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中介语
浅析中介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现象[合集五篇]
![浅析中介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现象[合集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391a2e47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31.png)
浅析中介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现象[合集五篇]第一篇:浅析中介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现象浅析中介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现象一、中介语的定义中介语(interlanguage)是指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native language)与目标语(target language)之间的一种语言体系。
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既不同于我们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所学习的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发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一种动态的语言系统。
二语习得者都是从母语出发,经过中介语,达到目标语。
中介语是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二语习得中认知过程的必经之路。
中介语是一种既独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外,同时与两者有着密切相关性的语言体系。
二、中介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正迁移现象的分析(一)语音迁移汉语和英语的语音体系有着明显的区别:两种语言对语音的音高、音强和音长的敏感程度各不相同。
英语对音强变化非常敏感,因此被列为重音语言。
汉语则对音高变化比较敏感,是典型的声调语言。
在英语中元音的长短、松紧可以区别词汇意义,例如: beat [ bi: t ]和bit[ bit ] , fool[ fu: l ]和full[ ful ]。
然而在汉语普通话里却没有这种元音的松紧、长短的对立。
这些不同点构成了学英语的中国学生发音上的障碍。
但是,英语和汉语中的许多拟声词在发音上有相似之处,如clatter与“咔哒”,mamma与“妈妈”等。
一些外来词大都发音近似。
例如: guitar—吉他, sofa—沙发。
一些地名、人名、货币名称等也属于这种情况。
这些都说明在语音领域汉语和英语可发生正迁移。
我是烟台人,我的方言中“儿化音”(例如:这件事儿。
你去哪儿?我要去方特儿玩儿。
)特别多,同时英语美音中有很多“卷舌音”,这对我练习英语的美式发音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学习英式发音就比较困难了。
在来大学前,我就知道法语中的“Bonjour,Salut”词汇与汉语中的“笨猪,儍驴”发音很相近,这使我对法语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于是二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法语。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僵化现象及应对策略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僵化现象及应对策略[摘要]二语习得的中介语僵化是普遍现象,是二语习得区别于母语习得的重要特征,是妨碍学习者语言输入的重要因素。
本文阐述了中介语僵化现象及其对二语教学的作用,并提出应对策略,以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效的话言习得,优化二语教学。
[关键词]二语习得;中介语;僵化现象;应对策略1引言随着二语习得研究的深入和研究领域的拓宽,中介语作为二语习得的重要内容,成为语言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其中中介语僵化现象是外语教学的普遍现象,也是困扰我国外语教学难点,长期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中介语理论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从二语习得者的心理出发,结合语言环境,为研究二语习得开辟全新的视角。
这一理论为二语习得以及外语教学的组织和安排提供理论依据,对外语教学产生深远影响。
中介语研究及探索对我国外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学习策略分析以及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探讨中介语的特点及僵化现象,提出应对策略,以改进外语教学,提高学生外语输入输出水平。
2 中介语及中介语僵化现象2.1中介语的定义及特点中介语亦称中间语、过渡语、语际语或学习者的语言,是语言习得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体系,以母语为出发点,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1969年塞林格提出这一术语,并在1972年的《中介语》中正式使用,确立了该词在二语习得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中介语包括相互联系但不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它既指学习者在学习的某一阶段所习得的具体的语言系统,也指学习者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系列互相联结的语言系统。
也就是说,中介语是一种有系统的语言,和自然语言有相似的特点和功能。
它反映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内在大纲”,是由语音、词汇和语言等不同层次的规则构成的系统,这些规则可以用来生成其他话语。
由于受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论和心灵主义的天生论的影响,人们一度只重视语言学习的外部环境,忽略了语言学习者本身。
而中介语研究将重点转移到语言学习者及其在二语习得中所采取的学习手段,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其核心问题是学习者的语言。
二语习得中介语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文献综述

二语习得中介语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文献综述作者:张磊来源:《神州》2012年第33期摘要:中介语是二语习得过程中逐渐向目的语靠拢的语言系统。
本文对二语习得、中介语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进行综述。
本文介绍了中介语的概念以及对外语教学产生的启示和意义,并提出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自身语言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中介语外语教学教师学习者一、引言二语习得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其研究主要侧重语言学习者掌握新的语言体系的过程。
大部分学习者通过母语学习第二语言,必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语言学习者要使用合适的学习方法,语言教学者要因材施教,并结合恰当的教学方法。
本文重点论述语言习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中介语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和意义。
二、中介语的概念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形成的一种特定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所学习的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发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一种动态的语言系统。
它是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一种过渡的语言系统,因此也被称为“中间语”。
三、中介语现象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3.1 正确对待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中介语的语用错误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中介语是动态的变化过程,是学习者的中介语逐渐向目的语靠近的过程,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错。
中介语语用错误主要有两种类别:语用语言方面的错误和社会语用方面的错误(郑冬临)。
在语用语言方面错误中,主要体现在,学习者不太了解目的语的习惯表达而引起的语言错误;社交语用方面的错误主要体现在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产生的语言使用上的错误。
3.2 目标语文化知识的渗透因为语言应用和日常交际常常体现文化背景、习惯和风俗的差异。
所以,在语言教学时,教师不仅仅要教授语言,更要使用大量的目标语言材料,教授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让学习者了解更多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等。
《二语习得中介语》课件

对教学实践的意义
指导教学方法和策略
中介语研究揭示的学习者语言发展特点和规律,为教师提供有效的 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目标语言。
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了解中介语的特点和规律,学习者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语言 水平,调整学习方法和进度,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介语研究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习者更好地 理解和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对跨文化交流的意义
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01
中介语研究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有效的交流和
理解,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
推动跨文化教育的发展
02
中介语研究为跨文化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有助于
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增进国际合作与友谊
03
中介语研究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之间的合作与友谊
、句法结构和语义规则来构建中介语。
学习环境
总结词
学习环境对中介语习得具有重要影响,包括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和学习情境等。
详细描述
社会环境决定了学习者接触目标语言的频率和机会,教育环境则决定了学习者接受的教 学方法和资源。学习情境则直接影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情感和认知因素,如
动机、态度和自信心等。
《二语习得中介语》ppt课 件
contents
目录
• 二语习得理论概述 • 中介语理论介绍 • 中介语的表现形式 • 中介语习得的影响因素 • 中介语习得研究的意义 • 中介语习得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二语习得理论概述
二语习得的定义
总结词
二语习得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学习方式 ,在非母语环境中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 。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探析

关键 词 : 二语 习得 ; 中介语 ; 化 石
Ke y wor :S c n L n u g q sto it ra g a e;o sl a in ds e o d a g a e Ac uiiin;n el u g fsii to n z
中 图分 类 号 : 4 G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6 4 1 ( 00)5 0 7 — 1 10 — 3 2 1 2 — 17 0 1
二语习得(5-7)

1.“了”的发展过程:习得汉语“了”经历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未出现含有“了”的话语
(2)“了2”出现
(3)“了1”的出现并与相关结构“是……的”相混
(4)相关语法形式的相互冲突:“了”同“过”,“了1”同“了2”的冲突
2.主题突出的特征:主述题结构是汉语存在句的中介语的一个明显特征,且学生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就习得了汉语中最典型的主述题结构。
3.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无需学习。
3、第一语言语素习得研究有哪些成果?第二语言语素习得研究有哪些成果?
第一语言
Brown的纵向研究&Villiers等人的横向研究:
第二语言
Krashen(1982)
9个语素习得顺序:
语法:
V了=V+ed
语用:
韩国人下课的时候说:“老师辛苦了!”
日本人说:“请多多关照!”
6、你觉得产生僵化的原因是什么?
僵化的原因:
a.年龄
b.一语的影响无法消除
c.学习者认为该偏误并不妨碍交际,即使得到过积极反馈。
d.认知上,对目的语的某些方面无法接受
e.依靠“潜在的心理结构”来学习二语
7、请举例说明什么是语用迁移。
第五讲
1、中介语
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并且随着学习的进展逐渐向目的语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
2、中介语理论的三位先驱
Corder科德
Nemser奈姆瑟
Selinker赛林克(中介语之父)
二语习得 中介语

小结
以上概念都是指称实际的混合语,是客观存在的 可观可感的语言。而中介语是一个学术概念,是 指二语习得者在没有完全通晓目的语的情况下受 母语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虚拟语言系统。甚至每个 人的中介语都不一样,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 的中介语都是有区别的。但一群人的中介语又有 一些相同的地方。所以说,中介语的提出目的、 存在方式和特点都是和以上众多混合语的概念完 全不同的,中介语与混合语最大的不同是中介语 是一种虚拟的语言过程,不是一种实际的语言。
四.重点讨论
(一) 中介语和皮钦语、混合语、克 里奥尔语、洋泾浜、中式英语的区别。
混合语:定义 皮钦语:起源 定义 克里奥尔语: 起源 定义
区别
洋泾浜是旧时汉语将pidgin译做洋径浜语,
专指在中国通商口岸出现的不纯粹英语。 后来随着学术的进步,洋泾浜被认为是中 国皮钦语,是皮钦语大家族在中国的分支。 皮钦语是泛指所有的尚未发展成为克里奥 尔语的混合语,洋泾浜是特指中国的皮钦 语,是皮钦语家族中的一员,与美拉尼西 亚皮钦语.英属所罗门群岛皮钦语、喀麦隆 皮钦语等并列。
形象类比
• 混合语 • 水果
野生水果 优质水果
皮钦语
克里奥尔语
美 拉 尼 西 亚 皮 钦 语
英 属 所 罗 门 群 岛 皮 钦
。 。 。 。 。 。 。 。
中介语 中 国 洋 泾 浜 中 式 英 语 网络娱乐用语 苹 果 梨 子
。 。 。 桔 。 子 。 。 。
糕点 橘 子 饼
过期变质 垃圾
(二)石化现象(僵化)/高原期的产生原因、 特征及影响、怎样克服?
C。.系统性(阶段性、规律性):
中介语的发展是分阶段的,如四阶段说, 随机错误阶段、突显阶段、系统形成阶段 和稳定阶段。而在每个阶段和从整个阶段 发展来看,中介语表现出一种较强的内部 一致性和系统性,甚至中介语中的偏误都 具有一种规律性特点。而石化现象也是也 是一种阶段性、规律性的体现。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1 中介语石化现象中介语石化(Interlanguage Fossilization)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外语过程中,把学习的外语进行思维处理,但最终产生的不是原汁原味的外语语言特点,而是保留其本身的母语语言结构的一种言语。
中介语石化也常常表现为学习者在说话时经常同时使用自己的母语特征、母语语音。
一般来说,当学习者来到一个外语环境,和一些母语者同时说话时,他们会憋住自己的母语,采取些许的外语发音,并取得一定程度的口头回复,但这些口头回复只是母语的表达方式,无法完全显示出外语的特点。
这就是中介语石化的现象。
2 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中介语石化的出现,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外语教师要尊重母语的影响,改变中介语石化现象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帮助学习者发现他们自己的母语对学习外语的影响,并尽量避免这种影响。
学习者要清楚它们自己的母语结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影响学习外语的过程,并加以利用,使自己掌握外语者的特点,不被自己的母语模式所约束。
其次,外语教学应考虑重视学习者的自身因素。
有些学习者学习外语时,会受到自身的特征影响,例如遗传背景、个性类型等在中介语石化的形成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些是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外语教师在教学时就要重视这些因素的影响。
最后,外语教师也要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外语教学时,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动机是重要因素,在班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学习者有意识的让自己的外语进行改变,从而减少中介语石化的现象。
总之,中介语石化的现象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要求教师要尊重母语的影响,有认识到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并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减少学习者中介语石化的现象,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掌握外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terlanguage Variability
Variability in interlanguage
Non-systematic va源自iabilitySystematic variability
Perfornmance variability
Free variability
Individual variability
fossilization
types
Individual fossilization and group fossilization
Permanent fossilization and temporary fossilization
Five Processes leading to fossilization
interlanguage Stage 0 Stage 1 Stage 2 Stage 3 ……
(4) Independent
Native language Target language
interlanguage
(Hammerly, 1975)
(5) Variable: differences in context (linguistic context, psychological context and microsocial context) result in different patterns of language.
(2) In 1980s Corder (1981): 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 Ioup and Weinberge (1987): Interlanguage Phonology Tarone (1988): Variation in Interlanguage
References
[1] Ellis, R. 1997.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Gass, S. and Selinker, L. 2008.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York: Routledge. [3] Larsen-Freeman, D. and Long. H.M. 1991.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 [4] Saville-Troike, M. 2005. Introduc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 Selinker, L. 1972. Interlanguag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0,209-231.
(1) Scholars who conduct research on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Lu jijian (1984): The Interlanguage Theory and Chinese Pronunciation Error Analysis of Foreign Learners Lv bisong (1993): meaning and strategies Wang jianqin (1994): foreign research on interlanguage
(1) Language transfer (2) Transfer of training (3) 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4) 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 (5) Overgeneralization (Selinker, 1972)
(2) Scholars who conduct research on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China In1980s: introduction and evaluation, Hu zhuanglin(1984), Gui shichun(1985) In1990s: overall introduction and study based on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in China, Yan lianrui(1996), Dai manchun (1998)
Interlanguage
Contents
• • • • • • I. Definition II. Related Research III.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language IV. Methods of studying Interlanguage V. Conclusion VI. References
V. Conclusion
Interlanguage theory has been raised for over twenty years, but its domestic research is still in low progress and there is no systematic research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abroad, domestic research field is quite narrow. Therefore, interlanguage research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guide ou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3) In 1990s Selinker (1992): 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 Gabriel Kasper (1993):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Yip (1995): Interlanguage and Learnability, Chinese-English Interlanguage
(4) In recent years Grady (2003): general nativism(先天论) Pienemann ( 2003): the multidimensional model (多元发展模式), processibility theory(可加工行理论)
2. Research in China
(2) Systematic: interlanguage is governed by rules which constitute the learner’s internal grammar systematically.
(3) Dynamic
A
Mother tongue
B
Target language
Contextual variability
(Based on Ellis, 1985)
Situational context
Linguistic context
(6) Fossilized
Fossilization is a term researchers in SLA use to refer to a stage 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when it stops.
III.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language
(1) Permeable (2) Systematic (3) Dynamic (4) Independent (5) Variable (6) Fossilized
(1) Permeable: any rule in interlanguage system changes as the learning process progresses.
[6] 林立. 2007.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实践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7] 刘颂浩. 2007. 第二语言习得导论-对外汉 语教学视角[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8] 杨连瑞等著. 2007. 二语习得与中国外语教学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9] 杨连瑞. 2010. 二语习得多学科研究[M].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I. Definition
Interlanguage refers to the separateness of a second language learner system, a system that has a structurally intermediate status between native and target language. (Selinker,1972)
IV. Methods for studying interlanguage
• • • • (1) Observation (2) Experiment (3) Comparison (4) Analysis
Problems Existing in Research Method
Lightbown(1984): (1) Less related materials (2) Single situation, single method (3) Improper way of collecting data Wan jianqin(2000): (4) Less quantitative study (5) Lack of clear theoretical framework
II. Related Research
1. Foreign Research (1) In 197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