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传输方式教案.
第6章 传输层教案(计算机网络)

第6章传输层教学目标:1、了解传输层的功能2、掌握TCP和UDP协议的工作原理3、理解TCP和UDP协议和上层通信机制教学重点:传输层的功能,TCP和UDP协议教学难点:TCP和UDP协议通信机制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教学内容及过程:第6章传输层6.1内容简介传输层是OSI七层参考模型的第四层,它为上一层提供了端到端(end to end)的可靠的信息传递。
物理层使我们可以在各链路上透明地传送比特流。
数据链路层则增强了物理层所提供的服务,它使得相邻节点所构成的链路能够传送无差错的帧。
网络层又在数据链路层基础上,提供路由选择、网络互联功能。
而对于用户进程来说,我们希望得到的是端到端的服务,传输层就是建立应用间的端到端连接,并且为数据传输提供可靠或不可靠的链接服务。
6.2传输层简介一、传输层的定义传输层是OSI模型的第4层。
一般来说,OSI下3层的主要任务是数据通信,上3层的任务是数据处理。
该层的主要任务用一句话表示就是“向用户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服务,处理数据包的传输差错、数据包的次序、处理传输连接管理等传输方面的问题,以保证报文的正确传输”。
二、传输层功能⏹连接管理⏹流量控制⏹差错检测⏹对用户请求的响应⏹建立无连接或面向连接的通信→面向连接:会话建立、数据传输、会话拆除→无连接:不保证数据的有序到达6.3TCP协议传输层协议为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totocol),因此传输层也被称为TCP层。
TCP 协议是面向连接的端到端的可靠的传输层协议。
它支持多种网络应用程序,对下层服务没有多少要求,同时假定下层只能提供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并可以在多种硬件构成的网络上运行。
一、TCP分段格式⏹序列号和确认号(32比特)⏹ 窗口(16比特) ⏹ 校验和(16比特) ⏹ 数据(可变大小) ⏹ 头长度(4比特) ⏹ 标志(6比特) ⏹ FIN (完成) ⏹ PSH (推) ⏹ RST (复位) ⏹ SYN (同步) ⏹ 紧急指针(16比特) ⏹ 选项(可变长度) 二、TCP 的连接建立和拆除 1、TCP 的连接建立2、TCP 的连接建立发送 SYN接收 SYN1发送 SYN接收 SYN 发送 SYN, ACK接收 SYN123、TCP 连接建立4、TCP 连接拆除发送 SYN接收 SYN 发送 SYN, ACK建立会话123接收 SYN三、TCP 可靠传输技术当TCP 的连接建立好后,为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TCP 协议要求对传输的数据都进行确认,为保证确认的正常进行,TCP 协议首先对每一个分段都作了32位的编号,称为序列号。
大学计算机网络组网技术教案

大学计算机网络组网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组网技术的基本原理,了解各种常用网络设备的功能和特点,建立面向实际应用的网络设计思路和方法,掌握网络的配置、管理和维护等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组网技术的基本原理,各种常用网络设备的功能和特点,网络的配置、管理和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1. 计算机网络组网技术的基本原理(1)组网的基本要求(2)网络互连技术(3)协议体系结构(4)数据传输方式2. 各种常用网络设备的功能和特点(1)集线器(2)交换机(3)路由器(4)防火墙等安全设备3. 网络的配置、管理和维护(1)IP地址配置(2)路由配置(3)网络拓扑管理(4)安全管理(5)网络故障排除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课程设计中,要尽可能多地使用计算机网络组网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加深对某些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与应用的平台。
四、教学评估本课程评估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平时成绩。
包括出勤率、作业成绩、实验成绩等。
2. 期末考试。
主要考查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组网技术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
要求学生完成指定的网络实验,并提交实验报告,评分将考虑实验完成情况和报告质量。
五、教学资源本课程需要使用的教学资源包括:1. 教材。
建议使用《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等教材。
2. 实验室。
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以便学生进行实验。
3. 课程网站。
提供课程资料、实验指导、在线测试、论坛等功能,可以方便学生学习和交流。
六、教学进度本课程的教学进度如下:第一周:计算机网络组网技术概述第二周:网络互连技术第三周:协议体系结构与数据传输方式第四周:网络设备的功能和特点第五周:集线器的使用第六周:交换机的使用第七周:路由器的使用第八周:网络安全技术第九周:网络配置和管理第十周:网络故障排除和维护第十一周:复习和总结七、教学保障为保障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应配备满足以下条件的师资和教学资源:1. 师资力量。
高中信息技术数据交换技术教案副本

高中信息技术数据交换技术教案副本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数据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
2. 掌握数据交换技术的原理和分类。
3. 了解常见的数据交换技术应用场景。
4.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据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1.1 数据交换的定义1.2 数据交换的重要性2. 数据交换技术原理2.1 电路交换2.2 存储转送交换2.3 报文交换2.4 数据包交换3. 数据交换技术分类3.1 电路交换技术3.2 存储转送交换技术3.3 报文交换技术3.4 数据包交换技术4. 数据交换技术应用场景4.1 互联网数据传输4.2 移动通信网络4.3 局域网和广域网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数据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据交换技术。
3. 实践操作法:安排课后实践,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环境1. 教室环境: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连接。
2. 实践环境:计算机实验室,网络设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数据交换技术基本概念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实践任务,检验学生对数据交换技术的掌握程度。
3. 课程报告:让学生选择一个数据交换技术应用场景,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信息技术》相关章节。
2. 课件:数据交换技术PPT。
3. 网络资源:相关数据交换技术的学术论文、教程、案例等。
4. 实践工具:网络模拟软件、数据包抓包工具等。
七、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引出数据交换技术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数据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
3. 分析:分析数据交换技术在不同应用场景的优缺点。
4. 实践: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体验数据交换过程。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八、教学活动1. 课堂讲解:数据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
2. 案例分析:分析互联网数据传输、移动通信网络等实际应用场景。
教学案序号五

教学案序号:29第七讲 TCP/IP网络参考模型教时分配:共两教时第一教时【教学目标】1.了解TCP/IP网络参考模型基本概念。
2.了解TCP/IP网络参考模型。
【重点与难点】1.TCP/IP的分层及各层中常见的网络协议2.TCP/IP网络参考模型的层次及功能。
3.并掌握TCP/IP的分层与OSI的分层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过程】复习:一、TCP/IP网络参考模型1.TCP/I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TCP/IP协议是一个协议集,它包含了100多个协议。
TCP/IP协议是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两个协议。
2.TCP/IP协议的作用解决异构网络的通信问题。
目的是向高层隐藏底层物理网络的细节,为用户提供统一的通信服务。
3.TCP/IP协议的特点:(1)开放的协议标准,可以免费使用,并且独立于特定的计算机硬件与操作系统。
(开放性)(2)独立于特定的网络硬件,可以运行在局域网、广域网,更适宜与互联网中。
(互操作性)(3)统一的网络地址分配方案,使得整个TCP/IP设备在网内都有唯一的地址。
(统一性)(4)标准的高层协议,可以提供多种可靠的用户。
(协议简单,性能可靠)(5)具有安全性和灵活性。
4.TCP/IP网络参考模型与层次TCP/IP网络参考模型OSI参考模型(1)网络接口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2)互联层(IP层)网络层(3)传输层(TCP层)传输层(4)应用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5.TCP/IP网络参考模型的层次及功能:(1)网络接口层:负责管理设备和网络之间的数据交换,以及同一设备与网络之间的数据交换,它接收上一层的IP数据报,通过网络向外发送,或接收和处理来自网络上的物理帧,并抽取IP数据报向IP层传送。
(2)互联层(IP层)(网际层):负责管理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
主要协议:协议的功能网际协议(IP协议)使用IP地址确定收发端提供端到端的数据报传递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协议)处理路由,协助IP层实现报文传送的控制机制,提供错误和信息报告地址解析协议(ARP协议)将网络层地址转换为链路层地址逆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协议)将链路层地址转换为网络层地址(3)传输层:TCP层在IP层上面,确保所有传送到某个系统的数据正确无误地到达系统。
教科版信息技术选修网络技术应用数据交换技术教案发表稿

教科版信息技术选修网络技术应用数据交换技术教案发表稿第一章:数据交换技术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数据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据交换技术的分类及原理理解数据交换技术在网络通信中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数据交换技术的定义数据交换技术的分类: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帧中继交换、ATM交换等数据交换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优缺点数据交换技术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数据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原理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数据交换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实例1.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数据交换技术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数据交换技术分类及优缺点的理解程度第二章:电路交换技术2.1 教学目标掌握电路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了解电路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2.2 教学内容电路交换技术的定义及工作原理电路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电路交换技术在现代通信网络中的应用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电路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电路交换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实例2.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电路交换技术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电路交换技术优缺点及应用场景的掌握情况第三章:报文交换技术3.1 教学目标掌握报文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了解报文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3.2 教学内容报文交换技术的定义及工作原理报文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报文交换技术在现代通信网络中的应用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报文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报文交换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实例3.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报文交换技术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报文交换技术优缺点及应用场景的掌握情况第四章:分组交换技术4.1 教学目标掌握分组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了解分组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4.2 教学内容分组交换技术的定义及工作原理分组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分组交换技术在现代通信网络中的应用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分组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分组交换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实例4.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分组交换技术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分组交换技术优缺点及应用场景的掌握情况第五章:帧中继交换技术5.1 教学目标掌握帧中继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了解帧中继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5.2 教学内容帧中继交换技术的定义及工作原理帧中继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帧中继交换技术在现代通信网络中的应用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帧中继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帧中继交换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实例5.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帧中继交换技术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帧中继交换技术优缺点及应用场景的掌握情况第六章:ATM交换技术6.1 教学目标掌握ATM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了解ATM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6.2 教学内容ATM交换技术的定义及工作原理ATM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ATM交换技术在现代通信网络中的应用6.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ATM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ATM交换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实例6.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ATM交换技术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ATM交换技术优缺点及应用场景的掌握情况第七章:数据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7.1 教学目标了解数据交换技术的发展历程掌握数据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7.2 教学内容数据交换技术的历史发展当前数据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未来数据交换技术的发展方向7.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数据交换技术的历史发展及当前发展趋势采用小组讨论法,探讨未来数据交换技术的发展方向7.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数据交换技术历史发展的了解程度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数据交换技术发展趋势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掌握情况第八章:数据交换技术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实例8.1 教学目标了解数据交换技术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实例8.2 教学内容数据交换技术在互联网中的应用实例数据交换技术在企业网络中的应用实例数据交换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实例8.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数据交换技术在各种应用场景中的具体实例8.4 教学评价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数据交换技术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实例的掌握情况第九章:数据交换技术的实践操作9.1 教学目标掌握数据交换技术的实践操作方法9.2 教学内容数据交换设备的操作方法数据交换协议的配置方法数据交换技术的故障排查方法9.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数据交换技术的实践操作9.4 教学评价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数据交换技术实践操作的掌握程度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目标总结数据交换技术的主要知识点展望数据交换技术的发展前景10.2 教学内容回顾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探讨数据交换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0.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总结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采用小组讨论法,展望数据交换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0.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数据交换技术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数据交换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的理解程度重点解析本文档详细介绍了数据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分类、原理及其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计算机网络教案一、教案概述计算机网络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之一,对于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和合理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各层次结构和相关协议;3. 熟悉常见的网络设备和工具的使用方法;4. 能够构建简单的局域网和广域网,并进行故障排除;5.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和趋势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2.1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2.2 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的功能和协议3. 网络通信原理和技术3.1 数据的传输方式和编码方式3.2 路由选择和数据链路控制4. 网络设备和工具的使用4.1 网络设备的分类和功能4.2 常见的网络工具和软件的使用方法5. 局域网和广域网的构建和管理5.1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和组网原理5.2 广域网的搭建和连接6. 网络安全和故障排除6.1 常见网络安全威胁和防护措施6.2 网络故障分析和排除方法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教师讲解、演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原理;2.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网络设备和工具的使用,提高实践能力;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解决实际问题;4. 课堂互动:引入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氛围。
五、教学评估方式1. 平时表现: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2. 期中考试:以闭卷方式进行,主要考察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报告和项目考核,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职计算机原理教案:DMA方式 通道方式

江苏省XY中等专业学校2020-2021-2教案编号:
教学内容(1)从外围设备发出DMA请求;
(2)CPU响应请求,把CPU工作改为DMA操作方式。
DMA控制器从CPU接管总线的控制;
(3)由DMA控制器对内存寻址,即决定数据传送的内存单元地址及数据传送的长度,并执行数据传送操作控制;
(4)向CPU报告DMA操作的结束。
8.5通道方式
8.5.1通道的基本概念
1.定义
通道是一种通过执行通道程序管理I/O操作的控制器,它使主机与I/O操作之间达到更高的并行程度。
由于它的任务是管理实现输入/输出操作,提供一种传送通道,所以将这种部件称作“通道”。
在采用通道方式的系统中,除了供CPU编程使用的机器指令系统外,还设置另外供通道专用的一组通道指令,用通道指令编制通道程序,存入存储器。
当需要进行I/O操作时,CPU只需启动通道,然后可以继续执行自身的程序,通道则执行通道程序,管理与实现I/O操作。
在通道程序中允许采用多种I/O传送方式,使
教学内容才能选择另一台设备。
2.字节多路通道
这种通道可以连接与管理多台慢速设备,以字节交叉方式传送数据。
3.数组多路通道
这种通道可以连接多台快速设备,允许并行工作,但通道以成组交叉方式传送数据。
提问:简述三种通道方式的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并相互补充。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8.4 DMA方式8.5通道方式8.4 DMA方式
8.4.1 基本概念
8.5通道方式
8.5.1通道的基本概念
教后札记。
SQLServer数据库教案

教案:SQL Server数据库教案第一章:SQL Server概述1.1 课程目标了解SQL Server的发展历程掌握SQL Server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了解SQL Server的体系结构1.2 教学内容SQL Server的发展历程SQL Server的基本概念和特点SQL Server的体系结构1.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1.4 教学资源-PPT-案例文件1.5 教学步骤1. 介绍SQL Server的发展历程2. 讲解SQL Server的基本概念和特点3. 讲解SQL Server的体系结构第二章:SQL Server数据库的创建和管理2.1 课程目标掌握SQL Server数据库的创建和管理方法2.2 教学内容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的创建和管理方法2.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2.4 教学资源-PPT-案例文件2.5 教学步骤1. 介绍数据库的基本概念2. 讲解数据库的创建和管理方法3. 分析案例并演示操作过程第三章:SQL Server表的设计和管理3.1 课程目标掌握SQL Server表的设计和管理方法3.2 教学内容表的基本概念表的设计和管理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3.4 教学资源-PPT-案例文件3.5 教学步骤1. 介绍表的基本概念2. 讲解表的设计和管理方法3. 分析案例并演示操作过程第四章:SQL Server索引和约束的应用4.1 课程目标掌握SQL Server索引和约束的应用方法4.2 教学内容索引和约束的基本概念索引和约束的应用方法4.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4.4 教学资源-PPT-案例文件4.5 教学步骤1. 介绍索引和约束的基本概念2. 讲解索引和约束的应用方法3. 分析案例并演示操作过程第五章:SQL Server数据查询和操作5.1 课程目标掌握SQL Server数据查询和操作方法5.2 教学内容数据查询的基本概念数据查询和操作方法5.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5.4 教学资源-PPT-案例文件5.5 教学步骤1. 介绍数据查询的基本概念2. 讲解数据查询和操作方法3. 分析案例并演示操作过程第六章:SQL Server数据传输6.1 课程目标掌握SQL Server中数据传输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 数据传输方式
一、教学目标:
掌握数据传输方式
理解数据传输方式的特点
了解TCP/IP协议结构。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数据传输方式组成
三、教学过程设计:
1.知识点说明
数据传输方式是数据在信道上传送所采取的方式。若按数据传输的顺序可以分为
并行传输和串行传输;若按数据传输的同步方式可分为同步传输和异步传输;若
按数据传输的流向和时间关系可以分为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数据传输。
2.知识点内容
1)并行传输是将数据以成组的方式在两条以上的并行信道上同时传输。串行传
输是数据流以串行方式在一条信道上传输。
2)异步传输每次传送一个字符代码(5~8bit),在发送每一个字符代码的前面均
加上一个“起”信号,其长度规定为1个码元,极性为“0”。同步传输是以
固定时钟节拍来发送数据信号的。在串行数据流中,各信号码元之间的相对
位置都是固定的,接收端要从收到的数据流中正确区分发送的字符,必须建
立位定时同步和帧同步。
3)按数据传输的流向和时间关系,数据传输方式可以分为单工、半双工和全双
工数据传输。
4)单工数据传输是两数据站之间只能沿一个指定的方向进行数据传输。即一端
的DTE固定为数据源,另一端的DTE固定为数据宿。
5)半双工数据传输是两数据站之间可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数据传输,但不能同
时进行。即每一端的DTE既可作数据源,也可作数据宿,但不能同时作为数
据源与数据宿。
6)全双工数据传输是在两数据站之间,可以在两个方向上同时进行传输。即每
一端的DTE均可同时作为数据源与数据宿。通常四线线路实现全双工数据传
输。二线线路实现单工或半双工数据传输。在采用频率复用、时分复用或回
波抵消等技术时,二线线路也可实现全双工数据传输
3.知识点讲解
1)若按数据传输的顺序可以分为并行传输和串行传输;
2)若按数据传输的同步方式可分为同步传输和异步传输
3)若按数据传输的流向和时间关系可以分为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数据传输。
四、课后作业或思考题:
1、以下哪一些不属于网络资源( )
A、硬件资源 B、软件资源 C、人力资源 D、数据资源 2、国际标准化组织
的英文简称为( ) A、ISO B、OSI C、ICP D、ISP
3、以下哪一项不属于Internet的应用( )
A、电子商务 B、信息发布 C、过程控制 D、电子邮件 4、以下哪一项不属
于网络设备( )
A、双绞线 B、网卡 C、集线器 D、网络操作系统
五、本节小结
:
数据传输方式是数据在信道上传送所采取的方式。若按数据传输的顺序可以分为
并行传输和串行传输;若按数据传输的同步方式可分为同步传输和异步传输;若
按数据传输的流向和时间关系可以分为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数据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