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姑屯事件对中日两国及其关系的影响

合集下载

九一八的国际关系

九一八的国际关系

九一八的国际关系九一八事变,即1931年9月18日,是指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地区发动的一系列侵略行为,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九一八事变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国际关系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九一八事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九一八事变使中日两国关系由此陷入了紧张和对抗状态。

当时,日本以所谓“华北自卫”为由,将其侵略行为掩饰为对地区安全的担忧,实则是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残暴占领和掠夺。

这对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持续导致两国关系的紧张。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进一步激发,国内抵抗日本侵略的斗争也进一步加剧,促使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坚韧力量,形成了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斗争中的统一战线。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华民族的悲壮记忆,也为中国团结一心、自力更生的精神奠定了基础。

二、对亚洲地区的影响九一八事变使得亚洲地区的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日本的侵略行为引发了国际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谴责,进而动摇了已经不稳定的国际秩序。

亚洲各国对日本的侵略行为感到担忧和恐慌,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以应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威胁。

九一八事变的影响还拓展到东北亚地区的其他国家。

九一八事变造成华北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剧烈动荡,其中一个结果是苏联增加了对中国的支持。

苏联与中国建立了联合抗日的紧密合作关系,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和援助。

此外,九一八事变还在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其他地区引发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地缘政治和领土争端。

三、对国际秩序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对国际秩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日本侵略行径的无视国际法和国际公义,使得国际社会对国际法和联盟体系的信任受到严重破坏。

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一个国家可以不受制约地动用武力侵略其他国家的时代来临,这对二战的爆发和全球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后,国际社会开始重新审视国际关系的准则和规则。

漫谈中日关系 九一八事变和二战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漫谈中日关系 九一八事变和二战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漫谈中日关系九一八事变和二战对两国关系的影响中日两国的历史纵深悠久,长期以来一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九一八事变和二战成为两国关系中的重要节点,对后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讨论九一八事变和二战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一、九一八事变引爆的中日关系危机九一八事变,即发生在1931 年的日本侵华行动,标志着中日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

这一事件由于其在中国国内产生的广泛影响,使得中日之间的摩擦升级至空前的高度。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对中日关系造成了以下几个主要影响。

首先,九一八事变导致了中日两国关系的恶化。

随着日本在中国东北扩张势头的不断加强,中日之间的战略冲突明显加剧。

这导致了两国之间的敌对情绪普遍上升,进一步加深了彼此之间的矛盾。

其次,九一八事变对中日两国政治经济格局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日本在东北地区的侵略行为,严重破坏了中国政府在这一地区的统治,使得东北工业基础几乎被日本夺取,对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同时,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在中国秦园设立伪满洲国,这一行为进一步削弱了中国政府在国际上的地位。

最后,九一八事变引发了中国民族觉醒的浪潮。

九一八事变使得中国国内的抵抗情绪迅速蔓延,激发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意识。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节点,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开始逐渐崛起,为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二战对中日关系的重大冲击二战是中日关系长期发展中的又一重大事件。

对于两国而言,二战所带来的影响不仅限于战争本身,还涉及到了政治格局、经济发展以及民众思潮等各个方面。

首先,二战结束后,日本战败,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根据旧金山和约,日本正式放弃了其在中国控制的领土,这为中日关系重新修复奠定了基础。

此后,中日双方开始重建两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其次,二战对于中日两国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战争期间,中国经济遭受了巨大的破坏,而日本则借助战争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经济扩张。

918事变中的国际政治角力

918事变中的国际政治角力

918事变中的国际政治角力在1930年代初期,日本帝国主义的崛起引起了整个世界的关注。

其中,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略中国的重要事件之一。

这场事变不仅对中日两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引发了激烈的角力。

本文将从国际政治角度分析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原因以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的沈阳市制造了一起假借中国军队炸毁铁路的事件,随后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

这场事变实际上是日本实施侵略战争的开始,也是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一次重要尝试。

事变发生后,国际社会对此做出了各种反应。

首先,中国政府向国际联盟提出了抗议,并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

然而,国际联盟并未采取有效措施来制止日本的侵略行为,这使得中国感到极度失望和无助。

事实上,国际联盟在面对日本侵略时的无所作为,暴露了其无力维护国际和平与正义的局限性。

在国际政治角力中,日本试图通过九一八事变来实现其地缘政治利益。

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目标是占领中国东北,并在那里建立一个名义上独立但实际上受日本控制的“满洲国”。

通过这种方式,日本可以获取丰富的资源和市场,并进一步增强其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然而,这种行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谴责。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九一八事变对各大国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事变使得中国与日本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日本的侵略行为感到愤怒和不满,并坚决抵抗。

这种抵抗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也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崛起。

同时,事变也加剧了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和对抗,为日本侵略战争的持续提供了动力。

其次,九一八事变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日本侵略行为的关注和批评。

各国普遍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谴责,并对日本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制裁措施。

然而,这些制裁并未能迫使日本停止侵略行动,反而激发了日本对国际社会的敌意和对抗心态。

此后,日本逐渐脱离国际联盟,走上了与国际社会对抗的道路。

最后,九一八事变也对国际关系的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代史名词解释

近代史名词解释

近代史名词解释(一、三、五、六、七章)1.三国干涉还辽:1895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

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

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

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 黄祸论:是19世纪末欧美帝国主义者制造的主要针对中国的理论。

该理论宣扬中国等黄色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企图以此论证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有理。

3. 三元里抗英: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英国侵略军在三元里遭到中国人民痛击,损失惨重。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 《海国图志》:清朝后期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5. 清末新政: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

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

6.三民主义:1905年11月,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九一八事变历史意义阐释

九一八事变历史意义阐释

九一八事变历史意义阐释九一八事变历史意义阐释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的开始。

这场战争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并导致了中日两国以及整个东亚地区的动荡局势。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释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意义,并探讨其对中日关系以及东亚和平的重要影响。

一、破坏中日友好关系九一八事变打破了此前相对稳定的中日友好关系,使两国之间的矛盾升级为全面的武装冲突。

此前,中日签署了多项条约,力图确保两国的和平共处和互利合作。

然而,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动使得两国的关系急剧恶化,导致了长期的敌对状态。

二、日本对东北地区的控制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残暴的殖民统治。

这不仅导致了中国人民的巨大痛苦,还破坏了整个东亚地区的稳定与安全。

日本统治下的东北地区成为其侵略中国的重要基地,也为后来的侵华战争奠定了基础。

三、九一八事变与日本军国主义的崛起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崛起的重要标志。

在这场事变中,日本以遭遇恐怖袭击为借口,打出了维护国家利益的旗号,实际上是为了推动其扩张主义和侵略行动。

此后,军国主义势力在日本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导致日本一系列野蛮侵略行为的发生。

四、九一八事变对东亚地区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对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导致了整个东亚地区的动荡局势,不仅破坏了中国的稳定与发展,还对邻国产生了直接的冲击。

其次,九一八事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使得东亚问题成为国际政治的焦点,为后来的国际抗日战争创造了条件。

五、九一八事变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对中日关系的影响至今仍存在。

由于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的存在,中日关系一直紧张不稳。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日之间的重要历史事件,影响了两国民众的情绪和态度,并深刻影响着两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六、九一八事变的警示与启示九一八事变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它提醒我们必须珍惜和平与稳定,坚决维护国家的独立与尊严。

九一八事变也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坚定不移的努力,加强国际合作与对话,才能实现地区的和平与繁荣。

九一八事变中日两国历史上的世仇

九一八事变中日两国历史上的世仇

九一八事变中日两国历史上的世仇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以“满洲事变”为借口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事件。

这一事件不仅对中日两国关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深深埋下了中日两国历史上的世仇。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影响等方面细致探讨九一八事变对中日两国的影响和世仇的形成。

一、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前,中国正处于国家统一、民族独立的奋斗阶段,而日本已逐渐崛起为亚洲的霸权国家。

日本的财力、军力迅速增强,对中国的野心日益膨胀。

同时,中国政府的腐败和内部分裂,也给了日本入侵的契机。

二、事件经过九一八事变发生在沈阳,事发当天,日本陆军在预谋已久的计划下,炸毁了沈阳附近的一个铁路桥梁,并以中国军队袭击日本驻沈部队为借口,全面侵占了沈阳。

此后,日军迅速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

三、中日两国关系的恶化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日两国关系的彻底恶化。

中国政府对日本的侵略表示强烈抗议,但由于国内形势的动荡,中国政府无力采取有效的对抗措施。

此后,日本陆续发动了霸占中国其他地区的侵略行动,中日之间的敌对情绪逐渐加剧。

四、九一八事变对中日两国的影响1. 中国: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普遍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感,人民群众投身到反日斗争中。

同时,九一八事变也对中国国土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破坏。

2. 日本: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地区建立了伪满洲国,日本军队获得了较大的经济和资源利益。

然而,这也为日本帝国主义在二战中的战败埋下了伏笔。

五、世仇的形成九一八事变是中日两国历史上的伤痛记忆,事件导致了中日两国的长期对立和敌对关系的形成。

九一八事变不仅使中日两国的民众感到愤慨和屈辱,也在两国之间埋下了世代仇恨的种子。

由于后续的侵略战争和战争罪行,中日两国的关系在二战后更加恶化,世仇之隔也更加加深。

六、走向和平与友谊的努力尽管中日两国之间存在世仇,但是在历史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友好合作的迹象。

中日签署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两国签署的《中日联合声明》等国际协议,为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友好做出了积极努力。

中国现代史名词汇总

中国现代史名词汇总

中国现代史名词汇总1、新文化运动:包括“五四”前的启蒙运动和“五四”后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时间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出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以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政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和进化论思想,其性质仍属旧民主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已是为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共和国作舆论准备,其性质属于新民主主义了。

2、西原借款:段祺瑞政府通过西原龟三向日本借了一系列款项,其中最大的八次借款总额达1.45亿日元,这笔外债就叫西元借款,为取得这笔款项,把东北的修筑铁路、砍砍伐森林和采矿等一系列中国主权出卖给日本,为日本后来全面侵占东北埋下隐患。

段祺瑞则利用这一款项建立起“参战军”,增强了皖系军阀的实力。

3、安福国会: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由皖系军阀操纵的政客团体——安福俱乐部,在1918年8月产生的国会中,占有90%以上的席位,故此届国会被称为“安福国会”,它为皖系军阀的独裁统治立下汗马功劳,皖系军阀失败后,安福国会也于1920年8月垮台4、少年中国学会:少年中国学会于1919年7月1日正式成立,到1925年底停止活动。

起初主要是几个四川籍青年王光祈、曾琦等酝酿。

总会设在北京,在南京、成都、巴黎设有分会,是五四时期人数最多、活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青年团体。

学会确定的宗旨是:“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

所谓“少年中国”,即适于20世纪时代潮流的中国。

5、直皖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英、日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它们之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日益激化。

日本支持皖系军阀段祺瑞,把持着北洋军阀政府;美英支持直系军阀曹锟和吴佩孚与段祺瑞相对抗。

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

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

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1931年9月18日,中国东北地区的沈阳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事件,被称为九一八事变。

这次事变标志着日本对中国进行全面侵略的起点,也是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之始。

本文将从政治、历史、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分析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原因及其影响。

一、政治层面在九一八事变之前,中日两国的政治关系已经处于紧张状态。

日本在日俄战争后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的旅顺、大连等重要港口。

同时,日本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和民族压迫日益加剧,给中日两国政治关系带来了巨大的摩擦。

九一八事变无疑是日本侵略野心的具体表现,使得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二、历史层面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源于日本对中国的历史虐待和侵略野心。

自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在与列强抗争的过程中遭受了许多屈辱。

而日本作为亚洲近代化最早、最成功的国家,一直以来都将中国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通过侵略和割地等手段不断扩张。

这种历史仇恨导致了中日两国之间民族矛盾的积累与加剧。

三、经济层面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与中日之间的经济矛盾密切相关。

当时,日本的工业化发展迅猛,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急剧增加。

而中国东北地区正是日本眼中的“钢铁福地”,富饶的资源成为日本贪婪的目标。

为了满足自身经济发展的需求,日本不惜采取武力手段对中国进行侵略,加深了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

四、文化层面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还与文化上的差异有关。

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两个重要的文明古国,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在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通过侵略扩张来彰显自身民族优越感。

而中国则以国家的尊严和反抗精神为主导,表现出对日本侵略行为的坚决抵制。

这种文化差异进一步加剧了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

九一八事变对中日两国以及整个亚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九一八事变导致了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使得中日民族矛盾由地方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

其次,九一八事变也为整个亚洲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后来的南京大屠杀等暴行进一步加深了中日之间的仇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真正面目,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中国的统一,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目前皇姑屯事件 仍然存有一些谜团, 如苏联在这一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怎样的, 张学良为何没有第一时间 返回东北, 以及关东军的行动是否经过了日本军部的授意。 但我们看到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以及对中日两国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注释:
360 百科词条 张作霖 /doc/3124691-3293380.html#3124691-3293380-3 360 百科词条 皇姑屯事件 /doc/5401921-5639607.html 王希亮, 《“皇姑屯事件”:日本军权蔑视政权之肇始》 , 《东北史地》 , North-east History and Geography,2015 年 04 期 转引自崔艳芳,仲晨星, 《皇姑屯事件是日本武力解决 “满蒙问题” 的开始》 ,日重光葵, 《昭和の动乱》 ,原书房年 1998 版,第 154 页。 转引自崔艳芳,仲晨星, 《皇姑屯事件是日本武力解决 “满蒙问题” 的开始》 ,沈予, 《日本 大陆政策演变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 2005 版,第 248 页。 户部良一, 《日本陆军与中国》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年 10 月版,第 273 页 李自强, 《张学良与中国近代史的关键时刻》 ,齐齐哈尔大学 中成网, 《张学良东北易帜》
事件
要了解一件事不能忽视它发生的缘由, 皇姑屯事件的发生绝对不是偶然, 它的发生是日 本政府同张作霖积怨的一个爆发, 也是当时中日关系的一个小高潮。 这件事的发生与张作霖 的性格有着不可分开的缘由。 张作霖是个很圆滑的人,日俄战争时期,他左右帮忙,又左右打击。弄得无论是沙俄还 是日本,都不敢得罪他,当然,他也因此得罪了双方。日俄战争期间,他周旋于清廷、日本 和俄国三者之间,应对自如。“对于朝廷的‘中立政策’他持阳奉阴违的态度,对于恶斗中的日 俄双方则采取双管齐下、投机取巧和从中渔利的立场。经历了复杂环境磨炼的张作霖,练就 了一身同时对付几个敌人的本领”,这也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其中一个原因,物极必反, 过于圆滑肯定招致所有人的不满。而他又被称为最有骨气的军阀,面对日本军方寸土不让。 面对张作霖的坚守领土不相让, 日本当政者肯定想要除去这个眼中钉, 此时祸根已经悄然埋 下。 1928 年 4 月 5 日,蒋介石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在徐州誓师,对以张作霖为首的北方旧 军阀举行"第二次北伐"。4 月 9 日,第一集团军发起全线进攻。4 月 30 日,各路国民军对济 南发起总攻。这天夜晚,张宗昌率残部弃城北逃。5 月下旬,国民军已逼近京津地区。盘踞 北京的"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张作霖见大势已去,在 6 月 2 日发出"出关通电",宣布退出 北京回东北。这次张作霖回东北,日本提出了最后通牒,胁迫他同意日本的要求,强索铁路
影响
虽然说皇姑屯事件的本意只是除去张作霖这个不服管教的代理人,但由于张作霖在当 时东北与日本都有着特殊的地位,因此“皇姑屯事件不仅震撼了东北军内部, 也引起了日 本统治集团的内讧, 田中义一失去了昭和天皇的信任被迫辞职”。而事件的直接发动者 河本大作仅以被解职了事,这种包庇态度实际上是告诉军部“凡是可以影响国际关系的明 谋,事成则为国家之功臣,不成则之于国家负担,而执行者个人不受任何制裁”,这就促 成了参谋本部敢于更加大胆地策划以武力占领东北的新阴谋了。“由于关东军已经除掉了张 作霖这个代理人,建立一个地区性的亲日政权已不可能,因此除了武装占领外已经没有解 决满洲问题的第二条道路” 。由此,日本政府已经完全暴露了自己想要占领东北三省的 意图并且毫不加掩饰地动用一切手段来满足自己的野心。鉴于此,东北形势日剧严峻,而 国民政府同日本的矛盾也逐渐加深。
尾声
1928 年,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皇姑屯事件的发生绝不是偶然,一方面,它是军阀张作 霖的爱国情节与日本日益贪婪的野心所碰撞出的火花, 是两者之间积怨的一个集中爆发; 而 另一方面, 它又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 尽管现在主流观点认为抗战要从九一八事变或是从 七七事变说起, 但不可否认的是, 皇姑屯事件的发生让一大批爱国人士如张学良看清了日本
皇姑屯事件对中日两国及其关系的影响
3160100348 丁略涛 应生 1609
引言
1928 年 6 月 4 日凌晨 5 点 30 分, 张作霖乘坐的专列经过京奉、 南满铁路交叉处的送回沈阳后,于当日死去。这 一事件史称皇姑屯事件, 它极大的震撼了当时中日两国执政者。 那么这一事件真相究竟如何, 东北王张作霖为何如此被针对,它对中日关系又有何影响?
皇姑屯事件的爆发还直接推动了东北易帜。张作霖死后,接替他位子的是他的儿子张 学良,张学良一度被日本人认为“会成为他们在满洲俯首帖耳的傀儡”“张学良不仅是纨绔 子弟,而且还是个大烟鬼,他绝对不会像他的父亲那样动不动就骂“‘小日本鬼子’”。然而 张学良的行为让日本错愕,这一事件就好像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在搞清楚父亲的死因之 后他表现出不同寻常的成熟,做出了日本人做梦也想不到的举动。 1928年12月29日清 晨,张学良亲手降下了飘扬在东北上空的五色旗,随后,国民政府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 冉冉升起在山海关外。东北易帜后,张学良立即通电全国,表示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 政府,并将奉天省的称谓更名为辽宁省。 张学良选择易帜之后,“国家从军阀混战的泥淖中走出来,在名义上获得了统一。时间 对中国太重要了,兵工厂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转着;军队得到德国顾问的训练,战斗力大 大加强;庞大的重武器采购计划正在履行,即将逐步减少与日军武器装备的差距;空军和 海军从一片空白中慢慢建立起来。皇姑屯事件比较间接但却强有力的影响,是促使张学良 成为一个坚定的抗战者,促使了8年半以后西安事变的发生”。 由此看来,皇姑屯事件对于中日两国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于日本而言,陆军发动刺 杀张作霖的事件显然没有达成目的,但它影响了关东军在东北的行动,由威吓与贿赂并施 转移到了以武力手段为主的策略上去,为“满洲国”的建立埋下伏笔;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了整个日本的战略,河本大作的轻处在事实上激励了强硬派的,鹰派相继涌出,日本逐 渐走向战争的深渊,全面侵华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都与此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而对于中 国,皇姑屯事件促使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实现了当时中国在名义或形式上的统一,此举标 志着北伐的结束、国民政府完成统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结束。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 中国的团结,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甚至影响了中国开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获取最终的胜 利;而在两国关系上,皇姑屯事件无疑加剧了两国之间本身就存有的对抗,它是日本发动 九一八事变的前奏,为两国最终走向全面对抗埋下伏笔。
权,逼其解决所谓"满蒙悬案"。张作霖却仗着自己手里还有几十万军队,不肯松口。于是, 日本关东军决定在张作霖回东北的路上除掉这个眼中钉。 张作霖离京回东北, 日本关东军高 级参谋河本大作已经为他布下"必死之阵",在距沈阳一公里半的皇姑屯火车站附近的桥洞下 放置了三十袋炸药及一队冲锋队。“尽管张作霖行前曾接到部下的密报,说‘老道口日军近来 不许人通行’,希望多加防备,张作霖也三次变更启程时间,以迷惑外界,但他并未料到会有 此杀身之祸” 。接下来发生的事正如引言中所叙述的那样。 1928 年 6 月 4 日清晨,日本驻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很早就起了床,登上住房屋顶用望 远镜朝三洞桥瞭望。5 时 23 分,当张作霖乘坐的专车钻进京奉(北京至沈阳)铁路和南满(吉 林至大连)铁路交叉处的三洞桥时,日本关东军大尉东宫铁男按下电钮,一声巨响,三洞桥 中间一座花岗岩的桥墩被炸开,桥上的钢轨、桥梁炸得弯弯曲曲,抛上天空,张作霖的专用 车厢炸得只剩一个底盘。 吴俊升炸得血肉模糊, 头顶穿入一个大铁钉, 脑浆外溢, 当即死亡; 张作霖被炸出三丈多远,咽喉破裂;日籍顾问仪我满面是血,抱头大叫;校尉处长温守善被 埋在碎木下面;周大文炸破了手,六姨太太炸掉了脚趾头;莫德惠也受了伤。 奉天省长刘尚清闻讯赶到现场组织救护。张作霖被送到沈阳"大帅府"时已奄奄一息,军 医官抢救无效,于上午 9 时 30 分左右死去。死前张作霖对卢夫人说:"告诉小六子(张学良 的乳名),以国家为重,好好地干吧!我这个臭皮囊不算什么。叫小六子快回沈阳。"说完就死 去了,时年 54 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