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网友来稿)_1
李时珍的主要事迹

李时珍的主要事迹李时珍是中国著名的医药学家、药物学家、植物学家和博物学家,他的著作《本草纲目》被誉为中国古代药物学的巅峰之作,对于中国和世界医学史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李时珍的一生中,他不仅为医学和药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事迹。
李时珍的早年经历李时珍出生于1518年,他的家乡在今天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
他的家庭是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但是他的父亲非常重视教育,让李时珍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在李时珍年幼时,他的父亲就开始给他讲解《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这对于他后来成为一名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有着重要的影响。
李时珍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学识,他非常喜欢阅读和研究各种书籍,特别是关于医学和药物学的书籍。
在他十几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在当地的一家药店工作,负责磨药和配方,这让他对药物的性质和功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李时珍的医学成就李时珍在医学和药学方面的成就是非常显著的。
他的著作《本草纲目》是一部关于草药的百科全书,收录了中国草药的种类、功效、用途、配伍等方面的知识,被誉为中国古代药物学的巅峰之作。
《本草纲目》的问世,填补了中国药物学史上的空白,对于推动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不仅对草药的分类、性质和功效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还对草药的生长环境、采摘方法、制药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药物的质量和有效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李时珍的医学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著作上,他还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很多成就。
他精通针灸、推拿、按摩等中医治疗技术,曾经治愈了很多疑难杂症。
他的医德医风也非常高尚,他注重与病人的沟通和交流,以及对病人的关怀和照顾。
李时珍的植物学成就李时珍不仅是一位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植物学家和博物学家。
他对于草药的研究,让他对于植物的种类和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在《本草纲目》中对于草药的形态、花果、叶片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些描述都非常准确和精细。
李时珍的事迹100字

《李时珍的事迹》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李时珍的故事。
李时珍呀,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
他特别喜欢医学,一直想要帮助生病的人快快好起来。
为了能更清楚地知道各种药草的作用,他常常跑到山里去观察。
山上的路可不好走啦,有石头,有荆棘,但是李时珍一点儿也不怕。
有一次,他听说有一种药草能治好一种很难治的病。
为了找到这种药草,他走了好多好多路,问了好多好多人。
最后,终于在一个很偏僻的地方找到了。
他还会亲自尝药草呢。
小朋友们可别学哦,这是很危险的。
但是李时珍为了知道药草的效果,勇敢地去尝试。
他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尝试过的都仔细地记录下来。
经过好多年的努力,他写出了一本很有名的书,叫《本草纲目》。
这本书可帮了大忙,让好多医生都能更好地给病人治病啦。
小朋友们,李时珍是不是很厉害呀?《李时珍的事迹》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李时珍吗?他可是个大英雄呢!李时珍从小就对医学很感兴趣。
他看到有人生病很痛苦,就想一定要找到办法让他们好起来。
他经常去田野里、山上找各种各样的药草。
有一回,他为了找到一种能退烧的药草,在山里转了一整天。
饿了就吃点干粮,渴了就喝点泉水。
有时候,他找到一种不认识的药草,就会去问当地的农民伯伯。
农民伯伯们都很喜欢他,也愿意告诉他。
李时珍还很细心。
他把每种药草的样子、味道、长在哪里都记得清清楚楚。
回到家就赶紧写下来。
经过好长时间的努力,他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
这本书里有好多好多治病的办法,帮助了很多很多人。
小朋友们,我们要向李时珍学习,不怕困难,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李时珍的事迹》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李时珍的事儿。
李时珍是个特别棒的人!他一心想着怎么能让人不生病,生病了能快点好。
他总是到处跑,去不同的地方找药草。
有一次,他听说有一种很稀有的药草长在很高的山上。
那山可陡啦,但是李时珍没有退缩,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他还到各个村子里去,跟那些有经验的老人请教。
人家告诉他什么,他都认认真真地记在小本本上。
为了弄清楚一些药草的功效,他甚至把自己当成实验品,先试试看。
李时珍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时人谓之李东壁。
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
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
李时珍出生在一个杏林世家,他祖父,爷爷,父亲都是‚赤脚医生‛,但是在封建社会里,医生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医生是和算命、卖卦、看风水的人一样,是从事‚小道‛、‚贱业‛的人,受到轻视。
因此,当时社会里,不仅有钱有势的子弟,就连一般的读书人也都不肯轻易去做医生。
李言闻父子两代为医饱受了达官贵人的轻视和欺辱,这种痛苦经历,使他决心让李时珍攻读儒学,走科举做官的路,以改变李家的社会地位。
尤其,他自己多次科举考试失败后,更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聪明好学的李时珍身上。
他固执地为李时珍选择了一条通过科举做官的道路。
就这样,刻苦勤奋的李时珍从十二岁起,便在父亲严格的监督下,关在家中苦读经书,做八股文,准备参加乡试。
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四岁那年,李时珍便中了秀才,成为名闻乡里的一名小秀才。
李时珍在科举道路上的小小成就,给父亲以巨大的希望,他越发感到自己为儿子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
1537年夏天,蕲州地区阴雨连绵,江河暴涨,年久失修的河堤,立即被冲垮。
大水一直灌入古老的蕲州城,连城里也行起船来。
一群一伙的灾民拖儿带女,流离失所,饥寒交迫。
大水退后,疾病、瘟疫立即猖撅地流行起来,刚刚从洪水中逃出来的灾民,又陷入疾病的折磨之中,他们只好络驿不绝地到蕲州东门外瓦硝坝来找蕲州名医李言闻求医。
李言闻的诊所一下子门庭若市,李时珍及他的哥哥弟弟们不得不来帮父亲的忙。
好在他们这样的家庭,人人都有一手,所以关键时候都派上了用场。
有的病人无钱看病抓药,李言闻就免费给他们诊治,还免费送药。
这样,他的名声更响亮了。
李时珍亲眼目睹了医术对老百姓的巨大作用,他开始想放弃科举考试,专心学医。
因为李时珍知道自己对八股文并不感兴趣,对医学却特别酷爱。
李时珍的事迹

李时珍的事迹李时珍,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和博物学家,是著名的医书《本草纲目》的作者之一。
他具有深厚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曾切身体验过民间疾病,对中药有着独到的理解和认识。
他的杰出成就在中医药史上堪称一绝。
李时珍出生在中国江西省的南昌市,于1518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
他自幼聪明好学,善于钻研各种医学知识,并且十分勤奋,不畏艰苦。
尽管家境贫寒,但他仍能够借助巧妙的方法获得了许多有用的医学知识。
李时珍在少年时期就开始收集有关药材的资料,对中药方面的知识有着浓厚兴趣。
在他16岁时,他到山西的一家药店学徒,并在那里学习了许多中药的知识。
他在20岁时离开了药店,到宣城(今安徽宣城市)当牛郎,期间探访一些名医,继续学习各种医学知识。
李时珍在25岁时回到了南昌,成为了一名乡村医生。
他通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草药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实际经验和知识,这为他后来的医学著作和药用植物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李时珍的生活中,有两个环境为他的学术事业奠定了关键的基础。
第一个环境就是他的父亲李茂贞和哥哥李在莹。
李茂贞是一位著名的中医和药草学家,而李在莹则是一位文学家和古籍研究者。
在家庭的熏陶下,李时珍对华夏文化和医学文化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更激烈的兴趣。
第二个环境就是他所生活的环境。
南昌自古以来就是草药之乡,草药肆于市尤为盛名。
李时珍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了大半生,他从小就对这里的草药非常熟悉,对中医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执着的追求。
这样的生活环境为他的医学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他30岁的时候,李时珍开始着手撰写《本草纲目》。
这本著作以“物种论”为主题,收集整理了5000多种草药和其他治疗方法。
对中华医学药物和草本产业的贡献长久而深远,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
该书的影响极为广泛,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是中医药的重要文献之一,对后人的中药研究贡献至今仍为人所称道。
在李时珍的著作中,不仅有各种各样的药物资料,还对每一种药物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包括它们的生长环境、生长条件和药物成分。
李时珍的故事

李时珍的故事李时珍的故事(通用7篇)李时珍的故事篇1传说,李时珍刚开始行医时,出过一次很大的差错,还差点闹出人命来。
有一天,有一个病人,高烧不出汗,头痛得厉害,请李时珍去诊断。
李时珍赶到他家,茶不喝,水不饮,就坐在病人床沿上切脉看病。
他诊断病人患的是伤风病,首先就应发汗,于是他就叫病人在药抓回来之前先煎些生姜水喝,然后裹紧被子睡一觉,出出汗,病就会减轻。
李时珍开好处方准备走了,病人问他:“伤风病能不能吃鱼?”李时珍一抬头看见病人家里挂着一条乌鳢鱼,就笑着说:“用生姜煮乌鳢鱼吃无妨,只要发了汗就行。
”李时珍辞别了伤风病人就到别处去诊病,等他忙了半天回到家里,刚坐在板凳上,病人的儿子就喘着粗气赶来说,他老子吃了生姜煮的乌鳢鱼后,眼眶子变大,脸色变白,舌头打结,喘气不匀。
李时珍一听急了,心想:不好,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幸好这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老先生挖药回来,一听说这件事,抓起几样草药就和李时珍一齐心急火燎地赶到了伤风病人家中。
李老先生也是个老中医,他让病人煎服了解毒的草药,等病情好转些再煎服治伤风病的草药,只三天工夫,病人就能起床干活了。
“这到底是怎样回事呢?”李时珍问他父亲。
父亲告诉他,生姜煮乌鳢鱼能使人中毒。
这件事对李时珍震动很大,他一连几夜都没睡好觉,伤风病人中毒的情景总是在他的头脑里打转转。
他暗下决心,为了替天下人治病,弄懂所有中草药的药性,他一边采药行医,一边四处求拜名师。
工夫不负苦心人,他之后最后成了“医圣”,写出了《本草纲目》。
直到此刻,还有些地方不用生姜煮乌鳢鱼吃。
李时珍的故事篇2有一次,李时珍经过一个山村,看到前面围着一大群人。
走近一看,只见一个人醉醺醺的,还不时地手舞足蹈。
一了解,原先这个人喝了用山茄子泡的药酒。
“山茄子”李时珍望着笑得前俯后仰的醉汉,记下了药名。
回到家,他翻遍药书,找到了有关这种草药的记载。
但是药书上写得很简单,只说了它的本名叫“曼陀罗”。
李时珍决心要找到它,进一步研究它。
李时珍简介

李时珍简介李时珍(1518—1593),字东壁,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公元1518年7月3日,合新历7月13日),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
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
著有《濒湖脉学》、《本草纲目》等中医药经典。
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
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
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
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
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
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
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
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
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
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李时珍简介,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
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
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
李时珍简介

李时珍简介
李时珍,字伯珍,号施令,南京人,明末清初民族著名大医、经学家、药物收集家、
植物研究家。
汉族,元丰(1514年)入朝当吏,曾出任南京通判、运盐总司、北通政使等官,为抗倭取得名望,但因遭狱害后离官,家贫,不羁同一流。
李时珍擅长针灸、草药治疗,与严复、李渔并称“明清三老”。
他毕生研习老庄《内经》经学,以《本草纲目》和《伤寒论》为荣耀业绩。
《本草纲目》全书共七卷,收录五
千十四种药物,收集了古、今的治病用药,是当时唯一有关药材的全部记载。
《伤寒论》
是明清医学著作中,最持久而影响最大的古典医学理论性著作,是中国伤寒学興隆和发展
的根基。
李时珍有“皆以药物之治者”之美名,取药范围宽大,有专门负责收集、研究的班底,全日到中华大地各个角落,凝採众多古方九十六首,将其连同草木种类,边角子等,收藏
史料万篇。
贡献大,为中国医学开拓展出新境界,定本草史上属永久之业绩,立生化学之
基石。
李时珍与奠定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基础,他的思想成果只以《本草纲目》和《伤寒论》
就能一看便知,其思想由于明清以来医学史上的作用至今仍广泛有用,被世界公认为内科
宝典。
李时珍的资料 李时珍的故事 李时珍资料大全

李时珍的资料李时珍的故事李时珍资料大全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李时珍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
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李时珍的故事雨湖传说李时珍出生那天,他的父亲李言闻正在雨湖上打鱼。
平常运气还不错,这一次却连下几网都一无所获,李言闻很丧气。
最后一网拉起来感觉沉甸甸的,心中暗喜,以为是条大鱼,原来是一块大石头。
李言闻叹道:石头呀石头,我与你无冤无仇,今日为何捉弄我?叫我愁上加愁。
石头突然也说话了:石头呀石头,前来贺喜不用愁。
先生娘子快落月,不知先生有何求?原来这石头就是雨湖神。
李言闻急忙赶回家,正好李时珍生下地,于是给他起名叫“石珍”。
当晚李言闻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仙人铁拐李前来道喜说:“时珍时珍,百病能诊。
做我高徒,传我名声。
”死人诊活一天,李时珍和大徒弟王广和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
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让抬棺材的人停下来,众人听了,面面相觑,不敢相信。
李时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
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醒了。
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原来这名妇女是因难产而陷入假死。
活人诊死李时珍还可以“活人断其死”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时珍(网友来稿)
4李自珍
教学目标:
1.知道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经过,感受李时珍为事业献身的精神。
2.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累”;能正确读写并理解15个新词语。
3.能仿照课文的例句,用“不但……还……”和“……于是……”各写一句话。
4.初步学会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
让学生尝试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第1、2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明确这是篇写人的课文。
(2分)
2、初读课文。
(6分)
(1)自读课文,思考:
①李时珍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⒇
②这篇课文写了李时珍的哪些事情?写得最详细的是哪件事?
(2)通读全文,圈划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标出自然段。
3、深入阅读课文。
(1)学习第1段。
(8分)
①让学生自读思考:李自珍是怎样的一个人?
②讨论交流:
A、交流。
B、比较句子:
1、李时珍是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2、明朝的李时珍是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哪个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明朝”点明时代,“伟大”突出了他在祖国医学和药物学上的杰出贡献。
③李时珍为什么立志行医?让学生先自读思考,再划出有关句子,圈出重点词语。
再交流讨论。
重点理解“救死扶伤”的意思。
④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李自珍立下了行医的志愿”练习说话。
⑤自读第一段,说说第一段的意思。
(2)学习第2段。
(15分)
①让学生自读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②出示句子:
1、李时珍的父亲不愿让儿子再当医生。
2、从此以后,父亲同意他学医了。
读一读,思考:从“不愿让儿子再当医生”到“同意他学医”,父亲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转变?
(理解“鄙视”的意思;联系上文“世代行医”,理解“再”在句子中的意思和感情色彩。
理解“疑难病症”的意思,辨析“药方”、“古方”和“对症良方”。
注意“偷偷”、“暗自”、“轻声”在文中的作用。
)
③填空练习:父亲见李时珍不但有行医的(),还有学医的(),而且已经能帮助他医治那些(),因此就同意他学医了。
④说说自然段的意思。
4、作业。
(9分)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教后感: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方法,让学生读懂课文的第1、2自然段,从课堂情况来看,学生能找出重点词句,并能说出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为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打下了基础。
第2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课文第3——5自然段。
教学过程:
1.复习第1、2自然段。
(3分)
说说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2.教学第3自然段。
(10分)
(1)指名读。
(2)说说一共有几句?每句讲了什么?
(3)第1句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4)思考: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5)讨论:李时珍编写的药物书有哪些缺点?(不全;不详;不对)
(6)出示,比较下列两个句子:
李时珍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李时珍决心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说说什么叫“完善”?为什么前面要加上“比较”?
(7)教师小结:这一自然段写了旧的药物书很不完善,有可能给病人带来危险,所以李时珍决心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3.教学第4自然段。
(12分)
(1)指名读。
(2)李时珍为了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主要做了哪三方面的准备工作?(治病时,注意积累经验;亲自到各地去采药;虚心向群众求教。
)
(3)这三方面的工作,作者着重写的是哪一方面?是怎样把它写具体的?
(作者着重描写的是“各自到各地去采药。
”)
“亲自”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李时珍是怎样“亲自到各地去采药”的?
为什么要“亲自品尝”药材?
“亲自采药”和“亲自品尝”说明了什么?(李时珍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为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
)
(4)学生齐读。
4.教学第5自然段。
(15分)
(1)指名读。
(2)《本草纲目》比较旧的药物书有哪些明显的优点?
(3)《本草纲目》是怎样编写出来的?
(4)从李时珍整整花了27年,呕心沥血编写,《本草纲目》,你觉得李时珍是个怎样的人?
(5)结合完成课后作业第4题。
(6)齐读。
5.作业:完成作业本练习。
教后感:努力让学生在自读、合作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抓重点词句的理解,让学生读懂3——5自然段。
从而完成好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进行分段的第2个步骤。
第3教时
一、教学目标:
读懂单元:“学习提示”,用自然段归法给课文分段;完成有关作业。
二、教学过程:
1、阅读单元“学习提示”,给课文分段。
①读懂“学习提示”共3句话。
(8分)
第1句点明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是“学会给课文分段”。
第2句讲本单元要学习的“自然段归并的方法”只是很多分段方法中的一种。
第3句是具体介绍这种分段法的操作步骤。
②运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15分)
A.首先,告诉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了解全文主要讲什么”对照课文让学生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B.再“仔细阅读,想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让学生逐一阅读(回顾),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可参考课后第3题作业)。
C.最后,看看哪几个邻近的讲同一意思的自然段可以归并成一段。
D.讨论分段: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四人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关键是让学生说出分的理由。
(第3、4、5自然段都是讲李时珍要重新编写药物书的事,可以归并成为一段。
课文第1自然段写了李时珍立志行医,第2自然段写了他从父学医。
这两个自然段各自单独讲了一个意思,因此分别独立成为1段。
)
课文按“立志行医”、“从父学医”和“重编药书”可以分成3段。
2、齐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5分)
3、作业。
(12分)
(1)完成作业本上的有关题目。
(2)收集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准备开一个故事会。
教后感:让学生通过自读学习提示,明确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和具体的操作步骤,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对课文进行分段。
板书:
4、李时珍
立下行医志愿(第1段)
开始给病人看病(第2段)
(决心重新编写药物书
到各地采药,访问。
(第3段)
编写出《本草纲目》)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