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必然趋势——逆城市化
正在发生的“逆城市化”

正在发生的“逆城市化”作者:林江《光明日报》( 2008年07月14日10版)受环境恶化、地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在一些大城市出现了城市中心区人口向郊区移动的现象。
这种移动现象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郊区城市化,即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工业、资金和技术向郊区分散,使城市区域不断扩大;二是在大城市周围建设新城和卫星城;三是人口“钟摆式”移动,如伦敦老城区白天人数达100多万,夜间只有十几万。
这几种人口向郊区的移动方式,尤其是“钟摆式”的人口移动方式,是以高速公路和地铁等现代交通事业的发展为前提的。
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那些不愿在城市中心呼吸浑浊空气、饱受噪音侵扰的居民到乡村和小城镇居住、定居,从而导致了逆城市化现象。
逆城市化现象不是城市化的衰退,而是城市化发展的一种新形式,因为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基础上的。
发达国家大城市发展大致经过城市化、城郊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个过程。
中国现在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城市发展进程处在第一和第二阶段,即城市化和城郊化阶段。
其中,城市化是主流,但在一些大城市,工矿企业及住宅区向郊外迁移的浪潮已经开始。
究其原因:第一,大城市人口高度集中使得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等一系列负面问题凸显;第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特别是高速公路、小汽车、地铁和环城轻轨的发展,以及国家对郊区建房、购房的各种优惠政策,为住宅郊外化提供了可能;第三,从比较利益的角度考虚,郊区新鲜的空气、舒适的环境以及便宜的房屋价格是居民在郊区购买住宅的主要原因。
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虽然较晚,但也开始了城郊化和逆城市化。
例如,深圳市北部的阳明山庄、北京市北部的名流花园和西北部的美林花园颇受当地人甚至外地人的青睐。
目前,我国郊外住宅还存在着交通出行、医疗、教育等一些基础建设与公共设施配套不完备的问题,因此很多人还不愿意离开城市。
但是,随着交通运输和公共配套服务的改善,郊区生活将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 基本不变 减少 增加(非农业人口)
①大城市居民对环境要求 高;②发达国家乡村设施 好;③私家车多、高速公 路发达;④弹性工作时间、 家庭办公的兴起
乡村人 口数量
原因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郊区化的差异: 对应国家 外迁阶层 烂 心 发达国家 树 烂 皮 树 高收入 阶层 原因分析 1.中心城区环境恶化、治安差; 2.郊区环境优雅、舒适; 3.私家车的普及。 1.中心城区居住成本上升; 2.新建居住小区在郊区; 3.中心城区改造,原有居住 用地被商业用地或公共设施 用地置换。
郊区化 迁移方向 发生地 城市地域 结 果 城市人 口数量 中心城区 郊区
逆城市化 大城市 乡村
发展中国家大城市 扩大(郊区农-城) 增加(中心城区-郊区; 郊区农业人口-城市人口) 减少
①中心城区人口多,环境恶化 ②新建居住小区在郊区; ③市中心区改造,原居住用地 被商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置 换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
相同点 不同点
由于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出现
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 小城镇
郊区化
逆城市化
三、郊区化
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迁移的过程。 1、郊区化:
19世纪,郊区化在欧洲的大城市出现, 20世纪20年代席卷美国,进 2、郊区化产生的原因: 入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也出现了郊区化现象。
1)城市中心地价上涨 2013北京每平方公里 1289常住人口 中心城区人口密度降低 2)新建住宅多建于城郊地区 3)轨道交通发展和私家车普及 3、郊区化带来的变化: 1)农村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 2)中心城区人口减少,郊区人口增加 ,城市总人口增加。
四、逆城市化
1、逆城市化: 大城市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或 乡村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迁移的过程。 逆城市化现象首先出现在20 世纪60年代的英国,70年代开始向美国
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周跃辉2013-1-28 14:35:00 来源:学习时报 2013-01-28 第02版:当代世界西方国家城市化所走过的将近三百年的演变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8世纪中叶—1950年:工业城市化阶段农业文明从乡村开始,而工业文明则发轫于城市;城市脱胎于乡村,而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却起源于近代的工业革命。
城市化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态,和工业化似乎是一对“孪生子”,它们就像两个车轮,承载着人类社会滚滚向前发展。
18世纪从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使西方城市的初始形态——城邦与城堡——开始从政治管理中心和军事防卫堡垒,转向以工厂生产和贸易交换为主体形态的经济中心。
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 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
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
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在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从1850年的 11.4%上升到1950年的 52.1%。
1950年,英国达到 79%的城市化水平;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在此阶段皆成功地实现了高度的城市化,美国当时的城市化水平为 64.2%,德国为64.7%,加拿大为60.9%,法国为55.2%,瑞典为65.7%。
当然,西方国家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城市病”。
环境污染、人口拥挤、城市犯罪及各种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因此,西方主要国家从 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1950—1990年:逆城市化阶段到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 60%。
一方面由于非均衡发展带来的以“城市病”为特征的城市经济社会问题突出,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经济在交通条件显著改善的条件下,迅速向大城市的郊区和周边中小城市延伸,城市的产业活动也不断向城市外围扩散。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_中国都市群发展的重要模式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4期双月刊2008年7月出版收稿日期:2008-05-04作者简介:刘新静(1977-),女,山东潍坊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杉达学院旅游系讲师。
向心力与离心力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推动力,这两种力量此消彼长,造成了城市阶段性的发展。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就是城市在集聚到一定规模之后出现的离心分散趋势,二者先后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如今又以汹涌的态势出现于中国的大地上。
一、逆城市化是都市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郊区化与逆城市化是两个概念,郊区化(Sub-urbanisation)是指城市中心的人们迁移到郊区去居住。
郊区化的理念最先出现于18世纪的伦敦,此后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口的郊区化,第二阶段是制造业的郊区化,第三阶段是零售业的郊区化,第四阶段是写字楼的郊区化。
在美国,这个过程可以用数字来表征:1950至1980年间大都市区人口增长的80%以上发生在郊区;到1970年,全国郊区人口超过居住在市区内的人口,形成继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以来的又一次历史性转折;1990年,郊区人口占大都市区人口的比率更增至60%。
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强调的是随着后工业化的来临,人口在从大都市区流向非大都市区的同时,也在大都市区内部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流动。
美国经济地理学界权威学者布赖恩・J.L.贝里在70年代中期时就敏感地注意到了大都市发展开始趋缓的现象。
及至1980年,美国十年一度的人口统计结果显示:70年代美国非大都市区人口增长率超过大都市区人口增长率,恰在此期间,西方其他发达国家也程度不同地出现了大城市发展迟滞的现象,由此,“逆城市化”一时间成为学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正如城市化与都市化有着本质区别,郊区化与逆城市化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所谓都市化进程,是指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都市群’为中心的城市化进程。
它是城市化的升级版本与当代形态。
什么叫真正的“逆城市化”

丁 居 i 绝 非 改 革 i 0 页 殳计 十 书
文 辛 鸣
什 / 叫 真 正的 逆 i《 代 厶 I j 】 市
文 l 说 是对 中 国改革 最 形象 的描述 ,3余 年来 , 中 摸 0
国社 会 通过 “ 摸石 头 ”跨 过 了一条 又 一 条 的改 革大 河 ;近一 段 时 间 ,中 国社
革 引到 歧路 上 。在进 行顶 层设计 的时候 ,一定 要避 免两 个误 区 :
好 ,工 厂 、公 司又 都 在 附近 ,慢 慢 就成 为一 个相 对
独 立 的 、依 附 于大 城 市 的小 城镇 ,这 就是 一 个 富裕
社 会发 展 到最后 的必 然结 果 。
第 一 ,不 能把 顶层 设 计理 解 为是 “ 案 设计 ” 。 我 们 的改 革从 计 划经 济 方 走 向市 场 经 济 ,就是 看 到 在 鲜 活 的实 践 面前 ,任 何 “ 划 ”都 是 苍 白无 力 计 的 。市 场 经济 最神 奇 也 最让 人 敬畏 的地 方 ,就 是市 场 中 各怀 心 事 的主 体通 过 自发 的 博弈 与 磨合 而 各 得其 所 。对 所 谓 完美 、超然 、成 熟改 革方 案 的信奉 与 膜 拜 实 在 是典 型 的计 划 思维 ,指 望用 一 套方 案 通 吃改 革 打遍 天 下更 是 南辕 北
会 对 改 革 又有 了一 种 新 的期 待 与 呼唤一 一 “ 层设 计 ” 。应 该说 ,提 出 改革 顶
的顶 层 设计 ,表 明 中 国社会 对 改革 的认 识与 实 践更 加 深 化 ,但 如果 片 面 理解 顶层 设 计 的意 蕴 ,并 据 此 而简 单 否定 “ 摸着 石 头过 河 ” 的意 义 ,对 更 进 一步 推进 中 国的改 革是很 不利 的 。
“逆城市化”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启示

( 二 )城 市资源紧张 城市功能的强化和聚集 ,提供 了新增 就业岗位 ,但这与城市人 口的岗位 需求之
间存在供给缺 1 : 3 。 大 中专 院校 多位于城市 ,
尤其是大城市 ,在校 生I l i O N毕 业后大多倾 向于继续留在工作 、 生活条件较好 的城市 。
同 时 , 由于 城 市 扩 张 使 得 原 本 从 事 农 业 生
差距的重要影响 因素。
出于成本考虑 , 低收入 家庭只能选择在
为其社会安全感 弱化 ,影 响居 民 的幸福感。
远离市区的郊区购房或干脆租房居住 , 居住 条件 虽然有所 改善 , 但是造成很多上班族不 得不早 出晚归 , 将资金和时间花费在上下班
程中 “ 逆 城 市化 ”阶 段 的 主要 特征 和表
现 极 为相 似 。 虽 然经 过 对 比分 析 发 现 中
国 出现 的 “ 逆城 市化 ”现 象 实质上是 “ 伪
逆 城 市化 ” ,但 是 西方 “ 逆 城 市化 ” 实践
城市住房具有典型 刚性需 求特 点 ,随 着城市化进度推进 ,原本就稀缺 的土地 资
I = 1 向城市转移 , 加剧 了人 1 2不均衡分布 , 致 使大城市人 口密度过 高 ,随之一系列经济 问题和社会 问题也逐渐显露 出来 。
( 一 )城 市人 口居 住 成 本 高
济发展模式 ,城市化发展 中又面 临产 业结
构调整转移 , 加上国际污染问题的影响 , 中 国城市污染 日益严峻 。水资源 匮乏、大气 污染加剧 问题尤为突 出。一方面 ,居 民生 活、工业生产用水量增加 ,水源 、水 流被 污染 ;另一方面 ,汽车尾气排放和生产 生
布 不 均 匀 ,在 城 市 化 发 展 中 ,大量 农 村 人 内容 摘 要 :随 着 中 国城 市 化发 展 进 程 的
“逆城市化”现象

,
。
比如
自m 迁 徙
” ,
: 首次 }fJ 现 在 今年 的政 府 ] = 作报 竹 【 fj 报 竹
、
年至
2 0 12
年
5
月
,
』 东省 通 过 积
“
提 出 要 为 人 们 自由迁 徙 安 辑 乐 业 创 造 公 平 的 制度 环 境 而
户 籍 制度 止 是 城 镇 化 过 程 中改 革 呼 声 最 高 的 制度 藩 篱之 去年
实现 人 的城 镇 化
记者 _ 『解 到
、
,
户籍放开 之 后
,
,
哇 != 重 要 的 是 解 决农 民 进 城 的 问 题 真 正
作 为 户 籍 制度 改 革 的 过 渡 性 政 策
地 探 索 实行
、 、
,
居 住 征 制度 已 在 多
,
.
、
:
据 伞 国城 镇 发 展 改 革 试 点 经 验 总 结 材 料
一
的二 元 户
¨
”
.
El
性 质划分 统 称为 居 民 户
些 地 方 户 籍制 度 改
,
黧 % 丕艟
葱Leabharlann 记 者 了 解到 经 济 参考报 》 《
、
一
,
些城 市利 用 居 住 证 制 度
,
有专 家指 出
“
一
,
技 能 投 资等 新 门 槛 已 成 为 普 遍 现 象 或 者 存 在
、
、
革存 在 空 转 现 象 即 直 接 把 农 民 的 户
2
分 入 户 的 大约 为农 民 【 总 量 的 百分 之
一
中美“逆城市化”现象之比较

城市, 难免导致环境污染 、 交通拥堵、 犯罪增加等“ 城市病”社 ,
其次 , 尽管 在城市化发展到一定 阶段后 可能出现大城 市发 会 中上层 向生态环境相对 较好 的郊 区、乡村迁移在情理之 中。 展迟滞 的现 象 , 但从长期 和全局 来看 , 大城 市尤其是 大都 市 区 然 而 ,0 8 中国城市 化率 仅为 4 .%,在 尚未完 全成为城市 的发展总是在城市化进程 中处于优先地位 。所谓 大都市 区, 20 年 5 7 圆 是 化 国家 时就出现 了较 为明显的“ 逆城 市化” 现象 , 然不符合城 原有 的一个 或数个 大城市 与周 围的 中小城 市及其 郊区连成 的 显 市 化的一般规律 。 有机整体 。以美 国为例 , 11 以来 , 自 8 0年 仅仅在 2 0世纪 7 0年 值 得注意 的是 , 中国 当前 的“ 对 逆城市 化” 现象 , 从政 府到 代 出现 过大都市 区人 1增长率低 于非 大都市 区的情况 。 17 3 90 学术界都不乏赞赏与支持 。 有的将之等 同于西方发达 国家在城 年 ,大都市 区人 1 占美 国总人 1 的 6 .%,到 2 0 已增 至 3 3 86 0 0年 市化成熟阶段 出现 的郊 区城市化 ; 的将之列 为城市化 的一个 8 .%; 有 03 而非大都市区人 口数量则是绝对下 降 , 占总人 1 比例 3的 新 阶段 , 而将 城市化进程分 为集中型城市化 、 区化和 “ 从 郊 逆城 持续降低。3 [ 1 明美 国人 口不断 向以大城市 、 这说 特大城市为 中心 市化 ” 三个 阶段 , 进而主 张 中国的城市 化进程应 跳过集 中型城 的大都市区集中 , 而小城市却呈萎缩之势 。 中国, 在 由于大都市 市化阶段而直接 进入郊 区化 阶段 ……近年来 , 通过强调 国外大 区的概念 尚无 明确 的界定标准 , 故其人 口数量及增 长情 况难 以 城市所 面临 的“ 城市病 ” 而主张 以城镇 化代替城 市化 的声音不 准确计量 ; 大城市规模 的急剧 膨胀 、 口的迅 速增长却 是不 但 人 绝 于耳 。对此 , 愚以为值 得商榷 。 争的事实 , 总体看来人 1仍不 断向大城市集 中。大城市 尤其是 3 20- 0 8 - 中美两 国都 不存 在 全局 意义 上 的“ 城 市化 ” 逆 特大城市 的人 口增 长速度 明显高于全 国平均水平 :0 0-2 0 上 74 20 - 20 北京 常住人 首先 , 当前 以美 国为 代表 的西 方发 达 国家 和 中国 出现 的 年 , 海常住人 口增长率 为 1 .%;0 0- 0 9年 , 27 [ 4 广 75 深圳 为 2 .%……而 从 72 “ 逆城市化 ” 都只是一 种局部 现象 , 不能视 为城市化 发展 的 口增 长 率为 4 .%,1 州 为 4 .% , , 而 0 0 0 9年 , 中国总人 口增长 率为 1 .%。③ 32 个必然阶段 。 世界范 围来看 , 从 尽管 差异很大 , 但城市化率仍 2 0 - 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的必然趋势——“逆城市化” 摘要:城市化从19世纪工业革命发展到今天,已初具规模,无疑是20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最大影响的社会过程。并且,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人口源源不断涌入城市,从而引发经济因素在城市的高度集中。这就使得大城市及特大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过渡饱和,城市病纷繁杂乱,城市体系趋于极不稳定的凌乱状态,其脚步自动会放慢。当城市的发展背离最初人们对他的需求和设想时,“逆城市化”便成了必不可挡的趋势。 关键词:逆城市化 城市化 离心化 中心化
城市的独特魅力在于发达的资讯,活跃的文化,较多的创业发展机会,便捷的生活,完善的社会保障等。但是,在城市发展中,由于人口增多,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日益突出,加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性息技术的发展,随着以高速公路和高铁为代表的现代交通技术的发展,随着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城乡生活质量的差异正在缩小,城市的独特魅力在减弱,倒是农村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居住环境成为人们更加的选择。并且,城市“房子”、“车子”、“票子”三座大山的压力,让城市的向心力消减,城市社会人口重心开始变化,城市人口向郊区甚至是农村流动。让城市化的拐点提前到来。 事实上,早在1973年,美国学者布莱恩 贝利在其著作《比较城市化》中就阐述道“工业化大都市聚集的原因是各类专业人士相互联系。这种联系是十分频繁的,而聚集将降低他们的交通和沟通成本。但距离的减少意味着密度的增加,交通堵塞,昂贵的房租以及个人隐私的丧失等问题的出现。”①事实上,最近科技的发展都立足于降低居住密度以及聚居成本。现代交通以及信息工具的发展使得每一代人可以居住的更远并能获得遥远地方的信息。分散化以及总密度的降低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空间过程。 因而,所谓“逆城市化”,是对人口主要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的都市区甚至非都市区迁移的这种分散过程的概括。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霍华德于1898年在其专著《明天的田园城市》中提出,这一过程首先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得以证实,并在其他市场社会,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得以验证。 美国的逆城市化过程 在美国,长期的趋势是城市化加速发展,于19世纪中期达到年增长6%的高峰。在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布莱恩·贝利《比较城市化》第42页2010年版 一时期,国民安定,城镇处于积极的形成过程之中。随着城市化比例的增长,指数紧接着出现稳步下降的趋势,叠加在这个长期趋势之上的是周期性干扰,1812年得战争和1930-1940年得经济危机,使得发展速度降至0;在1870-1880年间减半。但是,如今速度降至0却是长期的趋势,并在1970年以来发生如下情况: (1)大都市区增长慢于整个国家增长速度,实际上很少快于美国的非大都城市区。 与过去10年相比,回到19世纪早期的发展水平。 (2)从净值来看,尽管由于近年来国外移民的一如导致大都市区人口的轻微增长,但大都市区正在失去迁入非大都市区的人口。 (3)大都市区增幅下降原因主要归因于那些特大都市区,特别是那些位于东北和中北部地区的他大都市区。 (4)较小的都市出现了快速增长,特别是在佛罗里达州南部与西郊地区,都有实质性日常通勤的城市远郊区,以及与都市区劳动力市场没有联系的周边县区域。 (5)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大都市区和边远的周边县区迁移趋势发生逆转:在1960-1970年间,大都市区获得超过300多万的移民人口,但自从1970年以来开始减少;在1960-1970年间,周边非都市区移民减少,但自从1970年以来开始增加。移民流向的平衡已经发生逆转。 许多调查人员指出:自1970年以来的人口转移意义深远,足够与过去划出一条“清晰地界限”。①作为一种人口分散化的过程,一种从人口更集中状态向分散状态转移的过程,足以说明“逆城市化”这一奇特的现象在美国正在发生着。 当然,远非仅仅是人口统计问题。对美国人来说,最重要的是“热爱新奇”,其次是难以抗拒的“接近自然”的渴望。如果目标得到实现,“自由移动”是本质所在,而对于追求个人目标而自我奋斗的人士而言,个人主义是根本,我想究其原因,源自他们独特的马赛克文化。 热爱新奇 对于美国都市区结构的热爱新奇的描述,没有哪一个能比霍伊特的理论更具有启发性,他在《美国城市居住邻里的结构和增长》中这样说道: 城市周边地区新住宅拔地而起 引人们离开老房子,从而引起所有群体的进一步迁移。一些人离开了更老更廉价的房子,而这些更老更廉价的房子被穷人所占有或空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布莱恩·贝利《比较城市化》第209页 新区域的持续竞争是邻里变迁的原因。每新大楼的开,结构上都有所创新,安装最新的现代化设备,以需求为尺度,推到所有出现凹痕结构的建筑 高级居住区往往先占据最有价值的居住地 间阶级的租房群体倾向于占领各个城市中与高租用区相连的区域 邻里不断外移,因为当邻里逐渐衰落时,它的价值逐渐趋于减少。一个邻里由现代化风格的新房子组成 处于顶点 结构的自然老化,家庭成员年龄的不断增大 邻里重要权力不断减弱 荒废使衰落的平问过程加速,一种新的现代化的结构代替了低层次需求的现存结构。 接近自然 事实上,在物质生活条件不存在重大差异的情况下,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居住环境对于人类生活有着极大的重要性。人们亲近自然的天性和对历史文化的认同与融入,带来了人们对中心城市的“反叛”和对“返璞归真”的向往。这些生存、生活观念的重大变化便有了“逆城市化”的“原动力”。 自由移动 “占领新的地域,向自然靠拢,不断调整持续增长波,就必须要求自由的移动。”①据调查,美国人是世界上移动最频繁的人群,每年有4000万更换居所,一个人一生平均有14次迁移。 个人主义 从这个角度看,在贝利《比较城市化》一书26页中所提到及的个人主义传统,城市扩张和衰退是由个人、群体、机构无数次的决策所产生的。假设在民族文化多元的条件下,个人主义之风盛行于整个美国历史之中,导致政府分割和政治利益权的偏爱。还意味着美国城市规划是治疗想得而不是面向未来的,是反映使得而不是进展式的。 哈里斯民意调查显示,在2—3年周期内准备搬迁的35%的美国城市居民中,有53%的人打算搬到郊区或乡村地区。“事实上,有人也许争辩,今天美国主要价值观斗争在于看似大方的中层知识分子(少数人的人是直言不讳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保守的无产阶级当中,他们渴望成为既反对“另类”生活方式又反对左翼主张平等论点的中产阶级。对于那些物质目标已经实现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和实现自我(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有声望的人和群体内受仰慕的人)”。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布莱恩·贝利《比较城市化》第212页②同上219页 其他市场经济与福利国家分散化和离心化的开端 至少在1970年以前,欧洲国家没有出现像美国离心化一摸一样的倾向,相当密集的住房市场保留在大多数内域,孕育着贵族化。但在1970年后,与美国模式很相似的新倾向出现了,离心化进程加快了。市中心人口停止了增长,城市环在扩展。 在英国,比利时和荷兰,从市中心到郊区出现了大范围的离心化。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进程比英国迟10年,但仍然在模仿英国。法国的非城市化也在加速。同时,东欧的离心化也在增加。通过20个国家移民数据调查,被划分出三种不同类型的国家。 (1)第一类国家(比利时、丹麦、法国、荷兰、西德)。中中心地区在1960—1980年经历了净迁入的下降,现在正在经历净迁出过程,许多内城及早期的都市区地位下降。 (2)第二类国家(英国、加拿大、芬兰、冰岛、意大利、日本、挪威、西班牙和瑞典)。中心地区在20世纪50-60年代经历了净迁入人口增加,70年代开始急剧下降,甚至特殊的城市区和许多中心城市也可能正在衰落,尽管没有达到人口连续迁出中心地区的情况。 (3)第三类国家(捷克斯洛伐克、东德、匈牙利、波兰)。中心地区迁入人口仍然处于整体的下降——大多数国家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中心化的变化形式 相反的,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他们存在持续中心化的现象。但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现象,或者是对前10年基础上形成的趋势进行了相当大的调整。 在前10年里,中等城市一般都出现了高人口增长率。然而,在这类城市群体中,与市场经济国家的城市体系相反,在近年,依靠中央政府政策,高增长率开始转向大城市或较小的城市。举个例子,比如在波兰,迁移情况确实存在。早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早期,高人口增长率从5—10万城市转向20—50万城市。甚至在城市域(一百万人口或以上)也出现了快速人口增长,但比起那些小城市来说,增长率任然是低的。另一方面,在匈牙利,人口增长快速转移到省会城市水平以下的小城市。
第三世界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变化 在发展中国家,同样也存在着变化。1970年以来,在一些案例中,许多主要大都市区人口正在减少,有些城市化率实际上已开始下降。 根据联合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估计,世界银行的调查员信心十足的指出: (1)到2000年,超过一半的世界人口很可能会住在城市地区。 (2)发展中国家的当代城市化特征很明显与历史有经验的国家不同。然而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经历了几十年,允许经济、社会政治制度渐进地处理转型过程中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面对快速人口增长,低收入水平、很少的国际移民机会背景,这一过程是非常快的。 (3)1950—1970年,发展中国家地区吸纳大约4亿人口,1975—2000年,增长到近10亿。 (4)发展中国将在这段时期城市总人口增长率的下降比大多数观察家几年前预言的要快得多。 我国的逆城市化初见端倪 “在中国人口流动最频繁区域之一的东部沿海浙江省,户籍管理部门发现,全省‘农转非’数量从2004年时的57.5万人降到去年的18.9万人,降幅高达67%,不愿进城落户,甚至把户口从城市返回农村的‘逆城市化’现象已悄悄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城乡出现。”① 成都市社科院副院长陈伯君教授认为:“逆城市化”的两大主要载体“道路交通”和“通讯”在成都都相当发达。虽然目前成都还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产亚要素向中心城市集中仍将是资源要素配置的主流方向,但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逆城市化”潮流涌动的基本条件的充分具备,成都“逆城市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目前,成都周边的双流,温江,尤泉驿等县区这两年的快速发展,及时迎来了“逆城市化”的大好机遇。① 中国在城市化的同时,势必也将出现逆城市化的潮流。近几年,中国的房地产投资大幅度增长。随着汽车和住房的迅猛发展,郊区的房子会越来越有市场。一者郊区便宜的住房会成为人们的首选,二者许多人会更愿意追求郊区有庭院有自然环境的生活,这两大动力作用的结果便是中国逐渐出现新的“逆城市化”现象。 纵观全球,城市发展已进入历史转折期,“逆城市化”作为一种解决“城市病”的有效方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将发挥出其更大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摘自《城市规划通讯》2010.16 ②摘自《西部广播电视》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