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酮病综合防治初探

合集下载

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

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

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奶牛酮病是奶牛在产后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由于该病对奶牛的生产和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引起了广泛关注。

下面将从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三个方面对该疾病进行详细介绍。

一、发病原因奶牛酮病是由于奶牛在产后大量产乳时,体内葡萄糖不能满足需求,机体出现负能量平衡造成的一种代谢性疾病。

其主要发病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饲养管理不当:奶牛在产后需要大量的能量来维持高产乳的需要,如果饲料管理不当,无法提供足够的能量,就容易导致负能量平衡,从而引发酮病。

2. 泌乳期营养不良:在泌乳期,奶牛需要大量的葡萄糖来维持生理代谢和产奶,如果饲料中葡萄糖摄入不足,就会导致能量不平衡,伴随而来的就是疾病的发生。

3. 环境因素:气候变化、饲料中毒、疾病感染等均可能影响奶牛的葡萄糖代谢和消化吸收,从而引发负能量平衡和酮病。

二、临床症状奶牛酮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食欲不振:患病的奶牛常常出现食欲不振的症状,拒绝饲料,食量明显减少。

2. 产奶量减少:患病的奶牛产奶量减少,质量下降,奶品味变差,最终导致产奶效益降低。

3. 体重减轻:患病的奶牛出现明显的体重减轻,体态消瘦,毛发干燥无光泽。

4. 精神萎靡:奶牛在产奶期,本身消耗较大,如果再受到代谢性疾病的困扰,就会表现出精神萎靡,行为异常。

5. 发情不准确:患病的奶牛出现发情不准确,周期错乱,难以配种。

6. 其他症状:部分患病的奶牛还可能出现口渴、烦躁、排尿减少、疲倦等临床症状。

三、防治措施为了有效防治奶牛酮病,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 合理饲养管理:合理设计泌乳期奶牛的饲养管理方案,包括饲料的配方、饲料的营养成分,定期检查和调整饲养计划,尽可能避免饲养管理不当引发的酮病。

2. 合理喂养:在泌乳期,需要根据奶牛的生产性能和体重等情况,合理配置能量、蛋白质和矿物质的饲料,确保奶牛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避免因为营养不良引发酮病。

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

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

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奶牛酮病,又称脂肪肝病,是困扰奶牛养殖业的一种常见疾病。

其发生原因主要与营养不平衡以及能量供给不足有关,以下将介绍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以及防治措施。

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高产奶牛在产后营养需求的不均衡,导致能量供给不足,使奶牛体内脂肪代谢紊乱,产生大量酮体,进而引发酮病。

奶牛酮病的临床症状分为两种类型:亚急性和急性。

亚急性酮病表现为食欲减退、饮水量减少、粪便量减少、乳量下降等,奶牛整体情况较好,体重较为正常。

急性酮病则表现为明显的厌食、消瘦、虚弱无力、步履困难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出现昏迷、呼吸深浅不均、体温下降等生命危险症状。

针对奶牛酮病的防治措施如下:1. 饲养管理方面:合理安排草料和浓缩饲料的比例,保证奶牛摄入足够的粗纤维和蛋白质,避免饥饿或过度肥胖。

合理饲喂时间和分量,防止过度饲喂。

保证奶牛充足的饮水量和新鲜饮水。

增加运动强度,增加能量消耗。

2. 饲料管理方面:饲喂高质量的饲料,提高奶牛的能量供给。

在产后30天内逐渐增加饲喂量和浓缩饲料比例,降低酮病的发生风险。

3. 补充葡萄糖和维生素:通过添加葡萄糖、碳酸氢钠、维生素B群等物质,补充奶牛体内能量和营养物质不足。

4. 合理的运输和适宜的环境:避免奶牛长时间处于高温或寒冷环境中,减少奶牛的应激反应。

5. 及时就医:一旦发现奶牛有酮病的症状,应立即请兽医进行诊断,并根据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是由于奶牛在产后能量供给不足,导致脂肪代谢紊乱,进而引发酮病。

临床症状可分为亚急性和急性。

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合理的饲养管理、饲料管理、补充能量和营养物质、适宜的运输和环境以及及时就医等措施,以减少酮病的发生和降低其对奶牛的危害。

奶牛酮病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治

奶牛酮病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治
在 围产 期 每 天每 头 牛饲 喂 能量 添 加剂 ( 8 3 7 . %丙 酸 、 4
1 实验 室诊 断
血液酮体 简称血酮 , 指血液 中丙酮 、 乙酰 乙酸 和 1一羟 丁 3 酸 ( HB 之和 , 目前为止 , B A) 到 学术 界有 以血 酮为诊断奶牛酮
病指标 的 , 也有 以 B一羟 丁酸为诊 断指标的 。业 已公认 , 奶牛
赖 氨酸和蛋氨酸是合成 L _肉碱的前体 , 此外还需要足量 的维生素 B、 烟酸 、 维生素 C和 叶酸。 每天给小鼠添加 L -肉碱 09 .5摩尔能 明显 升高血浆 和组织的 肉碱 ,降低 血浆的 B B HA
和肝 中甘油三脂 。
的卵磷脂胆 固醇酰基转移酶 和游 离胆固醇 ,胆 甾醇酯 活性下
奶 牛酮病 是高产奶 牛由于产后体 内碳水化合 物及挥发性 脂肪 酸代谢紊乱所引起全身性功能失 调的营养 代谢性疾病 。
2 防治
用 4 0克 / 0 升葡 萄糖溶 液 6 0毫升 有治疗 酮病 作用 ; 0 同 时 ,0 5 0克 / 葡萄糖溶 液 5 0毫 升和 2 0单位胰 岛素可用 于 升 0 0 治疗奶牛酮病 。木糖醇 可以治疗 酮病 , 降低 N F E A。按 01 . 4国 际单 位 / 千克剂量胰岛素有预防肝脂肪沉积及酮病 ; 重组牛生 长激 素能 降低奶牛酮病发病率 。
2 . %钙 、.5 %锌 、 . 3 】6 3 015 00 %铜 ) .】 5 01 千克 ,其粗精 比产前为
5 4, 6:4 产后为 4 : , 45 结果能降低 血清中游离脂肪酸 。 6 但也有
研究 指 出在 围产 期 内饲 喂能量 添加 剂 ( 5 4 %甜菜浆 、2 2 %糖 蜜 、7 1 %丙 二醇及丙 酸钙 ) 能提高产奶 量 , 而对奶 牛的采 食量 和奶牛酮病的发生率没有影响。产前饲喂低能量 ( 按需要的 7% ) 1 5 和 . 5千克 , 天油菜籽能增加 产后采食量 。泌乳早期 I : 1 服丙酸钙预防亚临床低 钙血症及亚 临床酮病 的效果不明显。 丙二醇是生糖先质 , 给予丙二醇能提高 血糖 水平 , 减少血

牛酮血症的综合防治

牛酮血症的综合防治

牛酮血症的综合防治作者:马文胜来源:《兽医导刊》 2016年第10期马文胜/ 乌兰察布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一)发病情况奶牛养殖过程常见疾病有很多种,而在围产期,由于在较短时间内连续经历妊娠、分娩和泌乳三个重要阶段导致奶牛处于高代谢状态,而处于高代谢状态则会导致奶牛长期处于生理性氧化应激状态,最终导致奶牛出现酮血病。

奶牛酮病(ketosis)是围产期奶牛发生的一种常见代谢疾病,该病主要以能量负平衡、消化出现障碍、低血糖、脂肪被大量动员、血酮增高和肝脂代谢紊乱为主要病理学基础的营养代谢性疾病。

奶牛得酮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围产期奶牛机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等重要供能物质消耗程度与奶牛从食物中摄取的能量存在差异,因而导致奶牛机体内的能量出现不平衡,最终奶牛由于机体异常而得病。

酮病不仅会降低奶牛产奶量,影响繁殖性能,还会引发皱胃变位、胎衣不下、乳腺炎、子宫炎、脂肪肝、生产瘫痪等其它多种围产期常见疾病,给奶牛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此外,奶牛酮病的发病率也一直处在较高水平。

在美国,每年有约4% ~ 5% 的奶牛患临床酮病;印度地区奶牛的发病率则为14.69% 左右;我国奶牛酮病的发病率则能达到泌乳牛总数的15% ~ 30% ;日本的奶牛发病率甚至高达43.1%。

而相比奶牛酮病,亚临床酮病的发生率还要更高。

据相关研究者统计发现, 在泌乳期的前九周, 奶牛亚临床酮病发病率甚至能够达到59%。

因此,奶牛酮病会对奶牛的养殖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母牛在每次生产犊牛后均有发生酮病的可能。

多年来的临床显示,年轻母牛或生产胎次低的母牛发病率要远远高于年长及生产胎次高的母牛。

根据数据统计,生产胎数少于6 胎的母牛发病情况占酮病发病率的将近八成,6 ~ 10 胎次的母牛则占总发病率的两成左右,而生产犊牛胎数高于10 胎的母牛发病率极低。

酮病的发病不存在季节性的情况,在四个季节中均有可能发病。

但相较而言,在冬春两个季节中发病率较高,能占到总发病率的55%。

甘肃天水奶牛酮病调查与防治初探

甘肃天水奶牛酮病调查与防治初探
的 1.5 。 3 9
治对策研 究 , 采用 综合性 预 防和治疗 措施 , 效果 较为
满意 , 告如 下 。 报
1 调 查 方 法
20 年 1 至 20 07 月 0 9年 1 2月 , 我们 对 本 市秦 州 区玉泉镇 、 皂角 乡 , 积 区花牛镇 的 5个奶 牛养殖 场 麦 ( ) 户 的奶 牛酮病 发病情 况进 行 了调查 。一是 到养 殖 场 ( 调查 奶 牛饲养情 况 , 阅生 产记 录 、 户) 查 了解奶 牛 E粮 结构组 成 和生 产状 况 ; l 了解 酮 病发 病 与 治 疗情 况, 掌握奶 牛酮病 的发 生 与季 节 及奶 牛生 产 胎 次 等 因素 的关 系 ; 三是 和 临床兽 医座 谈 , 看 用 药情 况 , 查 分析 、 究并 拟定 综合性 预 防和治 疗措施 ; 研 四是对某 奶牛场 无 临床酮 病 症状 的 8 6头 泌 乳奶 牛 的尿 、 , 乳
要 原 因 。根据 调查 , 当地 部分奶 牛 饲养户 , 由于受饲
收 稿 日期 :0 00 1 2 1—12
食量 要在产 犊 1 4周后 方 可达 到 高 峰 。这 期 间 高产 奶牛 排 出大量 乳糖 , 而食人 糖 源不足 , 体糖代 谢呈 机 现负 平衡 , 就大 量进行 脂肪 代谢 , 生大 量酮体 导致 产 发生 酮病 。因此 , 学 的饲 养管 理 , 于 降低酮病 发 科 对
应 用 酮 粉 法 进 行 了 隐性 酮 病 实 验 室 定 性 检 测 。
2 调 查 结 果 与 分 析
2 1 发病情 况 3年 间共 调 查 本 市 两 区 5个 奶 牛 . 养殖场 ( ) 户 的生 产 奶 牛 16 5头 , 中 临床 酮 病 患 6 其 牛 1 9头 , 病率 6 5 。经对 某 奶 牛 场无 临床症 0 发 .4 状的 8 6头产 奶 牛 的尿 、 定 性 检测 , 出尿 酮 阳性 乳 查 1 6头 , 中乳酮 阳性 1 其 2头 。尿 、 双 阳性 共 1 乳 2头 , 确 定为 亚临床 酮病 。亚 临床 酮病 发病 率 占泌乳奶 牛

奶牛酮病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

奶牛酮病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

奶牛酮病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奶牛酮病(ketosis)是奶牛产后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发生原因复杂,临床表现严重影响牛的健康,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了解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对于维持奶牛健康、提高产奶量至关重要。

一、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1. 能量不足:奶牛在产后会出现大量泌乳,而且常常因剧烈的产后应激而食欲减退,导致摄食不足。

奶牛的体内能量供应不足,进而导致脂肪组织分解产生过多酮体而引发酮病。

2. 营养不均衡:奶牛产后需要大量的优质饲料和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来维持身体功能和泌乳,如果饲料配方不合理或者采食不足,可能导致奶牛出现饮食失调,进而引发酮病。

3. 水分不足:奶牛在产后,由于泌乳量大、食欲减退等原因,常常导致饮水不足,体内水分紧张,血液黏稠度增加,阻碍正常的代谢过程,从而导致酮病的发生。

二、奶牛酮病的临床表现1. 食欲减退:奶牛在产后出现酮病后,常常表现为食欲减退,不愿意进食。

2. 体重减轻:因为能量供应不足,奶牛在产后出现酮病后,体重会迅速减轻。

3. 行为异常:奶牛在产后出现酮病后,可能表现出行为异常,如焦躁不安、低头垂耳、无精打采、走动困难等症状。

4. 乳产量下降:奶牛在产后出现酮病后,可能会出现乳产量下降、奶脂与乳糖含量下降等症状。

5. 尿味异臭:奶牛在产后出现酮病后,尿液可能会呈现异味,通常为一种刺鼻的水果味。

6. 酮体检测:通过尿液或血液中酮体的检测,可以明确诊断是否患有酮病。

三、奶牛酮病的诊断与防治1. 诊断方法:奶牛酮病可以通过体检、生产状况观察、尿液或血液中酮体的检测来进行诊断。

一旦确诊,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治,以免病情加重。

2. 预防措施:合理的饲养管理是预防奶牛酮病的关键。

在日常饲养管理中,应该注重合理的饲料配方,保证奶牛能够摄取足够的热量和营养物质。

要保证奶牛的饮水量充足,确保水的质量卫生,防止水质受到污染。

对产后奶牛进行认真的护理和观察,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及时就诊治疗。

高产奶牛酮病的防治

高产奶牛酮病的防治

实验室诊断
血液检查
检测血液中的酮体、血糖、血脂等指标,以确定病情及病因。
尿液检查
通过检测尿液中的酮体、血糖等指标,辅助诊断酮病。
鉴别诊断
要点一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与乳腺炎、子宫炎等其他疾病进行鉴别,以避免误诊。
要点二
监测病情
定期监测奶牛的酮体水平及生理指标,及时发现病情变 化。
05
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
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含量低 ,脂肪含量高,容易引发 酮病。
维生素缺乏
缺乏维生素A、D、E等, 会增加酮病的发病率。
矿物质不足
如钙、磷等矿物质不足, 会影响奶牛对饲料中脂肪 的利用。
环境因素
温度
高温环境会使奶牛产生应 激反应,从而增加酮病的 发病率。
湿度
湿度过大,容易使奶牛受 到霉菌感染,进而引发酮 病。
案例二:酮病对犊牛的影响
01
总结词
酮病可能影响犊牛的生长发育,需注意犊牛的营养和护理。
02 03
详细描述
母牛在泌乳期出现酮病症状,可能会影响犊牛的生长发育,导致犊牛 体重和健康状况不佳。此外,母牛的乳汁也可能含有高浓度的酮体, 影响犊牛的消化和吸收。
防治建议
注意母牛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时治疗母牛的酮病症状,同时关注犊 牛的生长发育和营养需求。
定期检查
定期对奶牛进行酮体检测,以 及时发现病情。
合理配制饲料
保证饲料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平 衡,以满足奶牛的营养需求, 同时避免过量摄入某种营养成
分。
控制环境
保持牛舍的卫生和适宜的环境 条件,以减少应激对奶牛的影
响。
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
使用抗酮类药物,如丙二醇、 甘油等,以降低血液中酮体的

奶牛酮病及其预防措施

奶牛酮病及其预防措施

奶牛酮病及其预防措施奶牛酮病及其预防措施奶牛酮病又称为酮血症、酮尿症,是奶牛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内因体内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的代谢性疾病,是泌乳奶牛最常见的一种营养代谢病,本病多发生于泌乳性能良好的高产奶牛,此时母牛消耗大量能量,体内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时,会导致葡萄糖代谢紊乱,导致过多的酮体生成并在体内大量积累,造成奶牛机体功能失调。

本病多发生于产后第一个泌乳月,不同胎次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多发生于冬夏两季,且以3~6胎次的发病率最高。

其临床特征是尿液、血液及乳汁中酮体含量增高,血糖浓度下降,泌乳量下降,并伴发有神经症状。

近年来,随着奶牛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奶牛的泌乳性能也随之提升,从而导致奶牛酮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欧美国家奶牛酮病的发病率在2~20%,我国奶牛酮病的发病率在15%,尽管酮病很少引起奶牛死亡,但是,容易引起泌乳量和乳品质下降,繁殖率下降及生殖系统疾病,增加养殖成本,因此,对于奶牛酮病应引起养殖企业及养殖户的高度重视。

1发病原因1.1糖和脂肪摄入不平衡李小杉等报道指出,奶牛产犊后30~50d是处于产奶高峰期,这一阶段,奶牛的食欲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常,若对葡萄糖或能量摄人不足或不平衡,均可导致体内糖和脂肪处于不平衡状态,而这时又是产乳高峰期,势必会加剧这种不平衡,从而引发酮病,研究表明,奶牛每天适合的产奶量是22kg,若每天产奶量高达34kg,则血液中的全部葡萄糖都将被乳腺所摄取,从而导致葡萄糖下降,最终引发酮病。

1.2日粮中营养不平衡或供应不足若饲料供应过少,并且品种单一,品质低劣,会造成日粮营养不平衡,若精词料词喂过多,粗词料又不足,会导致机体生糖物质缺乏,会导致能量供应不足,奶牛又因泌乳量过大而运动量又少,也会引起体内血糖浓度降低和脂肪沉积,从而引发奶牛酮病。

另外,青贮词料发酵过度会产生大量丁酸,饲喂奶牛后会引起血液bhb浓度升高,容易引起奶牛酮病,另外还指出,若词喂大量生酮饲料如甜菜和糖蜜等,也会导致瘤胃丁酸盐的浓度升高,引发酮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张
( 图壁 种牛 场 , 疆 呼 图壁 呼 新 8 10 ) 3 2 3
摘 要 : 挤 奶 过 程 中 , 根 据 不 同奶 牛 之 间 的 个 体 差 异 、 奶 时 间 长短 、 速 快慢 以及 挤 奶 末 期 乳 头 杯 的运 行 情 况确 定 哪 些 在 要 挤 流 牛 可 以压 集乳 器 , 不 能 完全 确 定 挤 奶 时不 能 压挤 奶杯 组 。挤 奶 杯 组 负重针 对 乳 头 细长 、 房 下垂 或 乳 区不 平衡 的奶 牛 有 利 于 而 乳 挤 尽 牛奶 , 少挤 奶 时 间 。 减 关 键 词 : 奶杯 ; 挤 负重 ; 奶 方 法 ; 挤 可行 性
中图 分 类 号 :8 34 文 献 标 识 码 : ¥ 2 .9 ' B 文 章 编 号 :0 3 4 8 (0 2 0 — 0 4 0 10 - 8 9 2 1 )2 0 3 — 2
用 已在我 国各地 的奶 牛场 渐渐 普及 ,因为人们 已逐 渐认 识 到机 器 挤 奶 相 对 于 手 工 挤 奶 ,使 得 牛 奶 质 量—— 细 菌得 以控制 , 牛奶 产量 逐渐 提高 , 重要 的是 提高 了工作 效率 , 增加 了经 济效 益 。
萄糖 5 0 10 0 ( 水 ) 0 - 0 ml加 内服 , 日 1 , 一 次 连用 3 。 d
磷 等 矿物 质 的补 充 ;在 酮 病 的高 发 期 喂服 丙 酸钠 ,
lO / , O g次 2次/ , 用 1 d d连 5。
33 在 日粮 中添 加脂 肪和 饲料 添加 剂 , . 以预 防 酮病
奶 , 们 的 理 由在 于 : 他 如此 会使 奶 牛 乳 房变 形 , 奶 使
脂 肪 : 日粮 中添 加 3 5 在 %~ %的保 护 脂 质 , 提 可
内发病 , 产奶量稍微下降 ; 病初血糖含量下降不显
著, 尿酮 浓度 升 高 , 后期 血 酮 浓度 才 升 高 , 这种 情 况 只有通 过酮 体检 测和 血糖 含量 检测 才能 确诊 。但 长 期 的 隐性 酮 病 会 使 奶 牛 的 内分 泌 紊 乱 和 激 素 分 泌
的发生 , 主要 有 以下 两种 :
44 对 神 经 型酮 病 病 例 , 用 水 合 氯 醛 3 g 首 次 . 可 0(
剂 量 ) 内服 。 ,
酮病 的 发生 比较复 杂 , 生 产 中应 采 取综 合 预 在 防措施 才能 收 到 良好 效果 。
合 物饲料 及 优质牧 草 。在 I 上采 用药 物治 疗 和减 临床
少 挤奶 次数 相结合 的方 法取 得 了 良好 效果 。酮病 的 治 疗原 则 是补 糖 补钙 、 毒 保肝 、 胃强 心 , 高 血 解 健 提 糖 浓度 、 减少 脂肪 动员 、 进 酮体 的利 用 。多 数病 例 促 经 适 当治 疗 可 以痊 愈 , 因饲 养 管 理 不 当 , 然 可 但 仍 能 复发 。主要 治疗 方法 如下 :
时适 当增 加 奶 牛 的运 动 。此外 , 日粮 中注意 碘 、 、 钴
41 1 %- 5 . 0 2 %葡 萄糖 注 射 液 10 0 15 0 , 脉 0 ~ 0 ml静 注射。
42 丙 二醇或 甘油 2 0 l 内服 。 . 5m ,
43 内服 健 康 牛 ( ) 鲜 胃液 30 0 5O 0 , . 羊 新 0 ~ 0 ml以 培 养瘤 胃微 生物体 系 。或者 用脱脂 牛奶 2O 0 l葡 0 m ,
基 金 项 目: 家 现 代 农 业 产 业 技 术 体 系建 设 专 项 资 金 资 助 国
( ARS 3 ) C 一7。
作 者 简介 : 世 元 (9 5 ) 男 , 族 , 学 本 科 , 医师 , 张 17 一 , 汉 大 兽 长
期 于基 层 从 事 奶 牛 养 殖 及 管 理 工作 。
失调 , 引发 繁殖性 能 下降 。
3 预 防
供 较 高 的血糖 水 平 和较 低 的血 酮 水平 ;尼 克 酸 : 每 日添加 3 6 - g尼克 酸 ,可有效 降低 血 中 1 羟 丁酸 盐 3 一
水 平 ,尼 克 酸可 影 响瘤 胃代 谢 并增 加 丙 酸 盐水 平 , 增 加菌体 蛋 白产量 , 同时显 著提 高产奶 量 。 4 治 疗 首先 , 根 据 病 因调 整 1 配 方 , 加碳 水 化 应 3粮 增
随着 我 国奶 业 的蓬 勃 发 展 , 械化 挤 奶 器 的应 机
收 稿 日期 : 0 2 O — 8 2 1 一 1 0
挤 奶员 通过 挤奶 器 的使用说 明书基本 能够 应用
挤奶器 , 实践运 用 中还是 会遇 到一 些 问题 。 挤奶 在 在 器生产 厂 家所介 绍 的挤 奶 步骤 中 ,明确规 定在 挤奶 过程 中不 得 用 手 压 或 对 挤 奶 王 集 乳 器 负 重 进 行 挤
31 注 意干 奶期 饲养 管理 , . 科学 地控 制 奶牛 的 营养
投 入 , 量 供 应 以 满 足其 需 要 即 可 , 能 防止 奶 牛 产 前
过 于肥 胖 。
32 供应 平衡 日粮 , . 注意 精粗 饲料 的合理 搭 配 ; 其
中精料 中粗 蛋 白质含 量 以不超 过 1 %~ 8 6 1 %为宜 , 碳 水 化合 物 以磨碎 的玉 米为好 。给 予 品质优 良的干草 或 青 贮 饲 料 ,避 免 饲 喂 含 大 量 丁 酸 盐 的 劣 质 青 贮 料; 不要 随 意更 换 饲料 配 方 , 除各 种应 激 因素 , 消 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