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唢呐

合集下载

乡土吹打班的悲喜之曲——晋中唢呐艺术传承人范青山口述史

乡土吹打班的悲喜之曲——晋中唢呐艺术传承人范青山口述史

乡土吹打班的悲喜之曲——晋中唢呐艺术传承人范青山口述史郭平【摘要】以范青山为代表的唢呐艺人,是中国传统乡村礼俗变迁的见证者.唢呐吹奏是中国多个地区婚丧嫁娶习俗不可或缺的艺术样式,晋中地区尤为流行.随着民众审美观的变化和现代乐器的介入,传统唢呐曲调大部分失传,吹奏技艺日渐式微.作为民众人生仪礼之乐的古老艺术,唢呐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往昔的魅力与意韵,以及教化和劝诫的功能.范青山以吹奏唢呐为生,游走于城乡之间,演奏家之梦的破灭让他更加珍爱手里的唢呐.如何呵护传承人坚守艺术的精神,更加深入理解他们的内在需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值得关注的课题.【期刊名称】《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37)003【总页数】8页(P19-26)【关键词】唢呐吹奏;民间艺术;口述史;传承人【作者】郭平【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访谈时间:2016年6月23日、9月26日。

访谈地点:山西省祁县李家堡村、来远镇。

访谈人:郭平,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民族学博士。

以下简称“郭”。

受访人:范青山,1965年生,汉族,山西省祁县祁城村人。

自祖父一代起,世代从事唢呐技艺表演。

范青山七八岁拜师学艺,禀赋过人,十二三岁即跟着爷爷和父亲去演出。

吹唢呐当时被社会视为下九流的营生。

范青山12岁时幸运地被选拔进艺校,毕业后进入县晋剧团工作。

但八年转正无望,剧团解散,24岁的范青山重返农村。

苦闷中组建吹打班子,在红白喜事、开业庆典和庙会等仪式上吹奏唢呐,颇有名气,被誉为“唢呐大王”。

随着文化与社会的剧烈变迁,唢呐技艺也开始发生变异,传统曲目和技艺失传,商业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范青山自觉传承技艺,采取口传身授与曲谱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儿孙和徒弟。

以下简称“范”。

一、拜师学艺入行郭:范老师,您多大开始学吹唢呐?范:六七岁就开始了。

我家里就是干这个的,我爷爷、父亲、我和我儿子都吹唢呐。

农村乐队唢呐演讲稿一分钟

农村乐队唢呐演讲稿一分钟

农村乐队唢呐演讲稿一分钟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农村乐队唢呐的话题。

唢呐,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一直以来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在农村,唢呐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音乐的载体,更是乡村文化的象征和传承者。

首先,唢呐作为一种民间音乐器乐,常常在农村乐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在庆典活动、婚礼喜庆还是丰收节日,唢呐都是不可或缺的音乐元素。

它那高亢激昂的音色,能够瞬间点燃现场的气氛,让人们沉浸其中,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气息和民俗风情。

其次,农村乐队唢呐也是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在农村,唢呐不仅仅是一种音乐乐器,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它承载着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他们在劳作之余放松心情、享受生活的重要方式。

唢呐音乐不仅是对农民劳作的一种抒发,更是对生活的一种赞美和祝福。

最后,农村乐队唢呐也是乡村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

随着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

而唢呐作为农村乐队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内涵,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通过唢呐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农村文化,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的来说,农村乐队唢呐作为一种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音乐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它不仅是音乐的载体,更是农村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值得我们去重视和保护。

希望我们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唢呐音乐,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谢谢大家!。

唢呐声的优美句子

唢呐声的优美句子

唢呐声的优美句子(第1句)生在乡村长在乡村又消失在乡村的庄稼人,一辈子也离不开唢呐,就象一株老树离不开生养自己的土地一样。

在它嘹亮的声音里,乡村里的人们与唢呐的旋律一起欢乐,一起悲伤,千百年的情感也在唢呐的笛眼里潮涨,潮落……唢呐声声故乡情,对于故乡而言,我是她的孩子,是她放飞的一朵蒲公英,不管飞得多高多远,那里,永远是我的根。

(第二句)唢呐的裙摆是铜黄色的,下摆的开口有点夸张。

它静静地停在桌上,就像一朵低着头的碗花,静静地开着,安静而端庄,孤独而怀旧,带着一丝惆怅。

感觉就像一位女士从古典肖像中走出来。

唢呐的小身躯对它的高音和响亮的音调没有影响,所以当唢呐响起的那一刻,乡村土地上斑驳的过去变得灿烂起来,就像一张磨光的唢呐嘴,散发着新鲜的记忆。

(第3句)父亲年轻的时候是个爱热闹的人。

他学得一手好乐器,鼓、琴、唢呐、笛子都会。

我小时候很喜欢听父亲吹唢呐。

唢呐声清脆宏亮,穿透力强,传得很远很远,尤其是在夜晚,十里八村的都能听到。

(第四句)“年轻人离家,老年人归来,当地口音没有改变,寺庙破旧不堪,孩子们见面不认识。

他们微笑着问客人从哪里来。

”。

生活总是在路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更容易怀旧。

我独自生活在异国他乡,有时会遇到一栋老房子,听到雷鸣般的唢呐声,在闪闪发光的泪水中总会闻到一些当地的声音。

唢呐像一壶醇厚的酒,韵味悠长。

(第5句)唢呐声声,格外好听,尤其是回荡在宁静的山野,扣人心弦,那表达的不是故去人的心声,好象是吹者自己的心声似的,时儿嘹亮入云端,时儿沉沉弥漫着深谷涧底,时儿欢乐,时儿低沉,无限的心事()揪动着听者的心,或许有人能听出其中的内涵,或许从内心理解了其中的.奥秘,但是知道了有怎么样呢?唢呐是农村最响亮、最透明的声音。

它让人们发泄、移动和不受约束。

这也使得它成为了最接近农村土壤的乐器,因此农村的每个人都可以虔诚地为它做准备,用两只眼睛看它,用两只耳朵听它,敞开心扉,被它净化。

(第7句)如今,那传统艺术几乎被现代乐队所代替。

农村丧事唢呐活动方案

农村丧事唢呐活动方案

农村丧事唢呐活动方案一、背景介绍在农村,丧事活动是一项重要的民俗传统。

作为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的一种方式,唢呐活动在农村丧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城乡差异,传统丧事唢呐活动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将提出一种农村丧事唢呐活动的新方案,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变化。

二、活动目标1.传承乡村丧事唢呐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繁荣;2.提供高质量的唢呐表演,让家属感受到丧事仪式的庄严和安慰;3.提升唢呐乐器的演奏水平,使乐器发挥出更加美妙的音乐效果;4.促进唢呐乐团的发展,为乡村艺术团队提供机会,增加文化自信。

三、活动方案1. 唢呐培训班为了提升唢呐乐器的演奏水平,可组织唢呐培训班,邀请专业的唢呐演奏家或乐团教授乐器演奏技巧。

培训班可以结合理论与实践,让学员熟悉乐器的演奏方法、技巧和表达技巧。

培训班的周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以确保学员能够掌握基本的唢呐演奏技能。

2. 唢呐演出队伍成立成立唢呐演出队伍,由具备一定演奏水平和经验的人员组成。

队伍中的成员可以通过选拔或自荐参加,具备较高水平的乐器演奏技巧,以确保演出质量。

队伍的人数可以根据需求和资源的情况进行适当安排,以确保能够满足各个丧事活动的需要。

3. 活动策划与组织为了保证丧事唢呐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安排专人负责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工作。

策划和组织工作包括确定活动时间、地点和具体流程,联系相关部门和人员,协调活动中的各项事务。

同时,要确保活动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以提高活动质量和参与者的满意度。

4. 乡村合唱团配合除了唢呐表演,可以邀请乡村合唱团参与丧事仪式。

合唱团可以演唱悼词、挽联等,使整个仪式更加庄重和感人。

合唱团成员可以由社区居民和善于歌唱的人员组成,通过排练和指导,提高合唱团的演唱水平和表演能力。

5. 唢呐演奏比赛和文化交流活动为了进一步促进唢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活动中可以组织唢呐演奏比赛或举办文化交流活动。

比赛可以吸引更多的唢呐乐手参与,提高整体演奏水平。

民俗视域下的陕西旬邑周派唢呐

民俗视域下的陕西旬邑周派唢呐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66民俗视域下的陕西旬邑周派唢呐王涛(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北京 100866)摘要:唢呐作为中国传统的吹奏乐器之一,它的音乐艺术发展和中国民俗文化密不可分。

随着民俗文化被现代文明的日益冲击,旬邑周派唢呐的传承目前也面临一些问题。

在此背景下,本文从民俗的视域来阐述陕西旬邑周派唢呐的渊源和现状问题,旨在探讨周派唢呐后续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民俗;周派唢呐;保护;传承在过去百余年的时间里,陕西旬邑的周派唢呐从传入、发展到繁盛伴随着这一地区的生死喜哀一路走来。

尽管唢呐来源于西方,但它却在中国的乡土民间生根发芽,将民俗文化和社会进步有序统一,让唢呐音乐成为人们生命历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陕西旬邑周派唢呐起源旬邑县地处陕西省中腹的西部,古属雍州之域,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旬邑地势特殊,以山地和塬为主,以支党河、三水河为界,分割为北塬、南塬和中塬。

目前旬邑唢呐流传的派别主要有三家,分别是周家、吕家和北塬派。

周派唢呐立足于中塬和南塬,据相关文献记载,周派唢呐的先人祖籍为华阴县周家营村,后举家迁徙至旬邑,在此传承发展,并逐步产生广泛影响。

周派唢呐的演奏风格丰满华丽且细腻迂回,继承了地方性、民俗性的特点,现已成为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

目前旬邑周派唢呐已经被列为第二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名录的乐种,其传统性和庄重性并存,古风浓郁、演奏得体,演奏曲目以明清的传统曲目为主。

二、旬邑周派唢呐传承发展的现状困境(一)传承象征意义被曲解旬邑周派唢呐传承至今,有过辉煌也有低谷。

目前其发展的主要困境之一便是整体社会文化对于唢呐的象征意义及价值的贬低,唢呐音乐被贴上了消极的文化标签,被视为“落后的”。

受到西方流行文化的影响,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认为唢呐音乐很“土”,觉得唢呐是时代落后的产物,只用在“白事”的演奏。

与其他西洋和民族乐器相比,唢呐的制作简陋,造型单一,被认为是下三流的乐器。

(二)传统教学模式时间长旬邑周派唢呐的传承数百年来都是以师徒关系为纽带,以传统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需要学习者经历拜师、学艺和出师三个阶段。

围绕唢呐写作文

围绕唢呐写作文

围绕唢呐写作文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一种声音始终萦绕不去,那便是唢呐的声音。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每逢村里有红白喜事,就能听到唢呐那独特的声响。

那时候,觉得唢呐的声音特别响亮,能穿透整个村子,无论你在哪个角落,都能被它吸引。

记得有一次,村里有户人家办喜事。

一大早,就听到了唢呐声欢快地响起。

我循着声音跑去,只见在那户人家的院子里,搭起了一个临时的舞台,几个乐手正拿着唢呐等乐器,吹吹打打,好不热闹。

吹唢呐的是一位中年大叔,他穿着一件有些旧但很干净的中山装,头发梳得整整齐齐。

他双手握着唢呐,腮帮子鼓得圆圆的,眼睛微闭,神情专注,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和手中的唢呐。

那唢呐在他的手中,就像是一个被驯服的小怪兽,乖乖地发出或高亢或低沉,或欢快或悲伤的声音。

我挤到人群前面,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看。

只见他的手指在唢呐的孔上灵活地跳跃着,一会儿快,一会儿慢,那节奏的变化,让唢呐的声音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他的气息控制得极好,一口气能吹很长时间,而且声音始终保持着稳定和清晰。

旁边的鼓手也不甘示弱,“咚咚咚”地敲打着鼓面,配合着唢呐的节奏,让整个音乐更加有力量。

还有拉二胡的、弹琵琶的,各种乐器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美妙的交响曲。

但在我看来,唢呐的声音始终是最突出的,它就像是这支乐队的主唱,引领着整个音乐的走向。

围观的人们有的跟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有的则小声地跟着哼唱,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奔跑,嬉戏玩耍,仿佛这欢快的唢呐声是他们最好的玩伴。

到了中午,宴席开始了,唢呐声却没有停歇。

它伴随着人们的欢声笑语,伴随着饭菜的香气,飘荡在整个村子的上空。

我坐在桌前,一边吃着美味的饭菜,一边听着唢呐声,心里觉得无比满足。

那时候,我还不太懂唢呐所表达的情感,只是单纯地觉得它的声音好听,热闹。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明白了,唢呐不仅仅是一种乐器,它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

在农村,红白喜事都离不开唢呐。

红事上,唢呐吹出的是喜悦和幸福,那欢快的节奏,让人感受到对新生活的期待和憧憬;白事上,唢呐吹出的是悲伤和怀念,那低沉的旋律,让人忍不住落泪,寄托对逝者的哀思。

唢呐的传承与发展

唢呐的传承与发展

唢呐的传承与发展唢呐是中国特有的民族乐器,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农村地区。

它是由葫芦做成的吹管,加上两根竹管制成的长管,具有独特的音色和乐器特征。

唢呐的传承与发展是我国音乐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唢呐的传承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农民们使用唢呐作为祭祀神灵和劳动的伴奏乐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唢呐逐渐发展成为农村社区集体活动和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唢呐音乐几乎遍布我国广大乡村地区,成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城乡发展的差异,唢呐的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方面,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流行文化的影响导致乡村地区的唢呐传承面临困境。

很多年轻人更喜欢听流行音乐和进城工作,对于传统的唢呐音乐缺乏兴趣和热爱。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的不断提高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村乐团逐渐解散,农民音乐团队的传承面临断代的危险。

唢呐的制作技艺也面临断代的困境,需要传统技艺的传承者和继承者。

为了解决唢呐传承面临的问题,各级政府和文化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加大对唢呐传承者的培养和支持力度。

政府设立了各种奖学金和培训班,资助年轻人学习唢呐演奏和制作技巧。

政府还鼓励农村地区开办唢呐乐团和音乐学校,为广大农民提供学习和传承唢呐音乐的机会。

推动唢呐音乐的创新发展。

传统的唢呐音乐往往只在农村地区流传,受众较为有限。

推动唢呐音乐与其他音乐形式的融合,创作出更具现代感和吸引力的音乐作品,有助于吸引更多年轻人对唢呐音乐的关注和热爱。

加强对唢呐音乐的保护和传承。

唢呐音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得到更多的保护和传承。

政府和文化机构应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唢呐音乐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工作。

通过举办唢呐音乐比赛和音乐节等活动,提高社会对唢呐音乐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唢呐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唢呐作为中国独有的民族乐器,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和独特的音乐魅力,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唢呐声声抒情散文

唢呐声声抒情散文

唢呐对于我,既熟悉,又陌生。说是熟悉,小时候,村子里娶亲嫁女,老人出殡,都会请唢呐手吹奏。唢呐的曲目有《百鸟朝凤》﹑《苏武牧羊》﹑《汉宫秋月》﹑《抬花轿》﹑《小桃红》等。近些年,青原区的“下元宵”和其他节庆活动中,几乎都离不开唢呐,那嘹亮的声音,为活动和仪式增光添色。
这一次,近距离接触这么多唢呐,我还是第一回。一把把唢呐整齐地摆放着,像夏侯佐镒师傅精心打扮的孩子,又像一个个等待发声的可爱精灵。
他的木柜子上,放着一个泛着铜绿的老唢呐,岁月的“包浆”,簇拥着这把两百多年的“祖母级”唢呐。他说,保养得好,一把唢呐可以用上几百年。他现在制作的唢呐碗,也是仿照这个老唢呐的样式,在唢呐碗的上端和中间部位,镶有红铜作为装饰。他说,黄铜硬度大,红铜硬度小,用红铜包裹着,是为了增加唢呐的美感,一般选厚度在0.6毫米的铜片为宜。
我顺手取下一把唢呐,想尽快弄清楚唢呐的结构和各个部位的作用。夏侯师傅在一旁耐心地讲解。一把唢呐,有哨子、气盘、芯子、唢呐杆、唢呐碗等几部分组成。
哨子是发音器,也是唢呐吹奏的灵魂,整个唢呐的音质、音准、音色的优劣,哨子行使着三分之一的功能,小部件,大作用。
哨子一般是由芦苇制成,北方,也有用小麦竿做成的。夏侯师傅说,他们文陂乡下称“哨子”为“叫子”,也颇为形象生动。一般在小满之前采集为好,那时的芦苇,软硬适度、纤维紧密、苇壁厚实、苇质有弹性,是制作哨子的最佳材质。
唢呐因其发音高亢,刚中带柔,柔中有刚,音韵嘹亮,便于携带,是深受民众喜欢的民族乐器之一,广泛应用在民间的“婚丧嫁娶”等各种仪式的伴奏之中。民间的鼓乐班、秧歌会和地方曲艺的伴奏中,越来越离不开唢呐,是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
我采访的对象叫夏侯佐镒,1960年出生,小学文化,是目前青原区为数不多的制作唢呐和维修唢呐的手工艺人。1989年,他跟着本村村民夏侯振均学习制作唢呐,那时候,他跟着师傅,只会制作唢呐竿。后来,结婚生子讨生活,他外出上海和广东沿海打工,期间中断了好多年。2016年,他因腰肌劳损辞工回家,还是念念不忘师傅传承下来的这门技艺,想试图捡起这门手艺,但又不知道有没有好销路。2017年,他开始小批量做唢呐,年制作唢呐100多把,想不到,他制作的纯手工唢呐,音质好,质量佳,每一把能买到1000元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的唢呐
系着飘扬的大红绸儿,红艳艳的木杆儿,金黄黄的铜碗儿,划一声鹰的尖利,鼓圆了腮帮子,眯细了眼,被那足够强劲的力量吹响,家乡的唢呐在这川北的红土地上耀眼眼的灿烂烂的泛出了一丝丝鲜活的涟漪。

唢呐:俗称“喇叭”、“唢呐子”。

在家乡川北民间流传广泛。

它吹奏起来发音高亢、嘹亮,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伴奏,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之中,都可以常常一领它那独特的魅力。

儿时的记忆中,那情投意合的少男少女在说媒、对面、看家、过礼、排好八字、选定黄道吉日之后,便要谈婚论嫁了。

迎娶的头天,男方的相帮兄弟们一大队人马,挑箩抬筐,敲锣打鼓,吹着唢呐,晃悠晃悠,朝着女方家走去了,那队伍浩浩荡荡,喜气洋洋。

第二日中午时分,老远老远从一地金光的地平线远处传来幽幽的唢呐声,披红挂绿的队伍出现了,仿佛花枝招展的戏班,鲜艳似一粒红枣的新娘子出现了,夹杂走在三三两两同样貌美如花的“秧歌队”的伴娘中间,羞答答的,一路绽放,似火辣辣的玫瑰。

抬盒的队伍长龙一般蜿蜒在青山绿水间游弋,喜喜乐乐的唢呐声弥漫在广袤的蓝天下……
在川北这块古老厚实的土地上,女人们总是在唢呐声中从娘家走向婆家,从姑娘走向媳妇,从媳妇熬成婆婆,艰难地创造着自己。

直到她们儿孙满堂,寿终正寝,唢呐声又会把她们送向挚爱的土地。

叶落归根,入土为安。

对于一个在土地上滚打一生,最后回归黄土的川北人来说,这时候兴许是一生中最辉煌的释放。

大小唢呐、大小锣鼓、笙梆铙钹组成的两班吹鼓手,浩浩荡荡携起一片滚涌如潮般的大悲大恸,漫过天地漫过人心。

此时那鼓圆了悲痛的腮帮子,眯细了泪眼的吹鼓手们,面对纷纷扬扬的纸钱,使劲地吹,拼命地吹,直吹得流出了鼻涕,淌出了眼泪,吹得暴涨的血管流淌股股殷红的血液。

唢呐里有泣声,有颤声,有哀声,有叹声,锣鼓中有重击,有轻击,有揣打,有打边;鼓点在唢呐声里跳跃,唢呐声在鼓点中交织,汇成一曲满天满地的悲壮,撕肝裂肺的恸哭。

情到此处,青山肃穆,日月动容。

当人们走进坟地,黑色的棺木入土,代表着一个生命的土堆隆起,唢呐手们才感到累极了,他们会重重地倒在红土地上木然许久,然后抓把红土擦亮唢呐碗子,扔掉已吹破的芦哨。

于是,在这广阔的红土地上,又埋进了一曲曾经嘹亮过的声音。

唢呐,伴随着川北人生生死死的故乡的唢呐,每一次空悬于头顶的那尖利似鹰的声音里总蕴含着一次大喜,抑或一次大悲。

红事上,唢呐欢乐着《得胜回营》、《大摆队》、《走西口》、〈〈信天游〉〉、《蓝花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热烈而火暴。

白事上,唢呐啜泣着《西风凉》、《光棍哭妻》、〈〈二泉映月〉〉。

川北人摆不脱唢呐,就像摆不脱满身泥土一样。

腊月喜事多。

春节前后,唢呐手们是闲不住的。

他们多半会被办儿
娶女嫁喜事的人家请去红火热闹,也会随意走进哪家乡亲的院子里拜年祝福。

这时,主家就特别高兴,热情地把八仙桌摆到院中,拿出烧酒香烟、花生瓜子、红枣核桃,热一锅甜滋滋、香喷喷的醪糟招待唢呐手。

等吃好喝好,来看热闹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们围成一圈,吹鼓手们为了答谢主家的盛情,首先就来两段充满喜庆恭贺色彩的整牌子合奏《得胜回营》和《正月里来是新春》。

顷刻间,整个院子便飞满了热热烈烈的唢呐声锣鼓声鞭炮声笑语声。

看吧,唢呐手们腮帮子鼓圆了,锣鼓手们手腕儿晃活了。

两杆唢呐一高一低,高的叫“张字儿”,低的叫“拉筒筒”,他们闭着眼睛,点着头,踏着脚,全凭一股神韵。

一气痛快淋漓的表演,满院啧啧叫好。

趁着兴儿,唢呐手们就又耍出各种路数,卖开各自看家本领。

你拆下碗子吹,我大小唢呐一口吹;你扭着秧歌步给主家吹“压福”,我端着烧酒盅给大伙儿吹“送喜”;你学几声鸡叫,我来几声牛哞;你把一曲《张生戏莺莺》吹得恩恩爱爱,我把一曲《走西口》吹得缠缠绵绵。

你一字一音,我就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青、三弦音、箫音等等一齐上阵,宛如金蛇狂舞,姑娘们的心被吹乱了,吹得那一张张粉红的脸蛋红似桃花,吹得那一双双深情的大眼睛愣往后生们的脸上飞,双目相撞,迸溅出绚丽的火花。

听罢老曲换新调,一首《2002年的第一场雪》给每一颗年轻的心,都留下了悠悠思绪,久悬不散……
家乡人爱吹唢呐,也爱听唢呐。

川北人吹唢呐吹得劲足气壮,痛快淋漓;让人听得回肠荡气、心肺跌宕。

在家乡唢呐扬起的每一个音符中都放射着川北汉子那坦荡无私、宽广浑厚的性格。

川北唢呐是雄性的,
它那尖利的、百折不回的性格更是雄性的,如嘉陵江纤夫钢硬的脊骨扛起的江水绵绵不绝的涛声,永远都震撼着这块广阔而炽热的土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