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恩与科学革命的结构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笔记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笔记1.常规科学是指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为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
2.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托勒密的《天文学大全》、牛顿的《原理》和《光学》、富兰克林的《电学》、拉瓦锡的《化学》以及赖尔的《地质学》等,都在一段时期内为以后几代实践者规定了一个研究领域的合理问题和方法。
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它们吸引了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获得其他竞争模式。
另一方面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
3.凡是共有这两个特征的成就,称之为“范式”。
它们包括定律、理论、应用和仪器在一起—为科学研究的传统提供模型。
范式可让加入的成员从相同的模型中学到这一学科领域的基础,并在尔后的实践将很少在基本前提上发生争吵。
以共同范式为基础进行研究的人,都承诺同样的规则和标准从事科学实践。
科学实践所产生的这种承诺和明显的一致是常规科学的先决条件。
取得了一个范式,取得了范式所容许的那类更深奥的研究,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
4.历史向我们提示出,通向一种坚实的研究共识的路程是极其艰难的。
早先搜集事实(可能是那些信手可得的资料、偶然的观察和实验结果,甚至是某些更神秘莫测的资料)的活动比起后来科学发展所习惯的这种活动来,是一种远为随机的活动。
这类收集事实的活动尽管对许多科学的起源是必要的,但这类收集事实的活动也会产生困境。
5.理论要作为一种范式被接受,它必须优于它的竞争对手,但它不需要,而且事实上也绝不可能解释它所面临的所有事实。
接受一个范式终止了对基本问题的无休无止的重述,不需要从第一原理出发并为引进的每一个概念进行辩护,可以激励科学家们从事更精确、更深奥、更费心力的工作。
6.范式的成功,在开始时很大程度上只是选取的不完备的、有可能成功的预示。
常规科学就在于实现这种预示,其方法是扩展那些范式所展示出来的特别有启发性的事实,增进这些事实与范式预测之间的吻合程度,并且力图使范式本身更加明晰。
库恩的身份认同纪念《科学革命的结构》问世50周年

作 《 学革命 的结构》产 生 出来的 “ 科 范式”和 “ 范式转换” 已经成 为我们 的 日常
生活 用语 。一 方 面,库 恩 自认 在哲 学上 的最大贡献是 “ 不可通 约性 ” ,但这一 点
遭到 多方非议 。另一方 面,当他被 认 为是 “ 学知识 社会 学” (S 科 S K)强纲 领 的
的关系。“ 游侠骑士 ”果 真这么孤独吗 ?没有 形成 “ 库恩学派 ” ,是库恩的性格使 然 ,还 是什么别 的因素 ?思想史难道也遵从 “ 人多势众” 的原则 ?有必要人为地 划定学派 47回答这些 问题 ,不但可 以让我们 弄清库 恩的真实形象 ,也 能促使 我
① “ 我的著作”系指 《 结构》 ,参阅 K h 0 0P 3 8 un2 0 , . 0 . ②学者多用 “ 误解” ( s trrtt n minepe i 、Mises n nse 、“ i ao svrt d is) 误判” ( sed miedn )和 “ 用 ’ ? mi a r s a ig r 滥 ’ ( ssd mi e )等词 。 u
者 ?为什 么他基本上是一 个人孤军奋 战?他 的命运与他独特 的个性 是否 有关?在
他 的思想 发展过程 中,有 哪些因素对他 影响最 大?他的思想对 中国的现实有 何意
义 ?本 人不揣鄙陋 ,试 图通过梳理矛盾 的库恩 形象 ,他与学生 的关系 ,以及影响
他 的思想 形成 的几大事件 ,从 “ 解”与 “ 误 被误解 ”的角度来 阐释库恩 的心 路历
3 科学文化评论》 第 9卷 第 4期 (0 2 2《 2 1 ):3 —5 2 5
专题 :纪念库恩 科学革命 的结构 》发表5 周年 O
库 恩 的身 份 认 同
科学革命的结构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通过读西方学术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颇有感触。
作者托马斯.库恩在这片著作中的核心思想是“范式”作者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哈佛大学校长柯南特要库恩准备一组关于17世纪力学起源问题的演讲。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他先学习了科学史,研读了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柯南特的《伽利略研究》等重要著作,后来又深入钻研了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的物理学,逐渐使他在科学思想史方面形成了一些新的想法。
为日后他与科学观结下了不懈之缘分,1947年的大发现使他从物理学转到科学史,又进一步转到科学哲学。
80年代以后,库恩边转向科学语言的研究,以阐明科学革命的本质及其特征,他用分类字和词典来对它进行阐述。
他更强调科学革命是语言的整体性变化和语言间的不可通约性。
不可通约性在语义学上便是不可翻译性。
自然科学的发展表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明显新特点,预示着人来文明史上和认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关键时期。
科技与社会的互动日趋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首先,日趋增多的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出现促成了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连成一个牢固联系的整体;其次,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密切联系彻底打破了以往那种个体劳动的研究方式,科学技术成了集体劳作和创新。
例如美国的曼哈顿工程、阿波罗计划、贝尔实验室的研究等等;最后,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其自身愈来愈成为一种社会劳动,因而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已不再是两个彼此割裂的领域,而是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之中了,波普尔吧‘问题’作为整个科学探索的起点,爱因斯坦所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问题一旦提出接着就要猜想,猜想是科学认识和科学进化的一种基本形式,猜想是否有价值,是否相对正确,必须经过经验的检验。
毫无疑问,科恩为科学发展的历程提出一种崭新的科学观。
他说:‘历史如果不被我们看成是秩事或年表的堆成的话,那么它就能对我们现在所深信不疑的科学形象产生一个决定性的转变。
《科学革命的结构》(选登)

《科学革命的结构》(选登)库恩;李宝恒【期刊名称】《自然辩证法通讯》【年(卷),期】1980()3【摘要】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自1962年末在美国出版以来,首先在西方世界“形成了一股世界性的热潮”,1970年,出版第二版,加了一个重要的“跋”。
1975年,苏联出版了俄译本。
中译本即将在我国出版。
这里选载的,是该书的第八章。
库恩原来是学理论物理学的。
1947-1950年在哈佛大学当研究生时,兴趣转向科学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科学观。
他认为,科学的发展必然会出现“科学革命”。
当科学发展中出现“反常现象”愈来愈多,原有的理论、模式或“规范”无法解释时,就会引起科学的“危机”,最终导致“科学革命”,拋弃旧规范,提出新规范,使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并引起世界观的改变。
库恩的科学观在西方科学界和哲学界有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科学发展的规律。
库恩的科学观和世界观在现代西方是有重要代表性的一家之言,值得我们研究。
【总页数】7页(P71-77)【关键词】科学革命;反常现象;新规范;科学家;危机状态;常规科学;科学发展;新理论;科学理论;科学观【作者】库恩;李宝恒【作者单位】普林斯顿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N031【相关文献】1.《科学革命的结构》与科学中的女性主义革命 [J], 海伦·朗基诺2.科学持续进化的基本结构——对《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解读 [J], 周宇航;3.从科学革命中的哲学思维看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纪念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发表50周年 [J], 王荣江4.2005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获奖项目选登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三元层状可加工陶瓷的制备、多层次结构和性能关系与材料设计 [J], 无5.科学革命结构理论及其当代效应——以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为研究视域 [J], 王昊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科学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作者托马斯·库恩对科学革命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引发了我对科学革命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过程。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科学革命的几个主要特征,包括范式的变革、科学家的社会地位、科学研究的方法等。
这些特征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科学革命的结构。
而这种结构的变化和演变,不仅受到科学本身的发展和变革的影响,也受到社会、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正是这种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才使得科学革命的结构变得如此复杂和多变。
其次,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
在书中,作者指出科学革命并非像传统观念中那样是一个线性的发展过程,而是一个非线性的、不断迭代的过程。
科学革命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由一个范式取代另一个范式,而是伴随着各种复杂的变化和冲突。
这种非线性的过程,使得科学革命的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也使得科学革命的发展路径更加曲折和扑朔迷离。
最后,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一个充满着挑战和变革的过程。
在书中,作者对科学革命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指出了科学革命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变革。
科学革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伴随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而这些挑战和变革,正是科学革命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源泉。
通过阅读《科学革命的结构》,我深刻地认识到科学革命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过程,是一个非线性的、不断迭代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着挑战和变革的过程。
只有深入理解和把握科学革命的结构,才能更好地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革命的结构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当代问题。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科学革命的结构,以更好地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变革。
科学的革命结构读后感

科学的革命结构读后感第一篇:科学的革命结构读后感“《科学革命的结构》是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塞缪尔·库恩的代表作,是20 世纪历史与哲学领域中最具影响的著作之一。
该书以范式概念为中心,系统论述了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
《结构》出版之后,轰动了整个学术界,形成一阵库恩“冲击波”,成为科学哲学的转折点。
在科学哲学史开辟了一个既不同于逻辑实证主义,又不同于否证主义的“历史学派”时期。
它无疑已导致了科学观上的一次深刻革命。
也对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等诸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产生广泛的影响,同时引起了哲学上的诸多争论。
众所周知,牛顿力学是量子力学在常规条件下的近似,它并没有被淘汰或者推翻,它仍旧起着广泛的作用;科学就是这样,每一种新理论的产生都建立在旧的理论的基础上,前人取得的成恰恰是后人研究的开端,正如牛顿所说,他之所以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但是库恩说:错了!科学不是按这样的方式发展、也不可能按这样的方式发展。
教科书里的科学史遗漏了太多的东西,如果我们找到那些遗漏的细节,就会发现一副完全不同的图景,就像如果我们还原了牛顿那番话的真实背景,就会发现那不过是他在尖刻讽刺辩论对手矮小的身材一样。
那么,在库恩的眼中,科学究竟是在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发展着呢?这个问题,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做了很好的回答。
首先,库恩认为,在一门学科成为科学之前,比如亚里士多德正式创立物理学之前,就存在这种多个范式相互竞争的情况。
在当时,元素说也好、原子说也好,其实质都是库恩所成的范式,而这些范式没有一个得到大家的公认,所以这一阶段的物理学实质上是不存在的。
只有到亚里士多德提出大家公认的范式之后,物理学才成为一门科学固定下来。
同样,今天的社会科学也呈现着这样的局面。
人们之所以常常为这些学科是否可以冠以“科学”之名争论不休,在库恩看来,其原因正是由于这些学科缺乏一种公认范式的缘故。
当然,对于研究者个人而言,针对某种科学所做的研究,其得到的结果可能是由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决定,也可能是由他的个人性格决定的;但对于科学共同体而言,(在常规科学时期)他们必须要承诺接受一套关于本学科的共同的信念——这套共同信念大约也就是库恩所称的“范式”(Pattern)。
库恩范式视域下的问题观及其认识论意义——基于《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反思

等三个方面的 内容 。库恩的问题观重视问题在认识 中的作 用 、 问题 的创新 导 向和问题 的主体性 , 于深化对认 对 识矛盾的理解 , 培养 问题意识 和创新 精神 , 更新思维方式 和视 阈, 进行理论 创新 , 实践 中丰 富和发 展马克思 主 在
义具有积极的意义 。 关 键 词 : 式 ; 科 学 共 同 体 ; 矛 盾 ; 问题 意 识 ; 思 维 方 式 范 中图 分 类 号 : 2 B0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7 6 1 ( 09 0 0 3 0 6 2— 2 9 2 0 )4— 0 7— 3
“ 的核 心概念 , 科 学 认 识 论 角 度 看 , 范 式 ” 体 上 是 的转换 导 致 问题 的 转 换 。他 指 出 , 范 式 在 它 最 初 出 从 “ 整 它 种 包涵重 大 的科 学理 论 成 就 和方 法 、 学共 同体 共 现时 , 的 应 用 范 围 和精 确 性 两 方 面 都 是 极 其 有 限 科
体所 信奉 的 世 界 观 和 共 同 持 有 的 对 范式 的 承 诺 、 信 的严 重 问题 或 迫 切 问 题 并 具 有 比 旧 范式 更 强 的解 题
念; 三是价 值 和价值 标 准 ; 如精 确性 、 简单 性 、 致 性 、 能力 , 一 科学 共 同体是 使 通 过 范式 变 换得 以解 决 的 问题
括 , 以符 号 形 式 出现 的公 式 和 文 字 表 达 , 指 主要 指 重 使一 些被 旧 范 式 视 为 “ 已解 决 的 问题 重 新 成 为 问 早 大 的科学 理论 成 就 ; 是 形 而 上学 范 式 , 科 学 共 同 题 ” 二 指 。一 个新范 式 出现 的意 义 在 于它 能 解 决广 为 人 知
最新《科学革命的结构》干货版

科学革命的结构《科学革命的结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 )。
该书是现代思想文库中的经典名著,作者从科学史的视角探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本质,第一次提出了范式理论以及不可通约性、学术共同体、常态、危机等概念,提出了革命是世界观的转变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科学革命的结构,开创了科学哲学的新时期。
内容简介:《科学革命的结构》的作者是被理查德罗蒂称作为二战之后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以英文写作的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 )。
本书是20世纪学术史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是从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是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
它引导了科学哲学界的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成为科学哲学史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岭。
其影响不仅在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宗教史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在社会公众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书中提出的范式转换”一语如今已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重要词汇。
本书自1962年面世以来就引起强烈反响, 掀起了一股世界性的研究热潮,其影响至今不衰。
本版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为庆祝本书问世五十周年而作,新加入加拿大哲学家伊安哈金教授所写的导读。
自然科学的发展除了按常规科学一点一滴地积累之外,还必然要出现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不仅仅使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还会引起人们世界观的变革。
”-托马斯库恩作品目录:《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技哲学丛书》总序(吴国盛)导读(伊安哈金)序第一章绪论:历史的作用第二章通向常规科学之路第三章常规科学的本质第四章常规科学即是解谜第五章范式的优先性第六章反常与科学发现的突现第七章危机与科学理论的突现第八章对危机的反应第九章科学革命的本质与必然性第十章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第十一章革命是无形的第十二章革命的解决第十三章通过革命而进步第十四章后记一一1969索引译后记本书的读后感绪论在绪论中,作者已经把本文要表达的主题说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