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茎的输导功能(优质课)
5.4 植物茎的输导功能 第二课时

小故事
在果树的主干的下部,适当地剥 明明的小表哥家有一片苹果园。 去一圈树皮,当年一般有显著的增产 秋天,他去苹果园玩的时候发现了一 个很有趣的现象。苹果树干的树皮上 效果。这是因为经过环割的果树,由 都被切了一刀(如右图),这是怎么 于有机养料不能向根部运输,而集中 回事?明明去问小表哥,小表哥说了 供给正在发育的花和果实所致。由于 一席话,明明听得直点头,说:科学 残留着一部分形成层,它能逐渐形成 种植真重要啊!你知道小表哥是怎样 新的树枝,第二年仍然可以正常生长, 解释的吗? 而不会死亡。
探究实验:茎的输导功能
观察思考题: 1. 从茎的横切面上看,染成 红色的是茎的哪一部分?其中 有什么结构? 木质部,内有导管。
2. 从茎的纵切面上看,染成 红色的是什么? 导管
3. 该实验得到什么结论? 导管具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
木质部有很强的支持力,里面有起输 导作用的导管和木质纤维,属于输导 组织。
• 8.铁桦树的木材像铁一样的坚硬,一般的枪弹打 不进去,因此木材常用来制造机器的齿轮。 铁 桦树木材坚硬可解释为( A )
• • • • A.木纤维无弹性,很坚硬,有很强的支持作用 B.木纤维有弹性,很柔韧,有很强的支持作用 C.韧皮纤维有弹性,很柔韧,有很强的支持作用 D.韧皮纤维无弹性,很坚硬,有很强的支持作用
1、美丽的鲜花是由什么发育成的?( A ) A、花芽 B、花蕊 C、枝条 D、叶芽 2、按照着生的位置来区分,芽可以分为 ( B ) A、叶芽和花芽 B、顶芽和侧芽 C、叶芽和混合芽 D、侧芽和花芽 3、既能发育成枝、叶,又能发育成花的芽叫做( D ) A、顶芽 B、花芽 C、叶芽 D、混合芽
4、枝芽的生长点的作用是( C ) A、长出侧芽 C、使芽轴不断伸长
七年级生物上册《3.5.4植物茎的输导功能》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3.5.4植物茎的输导功能》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植物茎的输导功能。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水分和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及机制。
二、教学目标1.知道植物茎的主要结构,并掌握其功能。
2.学会水分和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和机制。
3.学会观察植物茎的解剖构造,并理解其结构和功能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1.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
2.水分和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和机制。
3.观察植物茎的解剖构造,并理解其结构和功能的联系。
四、教学难点1.掌握水分和营养物质运输的原理和机制。
2.理解植物茎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植物茎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并掌握水分和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和机制。
2.实验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能够观察植物茎的解剖构造,并理解其结构和功能的联系。
六、教学过程1.教学准备:•准备植物茎、刀具、显微镜、盐水和墨汁等实验工具。
•写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2.导入学习:•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调查学生对植物体结构的了解程度。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3.知识讲授:•讲解植物茎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并掌握水分和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和机制。
•在讲解之间,可以通过问答等形式与学生互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
4.实验操作:•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茎的结构,包括细胞、组织和器官等。
•制作salt-ink涂层,通过实验观察水分和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和机制,理解植物茎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
5.学生总结:•让学生通过本课的知识点,总结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可以通过手抄笔记或课堂笔记的方式,记录本节课的内容。
七、教学评价1.学生评价:•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询问学生对本节课教学效果的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学科知识掌握程度、教学方式、讲解内容等。
2.教师评价:•通过观察、听课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最新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植物茎的输导功能》精品教学课件

第四节 植物茎的输导功能
枝芽发育成枝 茎的基本结构
芽的结构 (4个)
茎的结构 (4个)
达标检测(5min)
1.D 2.C 3.D 4.分生组织 幼叶 芽轴 芽原基 5.树皮 形成层 木质部 髓
课后思考
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点评 反思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都非常棒。 在以后的学习中,请相信你们是存在着巨 大的潜力的,发挥想象力让我们的生活更 精彩吧。
有机养料 ②形成层
③木质部 (导管-输导功能)、支持力 水和无机盐
④髓 贮藏营养
巩固练二(1min )
1.暴风雨中,大树有时会连根拔起,而树干却
不被折断,这主要是因为( B)
A.树皮较厚
B.木质部发达
C.韧皮部发达 D.形成层发达
1.有人将铁丝固定在两棵树的树干上晾晒 衣服,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1.什么是芽? 2.芽的结构有哪些?
1.芽是未展开的枝或花。 2.分生组织、幼叶、芽轴、芽原基。
枝芽的结构
发育结果
生长点 叶原基
① ②
⑥ 分生组织
③ 幼叶
b.叶
④芽轴
a.茎
⑤芽原基
c.新芽
枝芽的结构
发育结果
生长点 叶原基
① ②
⑥ 分生组织
③ 幼叶
b.叶
④芽轴
a.茎
⑤芽原基
c.新芽
1.在芽的结构中将来发育成茎的是( B )
第四节 植物茎的输导功能
找不同 左边和右边的图片有什么不同?
枝
枝
和
七年级生物上册《植物茎的输导功能》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教学中应注重培养他们动手能力,同时关注实验安全。
3.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分工不均、沟通不畅等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和调整。
4.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科兴趣不足,教师应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适时进行引导、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5.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结合生活实例,如植物浇水、施肥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设计课后实践活动,如调查校园内不同植物的茎结构,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索自然的能力。
6.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保护植物资源、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张植物茎的横切面图片和显微镜,让学生观察并讨论以下问题:
-图片中的导管和筛管分别位于哪个部分?它们有什么特点?
-导管和筛管在植物茎的输导功能中各自承担什么作用?
-环境因素对植物茎的输导功能有何影响?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记录观察和讨论结果。
(四)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练习
-通过思考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分析,总结导管和筛管的特点,加深对它们功能和工作原理的理解。
3.多元教学,提高效果:
-利用图表、模型、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植物茎的输导过程。
-采用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分享中互帮互助,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互动交流,促进思考:
-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四节植物茎的输导功能课件新版苏教版

叶得不到充分的水、肥,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被破坏,最后整株
植物死亡。因此说“树怕剥皮”。
结束语
同学们,你们要相信梦想是价值的源泉,相信成 功的信念比成功本身更重要,相信人生有挫折没 有失败,相信生命的质量来自决不妥协的信念,
考试加油!奥利给~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A.晚婚
B.晚育
C.少生
D.优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中学生的下列做法不符合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是
(C)
A.饭菜吃多少买多少,不浪费 B.不乱扔垃圾,爱护环境卫生 C.吃饭常用一次性餐具 D.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
3.对乡村居民来说,水污染的问题在环境污染中尤为突出,下列
行为中,使乡村水域环境遭到破坏的是( D )
导管
筛管
相同点
管状结构
管状结构
位于茎的木质部,输导水和 位于茎的韧皮部,输导有机养
不同点 无机盐,由根运输到植株各 料,由叶运输到其他器官。由
处。由下向上运输
上向下运输
第四节 植物茎的输导功能
[典例] [2017·威海]将有白花的枝条插入稀释的红墨水中,一
段时间后,叶片、白花都变红了,下列与此实验有关的说法,错
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 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 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休息时间到啦
•同学们,下课休息十分钟。现在是休息时间,你们休息 一下眼睛,
•看看远处,要保护好眼睛哦~站起来动一动,久坐对身体 不好哦~
(拾级而上,顺达顶峰)
一、单项选择题
1.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是( C )
5.4植物茎的输导功能(第1课时)教学设计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苏教版)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布置以下练习题目:
-描述导管和筛管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解释植物茎输导功能在自然选择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植物茎输导功能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能够正确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和记录。
-学生能够根据观察结果,区分导管、筛管等输导组织。
3.掌握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途径,了解植物如何适应环境变化。
-学生能够阐述水分和无机盐从根部吸收到叶片的运输过程。
-学生能够解释植物在不同环境下,如何调节输导功能以维持生长。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总结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如果植物茎的输导功能受到影响,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哪些影响?
-请举例说明农业科学家如何利用植物茎的输导功能进行作物改良。
将思考结果整理成书面形式,下节课讨论。
3.家庭实验:请同学们在家中尝试进行一个简单的植物茎输导实验,如观察植物茎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中的表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背后的生物学原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植物生长的图片,包括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茎部表现,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植物能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和繁衍?它们的茎部有什么特殊的功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教师总结:植物茎具有输导功能,可以帮助植物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获取水分和养分,完成生长和繁殖。
3.实践操作,加深理解:
-安排显微镜观察植物茎横切面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巧,并识别输导组织。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5.4《植物茎的输导功能》教案

3.5.4 植物茎的输导功能教学目标1.说出枝芽的主要结构以及枝芽与茎的关系。
2.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3.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重点1.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教学难点1.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教学过程(2课时)(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读第68页题图——参天大树,思考问题:植物要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什么器官到达枝叶的?(茎)这说明茎具有什么功能?(输导功能)从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CAI展示课题植物茎的输导作用(二)新课讲授:芽:就是未展开的枝或花一、枝芽发育成茎1.芽的种类按芽着生位置顶芽(位于枝条的顶端)侧芽(位于枝条的侧面)按芽发育类型枝芽:指将来发育成枝条(枝和叶)的芽。
花芽:指将来发育成花的芽。
混合芽:指将来既可发育枝条,又可发育成花的芽。
2.枝芽的结构3.枝芽发育成茎生长点——使芽轴不断伸长叶原基——发育成幼叶幼叶——发育成叶芽轴——发育成茎芽原基——发育成新芽二、茎的基本结构CAI展示木本植物茎结构横切图观察: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自主学习:1.木本植物的茎有几个部分组成?2 每部分有什么样的结构?有什么作用?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讨论,共同得出结论。
木本植物的茎从外到内由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四部分组成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树皮的外侧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内侧部分是什么?内有什么结构?属于什么组织?2.木质部使植物茎很坚硬,内有什么结构?属于什么组织?3.位于中央颜色较浅的是髓,其细胞比较大,有什么功能?属于什么组织?4.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结构叫什么?有什么特点?是什么组织?5.形成层的细胞分裂,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向外产生新的韧皮部,所以其作用是使茎怎样?6.草本植物茎不能像木本植物那样逐年加粗,我们可以推断,它没有什么结构?CAI展示年轮图,描述年轮形成的过程,发表意见,各小组互相补充。
植物茎的输导功能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植物茎的输导功能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五年级学科:生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茎的输导功能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植物茎的输导功能及其作用。
难点:理解植物茎输导功能的具体过程。
三、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植物茎的输导功能。
四、教学准备1. 植物茎的模型或实物。
2. 显微镜或其他观察工具。
3. 实验材料:如染色剂、剪刀、透明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回顾植物茎的结构,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观察植物茎的输导组织学生分组用显微镜观察植物茎的切片,引导学生发现输导组织的位置和特点。
3. 学习输导组织的功能讲解输导组织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导管和筛管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功能。
4.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如染色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输导组织的功能。
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其输导功能。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性目标:学生能准确描述植物茎的输导组织及其功能。
2. 技能性目标:学生能够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茎的输导组织,并完成实验操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培养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思考教学方法的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植物茎输导功能的相关探究活动,如制作植物茎切片,观察输导组织的结构。
2. 邀请植物学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植物茎的输导功能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九、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植物茎输导功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十、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对后续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确保教学内容和方法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