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子午岭针阔混交林隙更新规律
黄土高原刺槐林

一.黄土高原刺槐林面积人工刺槐林是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的水土保持和造林树种,对该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水土流失,乃至对黄河水文状况的调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土高原刺槐林总面积约519.6万亩,刺槐用材蓄积量约37.34万m3,刺槐林资源分布面积由南往北逐渐减少。
延安以南刺槐林资源面积大,渭北黄土高原区是刺槐林的主要分布区,向北随着气温下降、降水量的减少,热量不足等直接影响到刺槐林资源分布。
二.黄土高原刺槐林分布黄土高原刺槐适生区包括山西大部分地区(偏关、神池、五赛岢岚的部分地区除外)、陕西和甘肃的大部分地区(榆林、神木、府谷、定边、环县、渭源、漳县、定西、榆中靖远、白银的部分地区除外)、宁夏的部分地区(泾源、彭阳、西吉、海原和同心等县)。
刺槐林生长适宜生态区本区范围自西向东顺甘肃定西、会宁一线,经西吉、固原向东到宁夏与陕西界,入陕经甘泉、延安南顺延长和清涧界朝东北方向进入山西兴县,东部以吕梁山西侧为界,南靠渭北黄土高原南界,向西经甘肃天水、武山漳县、渭源止定西南界。
本地区年均气温7—13℃,年均降水550—700mm,≥10C 积温2800-4400C,年降水量600mm等值线通过本区,干燥度为1-1.5,属于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地形以黄土丘陵、台塬为主,主要土壤以黄绵土、黑垆土和褐土为主。
①陇中区:北起定西、会宁一线以南,天水向西经太子山一线以北地区东和东北与宁夏接壤,西部分别与甘肃渭源、漳县、武山为界,包括16个县(市),总面积约725万hm2。
本地区处于黄土高原西部,地形地貌主要为山原沟壑、黄土峁沟壑为主,年均气温7—9℃,年均降水量400-600mm,≥10℃积温2800-3000℃,属于半干旱气候,土壤为黑垆土与灰钙土交错分布地区②黄土高原区:地处黄土高原南部,黄龙山、桥山以南,“北山“以北,包括22个县(市),总面积202万hm2,地貌由黄土塬、破碎塬及一系列起伏不大的低山、丘陵组成,海拔高度800-1300m,水土流失严重,年侵蚀模数为2000-3000t/km2,年均气温9-13C,≥10℃积温3100-4400℃,年均降水500—700mm,千燥度1-1.4,属于暖温带半干温润气候,气温由东向西递减降水则西部多于东部。
陕北黄土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植被与土壤耦合关系研究

13-242021 年 5 月第 30 卷 第 5 期Vol. 30,No. 5草业学报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DOI : 10. 11686/cyxb2020458http ://cyxb . magtech. com. cn濮阳雪华,王月玲,赵志杰,等•陕北黄土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植被与土壤耦合关系研究•草业学报,2021, 30(5): 13 — 24.PU YANG Xue -hua , WANG Yue -ling , ZHAO Zhi -jie , et al . Coupl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vegetation and soil in different vegetation restoration mod els in the Loess region of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 , 2021, 30( 5) : 13 — 24.陕北黄土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植被 与土壤耦合关系研究濮阳雪华―2* *,王月玲2,赵志杰】,黄娟2,杨宇2收稿日期:2020-10-14;改回日期:2020-12-14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 2016YFC0501705,No. 2017YFC0504406)资助 作者简介:濮阳雪华(1987-),男,安徽广德人,讲师,博士。
E -mail : ********************* 通信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 E -mail : puyangxuehua@163. com(1.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871;.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深圳518040)摘要:植被与土壤耦合协调关系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高效实施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一种适用于子午岭林区荒山造林的整地方式

收稿日期:2019-02-26 作者简介:周 丽(1970-),女,甘肃合水人,林业工程师,主要从事造林、育苗、林业工程管理等工作。
66 2019 年第 14 期(总第 571 期)
林业科技 页眉.tif not exist! LinyeKeji
旱地区的坡地以及需要蓄水保土的石质山地的造林 地整地,包括黄土高原地区。鱼鳞坑为近似半月形的 坑穴,外高内低,长径沿等高线方向展开,短径略小 于长径。 1.2.4 沟状整地 沟状整地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 区的造林地整地。在种植行中挖栽植沟,再按一定的 株距挖坑栽植,并长期保持行沟。 1.2.5 集水整地 集水整地适用于干旱、半干旱、极 干旱区以及干热河谷和石漠化地区。在较平坦的造 林地开沟,向沟两边翻土,将沟两旁修成边坡,然后 在沟内打横埂,两边坡与两横埂之间围成一定面积 的双坡面集区。 1.3 整地季节
在上年秋冬季或造林一个月前进行整地。在有 冻害的地区和土壤质地较好的湿润地区,可以随整 随造。旱区造林整地应在雨季前或雨季进行,也可随 整随造。
2.1 整地方式 采用带状整地和鱼鳞坑整地相结合的方式,取
带状整地的整地结构,鱼鳞坑布设。 2.2 适用范围 2.2.1 适用的造林林种 适应于防护林的造林整 地方式。由于整地面积小,营造经济林时不利于后 期管理。 2.2.2 适用的造林方式 适用于人工植苗造林、穴 播和插杆造林。 2.2.3 适用的立地类型 适用于各种立地类型,特 别适应于坡度小于 30°的坡地。坡地大于 30°时整 地难度增大,不利于整地成形。 2.3 整地方法 2.3.1 布设 沿等高线水平布设,根据栽植密度确 定行间距,呈“品”字形排列,依次避开需保护和利用 的林木,确保相邻行不重叠,垂直整地,防止由上而 下呈直线,长期水蚀形成径流。 2.3.2 整地方法 根据设计确定整地尺寸,标明上
2023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一部分高频考点突破 高频考点1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高频考点13__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选择题[2022·全国高三专练]下图为我国45°N地形剖面示意图,甲、乙、丙为不同植被类型区。
据此完成1~2题。
1.甲地植被类型最可能是()A.温带荒漠B.温带落叶阔叶林C.温带草原D.亚寒带针叶林2.甲—乙—丙植被类型的更替体现()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2022·黑龙江铁人中学测试]读图,完成3~4题。
3.与②地相比,①地气温较高的原因是()A.纬度低,获得的太阳辐射多B.地处盆地,海拔低,热量不易扩散C.沿岸暖流流经,对气候有增温作用D.终年受副高控制,晴天多,光照强4.某登山爱好者从③地山麓向上攀登,依次看到的植被类型是()A.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高山灌丛B.热带雨林—热带草原—常绿阔叶林—热带荒漠C.热带草原—热带荒漠—常绿硬叶林—高山灌丛D.热带草原—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高山草甸[2022·广西玉林模拟]大叶女贞(图1)喜光,喜温暖湿润环境,不耐干旱和土壤瘠薄,根深,抗风能力强。
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华北、西北地区也有栽培。
女贞枝叶清秀,生长快,耐修剪,树形整齐,夏日白花满树,是一种很有观赏价值的园林树种,在北方更称得上常绿行道树中的“一哥一姐”。
2021年春,山东省境内作为行道树的很多大叶女贞却不见新芽(图2),其实这些树已经悄然死去。
据此完成5~6题。
5.造成该年山东省境内大叶女贞死亡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山东()A.春季干旱少雨B.冬季的强寒潮低温C.春季虫灾严重D.春季的倒春寒天气6.与山东省同期相比,上海市大叶女贞树鲜有死亡现象发生,主要是因为上海市()A.温差较小B.空气湿润C.光照丰富D.气温较高[2022·全国高三测试]山区不同地方往往存在着不同的气候条件、植被种类、土壤类型,孕育了与之相适应的昆虫,下表为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某山地基带内昆虫调查数据结果。
重庆缙云山针阔混交林林隙树木更替规律研究

重庆缙云山针阔混交林林隙树木更替规律研究重庆缙云山山脉位于重庆西南部,长约50公里,是重庆市境内陡峭的山区。
在重庆缙云山上积蓄着大量的生物多样性,具有较高的中草药的价值,是重庆市珍贵的自然资源。
随着人类发展需求的不断增长,重庆缙云山的有机植被景观正在发生变化,其树种组成、植被面积及树种层次结构等分布特征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重庆缙云山是重庆市重要的休养和自然景观和多样性资源保护重地,其珍贵的植被和自然景观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重庆缙云山的植被主要是针阔混交林,以马尾松为主要树种,有马尾松、落叶松、云杉、苹果条松等树种混交栽培。
这种植被覆盖面积占重庆缙云山总面积的97.45%,其丰富的树种和结构复杂性也被认为是地区生态系统特别重要的类型,构成了当地生态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植被层次结构上,针阔混交林是马尾松乔木层、乔木林篱和下层灌木植物的混合树种结构,乔木层由马尾松、落叶松、云杉等乔木构成;乔木林篱由苹果条松等小灌木植物及泡沫榆等矮灌木植物组成,有细根草丛、荒地草等植物混在其中。
泡沫榆和果树等下层植物构成了树种层次的最底层,药用植物分布也极为丰富。
为了保护重庆缙云山自然植被景观,采取合理的森林经营管理措施,开展针对性的植•被调查和研究,旨在了解该地区森林景观构成形成过程,以及森林林隙树木更替规律。
对森林景观树木及其分布形态、质量、均衡性、空间动态变化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根据监测结果采取有效的管护和管理措施,推进植被的更替、优化和建设,以实现重庆缙云山市场的生态系统恢复。
针对重庆缙云山植被变化,有必要开展植被物种多样性、林分密度和树种结构复杂性等研究,以找出重庆缙云山林隙树木更替规律,深入理解林隙树木更替影响因素,更好地利用林隙树木更替规律的集结性,为地理空间分布变化的预测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黄土高原山地森林群落植物区系特征与地理格局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9卷第7期2014年7月V ol.69,No.7July,2014收稿日期:2014-01-24;修订日期:2014-06-0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1059);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1FY110300)[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1271059;National Key Basic Research Special Foundation of China,No.2011FY110300]作者简介:赵鸣飞,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植被生态学。
E-mail:landscaper.mf@通讯作者:康慕谊,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1459M),研究方向为资源与环境生态学、植被地理学。
E-mail:kangmy@916-925页黄土高原山地森林群落植物区系特征与地理格局赵鸣飞1,2,王宇航1,2,邢开雄1,2,康慕谊1,2,刘全儒3,李秋颐2,黄永梅2(1.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3.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875)摘要:本文以样地数据为基础,对黄土高原内11座山地森林群落的区系组成、联系、格局以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森林群落物种丰富,353个样地共调查到维管植物108科473属1222种,其中被子植物93科447属1179种,裸子植物4科7属9种,蕨类植物11科19属34种。
(2)按区域和局地两个尺度统计显示,研究区内科、属分布区类型以“温带分布”特别是“北温带分布”为主,此特征在群落尺度上尤显突出。
(3)非度量多维度标度排序(NMDS)第一轴主要揭示各山地森林分布的典型海拔变化范围,第二轴则展示出各山地的地理纬度位置关系;系统聚类树同样体现出各山地间基于区系组成特征的地理空间联系与南北位置关系,并将各山地依区系组成特征划分为4组;经比较山地间最大Sørenson 相似性系数知,贺兰山因地处区域西北边缘而与其他山地间区系联系最弱,反之太岳山与其他山地区系联系最强。
子午岭华池林区生态工程建设典型造林模式

子午岭华池林区生态工程建设典型造林模式【摘要】通过对华池林区各种因子对立地条件的影响,划分了不同的立地类型,并结合多年生态工程建设取得的经验,总结出了适宜造林的典型模式,对于本林区今后实施各项工程造林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立地类型造林模式华池林区华池林区位于子午岭林区北端,庆阳市华池县境内,总面积16.32万hm2。
通过对华池林区各种因子对立地条件的影响,划分了不同的立地类型,并结合多年生态工程建设取得的经验,总结出了适宜造林的典型模式,对于本林区今后实施各项工程造林具有指导意义。
1 工程区基本情况1.1 自然概况华池林区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貌类型,地质史上属颚尔多斯地块,是陇东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山脉为南北走向,系洛河与泾河的分水岭,地形起伏沟壑连绵,东部子午岭林区属丘陵沟壑区,山低坡缓,西北部属梁峁沟壑区,山高坡陡。
海拔高度1110-1782m,相对高差200-400m,坡度一般在15°-35°之间。
气候划分上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8.4℃,最高气温38℃;最低气温-26.5℃。
年平均降水量481.2mm,年相对湿度62%,无霜期165d,年平均蒸发量1513.6mm。
气候特点:春秋干旱多风,冬季寒冷干燥,降水不均。
灾害性气候主要表现为干旱、冻害、暴雨、冰雹。
1.2 土地利用现状全场总经营面积16.32万hm2,其中林业用地8.79万hm2,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6.94万hm2,疏林地0.94万hm2,灌木林地0.56万hm2,未成林造林地0.33万hm2,无林地4.86万hm2,活立木总蓄积294万m3。
森林覆盖率52.8%。
2 工程区立地类型划分2.1 立地类型划分依据华池林区在地质构造上属颚尔多斯地块的南部,在长期的侵蚀切割下,形成了支离破碎的地貌,相对海拔较低,降水、光照、土壤等自然因子变化较小的特点,我们主要依据地形因子,将整个林区划分为七个立地类型,即梁峁、阳坡、半阳坡、阴坡、半阴坡、沟谷、川台。
塞罕坝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规律初探

基金项目: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科技专项项目“塞罕坝生态景观林与森林康养产业协同化培育技术研究”(202104F009)。
作者简介:付立华(1983—),女,河北承德人,林业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森林培育。
收稿日期:2021-10-26塞罕坝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规律初探付立华1张岩1张菲1程顺1许中旗2(1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河北围场068466;2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摘要:塞罕坝机械林场主要有漫甸和丘陵两大地形。
该研究结合这两大地形,根据现有的森林资源和资料,对3种群落演替系列和当前塞罕坝主要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塞罕坝地区漫甸区的顶级群落为稀树草原植被,丘陵山地阴坡的顶级群落为云杉林或华北落叶松林;丘陵山地阳坡如果人为干预进行造林,其顶级群落可以为人工林。
关键词:森林群落;演替规律;塞罕坝中图分类号Q948.1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2)02-0065-03塞罕坝机械林场地处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是清朝著名的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期因为频繁受到自然、战争、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原始森林遭到极大破坏,1962年建立塞罕坝机械林场后,森林植被开始得到有效恢复。
目前,有林地面积7.67万hm 2,林木蓄积量1036万m 3,森林覆盖率82%,造就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构筑了一道为京津阻沙源、涵水源,为河北增资源的绿色长城。
目前,塞罕坝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地球卫士奖”获得者,是国内乃至国际生态恢复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先进典型,影响力已远远超出了塞罕坝的地域空间和林业行业范围。
同时这里也是生态环境极端脆弱区,其处于几个重要生态因子梯度变化的交错地带,是浑善达克山地的南缘,坝上高原与燕山山地交汇处,森林-草原的过渡区,也是半干旱气候向半湿润气候的过渡地带。
因此,笔者在现有森林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塞罕坝不同地形的演替系列,确定该地区的潜在植被,为今后塞罕坝的森林经营提供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1 1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 题目:黄土丘陵子午岭针阔混交林隙更新规律 院 系: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科专业: 科学教育 指导教师: 张希彪(教授) 作者姓名: 雷宏 王超 赵玉杰 黄土丘陵区子午岭针阔混交林林隙更新规律 雷宏,王超,赵玉杰,张希彪 (陇东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摘 要:以黄土丘陵区子午岭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线法研究了林隙的形状、大小、形成方式、形成木的种类、数量、径级、形成年龄、林窗内物种组成及更新状况等。结果表明: 该林区林隙砍伐形成方式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根拔形成方式与坡度呈显著正相关,林隙形成木的数量与坡向也呈显著正相关,更新树种组成较形成木丰富。在林冠下和林隙内,辽东栎的优势度在更新幼苗物种组成中都居最高,其他依次为油松、茶条槭、杨树。对相对优势度位于前4 位的更新乔木幼苗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除油松与辽东栎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之外,其余种类幼苗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但杨树与辽东栎、杨树与茶条槭均存在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对林隙更新优势度位于前4 位的乔木更新数量与林隙环境因子主成分进行相关分析表明,杨树幼苗更新受地形因子影响较大,油松幼苗更新受土壤养分特征影响显著,茶条槭的更新受地形因子和林隙形成木的特征影响显著,辽东栎幼苗更新与上述5 种环境因子主成分无显著相关性。 关键字:林隙;针阔混交林;更新;优势度 The regeneration rules of coniferous-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gap in
Zi Wu Ling the loess hilly Leihong ,Wangchao, Zhaoyujie, Zhangxibiao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ngdong University, Qingyang, 745000 ,Gansu)
Abstract: Taking the coniferous-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inZi wu ling the loess hill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dopt line transects method to study the shape, size, form the way, forming wood species, number, diameter level, formation age, gaps update status within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etc.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rest with altitude formed gaps cut way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slope, formed root pulling way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slope angel, the number of gap maker and slope to also show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Richness was higher for seedlings than gap makers. the amount of Quercus liaotungensis seedlings is the most in the canopy gaps and within ,others Pinus tabulaeformis, Acer ginnala Maxim. , Populus. Located on the front of relative advantage degree 4 updates on tree seedlings Spearman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existence of Pinus tabulaeformis and Quercus liaotungensis i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relationship, other kinds seedlings are not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But Poplar and Quercus liaotungensis, Poplar and Acer ginnala Maxim. there are micro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relationship . For seedling trees and gap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principal compon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Poulus seedlings was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topographical factors ,while that of Pinus tabulaeformis was affected heavily by soil characteristics, that of Acer ginnala Maxim. was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topographical factors and gap maker characteristics, but Quercus liaotungensis seedling was not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5 kind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Key words: gap; Needle broadly mixed forests; Update; Advantage degree 0 引言 林隙是指1株以上林冠层(主林层)树木死亡而形成的林间空隙,是新个体占据与更新的空间[1-3]。林窗作为森林景观流动镶嵌结构的基础,是不同类型森林更新循环和动态维持的重要因素,也是森林群落苗木更新的主要场所和维持生物物种多样性的重要环境,是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变化中必不可少的驱动因素[1,2]。由于林窗更新的循环往复使森林处于不断地发育与变化之中,林窗的形成与消亡过程也正是森林不断发育与更新的生态学过程[3,4]。对林窗动态特征的认识,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林窗对森林群落组成、结构和动态的影响及其维持机制[5]。 林隙的形成和变化构成了森林景观的流动镶嵌结构,对植被的正常更新具有重要作用[1,4,
5]。林隙作为一种经常发生的小规模的干扰,是森林循环更新的一个重要阶段[6]。作为森林循
环的重要一环,林隙已被看成是保护和维持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具体地段和主要场所。 近年来,我国学者已对温带红松阔叶林[6,7]、红松阔叶混交林[8]、亚高山暗针叶林[9~11]、亚热带针阔混叶林[12,1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4~17]、常绿阔叶混交林[18]以及热带山地雨林[19]等植被类型的林窗特征及更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于以暖温带森林草原为基带的亚顶极群落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次生林的林窗动态特征及更新状况研究未见报道。本文以位于黄土丘陵区的油松天然次生林群落为研究对象,对其林隙干扰特征和林隙更新调查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该区林隙干扰环境与更新的关系,以掌握林隙更新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子午岭林区林隙更新特征及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子午岭森林演替及发展前途,为子午岭森林更新和可持续经营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地概况 甘肃子午岭位于黄土高原中心,甘肃省东部,纵跨庆阳地区的华池、合水、宁县、正宁四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07°59′~108°43′,北纬33°18′~36°39′,林区总面积4970.2km2[7]。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向东北倾斜,海拔1300m~1700m,相对高差300m左右,梁峁顶部浑圆平缓,倾斜3~5°,沟坡上斜下陡,变化于10~35°之间。本区处于森林草原和半干旱草原的过渡区,气候温和湿润,其北小半部属陇中北部温带半干旱气候,南大半部属陇中南部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均气温7.4~8.5℃,极端最低温度-27.7℃,极端最高气温为36.7℃,年降水量500~620mm,年平均相对湿度63%~68%,地带性土壤为灰褐土[8]。 子午岭林区是黄土高原目前保存较好的一块天然植被区,是黄土高原中部地带重要的生态公益林[9]。现分布于子午岭的森林大部分是天然次生林,主要森林类型有油松林(Pinus tablef ormis)、辽东栎林(Quercus liaotungensis)、山杨林(Poplus davidiana)、白桦林(Betula platyphylla)和侧柏林(Platycladus orientalis)。本区油松林大部分是天然次生林,是原始林受到大面积的反复破坏后,经次生演替而形成的。该林分多是纯林,群落结构复杂,林分郁闭度较高,灌木、草本层发达,常见灌木种有毛叶水荀子(Cotoneaster submultiflorus)、沙莱(Cornus bretschnei deri )、黄刺梅(Rosa xanthina)、鼠李(Rhamnus globosa) 、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 等。常见伴生种有漆树( Toxicoden dronvernicifluum) 、榆(Ulmus pumila) 、刺五加( Acanthopanax senticosus) 等。 2 研究方法 在子午岭中湾林场的油松林中寻找林隙,并在林下布设10m ×10m 的对照样地,共调查了25 个林隙和25 个林下样地。在林隙和林下每块样地中分别设置3 个2m ×2m 的小样方,总计为150 个小样方。对林隙和林下每个小样方中的灌木层树种及幼苗幼树进行每木检尺,记录其株数,测量地径、树高、年龄、冠幅。并记录每个样方中的枯落物厚度、植被盖度以及主要的环境因子(海拔、光照强度、坡度、坡向等) 。 在以上调查的基础上,选取2 个林隙和2 个林下样地作为跟踪观察样地,对其中的油松幼苗幼树标记编号,跟踪调查每株油松幼苗幼树的连续生长高度,观察油松幼苗幼树在林隙与林下的高度生长差异。 林隙调查采用样线调查法[4],在山脊、阴坡和阳坡沿等高线方向分别随机设置一条400m×20m的样带,根据Brokaw[22]和Runkle[4]关于林冠林窗(CG)和扩展林窗(EG)的定义,对样带内出现的每个林窗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林窗的形状、大小、形成方式、形成木的种类、数量、径级、形成年龄、林窗内物种组成及更新状况等。林窗年龄的判断采用估测法[23] ,即根据倒木发生时对相邻立木创伤的疤痕或腐朽倒木上重新长出小树的年龄以及调查者的经验结合判断。对于发生在竞争中死亡的个体则根据活立木与死亡木的年龄差异来判断死亡年数[12]。测定海拔、坡度和坡向等地形指标,同时采集林隙表层土样带回实验室进行土壤理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