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破碎机理及痕迹分析

合集下载

试探玻璃破碎机理与痕迹分析

试探玻璃破碎机理与痕迹分析

收稿日期:2017-12-04作者简介:张迪迪(1994-),男,陕西咸阳人,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痕迹检验技术系2016级公安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痕迹检验。

许多犯罪现场,犯罪嫌疑人是通过对玻璃的破坏开启门窗进入现场,还有一些枪击案件现场,可能出现对建筑物门窗玻璃的破坏。

玻璃破碎痕迹是指玻璃在外界因素作用下,由于断裂而形成的裂纹分布及形态痕迹。

玻璃破碎痕迹检验技术是指对各类异物击碎玻璃及玻璃自然断裂的痕迹进行检验,分析玻璃破碎的原因及打击物的种类、打击方向、角度、距离等,为侦查破案和查明事故原因提供线索和证据的一种专门技术[1]。

由于现实生活和实际案件中多见平板普通玻璃,未加特殊说明时,本文主要探讨的玻璃都是平板普通玻璃。

目前学术界在痕迹检验领域多以玻璃破碎痕迹特征作为研究重点,但对于玻璃破碎的原理机理研究较少,本文就玻璃的机械性能,破碎原理进行探讨。

1.玻璃的机械性能玻璃是一种具有无规则结构的非晶态固体,化学成分比较复杂,主要成分是硅酸盐。

同时玻璃也是一种脆性客体,具有较大的抗压性和抗冲击性,玻璃的硬度大,其硬度值在摩氏硬度5~7之间。

同时脆性也较大,当载荷超过玻璃的强度极限时,就会立即破裂。

但是,抗拉强度和抗弯强度较小。

玻璃的实际强度与理论强度差异很大,理论抗折强度是1.2×105kg/cm 2,实际抗折强度为70kg/cm 2,主要原因是玻璃具有脆性和微裂纹以及存在不均匀区等。

以普通平板玻璃的强度值为例,抗张强度在350~850kg/cm 2之间,抗压强度在2×104~5×104kg/cm 2之间,其抗压强度约为抗张强度的15~20倍。

因此,当玻璃在张应力和压应力的共同作用下,受张应力作用的部位非常容易形成裂纹而断裂。

简言之,玻璃具有硬度大、脆性大、抗压强度大和抗张强度小等性质。

此外,玻璃还具有热稳定性和热应力等性质[2]。

2.玻璃破碎原理由于玻璃具有脆性高、弹性差的性质,且有一定的抗拉抗压性,这就决定了玻璃只能形成孔洞、裂纹、破碎等痕迹,这就与我们传统研究的诸如手印、足迹、工具痕迹等有所不同,这些试探玻璃破碎机理与痕迹分析张迪迪(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痕迹检验技术系,辽宁沈阳110035)摘要:为了区分玻璃破碎的原因和性质,侦破与玻璃破碎相关的案件,文章深度探究各种玻璃破碎机理以及不同状态下玻璃破碎的痕迹特征,对比研究不同造痕体形成的玻璃破碎痕迹差异,结果表明,枪击玻璃、高速抛击玻璃、低速抛击玻璃形成的玻璃破碎特征有显著区别,具体表现在孔洞的形态、破碎裂纹的形态分布等方面,依据差别可以判断玻璃破碎作用方向和作用方式,为实际案件中玻璃破碎原因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双层玻璃破碎实验报告(3篇)

双层玻璃破碎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双层玻璃在受到冲击时的破碎情况,分析其破碎模式、碎片分布以及破碎程度,为双层玻璃的安全性能评估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 双层玻璃(厚度分别为8mm和10mm,中间夹胶层2mm)- 钢化玻璃(厚度8mm)- 普通玻璃(厚度10mm)2. 实验设备:- 玻璃破碎试验机- 中心冲孔器- 50mm×50mm方格- 秒表- 记录本三、实验方法1. 样品准备:将双层玻璃、钢化玻璃和普通玻璃分别放置在实验台上,确保样品表面平整、无划痕。

2. 破碎试验:按照GB4943.1-2022标准第9.6.2条款,将中心冲孔器放置在距试验样品较长边缘之一的中点约15mm处,击破试验样品。

3. 碎片收集与计数:在破碎后最长5分钟内,用边长50mm的方格置于破碎面积(不包括距离任何边缘或孔洞15mm范围内的任何面积)的最粗裂缝区域的近似中心处,数出方格内的碎片数。

4. 破碎程度评估: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双层玻璃、钢化玻璃和普通玻璃的破碎模式、碎片分布以及破碎程度。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双层玻璃破碎模式:在实验过程中,双层玻璃在受到冲击后,中间夹胶层发生破裂,形成裂缝。

随着裂缝的扩展,外层钢化玻璃和内层普通玻璃也相继发生破碎。

破碎模式为“中间破裂,两边延伸”。

2. 碎片分布:在破碎后的双层玻璃中,碎片主要集中在裂缝附近,且分布较为均匀。

钢化玻璃碎片较大,普通玻璃碎片较小。

3. 破碎程度:根据实验结果,双层玻璃在破碎后的碎片数达到45片,满足GB4943.1-2022标准的要求。

4. 对比分析:- 与钢化玻璃相比,双层玻璃在受到冲击后,中间夹胶层发生破裂,有效减缓了裂缝的扩展,提高了玻璃的安全性。

- 与普通玻璃相比,双层玻璃在破碎后的碎片数更多,表明其破碎程度较低,有利于减少破碎时对周围环境的危害。

五、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双层玻璃在受到冲击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

火灾痕迹物证-6玻璃

火灾痕迹物证-6玻璃

h
3
二、玻璃的破坏机理
1、玻璃的熔融变形
玻璃不是晶态固体,而是固态液体,无 固定熔点,其内部的原子无序排列。
变形 软化,不流淌
完全熔化
470℃
740℃
1100~1300℃
h
4
二、玻璃的破坏机理
1、玻璃的熔融变形
h
5
二、玻璃的破坏机理
1、玻璃的熔融变形
h
6
二、玻璃的破坏机理
2、玻璃的热炸裂
玻璃是导热性很差的材料,当室内发生火灾 温度急变时,窗玻璃内外层总有温差存在,从而 引起玻璃内部胀缩不一致的现象,由于其性脆, 当温差达60~明作用
(三)证明打破时间
2、烟熏情况不同
(1)底面烟熏
起火前被打破的玻璃,其所有碎片
均 贴地的一面 没有烟熏;
起火后被打碎的玻璃,一部分碎片
有一 贴地的一面有烟熏。只要 块碎片贴地一面有烟熏,就说明它
是起火后被打碎的。
h
20
三、玻璃破坏痕迹的证明作用
(三)证明打破时间
h
12
三、玻璃破坏痕迹的证明作用
(一)证明破坏原因
3、残留在框架上的玻璃牢固度不同
玻璃在热炸裂时,大部分脱落后, 其残留在框架 上的玻璃附着不牢 固,在冷却后一般会自动脱落;
冲击破坏的玻璃,其残留在框架上
的,若没经过火焰作用,一般附着
比较牢固。
h
13
三、玻璃破坏痕迹的证明作用
(二)证明受力方向
(二)证明受力方向
4、放射状裂纹端部有未裂透玻璃厚度的痕迹, 没有裂透的那一面是受力面。 5、同心圆状裂纹,断面弓形线分散的一面是受 力面。
未裂透
h
击点

玻璃破碎痕迹现场分析与检验鉴定案例剖析

玻璃破碎痕迹现场分析与检验鉴定案例剖析


研究玻璃破碎裂纹特征
判断打击方向,分析破坏方式,
2009.9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放射裂纹:以作用点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 分布的裂纹。

切向裂纹:以作用点为中心,以某一长度为
半径的圆环形或弧形裂纹。

末稍纹:放射纹扩裂时由于能量衰减而终止 于玻璃内部的裂纹前沿。

弓形纹:分布于裂纹断口上的,并且向某一 表面汇聚成束的纹线。
2009.9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三角形碎块:
一边为固定边,
两条与固定边相交的为 放射纹。 判断条件: 如果a、b两条断口上的弓形纹都是从某一表面向另 一表面汇聚,且汇聚于一点,则这两条边必为放射纹。 a、b两边交点为作用点。
2009.9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四边形碎块:一边为固定边,
两条与固定边相交的为放射纹, 与固定边相对的为切向纹。 如果b、d两条断口上的弓形纹都是向同一表面汇 聚并且有向同一点汇聚的趋势;而c断口的弓形纹汇聚 方向与 b、d 相反。 则b、d 为放射纹, c为 切向纹。 b、 d两边延
入射面:产生圆环形拉应力区
自由面:产生切向拉应力区
作用点:产生锥台面拉应力区
2009.9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3.玻璃受热冲击载荷作用破碎原理
玻璃经受剧烈的温度变化,使玻璃内部的应力
产生变化。
作用方式:点热源作用、面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作用。
2009.9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四、玻璃破碎痕迹特征

玻璃受载荷作用,由于断裂而形成的 裂纹形态和裂纹的分布。
2009.9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抛击裂纹特征
2009.9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砸窗盗窃案中玻璃痕迹特征分析

砸窗盗窃案中玻璃痕迹特征分析

砸窗盗窃案中玻璃痕迹特征分析
近年来,砸窗盗窃的案件频频发生。

在侦破此类案件中,对现场遗留下的痕迹进行分析显得非常重要。

其中,玻璃痕迹的特征分析是对案件定性和侦破起到重要作用的一个方面。

砸窗盗窃案件发生后,玻璃碎片在现场不可避免地留下痕迹。

经常有些玻璃碎片还附着在中间框或移动框的橡胶垫内。

而这些玻璃碎片会有着不同的形状和大小,根据玻璃碎片的形态、尺寸、位置等特征,可以从中推断出窗户被破坏的方式。

首先,玻璃破碎形态是区分砸窗方式的重要特征。

如果是使用重物或石头砸窗而入,则玻璃弹出的碎片一般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状,大小不一;如果是使用铁器等劈砍工具将玻璃劈开,则玻璃呈现出大而整齐的边缘,并呈线性排列。

因此,根据玻璃碎片形态的不同,可以初步判断是何种方式砸窗而入的。

其次,玻璃碎片的尺寸和分布是判断盗窃所用工具和砸窗时的力度大小的重要特征。

假如是使用力度强大的手工工具撬开的窗户,玻璃碎片大小不同,分布相对较为集中;如果是使用钻头等工具从较小的孔洞处钻进去,那么玻璃碎片相对较小,分布则相对分散。

最后,影响玻璃痕迹的特征还包括如果在案发现场检查出有一些钻头孔,则很有可能是破玻璃的工业用钻头留下的痕迹。

这种钻头留下的孔与锤子或榔头敲砸出来的孔不同,它们呈整齐、圆形或椭圆形,而且孔的表面与一般的敲砸痕迹完全不同。

总之,砸窗盗窃案中,玻璃痕迹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玻璃碎片形态、尺寸和分布等特征的分析,可以确定砸窗的方式,从而推断出使用的工具和施工人员的特征,为侦破案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砸窗盗窃案中玻璃痕迹特征分析

砸窗盗窃案中玻璃痕迹特征分析

砸窗盗窃案中玻璃痕迹特征分析砸窗盗窃案是一种常见的犯罪行为,犯罪分子通过砸碎窗户玻璃进入建筑物或车辆进行盗窃活动。

在砸窗盗窃案中,玻璃痕迹是犯罪现场的重要证据之一,对玻璃痕迹的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帮助警方找到犯罪嫌疑人,为案件侦破提供重要线索。

一、玻璃痕迹的形状特征1. 玻璃碎片的形态在砸窗盗窃案中,犯罪嫌疑人通常会使用钢制或者木制的工具来砸碎窗户玻璃,因此玻璃碎片的形态特征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般来说,砸碎玻璃窗的工具会在玻璃上留下锋利的破裂边缘,这些破裂边缘呈现出不规则的形状,有些甚至还带有一些锯齿状的切割痕迹。

在玻璃破碎后,犯罪嫌疑人在进入建筑物或车辆时可能会划伤自己的衣服或者皮肤,这些衣物纤维或者皮肤细胞可能会残留在玻璃碎片上,为警方留下重要的线索。

2. 破碎玻璃的分布特征砸窗盗窃案发生后,现场玻璃破碎的分布特征也是重要的分析对象。

通常情况下,破碎的玻璃碎片会散落在犯罪现场周围的地面上,而且它们的分布范围和密度可以反映出砸窗盗窃案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手法、使用的工具、撤离的方向等重要信息。

因此对破碎玻璃的分布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可以帮助警方锁定作案嫌疑人逃跑的方向和逃跑的距离,为案件侦破提供重要的线索。

二、玻璃痕迹的物理特征1. 玻璃片的材质在砸窗盗窃案中,犯罪嫌疑人通常会选择玻璃材质较为脆弱的建筑物或车辆进行盗窃活动,因此玻璃破碎后残留的玻璃碎片往往具有较高的脆性。

通过对玻璃碎片的材质进行仔细的分析,可以为警方提供重要的证据,帮助他们识别出作案嫌疑人使用的玻璃材质,进而锁定作案嫌疑人的身份和作案手法。

2. 玻璃片的化学成分在砸窗盗窃案中,犯罪嫌疑人砸碎玻璃窗之后可能会在玻璃上留下大量的污染物,例如油污、指纹、烟灰、食物残渣等。

通过对这些污染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可以为警方提供重要的线索,帮助他们找到作案嫌疑人的身份和作案动机。

2. 破窗手段在砸窗盗窃案中,犯罪嫌疑人通常会选择使用一些具有一定硬度和锋利度的工具来破坏窗户玻璃,例如榔头、砖头、菜刀等。

砸窗盗窃案中玻璃痕迹特征分析

砸窗盗窃案中玻璃痕迹特征分析

砸窗盗窃案中玻璃痕迹特征分析
砸窗盗窃案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盗窃方式之一。

破坏窗户可以让窃贼进入建筑内部,进
行盗窃活动。

鉴别砸窗盗窃案现场的特征对于警方破案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玻璃碎片
是破案的有力证据之一,因此研究玻璃碎片的痕迹特征是非常重要的。

一、珠状裂纹:在砸窗盗窃案现场,窗户玻璃上出现了凹凸不平的不规则形状,而在
其表面,可见大量的珠状裂纹。

这是因为玻璃物体在接受冲击之后,会在其表面形成一种
类似多个珠子组成的形态。

二、边缘撕裂痕迹:在玻璃碎片的边缘处,可观察到明显的撕裂痕迹。

这是由于破碎
的玻璃在接受冲击后,会在碎片边缘处形成撕裂断裂痕迹。

三、直线状、放射状痕迹:在玻璃破碎的地方,往往会出现一些直线状或放射状的痕迹。

这是因为玻璃在破碎的过程中,会受到多个方向的撞击,形成放射状破碎面。

四、色带痕迹:在玻璃碎片表面可以看到一些色带痕迹,这是因为碎片在破碎过程中,会形成玻璃层和胶层剥离后的色带。

这对鉴别玻璃来源非常重要,因为不同厂家生产的玻
璃颜色不同,色带痕迹可用于区分玻璃的来源。

五、玻璃碎片大小:在砸窗盗窃现场,玻璃碎片的大小也是需要关注的。

窗户的玻璃
通常很薄,因此在碎裂后,玻璃碎片会比较小。

如果案发现场中的玻璃碎片过大,那么这
很可能是来自别的地方的玻璃碎片。

综上所述,对于砸窗盗窃案的现场调查,需要对玻璃碎片的多个痕迹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有效地鉴别玻璃来源,找到罪犯,破案抓捕。

玻璃破碎研究报告

玻璃破碎研究报告

玻璃破碎研究报告1. 引言玻璃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制造业和家庭用品等领域。

然而,由于其脆性和易碎性,玻璃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容易破碎。

因此,研究玻璃破碎的原因和机制对于改善玻璃的品质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通过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对玻璃破碎的原因和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2. 文献综述2.1 玻璃的物理性质玻璃是一种非晶态固体,具有无定形的结构。

相较于晶体,玻璃缺乏规则的周期性结构,因此其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

玻璃具有高的透明性、硬度和抗化学侵蚀性,但同时也具有高的脆性和易碎性。

2.2 玻璃破碎的原因玻璃破碎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力和外力两个方面。

内力主要来源于玻璃内部的应力和缺陷,而外力则是外界施加在玻璃上的力。

2.2.1 内力导致的破碎玻璃在制造和加工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各种内部应力和缺陷,这些应力和缺陷对玻璃的强度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当内部应力或缺陷超过玻璃的承受能力时,玻璃可能发生破碎。

2.2.2 外力导致的破碎外力是最常见也是最直接的导致玻璃破碎的原因。

外力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类型。

静态外力包括重力和静止物体的压力等,而动态外力则包括冲击力和振动力等。

这些外力作用在玻璃上,可能导致玻璃的破碎。

2.3 玻璃破碎的机制玻璃破碎的机制与其特殊的结构和物理性质密切相关。

玻璃破碎的机制可以分为弹性破碎和塑性破碎两种类型。

2.3.1 弹性破碎弹性破碎是指当外力作用在玻璃上时,玻璃会发生弹性变形并存储应变能量。

当外力超过玻璃的承载能力时,玻璃会突然断裂,并释放存储的应变能量。

这种破碎方式常见于薄片状的玻璃,如窗户玻璃等。

2.3.2 塑性破碎塑性破碎是指当外力作用在玻璃上时,玻璃会发生塑性变形,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连续性。

这种破碎方式常见于厚块状的玻璃,如玻璃瓶等。

3. 实验研究为了深入了解玻璃破碎的原因和机制,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

3.1 玻璃材料的选择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常见的玻璃材料,如硅酸盐玻璃和玻璃纤维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玻璃破碎机理及痕迹分析
作者:俞秀雅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11期
摘要:众所周知,玻璃具备脆性大、抗压强度大、抗拉强度小、硬度大等特点,伴随玻璃制作技术的日益发展,玻璃的种类也日渐繁多,且被广泛运用到艺术、化学、日用、建筑、电子仪器仪表、医疗等多个领域。

但是,在玻璃实际使用过程之中,可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破碎现象,进而给人身、财产安全带来一定威胁。

故此,对玻璃破碎机理及痕迹分析展开了主要论述,希望能为现实生活中玻璃破碎原因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破碎原理;痕迹特征;玻璃破碎
前言
当前,我们时常能够在电视及网络上的一些新闻报道中看到,不少犯罪嫌疑人都是通过破坏玻璃,而进入到犯罪现场的,还有部分枪击案件现场,也会破坏到建筑物的门窗玻璃。

所谓玻璃破碎痕迹,指的是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因为断裂所形成的形态痕迹与裂纹分布。

玻璃破碎痕迹检验技术,则是检验各类异物击碎玻璃和玻璃自然断裂的痕迹,对玻璃破碎的原因与打击物的打击方向、距离、角度、种类等进行分析,进而为查明事故原因、侦查破案提供证据或是线索的一种技术[1]。

由于,在实际生活之中我们所使用到的多为平板普通玻璃,因此,本文所论述的玻璃,也为平板普通玻璃。

现如今,学术界在痕迹检验领域的研究重点,多放在玻璃破碎痕迹特征方面,较少有涉及玻璃破碎机理的研究,所以,本文探讨了玻璃的性质与破碎机理。

一、玻璃的性质和破碎机理简述
(一)玻璃的性质
1.玻璃的热学性质
玻璃的热膨胀系数,能够在比较大的范围内出现改变,然而玻璃的导热系数一般比较小,所以,玻璃成分的不同,即便是经受同样的温度变化,也会因导热、热膨胀系数的不同,使玻璃内产生不同的应力,故此,使得玻璃有着很大的热稳定性。

2.玻璃的机械强度
玻璃是脆性大、硬度大的一种材料,通常用抗冲击、抗拉、抗折、耐压等指标表示玻璃的机械强度。

就拿普通平板玻璃而言,其抗压强度远远高过抗拉强度,达到十数倍。

(二)玻璃的破碎机理
破坏玻璃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其作用原理则可归结为热冲击载荷、机械载荷、应力波载荷这三点。

1.热冲击载荷作用
这一原理,是指因温度的急剧变化,而产生的能够让玻璃介质出现运动趋势或是运动的热应力。

在火灾现场中的温度骤变,或是犯罪现场中罪犯所使用的人工热源等,对玻璃的作用,都是热冲击载荷[2]。

并且,热冲击载荷加载方式不一致,其形成的裂纹也有显著差异。

依据加载方式,又可把热冲击载荷分作面热源和点热源。

2.机械载荷作用
由于机械作用面所引起的玻璃介质运动趋势,或是引起介质运动的机械力,即为机械荷载。

因受到机械载荷作用,所导致玻璃破碎的现象十分常见,其作用方式很多,比如玻璃划口、撬压、敲击、抛击等。

在机械载荷作用之下,玻璃一般形成的裂纹有放射裂纹、弓形纹、切向裂纹、斜面樁断口。

3.应力波荷载作用
所谓应力波,指的是突跃改变介质状态的传播。

形成应力波的原因有许多,玻璃受到高速气流的冲击、高速飞行物体的撞击,比如爆炸、高速抛击及枪击等,都会出现应力波荷载作用。

而枪击所造成的应力波,则可形成放射纹区、末梢纹区、喇叭口蹭裂区及孔洞。

二、玻璃破碎痕迹特征
(一)枪击裂纹特征
由于子弹头有着很快的速度,若是子弹射到玻璃上,就会出现可见的枪击弹孔特征。

众多枪击案件玻璃弹孔显示,多呈椭圆形或圆形,边缘有白色粉末圈,断面粗糙。

层裂区出口大、入口小,呈喇叭状。

在弹孔周围均匀分布着末梢纹,长度小、密度大。

其放射纹呈网状与放射状分布,裂纹比较粗,形态弯曲,转折多、分叉多。

玻璃弹孔是孔径大于弹径,从入口到出口,渐渐扩大的喇叭形孔洞,出口一面呈坡面,玻璃屑层层剥落,入口边缘税利、周围平整。

需要注意的是,当发射距离较近的时候,还会留下一些射击残渣,比如火药粒、烟垢等。

(二)低速抛击裂纹特征
低速抛击是指,抛击速度
(三)高速抛击裂纹特征
所谓高速抛击,是指30m/s
三、玻璃破碎裂纹分析
(一)判断冲击的方向
判断冲击方向,指的是结合玻璃破碎后形成的裂纹特征与孔洞特征,对物体的冲击方向进行分析。

若能够都冲击方向做到精准判断,则能为现场是否伪造、嫌犯进入现场的方位等提供判断依据。

具体而言,主要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是,依据断口上弓形纹的汇聚方向进行判断。

在受到抛击之后,玻璃会出现切向裂纹、末梢纹或放射裂纹。

其中,末梢纹与放射裂纹断口弓形纹有着相同的汇聚方向,都是汇聚于作用点,从玻璃的自由面汇聚向入射面,而切向裂纹断口弓形纹是由玻璃的入射面汇聚向自由面。

二是,依据作用点断口进行判断。

裂纹断口可以将玻璃的受力方向客观反映出来。

这一方法,是孔洞类首先考虑的,且最为精准的判断方法。

不论是抛击作用或是枪击作用,也不管是钢化玻璃亦或是平板玻璃,其形成的喇叭断口皆为出口大、入口小。

三是,依据现场玻璃碎块的分布位置进行判断。

在冲击作用下玻璃出现破碎,而在破碎后大部分碎块会溅落到冲击方向,在一定区域内分布,通常碎块和冲击物都在同一侧分布,故此,在进行判断的时候,应留意现场是否存在清扫的可疑痕迹[4]。

(二)判断作用的方式
判断作用的方式,应综合分析玻璃破碎裂纹的分布、形态;玻璃的厚度、种类、所在的位置、与周围建筑物的距离;孔洞的规则程度、尺寸、形态;现场找到的疑似抛射物等方面。

必要情况下,可开展玻璃模拟打击实验。

与此同时,在枪击作用案件现场,在飞行的过程之中,子弹头的姿态是始终保持稳定的,在将玻璃击碎之后,会出现较为典型的裂纹特征。

然而,在飞行姿态出现变化的时候,也就是弹头稳定性丧失的情况,对玻璃形成撞击,这时候与玻璃接触的可能是弹头的侧面,破碎裂纹和抛击情况相近似。

这时候,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寻找到弹头。

结语
总而言之,玻璃属于是一种非晶无机非金属材料,其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与其他氧化物,是由多种无机矿物质为主料并添加了少许辅助原料加工制作而成的。

而玻璃破碎是一种物理现象,是玻璃受到外部力量影响,所出现的内部结构变化。

对玻璃破碎机理与痕迹特征展开了进
一步分析,旨在能够为玻璃使用周期的提升,及实际玻璃破碎案件地侦破,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梁帅.钢化玻璃破碎裂纹特征实验研究[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7(2):194.
[2]李振宇,黄定进.声屏障玻璃破碎原因及改造措施[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7(8):297-299.
[3]廖广军.玻璃破碎的物证分析研究[J].政法学刊,2012(2):87-90.
[4]田时均,吉嫚婷.浅谈玻璃破碎裂纹的相关问题[J].法制博览,2016(27):1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