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河涌公园景观设计特色_以北京菖蒲河和广州东濠涌为例
旧城改造中城市河道的景观营造--以东濠涌二期综合整治景观绿化建设为例

旧城改造中城市河道的景观营造--以东濠涌二期综合整治景观绿化建设为例姚炜【摘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现在的城市面临着大规模的改造和更新,其河道景观营造成为塑造城市特色形象、激发城市经济活力及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手段。
本文以东濠涌二期综合整治景观绿化建设为例,对旧城改造中城市河道的景观营造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城市河道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现代园艺》【年(卷),期】2016(000)009【总页数】3页(P107-109)【关键词】旧城改造;河道;景观营造【作者】姚炜【作者单位】广州市思哲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正文语种】中文自古以来,人类居住地的发展就与河流有着密切关系。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自然资源,特别是对水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使得人类与各种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
因此,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我们开始追求优美生活环境与对自然生态的恢复建设,并以生态学为基础,尝试研究和运用各种手段,对居住地的水环境进行修复与景观营建,为人类与自然物种的和谐相处营造适宜的生存环境。
东濠涌历史上称为“文溪”,又名“东涌、东濠”,全长4.23km,源自白云山长腰岭之西,经鹿鸣岗,向西南流下至下塘村,原来经小北门穿城而过,循小北路旧仓巷、长塘街出玉带濠。
东濠涌原是广州城郊的一条河流,明代以前,东濠涌两岸是城市郊野的农耕地,没有街巷建筑。
明代建城时才疏通成濠,因为它是东城的护城河,故名东濠。
东濠涌曾经是一条清澈的城中河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周边人口不断的增加,污水废水与生活废弃杂物不断向河中排放及倾倒,东濠涌逐步沦为臭水沟。
20世纪90年代,有关部门为建设东濠涌高架,将原来的河道用水泥板覆盖。
从2009年初开始,广州市乘着亚运的契机,全力推进大型治水工程,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还广州“水城”印象。
在此次亚运治水的121条河涌中,东濠涌是广州仅存的旧城护城河,整治范围从东风路越秀桥到珠江,是此次广州治水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块“最难啃的骨头”。
CBD中历史河涌的景观重塑探索r——以广州猎德涌为例

CBD中历史河涌的景观重塑探索r——以广州猎德涌为例谢绮云【摘要】猎德涌位于广州市天河区,流经中央商务区,具有900多年的历史文化,但因让位于城市及经济发展而遭到严重的污染.在广州市的前期河涌治理中,仅注重了河涌的疏通排污,且河涌形象与中央商务区(CBD)不相符,因此急需对河涌景观环境进行重塑.通过分析猎德涌的现状和问题并结合国外成功案例,提出从功能重塑、生态重塑、空间重塑以及文化延续等方面来探讨猎德涌景观重塑的设计策略,并利用科学手段保持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教育工作.【期刊名称】《广东园林》【年(卷),期】2018(040)002【总页数】5页(P67-71)【关键词】中央商务区(CBD);猎德涌;景观重塑【作者】谢绮云【作者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引言根据广州CBD(中央商务区)的建设需要,政府提出要加快猎德涌滨水景观环境提升,从而改善珠江新城滨水环境,改善中央商务区面貌,培育现代化服务业氛围,优化中央商务区投资环境。
作为具有900多年历史的古河涌, 猎德涌在恢复水质以及提升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注重历史文化的延续和与CBD现代风貌的结合,满足人们对现代生活的需求。
这对猎德涌的景观重塑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 猎德涌概述与历史猎德涌位于广州市新中轴线东侧,全长5.3 km,距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不足200 m,源头位于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西湖,流经五山文教区-天河商务区-珠江新城-猎德村,最终汇入珠江前航道[1],是天河区唯一流经珠江新城CBD的河涌,区域位置重要(图1)。
猎德涌又称“猎水河”,与珠江边历史悠久的猎德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北宋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猎德涌开始作为村庄的主要灌溉供水渠道,因其与珠江交汇,水运交通便利,使得猎德成为了宋代广州的八大商贸重镇之一以及远近闻名的岭南水乡[1]。
基于生态理念的现代景观设计探究

基于生态理念的现代景观设计探究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城市河道整治中,回归自然、亲水、景观与文化等新理念不断涌现,生态景观的新概念设计得以提出,建设生态景观,已经成为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文章以广州市东濠涌南段景观改造设计为例,重点从规划原则、生态理念、规划格局、核心对策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望能抛砖引玉。
关键词:河涌;生态;改造;策略引言生态河涌是相对贴近自然,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观生态廊道。
生态河涌以满足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多功能开发为目标,逐步形成陆域草木丰茂、生物多样、自然水体鲜活流动、将河涌两岸的历史文化遗迹以及原生态古树完美结合,对自然生态进行优化和完善,使绿化与水体等自然环境得到良性循环。
建设生态景观型河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重视规划,确定目标,科学论证,合选项,规范管理,组织开展生态型河涌建设,发挥整体效益。
1 广州市东濠涌南段景观改造背景自1997年开始,广州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水行动,从以水利整治为主到水利、景观、污染防治多方向并进的综合整治,从单纯水利部门建设到包括园林局、规划局在内的多个部门参与。
以迎接亚运会的召开为契机,2008年底广州市政府制定了河涌综合整治计划,力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转变恶臭的河涌水环境。
而东濠涌作为广州最后一条保留下来的护城河,越秀区最重要的涌体,在城市建设史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其景观改造,综合整治的经验和教训,实践和建设的成果,能为日后广州及国内其他城市的城区河涌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改造理念基于东濠涌现阶段情况,及将其打造成广州历史文化休闲第一涌的改造任务,在设计时,分别从“自然、生态、开阔、便民”这四个方面展开思维,进行设计。
2.1 自然结合东濠涌的文化历史,通过重归自然的景观设计手法,融入桥文化,广府文化,城墙文化,将东濠涌的之前消逝的文化历史与该地区居住文化在景观中重现。
2.2 生态通过对景观的改造,在对水体治理的同时,通过对景观植物及亲水场所的设计,将水文化,绿文化融入其中,使整个河涌成为一个宜人的生态走廊。
浅谈岭南河涌景观在新时代的恢复与改造——以番禺东沙涌南岸景观

浅谈岭南河涌景观在新时代的恢复与改造——以番禺东沙涌南岸景观改造为例作者:吕伦雯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6年第3期吕伦雯(广州市林华园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00)摘要院在新时代下,岭南河涌的改造设计不仅满足防洪的基本功能,还需保证河涌的可观赏性和亲近自然的可享受性。
场地设计时,为使用人群创造充满活力的空间,通过人为介入技术,满足野生动植物生存的需要,修复原始生态环境。
关键词院岭南河涌;生态多样性;修复;生态技术随着城市盲目扩张,乡村城市化,城市绿廊逐渐被混凝土建筑取缔。
灵动清澈的岭南水乡,蜿蜒起伏的山峦,曾经是珠三角岭南地区的特色标签已经变得模糊。
随着多处水域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涸,或被侵占,或被覆盖,或被污染,河涌及其附属生态环境也受到毁灭性破坏。
随之而来的病菌滋生、病虫害爆发等一系列恶果在不断地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城市化是21世纪中国发展的产物。
而如今,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再开发已经使城市再生成为我国城市化的主要趋势。
城市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推行海绵城市必然成为城市化建设的主流。
作为岭南标签的岭南水乡修复工程刻不容缓,如何利用生态修复等人为介入技术手段,重新整合修复破碎的生态斑块及增加生态用地,如何保护原生河涌水系的生态性、多样性与安全性都是设计师亟需解决的问题。
1 项目背景项目工程位于番禺区东沙涌东段南岸,场地全长约600m,占地面积约为16539m2。
建设内容还包含一座5m宽的人行跨涌桥梁工程,长度约为16m。
场地是连接公交站和番禺区儿童公园,紧贴青少宫,因此主要使用人群以青少年、家长为主,场地功能既要兼顾儿童、青少年玩耍的需要,与周边儿童特色明显的公园设计风格应保持一致,还要凸显岭南水乡文化。
2 设计理念新时代下,岭南河涌的改造和生态恢复,不仅仅只是单纯地考虑河涌及其驳岸绿化的提升美化,更多地是将河涌景观与周边场地性质、特征相融合,贴合现代人的使用需求。
河涌景观综合评价探究——以广州市猎德涌为例

2021年第04期现代园艺河涌景观综合评价探究———以广州市猎德涌为例杨婵玉1,叶翠英2(1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35;2广东金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摘要:通过对广州市猎德涌整治及更新改造后现状的勘察研究,从自然和人文景观2方面,分别构建了河涌景观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权重分析法及专家打分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终得出自然和人文景观综合评价结果。
结果表明:猎德涌经过更新改造过后景观评价结果属中等以上水平,自身的修复能力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人文景观保留并延续了岭南水乡格局,有一定地域特色,但仍存在植被种类单一、生态连接程度较差、景观设计未能满足游客需求等问题。
关键词:猎德涌;层次分析法;景观;评价1研究背景广州自古便有“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山水格局。
广州城区河涌数量众多,水资源丰富,河涌滨水景观也是城市最主要的景观资源之一,对河涌滨水景观进行更新保护、整治与改造时,既要保护健康自然生态的水环境,更要注重人文景观资源塑造,提升城市竞争力。
但广州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河涌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与破坏。
1997年,政府通过《广州市污水治理与河涌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开始大规模治理河涌,其中,单广州城区列入治理规划河涌就有232条。
以荔湾涌、东濠涌和猎德涌等为主的河涌,已经完成大部分河涌截污治理的基础建设及景观更新的综合治理。
猎德涌是一条具有900多年历史的古河涌,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也是唯一流经中央商务区珠江新城的一条河涌,起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内,途径五山片区、天河商务区、珠江新城,在猎德村汇入珠江前航道,全长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评价因子层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评价因子层猎德涌自然景观评价生态性A河岸河道特征A1河道内植被生长状况猎德涌人文景观评价历史性A历史文化特征A1民俗习惯特色A2河岸河道稳定性A2沿涌历史文化古迹A3河岸河道的缓冲带宽度A3民俗风情活动多样性A4与周边生态的连接程度B沿岸建筑价值B1沿涌建筑风格特色亲水性B水文特征B1河流纵向连续性B2沿涌建筑物布局B2水源补水量C历史文化传承C1习俗文化传承信仰B3河流生物用水保障程度C河道鱼类状态C1鱼类多样性C2河道鱼类洄游环境D蓄洪功能D1水土流失率独特性D区位价值D1与周边突出的商业氛围融入度D2湿地保留率D2与周边现代建筑协调度景观性E河岸带特征E1河岸带植被遮荫程度D3水上交通及沿涌道路交通便利度E2河岸带植被多样性参与性E服务价值E1对周边商业服务、休息满意度E3河岸建筑E2可依托的综合商圈数量F景观功能F1景观廊道连通性F公众情感价值F1周边居民日常活动类型多样性F2休闲娱乐设施的丰富度F2居民游客体验满意度F3民俗活动公众参与度G政府保护程度G1历史遗迹政府修缮保护力度G2民俗活动举办政府宣传程度G3河流管理办法和违法监管程度H1促进周边商业经济发展H2增加居民收入H3游客吸引度C2居民、游客对历史文化认同度C3习俗活动与居民生活工作协调度H社会影响程度表1猎德涌景观综合评价指标表基金项目:“一流高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珠江三角洲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保护与更新研究”(项目编号:cy060402y13)。
浅析城市河涌景观规划设计

浅析城市河涌景观规划设计【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大力开展河涌整治,治理受污染河涌,努力改善河涌水质,河涌景观的建设在河涌改造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重点对河涌的景观规划设计的描述,对佛山市河涌整治规划与环境问题进行探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全面提高防洪排涝能力,改善河涌水质,营造一个优美的景观环境。
【关键词】河涌景观规划;人文;水系;绿化;生态佛山市政府针对当前佛山市水系环境存在的问题,大力开展河涌整治,并采取了大量的工程措施,改善人民的生活和工作空间,美化城市,提升城市品位。
为配合河涌亮化工程,努力打造河涌两岸的景观环境已经成为当前探索的主题。
0.项目概况同济东路位于佛山市禅城区市市中心,是禅城区东西向的一条城市次干道,东起文华北路,西接南海大道,道路的北侧沿路有一条10米宽的规划河涌和10米宽景观绿化带需同期实施。
该河涌作为禅城区景观涌建设的一个试点,将以较高的标准打造一条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绿色长廊。
1.场地分析1.1周边环境性质复杂,且人口较稠密,对场地功能的需求较强现有河涌两岸环境较为复杂。
河涌北侧镇安处现有一系列旧式的童服加工厂房、村居、民宅,同时也有大型的楼盘穿插其中,除了场地本身的地形、地貌的特殊性外,场地四周用地性质复杂、空间形态多样、人口稠密。
1.2河涌水质遭到污染破坏,要求恢复净化水质由于河涌两岸厂房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直接排入河涌,河涌水质遭到污染破坏,河底积累了大量淤泥,水面颜色发黑发臭,严重影响两岸景观质量。
需对河涌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实行雨污分流,清楚河底淤泥和垃圾,将同济东路河涌与南海大道河涌连通,使水流循环,注入活水,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2.设计原则与目标2.1设计原则2.1.1滨水空间的安全性和重点处理原则突出城市中心区滨水特色,同时保证水边安全性,创造不同景观特色空间,以人性化尺度和城市尺度体现空间美感。
2.1.2岭南文化特色与滨水空间的和谐统一将岭南建筑文化特色贯穿整个滨水空间,使整个设计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韵味。
河涌景观设计中建设主题与情感主题的融合

2017年第3期现代园艺1项目背景鸭涌河,又称鸭涌运河,长约2.3km,河宽16~50m,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珠海市填海而形成一条狭窄的人工河道,起始于澳门半岛关闸,最后流入内港。
近年来鸭涌河污染日趋严重,经常出现死鱼甚至动物腐尸而至臭气熏天,加之河道淤积流动不畅,对周边居民日常生活影响较大。
澳门、珠海政府有关部门经常接到居民投诉,要求两地政府设法改变这一状况。
另外作为粤澳合作又一重要实践的粤澳新通道项目选址于鸭涌河,在其高目标定位的背景下,鸭涌河改造受到了高度重视。
2设计概念2.1设计目标作为一条划分两岸的边境河涌,鸭涌河在功能定位上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景观意境的产生最终阶段是景观与景观读者的高度契合[1],通过河涌景观建设,我们希望化“分”为“合”,从景观层面弱化“边境线”的概念,将鸭涌河营造成为一条体现两岸本为一家、血浓于水、欣欣向荣的情感脉络。
2.2设计定位生态长廊:通过鸭涌河景观改造,构建植物生长空间、提供动物栖息繁衍之地,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风景线。
情感纽带:鸭涌河形似一条蜿蜒玉带,北承珠海,南接澳门,南北虽一河之隔,但千百年来本为一家人,因此鸭涌河不仅承担着衔接两岸的景观生态功能,更是两岸炎黄子孙的情感连接线和感情寄托。
2.3景观设计主题概念文化创造活动也最为频繁的发生在滨水空间,并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与影响,直接表达着民族的、地域的、个性特征,有着广泛的认同感和亲和力[2]。
建设主题“清澈鸭涌河,绿色新通道”设计将体现整治河道污染,还绿、填绿、护绿于两岸的设计理念。
情感主题“流光飞度,一脉相承”揭示设计将从植物四季季相变化角度诠释虽然光阴如梭,但岁月不改两岸以河为脉,一脉相承的情感。
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为五星莲花绿旗。
含苞待放的莲花是澳门居民喜爱的花种,既与澳门古称“莲岛”相关,又寓意澳门将来的兴旺发展;三片花瓣表示澳门由澳门半岛和氹仔、路环两附属岛屿组成;大桥、海水反映着澳门自然环境的特点。
广州河涌水际景观规划设计对策

广州河涌水际景观规划设计对策
金海湘
【期刊名称】《广东园林》
【年(卷),期】2009(31)4
【摘要】广州城市河涌水际空间景观功能和形式单一.本文基于景观设计和生态理念两个层面,探讨了城市河涌整体形象规划、河涌水际景观空间结构处理、河涌水域生态性景观恢复对策等问题,以期为广州市内河涌综合整治提供参考.
【总页数】4页(P49-52)
【作者】金海湘
【作者单位】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广东,广州,5100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
【相关文献】
1.城区河涌污染的综合整治对策研究--以广州东濠涌治理为例 [J], 周莉娟
2.历史保护区滨水地段景观规划设计探讨——以广州沙面沙基涌滨水地区为例 [J], 朱志军;郭冠颂;朱毅艺
3.浅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河涌公园景观设计特色——以北京菖蒲河和广州东濠涌为例 [J], 赵晓铭;何兆冰
4.广州河涌景观变更对城市公共生活的影响分析——以东濠涌改造为例 [J], 任秀玉
5.河涌景观综合评价探究
——以广州市猎德涌为例 [J], 杨婵玉;叶翠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槐 Sophora japonica L. 等。地被植物 墨客给草木赋予了灵魂与品格,使
则 有:铺 地 柏 Juniperus procumbens 其成为人们表达心迹的有形载体。
Endl.、矮牵牛 Petunia hybrida Vilm.、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万 寿 菊 Tagetes erecta L.、 马 蔺 Iris 幽香的植物饱含着人们美好的愿景;
L.、 西 府 海 棠 Malus spectabilis 草 Pontederia cordata 等。各种观花、观
(Ait.) Borkh.、 高 大 的 刺 槐 Robinia 叶的植物应用,丰富了东濠涌绿道的
pseudoacacia L. 等古树,都像公园的 景观。
镇石一样,见证着京城的历史沧桑。
2009 年, 广 州 市 政 府 为 迎 接 2010 年亚运会,还市民一条生态自然、 水清岸绿的河涌,对东濠涌 1.89 km 明涌段进行了综合整治。东濠涌水脉 的景观设计重现了岭南水乡风情,打 造“见水、近水、亲水”景观环境,成 为广州城中心“绿道”。
3 景观环境设计特色分析
3.1 建筑小品 菖蒲河公园的建筑小品总体上给
春”等特色景点。总体景观设计体现了 皇城北京的地域文化特色,富贵高雅又 亲切宜人。 2.2 东濠涌概况
东濠涌位于广州城区,发源自白 云山的甘溪、文溪,入麓湖后在麓景 路入地下暗河,经下塘西路至小北路, 在北较场路附近转为明渠,沿越秀路 一直南下,在江湾大酒店旁注入珠江, 全长 4.51 km。明洪武三年 (1370 年 ) 建 城 时 疏 通 成 濠,长 4 225 m,宽 7 ~ 11 m。在明清时期东濠涌曾水深 清澈,是居民生活用水的来源 [5]。但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用地紧张,古城 墙被拆除,开辟成马路,许多河涌都 被埋在城市之下。东濠涌北段被覆盖 为暗河,南段的明河上面建设了东濠 涌高架,河涌环境日益恶化,成为人 人避而远之的臭水沟。
赵晓铭 何兆冰 (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 ZHAO Xiao-ming, HE Zhao-bing (South China Agriculture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China)
摘要:在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之下,南北方城市的河涌公园景观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本文以北京菖蒲河和广州东 濠涌公园的景观设计为例,比较两个公园在植物配置、驳岸形式、色彩搭配、建筑小品四个方面的差异及设计特色。
关键词:地域文化;河涌公园;景观设计;菖蒲河;东濠涌;广东园林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2)02-0024-04 收稿日期:2011-11-03 修回日期:2012-03-15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Northern and Southern cities' river parks landscape. The reg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The article takes Beijing Changpu River and Guangzhou Donghao River for example to compare their differences. It respectively describes design features in these two river parks of plant configuration, form of revetment, color combination and architectural sketches.
而东濠涌绿道的小品多以生活 为题材,而且许多与水景结合设置。 人 物 雕 塑“ 趁 墟” 和“ 心 中 有 数 ”
图 2 菖蒲河公园小品
图 3 菖蒲河公园“绿荫芳庭” 2012 年第 2 期 Vol.34/147 25
园林文化探析
图 4 东濠涌绿道小品
图 5 东濠涌驳岸
以岭南传统建筑中嵌有彩色玻璃的 门为背景,不仅反映了昔日岭南的 水乡风情,而且突出了岭南建筑的 一些特色,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一些结合跌水、喷泉等水景设置的 小品则显得灵动、活泼(图 4)。
菖 蒲 河 正 名 为“ 外 金 水 河 ”, 是故宫水系的一部分,所在区域为 明清皇城的东苑,最初这里是一处 具有山野情趣的皇家园林,因长满 香蒲 Typha orientalis Presl. 而得名。 20 世纪 60 年代的时候,人们为了 解决节日庆典所用器材的存放问题,
* 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基金项目 , 编号:2008X021
菖蒲河公园总用地面积 3.8 hm2, 规划绿地、水面面积 2.52 hm2,菖蒲河 恢复了 510 m 长的河道,河面不宽,只 有 9 m,水深 1.5 ~ 2 m[4] 。有 4 座精心 设计、形态各异的人行桥横跨两岸。此 外还对滨水绿化进行了统一设计。菖 蒲河公园最独特的景观除了桥和树,还 有正在建设的京味建筑以及 “红墙怀 古”“天妃闸影”“东苑小筑”“菖蒲逢
菖蒲河与东濠涌为了突出其水
乔 木 主 要 种 植 绦 柳 Salix matsudana 系特点,都应用了较多的乡土植物,
var. pendula、油松 Pinus tabulaeformis 并配置出较为丰富的植物景观。
Carr.、桧柏 Juniperus chinensis L.、国
一 草 一 木 总 关 情, 中 国 的 文 人
园林文化探析
浅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河涌公园景观设计特色 * ——以北京菖蒲河和广州东濠涌为例
Analysis on the Rivers Park Landscape Design Features in Different Regional Cultural Background:Take the Example of Beijing Changpu River and Guangzhou Donghao River
Key words : Regional culture; Rivers park; Landscape design; Changpu River; Donghao River;Guangdo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 引言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理 环境和历史条件下耕耘、创造、演 变而沉淀下来的历史、传统、宗教、 民俗等。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每 个地区都有独特的历史轨迹和文化 印 记, 例 如 中 原 文 化、 齐 鲁 文 化、 三晋文化、岭南文化等,它们相互 影响又各具特色 [1] ,通过多种多样 的景观环境作品显现出来。城市无 处不在地域文化的哺育之中,河涌 水系景观也不例外。 1.1 北京的皇城地域文化特征
实用亲民,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中不可 或缺的一支。
本文选取北京菖蒲河公园与广 州东濠涌两侧景观环境设计进行研 究,以分析南方与北方城市中河涌 公园的地域文化特色。
2 北京菖蒲河与广州东濠涌概况
菖蒲河与东濠涌都为古城水系, 都曾经被覆盖成为暗河,污染严重, 后来均得以整治,重见天日,成为 城市中水系公园景观的亮点。 2.1 菖蒲河概况
lactea var. chinensis (Fisch.) Koidz、 沧桑的古树承载着人们兴衰沉浮的
迎 春 Jasminum mesnyi Hance、 地 锦 过去,植物的配置事实上也是文化
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 (Sieb.et 景观的营造。
Zucc.) Planch.、玉簪 Hosta plantaginea 3.3 驳岸形式
作为京城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的北京皇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 林的一个重要类型。除了具有山水 田园风情外,它还富有文学、哲学、 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内涵 [2]。
1.2 广州的商都地域文化特征 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平原,北接
南岭、濒临南海,河汊纵横、水系发 达,具有 2 000 多年的历史,是岭南 古都的所在地,也是古代海上“丝绸 之路”的发祥地 [3]。由于特殊的历史 地位和地理位置,广州成为自秦汉以 来唯一一个历经 2 000 多年不衰的对 外贸易港口,再加上岭南文化的中心 地位,造就了广州务实重商、开放兼 容的世俗文化。与北京的皇家园林相 比,广州的岭南园林体现的是商都地 域文化特征,中西合璧、兼容并蓄、
苇 Phragmites australis (Cav.) Trin. ex 但由于北方雨水相对较少,河岸的
人以古典、厚重之感,显示着王者气 派,而东濠涌的建筑小品则让人感到 亲切、活泼,体现的是生活情趣。
菖 蒲 河 公 园 的 东 入 口 是“ 锦 屏 蒲珠”标志建筑,是由 6 块花岗岩 组成的石屏风,用中国花鸟画的构 图和传统的透雕手法展现一年四季 各种花木禽鸟的图景。石屏风前是 一个用不锈钢镂空锻造的“菖蒲球”, 用现代艺术手法对菖蒲进行夸张、 变形,既点出公园的主题,又寓意 菖蒲河的新生 [4](图 1)。其他的一 些小品,如太师椅、铜扇(图 2)、 平安结等,无不精致典雅,透出厚 重的历史感。
(Lam.) Aschers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萱草 Hemerocallis fulva
菖蒲河驳岸基本上是直立型驳
L.、四季秋海棠 Begonia semperflorens 岸。虽然设置了多处亲水平台,但
Link et Otto. 等。 水 生 植 物 有: 野 生 是其笔直单一的驳岸形式给人以庄
的 菖 蒲 Acorus calamus L.、 香 蒲、 芦 严之感,略显呆板,削弱了其亲水性。
北京是六朝古都,有 3 000 年 的建城史,800 年的建都史,是一 个拥有皇城文化魅力的城市,在全 世界享有盛名,集封建国家都城建 设之大成:“凸”字型的城市轮廓, 南北 7.8 km 长的中轴线,棋盘格局 的路网结构,代表皇权的黄瓦红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