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简介
敬告青年 陈独秀

敬告青年陈独秀.txt 循斯现象,于人身则必死,于社会则必亡。
欲救此病,非太息咨嗟之所能济,是在一二敏于自觉、勇于奋斗之青年,发挥人间固有之智能,决择人间种种之思想,——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世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里,——利刃断铁,快刀理麻,决不作牵就依违之想,自度度人,社会庶几其有清宁之日也。
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若夫明其是非,以供决择,谨陈六义,幸平心察之。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等一人也,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
奴隶云者,古之昏弱对于强暴之横夺,而失其自由权利者之称也。
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
世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
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
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
非然者,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德国大哲尼采〔Nietzsche〕别道德为二类: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曰贵族道德〔Morality of Noble〕,谦逊而服从者曰奴隶道德〔Morality of Slave〕);轻刑薄赋,奴隶之幸福也;称颂功德,奴隶之文章也;拜爵赐第,奴隶之光荣也;丰碑高墓,奴隶之纪念物也;以其是非荣辱,听命他人,不以自身为本位,则个人独立平等之人格,消灭无存,其一切善恶行为,势不能诉之自身意志而课以功过;谓之奴隶,谁曰不宜?立德立功,首当辨此。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之恒言也。
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特以俗见拘牵,谓有二境,此法兰西当代大哲柏格森(H.Bergson) 之“创造进化论”(L’Evolution Creatrice)所以风靡一世也。
历史人物介绍PPT觉醒年代陈独秀新文化运动-2024鲜版

17
与鲁迅的文学论战与友谊
文学论战
陈独秀与鲁迅在新文化运动期间 ,就文学观念、创作方法等问题 展开激烈论战,推动了新文学的
发展。
友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立
尽管存在论战,但陈独秀与鲁迅 在论战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互相尊重、互相支持。
思想影响
8
倡导文学革命,推动白话文运动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袖 之一,积极倡导文学革命,主张
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他认为白话文更贴近人民群众的 生活实际,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
传播。
陈独秀亲自撰写了大量白话文作 品,为白话文运动树立了典范。
2024/3/27
9
关注妇女解放和青年成长
陈独秀十分关注妇女解放问题,主张男女平等,呼吁妇女争取自身的权 利和地位。
2024/3/27
他认为妇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实现民主和科学的必 要条件。
陈独秀还十分关注青年成长问题,强调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应该 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培养。他主张青年应该具备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 神,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和革命斗争。
10
03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实践活动
2024/3/27
神领袖之一。
2024/3/27
《新青年》主编
通过《新青年》杂志,陈独秀 广泛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影 响深远。
倡导民主与科学
他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 批判封建专制与迷信,为新文 化运动指明了方向。
推动文化革新
陈独秀领导新文化运动,推动 了中国的文化革新与现代化进 程,对中国近代文化产生了重
要影响。
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

○ 新 文 化 运 动 的 局 限 性叁Biblioteka 对于新文化时期陈独秀的 评价
对于新文化时期陈独秀的评价
新 文 化 时 期 陈 独 秀 的 评 价 1932年10月30日,胡适在北大国文系作《陈独秀与文学革命》的演讲中, 高度赞扬了《新青年》时代陈独秀在文学革命中做出的三大贡献: (1)由我们的玩意儿变成了文学革命,变成三大主义; (2)由他才把伦理道德政治的革命与文学合成一个大运动; (3)由他一往无前的精神,使得文学革命有了很大的收获。 与此相呼应,傅斯年也把陈独秀称作“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 星”。
欲救此病非太息咨嗟之所能济是在一二敏于自觉勇于奋斗之青年发挥人间固有之智能决择人间种种之思想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世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里利刃断铁快刀理麻决不作牵就依违之想自度度人社会庶几其有清宁之日也
陈 独 新 秀 文 与 化 运 动
壹
陈 独 秀 简 介
陈独秀
(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 同,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 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 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 的启蒙思想家。
1920年初前往上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 从1921年7月的中国共产党“一大”,直 至“五大”,陈独秀都是最高领导人,先后 有书记、委员长、总书记的职务之称。 1927年7月离开中央。 1929年11月因就中东路事件发表不同意见 而被开除党籍。 1931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 书记。 1932年10月被国民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 于南京。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 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江津。 晚年生活困顿,1942年5月逝世。他是杰出的 政论家,其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利, 《敬告青年》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 上少有的杰出代表作。
陈独秀有哪些故事(最新4篇)

陈独秀有哪些故事(最新4篇)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陈独秀思想主要是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
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陈独秀有哪些故事(最新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陈独秀故事篇一小时候的陈独秀是一个奇怪的孩子,无论挨了如何毒打,总是一声不哭,把严厉可怕的祖父气得怒目切齿几乎发狂。
祖父不止一次愤怒而伤感地骂道:“这个小东西将来长大成人,必定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凶恶强盗,真是家门不幸!”祖父看人看得很准,这个孩子长大后果然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
一九零三年,二十五岁的陈独秀留学日本。
当时,清国湖北留日学子学监姚煜生活腐败、思想顽固,拼命压制进步学子。
一怒之下,三名热血青年闯入姚的房间,将他按在地上,由张继抱腰,邹容捧头,陈独秀挥剪,咔嚓一声便剪去了姚的辫子。
这一瞬间对陈独秀而言,极富象征意义——他的一生所走的道路在这一剪中就选定了。
他为之终身奋斗的,便是剪去国民灵魂中的“辫子”。
头上的辫子易剪,灵魂中的辫子却不易剪。
因而,这条道路是一条悲壮之路。
辛亥前后十余年,陈独秀一肩行李、一把雨伞,足迹遍及江淮南北,到处物色革命同志。
在诸多活动中,他以办报刊为核心。
一九零四年创办《安徽俗话报》,编辑、排版、校核、分发、邮寄,他一一亲自动手。
三餐食粥,臭虫满被,亦不以为苦。
他先后办报刊数十种,“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全改观。
”这并无任何自夸的成分。
新文化运动前夕,陈独秀堪称新派独一无二的思想领袖,那时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人的影响力远远赶不上他。
在《除三害》一文中,陈氏指出中国的三害是“官僚、军人、政客”,真是一针见血,比韩非之《五蠹》更能切中时弊。
而五十年代的所谓“三害”,与之相比只能算笑柄。
陈氏又云:“社会中坚分子应该挺身出头,组织有政见的有良心的依赖国民为后援的政党,来扫荡无政见无良心的依赖特殊势力为后援的政党。
”他开始认识到政党的重要性,然而他本质上是个性情中人,是不能为政党所容的,即使是他自己缔造的政党。
南陈北李3

1921年8月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京 分部主任,领导北方工人运动。次年8月中共 中央西湖会议后,受党的委托到上海与孙中 山商谈“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之问题”。 不久,在孙主盟下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1923年6月出席中国共产党“三大”,当选 为中央执行委员。10月任国民党临时候补 中央执行委员,参与筹备国民党“一大”。
李大钊生平
特录陈毅元帅悼诗,以祭国殇:
就义从容甚,大节凛不辱。人民柴市节,浩气贯长虹。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 县大黑坨村人氏。1889年生,少年 入私塾,熟读四书经史,1905年清 末入新政中开办的永平府中学, 两年后考入刚刚开办的北洋法政 专门学校。辛亥革命的爆发,使 他深受影响,开始有忧国忧民之 心。
1915~1921
1915年9月,( 36岁)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 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1917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1918年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 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俗称“南陈北李”。 1920年(41岁),在共产国际帮助下,首先 在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进行建党活 动。
提出20世纪之新青年 :
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
他传播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李大钊 早,但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当时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其重要作 用是任何别的报刊不能替代的。
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五四运动思想指 导者。五四运动能够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 发生那么大的影响, 与他的活动、指导、 影响是分不开的。
李大钊就义绞架台
南陈北李 相约建党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6月8日,陈独秀在《每周评论 》发表《研究室与监狱》,提出入监狱和入研究室,是青年人生 最高尚最优美的生活。6月11日,陈独秀在城南新世界游艺场散 发《北京市民宣言》被捕。9月16日保释出。 1920年初,为躲避反动军阀政府的迫害,陈独秀从北京秘 密转移到上海。李大钊不顾个人安危,护送他出京,在途中共 商建党大计,留下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1920年3月, 李大钊发起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0 年 5 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1920 年 6 月,陈独秀与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等人开会商议, 决定建立共产党组织,初步定名为社会共产党,还起草了一个 简单的党纲。关于党的名称,陈独秀征求李大钊的意见,李大 钊主张定名为“共产党”,陈独秀表示完全同意。经过酝酿和准备, 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0年8月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 《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取名为“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的 第一个共产党组织,陈独秀为书记。
他永远是他自己——陈独秀的人生和心路

2010年第5期N o.5 2010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ichuan U niver 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总第170期Sum No.170历史学研究他永远是他自己陈独秀的人生和心路罗志田(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摘 要:陈独秀的传奇人生,充满对立、紧张和颠覆。
他一生言论的核心,即在帝制改共和这一根本转变之下,!国∀与!民∀的关系需要釐清和重构,在此基础上建设一个现代国家。
他因发出了时代的声音而引起瞩目,又因关注趋新青年这一社会变迁的新兴群体而赢得了大量追随者,更因倡导从国家向国民、从政治到文化的转向而起到开风气的作用,很快形成全国性的影响,与胡适一起取代康有为和梁启超,成为代表时代的标志性人物。
而读书人的责任感,又使他从不谈政治到谈政治,最终走向直接诉诸行动的政治革命,并长期以政治人物自期。
但实际政治运作并非其强项,在孤寂落寞的晚年,他终于回归了文章士的行列。
关键词:陈独秀;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思想;国家与国民;政治与文化中图分类号:K82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 0766(2010)05 0048 13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有一位亲身参与了从辛亥革命到抗战几乎所有重大事件的大人物,他就是生于安徽怀宁(今安庆市)的陈独秀(1879-1942)。
陈氏的一生,可谓命途多舛(一次被绑,四度入狱),又充满传奇色彩他是晚清秀才,文字却偏向#文选∃一脉。
他又是留学生,然不以留学闻,甚至究竟到过几国留学,都不能肯定。
他在清末就参与了著名的#国民日日报∃的编撰,可是迄今也不知道其中哪些文章是他所撰写。
他是清季#安徽俗话报∃的创办者,那时便关注!国家∀和读书不多的人;入民国后,又创办#新青年∃%,提倡文学革命和伦理革命,可以说只手掀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潮。
陈独秀性格鲜明,被好友称为!终身反对派∀;然而他对自己所提倡的事业,却!不容他人反对∀。
五四青年英雄人物事迹简介

五四青年英雄人物事迹简介五四青年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运动,也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启蒙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他们以自己的事迹和贡献,成为了五四青年运动的代表人物。
下面将就几位著名的五四青年英雄人物以及他们的事迹进行简要介绍。
一、陈独秀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当时的北大任教,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口才,成为了运动的中坚力量。
陈独秀积极参与组织和领导运动,并通过发表激昂的演讲和文章,激发了广大青年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
他提出了“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呼吁青年学生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倡导自由民主,为中国的独立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胡适胡适是五四运动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胡适提出了“白话文运动”的主张,呼吁用白话文进行教育和文学创作,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他坚信思想和知识的重要性,积极参与运动,并通过发表演讲和写作,呼吁青年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精神,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三、鲁迅鲁迅是五四运动中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批判性的思想,揭露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罪恶,为中国社会的觉醒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激发了广大青年的思想觉醒和革命精神。
四、李大钊李大钊是五四运动中的杰出青年领袖之一,他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李大钊积极参与运动,并通过发表演讲和写作,呼吁青年学生奋发向上,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进步。
他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呼吁青年学生团结起来,为中国的独立和进步而奋斗。
他的思想和贡献,对五四运动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周恩来周恩来是五四运动中的杰出青年领袖之一,他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周恩来积极参与运动,并通过组织和领导行动,推动中国的独立和进步。
五四风雷剧本人物简介

五四风雷剧本人物简介
李大钊人物简介: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
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
他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做了大量工作。
1919年,参与领导五四运动;1921年7月,促进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和早期的领导者之一。
陈独秀人物简介: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陈庆同,官名陈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出生于安徽怀宁,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革命家、启蒙思想家、民主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者之一。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创办了著名白话文刊物《新青年》,也是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
1927年7月离开中共中央。
1929年11月因就中东路事件发表不同意见而被中国共产党中央开除党籍。
1931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
1932年10月被国民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
抗日战争爆
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四川江津(今属重庆市)。
1942年5月27日逝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独秀简介
--------------------------------------------------------------------------------陈独秀(1879-1942)五四运动总司令
■追念叹息长相随一代宗师,仲甫先生;科学民主,二旗高擎。
南陈北李,建党丰功;晚年颓唐,浩叹由衷。
昔毛泽东主席“七大”评价,功过分明。
“五四运动总司令”、“创造了党”,两语千钧,可为墓铭。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陈独秀曾是毁誉相参的人物。
不过他确是近代新文化运动的旗帜,被毛泽东称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在建党之初,他又是国内一代先驱的启蒙者,追溯中共的建党不能不提及陈独秀。
生平
■陈独秀办《新青年》名扬全国,蔡元培聘他任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原名庆同,字仲甫,1879年生于安徽安庆。
陈自幼丧父,随人称“白胡爹爹”的祖父修习四书五经,得到的评价是:“这孩子长大后,不成龙,便成蛇”。
1914年他写文章用“独秀”笔名,有人讥讽为自大,其实此名来源于家乡的独秀山。
陈独秀一生用过的名字,据查考有38个之多。
在报刊上曾用“三爱”、“仲甫”、“只眼”、“实庵”、“致中”等。
签发中共中央文件,常用“T·S·Chen”。
党内同志谈话常称呼为“老先生”、“老头子”,或在党内文件中干
脆简称一个“老”字。
陈独秀少年时便痛恨八股,为敷衍母亲而去应考,却高中第一名秀才。
进入20世纪后,陈独秀作为第一代赴日留学生,于1901年自费进入东京专门学校,即早稻田大学的前身,不久又进成城学校,即日本士官学校预备科。
回国后,陈独秀在上海、安徽等地参加反清革命运动,并创办民俗报刊,在当地曾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后办《新青年》杂志名扬全国。
蔡元培闻其大名,特聘他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陈独秀上任以后并不开课,而是专心致力于文科改革,国内提倡新文化运动的知名人士,大多荟萃于北大文科,陈独秀在箭杆胡同9号的寓所成立了新文化运动的指挥部。
1919年五四运动中,陈独秀大力鼓动,被师生视为领袖,曾一度被捕。
出狱后他在思想上转向共产主义,前往上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为共产党发起组的前身。
1921年中共召开“一大”时,正是由上海组织发起并通知各地代表到会。
尽管陈独秀因受聘广东省教育厅长(后不到职)没有出席大会,只派包惠僧代表他参加,在缺席情况下被推举为中央书记。
“一大”闭幕后,陈独秀遂回上海主持中央工作。
陈独秀投身革命后,放弃了还算殷实的家产。
在北大他月薪300块大洋。
专职任党的领导后,就靠组织上每月三四十元的津贴和出版的《独秀文存》的版费维持生活,有时只有一件汗衫,一天喝两顿稀粥。
■陈独秀出狱后曾说想去延安,毛泽东也怀念旧谊表示欢迎
作为反对封建传统的先锋者陈独秀,不幸在身上也烙印着旧遗风影响。
他在总书记任上以家长自居,视其他同志为小辈,遇不同意见动辄拍桌子、砸茶碗。
由于长期居于上海书斋而不到斗争第一线,思想也逐渐落伍。
1927年在国民党发动反共的“四·一二”屠杀前后,陈独秀面对危机领导无方,党内同志群起反对其右倾错误,他便于7月中旬辞职隐居。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新的负责人出于对陈独秀的尊重,生活津贴和配给秘书等都保持不变,为他的安全还在上海找了秘密寓所。
然而陈独秀却对中国革命日益悲观,认为红军和土地革命均无前途,于1929年又联合国际上的托洛斯基派,在党内另建取消派组织。
面对这种分裂党的行动,中央开除了陈独秀的党籍。
实践的检验很快证明,陈独秀的政治主张完全错误,他的组织也很快散伙,本人也被国民党抓捕。
1937年抗战开始,陈独秀出狱后曾说想去延安,毛泽东也怀念旧谊表示欢迎。
不过党毕竟要讲政治原则,中共中央提出了恢复党籍的两项条件,即承认当年分裂党和组织托派的错误,并拥护党的路线。
陈独秀则带着傲气回答:“回党工作,固我所愿;承认错误,则碍难从命。
”随后又加上王明、康生等人阻挠,陈独秀最终还是未能回党。
此后他蛰居四川,在贫病交迫中钻研文字学,撰述《小学识字教本》,1942年病逝于江津。
背景
■尊重历史的人讲起中国共产党成立,确不能忘记这位“创
造了党”的人从1921年7月的中国共产党“一大”,直至“五大”,陈独秀都是最高领导人,先后有书记、委员长、总书记的职务之称。
过去有的书中说这是由于党尚处于幼年的不成熟选择,此种解释之荒谬可笑,等于说二十年代的中国革命精英们都是幼稚到贤愚不辨的人。
尽管陈独秀后来有严重错误,当初却是党的第一代同志都敬仰的革命宗师,最高领导之职非他莫属。
陈独秀到日本学习,对占统治地位的军国主义极为反感,接受的是西方传来的民主思想。
回国后他发动的新文化运动,恰恰是以民主、科学为大旗,向统治了中国千年的专制、迷信开战,使一代青年从封建伦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五四时期的陈独秀是中国最先进思想的代表,与中共建党时的其他领导人大都是师生关系。
不过由此也滋长了一种负面结果,那就是造成党内家长制,陈独秀以自傲和自我封闭落后于革命潮流,最终陷入歧途未能自拔。
这当然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个人,也是社会历史的积淀使然。
人在社会潮流中,不进则退,党内历史人物的命运也昭示了这一点。
1945年在“七大”预备会上,毛泽东客观地评价了陈独秀,称他“做了启蒙工作,创造了党”。
1953年毛泽东乘军舰沿长江东下经过安庆时,专门向当地负责人询问起陈独秀在故乡的遗属,并指示要给予生活照顾。
尊重历史的人讲起中国共产党成立,确不能忘记这位“创造了党”的人!故事
■毛泽东回忆:《新青年》改变他的人生取向,在北京时受陈独秀影响最大陈独秀学识渊博,懂日、英、法三种文字,工宋诗,写隶书,旧学有根底,新学造诣尤深。
他和胡适等参考日文、英文的标点,为现代汉语确定了一整套标点符号(古汉语不用标点,断句极难)。
陈独秀一生影响最大的活动,是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
这本每期编辑费和稿费总共不超过200块大洋的杂志,却喻示着一个崭新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在创刊号上,第一篇文章是陈独秀撰写的《敬告青年》,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大文豪鲁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曾得力于陈独秀和《新青年》,鲁迅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便在此刊上登出。
据毛泽东向斯诺回忆,是《新青年》改变了他的人生取向。
毛泽东还认为,在北京时他受陈独秀的影响最大。
陈独秀以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领袖地位,在当时受到全国进步青年的敬仰。
1920年8月,《新青年》从第八卷开始成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翌年休刊。
■党的第一代称颂陈独秀长子,陈独秀两子被捕后不屈就义陈独秀与家乡的发妻高晓岚共育三子,长子延年,次子乔年,三子松年。
高晓岚长陈独秀3岁,目不识丁,陈独秀为办学想从家中拿钱,夫人坚决不肯,两人争吵乃至分居。
后来,陈独秀爱上了“思想新颖”且有文化的妻妹高君曼。
延年、乔年稍长成,被陈独秀接到上海,却寄宿在《新青年》
发行厅的地板上,白天在外做工谋生,面黄肌瘦。
既是姨又是后妈的高君曼见此情景常落泪,想让两个孩子在家里食宿。
陈独秀却说:“妇人之仁,虽是善意,反生恶果。
少年人生,叫他自创前途。
”此后延年、乔年都进入震旦大学读书,陈独秀每月只支付每人5元的生活费。
兄弟二人在父亲的熏陶与严格管教下,很早便自立,又去法国勤工俭学,与周恩来等一起组织中共旅法组织。
回国后兄弟二人都成为中央委员,陈延年曾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乔年曾任北方区委组织部长。
在党的会议上父子三人以“同志”相称而不论父子情。
党的第一代普遍称颂陈延年,他工作极刻苦,顾不上成家,一副工人打扮,吃住都能与人力车夫打成一片。
在政治上他有敏锐的洞察力,认为“老头子”右倾。
1927年6月和翌年2月,延年、乔年先后在被捕后不屈就义,为父终生伤感。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想拉陈独秀出来任职,得到的回答是:“蒋介石杀了我那么多同志,还杀了我两个儿子,我与他不共戴天。
现在全国抗战,我不反对他就是了!”(编辑:莫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