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关穴

合集下载

“四关”穴临床应用举隅参考模板

“四关”穴临床应用举隅参考模板

“四关”穴临床应用举隅关键词: “四关”穴;原穴;癔病;临床应用“四关”穴即双侧合谷与双侧太冲的统称。

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而气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所以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重要部位。

又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脉,所以合谷穴亦是气血汇聚的重要部位,是气血运行的要枢。

因此,针刺合谷,则具有调理气血的作用。

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即是肝经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重要部位。

肝为刚脏,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具有疏泄全身气机的作用和喜条达而恶抑郁的特点。

全身气机调畅能够正常的升降出入,则气血津液得以正常生成、运行、输布。

肝又为藏血之脏,具有调节全身血量的作用,所以针刺肝经之原穴太冲穴,则能够激发肝经原气,充分发挥其调畅全身气机的功能,从而达到对全身气血的生成、运行和输布的调理作用。

同时,合谷穴位置在上属阳,本身又属于阳经;太冲位置在下属阴,本身又属于阴经,而且两穴位于四肢的重要部位,两穴同时应用则可以起到协调全身阴阳、调节全身气血的作用。

又《内经》曰:“气血者,神也。

”气血是神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物质基础。

气血调畅充足则神有所舍,有所舍则神安。

气畅、血行、神清则自无窍闭之理。

总之,两穴同时应用则具有调理气血、开窍宁神之作用。

2 针刺手法对于急性病人要以强刺激手法,以病人窍开神复或病愈为度;慢性病人则以病人的最大忍受限度为刺激量进行操作。

3 典型病例2002年8月中旬,一位21岁女病人由家属推轮椅前来河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

当时见病人情绪低落,反应较迟钝,患者左下肢瘫痪(肌力在0级到1级之间)。

经询问得知:病人由于近两天与家人生气而带着情绪上班,且由于天气炎热,在参加公司组织的军训活动中,突然神昏倒地,经同伴掐人中穴苏醒后即见左下肢瘫痪。

前来该院就诊,急诊科要求进行脑CT等检查,但病人家属不同意,遂前来针灸科就诊。

经过针灸科主任焦乃军老师的初步诊断,初步排除了脑血管意外、癫痫发作以及脑血管肿瘤等病。

针灸穴位 四关穴 说明指导书

针灸穴位 四关穴 说明指导书

针灸穴位四关穴说明指导书总述四关穴,经外奇穴名。

出自《针灸大成》。

别名四开。

由大肠经合谷穴及肝经太冲穴组成。

合谷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太冲位于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左右计4穴。

主治寒湿痹痛、四肢寒颤、音哑、神志不宁等。

直刺0.3-0.5寸。

1.名称四关穴2.别名四开3.出处《针灸大成》4.隶属经外奇穴5.位置合谷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太冲位于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左右计4穴6.主治寒湿痹痛、四肢寒颤、音哑、神志不宁7.功能平肝阳,调气血,通经络。

8.操作直刺0.3-0.5寸9.主要配伍配气海穴、三阴交穴治肝气郁结型更年期综合征10.定位1、合谷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2、太冲位于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左右计4穴。

11.解剖暂无资料。

12.名词释义合谷、太冲两穴位于手足岐骨间,犹如把关之将士,故名四关。

13.功能作用平肝阳,调气血,通经络。

14.详细主治寒湿痹痛、四肢寒颤、音哑、神志不宁等。

15.详细操作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痛感,针感或可向上传导,留针20分钟,合谷向第2掌骨方向斜刺,太冲从足背向下斜刺。

灸3-5壮,或温灸5-15分钟。

16.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小儿急惊风、成人头晕、头痛、牙痛、胃痛、两胁痛、四肢寒颤、喑哑等。

17.配伍1、配气海穴、三阴交穴治肝气郁结型更年期综合征。

2、配太溪穴、百会穴、风池穴治肝阳上亢型更年期综合征。

3、配膻中穴、中脘穴、阴陵泉穴、丰隆穴治痰热中阻型更年期综合征。

4、配心俞穴、脾俞穴、肾俞穴、三阴交穴治心肾不交型更年期综合征。

5、配心俞穴、脾俞穴、神门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治心脾两虚型更年期综合征。

6、配脾俞穴、胃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脾胃虚弱型更年期综合征。

7、配肝俞穴、肾俞穴、关元穴、足三里穴、照海穴治肝肾亏损型更年期综合征等。

四关穴临床应用初探

四关穴临床应用初探

・ $$ ・ 而为痹。痹证又以疼痛、 运动功能障碍为其主症, 但因 所挟外邪不同而分为行痹、 痛痹、 着痹、 热痹。临床上 如椎间盘突出症、 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关 节退行性病变等均可取四关穴以通经活络、 消炎止痛。 壮肌治痿 《素问・痿论》 云: “ 肺热叶 ! " # 补益气血, 焦, 发为痿 ! ” , “ 肝气热, 筋膜干则筋急而挛, 发为痿 ” 痿, 指肢体筋脉弛缓, 软弱无力, 严重者, 手不能握 !。 物, 足不能任身, 肘、 腕、 膝、 踝关节如觉脱失, 渐至肌肉 萎缩而不能随意运动。当肺热叶焦, 筋脉失濡, 或湿热 浸淫筋脉, 气血运行受阻, 或脾胃虚弱, 化源不足, 肌肉 筋脉失养, 或肝肾亏虚, 肝血不足, 筋脉失其濡润, 均可 导致肌肉萎缩, 手足痿弱不用。临床上如中风后遗症、 小儿麻痹后遗症、 多发性神经炎、 急性脊髓炎、 进行性 肌萎缩、 重症肌无力、 周期性麻痹、 肌营养不良症等, 均 可参考本证型辨证施治。 《素问 ・ 痿论》 曰: “ 治痿独取阳明” , 阳明为多气多 血之经, 又为后天之本, 取阳明经穴位, 意在补气血、 促 后天。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 既能补益气血, 又能健运 脾胃; 太冲为足厥阴经输、 原穴, 肝主筋, 全身筋腱关节 的运动功能, 都有赖于肝的精气滋养, 若肝的精气衰 弱, 则筋失濡养而不用。太冲穴能调气血, 强肝益肾培 元, 配合合谷有气血双补之功, 用补法或灸法, 可补先 天, 促后天, 壮肌肉, 强筋脉。 协调阴阳 外邪侵袭,或脏腑经络阴 ! " $ 行气理血, 阳失调,四关闭合,气血不通则逆而为厥。厥证其意 有 ! 种:其一,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但大多能逐 渐苏醒,如古代文献记载的尸厥、薄厥、气厥、血厥 等,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休克、虚脱、昏厥、中暑及 神经官能症等病;其二,为四肢寒冷, 《伤寒论 ・ 辨厥 阴经脉症并治》中指出: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寒 邪过盛或热邪炽盛均可引起四肢厥冷,均是由于阴阳 失去正常的协调,不能相互顺接所致。灸或针刺四关 穴,有行气理血、协调阴阳之功,以助阴阳之气相互 顺接,相互贯通。 此外, 四关穴还有疏肝理气、 镇静镇痛、 祛风散邪、 利胆退黄之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 征、 单纯性甲状腺肿、 甲亢、 疝气、 失眠多梦、 头痛、 牙 痛、 胁痛、 三叉神经痛、 痛经、 胁痛、 胃脘痛、 面瘫、 风疹、 荨麻疹、 黄疸等病症。 总之, 四关穴为针灸临床证治之要穴, 其主治广, 功效显著, 临证中可以根据合谷与太冲一气一血、 一阳 一阴、 一升一降, 以及相互制约、 相互依赖、 相互为用的 关系, 使升降协调, 阴阳顺接, 共奏调理脏腑、 平衡阴 阳、 通达气血、 平肝熄风、 祛风止痛之功效。 (收稿日期: !%%# & %’ & !’) 推拿

四关穴的临床应用近况

四关穴的临床应用近况

四关穴的临床应用近况四关穴,又称为太渊穴,是中医经典穴位之一,位于人体足部内侧。

近年来,随着中医疗法的不断发展,四关穴的临床应用也得到了更多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就四关穴的临床应用近况进行探讨。

一、四关穴的定位和特点四关穴位于足内踝尖与跟腱之间,为足太阴经的第二个穴位。

其具体位置为足三里穴上1寸,称为“四关”是因为该穴处于经络的发敷疏通之处。

四关穴在临床上具有寒热调和、气血调畅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疼痛。

通过刺激四关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调和气机等,对于很多常见病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二、四关穴的主要应用1. 调理内脏根据中医理论,四关穴与脾胃相关,可以调理脾胃功能,降低患胃肠疾病的风险。

常常经常按摩四关穴可以帮助促进脾胃功能,增强消化能力,改善食欲等。

2. 缓解疼痛四关穴是一个常用的镇痛穴位,刺激四关穴可以促进身体内部的血液循环,释放紧张的肌肉,减轻疼痛感。

对于头痛、月经痛、肠胃疼痛等疼痛症状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3. 调理情绪四关穴也具有调理情绪的效果,可以舒缓情绪,减轻紧张和焦虑。

通过按摩四关穴可以平复情绪波动,使人保持平和的心态。

4. 养生保健平时经常按摩四关穴还有助于养生保健,增强体质,增强抵抗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尤其是一些慢性疾病,通过按摩四关穴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

三、四关穴的注意事项1. 刺激四关穴时应温和轻柔,不宜用力过猛,否则可能引起不适。

2. 孕妇、患有严重疾病、创伤的患者以及体弱者在刺激四关穴时应谨慎操作,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 需要注意保持卫生,保证操作环境的清洁,并使用清洁的按摩工具。

四、结语四关穴作为中医经典穴位之一,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刺激四关穴可以调理身体功能、缓解疼痛、保健养生等,对于改善人体健康状况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方法正确、轻柔温和、保持卫生等要点,以确保对于身体的益处。

总的来说,四关穴的临床应用近况表现出了其在中医疗法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研究能够揭示出四关穴的更多奥秘,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四关穴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应用举隅

四关穴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应用举隅

四关穴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应用举隅
罗健
【期刊名称】《四川中医》
【年(卷),期】1996(14)8
【摘要】四关穴,是合谷、太冲两穴配伍的总称。

近年来,笔者用其治疗神经系统类疾病,屡获奇效。

现举例如下。

1.多发性抽动综合征莫××,男,8岁。

因“不自主摇头、耸肩10月”于1995年4月5日就诊。

家长代诉患儿一年前外感后即出现不自主摇头、耸肩现象,且逐渐加重,尤其在晚上看书、写字时较明显。

曾到几家医院诊治,头颅MRI未见异常,诊断为多发性抽动综合征,予氟哌啶醇、安坦、γ—氨酪酸等仅能暂缓病情,停药辄症状恢复如前。

遂到我门诊要求针灸治疗。

证见:形体消瘦,面色(白光)白,纳呆。

【总页数】1页(P50-50)
【关键词】神经系统疾病;穴位疗法;四关穴
【作者】罗健
【作者单位】广东肇庆市华佗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7.705;R245.9
【相关文献】
1.四关穴临床应用举隅 [J], 景宽;刘春
2.针刺四关穴为主穴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研讨及举隅 [J], 石秋莎
3.四关穴临床应用举隅 [J], 吴扬扬
4.四关穴治疗颜面神经疾病临床应用举隅 [J], 陆忠;朱征
5.“四关”穴临床应用举隅 [J], 王全林;焦乃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四关穴在治疗头面病症中的临床应用

浅析四关穴在治疗头面病症中的临床应用

以 相 应 配 穴 , 得 了满 意 的 临床 疗 效 。 取
关 键词 : 关穴 ; 四 头面病 症 ; 临床 应 用
中图分类 号 : 2 5 9 R 4.5
文 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 号 :0 2— 3 2 2 1 ) 6— 0 7— 2 10 2 9 (00 0 04 0 如法 循环 行针 1 ,0次为 1 次 1 疗程 。
可见 , 中益气 汤 正 是通 过 调 升 降 、 气 血 、 虚 补 调 调 实 、 脏腑 而达 到双 向调节 的 目的 。 调 现代 药理研 究也 证实 了补 中益气 汤具 有 双向调节
作 用 。其 中 , 芪 、 参具 有增 强心肌 收缩 力而 升高血 黄 人
压 和扩张外 周 血管 而 降 低 血压 的双 重 作用 。另外 , 本 方对肠 管也 具有 双 向 调节 作 用 , 当肠 管处 于蠕 动 亢进 时呈 现抑制 作用 , 之 蠕 动减 慢 , 使 张力 降 低 ; 当肠 管 而
( )3 3 . 5 :3— 4
之甘 以泻火 热 ……血减 则心 无所 养 , 使心 乱而烦 , 致 更
以当归 和 之 。 此 外 , 有 柴胡 升 发 少 阳之 气 , 枢 机 ” 尚 使 利 而五脏 安和 。应用 [ . 民军 医出版 ] 唐 补 M] 人
处 于抑制状 态 时 , 使之蠕 动增 强 , 则 张力升 高 。
参 考文献 :
[ ] 杨 亚 琴 . 胃气 虚 与 升 降 失宜 [ ] 河 南 中 医 ,04,4 9 :5 I 脾 J. 20 2 ( )7 . [ ] 毛 良知 . 中 益气 汤 的双 向 调 节 作 用 [ ] 中 国 医 药 学 报 ,9 4, 2 补 J. 19 9

中医经络学:合谷+太冲穴=四关穴

中医经络学:合谷+太冲穴=四关穴

中医经络学:合谷+太冲穴=四关穴展开全文中医经络学:合谷+太冲穴=四关穴四关,即合谷与太冲,左右共四穴,合称四关。

四关穴即合谷、太冲穴的总称。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四总穴之一。

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也就是俗称的“虎口”。

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和原穴。

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

合谷穴与太冲穴都是人体的重要保健穴位,两穴合称为“四关穴”,意即人体生命的关口。

四关,即合谷与太冲,左右共四穴,合称四关。

四关穴即合谷、太冲穴的总称。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四总穴之一。

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也就是俗称的“虎口”。

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和原穴。

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

合谷穴与太冲穴都是人体的重要保健穴位,两穴合称为“四关穴”,意即人体生命的关口。

关者何?是门户,是关卡,是一个通行的地方。

什么东西在这个关卡通过呢?我想应该是气吧。

也就是说,关首先是气之关,是气之门户。

四者,四肢,居于人体的四个侧位:左上,右上,左下,右下。

(四正位是上下左右,上者,头顶天,上焦心肺,通天气;下者,中下焦,通地气;左者,肝胆少阳左升,右者,肺胃大肠阳明右降。

)手阳明大肠经从手出发,沿着手臂外侧,终止于头面部的迎香穴。

因此头面部以及五官的疾病,如头痛、咽喉肿痛、口干、流鼻血、牙痛、口眼歪斜等均可通过合谷穴拔罐进行治疗和预防,所以有“面口合谷收”之说。

同时合谷穴经常拔罐还可保持大肠经的气血畅通,使体内的代谢产物和毒素及时排出体外。

足厥阴肝经从足出发,沿着下肢内侧,绕过生殖器,循着两胁,上达头顶。

肝藏血,主疏泄,肝主筋,开窍于目。

太冲穴为肝经的输穴和原穴,因此太冲穴拔罐可以防治人体的精神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肝胆系统疾病,以及头晕、头痛、目赤肿痛、筋脉拘急等疾病。

太冲空经常拔罐可以调整血压,使血压趋于正常,并具有增强性功能,调整情绪,清头明目的作用,使人具有的精力和舒畅的情绪面对生活。

我们来详细地分析这四个穴位的功用,或对于人体气机运动会有更清晰的认识,或对这四个穴位有更明确的认识。

图文:四关穴针灸治疗原理和应用

图文:四关穴针灸治疗原理和应用

图文:四关穴针灸治疗原理和应用合谷与太冲,左右各两穴,合称四关。

董师临床喜用四关穴,下文分析董师关于四关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

四关穴极为常用,既能治疗头面五官及咽喉病症,又可治疗躯干部疾病。

分析其理:合谷居手阳明能凉降金气;太冲从足厥阴可温升肝血。

两穴相配,一阳一阴、一腑一脏、一气一血,相互依赖,相互为用,升降协调,相得益彰,能平阴阳、开神窍、通经络、和气血、祛邪气、止疼痛。

《针灸穴名解》明确强调:“合谷、太冲各二穴,名为四关,以其能大开通也。

”一般来说,四关是调整左右气机升降平衡的。

《内经》有言:“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因此,大凡是左升右降不正常了,都可以用四关治疗。

比如,只要是脉显弦象,皆为左升之滞,可以先开四关。

再如脉寸紧尺弱,皆为左升太过而右降不及,亦是四关的适应证。

更如,左右脉或一大或一小,左右之脉不和者,皆为左右气机不畅所致,尽可开四关而后已。

再深入思考:太冲为肝经原穴,合谷为大肠经原穴,从天干来看,是乙庚合化金。

因此,四关能调节金气,擅长治疗所有与肺及大肠相关的病症。

临床常见董师单独用四关治疗鼻塞、咽痛、小儿发烧等症,往往针入病去。

十二经各有其脉动,脉动之处往往是其原穴,所谓原穴,即是本经原气所发动的位置。

合谷与太冲各是本经脉动之处,针四关,刺中其脉,不但可达到“以脉治脉”的效果,还能调节原气的升降平衡。

况且,刺四关还可以治疗本经的“是动则病”。

古人应用四关的经验《标幽赋》中云:“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矣。

”《席弘赋》有“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

”《杂病穴法歌》亦有“鼻塞、鼻痔及鼻渊,合谷太冲随手取。

”《医学入门》还有“上吐下闭关隔者,泻四关穴”、“眼红或瞳仁肿痛,流泪出血,俱泻足临泣,或太冲、合谷”等记载。

古人以四关配合他穴治病的经验也很多。

比如,《杂病穴法歌》曰:“赤眼迎香出血奇,临泣太冲合谷侣。

”《针灸大成》有“难产:合谷(补)、三阴交(泻)、太冲”的记载。

《针灸大全》曰:“四肢无力中邪风,眼塞难开百病攻,精神昏倦多不语,风池合谷用针通,两手三间随后泻,三里兼之与太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关穴即合谷、太冲穴的总称。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四总穴之一。

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也就是俗称的“虎口”。

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和原穴。

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

合谷穴与太冲穴都是人体的重要保健穴位,两穴合称为“四关穴”,意即人体生命的关口。

其名称出自金元时代针灸医家窦汉卿的《标幽赋》:“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

”《针灸大成》:“四关穴,即两合谷、两太冲是也。

”并把四关穴列为奇穴。

“四关”可谓对穴,合谷、太冲相配伍,一气一血、一阳一阴、一升一降,相互为用,协同作用较强。

主治疾病
有祛风散寒、镇肝熄风、醒脑开窍、镇心安神、行气活血、解郁止痛、失眠等作用,是临床运用具有高效、精简、安全的典范对穴。

四关穴之主治功能在古代医籍中已有记述:《席弘赋》的“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杂病穴法歌》的“鼻塞、鼻痔及鼻渊,合谷太冲随手取”等。

之所以将合谷、太冲配伍作为四关穴, 是因为合谷、太冲分别为手阳明、足厥阴之原穴,原穴是本经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与三焦有密切关系,原气导源于肾间动气,乃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脏腑,为十二经脉之根本,故原穴是调整人体气化功能的要穴。

《素问·调经论》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 人体活动离不开气血,在发生病变时,也不外乎气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针灸,指压按摩,拔罐等治病的主要机制就是通过经脉调节人体气血。

《标幽赋》曰:“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

”痹者,闭也,气血凝滞不行,多由风寒湿三气杂至,壅闭经络所致。

四关,是气血阴阳外内出入的要道,应畅通无阻,若外邪侵袭,则四关闭合,通道阻塞,气血运行出现障碍,痹阻不通而
为痹。

痹证又以疼痛、运动功能障碍为其主症,但因所挟外邪不同而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

临床上如椎间盘突出症、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退行性病变等均可取四关穴以通经活络、消痹止痛。

穴性初探
合谷属多气多血之阳明经,偏于补气、泻气、活血;太冲属少气多血之厥阴经,偏于补血、调血。

合谷、太冲二穴相配堪称经典配穴,两穴一阴(太冲)一阳(合谷),一气(合谷)一血(太冲),一脏一腑,一升一降,是一组具有阴阳经相配,上下配穴,气血同调、阴阳同调、脏腑同调的处方。

合谷、太冲配伍,施以不同的补泻手法,有祛风解表、宽胸理气、平肝熄风、镇静安神、抗痉止搐、活血化瘀、清热利湿、通降胃肠、通经活络止痛、泻肺化痰定喘、疏肝利胆解郁、补气益血、补肝益肾之功能。

《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太冲为肝经原穴,肝经“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泻之可疏肝理气,熄风泻火,平肝潜阳;合谷有通络
止痛之功,泻之可畅腑气,对治疗肝肾阴亏、肝阳上亢之病症多有良效。

凡肝阳上亢,风火相煽,或内热炽盛,引动肝风,或肝肾阴虚,气血亏虚,筋失所养,
虚风内动,或瘀血内阻,血行不畅,筋脉失养,均可导致筋脉拘急痉挛。

肝主筋,全身筋腱关节的运动功能皆有赖肝所藏精血的滋养,故有“肝为罢极之本”
之说。

取四关穴用于实证时,用泻法称之为开四关穴。

开四关穴,实为泻热解痉之良方。

若属气血亏虚、筋脉失养之症,则又可用补法,以调气血、止抽搐。

眩晕、高血压、面肌痉挛、小儿急惊风、癫痫、高热惊厥、抽搐、角弓反张、破伤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均可辨证选用四关穴。

《素问·痿论》曰:“治痿独取阳明”,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又为后天之本,取阳明经穴位,意在补气血、促后天。

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既能补益气血,又能健运脾胃;太冲为足厥阴经输、原穴,肝主筋,全身筋腱关节的运动功能,都赖于肝的精气滋养,若肝的精气衰弱,则筋失濡养而不用。

太冲穴能调气血,强肝益肾培元,配合合谷有气血双补之功,用补法或灸法,可补先天,促后天,
壮肌肉,强筋脉。

鉴于四关补益气血,壮肌治痿之功,凡中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多发性神经炎、急性脊髓炎、进行性肌萎缩、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肌营养不良症等,均可通过四关穴补泻而辨证施治。

大凡外邪侵袭,或脏腑经络阴阳失调,均可致四关闭合,气血不通则逆而
为厥。

厥证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为现代医学所称之休克、虚脱、昏厥、中暑等病;《伤寒论·辨厥阴经脉症并治》中有:“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厥症也包括四肢寒冷,寒邪过盛或热邪炽盛均可引起四肢厥冷,皆由阴阳失协调,
不得顺接所致。

灸或针刺、指压、按揉四关穴,有行气理血、协调阴阳之功,以助阴阳之气相互顺接,相互贯通。

此外,有关临床资料称,四关穴还有疏肝理气、镇静镇痛、祛风散邪、利胆退黄之功效。

临床上用于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单纯性甲状腺肿、甲亢、疝气、失眠多梦、头痛、牙痛、胁痛、三叉神经痛、痛经、胁痛、胃脘痛、面瘫、风疹、荨麻疹、黄疸等病症。

总之,由合谷、太冲配伍,根据合谷与太冲一气一血、一阳一阴、一升一降,以及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为用的关系,使升降协调,阴阳顺接,共奏调理脏腑、平衡阴阳、通达气血、平肝熄风、祛风止痛之功效,其主治之广,功效之显著是显而易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