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酮病预防与治疗
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

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奶牛酮病是奶牛在产后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由于该病对奶牛的生产和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引起了广泛关注。
下面将从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三个方面对该疾病进行详细介绍。
一、发病原因奶牛酮病是由于奶牛在产后大量产乳时,体内葡萄糖不能满足需求,机体出现负能量平衡造成的一种代谢性疾病。
其主要发病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饲养管理不当:奶牛在产后需要大量的能量来维持高产乳的需要,如果饲料管理不当,无法提供足够的能量,就容易导致负能量平衡,从而引发酮病。
2. 泌乳期营养不良:在泌乳期,奶牛需要大量的葡萄糖来维持生理代谢和产奶,如果饲料中葡萄糖摄入不足,就会导致能量不平衡,伴随而来的就是疾病的发生。
3. 环境因素:气候变化、饲料中毒、疾病感染等均可能影响奶牛的葡萄糖代谢和消化吸收,从而引发负能量平衡和酮病。
二、临床症状奶牛酮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食欲不振:患病的奶牛常常出现食欲不振的症状,拒绝饲料,食量明显减少。
2. 产奶量减少:患病的奶牛产奶量减少,质量下降,奶品味变差,最终导致产奶效益降低。
3. 体重减轻:患病的奶牛出现明显的体重减轻,体态消瘦,毛发干燥无光泽。
4. 精神萎靡:奶牛在产奶期,本身消耗较大,如果再受到代谢性疾病的困扰,就会表现出精神萎靡,行为异常。
5. 发情不准确:患病的奶牛出现发情不准确,周期错乱,难以配种。
6. 其他症状:部分患病的奶牛还可能出现口渴、烦躁、排尿减少、疲倦等临床症状。
三、防治措施为了有效防治奶牛酮病,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 合理饲养管理:合理设计泌乳期奶牛的饲养管理方案,包括饲料的配方、饲料的营养成分,定期检查和调整饲养计划,尽可能避免饲养管理不当引发的酮病。
2. 合理喂养:在泌乳期,需要根据奶牛的生产性能和体重等情况,合理配置能量、蛋白质和矿物质的饲料,确保奶牛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避免因为营养不良引发酮病。
奶牛酮病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

奶牛酮病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奶牛酮病是一种常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多发生在高产期奶牛身上。
下面将介绍奶牛酮病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
1. 原因:奶牛酮病的发生通常与以下因素有关:- 营养不良:奶牛高产期对能量的需求较高,如果饲养管理不当,造成能量供给不足,容易引发酮病。
- 过胖:高产期奶牛容易出现能量摄入过多,导致脂肪过多堆积在肝脏和体内,阻碍葡萄糖生成。
- 过度挤奶:过度挤乳会导致奶牛的能量消耗过大,进而引发酮病。
- 压力:包括转舍、环境改变、运输、疫苗接种等,都可能引起奶牛的压力增加,进而诱发酮病。
2. 临床表现:奶牛酮病常以以下症状表现:- 食欲减退:患病奶牛通常食欲下降,不愿进食。
- 乳量减少:奶牛酮病会导致乳量明显减少,有时甚至不产奶。
- 体重下降:患病奶牛体重会明显减轻。
- 异常精神状态:奶牛酮病患者在行动和反应方面会表现出异常。
- 尿液异常:尿液呈甜味,酮体含量增高。
- 其他症状:发腾、毛色暗淡、肌肉发质差等。
3. 诊断与防治:-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通过检测尿液中的酮体来确诊。
- 防治:治疗的目标是提供足够的能量供给,纠正代谢障碍。
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防治:- 提供高能量饲料:如玉米、麦麸等,增加奶牛的能量摄入。
- 适量补充葡萄糖:可以通过输液或口服给予。
- 保持良好的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预防酮病的发生。
- 预防压力:避免奶牛长时间处于压力状态,提供稳定的饲养环境。
奶牛酮病的发生与营养不良、过胖、过度挤奶和压力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食欲减退、乳量减少、体重下降等症状。
诊断主要通过检测尿液中的酮体来确诊。
预防与治疗的关键在于提供足够的能量供给,纠正代谢障碍,并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和减轻奶牛压力来预防酮病的发生。
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

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奶牛酮病,又称脂肪肝病,是困扰奶牛养殖业的一种常见疾病。
其发生原因主要与营养不平衡以及能量供给不足有关,以下将介绍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以及防治措施。
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高产奶牛在产后营养需求的不均衡,导致能量供给不足,使奶牛体内脂肪代谢紊乱,产生大量酮体,进而引发酮病。
奶牛酮病的临床症状分为两种类型:亚急性和急性。
亚急性酮病表现为食欲减退、饮水量减少、粪便量减少、乳量下降等,奶牛整体情况较好,体重较为正常。
急性酮病则表现为明显的厌食、消瘦、虚弱无力、步履困难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出现昏迷、呼吸深浅不均、体温下降等生命危险症状。
针对奶牛酮病的防治措施如下:1. 饲养管理方面:合理安排草料和浓缩饲料的比例,保证奶牛摄入足够的粗纤维和蛋白质,避免饥饿或过度肥胖。
合理饲喂时间和分量,防止过度饲喂。
保证奶牛充足的饮水量和新鲜饮水。
增加运动强度,增加能量消耗。
2. 饲料管理方面:饲喂高质量的饲料,提高奶牛的能量供给。
在产后30天内逐渐增加饲喂量和浓缩饲料比例,降低酮病的发生风险。
3. 补充葡萄糖和维生素:通过添加葡萄糖、碳酸氢钠、维生素B群等物质,补充奶牛体内能量和营养物质不足。
4. 合理的运输和适宜的环境:避免奶牛长时间处于高温或寒冷环境中,减少奶牛的应激反应。
5. 及时就医:一旦发现奶牛有酮病的症状,应立即请兽医进行诊断,并根据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是由于奶牛在产后能量供给不足,导致脂肪代谢紊乱,进而引发酮病。
临床症状可分为亚急性和急性。
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合理的饲养管理、饲料管理、补充能量和营养物质、适宜的运输和环境以及及时就医等措施,以减少酮病的发生和降低其对奶牛的危害。
奶牛酮病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

奶牛酮病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奶牛酮病(ketosis)是奶牛产后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发生原因复杂,临床表现严重影响牛的健康,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了解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对于维持奶牛健康、提高产奶量至关重要。
一、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1. 能量不足:奶牛在产后会出现大量泌乳,而且常常因剧烈的产后应激而食欲减退,导致摄食不足。
奶牛的体内能量供应不足,进而导致脂肪组织分解产生过多酮体而引发酮病。
2. 营养不均衡:奶牛产后需要大量的优质饲料和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来维持身体功能和泌乳,如果饲料配方不合理或者采食不足,可能导致奶牛出现饮食失调,进而引发酮病。
3. 水分不足:奶牛在产后,由于泌乳量大、食欲减退等原因,常常导致饮水不足,体内水分紧张,血液黏稠度增加,阻碍正常的代谢过程,从而导致酮病的发生。
二、奶牛酮病的临床表现1. 食欲减退:奶牛在产后出现酮病后,常常表现为食欲减退,不愿意进食。
2. 体重减轻:因为能量供应不足,奶牛在产后出现酮病后,体重会迅速减轻。
3. 行为异常:奶牛在产后出现酮病后,可能表现出行为异常,如焦躁不安、低头垂耳、无精打采、走动困难等症状。
4. 乳产量下降:奶牛在产后出现酮病后,可能会出现乳产量下降、奶脂与乳糖含量下降等症状。
5. 尿味异臭:奶牛在产后出现酮病后,尿液可能会呈现异味,通常为一种刺鼻的水果味。
6. 酮体检测:通过尿液或血液中酮体的检测,可以明确诊断是否患有酮病。
三、奶牛酮病的诊断与防治1. 诊断方法:奶牛酮病可以通过体检、生产状况观察、尿液或血液中酮体的检测来进行诊断。
一旦确诊,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治,以免病情加重。
2. 预防措施:合理的饲养管理是预防奶牛酮病的关键。
在日常饲养管理中,应该注重合理的饲料配方,保证奶牛能够摄取足够的热量和营养物质。
要保证奶牛的饮水量充足,确保水的质量卫生,防止水质受到污染。
对产后奶牛进行认真的护理和观察,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及时就诊治疗。
高产奶牛酮病的防治

实验室诊断
血液检查
检测血液中的酮体、血糖、血脂等指标,以确定病情及病因。
尿液检查
通过检测尿液中的酮体、血糖等指标,辅助诊断酮病。
鉴别诊断
要点一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与乳腺炎、子宫炎等其他疾病进行鉴别,以避免误诊。
要点二
监测病情
定期监测奶牛的酮体水平及生理指标,及时发现病情变 化。
05
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
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含量低 ,脂肪含量高,容易引发 酮病。
维生素缺乏
缺乏维生素A、D、E等, 会增加酮病的发病率。
矿物质不足
如钙、磷等矿物质不足, 会影响奶牛对饲料中脂肪 的利用。
环境因素
温度
高温环境会使奶牛产生应 激反应,从而增加酮病的 发病率。
湿度
湿度过大,容易使奶牛受 到霉菌感染,进而引发酮 病。
案例二:酮病对犊牛的影响
01
总结词
酮病可能影响犊牛的生长发育,需注意犊牛的营养和护理。
02 03
详细描述
母牛在泌乳期出现酮病症状,可能会影响犊牛的生长发育,导致犊牛 体重和健康状况不佳。此外,母牛的乳汁也可能含有高浓度的酮体, 影响犊牛的消化和吸收。
防治建议
注意母牛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时治疗母牛的酮病症状,同时关注犊 牛的生长发育和营养需求。
定期检查
定期对奶牛进行酮体检测,以 及时发现病情。
合理配制饲料
保证饲料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平 衡,以满足奶牛的营养需求, 同时避免过量摄入某种营养成
分。
控制环境
保持牛舍的卫生和适宜的环境 条件,以减少应激对奶牛的影
响。
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
使用抗酮类药物,如丙二醇、 甘油等,以降低血液中酮体的
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

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摘要】奶牛酮病是奶牛在产后容易发生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常见于高产奶牛。
该病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产后应激、饲养管理不当、饲料营养不均衡等因素。
临床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体重下降、乳量减少等。
为了防治奶牛酮病,饲养管理者应注意提供充足的营养、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定期检查奶牛的体重和产奶量等。
对于患有奶牛酮病的奶牛,及时进行药物治疗、调整饲料配方,帮助奶牛恢复健康。
只有加强对奶牛酮病的重视,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这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保障奶牛的健康和生产。
【关键词】奶牛酮病、发生原因、临床症状、防治措施、重视。
1. 引言1.1 奶牛酮病简介奶牛酮病,又称为乙酰乳酸血症或酮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发生在高产奶牛身上。
这种疾病通常在产后两到三周内发生,其主要病因是由于高产奶牛体内葡萄糖供应不足,导致脂肪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乙酰乳酸和酮体在血液中积聚。
这些物质的积聚会导致奶牛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比如食欲不振、体温升高、乳品质下降等。
在严重的情况下,奶牛甚至会出现严重的脱水和体重下降。
奶牛酮病对奶牛的生产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及早发现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奶牛的生产性能和生命健康非常重要。
预防奶牛酮病的关键在于合理的饲养管理和营养调控,包括合理的饲料配比、适当的运动和充足的饮水等。
及时发现奶牛酮病的临床症状,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也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对奶牛酮病的认识和重视,可以有效降低奶牛的发病率,保障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2. 正文2.1 发生原因奶牛酮病是奶牛常见的一种新陈代谢性疾病,其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饲养管理不当:奶牛在产后和哺乳期的能量需求相对较高,如果饲料配比不合理或者喂养方式不当,容易导致奶牛体内葡萄糖供应不足,从而引发酮病发生。
2. 过度瘦身:有些奶农为了追求奶牛高产,会在产后过度控制奶牛的饲料量,导致奶牛体内能量储备不足,容易诱发酮病。
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

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奶牛酮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发生在产后的高产奶牛身上。
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可以有多种,包括饲养管理不当、能量供给不足、运输及疾病引发的压力等。
在本文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发生原因1. 饲养管理不当:奶牛的饲养管理对于酮病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奶牛的饲养管理不当,例如饲料供给不足、饲喂不规律等,会导致奶牛摄入的能量不足,从而引发酮病的发生。
2. 能量供给不足:奶牛在产后需要大量的能量来满足高产奶的需求,如果能量供给不足,就容易导致奶牛饮食不足、体内脂肪分解过多,产生过多的酮体,从而引发酮病的发生。
3. 运输及疾病引发的压力:奶牛在运输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会导致奶牛摄食不畅、能量供给不足,从而引发酮病的发生。
奶牛在产后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影响,例如乳房炎等,这些疾病也会导致能量供给不足,从而引发酮病的发生。
二、临床症状1. 食欲不振:奶牛在发生酮病后,食欲明显减退,不愿意进食。
2. 头部异常:奶牛发生酮病后,可能出现头部异常的症状,包括频繁摇头、抽搐等。
3. 体重下降:酮病会导致奶牛体内脂肪分解过多,从而导致体重下降。
4. 尿液异常:奶牛在发生酮病后,尿液中可能出现大量的酮体,尿液呈现甜味。
三、防治措施1. 合理的饲养管理:对于预防奶牛酮病,合理的饲养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根据奶牛的产后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饲养计划,保证奶牛摄取足够的能量。
3. 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加奶牛的食欲,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从而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能量的浪费,预防奶牛酮病的发生。
4.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奶牛的身体状况,包括食欲、体重、体温等,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可以有效预防奶牛酮病的发生。
5. 药物治疗:在发生酮病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进行控制,包括给予盐酸二甲双胍、静脉输液等,帮助奶牛恢复正常。
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

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奶牛酮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临床症状明显且严重,对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造成很大影响。
为了预防和控制奶牛酮病,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饲养管理不当。
奶牛的饲料供应不足或者饲养方式不当,如突然换料、过分节食、粗饲料过多等,都会导致奶牛体内的营养供给不均衡,从而引发酮病。
2. 泌乳压力大。
奶牛在泌乳期间,由于乳制品需求的增加,会在体内分解脂肪储备以提供能量。
当乳制品需求超过脂肪储备供应时,奶牛会产生酮病。
3. 精神压力和环境变化。
奶牛在繁殖、圈舍变化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容易产生精神压力。
这会导致脂肪代谢的紊乱,加剧奶牛酮病的发生。
奶牛酮病的临床症状包括:1. 食欲不振。
患有酮病的奶牛通常会出现食欲不振的症状,而不愿意进食。
2. 体重下降。
酮病会导致奶牛体重急剧下降,且无法补回。
3. 生产性能下降。
患有酮病的奶牛的产奶量会显著下降,乳脂肪和乳糖含量也会降低。
4. 精神不安。
酮病会导致奶牛出现精神不安、烦躁、易受惊等症状。
为了预防和控制奶牛酮病,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 合理饲养管理。
合理控制奶牛饲料供应,不发生突然换料或过度节食的情况。
要保证奶牛的饮水充足,为其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减少精神压力。
2. 营养调理。
在泌乳高峰期,应增加奶牛的能量供应,适当调整蛋白质和矿物质等的比例。
可以在奶牛进入泌乳高峰期前进行补钙治疗,增加其骨骼储备,减少钙代谢紊乱的发生。
3. 合理疫苗接种。
采取适当的疫苗接种措施,预防其他疾病的感染。
因为奶牛酮病常常伴随其他疾病的发生,如乳房炎、瘤胃酸中毒等,所以合理的疫苗接种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奶牛的免疫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奶牛酮病的预防与治疗
[摘要] 牛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现代乳品工业的重要原料,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奶制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作为牛奶的供给者,奶牛在畜牧养殖业中占有重要位置。
奶牛酮病是泌乳奶牛较为常见的疾病,是由糖和脂肪代谢紊乱引起的奶牛全身功能失调,严重影响着牛奶的产量和质量。
[关键词] 奶牛酮病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 s85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191-01
奶牛酮病又称为酮血病、醋酮血症,是泌乳奶牛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严重的营养代谢障碍疾病。
奶牛体内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时,会引起脂肪代谢的紊乱,导致过多的酮体生成并在体内大量积累,从而引发体内蛋白质、盐、水代谢的紊乱,造成奶牛机体功能失调。
奶牛酮病的主要特征有酮血、酮尿、酮乳,低血糖、消化功能下降、产奶量下降,患病期间常伴有神经症状。
奶牛酮病严重影响着奶牛的产奶量和牛奶的质量,患病严重牛只甚至出现瘫痪或死亡,给奶牛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养牛户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发现病发现象及时治疗十分必要。
一、发病原因
引发奶牛患酮病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产前过度肥胖
怀孕奶牛在产犊前处于干奶期,此时饲料供应若不当导致奶牛摄
入过多能量,很容易造成脂肪在体内的大量囤积。
产前奶牛体重过于肥胖,体内能量呈现负平衡状态而血糖含量过低,引发脂肪代谢功能的紊乱,从而生成大量酮体而引发酮病。
2.糖和脂肪摄入不平衡
奶牛在产犊后4周~6周时处于产奶高峰期,这一时期内奶牛食欲还没有恢复正常,常常对能量和葡萄糖摄入不充足,导致体内糖和脂肪处于不平衡状态,引发酮病。
此外,在奶牛的日常饲养管理中,若饲料中精料和粗来比例不均衡,奶牛又大量泌乳而运动量少,也会引起奶牛体内血糖浓度的降低和脂肪能量的囤积,从而引发酮病。
3.奶牛肝脏功能出现障碍
肝脏是脂肪代谢的中枢和糖异生的主要场所,奶牛肝脏功能发生障碍时会严重影响脂肪的代谢或使血糖浓度下降,继而引发酮病。
4.其它因素
引发奶牛酮病的因素还有很多,如饲料中缺乏va、vb12等维生素和钴、碘、猛、锌等微量元素,奶牛受到寒冷、饥饿、过度挤奶等应激因素的影响,机体缺乏运动等。
二、发病症状
患病奶牛临床症状以消化紊乱和神经症状为主,故又将奶牛酮病分为消耗型和神经型。
患消耗型酮病的奶牛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拒食精粮少食干粮,饮水量减少,反刍减少,喜舔舐污物或异物,患病后期甚至食欲废绝和反刍停止,奶牛逐渐消瘦;病牛分泌的乳
汁量大幅度下降,乳汁中脂肪含量增高,从形态上看乳汁易形成气泡,病情开始加重时停止泌乳;尿液减少,且呈现淡黄色,有气泡和丙酮气味;奶牛患病初期便秘,粪便外附粘液呈球状,随后多排出恶臭的稀粪或软粪,再之后腹泻导致机体迅速消瘦。
患神经型酮病的奶牛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病,精神兴奋,狂躁不安,吼叫流涕,而且走路横冲直撞,视力下降,意识也出现障碍,全身肌肉组织处于震颤状态,四肢交叉,站立不稳,患病严重的奶牛甚至卧地不起,呈现昏迷乃至死亡。
奶牛患酮病后不仅对奶牛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损伤,也会导致奶品质的严重下降和奶产量的下降,对奶牛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酮病预防
奶牛患酮病后会对机体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害,且发病情况比较复杂,因此奶牛酮病的防治最好以预防为主。
1.加强干奶期奶牛饲养管理
干奶期奶牛摄入大量能量导致过于肥胖是奶牛酮病病发的重要
原因,因此在奶牛干奶期需严格管理奶牛的饲料喂养。
注意合理的饲料搭配,精料、干草和青贮比例均匀,保证奶牛摄入充足的能量又不过多。
发现奶牛又过于肥胖症状时,适当较少饲料中精料的投入。
2.平衡饲料营养
奶牛酮病主要是奶牛体内的糖和脂肪不平衡所引起,因此在预防疾病发生时要特别注意奶牛喂养过程中饲料营养的均衡。
饲料中精
料和粗料的比例不能超过60:40,以防止奶牛摄入能量过多,蛋白质、微量元素、脂肪等营养物质包含需全面。
对于刚刚产犊后的奶牛,需适当较少精料的供应,为泌乳高峰期的奶牛供应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待8周后左右奶牛消化吸收功能恢复正常后再正常饲喂。
此外,还可以通过在饲料中添加一些添加剂来预防酮病的发生,如适量的保护脂质可以提高血糖的浓度、降低血酮的浓度,适量的尼克酸可以增加菌体蛋白的合成、提高牛奶的产量,莫能霉素等离子载体可以影响瘤胃代谢、降低血酮含量等。
3.其他措施
预防奶牛酮病时主要就是从维持奶牛体内糖和脂肪平衡入手,防止脂肪过剩造成酮体的大量生成和积累。
除上述预防措施外,还应注意:增加饲养奶牛特别是圈养奶牛的运动量,促进脂肪的消耗,防治脂肪在体内大量囤积;为奶牛补充糖和钙,可以解毒保肝,健胃强心;避免突然改变饲料种类,减少应激刺激。
四、酮病治疗
治疗奶牛酮病的原则是补充糖分、增加酮体利用率及恢复机体瘤胃功能。
为病牛及时补充糖物质,较少饲料中精料的配比,添加甜菜、胡萝卜等含糖和维生素丰富的草料。
为病牛增加糖供给时,可以喂服白糖、红糖或蜂蜜,也可静脉注射50%的葡萄糖注射液,注意需连服数天或连注射数天,否则会使病情复发,配合维生素vc、vb12、vb1、va使用可以迅速解除病症。
静脉注射5%的碳酸氢钠溶液或口服碳酸氢钠,可以有效解除发病引起的酸中毒,促进病牛好
转。
对于有神经症状的病牛,治疗时可以先注射50%的葡萄糖溶液,接着注射一次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最后口服丙二醇。
或者口服水合氯醛,不仅可以抑制大脑的兴奋,还可以刺激葡萄糖的产生和吸收,并通过瘤胃发酵提高丙酸的产生。
参考文献
[1]许存福.奶牛酮病防治的研究进展[j].养殖与饲料,2011(10):27 29.
[2]李增池.奶牛酮病的诊治[j].畜禽业,2011(12):80.
[3]朱长森.奶牛酮病的治疗与预防[j].农村使用科技信息,201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