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站公共艺术调研报告
公共艺术作品鉴赏调研报告

公共艺术作品鉴赏调研报告公共艺术作品鉴赏调研报告一、引言公共艺术是指为公众提供的大众艺术品,旨在提升公共空间的美学价值和人文氛围。
为了深入了解公共艺术作品的鉴赏,我们进行了一次实地调研,并整理了以下报告。
二、调研对象及方法我们选择了城市中心的公共艺术作品作为调研对象,并采取观察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调研时间为一周,共观察了十处公共艺术作品,并与相关人员进行了交流。
三、调研结果1. 艺术作品的外观表现我们所调研的公共艺术作品形态各异,有雕塑、壁画、装置艺术等多种形式。
艺术家通过独特的设计和创造,使这些作品在空间中显得突出而独特,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精细的立体雕塑和色彩斑斓的壁画给人以视觉冲击,同时也带来美感和情感的传递。
2. 艺术作品的主题和内涵通过与相关人员的交流,我们了解到每一件公共艺术作品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内涵。
有的作品以抒发情感为主题,表达了艺术家对生活、自然和人类的思考;还有的作品强调社会意义和价值,通过艺术的方式呼吁人们关注环保、和谐和平等议题。
这些作品既是艺术家个人的创作,也是社会共识和价值的体现。
3. 艺术作品的社会反响公共艺术作品在市民中引起了较大的关注和讨论。
我们在观察过程中发现,许多市民会驻足观看并拍照,一些人甚至主动与作品互动。
一位市民表示:“这些艺术作品给城市增添了艺术气息,让人感到愉悦和惬意。
”但也有一些人对公共艺术作品提出了质疑,认为其中部分作品过于艰深或过于当代,在传递艺术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理解困难。
四、总结与建议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公共艺术作品的外观表现多种多样,形式包括雕塑、壁画、装置艺术等;艺术作品的主题和内涵丰富多样,既有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体现;公共艺术作品在社会中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和讨论,但也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
针对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在公共艺术作品的选择上,可以更加注重多样性和代表性,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接纳。
浅谈上海地铁空间公共艺术

浅谈上海地铁空间公共艺术作者:***来源:《上海艺术评论》2022年第04期城市公共藝术彰显了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也是城市人文价值的内涵映射。
公共艺术以其公共性、地域性及艺术性的属性,把艺术介入到城市的环境建设中,是激发城市公众参与的荣誉感和认同感的有机桥梁,凸显了城市开放与包容的气度,更能提升城市治理智慧的能级。
公共艺术也是城区、街区和社区温度、色彩、情感以及活力的总和,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调和剂,是一座城市精神重塑的催化剂。
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就是城市的“第二公共空间”,同样承载着城市文化名片的功能。
多年前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德国慕尼黑、瑞典斯德哥尔摩、俄罗斯莫斯科以及中国台湾高雄等世界各地的地铁空间里那些独具创意、奇思妙想、流光溢彩的艺术装饰时,往往会联想到我们上海地铁的空间装饰,似乎在表现形式和数量上都不尽人意。
实际上,上海地铁从她第一条线路开通时,在部分主要站点就有了艺术装饰墙,虽然早期只是零星点缀,但随着上海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城市文化品质的提升和大众审美趣味的提高,公共艺术设计也经历了从点面到条线,再到沉浸式空间的发展过程。
笔者有幸在上海世博会前开始参与了上海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建设服务,之后负责了数条线数十个站点的公共艺术设计制作,这里我就介绍一下十多年来的工作体会和几件印象比较深的作品。
上海世博会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曾经设立了一个集团层面的公共艺术工作小组,专门负责所有已建或在建线路的公共艺术设置,主要工作包括区域范围认定、作品主题设定、设计制作方案招标,以及组织各方面人士参与的评审会议等。
每次评审会议由工作组召集了集团的宣传部门、每条线的项目工程建设方、城市公共艺术和美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市民代表等各界相关人士,由他们来对各种方案进行审议和评分,我们团队作为乙方之一也多次参加了应标,笔者多次代表团队向评审会介绍设计方案,解答各方面的提问。
在地铁内的公共艺术设计,除了作品本身的艺术特性和视觉效果之外,我们还要考虑作品作为地下空间公共设施应符合的其他要求。
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应用研究

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应用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运输的便利化,地铁已经成为了现代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之一。
地铁作为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每天承载着成千上万的乘客,扮演着连接城市各个角落的重要角色。
地铁空间的环境与氛围却往往给人一种单调乏味的感觉,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如何利用公共艺术来丰富地铁空间的讨论。
本文将围绕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意义地铁作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每天都会迎来大量的乘客。
在繁忙的出行之余,人们往往忽略了地铁空间本身的环境和氛围。
一般的地铁空间往往显得单调乏味,墙壁和天花板都是用单一的颜色和材质来装饰,给人一种压抑和乏味的感觉。
而公共艺术的应用可以为地铁空间增添活力和艺术氛围,让乘客在匆忙的出行中也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活力。
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应用也可以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而地铁作为城市的交通枢纽,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通过在地铁空间中展示城市的文化遗产和艺术作品,可以让乘客在出行的过程中感受到城市文化的魅力,增强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应用也可以提高地铁空间的品质和舒适度。
地铁空间本身是一个公共空间,通过艺术作品的装饰和展示,可以为乘客提供一个更加优美和舒适的环境,减轻乘客在繁忙出行中的压力和焦虑,同时也提高了地铁空间的整体形象和品质。
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应用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立体的雕塑、立柱装饰等,也有平面的壁画、挂画等。
下面将对几种常见的公共艺术应用形式进行介绍。
1. 壁画壁画是一种在墙面上绘制的平面艺术作品,通过绘画的手法来向乘客展示城市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壁画可以灵活的展现城市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等,让乘客在出行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增加地铁空间的趣味和吸引力。
2. 雕塑雕塑是一种具有立体感的艺术作品,可以用于地铁站台、站厅等地方。
浅析上海地铁的公共艺术设计

浅析上海地铁的公共艺术设计发表时间:2021-01-06T02:00:01.993Z 来源:《建筑细部》2020年第26期作者:毛心雨[导读] 在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城市地铁空间也逐渐上升到建设精神文化的层面,它是展现城市形象的载体之一。
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绍兴 312000摘要:在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城市地铁空间也逐渐上升到建设精神文化的层面,它是展现城市形象的载体之一。
通过公共艺术的创作可以改善和美化城市地下公共交通环境,使其具有传播城市文化、彰显城市魅力与个性的积极作用。
本文将从四大部分浅析上海地铁站公共艺术设计,并通过空间环境、色彩设计、城市文化、主题元素这四个设计层面,浅析上海地铁的公共艺术设计。
关键词:上海;地铁;公共艺术过去,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人们认为地铁站的作用只是运送货物或让乘客乘车,所以以前的地铁站几乎都是统一设计和统一布局,地铁站整体风格偏于稳重,具有整体性,但这也显得沉闷与单调,缺乏一定的设计感,并且还会使人感到压抑,体验感较差。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地铁站公共艺术设计逐渐得到大众重视。
上海许多地铁站已经极具设计性,从灯光、墙壁、装饰等方面入手,提高了地铁站的整体品质,给大众带来更好的体验。
一、地铁公共艺术空间的概述地铁站公共艺术设计是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能够代表一个城市的风格。
地铁由于每日承载着数以万计、川流不息的乘客,要想在地下公共空间中给予乘客在短暂的旅途中得到愉悦的视觉艺术体验,感受浓郁的艺术气息,公共艺术的塑造与视觉的完美呈现就是必要的手段。
若要塑造和提高地铁公共空间艺术环境,增加公众空间的艺术气息,展现城市人文主义情怀,公共艺术的介入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铁艺术空间的特殊性在于一般都是建造在地下,因此地铁站必须通过内部的空间来展示其艺术设计。
而地铁中通常都没有窗户,会给人带来一定的压抑感和沉闷感,所以地铁站公共艺术设计需要消除这些负面情绪,使途径此处的乘客都能够身心愉悦。
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应用研究

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应用研究
公共艺术是指在城市公共场所中展示的艺术作品,包括雕塑、绘画、摄影、装置等多
种形式。
在地铁空间中,公共艺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车站内部和地铁车厢内。
在车站内部,公共艺术通常是大型的装置或雕塑作品。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是车站内部的装饰品,也成为
了城市文化的代表。
在地铁车厢内,公共艺术通常是艺术家为地铁制作的海报或墙画。
这
些海报或墙画是地铁车厢内的点缀,也是艺术家为城市文化贡献的一部分。
在地铁空间中应用公共艺术,可以为城市带来多方面的好处。
首先,公共艺术作为城
市文化的表现形式,可以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
其次,公共艺术可以让居民在地铁
出行中获得更多的艺术享受,增强城市居民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能力。
此外,公共艺术还可
以为艺术家提供展示和宣传自己作品的机会,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但是,地铁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地铁空间的特殊性
质和环境要求公共艺术的选择和设计能力要高。
其次,公共艺术的投资和维护成本较高,
需要城市政府和企业的共同投入和支持。
此外,在公共艺术的设计和选择过程中,需要考
虑到艺术品的安全性,避免因艺术品安全问题引发的事故和纠纷等。
综上所述,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应用,是城市文化建设和公共交通设施优化的重
要内容。
公共艺术的应用需要城市政府、地铁公司和艺术家共同参与和支持。
只有充分发
挥公共艺术的既定作用,才能让城市更加文化、美丽和宜居。
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应用研究

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应用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铁成为了许多大城市最主要的交通方式之一,也带动了地铁空间的不断扩张和完善。
而作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如何利用地铁空间,提高乘客的出行体验,吸引更多市民利用地铁出行是地铁管理部门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公共艺术的应用,是提升地铁空间品质,满足市民文化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作用、现阶段的应用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地铁作为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每天都有大量的乘客在这里出入,很多乘客需要在地铁空间内等待车辆的到来,这给地铁空间的利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在这种场景下,公共艺术可以给乘客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改善他们的乘车体验,也让他们在等待车辆的时间里不再感到枯燥和无聊。
地铁空间本身的局限性也限制了艺术作品的展示方式,这对于公共艺术家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创作要求,从而推动了公共艺术的创新发展。
公共艺术还可以成为城市文化的展示窗口,通过在地铁空间中展示优秀的艺术作品,向市民和游客展现城市的文化底蕴和风貌,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公共文化场所的吸引力。
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改善乘客的出行体验,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内外的地铁空间中,公共艺术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实践。
在国外,像纽约的地铁站、伦敦的地铁站等都有许多著名的公共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成为了城市的地标之一,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
在国内,一些大城市的地铁空间中也开始大量引入公共艺术,比如北京的地铁4号线就是典型的例子,通过引入不同材质和不同表现形式的公共艺术,让车站空间充满了文化氛围和厚重感。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地铁站内的公共艺术,一些地铁车厢内也开始出现了不少有趣的艺术作品,比如列车车厢内的壁画、雕塑等,为乘客提供了额外的视觉享受,丰富了他们的乘车体验。
这些实践都证明了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应用是可行的,也为其他城市的地铁管理部门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应用研究

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应用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然而, 目前我国地铁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应用还相对较少, 缺乏系统性和规划性。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地铁空间中的公共艺术仍处于初级阶段, 难以完全发挥其在提升城市品位和人们出行体验方面的作用。
因此, 需要深入研究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应用情况, 探讨其对地铁空间环境的影响以及设计原则和方法, 以期为提升地铁空间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应用情况及效果,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案例的分析和总结,深入探讨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以及公共艺术对地铁空间环境的影响,探讨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地铁空间环境的美化与提升,提升城市居民的出行体验和生活质量,推动城市文化建设与传播。
这也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1.3 研究意义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首先,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大量的乘客流量,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公共空间。
通过在地铁空间中引入公共艺术,不仅可以美化乘客的出行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也可以丰富城市文化氛围,增加市民的文化体验。
其次,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应用也可以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艺术作品展示当地历史、人文精神和地域特色,可以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时,艺术作品也可以成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工具,传递城市精神和价值观念,激发市民对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因此,对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讨,不仅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与文化软实力,还能够激发公共空间的文化活力,推动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
这也将为城市规划和管理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促进城市公共艺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2. 正文2.1 地铁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定义和特点地铁空间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乘客快速出行的工具,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空间。
最新整理地铁站公共艺术调研报告范文.docx

最新整理地铁站公共艺术调研报告范文导语:20xx年xxxx世博会在xxxx,这使xxxx有了更多的艺术氛围,艺术气息。
包括地铁站在内的,都有了很多变化。
xxxx地铁站,所有的地铁站都是一样的感觉,干净,整洁,统一。
以冷亮色为主。
地铁站拥挤当然是它的特点,特别在几条主要线路上,如1号线,2号线,由于世博原因,8号线的乘车辆也快赶上1号线了,人民广场这一站是最重要的转乘点,上下车的人也是最多的。
地铁站的公共艺术,我的理解是在保持地铁站原有的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外观造型上的改变,使它符合这个城市的文化气息,反映城市风貌,具有这个时代这个城市的独特性。
xxxx市地铁,具有这个城市的感觉——xxxx抑郁感,那是城市环境带给地铁的感觉,地铁设计简洁,现代,还是会有很多的广告融入其中,偶尔也会有一些公共艺术的渗透,也还有一些站点保持原来的面貌(如3号4号线)。
这次调研,考虑的问题如下:1,地铁站简洁,明亮,冷调,以功能实用为主,反映了这个城市快速极端的生活方式,以求达到实用的目的及便捷为主。
2.地铁站有多个中心,与这个城市的发展结构相一致,黄浦区,虹口区,徐汇区,卢湾区,静安区,浦东新区......每个中心区的地铁站内部设计会有略微变化,因为每一个区域的人流量,经济发展程度,重心,以及受艺术区影响等各方面因素有些许区别,如世博专线的地铁站,靠近世博的地区,会融入世博元素更多,靠近五角场800,M50田子坊,雕塑艺术中心,xxxx美术馆,博物馆等艺术区的地铁站,艺术氛围会浓些。
3.xxxx市是一个经济金融快速发展的城市,商业气息自然会胜于艺术气息,因此,几乎所有的地铁站都有漫天的广告位置,贴满了广告相关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依然是四四方方的霓虹箱。
这些都是城市极度现代化,商业化的表现。
公共艺术没有广泛发展运用其中。
就这些问题,对本次毕业考察的目的进行简单叙述。
毕业考察xxxx地铁站是为了为我们的毕业创作-xxxx地铁站的设计寻找一些依据及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地铁站公共艺术调研报告
学号11124850 姓名肖慧敏地铁站的公共艺术,我的理解是在保持地铁站原有的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外观造型上的改变,使它符合这个城市的文化气息,反映城市风貌,具有这个时代这个城市的独特性。
众所周知,上海的地铁站在世博前后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去年上海世博会在上海的举行,这使上海有了更多的艺术氛围,艺术气息。
包括地铁站在内的,都有了很多变化。
上海的地铁车站一般占地面积不大,但每个车站的装饰布置都各有特色。
地铁二号线从浦西的中山公园到浦东的张江,七幅主题鲜明的壁画分布其中的七个站点,不但为乘客提供了舒适的环境,更增添了浓浓的艺术氛围。
如静安寺站的《静安八景》。
因为八景的图片量过多,所以下面我就对其中6图进行逐一的介绍以及对作品进行分析。
浮雕静安八景之一讲经台。
相传宋代年间,寺僧仲依将静安寺迁到沸井浜后,即筑土台,作为举重将经之用。
浮雕静安八景之二芦子渡。
芦子渡,在沪渎垒旁,相传该地旧有东西芦子二城,渡淞江者,必由此取道,故名芦子渡。
雕静安八景之三沪渎垒。
沪渎垒,在静安寺旁,相传东晋虞潭,为防海寇,曾于成帝(公元326-342年)时,在沪渎旁修筑御寇垒,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将军袁山松重家修茸,以御孙恩,后称为沪渎垒。
浮雕静安八景之五陈朝桧。
相传系陈后主,祯明(公元581-589年)中所植,在沪渎重元寺殿墀左右。
唐代陆龟蒙使日休写有重元双桧诗。
宋政和(公元1111—1117年)年间,媚臣朱冀有旨遣中使取之。
时中使欲毁山门运出,一夕风雨雷震碎其一,乃停止外运。
留下一株,至明代年初尚在。
浮雕静安八景之六绿云洞。
绿云洞,系元代静安寺住持寿宁栖息之所。
当时外植桧竹桐柏,曾阴叠翠,袭人衣裤。
有赵孟题额,扬维祯作。
浮雕静安八景之七虾子潭。
虾子潭,原在静安寺前,相传宋代寺僧智伊,后向渔者赊虾。
一斗制之,后渔者索钱,乃吐虾于潭,虾仍活,但已少芸,自后潭中遂产无芸虾,因名虾子潭。
至1919年,沸井浜填塞,虾遂绝迹。
浮雕静安八景之八赤乌碑。
相传在三国吴赤乌年间,创建沪渎重元寺(静安寺前身)时,曾勒碑记其事,故名《赤乌碑》,南宋迁寺时未及迁徙,遂被江水吞没。
作品的来源
“静安八景”作为上海本地的一处历史名胜,虽说原貌已经绝迹,但是却一直被上海人所津津乐道。
上海的地方志早就把“静安八景”
列为上海的名胜古迹之一,静安公园内重建之后的新“静安八景”也成为了上海市内旅游的一个景点。
同时,在今天的地铁二号线静安寺站
的站厅墙壁上,也有一副以“静安八景”为主
作品的文化性
以静安寺历史上传说的八景为主题,用浮雕的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再现,古朴的绘画风格配以现代的创作材料成为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公共艺术作品。
很好的向人们展示了静安寺的年文化特点。
作品的艺术性
该作品用传统单线刻画在形状不同的大理石上,再镶挂在金黄色的毛面花岗岩上,将运用古典的表现方法和现代的工具。
将现代与古朴融为一体。
以金属流线象征现代交通,毛面花岗岩浮雕象征现代大都市,两者有机结合,成为今日上海城市交通的一个缩影,整幅画气势宏伟,吸引人们的眼球。
作品的意义
该作品作为一件公共艺术作品不仅是一件美丽的艺术品,除了
它本身的历史价值外,它还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起到放松人的心情的作用,也通过另一种方法向人们展示了优秀的上海文化的风采,增加人们对上海的认识。
合理性
该作品位于靠近静安寺的静安寺站台,与静安寺这一背景相呼应,方便人们对方位的判断,是一个地理坐标。
也能很好的反应这里的文化特征增加人们对这里的了解。
它本身也具有观赏价值,能放松人们的心情。
不合理性
虽然静安八景是很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但是,对于外地人或者外国人来说,这个故事还是过于陌生。
所以,初见这幅作品难免会不知所云。
另外,上海市是一个经济金融快速发展的城市,商业气息自然会胜于艺术气息,因此,几乎所有的地铁站都有漫天的广告位置,贴满了广告相关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依然是四四方方的霓虹箱。
这些都是城市极度现代化,商业化的表现,广告的泛滥影响到人们对公共作品的赏析.过于花哨繁多的广告会分散人们对于公共艺术作品的注意力。
改造建议
首先,我觉得应该在静安八景旁边辅以必要的文字说明,以加强人们对于这一作品的理解和印象,另一方面,应尽量减少商业广告在地铁站的使用量,而要增加公益广告和公共艺术作品的投入量。
避免商业广告喧宾夺主的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