、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和红军干部战士,有时也会情不自禁地跟着一起扭。

如今的陕北秧歌,经过精心加工后已被搬上了舞台,在全国一些城市进行演出,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轰动效应。

陕北民歌:陕北民歌,是一种令无数艺术家和观众折服的古老艺术。

在甘泉以北陕北广袤的地域内,几乎人人都能唱上一两首民歌。

在塞上边关,陕北民歌《走西口》、《赶牲灵》,唱出了男人们背井离乡,西出阳关谋生的苍凉和女人们盼望亲人平安回归的热切期盼。

《解放区的天》、《迎接亲人》等民歌,唱出了人民翻身作主,迎接红军亲人的喜悦心情。

尤其是佳县农民李有源谱唱的《东方红》,道出了全国人民热爱领袖毛主席的心声,此歌成为中国民歌的精典之作,唱红了大地,唱上了太空。

而《大红果子剥皮皮》、《世上生下个人爱人》等民歌,则把男欢女爱的永恒主题演绎得生动直白、酣畅淋漓。

据统计,陕北民歌约有两千五百多首,其中安塞县就有近500余首。

民歌,已成为伴随陕北人民一生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陕北剪纸:最初是由陕北的婆姨女子们创造的艺术。

剪纸看似简单,一把剪刀一张纸,不需要复杂的工艺流程和时间,只要一双灵动的巧手,瞬间就会剪出一幅幅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艺术品来。

在陕北,几乎每个村,每个女人都会剪纸,越是年长者,技艺越是娴熟高超。

至于剪纸起于何时,谁也说不清,只是一辈辈世代相传。

到了现今,剪纸就更受人们的推崇和喜爱,普及学习的风气更加浓烈,因而也就涌现出了一大批中青年剪纸能手。

被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和国家文化部命名的国际与国家级剪纸大师以及知名的剪纸高手有白凤兰、白凤莲、高金爱、曹佃祥、李秀芳、高凤莲、郭如林、王兰畔、侯雪召等一大批剪纸艺人。

尤其是延安大学教授贾四贵,堪称陕北剪纸的领军人物,其剪纸多次在国内外获得大奖,并被誉为国际艺术大师。

陕北道情:是陕北独有的一个剧种,曲调分东路调和西路调,其声音高亢而奔放,柔情而细腻,既有阳刚之气,又有乐府之风。

在榆林的清涧、子洲、绥德和延安的子长、延川、延长、安塞、宝塔等县区,群众不仅喜爱陕北道情,多数人还能哼唱几句,尤以子长、延川、清涧为最。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创作的《翻身道情》、《兄妹开荒》等道情剧,从陕甘宁边区一唱出,就在祖国的大地上唱红了大半个世纪,至今仍不失为陕北道情的代表作。

陕北锣鼓:是各种重大活动必不可少的打击乐器。

不论延安以南的洛川蹩鼓、黄陵抬鼓、宜川斗鼓、黄龙猎鼓,还是延安以北的安塞腰鼓、志丹扇鼓,那铿锵有力的鼓声,震耳欲聋的锣钗,都会使人群情振奋,热血沸腾。

在陕北的锣鼓中,延安以南的锣鼓以鼓大、重锤、蛮力而著称,那些壮汉们有多大的蛮力,就可以敲打出多大的声响,舞出多大的动作。

而延安以北的锣鼓,以鼓小、轻击,兼有优美舞蹈见长。

尤其是安塞腰鼓,影响之大,无鼓能比,在亚运会、香港回归等国际重大活动中应邀演出,并多次出访德国、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表演,把安塞腰鼓的雄姿传向了世界。

陕北说书:在陕北各县比较流行,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一种艺术。

过去,说书人多为盲人或残疾人,他们手拨三弦,腿绑竹板,一人边说边弹、边奏边唱。

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农家院落,脚地炕头,只要三弦一响起来,人们就会放下活计,丢下碗筷聚拢而至,静听说书人的说唱。

陕北说书的曲调,有东路腔、西路腔、彩腔等九腔十八调,内容多为《花柳记》、《隋唐传》、《包公案》、《直罗大捷》、《关羽单刀赴会》、《憨女婿拜丈人》及现编现演的颂扬民族英雄、叙述古朝轶事、反映现实生活的节目,多达二三百个。

陕北说书最出名的,是早期横山县盲人大师韩起祥,他一生说书百余部,毛主席当年在枣园就曾多次聆听过他的说书。

他创作的《刘巧团圆》、《翻身记》等成了国家级的宝贵文化遗产。

后来该县张俊功移居甘泉后,将说书由一人坐唱变为两人或四人满台活动的演唱,乐器除过主乐三弦、打板外,新添了二胡、笛子、小鼓锣钗等,使陕北说书更加悦耳动听、精彩迷人。

延安曲艺馆的曹伯炎、甄三梅夫妇和韩老的女儿韩应莲等人,也是陕北久负盛名的说书大家。

其中曹伯炎、甄三梅夫妇说的《半碗饸饹》曾获全国说唱金奖。

陕北唢呐:早年多用于婚嫁喜庆,丧葬祭祀时的演奏,一般四五人为一乐班,以唢呐吹奏为主,并配有小鼓小钗。

在陕北,几乎所有的村镇农家,没有没请过唢呐乐班的,为的是红白喜事更隆重热闹。

过去,唢呐是伶人的职业,地位较低,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党中央、毛主席进驻延安后,唢呐乐班的地位才得以提高,被视为艺人。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唢呐演奏更成为受人尊敬和羡慕的艺术,得到了快速普及和发展,凡陕北汉子,能为吹奏一手好唢呐而感自豪。

唢呐有下江南、大摆队、四海春、西风赞、拜年等近二十多个曲调。

唢呐有独奏和二人合奏。

欢快时,活泼、优美的旋律,让人陶醉;悲情时,音色凄婉悲哀,如泣如诉,使人撕心裂肺。

陕北面花:是用面捏成的各种鸟兽、花草及人物图案,放在锅内蒸熟后配以各种颜色,是既可食用,又可观赏的艺术。

在陕北农家,女人们都会捏面花,越是年长者手艺越是精湛,她们捏出的二龙戏珠、丹凤朝阳、莲生贵子、孔雀开屏、蜻蜓点水、唐僧取经、春燕孵卵以及面虎、面马、面羊等面花,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使人爱不释手。

面花有大有小,小如拇指,大如磨盘,上面可容近百只花鸟兽物。

陕北面花,是上古为祭奠黄帝和神农氏而做的一种祭祀贡品,后来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面花艺术。

面花主要在清明、重阳、春节时做,后来在儿女婚嫁、添丁生男时也做,为的是祭奠祖先和庆贺后人以图吉利。

要说面花中最好的,当属黄陵面花。

顶级大师石山行政村王明正老人捏的面花,是每年一度黄帝陵公祭大典的必贡面花。

陕北皮影:是一门古老而濒临灭绝了的艺术,早期是专供宫廷帝王观赏的,后来才逐渐传入民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