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疳积的原理研究及临床体会

合集下载

孩子得了疳积,针挑四缝最管用!

孩子得了疳积,针挑四缝最管用!

孩子得了疳积,针挑四缝最管用!相信很多妈妈,都曾为孩子“吃饭”问题而苦恼过;孩子平时吃饭少、不知道饥饿,再好吃的东西吃上几口,就挥着小手跑开了,任凭你再哄,都扭头不肯吃;生长发育缓慢、面黄肌瘦、头发无光泽、舌苔厚腻,那么孩子很有可能得了疳积。

扎四缝穴可以治疗小儿疳积,是调理小孩子体质的好方法,因为四缝穴有消食导滞,祛痰化积的作用。

那么为什么四缝穴可以治疗儿童消化系统疾病呢?手掌上有人体全身的反应点,可以比作一颗大树,我们的手指就好比树干分出的枝杈,对应的就是树的树枝(手指),手指中部的四缝穴正好对应人体中部的脾胃消化系统,所以四缝穴对于治疗儿童消化系统疾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点刺四缝穴方法:三棱针浅刺0.1~0.2寸,点刺出血或挤出少许黄色透明粘液。

如果挤出的黄水较多,过半个月或一个月后再扎第二次。

一般的孩子扎两次后,挤出的就全是鲜红的血液了,以后就不需要再扎了。

如果第二次扎时挤出的血液里仍有淡黄水,则需要一个月后再扎一次,直至挤出来的全是血为止。

但要注意,扎四缝穴效果最好的是真正得了疳积的孩子。

在门诊上会遇到一些家长反映孩子平时喂饭困难,可扎了四缝穴后效果仍不明显。

这类孩子的问题多是出在喂养的方法上,孩子不好好吃饭,自己吃只吃半碗,大人喂却能吃上一碗,虽然时间长一些,但还是能吃下去,而且还知道饿。

这样的孩子可能没有患疳积,所以就算扎了四缝穴,也没有效果,这是由不良的进食习惯造成的,家长应该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食习惯,使孩子能够更加健康、茁壮的成长。

预防小儿疳积,应抓下面几个环节:1、提倡母乳喂养,乳食定时定量,按时按序添加辅食,供给多种营养物质,以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2、不要过早给孩子添加辅食,添加时候循序渐进。

3、合理安排小儿生活起居,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经常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增强体质。

4、饮食习惯从小养成。

纠正饮食偏嗜、过食肥甘滋补、贪吃零食、饥饱无常等不良饮食习惯。

5、嗜冷之殇伤脾胃。

四缝穴,扎一次见效、二次痊愈,真...

四缝穴,扎一次见效、二次痊愈,真...

四缝穴,扎一次见效、二次痊愈,真...“扎四缝”一直是用来治疗小孩积食、胃口不开的。

这样就让人觉得“扎四缝”只适合孩子,不适合大人。

实际上大人也适合扎四缝穴。

扎后,大家都开了胃口,都觉得吃饭香,都觉得爱饿了,看样子大人“扎四缝”一样有用。

材料:血糖针、酒精棉球、打火机、棉线从前年到今年,我大概给自己扎过五次四缝,都是在胃口感觉不是太好的时候去扎,之后还都开了胃口。

我的肾脏不太好,每次小手指都能挤出水来,看来我这个从小就一直病的肾脏,要想完全恢复到正常,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与我天天和平相处就应该值得表扬了。

后来,我就给来调理的病人都“扎四缝”,因为我发现只要“扎四缝”过后,他们都能喝下2-3碗的生姜红枣桂圆羹,如果不“扎四缝”,多数人是喝不下这么多的生姜红枣桂圆羹的,胃口不开,我调理起来就慢,现在的“扎四缝”已经成了我调理病人时的开场白了。

通过“扎四缝”先直观地看到这人的血液质量,再通过看哪个手指挤出水、挤出气泡、挤出脂样颗粒,大致就能判断出这人身体的状况了。

而且我发现,在四缝穴上只要有一根小血管通过的,一定是这个脏器长期有病变,扎的时候就要对着这个小血管扎下去,一股血流就会冲出来,能明显地疏通与这个手指相通的脏器。

在给很多孩子治病的过程中,我还发现,每个手指挤出来的黄水的多少与孩子的身体状况有关。

再给大家重复一下手指与脏器的对应:食指:脾胃食指因为有大肠经经过,所以与消化吸收的功能有直接关系。

胃口不好的孩子在食指的四缝穴中挤出的黄水最多,其他的手指都要少一些甚至没有。

中指:心脏中指有心经经过,所以与心脏、心气虚还有心火旺都是相连的。

在中指四缝穴上挤出的黄水多,孩子的舌尖多是红的,手指甲边上容易长倒刺,这样的孩子容易上火,脾气也急躁。

无名指:肝胆无名指有手少阳三焦经通过,与肝、胆的关系密切。

无名指挤出的黄水多的现象多见于多动症的孩子,这类孩子往往汗多、脾气暴躁、自控能力差。

小手指:肾脏小指有肾经和小肠经经过,与心、肾、子宫、睾丸等部位联系密切。

针刺“四缝穴”对患“疳疾”儿童病例的探讨

针刺“四缝穴”对患“疳疾”儿童病例的探讨

止 。第 二 次 再 刺该 穴 ,身 体状 况大 有改 变 ,饮 食 大 进 。盗 汗 已无 ,面稍 有 润 色 ,嘱 稍 增 营 养 ,停 诸药 以观 其 效 。 七 1后 7 t 又至 ,观 几 乎 无 病 容 貌 ,为 巩 固 效 果 ,再 按 方 施 治 再 刺 其
疳疾发病 缓慢 ,初起 身微发热 ,或午后潮热 。喜 食香、 甘、酸味等物。或直接损及脾 胃运化功能 ,而稍进饮食 ,则
功而返 ,后诊于此 ,按 “ 疳疾”治疗 ,如前法 三次后奇 效。 凡遇诸病荐来诊为谢 意。后遇此类疾患每傍 必效 。 J 例三 :王 ×,女 ,因两辈无文 ,视掌上 明珠 ,二岁余才 断乳 ,在半岁时其祖父常送 x x饮料共频饮两千余 瓶。断乳 后只服此饮料充饥 ,而成癣症 ,见食拒进 ,哭闹无常 ,身体 赢瘦 。求诊述 ,消食健 胃等广告品用尽难以凑效 ,按前法施 治,三次后前怪癖消失,饮食见进 ,身体慢慢康复。
肢软 ,梦中惊 叫,自汗盗汗等 ,使幼儿发育迟缓等症状。
疳 疾 的病 理 变 化 ,关 键是 脾 胃运 化 功 能 失 常 所 致 : “ 脾
胃为后天之本 ”如脾胃功能旺盛 ,则食积得 以化除 ,生 化之
源 可 以恢 复 。如 脾 胃功能 虚弱 ,积聚 难 以化 除 ,生 化 之 源难 以输 布各 脏 腑 ,天 长 !久 ,脾 胃消化 功 能更 难 以恢 复 。加 之 E t
噫气 连 天 ,哭 啼腹 埔 ,一 日泻 泄 数 次 秽 臭去疾苦之忧 ,几年后观其 盼若 两
人 。 身 体健 状 。
甚者积滞停滞 ,见饭如劝药。进而形体消瘦 ,久延则见肚大
脐 突 ,面 色 萎 黄 ,肌 腹 甲错 ,毛 发 稀 疏 ,面 咣 气 乏 ,神 疲

我用“扎四缝”-治好了多种病

我用“扎四缝”-治好了多种病

我用“扎四缝”,治好了多种病“扎四缝”一直是用来治疗小孩积食、胃口不开的。

记得二十多年前,有一位爱好中医的老大姐教我“扎四缝”的时候,就给我扎过,我的身体没有感到任何的变化,也就认为“扎四缝”只适合孩子,不适合大人。

直到前两年,看到一个网友在马悦凌健康养生网上发文,说用扎四缝的方法给27岁的儿子开了胃口,让我重新重视了“扎四缝”。

之后就是开始给自己扎,给徒弟们扎,扎的过程中直观地看到每个人的血液,确实只有我的血液是红红的、晶莹剔透、血珠都是立着的,而徒弟们的血液都是暗色的,或稀稀的,血珠都立不起了,全是爬下的,散散的。

第二天,大家都开了胃口,都觉得吃饭香,都觉得爱饿了,看样子大人“扎四缝”一样有用。

从前年到今年,我大概给自己扎过五次四缝,都是在胃口感觉不是太好的时候去扎,之后还都开了胃口。

我的肾脏不太好,每次小手指都能挤出水来,看来我这个从小就一直病的肾脏,要想完全恢复到正常,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与我天天和平相处就应该值得表扬了。

后来,我就给来调理的病人都“扎四缝”,因为我发现只要“扎四缝”过后,他们都能喝下2-3碗的生姜红枣桂圆羹,如果不“扎四缝”,多数人是喝不下这么多的生姜红枣桂圆羹的,胃口不开,我调理起来就慢,现在的“扎四缝”已经成了我调理病人时的开场白了。

通过“扎四缝”先直观地看到这人的血液质量,再通过看哪个手指挤出水、挤出气泡、挤出脂样颗粒,大致就能判断出这人身体的状况了。

而且我发现,在四缝穴上只要有一根小血管通过的,一定是这个脏器长期有病变,扎的时候就要对着这个小血管扎下去,一股血流就会冲出来,能明显地疏通与这个手指相通的脏器。

在给很多孩子治病的过程中,我还发现,每个手指挤出来的黄水的多少与孩子的身体状况有关。

再给大家重复一下手指与脏器的对应:食指——脾胃食指因为有大肠经经过,所以与消化吸收的功能有直接关系。

胃口不好的孩子在食指的四缝穴中挤出的黄水最多,其他的手指都要少一些甚至没有。

治小儿积食常用的四缝穴

治小儿积食常用的四缝穴

治小儿积食常用的四缝穴以前肚子不消化,就会扎四缝,效果蛮好哒。

这也是一个高效排毒,疏通经络,增强体质的好方法,今天推荐给大家。

“扎四缝”一直是用来治疗小孩积食、胃口不开的。

记得二十多年前,有一位爱好中医的老大姐教我“扎四缝”的时候,就给我扎过,我的身体没有感到任何的变化,也就认为“扎四缝”只适合孩子,不适合大人。

直到前两年,看到一个网友说用扎四缝的方法给27岁的儿子开了胃口,让我重新重视了“扎四缝”。

之后就是开始给自己扎,给徒弟们扎。

扎的过程中直观地看到每个人的血液,确实只有我的血液是红红的、晶莹剔透、血珠都是立着的,而徒弟们的血液都是暗色或稀稀的,血珠都立不起了,全是爬下散散的。

第二天,大家都开了胃口,都觉得吃饭香,都觉得容易饿了,看样子大人“扎四缝”一样有用。

从前年到今年,我大概给自己扎过五次四缝,都是在胃口感觉不是太好的时候去扎,之后还都开了胃口。

我的肾脏不太好,每次小手指都能挤出水来,看来我这个从小就一直病的肾脏,要想完全恢复到正常,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后来,我就给来调理的病人都“扎四缝”,因为我发现只要“扎四缝”过后,他们都能喝下2—3碗的生姜红枣桂圆羹,如果不“扎四缝”,多数人是喝不下这么多的生姜红枣桂圆羹的。

因为胃口不开,调理起来就慢。

现在的“扎四缝”已经成了我调理病人时的开场白了。

通过“扎四缝”先直观地看到这人的血液质量,再通过看哪个手指挤出水、挤出气泡、挤出脂样颗粒,大致就能判断出这人身体的状况了。

四缝穴与五脏六腑的关系!而且我发现,在四缝穴上只要有一根小血管通过的,一定是这个脏器长期有病变,扎的时候就要对着这个小血管扎下去,一股血流就会冲出来,能明显地疏通与这个手指相通的脏器。

在给很多孩子治病的过程中,我还发现:每个手指挤出来的黄水多少,与孩子的身体状况有关。

手指与脏器的对应:1、食指——脾胃。

食指因为有大肠经经过,所以与消化吸收的功能有直接关系。

胃口不好的孩子,在食指的四缝穴中,挤出的黄水最多,其他的手指都要少一些甚至没有。

四缝穴针刺加疳积穴吊线治疗疳积32例临床观察

四缝穴针刺加疳积穴吊线治疗疳积32例临床观察

四缝穴针刺加疳积穴吊线治疗疳积32例临床观察作者:柴建华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08期【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8-0338-01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

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由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

常见临床症状有精神不振,面色萎黄,纳食减少,腹胀,腹泻,大便稀溏,形体消瘦,毛发枯黄稀疏等。

我院自2007年开始运用针刺四缝穴加疳积穴吊线治疗疳积患儿32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32例患儿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6个月至10岁,其中6个月至1岁6例,1岁至5岁24例,5岁以上2例。

病程3个月以内者3例,3至6个月者18例,6个月以上11例。

治疗方法1 四缝穴针刺,消毒四缝穴后用無菌三棱针点刺四缝穴,挤出黄白色黏液;2、疳积穴(位于督脉经腰俞穴下0.5寸处)挂线:备用已消毒?弧4*10缝合针一根,针孔引上已消毒缝合线一根(作标记),操作时,先用75%酒精棉球,将疳积穴处皮肤消毒后,用左手拇食指捏住疳积穴,右手拿持针器持针横穿浅刺皮表层约1厘米宽,将缝合线打结扣紧,把余线剪断,再次消毒局部皮肤后外敷无菌纱布。

此线一般在3~5天自动脱落。

上述治疗1次为一疗程,中间休息一个月后行第二疗程。

本组患儿中,除2例患儿因合并寄生虫感染,加服抗寄生虫药物外,其余均未服用任何药物。

另嘱患儿家属给予患儿合理饮食。

疗效标准及疗效痊愈:精神好转,面色红润,饮食恢复正常,腹胀、腹泻消失,大小便正常,各种病症消失;好转:精神稍好转,面色萎黄,食欲好转,大便稀溏,症状减轻;无效:经治疗3次,症状无改变,转其他治疗。

本组病例采用上述治疗,结果:痊愈20例(62.5%);好转11例(34.4%);无效1例(3.1%)。

总有效率为96.9%,说明此法治疗该病十分有效。

讨论婴幼儿时期脏腑娇嫩,机体的生理功能未成熟完善,而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精微的需要量大。

四缝穴临床应用

四缝穴临床应用

扎四缝〞一直是用来治疗小孩积食、胃口不开的。

记得二十多年前,有一位爱好中医的老大姐教我“扎四缝〞的时候,就给我扎过,我的身体没有感到任何的变化,也就认为“扎四缝〞只适合孩子,不适合大人。

直到前两年,看到一个网友在马悦凌健康养生网上发文,说用扎四缝的方法给27岁的儿子开了胃口,让我重新重视了“扎四缝〞。

之后就是开始给自己扎,给徒弟们扎,扎的过程中直观地看到每个人的血液,确实只有我的血液是红红的、晶莹剔透、血珠都是立着的,而徒弟们的血液都是暗色的,或稀稀的,血珠都立不起了,全是爬下的,散散的。

第二天,大家都开了胃口,都觉得吃饭香,都觉得爱饿了,看样子大人“扎四缝〞一样有用。

从前年到今年,我大概给自己扎过五次四缝,都是在胃口感觉不是太好的时候去扎,之后还都开了胃口。

我的肾脏不太好,每次小手指都能挤出水来,看来我这个从小就一直病的肾脏,要想完全恢复到正常,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与我天天和平相处就应该值得表扬了。

后来,我就给来调理的病人都“扎四缝〞,因为我发现只要“扎四缝〞过后,他们都能喝下2-3碗的生姜红枣桂圆羹,如果不“扎四缝〞,多数人是喝不下这么多的生姜红枣桂圆羹的,胃口不开,我调理起来就慢,现在的“扎四缝〞已经成了我调理病人时的开场白了。

通过“扎四缝〞先直观地看到这人的血液质量,再通过看哪个手指挤出水、挤出气泡、挤出脂样颗粒,大致就能判断出这人身体的状况了。

而且我发现,在四缝穴上只要有一根小血管通过的,一定是这个脏器长期有病变,扎的时候就要对着这个小血管扎下去,一股血流就会冲出来,能明显地疏通与这个手指相通的脏器。

在给很多孩子治病的过程中,我还发现,每个手指挤出来的黄水的多少与孩子的身体状况有关。

再给大家重复一下手指与脏器的对应:食指——脾胃食指因为有大肠经经过,所以与消化吸收的功能有直接关系。

胃口不好的孩子在食指的四缝穴中挤出的黄水最多,其他的手指都要少一些甚至没有。

中指——心脏中指有心经经过,所以与心脏、心气虚还有心火旺都是相连的。

四缝穴临床,不仅可治疗小儿营养不良,对咳嗽,喘息,亦有较好的疗效

四缝穴临床,不仅可治疗小儿营养不良,对咳嗽,喘息,亦有较好的疗效

四缝穴临床,不仅可治疗小儿营养不良,对咳嗽,喘息,亦有较好的疗效四缝穴,最早见于《奇效良方》,谓:“四缝四穴,在手四指内中节是穴。

三棱针出血。

”本穴由于具有较好的疗效,临床应用比较普遍,尤其是儿科的消化不良,疳积,等症状疗效显著。

民间很多老太太都会这一手。

有的就是靠着一招鲜吃遍天。

穴位的定位。

关于四缝穴的定位,从《奇效良方》,到《针灸大成》中均有描述,谓:“四缝四穴,在手四指内中节是穴。

”这种说法不够详细。

“四指内中节”中,各指均有近心端和远心端,两个节。

清代《针灸集成》将本穴定位“在手四指内中节横纹紫脉上”,位置又不一样。

明国后承淡安的《中国针灸学》谓:“四缝,两手除拇指外之四指掌面之第一指节与第二指节横纹之两头(每指两穴),刺出黄白色之透明液体,主治小儿疳积。

”将双手八穴变成了16穴。

建国后1959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编著的《针灸学简编》提出:在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掌侧面,第一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处。

文革时期,郝金凯的《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则选择了这样的定位方案:“位于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掌侧,远侧指关节(即中指节骨与远侧指节骨间关节)之中央。

”历代之书,定位各异,够人无所适从。

池澄清的《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对文献进行了整理。

说:“四缝,奇穴。

手食,中,无名,小指掌侧第一节与第二节部横纹中间,一说在食,中,无名,小指掌侧第一,二节横纹两头,每指两穴,左右共十六穴;或谓在无名指中节,圆利针点刺挤出血,主治小儿消耗症,轻症点刺挤出血液,重症挤出黄白色透明粘液。

据称后二三天即有显著效果。

”并没有定位问题做出定论。

比较起来,《中国针灸学》与《针灸学简编》的定位均在四指近端指关节,刺法均是刺黄白透明液体,这种刺法对营养不良性疾病有治疗作用,与今天方法相近。

我们临床经验是,三棱针点刺手指近心端关节中点,疗效更为满意,而且其不仅可治疗小儿营养不良,对咳嗽,喘息,亦有较好的疗效。

所以,基于现成的临床经验,应确定它的定位为近心端的手食,中,无名,小指掌侧指关节横纹中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0, 9(1), 50-55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20 in Hans. /journal/tcmhttps:///10.12677/tcm.2020.91008The Principle of Sìfèng (Sìfèng EX-UE 10)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of Infantile MalnutritionProduct Research andClinical ExperienceJiaqi Li, Peng Zhang, Xiujuan Dong*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Received: Jan. 2nd, 2019; accepted: Jan. 13th, 2020; published: Jan. 20th, 2020AbstractInfantile malnutrition product, since ancient times, belongs to one of the four pediatric cards (hemp, acne, surprised, malnutrition). In ancient times,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was generally low, which caused malnutrition,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 and malnutrition. On the contrary, the living standard of modern people continues to improve, wrong feeding of children, spleen and stomach overload, and excess nutrition and damage lead to the birth of malnutrition [1]. At the same time, due to the difficulty of taking medicine for children, acupuncture of the Sìfèng is a common method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infantile malnutrition.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urative effect in clinical which using Sìfèng acupuncture is better than other treatments which don’t prick Sìfèng [2]. Therefore, through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the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 summa-rizing the mechanism, sharing the experience of operation, it can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operation. Methods: Firstly, utilize “Acupuncture; Sìfèng point; Infantile malnutrition;Principle” as keywords to retrieval database, then collect the literature which conforms to the re-trieval requirements, for organizing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infantile malnutrition, utilize the literature for contrasting and summarizing the principle of treatment. Secondly, read the electronic ancient literature to summarize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as well as operation methods from the literature.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ence of clinical operation,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is put forward.KeywordsAcupuncture, Sìfèng Point, Infantile Malnutrition, Principle Research, Clinical Application*通讯作者。

李家齐 等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疳积的原理研究及临床体会李家齐,张 鹏,董秀娟*海南医学院中医学院,海南 海口收稿日期:2019年1月2日;录用日期:2020年1月13日;发布日期:2020年1月20日摘 要小儿疳积,自古以来就是儿科四大要证(麻、痘、惊、疳)之一。

古代人们生活水平普遍低下,对小儿喂养不足致其营养不良,脾胃亏虚而生疳积。

相反现代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小儿错误喂养,使脾胃超过负荷、营养过剩而致损伤,导致疳积的产生[1]。

同时由于小儿服药困难,针刺四缝穴则为临床治疗小儿疳积的常用方法,简效便廉,临床疗效满意。

研究表明,临床上采用点刺四缝穴的疗效优于非点刺四缝穴的其他疗法[2]。

故此通过收集、分析古代以及近现代文献,总结作用机理、分享操作心得,为临床操作提供参考。

方法:以“针刺四缝穴、小儿疳积、原理、疗效”等为关键词检索数据库,收集符合检索要求的文献,从中梳理小儿疳积的历史沿革、病因病机,对比总结治疗原理;阅读电子版古代文献,总结其中所记载的相关病因病机及针刺四缝穴的操作方法;结合临床操作经验提出临床体会。

关键词针刺疗法,四缝穴,小儿疳积,原理研究,临床应用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1. 小儿疳积的概念小儿疳积在临床上为小儿常见病证,曾作为小儿四大要证“麻、痘、惊、疳”之一,其病因主要为喂养不当及各种疾病的影响,损伤脾胃,耗伤阴津,使脏腑、经脉、筋骨、肌肤失于濡养而逐步产生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3]。

临床以形体消瘦,饮食失常,面黄发枯,烦躁不安或精神萎靡,大便不调作为其主要特征[4]。

疳有“甘”和“干”两种解释:一是导致疳积发病的病因,“疳者,甘也”,即小儿恣食肥甘厚腻之品,积滞中焦脾胃,日久形成疳疾;二是疳积的发病病理机制及症状,“疳者,干也”,小儿气阴严重耗伤、形体干瘦,以脾胃为其病变部位,故而自古以来就有“诸疳皆脾胃病”的说法[5]。

积有积滞、郁滞之意,是由于喂养不当,饮食失常,损伤脾胃,而致中焦积滞日久,郁而生热,耗伤津液,脏腑肌肉失养[6]。

临床上疳多由积发展而来,因而有“无积不成疳”,“积为疳之母”之说。

李家齐等2. 历史沿革“疳”首次被提及于隋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久蒸不除,多变成疳”[7]。

上述疳证实际上为慢性消耗性疾病,且特属于成人,并未以儿科疾病论处,《小儿杂病诸候》作为儿科专论,亦无疳之病名。

对于疳证的记载,孙思邀《千金方·备急要方·少小婴孺方》中有所提及,如小儿疳湿疮方等[8]。

在《诸病源候论》及《千金方》中,“疳”与“甘”互通。

到了宋代,疳证作为小儿专有疾病出现,而不分属于内科杂病,如宋代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小儿五疳论》中“疳”首次被当作儿科专业疾病,称之为“疳病”、“疳疾”[9]。

钱乙撰写《小儿药证直诀》,影响颇为深远,《诸疳》中将“疳皆脾胃病,内亡津液之所作也”作为小儿疳证的核心病机,将疳分为“鼻疳、肝疳、心疳、脾疳、肾疳、筋疳、肺疳、骨疳”共八类。

南宋嘉定年间,疳证被归类为五疳见于《小儿卫生总微方论·五疳》,“小儿疳病,诸症丛杂,唯五疳之说为当。

其证候,外则传变不同,内则悉属五脏”[10]。

明代的著名医家万全在《育婴家秘》中从水谷气血方面论述了疳证的形成,认为小儿疳证的病机始于脾胃损伤,水谷运化失常,令气血生成减少,气衰血弱,则不能濡养肌肤,无以温煦皮毛,导致疳证发生。

万氏通过气血角度分析小儿疳证的生成,为后世以调和气血之法治小儿疳证提供了指导思路。

明代著名医家薛铠父子所著《保婴撮要》中,整理了前朝医家对疳证的认识,对于疳证的病机,薛氏以一“干”字概以言之。

薛氏认为各疳证的表现皆与脾胃津液干涸有关,故提出了“疳者干也”的论述,此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临床上“疳者干也”仍常用[11]。

清代吴鞠通根据“疳为脾胃病”这一观点,针对小儿疳积的治法进行了精炼深刻的归纳,提出总结性的“治疳九妙”,撰写于《温病条辨·解儿难》。

现代“疳气”、“疳积”、“干疳”作为疳证三大新的分类,是现代医家江育仁[12]集众家先进思想,结合丰富的临床实践,精炼归纳而创立。

3. 病因病机疳证的病因复杂多样,临床以喂养失度、先天禀赋不足以及其他疾病的影响为多发病因,其病机以脾胃损伤为主,同时可涉及五脏[3]。

《小儿药证直诀·诸疳》所说:“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此为疳证最基本的病机[13]。

脾胃主纳化腐熟水谷、运化统摄气血,脾胃和健,则气血通畅、阴津濡润,机体得以滋养;若脾失健运,胃失纳降,脾胃生化乏源,则气机衰弱、耗血伤阴,脏腑、经脉、筋骨、肌肤失于濡养,长此以往则为疳证。

陈祖皋在《应用消疳散治疗小儿疳积经验》中指出:“小儿疳积的形成,主要由于喂养不当,饮食饥饱、冷暖失宜,导致脾胃损伤而致”[14]。

因此,古代医家认为,疳证的主要病因体现在三个方面:禀赋不足,喂养因素,久病失养,损伤脾胃[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