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心理学研究规则及基本程序分析

合集下载

发展心理学教案: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教案:第三章
1
雷生( 雷生(Rieson)的实验:对象是三只猩猩,时间 )的实验:对象是三只猩猩,时间0—7个月 个月 黑暗环境, 德比 黑暗环境,不见光 失明 带着半透明眼镜在有光环境下活动1.5小时 小时/天 坷拉 带着半透明眼镜在有光环境下活动 小时 天 表面正常,但视觉追踪有问题。 表面正常,但视觉追踪有问题。 中等光线,见光1.5小时 小时/天 莱德 中等光线,见光 小时 天 正常 教育观:要发展儿童,就必须遵照自然的指引, 教育观:要发展儿童,就必须遵照自然的指引,要教育儿童 就必须适应自然。 成长规律) 就必须适应自然。(成长规律) 例如: 例如: 男 女 (郑) 早熟 有利 不利 晚熟 不利 无 卢梭理论值得肯定的两点: 卢梭理论值得肯定的两点: (1) 反对把儿童看作是小成人的错误观念 ) (2)指出自然对儿童发展所不可抗拒的作用
55周 周 O5 O6
遗传决定论——阶段性的质变 阶段性的质变 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连续性的量变 环境决定论 连续性的量变 NOTE:可用图例来表示 : 成熟是通过从一种发展水平向另一种发展水平突然转变而实现的。 (1 )成熟是通过从一种发展水平向另一种发展水平突然转变而实现的。 即阶段性的质变) (即阶段性的质变) 强调遗传机制的时间表,强调成熟的顺序,强调发展的周期性。 (2) 强调遗传机制的时间表,强调成熟的顺序,强调发展的周期性。
3
1、 霍尔(G.S.Hall)的复演学说 、 霍尔( )的复演学说——个体心理发展的复演 个体心理发展的复演 2、 考嘉尔(G.coghill)的结构与机能学说 、 考嘉尔( ) 基本观点:在机能与结构的关系上, 基本观点:在机能与结构的关系上,是结构决定机能 例如, 例如,聋童的语言学习 二、格塞尔传略 格塞尔( 格塞尔(Amold Gesell,1880—1961) 美国 威斯康星 ) 1906年 克拉克大学心理学系 哲学博士 年 1911年 耶鲁大学 建立儿童发展的临床诊所 年 1911—1948年 编制《儿童行为发展常模》《儿童智能诊断 年 编制《儿童行为发展常模》 量表》 量表》

第3章 传播心理学研究方法 (49P)

第3章 传播心理学研究方法 (49P)

• 3.人类传播的结构。

传的 播传 是播 一活 个动 系都 统可 ,以 更视 是为 一一 个个 过动 程态 。的 传过 播程 行或 为者 都是 是一 在个 复静 杂态 的结 社构 会。 背 景 下 发 生 的 。 所 有

观会程 的、有 系政其人统治运类中、行传的经的播,济自过即、身程具文轨的有化迹研他等,究组系具可织统有以性要自从。素组两因的织个而互特层传动征面播关。进学系行研。。究其首就次先要是是涉微宏及观观到层的传面,播,任活人何动类传过传播程播都中活是与动在社过宏
• 传播学要研究人类的传播活动,就必然离不开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把握和 对有关心理规律的利用。因为无论是传播者对信息的注意、认知、组织、 加工,还是受传者对传播信息的注意或忽视、接受或排斥等等,都是基 于他们各自的心理运动。
• 传播学同研究人类的各种心理现象,并探索和揭示人类心理活动发生、 发展规律性的心理学就必然要发生联系。心理学和传播学的结合就形成 了传播心理学这样一门边缘学科。
2、由媒介接触行为所导致的后果
传播学科创立者施拉姆
传播学科创立者施拉姆在总结那些属于传播学科以外 的历史人物对传播学学科的贡献时,认为有四位学者 的贡献最大,他们对传播学后来发展你有巨大影响。
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
• 1.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 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1933年从事社会学 研究,发现广播对社会的影响。创办了美国哥 伦比亚大学社会应用研究所,属于典型的哥伦 比亚学派,注重实证和测量。著有《人民的选 择》(The people’s choice),主要研究哪 些因素会影响选民的选择。这本书是拉扎斯菲 尔德等人于1940年在俄亥俄州伊里县开展的关 于选民如何在总统大选时作决定的研究集结.

个性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第一章:个性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第一节个性心理学的对象1.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2.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个性心理活动的心理学分支,它以个性的结构、个性的发展以及个性的测量为主要研究课题。

3.科学的个性心理学应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学说为基础和出发点。

(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性与人格(等同关系)个性的基本特征(一)个性的整体性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二)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指出:“心理过程是指心理一时动态表现,心理状态则是指心里的比较经久的静态存在。

(三)个性的独特性(四)个性的社会性和生物性社会性和生物性统称为社会制约性第二节个性心理学的意义(论述题)个性心理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意义1、个性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普通心理学和个性心理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2、个性心理学研究成果可以加强对人学心理活动的整体性认识,有助于克服心理学中的机能主义和元素主义的影响。

3、个性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普通心理学的内涵,从而使普通心理学建立起更加完备的体系。

二、实践意义一切实践活动都是人参加的活动,都是在个性的调节下进行。

个性心理学对实践意是重大的。

(一)教育掌握个性心理学原理,有助于因材施教,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个性,使青少年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

(二)医学个性心理学与医学关系十分密切。

欧洲临床医学的发展促进了个性结构与个性类型的研究,催眠与神经症的早期研究的思想倾向,孕育了精神分析等个性理论体系。

(三)管理用个性心理学原理指导管理行为,有助于合理使用人才。

做到扬长避短,人尽其才。

第三节个性心理学的方法一、观察法(应用最广泛的方法)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试的行为、言谈、举止等进行观察,从而了解他们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咨询心理学《第三章 心理咨询的过程》

咨询心理学《第三章 心理咨询的过程》
治疗者不是万能的人,真正的角色是治疗过程的管 理者。
2)领悟
治疗者要帮助来访者达到某种程度的领悟。这种领 悟能帮助来访者心理强健,产生解决自己问题的动机。
3)支持 4) 反塑造 5) 移情 6) 反移情
7) 对峙 8) 解释
第三节 结束阶段
一、结束会谈的基本程序 (1)结束阶段 安慰并支持来访者 总结主题和内容 灌输希望 引导并向来访者授权 澄清和寻求参与 安排细节
(6)心身疾病:神经性厌食症、高血压、心脏病、 支气管哮喘、胃溃痒、癌症等。
3) 引起异常心理的原因
(1)遗传因素 遗传是指直系父母以基因、染色体的形式,在妊娠时
将其全部转移给后代。 大量研究表明,在精神疾病中,尤其是神经症、精神
分裂症、心身疾病方面,遗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 生物因素 a)神经系统的类型特点 b)内分泌活动 c)青春期的身体发育 d)母亲怀孕时的情绪、分娩状况
后继对话;时间限制;将来提示;姿势提示; 总结记录;布置作业;减速等。
四、制定咨询方案
1)确定咨询目标
目标的类别: (1)内部目标和外部目标 (2)中间目标和终极目标 (3)一般性的目标和特殊性的目标 (4)矫正、发展和预防目标 (5)综合目标--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目标的确定要符合下列要求:
(1)具体 (2)可行 (3)积极 (4)双方均可以接受 (5)属于心理学性质 (6)可以 评估 (7)多层次统一
2)选择咨询方案 选择有效的方法,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依据来访者问题的性质和程度
(2)依据来访者的其他特征 (3)依据咨询者的专长和偏好 (4)随咨询进展而调整和改变咨询方法
五、 帮助改变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由于各种疗法不同,没有共同的 步骤 ,但是有一些需要共同注意的问题:

张学民《实验心理学》(第3版)复习笔记和典型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3章 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伦理道德)

张学民《实验心理学》(第3版)复习笔记和典型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3章 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伦理道德)

第3章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伦理道德3.1 本章要点1.如何公正地对待人类被试2.如何公正对待实验动物3.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严谨的科学精神4.论文写作与发表应注意的问题由于心理学实验的对象一般是人或动物,因此,在进行心理学实验时,实验者首先应该考虑伦理道德问题。

在这里,伦理道德包括两方面含义:第一方面含义是对实验对象——人或动物的公正对待;第二方面含义是研究者应具备和遵守科学道德。

3.2 复习笔记一、如何公正地对待人类被试(一)公正地对待人类被试1.关于实验参与者对待人类被试的基本原则是:对人的尊重、有益性和公正。

2.实验者与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当一个实验参与者出于对心理学研究的兴趣,主动、自愿地参加研究者的实验时,实验者与参与者之间就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由此得出的结果更为真实可靠。

对于实验者来说,与参与者建立积极的关系对实验的实施是非常有帮助的。

3.实验者对待参与者的行为规范(1)如果出现如下情况,实验者应该在实验室等候实验参与者,并向他们做出解释或做出合理的安排。

①实验者忘记预约了实验参与者做实验;②仪器故障或其他原因推迟或取消实验;③实验时间安排的变更;④知情同意;⑤退出实验自由;⑥免遭伤害的保护,消除有害后果。

(2)尊重实验参与者的时间。

(3)做好充分的实验前准备。

(4)以礼对待实验参与者。

(5)保护个人隐私。

(6)营造一个轻松的实验环境和氛围。

因此,在一般的心理学实验中,在伦理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应将实验对参与者可能产生的生理和心理伤害降至最低限度。

4.发放实验通知应注意的问题(1)通知内容①通知应该以书面形式发放,措辞简单且容易理解;②通知应告知实验参与者实验的意义;如果中途退出实验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影响他们自愿参加的实验因素(如冒险尝试、身体不舒适、缺乏自信心、其他不利因素等)以及实验参与者希望了解的其他方面的问题;③当实验者与其同事实施实验时,实验者应尽可能避免实验参与者因种种原因退出实验或发生其他的意外情况;④如果实验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某一门科学的学分,实验者应该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学分还是以其他的形式获得回报;⑤如果有的参与者因为一些合理的原因不能参加实验,实验者应该对实验参与者作出合理的解释,征求参与者、介绍人或组织人的同意。

第三章研究方法09.2

第三章研究方法09.2
1、常规研究
常规研究是采用那些一般研究技术的研究。
如观察、谈话、测验等传统方法,皮亚杰所进行的大量研究就属 于此类。
2、纵向研究设计
概念:对同一个(或一组)个体在发展的 不同阶段(年龄)上反复地进行观测,从 而取得相继年龄上的变化资料。
图: 纵向研究设计图解
发展心理学—第三章
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院
优缺点
优点
能够更加确切或精确地揭示心理发展的过程与规律 能够看到心理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
纵向研究设计要求在所研究的时间内反复观察和测量同一群体。可以得 到同一群体在某一或某些心理发展领域前后一贯的材料,有助于更为精 确地了解该群体的心理发展过程或变化趋势。 因此,纵向研究设计的优点是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 程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发展心理学—第三章
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院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点
(一)年龄是一个特殊的自变量
“特殊”是,因为“年龄”是一个不可以进行人为操纵或环境改变 的变量,因而只有通过相关方法加以改变、操纵。
由此,心理发展研究在得出结论时,是不能将因变量完全归于年龄的, 而其他有关伴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整体是导致因变量 变化的直接原因。 年龄 儿童社会态度的变化 理解他人的能力
一、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
1、横向研究设计(cross-sectional design)
概念:横向研究是在一特定时间同时观测 不同年龄的不同个体来探索其发展况。
不同样本:
同一时间:
横向研究设计图式
A

B

C

D

E
发展心理学—第三章
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院
图: 横断研究设计图解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方法引论第二章 科学方法与方法论第三章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方法引论第二章 科学方法与方法论第三章

第二组被试:先听否定信息,后听肯定定信息
因变量?
32
心理学研究方法
例3
实例
因变量?
33
心理学研究方法
3 额外变量及其控制 3.1额外变量
额外变量(extraneous variable)即控制变 量。它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影响被试反应的变量。
额外变量的种类
随机的额外变量-随机误差 系统的额外变量-系统误差
被试
角度向外 150 1 2 3 6 5 7 450 4 3 5
角度向内 150 8 7 9 450 7 6 7
4
5
6
7
4
5
8
9
6
8
25
心理学研究方法
例3
问题:集中练习还是分散练习的成绩好? 任务:描绘图案(如一颗星星) 实验:三组被试,每人描绘图案20次。 第一组:20次绘画是无间断地完成的
第二组:每次绘画后都有1分钟的休息
第三组:每天画一次,时间间隔是24小时 自变量?
26
心理学研究方法
2 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即反应变量
被试的反应变量,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
分类:1、客观指标
1)反应速度;2)反应速度的差异;3)反应的正确 性;4)反应标准;5)反应的难度。
2、主观指标
主要指被试的口语记录
良好因变量的特点
-实际需要
-理论需要
-个人经验 -文献资料 -已有的在研项目
4
心理学研究方法
课题选择的原则
具有理论或应用价值 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 科学性 可行性
课题类型的确定
what
how
why

普通心理学第3章意识和注意

普通心理学第3章意识和注意


活动是否具有组织性

(4)对个性的依从性:
主体的意志力
• (三)随意后注意
– 也叫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 意志努力的注意。
–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特殊形式,它兼具不随 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 随意后注意是一种更高级的注意形式。
第四节 注意的基本特征
• 一、注意的范围
– 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 清楚地把握对象数量的多少的注意特征。本 质上,注意的广度也就是知觉的广度。
– 也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能较长时间地 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的注意特征。
– 注意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种周期性的加 强或减弱,称为注意的起伏。
– 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又称 为分心。分心是指注意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 活动任务而被无关事物所吸引的注意状态, 也就是说注意没有完全保持在当前所应该指 向和集中的事物上。
– 注意的分配能力主要是后天学习和训练的结 果。
– 实现注意分配的两个条件:
• 在两种或者多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达到了 (半)自动化的程度。
•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存在一定的内在关 系。
• 五、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地 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注意 特征。
社会历史的制约
人的意识是在劳动中产生的。随着社会历 史的发展,人类意识的内容逐渐变得丰富和深 刻。意识和语言密不可分。
(2)从个体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来看,意识也 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 三、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与客观 环境关系的觉察与认识。
(1)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活动能动性的体 现,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本质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