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混合燃料互溶性的研究

合集下载

低比例二甲醚—柴油混合燃料互溶性及燃烧特性研究

低比例二甲醚—柴油混合燃料互溶性及燃烧特性研究
力 t2 a时 , > MP 当发 动 机长 时 间工 作 后 , 近 发动 机 靠 4加 压 泵


5过滤 器 储 油杯 l

6高 压 油 泵 7聩 油 器 . .
机 体 的低 压油 路 内 的混合 燃 料 受热 ,温度 较 高 , 混
态 , 而 防止气 阻 的产生 。 从
图2 醚 油 统 构 意图 二甲 供 系 结 示
D一 2 5 D 0混 合燃 料及 柴 油 进行 了动 力 性 、 经济 性 、 排
放 的对 比试验 研究 。
2 混合 燃 料 的互 溶 性研 究
二 甲醚 的粘度 低 , 油 的粘 度 是 二 甲醚 液体 粘 柴 度的 1 左右 . 5倍 柴油 本 身是 燃料 , 将一 定 比例 的二 甲醚 和 柴 油混 合 , 利 于 提 高 燃 料 的粘 度 , 有 利 有 也
D 、1、2D 5 D 0 D 0 ME 占的 比例少 ,使 柴油 和 空气 混 合
充 分 , 烧 的好 , 度 升 高 , 二 甲 醚 中含 氧 量 达 燃 温 且
8 0 l 0 1 0 l 0 1 0 l 0 2 0 0 O 0 2 0 40 6 0 8 0 0 0
l 0
3 发 动 机 试 验装 置
试 验所 用 柴油 机 为 Z 1 5 S 9 ,其 主要 技 术参 数 如
下 所 述 : 缸 径 X 程 为 9 r l5 m; 排 量 为 行 5 mx 1r a a
0 S 0 l 0 1 0 l 00 i 0 i O 2 00 O 0 0 20 4 6 0 S0 0
的促 进作 用 。但 是若 想在柴 油机 中燃 用二 甲醚 柴油 混 合燃 料 , 甲醚 与 柴油 必须 混 合均 匀 , 好 互溶 。 二 最

柴油机应用非标柴油-二甲醚混合燃料的性能研究

柴油机应用非标柴油-二甲醚混合燃料的性能研究

煤炭 深加 工产 品 二 甲醚 是 一种有 发 展潜力 的 内
要 对非标 柴 油与 二 甲醚 的互 溶性 进行 试验 研究 。试 验 结果见 表 1 。 经 测量 非标 柴油 凝点 为 2 O℃ , 因此本 试验 是在 2 C以上 的室 温条 件下进 行 的。试 验结 果 表 明 : 7- 非
王 铁 ,冯丹 华 ,王 娜 ,曹 杰 ,冯 星 , 郭 鹏
( _太 原 理 工 大 学车 辆 工程 系 ,山西 太 原 1 002 ; 3 0 4
2 .中 国 重 汽杭 州 动 力 研 发 中心 ,浙 江 杭 州 3 1 3 ) 1 2 1
摘 要 : 非 标 柴 油 二 甲 醚 混 合 燃 料 在 柴 油 机 上 的 应 用进 行 研 究 。 结 果 表 明 : 用 D 0混 合 燃 料 柴 油 机 动 力 对 燃 5
E GR, 实现非 标 柴油 二 甲醚 混合 燃料 在 柴 油 机 上 的稳 定使 用 。对 比研 究 了混合 燃料 在增 压 中冷柴 油 机 上 的燃 烧 特性 和污 染物 排放 特性 。
静 置 lh后
温度/ ℃ 压力/ a MP
静 置 5h后 温度/ ℃ 2 . 65
1 3 研 究 方 案 .
本 研究 根 据 GB T 1 2 7 2 0 { 车发 动 机 / 8 9- 0 1 汽
12 试 验 装 置 与 试 验 燃 料 .
性能 试验 方法 》 测试 了 22 0rmi 0 / n负荷 特性 工况 下
本研 究采 用 4 0 Q Z 1 0 B L增 压 中冷柴 油发 动 机 ,
机 能否 稳定 工作 。因 此 , 发 动机 台架 试 验 之 前 需 在
收 稿 日期 :2 1 3 1 ; 回 日期 :2 1 一 8 O 0 10 — 2 修 O 1O 4

乙醇-柴油混合燃料的互溶及提高燃值的研究

乙醇-柴油混合燃料的互溶及提高燃值的研究
摘 要: 研究 了在常温下 含不 同乙醇比例的 乙醇一 柴油对助溶剂 庚醇所需 量及所需搅 拌时间 测定 不同 比例 乙
醇一 柴油混合燃料 的燃烧值 , 确定 乙醇在 乙醇 一 油混合燃料 的最 佳配 比. 柴 还研 究 了添加剂二 茂铁 对乙醇一 油混合 柴 燃料燃烧效率 的影 响 结果表 明: 当混合燃料 中乙醇含量 为 1 %, 2 庚醇含量为 8 6 %时 , 9 乙醇一 柴油混合燃料 的燃烧
剂作 用下 形成稳 定 的溶液 . 乙醇 与 柴油 的互 溶性 差 , 温或 常温 下含 水 量 达到 0 0 %时 , 但 低 .5 乙醇 即会 和
柴 油分层 . 乙醇一 对 柴油 研究 重点 集 中在 乙醇 与 柴 油 的相 溶性 、 开发 助 溶 剂 , 决 乙醇一 油 混 合燃 料 稳 解 柴 定性 问题 . 本文探 讨 了助溶 剂 庚醇 对 乙醇 柴 油 的稳 定 作 用 , 并探 讨 了添加 剂 二 茂铁 对 提 高 乙醇 一 柴油 燃
维普资讯
2 0 年 6月 08
广 西 师 范 学 院学 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Jn 2 0 u .0 8
第2 5卷 第 2期
J un l f un x eces d ct nUnvri ( aua S i c dt n or a o ag i ahr uai i sy N trl c neE io ) G T E o e t e i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剂公 司 ;8点 火丝 : () 镍丝 (0/) ( ) 8Jg ;9二茂 铁 ( 分析 纯 )湘 中精细 化学 品厂 . :
12 实验 过 程 .
12 1 助溶剂 庚醇 提 高 乙醇 . .. 柴油 混合 液稳 定性 试验 为解决 乙醇 与柴油 的分层 问题 . 常需要添 加助溶 剂 . 肪醇具 有亲 油亲水 基 团 , 通 脂 利用表 面活性 能够 使 乙醇 柴油形 成稳定 均相体系 , 而增大 乙醇与柴 油 的互 溶度 , 从 提高 乙醇一 油 的稳定 性b . 柴 章莉 娟 等人所 J 做实验 表明 ]随着碳链 的增 长 , 醇加入量 减少 , 4, 脂肪 但庚 醇例外 , 其加 入量最 少 . 庚醇 属 于脂肪醇 一类 , 其 分子结 构式为 C 3HzH C C C z H O 其 中 , H为亲水基 团 , H C C z H C 2 H C 为 H C C zHzHzH C z H, 一O 一C zHzH C zH C zH3

柴油_生物柴油混合燃料互溶性与溶胀性研究

柴油_生物柴油混合燃料互溶性与溶胀性研究

柴油-生物柴油混合燃料互溶性与溶胀性研究魏秋兰(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18)摘要:柴油-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的互溶性与燃烧性能密切相关,其溶胀性是燃料腐蚀性的主要性能之一;研究温度对生物柴油与石化柴油混合燃料互溶性的影响以及掺混比例对橡胶件溶胀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文中说明了柴油-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的配制方法,分析了温度、时间及掺混比例对其互溶性和溶胀性的影响。

关键词:汽车;生物柴油;石化柴油;混合燃料;互溶性;溶胀性中图分类号:U4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68(2008)05-0011-02近来年,生物柴油在国际上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关注。

它是以植物果实、种子、植物导管乳汁或动物脂肪油、废弃的食用油等为原料,与醇类(甲醇、乙醇)经改性反应制成的脂肪酸单酯,包括脂肪酸甲酯、乙酯或丙酯等,供柴油机使用。

大力发展生物柴油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进能源替代、减轻环境压力、控制由汽车尾气引起的城市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纯粹燃烧生物柴油受到原料供应的限制,需要与石化柴油按不同比例混合燃烧。

张恬等认为生物柴油与石化柴油可以以任意比例混合,但是没有考虑温度的影响。

生物柴油与石化柴油的化学性质相似,但是如果互溶性差、燃烧性能不同、不能同步燃烧,会出现动力小、爆震、油耗大、燃烧不充分等情况。

而互溶程度又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研究生物柴油与石化柴油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互溶性很有必要。

另外,发动机燃料供应系统中许多部件都是由橡胶、塑料制成的。

燃料中的酸性成分可能会对某些橡胶和塑料部件产生一定的腐蚀、溶胀作用。

塑料制品会溶胀、变粘,橡胶制品会发生溶胀、变硬、变脆或软化等现象,垫片会逐渐软化而导致漏油。

生物柴油属于有机物的一种,故其与石化柴油的混合燃料会对常用的汽车供油系中非金属零件(如油封、垫圈等)产生一定的溶胀作用,使其硬度下降、质地软化、龟裂,进而失效。

所以有必要进行混合燃料溶胀性实验,以检验生物柴油对橡胶和塑料部件是否有腐蚀、溶胀作用。

D80二甲醚-柴油混合燃料在柴油机上的应用研究

D80二甲醚-柴油混合燃料在柴油机上的应用研究
1 互 溶 性 及 可 压 缩 性 研 究
11 互 溶 性 .
二 甲醚( ME 是 近几 年来 国际 上广 泛 关 注 的一 种 D )
适 用 于压燃 式 内燃机 的清 洁 代用燃 料 。二 甲醚 十六烷 值 比柴 油 高 、 化性 能好 . 雾 在柴 油机 上燃 用它 不但 可 以 保 持 与原 机相 同的热 效率 和 功率输 出 ,还 可实现 无 烟
火 应用技术

D O 甲醚一 油 混合 燃 料 二 8 柴 在 柴 油机 上 的应 用研 究
郭 增 杰 胡 清 新 午敏 杰 胡 真 杨 庆佛
f 太原 理 工 大学 山 西 太原 002) 304
【 摘 要 】 主要 介 绍 了二 甲 醚一 柴油 混 合 燃 料 在 传 统 柱 塞 式 供 油 系统 上 实 用化 的 可行 性 。 通 过 混合 燃 料 在Z 15 S 9 发
图 1 柴 油 一 甲 醚 互 溶 性试 验装 置 图 二
对不 同 高 比例 混 合 燃 料 分 别 在 常 温 、0 8  ̄ 6 ℃~ 0C.
压 力从08 2 a .~ MP 进行 了互 溶性 试验 。结 果表 明二 甲醚
可 以 和柴油 互 溶 。静态 下较 为缓 慢 , 外 力作 用下 f 在 摇 动1 可加 快两 种燃 料 的互溶 。 且长 时 间放 置不会 出现 并 分层。
动 机 上 的 性 能 排 放 实验研 究 , 定 出最优 混合 比例 , 过 模 拟 试 验 装 置 对1 0 纯 二 甲 醚和 柴 油 进 行 了早 期 柱 塞 磨 损 确 通 3 、 8 试验 对比 . 并提 出 了采 用 强制 润 滑方 式 对磨 损 和 泄 漏 加 以 改 善 , 其 在 应 用 化 研 究 过程 中提 供 实验 依 据 。 为

柴油机燃用醇醚-柴油混合燃料的燃烧特性与排放的试验研究

柴油机燃用醇醚-柴油混合燃料的燃烧特性与排放的试验研究

柴油机燃用醇醚-柴油混合燃料的燃烧特性与排放的试验研究朱建军;王铁;张翠平【摘要】在增压中冷4100柴油机上进行了D40(含40%质量分数二甲醚的二甲醚柴油混合燃料)、M15(含15%体积分数甲醇的甲醇柴油混合燃料)和柴油3种燃料燃烧特性与污染物排放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D40发动机的最高燃烧压力和峰值放热率均低于柴油机,燃烧持续期与柴油机相当;M15发动机的最高燃烧压力和峰值放热率均高于柴油机,燃烧持续期较短;D40发动机的NOx排放和烟度均明显低于柴油机,可较好地解决NOx和碳烟排放之间此消彼长的问题;M15发动机可以降低碳烟排放,但NOx的排放明显上升.两种混合燃料发动机的HC排放在全转速范围均高于柴油机,而CO排放在低转速时低于柴油机,高转速时高于柴油机.%An experimental study is conducted on the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mission of a supercharged intercooled 4100 diesel engine fueled with diesel fuel and its blends with DME (D40) and methanol (M15).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highest combustion pressure and the peak heat release rate of D40 engine are both lower than that of diesel engine with a similar combustion duration; while the highest combustion pressure and the peak heat release rate of Ml5 engine are both higher than diesel engine with a combustion duration shorter than diesel engine; The NO, and soot emissions of D40 engine are both obviously lower than diesel engine, meaning that a see-saw relation between NO, and soot emission can well be solved. On the contrary in M15 engine, the emission of soot goes down while that of NO, goes up. The HC emissions of both blend fuel engines are higher than diesel engine in whole speed range while their COemission is lower than diesel engine at low speeds but is higher than diesel engine at high speeds.【期刊名称】《汽车工程》【年(卷),期】2011(033)009【总页数】6页(P761-766)【关键词】柴油机;醇醚燃料;燃烧特性;排放【作者】朱建军;王铁;张翠平【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太原030024;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太原030024;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太原030024【正文语种】中文前言增压中冷柴油机以其热效率高、油耗低、动力强劲和工作可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柴油机燃用二甲醚/柴油混合燃料时的性能与排放研究

柴油机燃用二甲醚/柴油混合燃料时的性能与排放研究
中图分 类号 :TK4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 2 39 7 20 )309 —4 2 0 5—8 X(O6 0—2 40 S u y o r o m a c sa d Em iso t d n Pe f r n e n s i n Cha a t rsiso r c n et n r c e itc fDie tIjci o Dis lEngneFu ld wih Bln f i ty E h rD ee Fu l e e i ee t e d o meh l te/ i l e D s
e a o r s u eo h ln e u l n r a e ,a d t e co d p i td c e s s o vo sy Th d v p rp e s r ft e b e d d f es ic e s s n h l u o n e r a e b iu l . e
Abt c :Th trou it fdmeh l t e D s at r ei es lbl yo i t y h r( ME / isl l d dfesicu ig teme s n i e ) dee be e u l n ldn h a— n
u e n so a u a e a o r s u ea dco d p itwa t de .Th x e i n a t d n t e r me t fs t r t dv p rp e s r n l u on ss u id ee p rme tlsu yo h
f dn h p r p it r p ri no h ln e u l o h n i eb p i zn h a a ee s i ig t ea p o rae p o o t f ebe d d f e rt ee gn y o tmiig t ep r m t r n o t f o o fc mb s ins se u t y t m.Th e t e u t h w h tb c e sn h o ets s lss o t a yi r a ig t eDM E r p rin,t es t r t r n p o ot o h a u a —

醇类助溶剂对甲醇与柴油混合燃料互溶性的影响

醇类助溶剂对甲醇与柴油混合燃料互溶性的影响

醇类助溶剂对甲醇与柴油混合燃料互溶性的影响王晓玲;沈博;黄蕾;张洁;黄风林;汤颖;王珉;王小莉【摘要】采用相分离法研究了室温下5 ~18个碳的正构醇助溶剂对甲醇与柴油的互溶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25℃下所考察的9种醇类助溶剂中8种可以促进甲醇在柴油中的溶解,形成稳定透明的混合燃料,十二醇的助溶效果较好;同时,测定了含助溶剂的甲醇柴油中甲醇含量对所得到的混合燃料油密度和运动黏度的影响,随着甲醇含量的增加,混合燃料油密度和运动黏度均明显降低,以十四醇为助溶剂,甲醇含量不超过20%时能保证混合燃料的密度和黏度达到国标要求.%The effect of normal alcohol cosolvents with 5 ~ 18 carbon number on intersolubility of methanol and diesel was studied at room temperature using phase separation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at 25 ℃,among the nine kinds of the studied alcohols,eight can promote the dissolution of methanol in diesel fuel,and form a stable and transparent mixed fuel.The solubilization effect of lauryl alcohol is the best among them.The effects of methanol content in the mixed fuel oil with cosolvent on the density and kinematic viscosity of the mixed fuel oil were studied,and it is shown that the density and kinematic viscosity of the mixed fuel oil obviously reduce with the increase of methanol content.Taking tetradecyl alcohol as cosolvent,the density and viscosity of the mixed fuel oil can meet the national standard when the methanol content is not more than 20%.【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032)004【总页数】4页(P98-100,108)【关键词】甲醇;柴油;助溶剂;醇类化合物【作者】王晓玲;沈博;黄蕾;张洁;黄风林;汤颖;王珉;王小莉【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陕西西安710065;西安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陕西西安710065;西安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陕西西安710065;西安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陕西西安710065;西安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陕西西安710065;西安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陕西西安710065;陕西延长石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86;陕西省醇醚及生物质能源工程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86;陕西延长石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86;陕西省醇醚及生物质能源工程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8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626王晓玲,沈博,黄蕾,等.醇类助溶剂对甲醇与柴油混合燃料互溶性的影响[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2(4):98-100,108.WANG Xiaoling,SHEN Bo,HUANG Lei,et al.Effect of alcohol cosolvents on intersolubility of methanol and diesel [J].Journal of Xi'an Shiyo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7,32(4):98-100,108.随着我国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能源对外依赖度的上升,以及节能减排的需要,发展新型替代燃料,实现燃料的高效、清洁利用,已经成为我国能源研究的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混合燃料互溶性的研究
作者:李哲峰
来源:《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3年第10期
摘要:柴油作为能源的主体带动了现代工业与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对柴油的需求量的增加以及燃烧后带来环境污染等各种问题的出现,人们已经开始关注如何找到一种资源丰富,价格便宜,污染少的新型替代燃料。

甲醇作为一种新型燃料可以满足上述要求,但是由于甲醇与柴油性质差异较大导致两者很难直接互溶使用,本文采用相似相溶原理,根据HLB值计算,界膜,吸附等理论为依据,采用三相图研究方法,制备出优良的助剂,在添加少量助剂的情况下能很好起到助溶作用,为新型柴油甲醇柴油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甲醇柴油互溶新型燃料
前言
石油资源是世界各国能源消费的主体,随着现代工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石油需求量日趋增大,作为石油主要用途之一的柴油常有供不应求的局面出现[1]。

石油的短缺问题将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长期压力,柴油在动力性,经济性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由于其燃烧效率低使其排气中含有大量黑色含碳物质的微尘悬浮在空气中,导致环境污染,柴油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硫,多环苯类致癌物质,对人体健康也造成了极大危害。

原油的缺乏与需求量增加,要求我们尽快发展清洁的替代产品,这已经是能源发展的基本需求之一。

甲醇作为一种替代能源[2],资源丰富,价格便宜,可以从煤,木炭中制得,工业上制备甲醇的生产技术已经得到广泛成熟的应用[3],也可以从其他化工工业的副产品中获得[4]。

醇类燃料是国际公认的一种清洁代用燃料[5],美国环保局认为:“采用甲醇燃料是实现清洁环境的最有效方法”,甲醇在常温下是液态,可以方便的储存与运输。

在性能上甲醇具有辛烷值高,抗爆震,易降解,污染少等特点。

正是由于甲醇的这些特点,国内外越来越多专家学者将目光投入到柴油添加甲醇燃料技术当中。

目前,国内使用的甲醇柴油由于甲醇加入柴油后的,互溶性差,不稳定,容易出现分层现象[6],尤其是甲醇大比例加入时甲醇柴油的稳定性,仍需要进一步解决[7]。

多组分互溶体系的研究最有方便,最有效的工具就是相图法,该方法绘制简单,可以直观的反应体系内不同相状态的变化,本文采用三相图方法研究甲醇柴油互溶技术,配制出互溶性良好,稳定透明的甲醇柴油燃料,为甲醇柴油燃料提供了有高效助剂以及添加方法,也为今后的甲醇柴油燃料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实验数据。

1、实验部分
1.1实验仪器与药品
甲醇,0#柴油,含碳系列醇,助溶剂-1(自配),助溶剂-2(自配),助溶剂-3(自配),助溶剂-4(自配)
搅拌器(自制),控温器(自制),互溶控制器(自制),恒温系统(自制)
1.2实验方法
(1)在一定温度下,用移液管取10ml甲醇放入干燥的250ml容器中,容器用胶塞密封以防止甲醇挥发,用滴定管添加柴油并搅拌,直至溶液出现浑浊为止,静置2~5min观察现象不变后记录柴油用量。

(2)混合溶液中缓慢添加助溶剂,并充分搅拌,直至溶液刚好由浑浊变澄清为止,静置2~5min观察现象不变后记录助溶剂用量。

(3)混合溶液中缓慢添加柴油,并充分搅拌,直至溶液由澄清变浑浊,静置2~5min观察现象不变后记录柴油用量。

(3)如此反复滴定直至滴定终点,根据以上数据绘出甲醇,柴油,助溶剂三相图。

1.3三相图研究方法
图1 三相图示例
本文采用三相图方法研究甲醇-柴油-助溶剂三元体系互溶情况,如图1所示,三角形边线为各组分浓度变化坐标,顶点各组分分别为100%,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各个临界点,可根据临界点在边线上的坐标找出相应成分的含量。

临界点上方为互溶区,下方为非互溶区。

由三相图可知,临界曲线越靠近下方,非互溶区越小,助溶剂用量越少。

2、结果与讨论
甲醇分子含有一个羟基(-OH),是极性化合物;柴油是非极性多组分的碳氢化合物,正常情况下很难互溶;助溶剂分子一般是由非极性的亲油(疏水)碳氢链部分和极性的亲水(疏油)基团构成的,具有亲油和亲水的两亲性质。

亲水基团可以通过氢键的相互作用和甲醇分子结合,亲油碳氢链通过范德华力作用和柴油中的烃分子结合,使甲醇分散到柴油中。

图2 碳醇效果影响
图3 优化助溶剂效果
如图2所示分别做含碳醇系列三相图,由图可以看出,随着碳链的增长,三相图中非共溶区的面积逐渐减小,共溶区的面积逐渐增大,碳醇的助溶效果增加。

而异构体变化对助溶效果
影响不大。

碳链越长越亲油性,碳链越短越亲水性,随着碳链的增长,助溶剂的亲水亲油基团出现一个平衡稳定值,可以很稳定的起到助溶效果。

但是使用单一助溶剂的效果是有限的,必须与其他溶剂进行复配使用。

本文对部分常用的表面活性剂,吐温,司班,乳化剂,溶剂油,以及其他助剂[8]做互溶实验单独使用时效果并不理想,必须与其他助剂复配使用。

通过特制的配比配制的燃料互溶效果良好,成本低廉。

3、结论与前景
良好的助溶剂是新型柴油甲醇柴油发展的基础,本文通过对助溶剂,表面活性剂,乳化剂以及其他助剂进行复配,制备出有良好助溶效果的添加剂,为甲醇柴油新型燃料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但这只是实验的一部分,助溶剂复配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去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风起.中国中长期能源战略[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2]魏象仪.内燃机燃料学[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82
[3]Zhang zhili, Li Maode. Economic comparison of several alternative fuels[J].Energy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 2002,18(2):80-85.
[4]蒋德明,高等内燃机原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5]吴冠京,车用清洁燃料[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4:335
[6]李铁臻,候滨.微乳化柴油配方的研制[J].表面技术,2004,33(6):72-75
[7]骆毅,何飞,新型燃料甲醇-柴油研究及发展趋势[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8..8 (4):61~65
[8]伍林,焦向科,程正载等.一种含工业醇的乳化柴油及其制备方法[p].中国
101250430A,2008-08-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