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东西方宗教旅游的差异以及宗教与旅游的关系

合集下载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摘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旅游体验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口味、宗教信仰、礼仪、美食以及对景点的欣赏方式上。

这些差异丰富了旅游体验,让游客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跨文化交流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互动。

尽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带来一些挑战和障碍,但正是这种文化差异为旅游文化带来了独特魅力和吸引力。

我们要珍视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让旅游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

【关键词】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旅游文化、口味、宗教信仰、礼仪、美食、景点、欣赏方式、跨文化交流、独特魅力。

1. 引言1.1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概述中西方文化是世界上两种不同而又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体系。

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艺术表现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观念不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是传统美德。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比较突出,强调个人独立和自由。

二、宗教信仰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儒家、道家、佛教等多种思想影响,相对宽容包容。

而西方文化主要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信仰上帝,弥撒礼拜等传统宗教活动常见。

三、礼仪习俗不同。

在中国,礼仪非常重要,尊重长辈、尊重传统、尊重规矩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而在西方国家,礼貌和规矩也很重要,但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尊重。

四、美食文化差异。

中国菜以口味鲜明、烹饪方法多样著称,注重食材的新鲜和味道的独特。

而西方菜则更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和烹饪的精致。

五、观光方式不同。

中国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个人情感和情绪对景点的欣赏有重要作用。

而西方文化更注重对景点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及景点本身的美学价值。

1.2 旅游文化的重要性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文化形式,它不仅是促进国际友谊与交流的桥梁,也是展示各国文化魅力的重要途径。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深刻影响了旅游文化。

本文将以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观、行为习惯和文化传承为切入点,分析其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一、价值观的差异1.时间观念中西方的时间观念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人崇尚高效和快速,注重做事的效率,时间就是金钱,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充分利用。

而中国人则强调节奏缓慢,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不会因为时间的紧迫而感到紧张和不安。

这种不同的时间观念会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行程和行为,西方游客们通常会安排一些严谨的计划和行程,在旅游地点早早地聚集并等候入场,而中国游客则更加偏爱拖延时间,他们常常会选择在景点周围逡巡,发现有觅得好去处再去购票。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西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也有很大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利己主义是支配价值观的主要力量,个人的利益是最重要的,而中国旅游者则注重集体的利益,追求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

这种差异也会直接影响到旅游行为,比如,中国游客会更注重团队协作和相互照顾,而很多西方游客则更倾向于独立行动,尤其是自由行的年轻人群。

3.礼仪文化中西方文化的礼仪文化也有很大的不同,对礼仪的认可和遵守是互不相同的。

在中国,尊重长辈、友善待人以及具有严谨传统的礼仪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习惯则难以在西方文化中找到。

在旅游场所,旅游者的言行举止也透露出这种文化差异,在西方游客中,自动而友好的礼仪是更加流行的,而中国游客则倾向于有些拘谨的表达和尊敬。

二、行为习惯的差异1.消费方式中西方消费方式有很大不同。

西方文化中强调开支和节约,注重自助自给,而中国游客则更倾向于在旅游中展示自己的实力和优越感。

因此,与其他国家的游客相比,中国游客在购物时倾向于消费较高档次的商品,这要求游客对商品的品质和保值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旅游行为中国游客也与其他国家游客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更喜欢团结互敬,并更加关注一个团队的概念,相较于单独一人而言,中国游客更愿意选择跟团游。

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摘要】宗教文化与旅游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宗教文化作为旅游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旅游业的吸引力不可忽视。

宗教文化景点不仅吸引着游客的观光体验,还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宗教文化节日也成为推动旅游业的重要因素,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与。

在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中,旅游业也可以促进宗教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互利共赢关系体现了宗教文化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这种关系不仅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在未来,宗教文化与旅游业之间的合作将继续深化,为双方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合作空间。

【关键词】关键词:宗教文化、旅游业、关系、吸引力、促进作用、节日、融合发展、文化传承、交流、互利共赢关系、可持续发展。

1. 引言1.1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意义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意义非常重要,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化、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体系。

宗教文化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朝拜、感受宗教之美。

宗教文化景点、古迹、寺庙等都成为旅游目的地,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为旅游业增添了吸引力和竞争优势。

宗教文化对于旅游业的影响也体现在它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传承上。

宗教文化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宗教仪式等都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内容,吸引着游客前来探寻、体验,促进了旅游业发展和文化交流。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意义在于宗教文化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旅游业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和文化传承,是两者之间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重要保障。

1.2 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宗教文化是旅游业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许多游客会选择前往具有独特宗教文化背景的地区旅游,以感受不同宗教信仰的历史和文化。

前往印度瓦拉纳西的游客可以感受到印度教的神秘和庄严,而前往以色列的游客可以体验到基督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旅游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差异是什么?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旅游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差异是什么?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旅游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差异是什么?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旅游业已成为各个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

旅游也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然而,不同国家的旅游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差异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旅游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差异。

一、旅游文化的差异1.文化背景的差异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背景会在旅游业中得到体现。

比如,在中国,人们讲究红色的喜庆和吉祥,所以红色会在许多景点中被大量运用。

而在欧洲,由于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许多建筑都充满了宗教的元素。

2.历史沉淀的差异各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因此在旅游业中的历史沉淀也会不同。

比如在中国,作为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古建筑、名胜古迹等历史景点非常受欢迎。

而在美国,各种主题公园、现代化的城市等较为受欢迎。

3.宗教信仰的差异宗教信仰是各国的文化差异之一。

如在印度教国家,印度教和佛教对景点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在旅游业中会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宗教景点。

又如在伊斯兰教国家,伊斯兰教文化是国家的灵魂和崇拜,故有很多宗教信念和旅游景观。

二、旅游资源的差异1.自然景观的差异不同国家的自然环境和地貌条件不同,自然景观的分布不同。

如中国的黄山、长江三峡等自然景观以其怪石嶙峋、气势宏伟、秀美绝伦的地貌而闻名于世;而瑞典则以其清新的森林、美丽的海岸线和冰川等地貌吸引了很多游客。

2.人文景观的差异人文景观是各国旅游资源的一大亮点。

如中国的长城、北京故宫等历史建筑,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卢浮宫等艺术文化古迹,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林肯纪念堂等建筑都是世界级的人文景观。

3.旅游设施的差异不同国家的旅游设施建设也会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

如日本的温泉、韩国的泡菜、意大利的美食等旅游设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而中国的交通网络、旅游住宿设施、餐饮服务等逐渐得到改善,也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欢迎。

综上所述,各国之间的旅游文化和旅游资源都存在着巨大差异。

浅析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是相当显著的,这种差异不仅仅体现在信仰的对象和信仰方式上,还体现在宗教对社会、政治、法律等领域的影响上。

本文将从信仰对象、宗教理念、宗教组织和宗教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体现在信仰对象上。

在西方,基督教是主要的宗教体系,其核心信仰是对耶稣基督的崇拜。

而在中国,佛教、道教和儒教是主要的宗教体系,分别代表着修行、信仰和道德伦理的不同方面。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和人生观,西方注重个人的救赎和灵魂的拯救,而东方强调修身养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次,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宗教理念上。

在西方,宗教被认为是个人信仰的私事,个人有自由选择宗教信仰的权利。

而在中国,宗教往往与家庭、社区和文化传承紧密相连,是一种集体意识和社会认同的体现。

中国人更倾向于将宗教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而西方人更关注个体的信仰体验。

此外,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宗教组织方面。

在西方,教会在基督教社区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宗教组织有明确的等级结构以及行使宗教权威的方式。

而中国的宗教组织更为灵活,有时会与传统文化、政治、社会生活等融为一体,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同时,在西方,宗教组织通常独立于政府,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而中国的宗教组织通常与国家密切相关,受政府管理。

最后,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还可从宗教对社会的影响上得以体现。

在西方,宗教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信仰者的人数不断减少,宗教已不再是社会生活的主导力量。

相反,中国宗教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不仅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还对社会和政治产生着重要影响。

尽管国家对宗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宗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仍然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信仰对象、宗教理念、宗教组织和宗教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之间的不同,也反映了中西方国家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差异。

探讨东西方宗教旅游的差异以及宗教与旅游的关系

探讨东西方宗教旅游的差异以及宗教与旅游的关系

探讨东西方宗教旅游的差异以及宗教与旅游的关系——以基督教为主摘要:宗教旅游是宗教信仰旅游和宗教文化旅游的总和。

宗教与旅游具有某种近乎天然的密切联系,旅游是宗教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宗教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目的和动力。

本文选取基督教作为主要例子进行阐述。

因为它是目前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对旅游业的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

本文首先介绍基督教在东西方国家的发展,然后尝试分析东西方国家在宗教旅游上的差异,最后分析宗教和旅游的关系。

期待此文能够使读者对东西方宗教旅游有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宗教旅游;基督教;东西方;发展;差异引言:目前,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旅游已逐渐成为人们愉悦身心的活动,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旅游资源的开发。

宗教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某方面来说,宗教文化是带动旅游业发展的一个载体。

而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密切的,两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不过,由于历史、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基督教在东西方的发展起点不相同,必然在各自的社会文化里占有不同的地位以及发挥不同的社会作用。

一宗教在东西方的发展以中国为例,基督教传入中国,最早要追溯到唐朝。

第二次传入中国是在元朝时期,第三次是在19世纪初清朝时,一些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中国居住并建立教堂,进行传教。

越来越多的人信教,虽然中途波折重重,但是延至今天,基督教在中国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据统计,现在信仰基督教的人数已达到一亿多。

这个数目不容小觑,说明基督教正在逐步改变中国民众对传统教派的思想、渐渐融入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并发挥其作用。

不过,即使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逐步壮大,其影响仍比不上西方国家。

几乎所有的西方国家都信仰基督教,以其为国教,我们以美国作为例子。

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每个人都信奉上帝,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就是有神论的。

在宗教信仰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有何异同?

在宗教信仰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有何异同?

在宗教信仰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有何异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变得更加频繁。

在这种大环境下,宗教信仰也成为了人们交流的一个重要的话题。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明悠久、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而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信仰习惯和宗教文化。

那么,中国与其他国家在宗教信仰方面有何异同呢?以下是一些关于这个话题的分析。

1. 宗教信仰在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不同首先,中西方文化的宗教信仰有很大的不同。

在西方主要的宗教信仰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而在中国主要的宗教信仰是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藏传佛教等。

在西方,宗教信仰通常是以家庭为单位,而在中国,宗教信仰通常是以个人为主导的,也有许多旅游团体会组织前往寺庙拜谒的活动。

2. 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对生活的影响在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一定的影响。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各种文化和信仰都极其丰富,中国的传统信仰非常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例如,道教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佛教则强调“因果报应”,不让人们做出伤天害理之事。

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与宗教信仰有关的节日和仪式,例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等,这些节日不仅传承着历史,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和信仰的精神内涵。

3. 宗教信仰在文化交流和旅游中的影响现代社会,人们游历世界或者进行跨国交流已经变得极其常见。

在旅游和文化交流中,不同宗教信仰对文化交流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例如,许多旅游景点和度假区都会根据当地文化和宗教信仰要求进行规划和设计。

在西方国家,教堂和教义围绕着宗教信仰的社区通常都能被游客和教友们参观和观赏。

在中国,境内的佛塔和寺庙也受到了众多外国游客的热捧。

总之,在中国与其他国家上,在宗教信仰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进行跨国文化交流时,了解不同宗教信仰的文化内涵,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改善人际关系,增进国家间的友谊,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欣赏各异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

宗教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宗教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宗教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宗教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它可以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传统和信仰,而旅游则提供了探索和体验这些文化的机会。

本文将深入探讨宗教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首先,宗教是旅游的重要资源之一。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以宗教旅游为主打,如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以色列旅游、以印度教寺庙为景点的印度旅游、以圣城麦加为目的地的伊斯兰教朝圣等。

这些宗教旅游地点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和外国游客,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和就业机会。

其次,旅游也为宗教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旅游业的繁荣使得宗教地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了提高。

大量游客的涌入,促进了宗教地点的维护和管理,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宗教场所和服务。

同时,旅游业的影响也扩大了宗教信仰的影响范围,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接触不同的宗教信仰,促进了宗教文化的传承。

此外,宗教旅游也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宗教地点往往扎根于本土的文化传统之中,是该地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象征。

许多宗教地点也是当地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护和维护宗教地点也是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的重要举措。

在旅游活动中,游客能够深入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和传统,增强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和尊重。

然而,宗教与旅游发展也存在一些隐患和问题。

宗教旅游的快速发展可能导致宗教地点的商业化和过度开发,进而引发对环境和文化的破坏和影响。

因此,旅游业需要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

综上所述,宗教与旅游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紧密。

宗教为旅游业提供了重要的资源,而旅游也为宗教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通过宗教旅游,游客和当地居民能够相互交流,并深入了解和体验当地文化的内涵与历史。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宗教旅游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以更好地实现宗教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东西方宗教旅游的差异以及宗教与旅游的关系
——以基督教为主
摘要:宗教旅游是宗教信仰旅游和宗教文化旅游的总和。

宗教与旅游具有某种近乎天然的密切联系,旅游是宗教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宗教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目的和动力。

本文选取基督教作为主要例子进行阐述。

因为它是目前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对旅游业的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

本文首先介绍基督教在东西方国家的发展,然后尝试分析东西方国家在宗教旅游上的差异,最后分析宗教和旅游的关系。

期待此文能够使读者对东西方宗教旅游有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宗教旅游;基督教;东西方;发展;差异
引言:目前,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旅游已逐渐成为人们愉悦身心的活动,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旅游资源的开发。

宗教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某方面来说,宗教文化是带动旅游业发展的一个载体。

而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密切的,两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不过,由于历史、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基督教在东西方的发展起点不相同,必然在各自的社会文化里占有不同的地位以及发挥不同的社会作用。

一宗教在东西方的发展
以中国为例,基督教传入中国,最早要追溯到唐朝。

第二次传入中国是在元朝时期,第三次是在19世纪初清朝时,一些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中国居住并建立教堂,进行传教。

越来越多的人信教,虽然中途波折重重,但是延至今天,基督教在中国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据统计,现在信仰基督教的人数已达到一亿多。

这个数目不容小觑,说明基督教正在逐步改变中国民众对传统教派的思想、渐渐融入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并发挥其作用。

不过,即使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逐步壮大,其影响仍比不上西方国家。

几乎所有的西方国家都信仰基督教,以其为国教,我们以美国作为例子。

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每个人都信奉上帝,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就是有神论的。

他们的生活、学习、文化、外交、旅游、经济、国防等几乎所有领域都与基督教离不开关系,就连总统的就职仪式都要按着圣经宣誓祷告。

由于这本质的差别,导致东西方文化差异比较大。

东方国家主要以佛教、道教为主流文化,以龙为图腾,意识主流深受老子、皇帝、神仙的影响,不愿接受基督教或者产生抵触心理。

不过若干年后,格局改变,基督教变成中国的主流文化也是很有可能的,按照它现在的发展速度。

二宗教旅游在东西方的差异
(一)东方的现状
以中国为例,中国的宗教种类比较齐全,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也有土生土长的道教。

传统的中国就像现在的美国深受基督教影响一样深受道教、佛教的影响比较大,毕竟先入为主。

其一,这可以从中国的建筑风格上看出,还有历史文化、民间工艺等。

中国古代建筑四大类型:宫殿、陵墓、寺庙和园林。

寺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之一,而寺庙就是道教和佛教的主要代表建筑体。

著名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描写出我国寺庙之众多。

除了寺庙,还有石窟、佛塔,这些建筑在当时的年代就体现了不朽的精巧工艺,再加之历史
悠久,形制巨大,文化荟萃,风格独特而著称,吸引了古今中外的游客。

其二,中国的地形条件——山多。

自古我国就有许多著名的佛教名山和道教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和浙江普陀山,这些山被富以传奇色彩。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由于各种神仙传说和肃穆的历史建筑,中国的山向来是文人墨客常驻之地。

其三,中国古代工艺里的类型之一:雕塑。

雕塑里就有一种是宗教雕塑,最初的佛雕艺术是在山崖陡壁上开凿洞窟,雕刻在墙壁上。

河南龙门石窟、山西大同石窟等就是代表。

除此之外,还有各色各样的泥塑,木雕,陶塑。

以佛教为主的宗教文化在我国的旅游资源占据了比较大的分量,然而随着近几十年基督教文化的传播和渗透,它也给我国的旅游元素注入新的活力。

各种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的西式教堂建筑风格越来越吸引广大民众的眼球,不仅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也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理。

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是典型的罗马式教堂建筑,上海国际礼拜堂规模也很大。

(二)西方的现状
随着世界文化的相互融合,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自主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

为了应对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中国对宗教名胜古迹的保护措施也没有落下,仅院公布的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各种宗教名胜古迹就有150多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与宗教有关的名胜古迹共有3000多处。

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吸引了海内外信徒、专家学者和一般游客。

而西方国家固有的宗教文化遗产也为各自的国家带去相当可观的旅游业收入。

欧洲、北美有很多著名的基督教教堂,著名的科隆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华盛顿大教堂等。

这些教堂不仅是宗教的象征,还是建筑风格的得力代表作。

如科隆大教堂,它素有欧洲最高尖塔的美称,屹立于莱茵河畔,是中晚期哥特式建筑的典范。

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还有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建筑家与艺术家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大师们的共同杰作。

据说它将教堂建筑艺术的精华集于一身,直径达42米,高度达138米,有一个圆形穹顶,是巴洛克式建筑的典型标志。

而且教堂大厅摆着许多名家的雕塑作,如米开朗琪罗的《母爱》、贝尔尼尼德《圣水钵》等等。

西方的教堂就如同东方的寺庙,吸引了不少虔诚的信徒、研究者或者普通游客。

三宗教与旅游的关系
(一)宗教节日对旅游业的带动
每个宗教在其漫长的发展中都会形成属于自己的宗教节日,每逢节日来临,信徒们便会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某些教堂或者圣地欢庆节日,又或者在难得的假期出外度假。

圣诞节是基督教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而且也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必不可少的节日。

每年的圣诞节,人们的出行都会给旅游业的收入增加好几倍。

旅游景点出现旺季,酒店旅馆爆满,各种相关行业也有或多或少的收入涨幅。

(二)现代媒体对宗教的宣传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基督教起源于两河流域,即是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区。

基督教原本的一些著名人物、神秘传奇故事被拍成电影、电视以及网络等现代化的传媒方式进行宣传,提高了宗教圣地的知名度,增强旅游爱好者亲临现场的向往感,例如《摩西的故事》。

通过这部影片,人们对圣城耶路撒冷可以了解得更多。

我还记得我国香港知名女艺人蔡少芬,同时她也是一个基督徒。

多年前曾经拍过一部去耶路撒冷的纪录片,此片一经播出后,引起很大的效果。

很多基督徒也都跑去耶路撒冷参观,朝拜,感受基督教文化熏陶下的古城的气氛。

(三)宗教与旅游的相互促进
人类在某种社会里生活久了就必然会形成某种文化,宗教文化是文化的范畴之一。

文化促进旅游活动动机的形成,如出于对宗教的信仰,大多数教徒会到宗教古地朝拜。

文化的存在一方面导致本地旅游与中短途旅游的兴起与繁荣,另外又以它的神秘性吸引其他文化的游客。

所以旅游营销人员应该注重分析市场的社会文化环境,抓住旅游者的心理因素,推出吸引游客(包括信徒、一般游客)的旅游项目。

在开发旅游项目时,还应注意对宗教文化的尊重。

尊重和保护各国人民宗教信仰的自由,是保持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与民族团结的一个重要条件。

旅游业的发展势必会涉及跨文化的交流,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尊重宗教禁忌,不要在饮食、礼仪等方面触犯宗教禁忌,以造成不必要的冲突,伤及感情。

结论: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密切的,是互相联系、互相联系的。

旅游营销要建立在对客源市场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从游客的角度出发开发新的宗教文化资源并加以推广,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宗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和研究。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参考文献:
[1] 潘宝明,朱安平. 中国旅游文化[M].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年.
[2] 李艳琴,张茵,彭建. 旅游资源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
大学出版社,2007年.
[3] 于由. 旅游市场营销学[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年.
[4] 杨文棋. 略论宗教文化旅游业的关系[J]. 论文网, 1996年.
[5] 徐晓光. 试论宗教与旅游的密切关系[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9年S6期.
[6] 包大明.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发展[J]. 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
[7] 王培英. 跨文化交流[M]. 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年.
[8] 吕勤, 郝春冬. 旅游心理学[M]. 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